A. 如何鑒別細菌的種類
飲用水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就是大腸桿菌。
這里有較詳細介紹:
http://www.cnfoodsafety.net/html/jianyanjiance/jianyanshebei/20090615/4930.html
XGAL法檢測原理 根據培養基中增殖底物及酶底物X-GAL被β-半乳糖苷酶分解產生游離吲哚後呈現藍色,判斷是否含有大腸菌群;而MUG也可被β-半乳糖苷酶分解,經紫外線照射,若出現青紫色熒光,則含有大腸桿菌。
MMO法檢測原理 培養基ONPG被大腸菌群中的β-半乳糖苷酶分解產生鄰硝基苯酚後會呈現黃色,所以,若呈現黃色,則表明含有大腸菌群;另外,MUG可被大腸桿菌里的特殊酶—β-葡萄糖醛酸酶分解,若用366nm的紫外線燈照射顯熒光,則表明含有大腸桿菌。
B. 如何根據生理生化反應鑒定微生物
生態學特徵以及血清學反應。如是酵母菌,常稱為該種生物的生活周期或生活史,還要注意是成醭狀。它先後對芽孢桿菌。雖然它們的蛋白質分子結構各異,但可以作為「屬」的分類特徵。 6。 (3)與溫度和氧氣的關系 測出適合某種微生物生長的溫度范圍以及它的最適生長溫度、CO2。近年來,在此基礎上。 2:在一定的固體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落特徵、顏色等,包括外形,樣品少,同時也有助於微生物間系統發育關系的探索,經過不同的發育階段;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情況,仍無法分辨它們、生活史 生物的個體在一生的生長繁殖過程中、構造、有機酸,將其分為6個細胞壁(cell wall)類型、大小、硝酸鹽和銨鹽利用情況等)、微量好氧、形狀,根據細胞壁(cell wall)的氨基酸組成,寄主范圍以及致病的情況),或對同種微生物分型、形狀,有人對18個屬的放線菌的細胞壁(cell wall)進行了分析、排列等。然而利用抗原與抗體的高度敏感特異性反應。 用已知菌種、DNA鹼基比 DNA鹼基比[(G+C)mol%]、型或菌株微生物鑒別方法——傳統方法 在傳統的分類鑒定中。利用這一特性、是否有嗜鹽性等)。若兩個樣品的吸收光譜完全相同,這種方法簡便快速,能否使牛奶凝固。 各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史,就可用來鑒別相似的菌種、各種糖類的利用情況等)。 2、邊緣、環狀還是島狀。 根據有關學者的試驗表明。因此、黏稠度。 1,如是否產生H2S,每種物質的化學結構都有特定的紅外光譜,孢子的數目,原核生物變化范圍是20-78%、生理生化反應特徵,把它作為區分「屬」的依據之一,各種噬菌體有其嚴格的宿主范圍,培養基的顏色等。 該法常用於腸道菌,與待鑒定的對象是否發生特異性的血清學反應來鑒定未知菌種,細胞構造,能否還原硝酸鹽、形態學特徵 (1)細胞形態 在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外形大小,看它是好氧、氣味、邊緣,有無芽孢和莢膜、酵母菌進行分類,我們把這些依據作為鑒定項目、紅外光譜IR 一般認為、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型或菌株製成的抗血清,已將傷寒桿菌、乳酸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情況(pH情況,紅外光譜技術被應用到微生物的分類中、隆起情況、隆起。 3、對噬菌體的敏感性 與血清學反應相似、滲透壓情況(是否耐高滲、水分程度等),可以初步認為它們是同一種物質,微生物分類鑒定的主要依據是形態學特徵、是否分泌水溶性色素等、生理生化反應特徵 (1)利用物質的能力 包括對各種碳源利用的能力(能否以CO2為唯一碳源、氣相色譜GC 4、高效液相色譜HPLC 5;(A+T+G+C)% 該比值的變化范圍很大,可以用某一已知的特異性噬菌體鑒定其相應的宿主、兼性好氧;在一定的斜面培養基上生長的菌苔特徵、對噬菌體的敏感性等。但是它也有不足之處。 4、凍化等。 (2)代謝產物的特殊性 這方面的鑒定項目非常多、光澤。利用此法,放線菌和真菌的繁殖器官的形狀、微生物鑒別方法——分子生物學方法 1,包括是否產生菌膜。它比單純用形態進行分類更全面,如黏細菌就是以它的生活史作為分類鑒定的依據、形狀、生態學特徵 生態學特徵主要包括它與其他生物之間的關系(是寄生還是共生,生活史有時也是一項指標、質譜分析MS 三: (G+C)mol%=(G+C)/,反之亦然,藉助於紅外線光譜區分屬內的種和菌株是困難的、細胞壁(cell wall)組分分析 細胞壁(cell wall)組分分析首先應用於放線菌分類中。 二,近年來又應用於放線菌分類中、微生物鑒別方法——新技術新方法 1,均勻渾濁還是發生沉澱。在分類鑒定中、對生長因子的要求(是否需要生長因子以及需要什麼生長因子等),不僅可以初步了解各屬菌的細胞成分的化學性質。 3、吲哚,結合形態特徵提出了相應的科屬檢索表。在鑒定時、正反面顏色、醇、質地,又根據細胞壁(cell wall)的糖的組成分成4個糖類型、大小、芽孢的大小和位置、血清學反應 很多細菌有十分相似的外表結構(如鞭毛)或有作用相同的酶(如乳酸桿菌屬內各種細菌都有乳酸脫氫酶),但在普通技術下(如電子顯微鏡或生化反應)、肺炎鏈球菌等菌分成數十種菌型,進行一系列的觀察和鑒定工作;在半固體培養基上經穿刺接種後的生長情況、對各種氮源的利用能力(能否固氮、顏色和表面特徵等。對氧氣的關系,以G+C物質的量分數(mol%)表示,革蘭氏染色反應。 (2)群體形態 群體形態通常是指以下情況的特徵,有無氣泡、鞭毛著生部位和數目。 5、噬菌體和病毒的分類鑒定,包括生長程度、耐氧還是專性厭氧,能否運動、透明度、最低生長溫度和最高生長溫度,真核生物的變化范圍為30%-60%、能源的要求(光能還是化能。這種過程對特定的生物來講是重復循環的、氧化無機物還是氧化有機物等),結果較好
C. 如何識別微生物的初級和次級代謝產物
次級代謝產物是指微生物生長到一定階段才產生的化學結構十分復雜、對該生物無明顯生理功能,或並非是微生物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抗生素、毒素、激素、色素等。不同種類的微生物所產生的次級代謝產物不相同,他們可能積累在細胞內,也可能排到外環境中。
初級代謝產物是指微生物通過代謝活動所產生的、自身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物質,如氨基酸、核苷酸、多糖、脂類、維生素等。通過初級代謝,能使營養物轉化為結構物質、具生理活性物質或為生長提供能量,因此初級代謝產物,通常都是機體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質,只要在這些物質的合成過程的某個環節上發生障礙,輕則引起生長停止,重則導致機體發生突變或死亡,是一種基本代謝類型。
看看是不是對微生物生長生殖是必要的應該可以區分
D. 微生物的鑒別與圖譜
胱氨酸依賴型細菌(無胱氨酸不能生長),甲基營養細菌(只能利用甲醇、甲烷作碳源),
我很無語。。。。這題目不都告訴你答案了嗎?
前者用有和沒有胱氨酸的培養基培養可以鑒別。
後者可以用只有甲醇。甲烷和沒有甲醇甲烷的培養基鑒別
E. 如何確定一個微生物的種屬
都pcr測序過了。。。處理下後拿到ncbi上BLAST一下不就出來了。。。
F. 微生物是如何發現的
微生物學作為一門科學誕生於1674年。當時,一個充滿好奇心的荷蘭的布料商人Antony Van Leeuwenhoek(1632-1723)用一個經過他精心打磨的玻璃鏡片去觀察一滴湖水。盡管幾個世紀以來,人們知道彎曲的鏡片能放大物體,但只有當一雙靈巧的工匠之手和一個業余科學家的探索精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對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的理解才從此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透過這個簡單的放大鏡,他看到的無疑是當時人類所能看到的最驚奇的景象——人類對微生物世界的最初一瞥。後來,在給倫敦皇家學會的信中,他這樣描述自己所見:
「(鏡片下有)很多微小的生物,一些是圓形的,而其它大一點兒的是橢圓形的。我看見在近頭部的部位又兩個小腿,在身體的後面有兩個小鰭。另外的一些比橢圓形的還大一些,它們移動的很慢,數量也很少。這些微生物有各種顏色,一些白而透明;一些是綠色的帶有閃光的小鱗片;還有一些中間是綠色,兩邊是白色的;還有灰色的。大多數的這些微生物在水中能自如運動,向上或向下,或原地打轉兒。它們看上去真是太奇妙了。」
盡管Antony Van Leeuwenhoek是第一個看到的細菌和原蟲的人,另一個英國的微生物學家Robert Hooke(1635-1703)成為第一個看到真菌的人。在1665年,他發表了關於真菌的描述,他叫它們「微小的蘑菇」。他對樣本的描述非常精確以至後來被確認為麵包霉。Hooke也描述了如何製作顯微鏡,它和十年後Leeuwenhoek製作的顯微鏡很相近。因為Leeuwenhoek和Hooke幾乎同時發現了微生物世界,他們因此在人類科學史上這個偉大的發現中享有同等的崇高榮譽。
G. 如何用肉眼區分四大類微生物
細菌菌落一般濕潤,較光滑,較粘稠,易挑取,且菌落不是很大;
放線菌菌落:菌落較細菌而言更小,乾燥,不透明,表面呈緻密的絲絨狀,上有一層彩色的乾粉,菌落與培養基連接緊密,難以挑去;
酵母菌:細菌菌落類似,但一般較細菌菌落大且厚,表面濕潤, 粘稠,易被挑起,常見白色、土黃色、紅色;
黴菌的菌落大、疏鬆、乾燥、不透明,多呈絨毛狀、絮狀或網狀等,菌體可沿培養基表面蔓延生長,菌落可呈紅、黃、綠、青綠、青灰、黑、白、灰等多種顏色。
H. 微生物如何才能看得到
微生物(英文名:microorganism),是指一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因而需要藉助顯微鏡觀察的微小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把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個體微小,結構簡單,通常要用光學顯微鏡和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統稱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原核微生物、空間微生物、真菌微生物、酵母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微生物的形態觀察是從安東·列文虎克發明的顯微鏡開始的,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顯微鏡,清楚地看見了細菌和原生動物,他的發現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個嶄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在微生物學的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要了解它們,首先得看看它們的模 樣。但看它們可不能像在動物園看大象 和猴子那樣簡單,可以直接用眼睛看,那樣你什麼也看不見。現在就用得著顯微 鏡了。用光學顯微鏡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大一真菌,老二——放線菌,老三—— 螺旋體,老四——細菌,老五、老六、老七隻能勉強看到,至於老八——病毒則一 點兒也看不見了,它太小了,只能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
I. 顯微鏡下的始終微生物如何識別
你採用干凈的載玻片,進行相應染色步驟進行觀察,作2~3次重復,如果都有該微生物存在的話,根據伯傑氏細菌手冊進行相關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