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對極端的環境溫度如何適應

生物對極端的環境溫度如何適應

發布時間:2022-10-09 21:19:47

『壹』 內溫動物對低溫的生理適應表現在哪些方面

生理適應,阿倫定律不算生理方面,而是形態方面。

動物對極端低溫的適應:在形態結構方面,內溫動物出現貝格曼規律和阿倫規律的變化,增加毛皮厚度和皮下脂肪等隔熱性能,外露部分(如四肢、尾、耳朵及鼻)有明顯趨於縮小以減少散熱。

生理生化方面,內溫動物增加了逆流熱交換;生活在溫帶及寒帶地區的小型鳥獸則依靠增加基礎代謝和非擅抖性產熱,北方小內溫動物有局部異溫性,允許有機體局部體溫降低以減少熱散失。

內溫動物起源

鳥類和哺乳動物的內溫性是各自獨立進化的,但二者卻具有共同的特點:靜止時的代謝主要由內臟和腦完成,骨骼肌並沒有參與。只有較高的代謝率、有效的隔熱性或足夠大的個體,才能保證其體溫維持在環境溫度之上。

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內溫動物的代謝水平是在基礎水平上的,這個溫度范圍稱為熱中性區,在超過或者低於熱中性區溫度范圍上;內溫動物都會提高消耗能量的速率來維持恆定的體溫。

『貳』 生物對極端溫度條件的適應(形態、生理、行為)

(一)生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 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生物通過自然選擇,在形態、生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很多明顯的適應。在形態方面,北極和高山植物的芽和葉片常受到油脂類物質的保護,芽具鱗片,植物體表面生有蠟粉和密毛,植物矮小並常成匍匐狀、墊狀或蓮座狀等,這種形態有利於保持較高的溫度,減輕嚴寒的影響。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恆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地區的同類個體大,因為個體大的動物,其單位體重散熱量相對較少,這就是Bergman規律。另外,恆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溫環境中有變小變短的趨勢,這也是減少散熱的一種形態適應,這一適應常被稱為Allen規律。例如北極狐的外耳明顯短於溫帶的赤狐,赤狐的外耳又明顯短於熱帶的大耳狐。恆溫動物的另一形態適應是在寒冷地區和寒冷季節增加毛和羽毛的數量和質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從而提高身體的隔熱性能。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植物常通過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的糖類、脂肪和色素等物質來降低植物的冰點,增加抗寒能力。例如鹿蹄草(Pirola)就是通過在葉細胞中大量貯存五碳糖、粘液等物質來降低冰點的,這可使其結冰溫度下降到-31℃。此外,極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見光譜中的吸收帶較寬,並能吸收更多的紅外線,虎耳草(saxi fraga)和十大功勞(Mohonia)等植物的葉片在冬季時由於葉綠素破壞和其他色素增加而變為紅色,有利於吸收更多的熱量。動物則靠增加體內產熱量來增強禦寒能力和保持恆定的體溫,但寒帶動物由於有隔熱性能良好的毛皮,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圖2-20中的紅狐和雷鳥)甚至不增加(北極狐)代謝產熱的情況下就能保持恆定的體溫。從圖2-20中可以看出,動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主要表現在熱中性區寬、下臨界點溫度低和在下臨界點溫度以下的曲線斜率小。例如北極狐和生活在阿拉斯加的紅狐,其熱中性區都很寬,下臨界點溫度可低到-10℃ 以下,即使在下臨界點溫度以下代謝率的增加也很緩慢(紅狐)甚至不增加(北極狐)。在低溫環境中減少身體散熱的另一種適應是大大降低身體終端部位的溫度,而身體中央的溫暖血液則很少流到這些部位。例如生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極灰狼,其腳爪可保持在接近冰點的溫度。一隻站立在冰面上的鷗,其腳掌部的溫度為0~5℃,溫度自下而上逐漸升高,到達生有羽毛的脛部為32℃,而鷗的體溫為38~41℃。

行為上的適應主要表現在休眠和遷移兩個方面,前者有利於增加抗寒能力,後者可躲過低溫環境,這在前一節中已舉過許多實例。

(二)生物對高溫環境的適應 生物對高溫環境的適應也表現在形態、生理和行為三個方面。就植物來說,有些植物生有密絨毛和鱗片,能過濾一部分陽光;有些植物體呈白色、銀白色,葉片革質發亮,能反射一大部分陽光,使植物體免受熱傷害;有些植物葉片垂直排列使葉緣向光或在高溫條件下葉片折疊,減少光的吸收面積;還有些植物的樹乾和根莖生有很厚的木栓層,具有絕熱和保護作用。植物對高溫的生理適應主要是降低細胞含水量,增加糖或鹽的濃度,這有利於減緩代謝速率和增加原生質的抗凝結力。其次是靠旺盛的蒸騰作用避免使植物體因過熱受害。還有一些植物具有反射紅外線的能力,夏季反射的紅外線比冬季多,這也是避免使植物體受到高溫傷害的一種適應。

動物對高溫環境的一個重要適應就是適當放鬆恆溫性,使體溫有較大的變幅,這樣在高溫炎熱的時刻身體就能暫時吸收和貯存大量的熱並使體溫升高,爾後在環境條件改善時或躲到陰涼處時再把體內的熱量釋放出去,體溫也會隨之下降。沙漠中的嚙齒動物對高溫環境常常採取行為上的適應對策,即夏眠、穴居和白天躲入洞內夜晚出來活動。有些黃鼠(Citellus)不僅在冬季進行冬眠,還要在炎熱乾旱的夏季進行夏眠。晝伏夜出是躲避高溫的有效行為適應,因為夜晚濕度大溫度低,可大大減少蒸發散熱失水,特別是在地下巢穴中。這就是所謂夜出加穴居的適應對策。在前一節介紹內穩態行為機制時,已舉過很多實例,在此不再重復。

『叄』 生物是如何適應極端溫度條件的

這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通過對自然條件的適應 自身不多發生進化 甚至是基因的改變使之是因極端環境

『肆』 簡述極端低溫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的適應

1、極端低溫對生物的傷害可分為冷害和凍害。
冷害是指喜溫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溫度條件下受害或死亡。冷害是喜溫生物向北方引種和擴展分布區的主要障礙。
凍害是指冰點以下的低溫使生物內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損害。冰晶的形成會使原生質膜發生破裂和使蛋白質失活與變性。

2、生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
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生物通過自然選擇,在生理、形態和行為方面表現出很多明顯的適應。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植物常通過以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的糖類、脂肪和色素等物質來降低植物的冰點,增加抗寒能力。
在形態方面,北極和高山植物的芽和葉片受到油脂類物質的保護,芽具鱗片,植物體表面生有蠟粉和密毛,植株矮小且常呈匍匐狀、墊狀或蓮座狀等,這種形態有利於保持體溫減輕嚴寒的影響。恆溫動物為了適應在寒冷地區和寒冷季節,增加毛的數量和改善羽毛的質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從而提高身體的隔熱能力。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恆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度地區的同類個體大,因為個體大的動物,單位體重散熱量相對較少,這就是Bergman規律。恆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外耳等在低溫環境中有變小的趨勢,這也就是減少散熱的一種適應方式,這一適應方式常被稱為Allen規律。
在行為方面的適應主要表現在休眠和遷移兩個方面,前者有利於增加抗寒能力,後者可躲過低溫環境。

『伍』 生物在極端溫度下如何適應環境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會對溫度進化出相應能力
對於寒冷天氣 動物體型會變大 以減少相對表面積 減少散熱 體表會長出厚厚的絨毛或者羽毛用以保溫 而且冷血動物還有一部分恆溫動物(類似熊)會產生冬眠現象 而一些候鳥會在寒冷的時候飛回溫暖的地方過冬 生物心臟跳動緩慢 一般壽命長於炎熱天氣的生物
而炎熱天氣 動物體型減少 增加相對表面積 增加散熱 體表毛發減少甚至沒有

『陸』 低溫對生物的影響及生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是怎麼樣的

低溫對生物的影響溫度低於一定的數值,生物便會因低溫而受害,這個數值稱為臨界溫度。在臨界溫度以下,溫度越低生物受害越重。低溫對生物的傷害可分為冷害、霜害和凍害三種。冷害是指喜溫生物在零度以上的溫度條件下受害或死亡,例如海南島的熱帶植物丁子香在氣溫降至6.1℃時葉片便受害,降至3.4℃時頂梢乾枯,受害嚴重。當溫度從25℃降到5℃時,金雞納就會因酶系統紊亂使過氧化氫在體內積累而引起植物中毒。熱帶魚,如鱂,在水溫10℃時就會死亡,原因是呼吸中樞受到冷抑制而缺氧。冷害是喜溫生物向北方引種和擴展分布區的主要障礙。

凍害是指冰點以下的低溫使生物體內(細胞內和細胞間隙)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損害。冰晶的形成會使原生質膜發生破裂和使蛋白質失活與變性。當溫度不低於-3℃或-4℃時,植物受害主要是由於細胞膜破裂引起的;當溫度下降到-8℃或-10℃時,植物受害則主要是由於生理乾燥和水化層的破壞引起的。動物對低溫的耐受極限(即臨界溫度)隨種而異,少數動物能夠耐受一定程度的身體凍結,這是動物避免低溫傷害的一種適應方式,例如搖蚊在-25℃的低溫下可以經受多次凍結而能保存生命。而一些潮間帶動物在-30℃的低溫下暴露數小時後,雖然體內90%的水都結了冰,但冰晶一般只出現在細胞外面,當冰晶融化後又能恢復正常狀態。動物避免低溫傷害的另一種適應方式是存在過冷現象,這種現象最早是在昆蟲中發現的。當昆蟲體溫下降到冰點以下時,體液並不結冰,而是處於過冷狀態,此時出現暫時的冷昏迷但並不出現生理失調,如果環境溫度回升,昆蟲仍可恢復正常活動。當溫度繼續下降到過冷點(臨界點)時體液才開始結冰,但在結冰過程中釋放出的潛熱又會使昆蟲體溫回跳,當潛熱完全耗盡後體溫又開始下降,此時體液才開始結冰,昆蟲才會死亡。昆蟲的過冷點依昆蟲的種類、蟲態、生活環境和內部生理狀態而有所不同。小葉蜂越冬時過冷到-25℃、-30℃而不死亡,並且還可藉助於分泌甘油使體液冰點進一步下降。小繭蜂體內的甘油濃度在冬季可達到30%,可使體液冰點下降到-17.5℃,甚至可過冷到-47.7℃還不結冰。

生物對低溫環境的適應長期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生物通過自然選擇,在形態、生理和行為方面表現出很多明顯的適應。在形態方面,北極和高山植物的芽和葉片常受到油脂類物質的保護,芽具鱗片,植物體表面生有蠟粉和密毛,植物矮小並常成匍匐狀、墊狀或蓮座狀等,這種形態有利於保持較高的溫度,減輕嚴寒的影響。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恆溫動物,其身體往往比生活在低緯度地區的同類個體大,因為個體大的動物,其單位體重散熱量相對較少,這就是Bergman規律。另外,恆溫動物身體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溫環境中有變小變短的趨勢,這也是減少散熱的一種形態適應,這一適應常被稱為Allen規律,例如北極狐、赤狐、非洲大耳狐的耳殼的大小變化。恆溫動物的另一形態適應是在寒冷地區和寒冷季節增加毛和羽毛的數量和質量或增加皮下脂肪的厚度,從而提高身體的隔熱性能。

在生理方面,生活在低溫環境中的植物常通過減少細胞中的水分和增加細胞中的糖類、脂肪和色素等物質來降低植物的冰點,增加抗寒能力。例如鹿蹄草就是通過在葉細胞中大量貯存五碳糖、黏液等物質來降低冰點,這可使其結冰溫度下降到-31℃。此外,極地和高山植物在可見光譜中的吸收帶較寬,並能吸收更多的紅外線,虎耳草等耐寒植物的葉片在冬季時由於葉綠素破壞和其他色素增加而變為紅色,有利於吸收更多的熱量。動物則靠增加體內產熱量來增加禦寒能力和保持恆定的體溫,但寒帶動物由於有隔熱性能良好的毛皮,往往能使其在少增加甚至不增加(北極狐)代謝產熱的情況下就能保持恆定的體溫。

『柒』 以一個植物或動物為例分析極端溫度對微生物的影響,生物對極端溫度是怎麼適應的急!!

適應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現象。
以旱生植物為例,乾旱環境的主要矛盾是缺水和光線強。旱生植物根系發達,葉表面積小,葉表面增生了許多表皮毛或白色蠟質,以減少水分的蒸發和加強對陽關的反射。
旱生植物的新陳代謝及為緩慢,這是它們在長期的生存斗爭中獲得的適應性。
旱生植物的結構、功能、環境相適應。

『捌』 植物對低溫和高溫適應的方式各有哪些

低溫:

春天發芽,夏季開花,秋天結實,冬季休眠。休眠對適應外界嚴酷環境有特殊意義。植物的休眠主要是種子的休眠。

高溫:

對高溫的適應表現在有些植物體具有密生的絨毛或鱗片,能過濾一部分陽光,發亮的葉片能反射大部分光線,以及葉片垂直排列,減少吸光面積等。

生物對溫度的適應是多方面的,包括分布地區、物候的形成、休眠及形態行為等[2]。 極端溫度是限制生物分布的最重要條件。高溫限制生物分布的原因主要是破壞生物體內的代謝過程和光合呼吸平衡,其次是植物因得不到必要的低溫刺激而不能完成發育階段。

植物在寒冷到來之前,在生理上相應地做出各種適應性反應:如可溶性糖渡度的提高,就可以提高細胞溶液濃渡,使水點降低。還可以緩沖原生質過度脫水,保護原生質膠體不致遇冷凝固。

外糖分子還有巨大的表面活動能力,可以吸附在細胞器的表面之上,減弱它們的生命能力;細胞內糖多,滲透壓加大,保留水分多,減少外出結冰。還有的植物通過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適應低溫條件,安全渡過寒冷的冬季。

(8)生物對極端的環境溫度如何適應擴展閱讀

溫度與生物發育的關系一方面體現在某些植物需要經過一個低溫「春化」階段,才能開花結果,完成生命周期;另一方面反映在有效積溫法則上。

有效積溫法則的主要含義是植物在生長發育過程中,必須從環境中攝取一定的熱量才能完成某一階段的發育,而且植物各個發育階段所需要的總熱量是一個常數。

閱讀全文

與生物對極端的環境溫度如何適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3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