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下都有哪些生物,他們的生長環境怎樣,平時都吃什麼,適宜溫度多少
地下昆蟲
地老虎,螻蛄 ,等吃 植物的根莖。 蟬的幼蟲吸食樹根的汁液
蚯蚓吃泥土,吸收裡面腐爛枝葉的營養
鼠類
鼴鼠吃地下昆蟲
鼢鼠-吃植物的地下塊根
2. 土壤里有些什麼微生物
真細菌
放線菌
藍細菌
真核
酵母菌
黴菌
灰顫藻
巨顫藻
具有固定空氣中氮的能力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l畝地耕層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幾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機質
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只有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作物利用;並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二)分解礦物質
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氣在空氣的組成中佔4/5,數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後,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3. 地上的動物到底有什麼種類
動物是自然界生物中的一類,主要包括原生動物、海綿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脊索動物等,約一百三十萬種.自身無法合成有機物,須以動植物或微生物為營養,以進行或維持生命活動的生物.目前已知的動物種類大約有150萬種.可分為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1.無脊椎動物中包括:原生動物、扁形動物、腔腸動物、棘皮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環節動物、線形動物八大類.所以無脊椎動物佔世界上所有動物的百分之九十以上.2.脊椎動物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五大種類.
4. 農田裡有哪些生物
生物有:植物(如農作物、雜草)、動物(青蛙、蚯蚓等)、微生物.
非生物有:土壤、水、空氣等
5. 地球內有生物嗎
有.
在淺層地殼中有能夠生存的生物很多.除微生物外,有很多高級生物.
在深層地殼中就只有低等的微生物了.近年發現的能夠分解石油的微生物就是明證
網路搜的
6. 田野里有什麼東西
田野里有小麥、玉米、大豆、花生、高粱、雜草、野花、青蛙、蛐蛐、螳螂、蘋果樹、梨樹、桃樹、李樹、杏樹、葡萄樹、棗樹、桔子樹、楊樹、柳樹、榆樹、槐樹、椿樹、松柏、梧桐樹。
動物的話:青蛙、癩蛤蟆、蟋蟀、螞蟥、黃鼠狼、蛇、田鼠、蜻蜓、蜘蛛、田螺、水蜘蛛、各種小飛蟲、蚊子、微生物、節肢類、蛙類、魚蝦等等。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單子葉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干、面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質燃料。
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7. 土壤里有哪些生物和物質有幾種土壤各種土壤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一、礦物質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砂粒、土粒和膠粒)。土壤礦物質種類很多,化學組成復雜,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是作物養分的重要來源。
二、有機質
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和礦物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層中有機質含量只佔土壤乾重的0.5-2.5%,耕層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卻很大,群眾常把含有機質較多的土壤稱為「油土」。 土壤有機質按其分解程度分為新鮮有機質、半分解有機質和腐殖質。腐殖質是指新鮮有機質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所形成的黑色膠體物質,一般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85—90%以上。
腐殖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作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腐殖質既含有氮、磷、 鉀、疏、鈣等大量元素,還有微量元素,經微生物分解可以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強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質是一種有機膠體,吸水保肥能力很強,一般粘粒的吸水率為50—60%,而腐殖質的吸水率高達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質 腐殖質是形成團粒結構的良好膠結劑,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鬆度和通氣性,改變砂土的鬆散狀態。同時,由於它的顏色較深,有利吸收陽光,提高土壤溫度。
(四)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 腐殖質為微生物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和能量,又能調節土壤酸鹼反應,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養分的轉化。
(五)刺激作物生長發育 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腐殖酸、有機酸、維生素及一些激素,對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增強呼吸和對養分的吸收,促進細胞分裂,從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 土壤有機質主要來源於施用的有機肥料和殘留的根茬。 許多社隊採用柴草墊圈、秸稈還田、割青漚肥、草田輪作、糧肥間套、擴種綠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使土壤越種越肥,產量越來越高,應當因地制宜加以推廣。
三、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l畝地耕層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幾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機質 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只有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作物利用;並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二)分解礦物質 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氣在空氣的組成中佔4/5,數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後,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四、土壤水分
土壤是一個疏鬆多孔體,其中布滿著大大小小蜂窩狀的孔隙。直徑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存在於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時,還能溶解和輸送土壤養分。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動,但移動的快慢決定於土壤的松緊程度。松緊適宜,移動速度最快,過松過緊,移動速度都較慢。 降水或灌溉後,隨著地面蒸發,下層水分沿著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應在分墒後及時採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個疏鬆的隔離層,切斷上下層毛管的聯系,防止跑墒。「鋤頭有水」的科學道理就在這里。土壤含水量降至黃墒以下時,毛管水運行基本停止,土 壤水分主要以氣化方式向大氣擴散丟失。這時進行鎮壓(碾地),使地表形成略為緊實的土層,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斷的毛細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減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擴散損失,所以群眾說「碾子提墒,碾子藏墒」。鎮壓後耱地,使耕層上再形成一個平整而略松的薄層,保墒效果更好。 五、土壤空氣 土壤空氣對作物種子發芽、根系發育、微生物活動及養分轉化都有極大的影響。生產上應採用深耕鬆土、破除扳結、排水、曬田(指稻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促進作物生長發育。
在19世紀末,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耶夫(V.V.Dokuchaisv)從土壤發生學的觀點,認為土壤的性質是氣候、生物、地形、母質和時間等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土壤是發育於地球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包括海、湖淺水區)。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著物,人力可以搬動土壤。
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山地土壤佔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別佔16%和15%,黑鈣土和栗鈣土佔13%。地帶性土壤沿緯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荒漠土—高寒土—紅壤—磚紅壤。但在東、西兩岸略有差異:大陸西岸從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陸東岸自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磚紅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著鹽漬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著變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較多,約佔23%。由於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從而加深了水熱條件的東西差異,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現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分布。北美大陸西半部(灰化土帶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帶)由東而西的土壤類型依次為濕草原土—黑鈣土—栗鈣土—荒漠土;而在東部因南北走向的山體不高,土壤又表現出緯度地帶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北美灰化土帶中有沼澤土,栗鈣土帶中有鹼土,荒漠土帶中有鹽土。南美洲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的分布面積最大,幾乎佔全洲面積的一半,主要分布於南回歸線以北地區,呈東西延伸。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土壤類型逐漸
轉為南北延伸,自東而西依次大致為:紅、黃壤—變性土—灰褐土、灰鈣土,再往南則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區土壤類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為:磚紅壤—紅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磚紅壤、紅壤為最多,前者佔37%,後兩者佔29%。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緯度地區向南北兩側成對稱緯度地帶性分布,其順序是磚紅壤—紅壤—紅棕壤和紅褐土—荒漠土,至大陸南北兩端為褐土和棕壤。但在東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響而稍有改變。在磚紅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在沙漠化的熱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帶中分布有鹽漬土。
澳大利亞:土壤以荒漠土面積最大,佔44%,次為磚紅壤和紅壤,佔25% 。土壤分布呈半環形,自北、東、南三方面向內陸和西部依次分布熱帶灰化土—紅壤和磚紅壤—變性土和紅棕壤—紅褐土和灰鈣土—荒漠土。
中國主要土壤類型
土壤名稱 分布地區 形成條件 一般特徵
磚紅壤 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台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台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風化淋溶作用略弱於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並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陝西關中平原。 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乾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鹼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乾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鹼性反應,局部地區有鹼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准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乾旱並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鹼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並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陝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於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佔全國總面積的1/5。 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鬆,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氣候乾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於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鹼性反應。
8. 家裡的菜地里有哪些生物生活環境是
朋友你好!菜地的生物分植物和動物,植物中又分泛指草本植物(包括禾草與非禾草)群落。可分為陸生,水生兩大類。如草原,草甸及沼澤等中的草本群落。
不同草叢有不同生物
蝗蟲,蟋蟀,蜣螂,螞蟻,瓢蟲,草蛉等昆蟲
還有一些真菌,作為分解者的微生物,細菌等等,在這就重點說說蔬菜吧。1.什麼是蔬菜
蔬菜是農業生產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所食的蔬菜中,有根(如蘿卜、胡蘿卜、豆薯、葛等);莖(如馬鈴薯、芋、萵苣、榨菜);葉(如小白菜、大白菜、韭菜、甘藍);花(如花椰菜、金針菜);果即種子(如黃瓜、茄子、菜豆、毛豆);菌類的子實體等。
因此,我們可以定義蔬菜為:凡是以柔嫩多汁的器官作為副食品的一、二年生及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少數木本植物、菌類、藻類、蕨類等,統稱為蔬菜。有人把調味的八角、茴香、花椒、胡椒等也作蔬菜。
蔬菜植物的范圍廣,種類多。我國又是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之一,除了一些栽培植物作蔬菜外,還有許多野生或半野生的種類,如薺菜、馬齒莧、藜蒿、蒲公英、魚腥草等,也可作為蔬菜食用。
但是,這些野生的、半野生的和木本植物、菌、藻、蕨類、調味品類,主要來自少數地區特產。主要的蔬菜還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有的糧食作物、油料作物、飼料作物也可作為蔬菜。如新鮮的大豆種子在長江流域是一重重要的蔬菜。馬鈴薯、玉米在北方和南方山區作糧食作物,在南方平原地區也作為蔬菜。許多種類,如胡蘿卜、南瓜、蕪菁、甘薯葉梗等既可作飼料,也可作蔬菜。
2.蔬菜的分類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栽培的蔬菜有一百多種,其中主要栽培的有四五十種。
分類的方法很多,如按植物學特性分類、食用部分分類、農業生物學分類、溫度分類、光照分類、營養成分分類、食用方法分類等等。
農業生物學分類是以蔬菜的農業生物學特性作為依據的分類方法。這種分類比較適合於生產上的要求。可分為以下幾類:
1)根菜類
指以膨大的肉質直根為食用部分的蔬菜。包括蘿卜、胡蘿卜、大頭菜、蕪菁、根用甜菜等。生長期中喜溫和冷涼的氣候。在生長的第一年形成肉質根,貯藏大量的養分,到第二年抽薹開花結實。一般在低溫下通過春化階段,長日照下通過光照階段。要求輕松深厚的土壤。用種子繁殖。
2)白菜類
以柔嫩的葉叢、葉球、嫩莖、花球供食用。如白菜(大白菜、小白菜)、甘藍類(結球甘藍、球莖甘藍、花椰菜、抱子甘藍、青花菜)、芥菜類(榨菜、雪裡蕻、結球芥菜)。生長期間需濕潤和涼爽氣候及充足的水肥條件。溫度過高、氣候乾燥則生長不良。除採收菜薹及花球外,一般第一年形成葉叢或葉球,第二年抽薹開花結實。栽培上要避免先期抽薹。均用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
3)綠葉蔬菜
以幼嫩的葉或嫩莖供食用。如萵苣、芹菜、菠菜、茼蒿、芫荽、莧菜、蕹菜、落葵等。其中多數屬於二年生,如萵苣、芹菜、菠菜。也有一年生的,如莧菜、蕹菜。共同特點是生長期短,適於密植和間套作,要求極其充足的水分和氮肥。根據對溫度的要求不同,又可將它們分為二類:菠菜、芹菜、茼蒿、芫荽等喜冷涼不耐炎熱,生長適溫15℃~20℃,能耐短期霜凍,其中以菠菜耐寒力最強。莧菜、蕹菜、落葵等,喜溫暖不耐寒,生長適溫為25℃左右。喜冷涼的主要作秋冬栽培,也可作早春栽培。
4)蔥蒜類
以鱗莖(葉鞘基部膨大)、假莖(葉鞘)、管狀葉或帶狀葉供食用。如洋蔥、大蒜、大蔥、香蔥、韭菜等。根系不發達,吸水吸肥能力差,要求肥沃濕潤的土壤,一般耐寒。長光下形成鱗莖,低溫通過春化。可用種子繁殖(洋蔥、大蔥、韭菜),也可無性繁殖(大蒜、分蔥、韭菜)。以秋季及春季為主要栽培季節。
5)茄果類
指以果實為食用部分的茄科蔬菜。包括番茄、辣椒、茄子要求肥沃的土壤及較高的溫度不耐寒冷。對日照長短要求不嚴格,但開花期要求充足的光照。種子繁殖,一般在冬前或早春利用擴地育苗,待氣候溫暖後定植於大田。
6)瓜類
指以果實為食用部分的葫蘆科蔬菜。包括南瓜、黃瓜、甜瓜、瓠瓜、冬瓜、絲瓜、苦瓜等。莖蔓性,雌雄同株而異花,依開花結果習性,有以主蔓結果為主的西葫蘆、早黃瓜。有以側蔓結果早、結果多的甜瓜、瓠瓜。還有主側蔓幾乎能同時結果的冬瓜、絲瓜、苦瓜、西瓜。瓜類要求較高的溫度及充足的陽光。西瓜、甜瓜、南瓜根系發達,耐旱性強。其它瓜類根系較弱,要求濕潤的土壤。生產上,利用摘心、整蔓等措施來調節營養生長與生殖生長的關系。種子繁殖,直播或育苗移栽。春種夏收,有的採收可延長到秋季,還可夏種秋收。
7)豆類
以嫩莢或豆粒供食用的豆科蔬菜。包括菜豆、豇豆、蠶豆、豌豆、扁豆、刀豆等。除了豌豆及蠶豆耐寒力較弱能越冬外,其它都不耐霜凍,須在溫暖季節栽培。豆類根瘤具有生物固氮作用,對氮肥的需求量沒有葉菜類及根菜類多。種子繁殖,也可育苗移栽。
8)薯芋類
以地下塊莖或塊根供食用,包括茄科的馬鈴薯、天南星科的芋頭、薯蕷科的山葯、豆科的豆薯等。這些蔬菜富含澱粉,耐貯藏,要求疏鬆肥沃的土壤。除馬鈴薯生長期短不耐高溫外,其它生長期都較長,且耐熱不耐凍。均用營養體繁殖。
9)水生蔬菜類
需生長在沼澤地區的蔬菜。如藕、茭白、慈菇、荸薺、水芹、菱等。宜在池塘、湖泊或水田中栽培。生長期間喜炎熱氣候及肥沃土壤。除菱角、芡實以外、其它一般無性繁殖。
10)多年生蔬菜類
指一次種植後,可採收多年的蔬菜。如金針菜、石刁柏、百合等多年生草本蔬菜及竹筍、香椿等多年生木本蔬菜。此類蔬菜根系發達、抗旱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格,一般採用無性繁殖,也可用種子繁殖。
11)食用菌類
指能食用、無毒的蘑菇、草菇、香菇、金針菇、竹蓀、猴頭、木耳、銀耳等。它們不含葉綠素,不能製造有機物質供自身生長。必須從其它生物或遺體、排泄物中吸取現存的養分。培養食用菌需要溫暖、濕潤肥沃的培養基。常用的培養基有牲畜糞尿、棉子殼、植物秸稈等。
9. 地球上都哪些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有很多,大家最熟悉的,一眼望過去就能看到的非動物和植物莫屬。除了這兩類,還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生物,比如細菌、真菌等等。
另外,地球上還存在很多細菌,細菌種類也不少。從人類健康角度來看,細菌有好有壞。不過不論是什麼樣的生物,既然能夠存在於地球上,就說明地球具有這些生物生存的條件。
10. 科學家已經發現地球有地下生物圈,地下生物圈都有什麼生物
在浩瀚的宇宙之中,地球上不過是在其中一顆一般的星體罷了,假如非說起它和別的星體的不一樣,那便是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上問世出了宇宙空間之中唯一的生命。自打人類出世開始就生活在地球上,針對這顆蔚藍色的星球,人類覺得針對它已經非常了解了,可是在地球上眼前人類的能力或是太過度微不足道了,飛天遁地的區域也是十分不足的。地球上已經有46億光年的使用壽命了,有關地球上第1個生命的發生,生物學家覺得大概產生在35億光年前到41億年前,在這個全過程中第1個生命是怎麼發生的?它是什麼樣的形狀大家也難以知道了,幾十億年的歲月充足將這種生命的印痕抹除了。
在大家認為海洋面積已經充足大,里邊蘊含了成千上萬神密的情況下,洞穴探險居然要比海底世界還需要巨大,在世界的內部結構居然存有著一個非常龐大的「黑喑生態系統」,通過基本掌握,里邊的生物種類已經做到了上千萬種。依據科學研究,現階段地底生態鏈的總面積大概是深海生態鏈的2倍,並且一些微生物的使用壽命最少都是在上千年以上,依然保持著生命形狀,分毫不容易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