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品微生物中3次經典的實驗是什麼
分別是以下三個實驗。
一、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格里菲思,1928)
對於此實驗學生最不容易搞懂的地方是,不知道如何解釋實驗三和實驗四。
對此,教師在講解是主要講清以下幾點:
1、格里菲思採取「加熱殺死」的目的是針對當時「認為蛋白質在遺傳中起決定作用的物質」,蛋白質在高溫狀態下易變性的特性。
2、加熱殺死的要求:溫度為60度左右,不能太高。只能是使蛋白質變性,而轉化因子結構相當穩定,結構沒有被破壞,具有一定的功能。
3、S型細胞的「轉化因子」能夠與R型細胞的DNA重組,並能利用R型細菌的化學成分,合成自身的成分,並組成S型細菌。
用上述三條,就可以解釋實驗三和四。
格里菲思的實驗思路:
發現問題:蛋白質是遺傳物質嗎?
實驗驗證:用高溫讓蛋白質失去活性,看是否還能作為遺傳物質。
得出的結論:轉化因子是遺傳物質。
二、證明遺傳物質是DNA的實驗(艾弗里,1944)
艾弗里的實驗思路:
發現問題:轉化因子是什麼?
實驗驗證:將S型細菌中的物質進行分離,分別看它們能否轉化。
得出結論:DNA是遺傳物質,蛋白質不是遺傳物質。
以這個實驗要講清以下幾點:
1、對第一個實驗來說,是在S型細菌的DNA控制下,利用R型的菌體內的化學成分,合成了S型細菌的DNA和蛋白質,從而組成了有毒性的S型細菌。
2、對第二個實驗,請學生思考,如果將S型菌的莢膜多糖與R細菌一起注入小鼠體內,小鼠死亡嗎?應該不死亡。雖然S型細菌的毒性是由莢膜引起的,但由於注入進去的是少量的,不至於致死(解釋不知對不對)。
3、對第三個實驗,是確認實驗。從第一個實驗中還不能得出DNA是遺傳物質,只有經過進一步確認,才能使結論更加嚴謹。
三、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赫爾希,1952)
赫爾希的實驗思路:
發現問題:艾弗里的分離出的DNA純度不高,可信度低。
實驗驗證:最好能找一種生物,DNA和蛋白質自然分開,這樣可單獨觀察二者的作用。
得出結論:DNA是遺傳物質。
侵染的過程:吸附------注入-----合成------組裝------釋放
在此過程中,合成最主要的:用書上的一段原話。會發現,此實驗的原理與上面兩個實驗的原理都很相近。都是利用別的細菌(前者是R細菌,後者是大腸桿菌)的化學成分,合成自身的物質。
所用的生物技術:1、同位素標記法:S35標記蛋白質,P32標記DNA。
2、差速離心法:較輕:T2 噬菌體顆粒(實際上的蛋白質外殼);較重的是:被感染的細菌(是剛組裝好的,還沒有釋放的細菌)。
採取的辦法:在被感染的細菌未裂解釋放之前離心!
最後引導學生思考:書中小資料中提示:有1%的P不在DNA上,試就此對赫爾希實驗提出質疑。(該部分已別寫成帖)。
2. 有哪些容易做的微生物實驗
做革蘭氏染色吧!比較簡單又有一定的技術含量。
一、實驗步驟
革蘭氏染色法一般包括初染、媒染、脫色、復染等四個步驟,具體操作方法是:
1)塗片固定。
2)草酸銨結晶紫染1分鍾。
3)自來水沖洗。
4)加碘液覆蓋塗面染約1分鍾。
5)水洗,用吸水紙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數滴,並輕輕搖動進行脫色,20秒後水洗,吸去水分。
7)蕃紅梁色液(稀)染2分鍾後,自來水沖洗。乾燥,鏡檢。
二、實驗原理:通過結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後,在細胞壁內形成了不溶於水的結晶紫與碘的復合物,革蘭氏陽性菌由於其細胞壁較厚、肽聚糖網層次較多且交聯緻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脫色處理時,因失水反而使網孔縮小,再加上它不含類脂,故乙醇處理不會出現縫隙,,因此能把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牢牢留在壁內,使其仍呈紫色;而革蘭氏陰性菌因其細胞壁薄、外膜層類脂含量高、肽聚糖層薄且交聯度差,在遇脫色劑後,以類脂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鬆散的肽聚糖網不能阻擋結晶紫與碘復合物的溶出,因此通過乙醇脫色後仍呈無色,再經沙黃等紅色染料復染,就使革蘭氏陰性菌呈紅色。
三、染色結果
革蘭氏正反應菌體都呈紫色,負反應菌體都呈紅色。
3. 大學微生物實驗有哪些
大學微生物的實驗實際上一般來說就是一些微生物培養的操作以及相關的滅菌操作,要看你們學校老師安排了哪一些相關實驗。
4. 微生物實驗室主要檢測的項目有哪些
主要應用於微生物學、生物醫學、生物化學、動物實驗、基因重組以及生物製品等研究使用。
一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實驗室結構和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於對健康成年人已知無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於教學的普通微生物實驗室等。
二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實驗室結構和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於對人或環境具有中等潛在危害的微生物。
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實驗室結構和設施、安全操作規程、安全設備適用於主要通過呼吸途徑使人傳染上嚴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預防傳染的疫苗。艾滋病病毒的研究(血清學實驗除外)應在三級生物安全防護實驗室中進行。
(4)微生物化學實驗有哪些擴展閱讀
實驗室的設立單位應當指定專門的機構或者人員承擔實驗室感染控制工作,定期檢查實驗室的生物安全防護、病原微生物菌(毒)種和樣本保存與使用、安全操作、實驗室排放的廢水和廢氣以及其他廢物處置等規章制度的實施情況。
負責實驗室感染控制工作的機構或者人員應當具有與該實驗室中的病原微生物有關的傳染病防治知識,並定期調查、了解實驗室工作人員的健康狀況。
5. 微生物學的基本實驗技術有哪些
一、濕熱滅菌法是指用飽和水蒸氣、沸水或流通蒸汽進行滅菌的方法,由於蒸汽潛熱大,穿透力強,容易使蛋白質變性或凝固,所以該法的滅菌效率比乾熱滅菌法高,是最常用的滅菌方法。濕熱滅菌法可分為:煮沸滅菌法、巴氏消毒法、高壓蒸汽滅菌法、流通蒸汽滅菌法、和間歇蒸汽滅菌法。
(1)煮沸滅菌法:將水煮沸至100攝氏度,保持5-10分鍾可殺死細菌繁殖體,保持1-3小時可殺死芽胞。在水中加入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二的碳酸氫鈉時沸點可達105攝氏度,能增強殺菌作用,還可去污防銹。此法適用於食具、刀箭、載玻片及注射器等。
(2)巴氏消毒法:一種低溫消毒法,因巴斯德首創而得名。有兩種具體方法,一是低溫維持法:62攝氏度維持30分鍾;二是高溫瞬時法:75攝氏度作用15-30秒。該法適用於食品的消毒。
(3)流通蒸氣滅菌法:利用常壓下的流通蒸汽進行滅菌。
(4)間歇蒸汽滅菌法
(5)高壓蒸汽滅菌法:103.4千帕蒸汽壓溫度達121.3攝氏度,維持15-20分鍾。
二、乾熱滅菌法是指在乾燥環境(如火焰或乾熱空氣)進行滅菌的技術。一般有火焰滅菌法和乾熱空氣滅菌法。
(1)火焰滅菌法:是指用火焰直接燒灼的滅菌方法。該方法滅菌迅速、可靠、簡便,適合於耐火焰材料(如金屬、玻璃及瓷器等)物品與用具的滅菌,不適合葯品的滅菌。
(2)乾熱空氣滅菌法:是指用高溫乾熱空氣滅菌的方法。該法適用於耐高溫的玻璃和金屬製品以及不允許濕熱氣體穿透的油脂(如油性軟膏機制、注射用油等)和耐高溫的粉末化學葯品的滅菌,不適合橡膠、塑料及大部分葯品的滅菌。
6. 微生物檢測包括哪些啊
食品中微生物指標的常見檢驗項目如下:菌落總數、大腸菌群計數、大腸桿菌計數、腸道致病菌(沙門氏菌、志賀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雙岐桿菌、空腸彎麴菌、黴菌計數和酵母計數。
一般食品中活菌數達到108cfu.g⁻¹時,則可認為食品處於初期腐敗階段。
(6)微生物化學實驗有哪些擴展閱讀
微生物檢驗方法包括顯微鏡檢、染色技術、培養基制備技術、接種、分離純化和培養技術等。
接種,將微生物接到適於它生長繁殖的人工培養基上或活的生物體內的過程。
分離純化,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
培養,根據培養時是否需要氧氣,可分為好氧培養和厭氧培養。根據培養基的物理狀態,可分為固體培養和液體培養兩大類。
7. 微生物檢驗包括哪些項目
微生物檢測有一般微生物如細菌總數、黴菌和酵母計數檢測,以及致病菌檢測,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相同的培養基、溫度以及培養時間),同種微生物表現出穩定的菌落特徵。
根據微生物的代謝特點,在培養基中加入某種指示劑或化學葯品。與選擇培養相比,鑒別培養基的鑒別所得結果的范圍比較小,一般可直接測定某微生物的種類。
選擇培養一般是通過觀察微生物的同化作用類型或某一特徵進行間接判斷,得到的微生物往往並不只有一種,但是能夠大致確定這些微生物存在的共有特徵從而對其分類。
微生物檢驗范圍
國內外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較多,食品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總的來看涉及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主要有:奶製品、預烹煮食品、飲用水、蛋製品、水果、穀物、嬰幼兒食品、肉及肉製品、軟體動物、禽肉、貝類、白明膠、香草(葯)。
即食食品、罐頭食品、調味品,粉類製品、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海鮮、甜點、蔬菜、藻類、食療食品、米面製品等。
我國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重點食品種類為:奶製品、罐頭食品、調味品、蛋製品、澱粉類製品、發酵和非發酵性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飲用天然礦泉水等,其中食糖以及保健品的微生物檢驗為我國所獨有。
8. 討論細菌生物化學實驗有哪些各種生物化學實驗的陽性和陰性結果如何判斷
細菌生化實驗一、實驗目的 1、證明不同微生物對各種有機大分子的水解能力不同, 從而... 檸檬酸鹽試驗及硫化氫試驗結果,以 「+」表示陽性反應.「-」表示陰性
9. 生物化學有哪些經典實驗
關於遺傳物質確定的實驗,包括肺炎鏈球菌轉化實驗,噬菌體侵染實驗等。糖類的旋光度測定實驗。蛋白質的含量測定實驗等。
10. 臨床醫學微生物學有哪些重要實驗
1、細菌正常形態與各種特殊結構的觀察;
2、細菌動力學檢查法;
3、細菌染色檢查法;
4、細菌的培養法;
5、細菌的生化實驗——代謝產物的檢查;
6、抗鏈球菌溶血素「o」測定(ASO試驗);
7、肥達氏反應;
8、腸道感染的細菌學檢查;
9、生物因素對細菌的影響;
10、細菌的耐葯性變異機制——R因子傳遞試驗;
11、真菌學;
12、病毒的形態學;
13、病毒的培養法;
14、病毒的血清學實驗。
這是我們學校的,你們的我就不清楚了,參考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