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歷屆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獲得者都有誰
1、2008年,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因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獲此殊榮,兩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因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獲此殊榮。
2、2009年,美國伊麗莎白·布萊克本、美國卡羅爾·格雷德、美國傑克·紹斯塔克因發現端粒和端粒酶保護染色體的機理而獲此殊榮。
3、2010年,英國生理學家羅伯特·愛德華茲因為在試管嬰兒方面的研究獲得201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4、2011年,美國科學家布魯斯·博伊特勒、法國科學家朱爾斯·霍夫曼和加拿大科學家拉爾夫·斯坦曼因在免疫學領域取得傑出成就而獲得2011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5、2012年,日本科學家山中伸彌(Shinya Yamanaka)與英國科學家約翰•格登(John Gurdon) 因在細胞核重新編程研究領域的傑出貢獻,獲得201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6、2013年,詹姆斯·羅斯曼(James E. Rothman),托馬斯·聚德霍夫(Thomas C. Südhof)和蘭迪·謝克曼(Randy W. Schekman),因「發現細胞內的主要運輸系統——囊泡運輸的調節機制」獲獎。
7、2014年,英國約翰·奧基夫,以及來自挪威的梅-布里特·莫澤和愛德華·莫澤,解決了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構建一個所處空間的地圖,以及在一個復雜的環境中人類大腦如何導航並尋找路徑。
8、2015年,中國葯學家屠呦呦,愛爾蘭威廉·坎貝爾(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科學家大村智(Satoshi ōmura)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
9、2016年,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Yoshinori Ohsumi)榮獲2016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其在研究自噬性溶酶體方面作出的貢獻。
10、2017年,三名美國科學家傑弗里·霍爾(Jeffrey C. Hall), 邁克爾·羅斯巴什(Michael Rosbash)以及邁克爾·楊(Michael W. Young,以表彰他們在發現控制晝夜節律機制的發現。
㈡ 歷年諾貝爾生物、醫學獎獲得者及其相關文獻
希望您能夠採納!!!
1901年 J.H.van't Hoff 范霍夫荷蘭研究化學動力學和滲透壓的規律
1902年 E.FischerE 費歇爾德國合成糖和嘌呤衍生物
1903年 S.Arrhenius 阿累尼烏斯瑞典提出電離學說
1904年 W.Ramsay 拉姆塞英國發現惰性氣體
1905年 A.von Baeyer 拜耳德國研究有機染料和芳香族化合物
1906年 H.Moissan 莫瓦桑法國制備單質氟
1907年 E.Buchner 布赫納德國發現非細胞發酵現象
1908年 E.Rutherford盧瑟福英國提出放射性元素蛻變理論
1909年 F.W.Ostwald奧斯特瓦爾德德國研究催化、化學平衡、反應速
1910年 O.Wallach瓦拉赫德國研究脂環族化合物
1911年 M.CurieM.居里德國發現釙和鐳
1912年 V.Grignard格林尼亞法國發現用鎂做有機反應的試劑(被稱為格式試劑)P.Sabatier薩巴蒂埃法國研究有機化合物的催化氫化反應
1913年 A.Werner維爾納瑞士提出配位化學理論
1914年 T.W.Richards理查茲美國精確測定許多元素的原子量
1915年 R.Willstater威爾施泰特德國研究植物色素,特別是葉綠素
1916年 未頒獎
1917年
1918年 F.Haber哈伯德國發明合成氨法
1919年 未頒獎
1920年 W.Nerst能斯特德國研究熱化學,提出熱力學第三定律
1921年 F.Soddy索迪英國首次提出同位素概念,並證明了位移定律
1922年 F.W.Aston阿斯頓英國發明質譜儀,用它測定非放射性元素的同位素
1923年 F.Pregl普雷格爾奧地利發明有機化合物的微量分析法
1924年 未頒獎
1925年 R.Zsigmondy齊格蒙迪奧地利闡明膠體溶液的多相性,創立膠體化學的現代研究方法
1926年 T.Svedlberg斯維德伯格瑞典發明超離心機,用於研究分散體系
1927年 H.Wieland維蘭德德國研究膽酸組成
1928年 A.Windaus文道斯德國研究膽固醇的組成及其與維生素的關系
1929年 A.Harden哈登英國闡明糖的發酵過程以及酶和輔酶的作用
H.von Euler-Chelpin奧伊勒-凱爾平瑞典
1930年 H.FischerH.費歇爾德國研究血紅素和葉綠素,合成血紅素
1931年 C.Bosch波施德國研究化學上應用的高壓方法
F.Bergius貝吉烏斯德國
1932年 I.Langmuir蘭米爾美國研究表面化學和吸附理論
1933年 未頒獎
1934年 H.C.Urey尤里美國發現重氫
1935年 F.Joliot-CurieF.約里奧-居里法國人工合成放射性元素
I.Joliot-CurieI.約里奧-居里法國
1936年 P.Debye德拜荷蘭提出偶極矩概念並利用它和X射線衍射法研究分子結構
1937年 W.Haworth霍沃斯英國研究碳水化合物和維生素C的結構
P.Karrer卡雷瑞士研究類胡蘿卜素、核黃素、維生素A和B2的結構
1938年 R.Kuhn庫恩德國研究類胡蘿卜素和維生素
1939年 A.Butenandt布特南特德國研究性激素
L.Ruzicka盧齊卡瑞士研究聚亞甲基和高級萜烯
1940年 未頒獎
1941年
1942年
1943年 G.Hevesy海維西匈牙利利用同位素示蹤法研究化學過程
1944年 O.Hahn哈恩德國發現重核裂變現象
1945年 A.Virtanen維爾塔寧芬蘭發明飼料貯藏保鮮法
1946年 J.B.Sumner薩姆納美國分離和提純結晶蛋白質酶
L.H.Northrop諾思羅普美國制備純凈狀態的酶和病毒蛋白質
W.M.Stanley斯坦利美國
1947年 R.Robinson魯賓遜英國研究生物鹼
1948年 A.W.K.Tiselius梯塞留斯瑞典研究電泳和吸附分析,發現血清蛋白的組分
1949年 W.F.Giauque吉奧克美國研究超低溫下物質的特
1950年 O.Diels第爾斯德國發現雙烯合成反應
K.Alder阿爾德
1951年 E.M.McMillan麥克米倫美國 人工合成超鈾元素
G.T.Seaborg西博格美國
1952年 A.Martin馬丁英國 發明分配色譜法
R.Synge辛格英國
1953年 H.Staudinger施陶丁格德國 提出高分子概念
1954年 L.Pauling鮑林美國 闡明化學鍵的本質以解釋復雜分子結構
1955年 V.Du Vigneaud杜·維尼奧美國 研究生物化學中的重要含硫化合物,合成多肽激素
1956年 N.Semyonov謝苗諾夫前蘇聯 研究氣相反應的化學動力學
C.Hinshelwood欣謝爾伍德美國
1957年 A.R.Todd托德英國 研究核苷酸和核苷酸輔酶
1958年 F.Sanger桑格英國 測定胰島素的分子結構
1959年 J.Heyrovsky海洛夫斯基捷克 發明極譜分析法
1960年 W.F.Libby利比美國 發明放射性碳素測年法
1961年 M.Calvin開爾文美國 研究光合作用的化學過程
1962年 M.F.Perutz佩魯茲英國 測定血紅蛋白結構
J.C.Kendrew肯德魯英國
1963年 K.Ziegler齊格勒德國 研究乙烯聚合的催化劑
G.Natta納塔義大利 研究丙烯聚合的催化劑
1964年 D.C.Hodgkin霍奇金夫人英國 測定維生素B12等大分子結構
1965年 R.B.Woodward伍德沃德美國 人工合成維生素B12、膽固醇、葉綠素等復雜有機物
1966年 R.S.Mulliken馬利肯美國 創立化學結構分子軌道理論
1967年 R.G.W.Norrish諾里什英國 發明測定快速反應技術
G.Porter波特英國
M.Eigen艾根德國
1968年 L.Onsager翁薩格美國 創立不可逆過程的熱力學理論
1969年 D.H.R.Barton巴頓英國 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三維構象
O.Hassel哈塞爾挪威
1970年 L.F.Leloir萊洛伊爾阿根廷 發現糖核苷酸及其在碳水化合物生物合成中的作用
1971年 G.Herzberg赫茨伯格加拿大 研究分子光譜學,特別是自由基的電子結構和幾何結構
1972年 C.B.Anfinsen安分森美國 研究核苷核酸酶的三維結構與功能的關系和蛋白質的折疊鏈的自然現象
S.Moore莫爾美國
W.H.Stein斯坦美國
1973年 E.O.FischerE.O.費歇爾德國 制備和測定了夾心麵包結構的金屬有機化合物
1974年 P.J.Flory弗洛里美國 研究長鏈高分子及高分子的物理性質與結構的關系
1975年 J.W.Cornforth康福斯英國 研究有機分子和酶催化反應的立體休學
V.Prelog普雷洛格瑞士 從事有機分子及其反應的立體化學研究
1976年 W.N.Lipscomb利普斯科姆美國 研究硼烷和碳硼烷的結構
1977年 I.Prigogine普里戈金比利時 研究熱力學中的耗散結構理論
1978年 P.D.Mitchell米切爾英國 研究生物系統中的能量轉移過程
1979年 H.C.Brown布朗美國 在有機合成中利用硼和磷的化合物
G.Wittig維蒂希德國 發現維蒂希重排反應,提供了新的制烯方法
1980年 P.Berg伯格美國 操縱基因重組脫氧核糖核酸分子
W.Gilbert右爾伯特美國 用化學方法決定脫氧核糖核酸中核苷酸的排列
F.Sanger桑格英國
1981年 福井謙一日本 創立前線軌道理論
R.Hoffmann霍夫曼美國 提出分子軌道對稱守恆原則
1982年 A.Klug克盧格英國 以電子顯微鏡和X射線衍射法研究核酸-蛋白質復合體
1983年 H.Taube陶布美國 研究金屬配位化合物的電子轉移機理
1984年 B.Merifield梅里菲爾德美國 研究多肽的合成
1985年 H.A.Hauptman豪普特曼美國 開發了應用X射線衍射法確定物質晶體結構的直接計演算法
J.Karle卡爾勒美國
1986年 D.R.Herschbach赫希巴赫美國 研究交叉分子束方法和化學反應動力學
李遠哲美籍華人
J.C.Polanyi波拉尼美國
1987年 C.Pedersen佩德森美國 合成能模擬重要生物過程的有機化合物,為超分子化學奠定基礎
J.-M.Lehn萊恩法國
D.Cram克拉姆美國
1988年 J.Deisenhofer戴森霍弗德國
解析了細菌光合作用反應中心的立體結構,闡明了其光合作用進行的機制
R.Huber胡伯爾德國
H.Michel米歇爾德國
1989年 S.Altman奧爾特曼美國 發現核糖核酸具有酶的催化功能
T.R.Cech切赫美國
1990年 E.J.Corey科里美國 提出有機合成的逆合成分析原理
1991年 R.R.Ernst恩斯特瑞士 發展高分辨核磁共振波譜學方法
1992年 R.A.Marcus馬庫斯美國 創立溶液中的電子轉移過程理論
1993年 K.B.Mullis穆利斯美國 發明多聚酶鏈式反應技術
M.Smith史密斯加拿大 發明寡聚核苷酸基定點誘變技術
1994年 G.A.Olah歐拉美國 研究碳正離子化學
1995年 P.Crutzen克魯岑德國 闡述對臭氧層厚度產生影響的化學機理,證明化學物質對臭氧層構成破壞作用
M.Molina莫利納美國
F.S.Roweland羅蘭美國
1996年 H.W.Kroto克羅特英國 發現富勒烯
R.F.Curl,Jr.苛爾美國
R.E.Smalley斯莫利美國
1997年 P.B.Boyer博耶美國 發現人體細胞內負責儲藏轉移能量的離子傳輸酶
J.E.Walker沃克爾英國
J.C.Skou斯科丹麥
1998年 W.Kohn科恩奧地利 提出密度泛函理論,開辟處理復雜多電子體系的新方法
J.Pople波普英國
1999年 A.Zewail茲韋勒美籍埃及人 利用激光閃爍研究化學反應(飛秒化學)
2000年 艾倫·黑格美國 有關導電聚合物的發現 白川英樹參考資料:殲擊機
㈢ 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醫學獎」有「美國的諾貝爾獎」之美譽,是美國最具聲望的生物醫學獎項.我國科學家屠
A、青蒿素中含有碳、氫、氧三種元素,不屬於氧化物,故選項說法錯誤.
B、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青蒿素分子由碳原子、氫原子、氧原子構成的,故選項說法錯誤.
C、青蒿素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量比為(12×15):(1×22):(16×5)=90:11:40,故選項說法正確.
D、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構成的,1個青蒿素分子是由15個碳原子、22個氫原子和5個氧原子構成的,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C.
㈣ 歷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歷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是:
1901年,德國的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對血清療法的研究,特別是在治療白喉應用上的貢獻
1902年,英國的羅納德·羅斯
在瘧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顯示了瘧疾如何進入生物體
1903年,丹麥的尼爾斯·呂貝里·芬森
在用集中的光輻射治療疾病,特別是尋常狼瘡方面的貢獻
1904年,俄羅斯的伊萬·巴甫洛夫
在消化的生理學研究上的工作,這一主題的重要方面的知識由此被轉化和擴增
1905年,德國的羅伯特·科赫
對結核病的相關研究和發現
1906年,義大利的卡米洛·高爾基、西班牙的聖地亞哥·拉蒙-卡哈爾
在神經系統結構研究上的工作
1907年,法國的夏爾·路易·阿方斯·拉韋朗
對原生動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俄羅斯的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夫和德國的保羅·埃爾利希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
1909年,瑞士的埃米爾·特奧多爾·科赫爾
對甲狀腺的生理學、病理學以及外科學上的研究
1910年,德國的阿爾布雷希特·科塞爾
通過對包括細胞核物質在內的蛋白質的研究,為了解細胞化學做出的貢獻
1911年,瑞典的阿爾瓦·古爾斯特蘭德
在眼睛屈光學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法國的亞歷克西·卡雷爾
在血管結構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法國的夏爾·羅貝爾·里歇
在過敏反應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奧地利的羅伯特·巴拉尼
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學與病理學研究上的工作
1919年,比利時的朱爾·博爾代
免疫性方面的發現
1920年,丹麥的奧古斯特·克羅
發現毛細血管運動的調節機理
1922年,英國的阿奇博爾德·希爾,在肌肉產生熱量上的發現;
德國的奧托·邁爾霍夫,發現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謝之間的固定關系
1923年,加拿大的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和約翰·麥克勞德
發現胰島素
1924年,荷蘭的威廉·埃因托芬
發明心電圖裝置
1926年,丹麥的約翰尼斯·菲比格
發現鼠癌
1927年,奧地利的朱利葉斯·瓦格納-堯雷格
發現在治療麻痹性痴呆過程中瘧疾接種療法的治療價值
1928年,法國的查爾斯·尼柯爾
在斑疹傷寒研究上的工作
1929年,荷蘭的克里斯蒂安·艾克曼,發現抗神經炎的維生素;
英國的弗雷德里克·霍普金斯,發現刺激生長的維生素
1930年,奧地利的卡爾·蘭德施泰納
發現人類的血型
1931年,德國的奧托·海因里希·瓦爾堡
發現呼吸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32年,英國的查爾斯·斯科特·謝靈頓和埃德加·阿德里安
發現神經元的相關功能
1933年,美國的托馬斯·亨特·摩爾根
發現遺傳中染色體所起的作用
1934年,美國的喬治·惠普爾、喬治·邁諾特和威廉·莫菲
發現貧血的肝臟治療法
1935年,德國的漢斯·斯佩曼
發現胚胎發育中的組織者效應
1936年,英國的亨利·哈利特·戴爾和奧地利的奧托·勒維
神經沖動的化學傳遞的相關發現
1937年,匈牙利的聖捷爾吉·阿爾伯特
與生物燃燒過程有關的發現,特別是關於維生素C和延胡索酸的催化作用
1938年,比利時的柯奈爾·海門斯
發現竇和主動脈機制在呼吸調節中所起的作用
1939年,德國的格哈德·多馬克
發現百浪多息(磺胺類葯物)的抗菌效果
1943年,丹麥的亨利克·達姆,發現維生素K;
美國的愛德華·阿德爾伯特·多伊西,發現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
1944年,美國的約瑟夫·厄爾蘭格和赫伯特·斯潘塞·加塞
發現單神經纖維的高度分化功能
1945年,英國的亞歷山大·弗萊明、恩斯特·伯利斯·柴恩和澳大利亞的霍華德·弗洛里
發現青黴素及其對各種傳染病的療效
1946年,美國的赫爾曼·約瑟夫·馬勒
發現用X射線輻射的方法能夠產生突變
1947年,美國的卡爾·斐迪南·科里和格蒂·特蕾莎·科里,發現糖原的催化轉化原因;
阿根廷的貝爾納多·奧賽,發現垂體前葉激素在糖代謝中的作用
1948年,瑞士的保羅·赫爾曼·穆勒
發現DDT是一種高效殺死多類節肢動物的接觸性毒葯
1949年,瑞士的瓦爾特·魯道夫·赫斯,發現間腦的功能性組織對內臟活動的調節功能;
葡萄牙的安東尼奧·埃加斯·莫尼斯,發現前腦葉白質切除術對特定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治療效果
1950年,美國的菲利普·肖瓦特·亨奇、愛德華·卡爾文·肯德爾和瑞士的塔德烏什·賴希施泰因
發現腎上腺皮質激素及其結構和生物效應
1951年,南非的馬克斯·泰累爾
黃熱病及其治療方法上的發現
1952年,美國的賽爾曼·A·瓦克斯曼
發現鏈黴素,第一個有效對抗結核病的抗生素
1953年,英國的漢斯·阿道夫·克雷布斯,發現檸檬酸循環;
美國的弗里茨·阿爾貝特·李普曼,發現輔酶A及其對中間代謝的重要性
1954年,美國的約翰·富蘭克林·恩德斯、弗雷德里克·查普曼·羅賓斯和托馬斯·哈克爾·韋勒
發現脊髓灰質炎病毒在各種組織培養基中的生長能力
1955年,瑞典的阿克塞爾·胡戈·特奧多爾·特奧雷爾
發現氧化酶的性質和作用方式
1956年,美國的安德烈·弗雷德里克·考南德、迪金森·伍德拉夫·理查茲和德國的沃納·福斯曼
心臟導管術及其在循環系統的病理變化方面的發現
1957年,義大利的達尼埃爾·博韋
發現抑制某些機體物質作用的合成化合物,特別是對血管系統和骨骼肌的作用
1958年,美國的喬治·韋爾斯·比德爾和愛德華·勞里·塔特姆,基因能調節生物體內的化學反應;
美國的喬舒亞·萊德伯格,發現細菌遺傳物質的基因重組和組織
1959年,美國的阿瑟·科恩伯格和塞韋羅·奧喬亞
發現核糖核酸和脫氧核糖核酸的生物合成機制
1960年,澳大利亞的弗蘭克·麥克法蘭·伯內特和英國的彼得·梅達沃
發現獲得性免疫耐受
1961年。美國的蓋歐爾格·馮·貝凱希
發現耳蝸內刺激的物理機理
1962年,英國的佛朗西斯·克里克、莫里斯·威爾金斯和美國的詹姆斯·杜威·沃森
發現核酸的分子結構及其對生物中信息傳遞的重要性
1963年,澳大利亞的約翰·卡魯·埃克爾斯和英國的艾倫·勞埃德·霍奇金、安德魯·赫胥黎
發現在神經細胞膜的外圍和中心部位與神經興奮和抑制有關的離子機理
1964年,美國的康拉德·布洛赫和德國的費奧多爾·呂嫩
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機理和調控作用
1965年,法國的方斯華·賈克柏、安德列·利沃夫和賈克·莫諾
在酶和病毒合成的遺傳控制中的發現
1966年,美國的裴頓·勞斯,發現誘導腫瘤的病毒;
美國的查爾斯·布蘭頓·哈金斯,發現前列腺癌的激素療法
1967年,瑞典的拉格納·格拉尼特和美國的霍爾登·凱弗·哈特蘭、喬治·沃爾德
發現眼睛的初級生理及化學視覺過程
1968年,美國的羅伯特·W·霍利、哈爾·葛賓·科拉納和馬歇爾·沃倫·尼倫伯格
破解遺傳密碼並闡釋其在蛋白質合成中的作用
1969年,美國的馬克斯·德爾布呂克、阿弗雷德·赫希和薩爾瓦多·盧瑞亞
發現病毒的復制機理和遺傳結構
1970年,美國的朱利葉斯·阿克塞爾羅德、瑞典的烏爾夫·馮·奧伊勒和英國的伯納德·卡茨
發現神經末梢中的體液性傳遞物質及其貯存、釋放和抑制機理
1971年,美國的埃魯·威爾布爾·蘇德蘭
發現激素的作用機理
1972年,美國的傑拉爾德·埃德爾曼和英國的羅德尼·羅伯特·波特
發現抗體的化學結構
1973年,德國的卡爾·馮·弗利、奧地利的康拉德·洛倫茲和英國的尼可拉斯·庭伯根
發現個體與社會性行為模式的組織和引發
1974年,比利時的阿爾伯特·克勞德、克里斯汀·德·迪夫和美國的喬治·埃米爾·帕拉德
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組織方面的發現
1975年,美國的戴維·巴爾的摩、羅納托·杜爾貝科和霍華德·馬丁·特明
發現腫瘤病毒和細胞的遺傳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
1976年,美國的巴魯克·塞繆爾·布隆伯格和丹尼爾·卡爾頓·蓋杜謝克
發現傳染病產生和傳播的新機理
1977年,美國的羅歇·吉耶曼和安德魯·沙利,發現大腦分泌的肽類激素;
美國的羅莎琳·薩斯曼·耶洛,開發肽類激素的放射免疫分析法
1978年,瑞士的沃納·亞伯和美國的丹尼爾·那森斯、漢彌爾頓·史密斯
發現限制性內切酶及其在分子遺傳學方面的應用
1979年,美國的阿蘭·麥克萊德·科馬克和英國的高弗雷·豪斯費爾德
開發計算機輔助的斷層掃描技術
1980年,美國的巴茹·貝納塞拉夫、喬治·斯內爾和法國的讓·多塞
發現調節免疫反應的細胞表面受體的遺傳結構
1981年,美國的羅傑·斯佩里,發現大腦半球的功能性分工;
美國的大衛·休伯爾和瑞典的托斯坦·維厄瑟爾,發現視覺系統的信息加工
1982年,瑞典的蘇恩·伯格斯特龍、本格特·薩米爾松和英國的約翰·范恩
發現前列腺素及其相關的生物活性物質
1983年,美國的巴巴拉·麥克林托克
發現可移動的遺傳元素
1984年,丹麥的尼爾斯·傑尼、德國的喬治斯·克勒和英國的色薩·米爾斯坦
關於免疫系統的發育和控制特異性的理論,以及發現單克隆抗體產生的原理
1985年,美國的麥可·布朗和約瑟夫·里歐納德·戈爾茨坦
在膽固醇代謝的調控方面的發現
1986年,美國的斯坦利·科恩和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發現生長因子
1987年,日本的利根川進
發現抗體多樣性產生的遺傳學原理
1988年,英國的詹姆士·W·布拉克爵士、美國的格特魯德·B·埃利恩和喬治·希青斯
發現葯物治療的重要原理
1989年,美國的邁克爾·畢曉普和哈羅德·瓦慕斯
發現逆轉錄病毒致癌基因的細胞來源
1990年,美國的約瑟夫·默里和唐納爾·托馬斯
發明應用於人類疾病治療的器官和細胞移植術
1991年,德國的厄溫·內爾和伯特·薩克曼
發現細胞中單離子通道的功能
1992年,美國的埃德蒙·費希爾和埃德溫·克雷布斯
發現的可逆的蛋白質磷酸化作用是一種生物調節機制
1993年,英國的理察·羅伯茨和美國的菲利普·夏普
發現斷裂基因
1994年,美國的艾爾佛列·古曼·吉爾曼和馬丁·羅德貝爾
發現G蛋白及其在細胞中的信號轉導作用
1995年,美國的愛德華·路易斯、艾瑞克·威斯喬斯和德國的克里斯汀·紐斯林-沃爾哈德
發現早期胚胎發育中的遺傳調控機理
1996年,澳大利亞的彼得·杜赫提和瑞士的羅夫·辛克納吉
發現細胞介導的免疫防禦特性
1997年,美國的史坦利·布魯希納
發現朊病毒——傳染的一種新的生物學原理
1998年,美國的羅伯·佛契哥特、路易斯·路伊格納洛和費瑞·慕拉德
發現在心血管系統中起信號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
1999年,美國的古特·布洛伯爾
發現蛋白質具有內在信號以控制其在細胞內的傳遞和定位
2000年,瑞典的阿爾維德·卡爾森、美國的保羅·格林加德和艾瑞克·坎德爾
發現神經系統中的信號傳導
2001年,美國的利蘭·哈特韋爾、英國的蒂姆·亨特和保羅·納斯
發現細胞周期的關鍵調節因子
2002年,英國的悉尼·布倫納、約翰·E·蘇爾斯頓和美國的H·羅伯特·霍維茨
發現器官發育和細胞程序性死亡的遺傳調控機理
2003年,美國的保羅·勞特伯和英國的彼得·曼斯菲爾德
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發現
2004年,美國的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
發現嗅覺受體和嗅覺系統的組織方式
2005年,澳大利亞的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
發現幽門螺桿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中所起的作用
2006年,美國的安德魯·法厄和克雷格·梅洛
發現了RNA干擾——雙鏈RNA引發的沉默現象
2007年,美國的馬里奧·卡佩奇、奧利弗·史密斯和英國的馬丁·埃文斯
在利用胚胎幹細胞引入特異性基因修飾的原理上的發現
2008年,德國的哈拉爾德·楚爾·豪森,發現了導致子宮頸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
法國的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和呂克·蒙塔尼,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HIV)
2009年,澳大利亞的伊麗莎白·布萊克本、美國的卡羅爾·格雷德和英國的傑克·紹斯塔克
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2010年,英國的羅伯特·傑弗里·愛德華茲
創立了體外受精技術,被稱為「試管嬰兒之父」
2011年,美國的布魯斯·巴特勒和法國的朱爾斯·霍夫曼,對於先天免疫機制激活的發現;
美國的拉爾夫 ·斯坦曼,發現樹突細胞和其在獲得性免疫中
2012年,英國的約翰·格登和日本的山中伸彌
發現成熟細胞可被重寫成多功能細胞,細胞核重編程技術
2013年,美國的詹姆斯·E·羅斯曼、蘭迪-W.謝克曼和德國的托馬斯-C.蘇德霍夫
發現了細胞囊泡運輸與調節機制。
2014年,英國的約翰·奧基夫、挪威的梅·布萊特·莫索爾和愛德華·莫索爾
發現構成大腦定位系統的細胞
2015年,愛爾蘭的威廉·C·坎貝爾和日本的大村智,發現治療絲蟲寄生蟲新療法;
中國的屠呦呦,發現治療瘧疾的新療法
2016年,日本的大隅良典
發現了細胞自噬的機制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1901年首次頒發,每年的12月10日頒獎。由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評比,授予在生理學有重要的發現發明的人。
評選程序
1、卡羅琳醫學院的諾貝爾大會任命一個工作委員會——諾貝爾委員會負責前期工作。
2、邀請生理醫學領域的代表提名候選人,提名截至日期為每年2月1日。
3、諾貝爾委員會對提名進行初步篩選,然後候選人提交給諾貝爾大會。
4、諾貝爾大會最終決定得主,並對外公布(一般在每年10月)。
5、每年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頒獎儀式。
㈤ 屠呦呦青蒿素能得諾貝爾獎,同樣科學成就高的錢學森為什麼沒得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於北京時間2015年10月5日下午5點30分公布,中國葯學家屠呦呦(Youyou Tu)因發現治療瘧疾的療法獲得該獎,屠呦呦因此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而她發現的青蒿素,帶來了又一個「撕裂朋友圈」的問題:青蒿素到底是什麼?我們怎麼看待屠呦呦獲得諾獎?
如今,屠呦呦的研究成果再次獲得了諾貝爾獎的肯定,青蒿素也被譽為「20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醫葯學創舉」,這或許是對這位進入耄耋之年的學者最好的肯定。
雖然存在爭議,但不可否認,在世界各國的傳統醫學中,很可能還存在著類似「青蒿治瘧疾」這樣的驗方,它們可能啟發現代的醫葯學者,找到新的治療方法。
㈥ 拉斯克醫學獎的獎項地位
拉斯克的褒獎通常在獲獎者的職業生涯中具有良好的連鎖反應。拉斯克獎桂冠的摘取、媒體的積極報導都有效地提升了獲獎者工作的可見度,實驗室的研究工作將吸引到更多的資金和年輕的研究人員,一些重要的聽眾也會聽取他們工作的介紹和論文宣講,他們所在的研究機構也將獲得更多的慈善捐贈。
拉斯克獎的評選結果通常於9月公布,而諾貝爾獎通常是10月公布,因此拉斯克獎在醫學界又被稱作「諾貝爾獎風向標」。而且,獲得基礎醫學研究獎後再獲得諾貝爾獎的比例更高。
統計數字表明,48%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獲得者隨後獲得諾貝爾獎,28%的拉斯克基礎醫學研究獎和臨床醫學研究獎獲得者已經成為諾貝爾獎得主。自1962年起,獲此項醫學獎的科學家中有半數以上在隨後的兩年裡又獲諾貝爾獎。截止2009年,超過300人次獲得拉斯克醫學獎,其中有68 位相繼獲得過諾貝爾獎。獲獎者以美國人為主,約有25%的獲獎者是來自其他國家。
拉斯克獎是生物醫學領域僅次於諾貝爾獎的一項大獎。至今為止拉斯克獎得主中已經有80人獲諾貝爾獎,其中28人是在過去20年中獲諾貝爾獎。因此拉斯克獎也被視為「美國的諾貝爾獎」,或者是諾貝爾獎「風向標」。
㈦ 醫學細胞生物學相關內容中,有哪些獲得諾貝爾獎
細胞生物學領域諾貝爾獎
(1952—2008)
2008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德國科學家哈拉爾德•楚爾•豪森(Harald zur Hausen)發現人乳突淋瘤病毒引發子宮頸癌;兩位法國科學家弗朗索瓦絲•巴爾-西諾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呂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發現人類免疫缺陷病毒。
化學獎:美國科學家Osamu Shimomura 和Martin Chalfie,以及美國華裔化學家錢永健。發明多色瑩光蛋白標記技術,為細胞生物學和神經生物學發展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Mario R. Capecchi 、Oliver Smithies 與英國Martin J. Evans因幹細胞研究獲得此獎項。
2006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安德魯•法爾和克雷格•梅洛。他們發現了核糖核酸(RNA)干擾機制,這一機制已被廣泛用作研究基因功能的一種手段。
化學獎: 美國羅傑•科恩伯格因在「真核轉錄的分子基礎」研究領域所作出的貢獻而獲獎。科恩伯格揭示了真核生物體內的細胞如何利用基因內存儲的信息生產蛋白質,而理解這一點具有醫學上的「基礎性」作用,因為人類的多種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都與這一過程發生紊亂有關。
2005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澳大利亞巴里•馬歇爾和羅賓•沃倫。他們發現了導致人類罹患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罪魁——幽門螺桿菌,革命性地改變了世人對這些疾病的認識。
2004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理查德•阿克塞爾和琳達•巴克。他們在氣味受體和嗅覺系統組織方式研究中做出貢獻,揭示了人類嗅覺系統的奧秘。
化學獎: 以色列阿龍•切哈諾沃、阿夫拉姆•赫什科和美國歐文•羅斯發現了泛素調節的蛋白質降解。其實他們的成果就是發現了一種蛋白質「死亡」的重要機理。
2003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美國科學家保羅•勞特布爾和英國科學家彼得•曼斯菲爾德。他們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上獲得關鍵性發現,這些發現最終導致核磁共振成像儀的出現。
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彼得•阿格雷和羅德里克•麥金農,分別表彰他們發現細胞膜水通道,以及對離子通道結構和機理研究作出的開創性貢獻。
2002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 英國科學家悉尼•布雷內、約翰•蘇爾斯頓和美國科學家羅伯特•霍維茨。他們為研究器官發育和程序性細胞死亡過程中的基因調節作用做出了重大貢獻。
化學獎: 美國科學家約翰•芬恩日本科學家與田中耕一「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進行確認和結構分析的方法」和「發明了對生物大分子的質譜分析法」;瑞士科學家庫爾特•維特里希「發明了利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溶液中生物大分子三維結構的方法」,在生物大分子研究領域做出傑出貢獻。
2001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科學家利蘭•哈特韋爾、英國科學家保羅•納斯和蒂莫西•亨特。他們發現了導致細胞分裂的關鍵性調節機制,這一發現為研究治療癌症的新方法開辟了途徑。
2000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瑞典科學家阿爾維德•卡爾松、美國科學家保羅•格林加德和埃里克•坎德爾。他們在研究腦細胞間信號的相互傳遞方面獲得了重要發現。
1999年:
生理學或醫學獎:美國紐約洛克菲勒大學的Gunter Blobel。他的貢獻是發現蛋白質具有控制其運輸和定位的內在信號。
㈧ 醫學獎項有哪些
國家重大醫學獎項「恩德思醫學獎」在中南大學設立
國家科學技術部和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已正式批准,我國新設置的重大醫學獎「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評選機構設在中南大學。凡符合獎勵條件者,從現在起可以申報這一獎項。據悉,在我省受理並負責評選全國醫學科技獎項尚屬首次。
這一與「中華醫學科學技術獎」同級別的全國性醫學獎項,主要獎勵我國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領域的創新型重大成果;獎勵為促進我國內鏡醫學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集體和個人;以及獎勵在內鏡設備器材、圖像分析等醫學相關領域的工學、理學研究重大成果。
該獎的申報受理機構為設在中南大學的衛生部肝膽腸外科研究中心「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評獎辦公室。國家有關部門還確定,獲得該獎項的優秀成果,可由評獎委員會推薦參加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自然科學獎三大國家最高科技獎評選。
「恩德思醫學科學技術獎」評獎委員會主任、國家「863計劃」主題管理專家張陽德教授接受采訪時說,國家設立這一重大醫學獎項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激勵醫學人才團隊和拔尖人才,為我國醫學基礎與臨床研究銳意探索創新,並對為新興學科內鏡醫學的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激勵。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根據阿爾弗雷德·諾貝爾逝世前立下的遺囑,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位於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的卡羅琳醫學院負責頒發。頒獎儀式於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周年紀念日舉行。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是為了表彰前一年中在生理學或者醫學領域有重要的發現或發明的人。 他逝世時將遺產大部分作為基金,每年以其利息(約20萬美元)獎給前一年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及和平方面對人類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士的獎金,即諾貝爾獎,於1901年第一次頒發。1968年起,增設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由瑞典國家銀行提供資金。
諾貝爾獎是根據A-B-諾貝爾遺囑所設基金提供的獎項(1969年起由5個獎項增加到6個,1990年由六個增加到七個),每年由4個機構 (瑞典3個,挪威1個)頒發。1901年12月10日即諾貝爾逝世5周年時首次頒發。諾貝爾在其遺矚中規定,該獎應每年授予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學、文學與和平領域內「在前一年中對人類作出最大貢獻的人」,瑞典銀行在1968年增設一項經濟科學獎,1969年第一次頒獎。
世界生物醫學中心(BioMed Central,BMC)組織評選的「年度醫學獎」是為表彰可能改變醫學實踐和產生重大醫療影響的的傑出研究而設的。2008年,BMC從199種生物和醫學領域學術期刊的發表論文里,挑選出由多國知名專家認可的優秀論文,從中選出5名醫學獎提名候選者,角逐該年度醫學獎。嚴偉琪教授研究團隊作為年度醫學獎的提名入圍者之一,並代表中國出席了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舉行的頒獎典禮。參加頒獎典禮的有美國, 英國,澳大利亞, 德國, 法國,義大利等國的知名醫學和生物科學家。
「中華醫學科技獎」是中華醫學會面向全國醫葯衛生行業設立的科技獎,是經衛生部、科技部通過批準的全國首批社會力量設立的26個獎項之一。旨在獎勵醫學科學技術領域有傑出貢獻的個人和集體,對提高中國醫學科技創新能力和科技水平,推廣和普及先進醫學科學技術,激勵科技人員攀登科技高峰將起促進作用。衛生部將從獲得中華醫學科技獎項目中推薦國家科學技術獎。
中華醫學科技獎」內容涉及廣泛,包括醫葯領域里的自然科學、技術發明、科學技術進步、國際科學技術合作,設一、二、三等獎,每年評選、授獎一次。中華醫學科技獎得到江蘇揚子江葯業集團公司獨家支持,這家企業將每年出資150萬人民幣,連續5年用於中華醫學科技獎各項活動。
,「宋慶齡兒科醫學獎」是由宋慶齡基金會與衛生部婦幼保健與社區衛生司共同發起,由宋慶齡基金會在「宋慶齡兒科醫學研究獎勵基金」的基礎上設立的一個永久性的獎項,用於表彰在兒科醫學領域的傑出科研成果。其宗旨是為了促進兒科醫學領域的科學研究,推動兒科醫學事業的持續發展,培養和鼓勵廣大中青年在兒科基礎醫學、臨床醫學、預防醫學領域科研人員的創造性和獻身精神。「宋慶齡兒科醫學獎」每年評選一次。在此次評選中,全國共有兩個項目獲「宋慶齡兒科醫學獎」,四個項目獲「宋慶齡兒科醫學成果獎」。
㈨ 第一個生物或醫學諾貝爾獎或得者是誰
第一個生物或醫學諾貝爾獎或得者是: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
埃米爾·阿道夫·馮·貝林(也作艾摩·阿道夫·比瑞格):德國醫學家,他因研究了白喉的血清療法而獲得1901年首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1917年他在馬爾堡因肺炎逝世。
㈩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將花落誰家
北京時間10月3日17時30分,舉世矚目的2022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獲獎名單!
今年的生理學或醫學獎頒給了瑞典進化遺傳學家斯萬特·帕博,以表彰他在發現「關於已滅絕人類基因組和人類進化的發現 」方面作出的貢獻。他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獎金(約合642萬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