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職業病危害因素
職業病危害因素如下:
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常見的有生產性毒物和生產性粉塵,如鉛、汞、苯及苯系物、氯、硫化氫、硝基苯、矽塵、煤塵、水泥粉塵等。
2、物理因素,如雜訊、高溫、電離輻射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等。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制度、作息制度不合理等。
2、精神(心理)性職業緊張,如機動車駕駛。
3、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
4、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處於不良體位、姿勢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
6、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煙、過量飲酒等。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中的因素,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深井的高溫高濕等。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不符合職業衛生標准,如通風不良、有毒與無毒安排在一個車間等。
3、由不合理生產過程或不當管理所致環境污染。
『貳』 職業病危害來源因素有哪些
最常見的職業病危害有(具體情況可登陸中國職業病網進行參考):粉塵。各類固體粉碎、切割、研磨和粉末狀物搬運等均可產生大量粉塵。此外,生產性粉塵沉降後,由於未及時清掃或清掃措施不當引發的二次揚塵,也是粉塵污染的重要來源。
有毒有害化學物。包括一氧化碳、硫化氫、氯氣等氣體,以及苯、汞、二甲基甲醯胺等揮發性蒸氣,主要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另外,許多有毒化學品常溫下為液體,直接接觸造成皮膚損害或經皮膚吸收進入人體。
物理因素。高溫、雜訊(機械碰擊、氣體液體流動、電磁等都可產生雜訊)
電離輻射(如X、γ線射線)等。
生物因素。如接觸動物皮毛等可能引起炭疽。
常見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來源和存在的形式有哪些?
職業有害因素可來源於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各個方面:有的是生產中使用的原料,有的是生產中使用的輔料,有的是生產過程中的中間產品或副產品,有的是成品(如有機磷農葯),有的是原料中的雜質(如許多金屬中含有砷,一旦與酸作用或治煉時含砷殘渣遇水就可產生砷化氫氣體),也可以是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或廢棄物(如煤燃燒過程中產生CO)。
特別提示:企業和員工一定要了解車間或崗位上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來源和存在的形式,以便針對性地採取防護措施。
『叄』 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哪些
由於行業的多樣性,不同行業在勞動過程中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也不一樣,但根據其來源不同,可分為三類: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法律分析
一、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1、化學因素,有毒物質,如鉛、汞,乙烯生產過程中,有苯、甲苯、乙基苯、苯乙烯等毒物;生產丁苯橡膠過程中有丁二烯、苯乙烯、高芳烴油、亞硝酸鈉、過氧化二異丙苯等幾十種。生產性粉塵,如煉油生產過程中,有石油焦粉塵,使用催化劑硅酸鋁粉(粉塵狀)等;催化劑生產過程中,有金屬粉塵、水泥粉塵等,此外,還有石棉塵、煤塵等。2、物理因素: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雜訊、振動。非電離輻射,如可見光、紫外線、紅外線、射頻、微波、激光。電離輻射,如X射線、放射性同位素儀表產生的丫射線等。3、生物因素,如附著在皮毛上的炭疽桿菌、蔗渣上的黴菌等。在石化行業少見。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勞動過程是指生產過程的勞動組織、操作體位和方式以及體力和腦力勞動的比例等。在此過程中產生的有害因素有:大檢修或搶修期間,易發生勞動組織和制度不合理,勞動作息制度不合理等;精神緊張;自動化程度高,儀表代替了笨重的體力勞動和手工操作,也帶來了精神緊張問題。勞動強度過大或生產定額不當,如安排的作業與職工生理狀況不相適應等;個別系統或器官過分緊張,如視力緊張等;長時間處於某種不良體位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第二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職業病防治活動。本法所稱職業病,是指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因素而引起的疾病。職業病的分類和目錄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制定、調整並公布。
『肆』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哪些,如何防護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
(一)生產工藝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化學因素:(1)生產性毒物。如鉛、苯、汞、一氧化碳、有機磷農葯等。(2)生產性粉塵。如矽塵、煤塵、水泥塵、石棉塵、有機粉塵等。
2.物理因素:(1)異常氣象條件。如高溫、高濕、低溫等。(2)異常氣壓。如高氣壓、低氣壓。(3)雜訊、振動。(4)非電離輻射。如紫外線、紅外線、射頻輻射、微波、激光等。(5)電離輻射。如α、β、γ、X射線等。
3.生物因素:如炭疽桿菌、布氏桿菌、森林腦炎病毒等傳染性病源體。
(二)勞動過程中的有害因素
1.勞動組織和勞動休息制度不合理。
2.勞動過度精神(心理)緊張。
3.勞動強度過大,勞動安排不當,不能合理安排與勞動者的生理狀況相適應的作業。
4.勞動時個別器官或系統過度緊張。如視力緊張等。
5.長時間用不良體位和姿勢勞動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勞動。
(三)生產環境中的有害因素
1.自然環境因素的作用。如炎熱季節的太陽輻射。
2.廠房建築或布局不合理。如有毒與無毒的工段安排在同一車間。
3.來自其他生產過程散發的有害因素的生產環境污染。
職業病的防護措施:
一、組織管理措施
根據國家法律法規、條例、規范、標准,結合本單位的具體情況,有領導、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職業衛生工作,並將職業病防治工作納人到議事日程,制定職業安全衛生管理制度、操作規程、有關職業衛生防護辦法和應急救援方案。同時還要開展職業衛生的培訓和宣傳,加強職業衛生工作的檢查,切實做到安全生產,文明生產。
二、設備技術措施
(1)改革工藝從工藝上改革、消除或控制生產勞動中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是有效的預防措施。如用低毒或無毒的原料代替有毒或高毒原料;用機械遙控操作代替人工操作等。
(2)隔離密閉對產生塵毒等有毒有害因素的設備或作業,應採取隔離的原則,使污染源不擴散;有些設備要加強密閉,控制跑、冒、滴、漏。
(3)通風排毒發生塵毒的工作場所,應設置通風裝置,排除塵毒。對排除的塵毒必須凈化、中和或過濾,防止周圍環境污染。有高溫輻射熱的工作場所要做好隔熱及通風降溫。一切通風設施事先應合理設計,並保持經常的維修保養。
三、衛生保健措施
(1)開展健康監護為了全面掌握職工健康狀況,必須建立職業健康監護檔案。按照國家規定進行職業健康體檢,早期發現職工的健康改變和職業禁忌,對健康受損害的職工要早期治療,對有職業禁忌的職工應調離原工作崗位、予以妥善安排。這是職業衛生和預防職業病的重要手段。
(2)加強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監測企業應當實施專人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制定監測管理制度,按照國家規定定期對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評價,了解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程度、防護設備的效果、是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准。對發現的問題、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崗位及隱患應制定整改計劃,按時完成整改。
(3)做好個人防護正確使用個人防護設備,是預防職業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包括防毒面具、防毒口罩、防護眼鏡、手套、圍裙、膠鞋等。防護皮膚損傷用的皮膚防護膏;防輻射熱的防熱服;在有酸、鹼等腐蝕性物質處應設置沖洗設備等。在易發生急性職業中毒事故的崗位應配備防護用具、醫療葯械等
『伍』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哪些
你好,很高興為您解答。職業病的危害因素有化學因素、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強壓環境下等都可導致職業病。職業病還主要包括環境污染、輻射、噪音、放射線、葯物等,常見的疾病有過敏、塵肺病、肺癌、耳聾、皮炎、頸椎病、肩周炎等,平時一定要加強防範,積極預防,避免長時間處於污染較嚴重的環境下,如果沒有辦法經常處於這樣的環境下,那一定要多運動鍛煉,提高免疫力。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多做體育鍛煉,增強體質,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睡早起。另外,有些特殊性的,導向性強一點的職業,難免會與病毒、輻射接觸,要做好防護消毒,保護措施。從逆向思維來看,職業病往往是一群干著同樣活的人然後會出現同樣的疾病,例如煤礦工人經常出現肺矽病的情況,再有鞋廠的工作人員常常出現鼻炎或者血液疾病,這些都和他們工作的環境以及生產過程中接觸到的有害物質有關系。希望以上信息對您能有所幫助。
【法律依據】《中國職業病防治法》十七、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八條:「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依法從事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工作,接受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當依法履行監督職責。」十八、將第三十一條改為第三十五條,第一款修改為:「用人單位的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衛生管理人員應當接受職業衛生培訓,遵守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依法組織本單位的職業病防治工作。」二十一、增加一條,作為第四十三條:「職業衛生監督管理部門應當按照職責分工,加強對用人單位落實職業病防護管理措施情況的監督檢查,依法行使職權,承擔責任。」
『陸』 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哪些
2015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安全監管總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和全國總工會《職業病危害因素分類目錄》進行修訂,將主要的職業危害因素分為6類:
1、粉塵:包括矽塵、煤塵(煤矽塵)、石墨塵、電焊煙塵、其他粉塵等。
2、化學因素:包括鉛、汞、錳、鎘、磷、砷及其化合物等;以及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氯氣、硫酸、硝酸、鹽酸、氫氧化鈉等。
3、物理因素:包括高溫、高氣壓、低氣壓、局部振動、雜訊危害等。
4、放射性因素:包括紫外線、放射性物質、紅外線等。
5、生物因素:包括炭疽桿菌、森林腦炎、布氏桿菌等。
6、其他因素:包括氧化鋅、二異氰酸甲苯酯、嗜熱性放線菌等。
危害產生的原因:
所有危險、危害因素盡管表現形式不同,但從本質上講,之所以能造成危險、危害後果(傷亡事故、損害人身健康和物的損壞等)均可歸結為存在能量、有害物質和能量、有害物質失去控制兩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並導致能量的意外釋放或有害物質泄漏、散發的結果。
1、能量有害物質
能量、有害物質是危險、危害因素產生的根源,也是最根本的危險、危害因素。一般地說,系統具有的能量越大、存在的有害物質的數量越多,系統的潛在危險性和危害性也越大。
另一方面,只要進行生產活動,就需要相應的能量和物質(包括有害物質),因此所產生的危險、危害因素是客觀存在的,是不能完全消除的。
2、失控
在生產中,人們通過工藝和工藝裝備使能量、物質(包括有害物質)按人們的意願在系統中流動、轉換,進行生產;同時又必須約束和控制這些能量及有害物質,消除、減弱產生不良後果的條件,使之不能發生危險、危害後果。
如果發生失控:(沒有控制、屏蔽措施或控制、屏蔽措施失效),就會發生能量、有害物質的意外釋放和泄漏,從而造成人員傷害和財產損失。
『柒』 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
摘要: 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及防護措施-論文網
論文關鍵詞: 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因素
手術室護士是一群在特殊的工作環境中從事特殊護理工作的人群。手術室的特殊環境使得手術室護士經常暴露在一些危險的因素當中,從而威脅手術室護士的自身健康。因此,作為在手術室工作的護士,首先必須正確認識手術室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在工作中不斷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強化自身的防護工作,才能保證自身的安全和日常工作的順利進行。
1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
1.1物理性危害因
1.1.1射線的危害:有資料證實:射線可激發空氣中氣體電離,產生氮化物、臭氧、
自由基等有害物質,少量多次接觸射線可致癌或致畸。
1.1.2紫外線及臭氧的危害:紫外線是手術室空氣消毒的常用消毒方法。紫外線能將空氣中的氧分子分解成臭氧,臭氧是一種強氧化劑,對皮膚黏膜和肺組織都有強烈的刺激性,長期接觸可引起角膜炎、結膜炎及皮膚紅斑、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等。
1.1.3雜訊危害:噪音對人體的聽覺有明顯損害:聽力下降;對心血管系統的損害:血管平滑肌對縮血管物質的敏感性增加。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對內分泌系統也有影響:煩 躁 、判斷能力和持續記憶力減退,降低靈活性,導致精力分散,工作易出錯。雜訊超過50分貝可影響人的休息和睡眠,聲級達到7090分貝,會使人感到厭煩,影響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噪音長期刺激可引起耳聾,機體植物神經紊亂和內分泌功能紊亂等。手術室平均雜訊應是60-65分貝,這是機體8h內允許的最高水平,但常達到90分貝。所以,手術室屬於雜訊嚴重污染的科室。手術室的噪音主要來自於監護儀、高頻電刀、超聲清洗機等的噪音等。
1.2化學性危害因素
1.2.1各類化學消毒劑的危害:如甲醛、環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劑等。長期接觸各種化學消毒劑,輕者刺激皮膚,引起接觸性皮炎、鼻炎、哮喘等,急性大量接觸可致肺水腫、同時能使細胞突變、致癌、致畸等。
1.2.2麻醉氣體的危害:微量的麻醉廢棄可對手術室工作人員的聽力、記憶力、理解力、讀數字能力及操作能力產生影響。長期暴露於微量麻醉氣體的污染環境中,有引發自發性流產、胎兒畸變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1.2.3抗腫瘤葯物的危害:惡性腫瘤患者在手術過程中使用抗腫瘤葯物非常普遍,抗腫瘤葯物可通過皮膚和呼吸道進入人體,損害正常細胞,出現白細胞下降、脫發、月經不規律等。另外,抗腫瘤葯物還可以通過胎盤運轉,造成畸胎等。
1.3生物性危害因素和意外損傷:手術室護士每天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接觸到患者的血液、體液、排泄物等容易被傳染各種疾病;銳利器械、針頭等不當的操作會發生血源性感染。常見的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螺旋體病毒等可因銳器刺傷直接傳播。研究表明,醫務人員職業感染中,80.6%由銳器刺傷所致,醫務人員因針刺到或損傷接觸受污染的血液,感染乙肝的危險性為2%~40%,感染丙肝為3%~10%。電損傷:高頻電刀、電鑽等設備的廣泛使用,大大增加了護理人員電擊傷、電灼傷的概率。
1.4生理和心理因素:手術室護士每日精神高度緊張、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節奏快、所面臨的工作具有高危性、高風險性、高強度性、無規律性。長期處於此環境中,使手術室護士存在諸多的威脅。手術室繁重的工作可使手術室工作者頸椎病和腰背損傷的幾率大大增加;同時手術室的工作節奏快,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高強度的工作壓力往往會使人產生疲憊感,影響手術配合質量;長時間的連續工作及空腹、飲食不規律等易致手術室護士患胃潰瘍、偏頭痛等;長久的站立工作導致下肢靜脈曲張等。
2防護措施
2.1制定職業暴露管理制度:根據職業防護中存在的問題,制定並完善職業暴露的處理流程以及應急預案,完善消毒隔離制度,制定防護流程,完善防護設施,建立醫護人員利器傷管理制度,處理及上報制度。
2.2加強醫護人員職業安全防護知識教育:把職業安全教育作為在職培訓的內容,醫院應定期組織醫護人員進行職業安全相關知識的培訓學習,並進行考核,以此加強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知識。
2.3執行嚴格的自我防護措施:(1)預防物理性危害:手術室應設立射線專用的手術間,術中要使用射線照射時,在保障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手術室護士應該暫時迴避,如不能迴避,要事先穿好鉛衣。參加手術的護士應該定期輪換,避免短期大劑量接受射線的照射。對於懷孕的手術室護士應避免接觸射線;在手術室進行紫外線消毒時,手術室護士應迴避;在手術間內限制不必要的交談,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對於手術室的醫療電器,要定期檢查和維護,及時淘汰陳舊的設備,引進性能好,聲音小的設備。(2)預防化學性危害:對於化學制劑應妥善保管,放在陰涼通風處,易揮發毒劑要密封保管。消毒劑現配現有,劑量應准確,避免大劑量使用,使用時做好防護措施;手術室要定時通風換氣,使麻醉廢氣等有害氣體及時排出;在接觸抗腫瘤葯物時,要嚴格遵守操作流程,做好防護措施,使用後的物品及時焚燒處理。
(3)預防生物學危害及意外損傷:對於手術病人,術前做好乙肝三系檢查和HIV測定等相關檢查,查明為陽性患者應在手術通知單上註明,讓手術室工作人員能夠早知道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手術室護士應定期自我檢查,及時發現破損的皮膚及粘膜,及時處理,及時採取措施;使用帶有保護設計的針頭、套管針;做靜脈穿刺時或與患者的血液直接或間接地接觸時,工作人員應盡可能地戴手套操作,如果沒戴手套,在操作後要及時洗手,簡單有效的洗手可清除手部90%以上的微生物,重要環節可用75%的酒精或0.5%的碘伏等消毒液浸泡。參加手術者一律戴手套最好戴雙層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鋼針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 烯 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減少50%。根據國外報導,雙層手套穿孔率為4.7%,其中外層8.9%,內層<0.5%,而單層手套的穿孔率達11.5%-50.0%;洗手護士在安裝、准備手術刀片時,應使用工具,不要徒手安裝,防止誤傷自己;手術刀、穿刺針、縫針、刀片,注射針頭等銳利物品放在手術台上的小碗里,不可隨意丟棄;手術中,縫針、手術刀、注射器針頭應放入彎盤內傳遞,防止誤傷他人和自己;不要重新給用過的注射器針頭戴保護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後的針頭、刀片等銳器;針頭、穿刺針、刀片、縫針等用後應放人銳器盒內,並加蓋回收,進行無害化處理。使用銳器盒後,針刺到受傷的發生率降低了50%;在尖銳物被丟棄前,應檢查銳器盒以確定未裝滿或針頭未突出,以防止運送時造成銳器傷等。
2.4適當調整護士工作強度和心理壓力:在工作中適當調整洗手護士和巡迴護士工作的次數,既要保證工作的連續性,又要注意緩解護士因工作帶來的身心疲勞,緩解緊張的程度。讓手術室護士注意節約體力和能量,減少無效勞動。管理者應合理設計流程,保證手術室工作的高效率性。可以在手術間播放輕柔緩和的音樂,使手術室護士放鬆身心,為手術室護士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同時在工作之餘讓手術室護士學會調整自我,積極做好手術室護士的心理健康維護。
3小結
醫學科學的發展,推動了護理事業的進步。在醫療工作中,護理事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保障護理人員的職業安全是當今醫療衛生事業工作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對於手術室這一特殊的工作環境,手術室護士由於各種職業因素及工作環境的原因,面臨許多的職業傷害的威脅。雖然許多醫院都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降低傷害的發生,但作為在手術室工作的護士來說還是應該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只有這樣才是降低傷害發生的最主要途徑。
參考文獻
1 魏俊英.淺談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J].實用醫學雜志,2008,15(32):4615-4616
2 李美清,蔡秋玲,黃柳芳,鄧月梅.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安全的危險因素的分析及防護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07(13):112-114
3 李小莉.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措施[J].中國醫葯導報,2009,6(25)
4 盧玉惺,劉敏.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及防護對策[J].四川醫學,2007,28(2):224-225
5 王玲玲,郝彩琴,譚變霞.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因素與防護措施[J].吉林醫學,2010,31(33):6120-6121
6 文楚玲,鄭小金,莫美珍,黎小冰.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因素分析及防護[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6):749-750
7 沈霞.手術室護士對職業危害相關因素的調查及分析[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5)114-115
8 楊亞紅.手術室護士的職業危害與防護策略[J].吉林醫學,2008,29(4):344-345
9 鄭靈,丁兆紅.手術室護士職業危害與防護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4,10(7):485-487
『捌』 常見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有哪些
職業病危害因素包括以下幾大類:
化學性因素,包括粉塵、毒物等等;
物理因素,包括雜訊、高溫、電離輻射和非電離輻射等等;
生物因素,主要是致病微生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