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太平洋里有多少魚
佔地球面積70%的浩瀚海洋中到底有多少種魚?多國科學家的最新普查結果是約1.5萬種。他們同時預測此外可能有大概5000種魚類尚屬未知,有待發現。據科學家們介紹,他們過去3年中平均每年發現新魚類約160種,每年新發現的其它水生動、植物在1700種左右。目前海洋中已知的不同生物約有21萬種,其中有1.5萬種魚在內。但科學家們指出,海洋中實際存在的生物種類可能比目前已知的要多得多。他們預計,到2010年「海洋生命普查」計劃收工時為止可以發現總共約200萬種不同的海洋生物,其中包括約2萬種魚。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海洋的居民——魚。
海洋是魚類的主要棲息地,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上千米深淵均有海洋魚類的蹤跡。生活環境的多樣性,導致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組織、結構、機能上相似,產生了一系列共同特點。人們根據魚類的共同特點,給魚下了如下的定義:魚是以鰓呼吸、用鰭運動、大多數體表被有鱗片、體內一般具有鰾和能變溫的海洋脊椎動物。從這個定義來看,海洋生物中凡是具備用鰓呼吸、用鰭游泳並終生生活在水中的脊椎運動,不管它像不像魚,也肯定是魚。例如海馬,渾身上下沒有哪一處讓人覺得它像魚,可事實上海馬具備上述魚的特徵,是屬於不折不扣的魚類:而另外一些被冠以魚的稱呼的海洋生物,婦墨魚、鮑魚等,要麼屬於軟體動物,要麼屬於哺乳動物,雖然被約定俗成地叫做魚,其實躡魚類一點關系也沒有。 人類對海洋魚類的研究歷史可溯源久遠。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在他的《動物志》一書中記錄了生存於愛琴海的115種魚類,並對魚類的結構、繁 殖、洄遊等方面作了較為系統的敘述。我國是世界上開發、利用、研究海洋魚類最早的國家之一。1975年在山東膠州灣畔發掘的古墓,就證實了中國遠在新石器 時代,就能捕撈鰳魚、梭魚、黑鯛、藍點馬鮫等多種海洋魚類。在古代的著述中,不僅有魚類習性、漁期的詳細記述,而且有海魚的生長、繁殖和生態等方面的知識。近代海洋魚類的研究,據說是由法國學者G.B.居維葉和A.瓦朗西納發表的《魚類自然史》開始,以後各國學者對海洋魚類的洄遊、 繁殖、生長及其資源的分布和開發進行了大量調查和研究,其中以「挑戰者」號、「信天翁」號、「丹納」號等海洋調查船的工作成就最為顯著。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廣泛應用電子顯微鏡、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對海洋魚類的組織、生理和生態進行了大量研究,50年代我國對中國海洋魚類進行了大規模的普查,先看出版了一系列魚類專著,對魚類的生理、生態和遺傳等方面進行了研究開發。據調查,目前魚類共有21723種,其中海洋魚類約有1.2萬種。中國的海洋魚類總數有3187種。對這些魚類的分類,比較通行的是分為三個綱。一是圓口綱(Cyclostomata)是最為原始的魚類,無上下頜,故又稱為無頜類。體表裸露無鱗,體形細長呈鰻形,骨骼完全為軟骨。無偶鰭,無肩帶和腰帶,脊索終生存在,元椎體。具有單獨不成對的鼻孔,由內胚層形成的腮處於肌肉囊中,並開口於體外。二是軟骨魚綱(Chondrichihyes)。內骨骼全力致骨,但常以鈣化加固,元任何真骨組織:體表被有盾鱗、棘刺或裸露無鱗。腦顱無接縫。頭部每 側具有鰓裂,開口於體外。腸短,內具螺旋瓣。無膘。雄住具有腹鰭內側特化而成的交配器,稱為鰭腳。行體內受精。卵生,卵胎生或胎生,為歪形尾,軟骨魚綱魚 在海洋里分布很廣,但以低緯度海域為主。三是硬骨魚綱(Osteichthyes)。是魚類中呈高級的,也是現在最繁盛的一綱。內骨 骼出現骨化,頭浮常碴有膜骨,骨骼具有骨縫。體表被有硬鱗或骨鱗,或裸露無鱗。外鰓孔1對,鰓間隔退化,鰓絲為雙行的鰓條所支持,通常有膘,鰭條多分節, 腸內無螺旋瓣。有些魚有背肋和腹肋,耳石堅實。一般為體外受精,無泄殖腔。現知全世界硬骨魚類大約有18000種。海洋魚類的體型一般可分為:①魚雷型,這類體型的魚棲息於中層水域中,最善於游泳,如鮐、鯔梭、金槍魚等。②箭型。與魚雷型相似,但身體更為延長,奇鰭後移,棲息於表層水中,善於游泳,如狗魚、頜針魚等,③側扁型。這種體型的魚,背腹軸高度增加,左右兩側極扁,又可分為斑鰶魚型、翻車魚型和鮃鰈魚型,分別棲息於近底層和底層。④蛇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細長,橫斷面幾為圓形,一般棲息於海底植物叢中,如鰻鱺、海龍等。⑤帶型。身體高度延長為側扁型,不善於游泳,如帶魚、皇 帶魚等。⑥球型。這種體型的魚身體幾呈球形,尾鰭一般不發達,如箱魨、某些圓鰭魚等,⑦縱扁型。這種體形的魚背腹軸高度縮小,體型扁平,如各種鰩、鮟鱇等。
② 海洋中有多少生物及種類
海洋中生物的種類與數量都非常豐富。據估計全球海洋中目前生活著各種海洋生物至少有20萬種,總生物量大約342億噸。但是,要比較准確地說出海洋中究竟有多少種生物,至少在目前還無法實現。其一,至今人類對深海水域的探測范圍極其有限,估計還有一些深海生物尚未被發現;其二,由於自然雜交和遺傳變異等作用,新的物種不斷出現,而老的物種又在逐漸滅絕,物種的數量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其三,部分海洋生物中還存在著同種異名或異種同名現象。
海洋生物的數量,除了用種類來表述外,更多的還是用其數量的多少來進行表述。比較常用的數量表示方式有兩種:一是用種群的個體數量;二是用其產量或資源量。
在已知的所有海洋生物中,若以種群的個體數量表述,要數浮游生物的數量最多,僅浮游動物中的橈足類,其個體數量即可超過全部大型海洋生物的個體總數;至於浮游植物,其數量要比浮游動物多得多。浮游生物的個體數量雖多,卻因其個體一般都非常小,以至於大約需過濾1000萬升海水才能獲得1千克浮游生物(干品),其代價確實太大,因而至今尚無人嘗試去開發利用這一豐富的生物資源。但是,作為海洋中其他生物的初級餌料,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鏈中卻發揮著必不可缺的重要作用。若以種群的產量和資源量表述,海洋中以魚類和貝類最多。海洋中魚類的種類多達25000種,每年僅資源的增長量即高達6億噸左右,全世界每年的魚類捕撈量一般都在1億噸上下。
我國有多少海洋生物我國是世界上12個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僅海洋生物的種類就有2萬種之多,佔世界海洋生物物種總數的25%以上。其中,有捕撈價值的魚類約2500種,蝦蟹類約800種,此外還有貝類、海藻類、海參、海膽、魷魚、海蜇、海豚等。僅可以入葯的海洋生物就多達700餘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雖然豐富,但漁業資源量卻不豐富,我國漁業資源的最大年可捕量只有730萬噸左右,在世界上僅處於中下等的水平。
海洋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為便於記憶和統計,人們常按其特徵與屬性將之分為若干個類別。海洋生物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最常見的是生物系統分類法。該方法將海洋生物先分為海洋動物、海洋植物、海洋菌類三大類,每個類別再依次按門、綱、目、科、屬、種的順序將海洋生物細分至種。全球目前已發現的海洋動物大約有18萬種,海洋植物約2.5萬種。
海洋植物海洋植物一般都稱其為藻類,在植物系統分類學中,藻類又被分為綠藻、褐藻、紅藻、硅藻、金藻、黃藻、甲藻、藍藻等八大門類,每個門再依次按綱、目、科、屬、種的順序進行細分。有時,人們還按藻類的個體大小和生活方式,將其分為浮游藻類和大型固生藻類兩大類,其中以浮游藻類的數量最多,大約可占藻類總數的90%以上。在浮游藻類中,數量最多的是硅藻,其最大分布密度是每升海水中可達100個以上。浮游藻類的個體一般都非常小,人們用肉眼很難分得清,大多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大型固生海藻類雖然數量不算多,但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卻更為直接。海帶、裙帶菜、紫菜、龍須菜(學名江蘺)、海青菜(學名石蒓)等不僅是人們喜歡食用的海藻類,有些還可以作為海洋化工等產業的重要原材料。其中,海帶和裙帶菜屬於褐藻,藻體色澤多呈褐色,幼嫩時呈綠褐色;紫菜和龍須菜屬紅藻,呈紅褐色;海青菜屬綠藻,呈綠色。螺旋藻也是人們比較常見的藻類,屬藍藻,呈藍紫色,其個體大小猶如一小段捲曲的頭發絲,是人們在最近十幾年才開發的一種營養豐富的藻類,被認為是人類最優質的蛋白源之一。
海洋動物海洋動物按動物系統分類學可分為原生動物、多孔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脊索動物等十幾個大門類,每個門類再按綱、目、科、屬、種的順序依次細分。海洋生物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首推海洋動物,魚、貝、蝦、蟹都是人們經常食用的水產品,也是人類從海洋獲取蛋白質的重要蛋白源。
海洋細菌海洋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也非常多,有些種類可以使海洋生物致病,如某些海洋弧菌類;有些種類則可以作為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如海洋酵母類、海洋硫化菌類等。雖然它們與人類的關系遠不如海洋動物和海洋植物那樣密切,但是在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分類外,在漁業資源領域,人們還常按各種生物在海洋中的空間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等特徵,將之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三大類群。
浮游生物浮游生物通常是指游泳能力一般不太強,僅能長年漂浮在海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浮游生物又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群。其中,浮游植物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無機物,通過光合作用自身合成有機物,是海洋中有機物的生產者,也是浮游動物、某些濾食性貝類和濾食性魚類的食物的供應者;浮游動物主要依靠攝食浮游植物、有時也可攝食海水中的有機物碎屑和其他有機質微粒生活,同時它們又是小魚小蝦的食物。
浮游生物的個體一般都比較小,有些種類只有一個細胞,被稱為單細胞生物,如硅藻、小球藻、金藻等;有些種類雖然是由幾個細胞組成的,但細胞之間沒有器官分化,細胞脫離群體後仍可以獨立生活,被稱為群體生物,如螺旋藻、角毛藻等;有些種類也是由多細胞組成,但細胞間開始有器官與功能的分化,被稱為多細胞生物,如輪蟲、糠蝦等。浮游生物中也有少數個體較大的種類,如水母類中有些種類最大的直徑可達2米、須腕長超過5米。一般地講,浮游植物以單細胞種類佔多數,浮游動物一般都是多細胞生物。
世界上第一個對浮游生物進行採集研究的人是德國科學家J.繆勒(1801~1858),他從1846年開始進行環球考察,用特製的浮游生物網採集了大量浮游生物標本。
游泳生物游泳生物是指那些游泳能力較強、可以在海水中自由游動、體型相對較大的海洋生物。絕大多數魚類、蝦類,以及魷魚、海豚、鯨、海豹等都屬於游泳生物。
底棲生物底棲生物這一術語是由德國自然科學家N·海克爾(1834~1919)提出的,是指那些大多數時間都在海底匍匐生活或固著生活,或者潛藏於海底泥沙層中過著埋棲型生活的生物,蟹類、龍蝦、海參、海膽、海帶以及大多數貝類(如扇貝、蛤蜊、牡蠣等)都屬於底棲生物。有些魚類,如比目魚、鰩、魟等,雖然也具備一定的游泳能力,但因其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海底,因此也被劃歸為底棲生物。
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是構成海洋水產品的最主要生物,而浮游生物則是它們的重要食物來源。
③ 海里一共有多少種動物
你好,海洋中生物的種類與數量都非常豐富。據估計全球海洋中目前生活著各種海洋生物至少有20萬種,總生物量大約342億噸。但是,要比較准確地說出海洋中究竟有多少種生物,至少在目前還無法實現。其一,至今人類對深海水域的探測范圍極其有限,估計還有一些深海生物尚未被發現;其二,由於自然雜交和遺傳變異等作用,新的物種不斷出現,而老的物種又在逐漸滅絕,物種的數量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其三,部分海洋生物中還存在著同種異名或異種同名現象。
④ 南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上面生活著什麼動物有多少種
據專家考查,在這個群島上,生活著700多種地面動物,80多種鳥類和許多昆蟲,其中以巨龜和大蜥蜴聞名世界。海獅,海豹,企鵝等寒帶動物,也常在這里的海邊出現,因此,科隆群島被稱為「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館」。
⑤ 太平洋有多少種海洋生物
海洋植物:1萬多種 海洋動物:16到20萬多種
⑥ 太平洋的生物
太平洋棱皮龜瀕臨滅絕棱皮龜,頭、四肢及身體都覆以平滑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骨板形成7條規則的縱行棱起,因而得名。棱皮龜是世界上龜鱉類中體形最大的一種,堪稱「巨龜」。一般體長為9英尺(約270厘米),重達1200磅(約545公斤)。生物學家估計它們的壽命在40歲到100歲之間。根據1970年瀕危物種法,棱皮龜被列為瀕危動物。太平洋棱皮龜每年都要游6000英里到美國金門海峽吃水母。每年夏秋季節,太平洋棱皮龜離開印尼、索羅門群島、萬那杜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的棲息地,游經太平洋,去到美國西海岸水域吃水母,它們是遷移距離最長的海洋動物。太平洋逆戟鯨瀕臨滅絕 棲息在西北太平洋的逆戟鯨(俗稱殺人鯨)是地球上被污染最嚴重的野生動物,它們身上累積的化學污染物幾乎全部來自於王鮭(Chinook salmon,又可以叫做大鱗大麻哈魚),這些鮭魚生長在西海岸沿岸被污染的海水中。
⑦ 太平洋中有哪些生物
底棲生物 深海底棲生物的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見表)。在水深 2000~3000米處底棲生物種類多。隨水深的增加,其組成也發生變化,淺水種逐漸被深水種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處是轉折點。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①微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2~40微米之間,主要生活在海底沉積物的表層。包括真菌、易變菌、類酵母細胞、肉足綱、吸管綱、纖毛蟲綱、有孔蟲等。據對北太平洋中部水深5498米處調查,在沉積物表層的個體數量約為每平方厘米24000個,而在0.5厘米沉積樣中僅為每平方厘米1150個。②小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42~1000微米之間,生活在同一水域,個體數約比微型底棲生物少 3個數量級。小型底棲生物主要包括有孔蟲、海螅、渦蟲綱、線蟲動物門、腹毛動物門、動吻動物門、緩步動物門、寡毛綱、原環蟲、海蟎、介形類和猛水蚤目的一些種類。其中,線蟲是主要的種類,其個體數量多,約占動物總數的二分之一。③大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1000微米以上,包括無脊椎動物的大多數門類,如海綿、腔腸動物、星蟲、曳鰓蟲、腸鰓動物、螠蟲、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和須腕動物,以及少量脊索動物(如海鞘)和底棲魚類。
⑧ 太平洋里有哪些常見動物
章魚,烏賊,海蝸牛,毛蛤,扇貝,海參,海蛞蝓,珊瑚蟲,海葵,水母,巨型烏賊,虎斑貝,蛤蜊,鸚鵡螺,鮑魚,蚌,魷魚,貝殼,硨渠,海螺,北極霞水母,西瓜海葵,水螅,貽貝,帽貝,槍烏賊,箱形水母,鍾形水母,藍環章魚,太平洋大章魚,管蟲,巨型管蟲,濱螺,蛾螺,蜆,蚶子,竹蟶,海蘋果,擬態章魚,大王酸漿魷,洪堡魷魚,海兔,泥蛤,花蛤,芋螺,花刺參,綠刺參,黑刺參,烏參,蛇目參,象鼻蚌,筆管蛸,吸血鬼烏賊,直角石,菊石,奧特瓦,豎琴螺,蜘蛛螺,寶貝,庫氏硨磲,維納斯骨螺,太陽女神螺,海筍,船蛆,唐冠螺,石鱉,方斑玉螺,扁玉螺,星光玉螺,歐洲斑玉螺,斑玉螺,箭石,魁蚶,金烏賊,馬蹄螺,萬寶螺,皺紋盤鮑,亞洲日月蛤(注意,有些是遠古動物)
⑨ 太平洋中有許多海洋生物,......主要為、藍藻等.....顯花植物』組成。
太平洋中有許多海洋生物,目前已知浮游植物380餘種,主要為硅藻、甲藻、金藻、藍藻等;底棲植物由各種大型藻類和』顯花植物』組成。
⑩ 海洋中有多少生物及種類
海洋中生物的種類與數量都非常豐富。據估計全球海洋中目前生活著各種海洋生物至少有20萬種,總生物量大約342億噸。但是,要比較准確地說出海洋中究竟有多少種生物,至少在目前還無法實現。其一,至今人類對深海水域的探測范圍極其有限,海洋中生物的種類與數量都非常豐富
估計還有一些深海生物尚未被發現;其二,由於自然雜交和遺傳變異等作用,新的物種不斷出現,而老的物種又在逐漸滅絕,物種的數量幾乎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其三,部分海洋生物中還存在著同種異名或異種同名現象。
海洋生物的數量,除了用種類來表述外,更多的還是用其數量的多少來進行表述。比較常用的數量表示方式有兩種:一是用種群的個體數量;二是用其產量或資源量。
在已知的所有海洋生物中,若以種群的個體數量表述,要數浮游生物的數量最多,僅浮游動物中的橈足類,其個體數量即可超過全部大型海洋生物的個體總數;至於浮游植物,其數量要比浮游動物多得多。浮游生物的個體數量雖多,卻因其個體一般都非常小,以至於大約需過濾1000萬升海水才能獲得1千克浮游生物(干品),其代價確實太大,因而至今尚無人嘗試去開發利用這一豐富的生物資源。但是,作為海洋中其他生物的初級餌料,浮游生物在海洋食物鏈中卻發揮著必不可缺的重要作用。若以種群的產量和資源量表述,海洋中以魚類和貝類最多。海洋中魚類的種類多達25000種,每年僅資源的增長量即高達6億噸左右,全世界每年的魚類捕撈量一般都在1億噸上下。
我國有多少海洋生物
我國是世界上12個生物多樣性特別豐富的國家之一,僅海洋生物的種類就有2萬種之多,佔世界海洋生物物種總數的25%以上。
海洋生物種類繁多
其中,有捕撈價值的魚類約2500種,蝦蟹類約800種,此外還有貝類、海藻類、海參、海膽、魷魚、海蜇、海豚等。僅可以入葯的海洋生物就多達700餘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雖然豐富,但漁業資源量卻不豐富,我國漁業資源的最大年可捕量只有730萬噸左右,在世界上僅處於中下等的水平。
海洋生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為便於記憶和統計,人們常按其特徵與屬性將之分為若干個類別。海洋生物的分類方法有多種,最常見的是生物系統分類法。該方法將海洋生物先分為海洋動物、海洋植物、海洋菌類3大類,每個類別再依次按門、綱、目、科、屬、種的順序將海洋生物細分至種。全球目前已發現的海洋動物大約有18萬種,海洋植物約2.5萬種。
海洋植物
海洋植物一般都稱其為藻類,在植物系統分類學中,藻類又被分為綠藻、褐藻、紅藻、硅藻、金藻、黃藻、甲藻、藍藻等8大門類,每個門再依次按綱、目、科、屬、種的順序進行細分。
海洋植物
有時,人們還按藻類的個體大小和生活方式,將其分為浮游藻類和大型固生藻類兩大類,其中以浮游藻類的數量最多,大約可占藻類總數的90%以上。在浮游藻類中,數量最多的是硅藻,其最大分布密度是每升海水中可達100個以上。浮游藻類的個體一般都非常小,人們用肉眼很難分得清,大多需要藉助顯微鏡才能看到。大型固生海藻類雖然數量不算多,但與人類生活的關系卻更為直接。海帶、裙帶菜、紫菜、龍須菜(學名江蘺)、海青菜(學名石蒓)等不僅是人們喜歡食用的海藻類,有些還可以作為海洋化工等產業的重要原材料。其中,海帶和裙帶菜屬於褐藻,藻體色澤多呈褐色,幼嫩時呈綠褐色;紫菜和龍須菜屬紅藻,呈紅褐色;海青菜屬綠藻,呈綠色。螺旋藻也是人們比較常見的藻類,屬藍藻,呈藍紫色,其個體大小猶如一小段捲曲的頭發絲,是人們在最近十幾年才開發的一種營養豐富的藻類,被認為是人類最優質的蛋白源之一。
海洋動物
海洋動物按動物系統分類學可分為原生動物、多孔動物、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節肢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脊索動物等十幾個大門類,每個門類再按綱、目、科、屬、種的順序依次細分。海洋生物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首推海洋動物,魚、貝、蝦、蟹都是人們經常食用的水產品,也是人類從海洋獲取蛋白質的重要蛋白源。
海洋動物
海洋細菌
海洋細菌的種類和數量也非常多,有些種類可以使海洋生物致病,如某些海洋弧菌類;有些種類則可以作為其他海洋生物的食物,如海洋酵母類、海洋硫化菌類等。雖然它們與人類的關系遠不如海洋動物和海洋植物那樣密切,但是在維持海洋生態平衡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除上述分類外,在漁業資源領域,人們還常按各種生物在海洋中的空間分布及其生活方式等特徵,將之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3大類群。
海洋細菌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通常是指游泳能力一般不太強,僅能長年漂浮在海水中生活的海洋生物。浮游生物又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兩大類群。其中,浮游植物可以利用海水中的無機物,通過光合作用自身合成有機物,是海洋中有機物的生產者,也是浮游動物、某些濾食性貝類和濾食性魚類的食物供應者;浮游動物主要依靠攝食浮游植物、有時也可攝食海水中的有機物碎屑和其他有機質微粒生活,同時它們又是小魚小蝦的食物。
浮游生物的個體一般都比較小,有些種類只有一個細胞,被稱為單細胞生物,如硅藻、小球藻、金藻等;有些種類雖然是由幾個細胞組成的,但細胞之間沒有器官分化,細胞脫離群體後仍可以獨立生活,被稱為群體生物,如螺旋藻、角毛藻等;有些種類也是由多細胞組成,但細胞間開始有器官與功能的分化,被稱為多細胞生物,如輪蟲、糠蝦等。浮游生物中也有少數個體較大的種類,如水母類中有些種類最大的直徑可達2米、須腕長超過5米。一般地講,浮游植物以單細胞種類佔多數,浮游動物一般都是多細胞生物。
浮游生物
世界上第一個對浮游生物進行採集研究的人是德國科學家J·繆勒(1801~1858),他從1846年開始進行環球考察,用特製的浮游生物網採集了大量浮游生物標本。
游泳生物
游泳生物是指那些游泳能力較強、可以在海水中自由游動、體型相對較大的海洋生物。絕大多數魚類、蝦類,以及魷魚、海豚、鯨、海豹等都屬於游泳生物。
虎鯨
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這一術語是由德國自然科學家N·海克爾(1834~1919)提出的,是指那些大多數時間都在海底匍匐生活或固著生活,或者潛藏於海底泥沙層中過著埋棲型生活的生物,蟹類、龍蝦、海參、海膽、海帶以及大多數貝類(如扇貝、蛤蜊、牡蠣等)都屬於底棲生物。有些魚類,如比目魚、鰩、等,雖然也具備一底棲生物定的游泳能力,但因其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海底,因此也被劃歸為底棲生物。
底棲生物
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是構成海洋水產品的最主要生物,而浮游生物則是它們的重要食物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