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土壤微生物可以發什麼期刊

土壤微生物可以發什麼期刊

發布時間:2022-10-20 18:58:24

『壹』 jcr三區的微生物學雜志有哪些

JCR微生物學三區的期刊有34種,如Advances in microbial Physiology、Current topics in Microbiology and Immunology、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最新為2015年,見下表),2015年影響因子IF值在2-5.3之間,三年平均IF值在2.46-3.93之間。

『貳』 微生物方面的EI期刊有哪些

《微生物學》《微生物學報》我知道就這個兩個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雜志之家 還有很多其他的!

『叄』 求:生物類核心期刊(碩士畢業所需發表的刊物)排名

綜合性大學的學報

Q--綜合性生物科學
1、生態學報 2、應用生態學報 3、生物多樣性
4、生物工程學報 5、遺傳 6、生物化學與生物物理進展
7、微生物學報 8、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 9、水生生物學報
10、中國生物工程雜志 11、中國科學.C輯,生命科學 12、生態學雜志
13、微生物學通報 14、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 15、生物物理學報
16、古脊椎動物學報 17、古生物學報 18、微體古生物學報
19、生物數學學報 20、生物技術 21、生命的化學
22、實驗生物學報(改名為:分子細胞生物學報) 23、生物技術通報 24、生命科學
25、生物學通報
Q94--植物學
1、植物生態學報 2、植物生理學通訊 3、西北植物學報
4、植物分類學報 5、雲南植物研究 6、植物學通報
7、武漢植物學研究 8、菌物學報 9、植物研究
10、熱帶亞熱帶植物學報 11、廣西植物
Q95/96--動物學/昆蟲學類
1、動物學報 2、昆蟲學報 3、動物學研究
4、動物分類學報 5、獸類學報 6、動物學雜志 7、昆蟲知識 8、昆蟲分類學報 9、人類學學報 10、四川動物

下面還有一些是農業和食品的看能不能靠上
第六編 農業科學
S--綜合性農業科學
1、中國農業科學 2、南京農業大學學報 3、華北農學報
4、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5、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6、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7、福建農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8、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9、揚州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
10、湖南農業大學學報 11、華南農業大學學報 12、河北農業大學學報
13、西南農業學報 14、江西農業大學學報 15、河南農業大學學報
16、吉林農業大學學報 17、安徽農業科學 18、上海農業學報
19、中國農學通報 20、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21、西北農業學報
22、四川農業大學學報 23、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4、江蘇農業科學
25、江蘇農業學報 26、雲南農業大學學報 27、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8、浙江農業學報 29、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30、廣東農業科學
31、甘肅農業大學學報 32、湖北農業科學 33、新疆農業科學
34、廣西農業生物科學 35、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36、貴州農業科學
37、河南農業科學 38、新疆農業大學學報
S1--農業基礎科學
1、土壤學報 2、水土保持學報 3、土壤
4、土壤通報 5、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 6、水土保持通報
7、水土保持研究 8、土壤肥料(改名為:中國土壤與肥料) 9、生態環境
10、中國水土保持 11、中國生態農業學報
S2--農業工程
1、農業工程學報 2、灌溉排水學報 3、農業機械學報
4、節水灌溉 5、中國農村水利水電 6、乾旱地區農業研究
7、農機化研究 8、中國農機化
S3,5--農學、農作物
S4--植物保護
1、植物病理學報 2、中國生物防治 3、植物保護學報
4、植物保護 5、農葯 6、昆蟲天敵(改名為:環境昆蟲學報)
7、植物檢疫 8、中國植保導刊
S6--園藝
1、園藝學報 2、果樹學報 3、中國蔬菜
4、北方園藝 5、食用菌學報 6、中國果樹
7、中國食用菌 8、中國南方果樹
S7--林業
1、林業科學 2、林業科學研究 3、北京林業大學學報
4、 福建林學院學報 5、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6、南京林業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7、浙江林學院學報 8、西北林學院學報 9、世界林業研究
10、中南林學院學報(改名為: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 11、竹子研究匯刊 12、中國森林病蟲
13、林業資源管理 14、浙江林業科技 15、林業實用技術
S8--畜牧、動物醫學
1、畜牧獸醫學報 2、中國獸醫學報 3、中國預防獸醫學報
4、中國獸醫科技(改名為:中國獸醫科學) 5、中國獸醫雜志 6、草業學報
7、中國草地(改名為:中國草地學報) 8、草地學報 9、動物營養學報
10、蠶業科學 11、黑龍江畜牧獸醫 12、草業科學
13、中國家禽 14、動物醫學進展 15、中國飼料
16、畜牧與獸醫 17、飼料工業 18、中國畜牧雜志
19、飼料研究 20、中國畜牧獸醫
S9--水產、漁業
TS2--食品工業
1、食品科學 2、食品與發酵工業 3、食品工業科技
4、中國油脂 5、中國糧油學報 6、食品科技
7、食品與生物技術學報 8、中國乳品工業 9、食品工業
10、茶葉科學 11、食品與機械 12、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13、中國調味品 14、糧食與油脂 15、糧食與飼料工業
16、中國食品添加劑 17、糧油加工與食品機械(改名為:糧油加工) 18、中國食品學報
19、中國釀造 20、食品研究與開發

『肆』 農業類土壤微生物論文投稿的期刊有哪些

《土壤科學》《農業科學》 都可以吧

『伍』 中文核心期刊微生物類哪個好投

微生物學報;

生物工程學報


環境工程學報。

食品與發酵工業。

『陸』 微生物新種可以發表到哪些期刊上

微生物前沿,關注微生物領域最新進展的國際中文期刊,主要刊登微生物學領域內最新學術進展和發展動態的相關論文

『柒』 Nature綜述:微生物與氣候變化

導讀

在人類繁衍至今的地球上,大多數物種正遭受著氣候變化的影響 。微生物支持所有高等營 養生 命形式的存在。為了 了解地球上的人類和其他生命形式(包括那些我們尚未發現的)如何能夠抵禦人為的氣候變化--重要的是納入對微生物的了解。我們不僅應該了解微生物如何影響氣候變化(包括溫室氣體的生產和消耗),還應該

核心作用以及其在全球范圍內的重要性。它提醒人們 ,氣候變化的影響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微生物的 響應,而微生物的響應對於實現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至關重要。

論文ID

原名: Scientists』 warning to humanity: microorganisms and climate change

譯名: 科學家對人類的警告:微生物與氣候變化

期刊: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IF: 34.648

DOI: https://doi.org/10.1038/s41579-019-0222-5

發表時間: 2019年

通信作者: Ricardo Cavicchioli

通信作者單位: 新南威爾士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文章上線一年就被引186次,可見期重要性和影響力

綜述內容

2 海洋生物群

海洋生物佔地球表面的70%,從沿海河口,紅樹林和珊瑚礁到公海(圖1)。 溫度 上升不僅會影響 生物過程 ,還會降低水的密度,導致分層和環流現象的發生,從而影響生物的擴散以及營養物質的運輸。 降水,鹽度和風也影響分層 ,混合以及環流。來自空氣、河流和河口流動的養分輸入同樣會對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造成影響,而氣候變化會影響所有這些物理因素。

海洋環境中除了數量龐大的海洋微生物外,還發揮著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海洋微生物通過碳和氮的固定,使有機物礦化,形成海洋食物網以及全球碳和氮循環的基礎。顆粒有機物中碳的沉積以及其固定到海洋沉積物中過程是大氣中螯合CO 2 的關鍵長期機制。因此,通過礦化和海底儲藏碳氮的釋放之間的平衡決定了氣候變化。除了變暖(由於大氣中CO 2 濃度的增加,增強了溫室效應),海洋環境自工業化前以來酸化了約0.1個pH單位,預計到本世紀末還會進一步減少0.3-0.4個單位。因此有必要了解海洋生物將做出何種響應。 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對海洋溫度,酸化,分層,混合,溫鹽環流,養分供應,輻射和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會對海洋微生物菌群產生重大環境影響,這些影響包括生產力,海洋食物網,海底碳排放和固定等方面。

2.1 微生物影響氣候變化

海洋浮游植物只佔全球植物生物量的1%,但卻完成了全球一半的光合作用(CO2 的固定以及OO 2 的產生)。與陸生植物相比,海洋浮游植物分布范圍更廣,受季節變化的影響較小,周轉率更快。因此,浮游植物在全球范圍內對氣候變化反應迅速。太陽輻射、溫度和淡水向地表水輸入的增加加強了海洋分層,從而減少了營養物質從深水到地表水的輸送,降低了初級生產力。相反,CO 2 含量的升高,在營養成分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可以增加浮游植物的初級生產力。一些研究表明,在過去的一個世紀里,全球海洋浮游植物的總體密度有所下降,但由於數據獲得的有限性、分析方法的差異等多方面原因,這些結論需要進一步考證。也有研究發現全球海洋浮游植物產量增加以及特定區域或特定浮游植物群的變化。全球海水冰面積的下降,導致更高的光滲透率和潛在的更多初級生產;然而,對於可變混合模式、養分供給變化以及極地地區的生產力趨勢影響的預測效應相存在矛盾的現象。這強調了收集關於浮游植物生產和微生物群落組成的 長期數據 的必要性。

除了海洋浮游植物對CO 2 固定的貢獻外,化學自養古菌和細菌同樣可以在深水黑暗條件下以及極地冬季期間在表層進行CO 2 的固定。海底產甲烷菌和甲烷氧化菌是CH 4 的重要生產者和消費者,但它們對這種溫室氣體大氣通量的影響尚不確定。海洋病毒、嗜細菌細菌以及真核食草動物也是微生物食物網的重要組成部分。氣候變化對捕食者-被捕食者的相互作用的影響,包括病毒-宿主的相互作用,可以影響全球生物地球化學循環。

氣溶膠影響雲的形成,從而影響陽光照射和降水,但它們影響氣候的程度和方式仍不確定。海洋氣溶膠由海鹽、非海鹽硫酸鹽和有機分子的復雜混合物組成,可以作為雲凝結的核,影響輻射平衡,從而影響氣候。了解海洋浮游植物對氣溶膠的貢獻方式,可以更好地預測不斷變化的海洋環境將如何影響雲層和對氣候的反饋。此外,大氣本身含有大約10 22 個微生物細胞,確定大氣微生物生長和形成聚集體的能力對於評估它們對氣候的影響具有重要價值。

植物生長的沿海生境對於碳的固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類活動,包括人為的氣候變化,在過去的50年裡使這些棲息地減少了25-50%,海洋捕食者的數量減少了高達90%。基於微生物活動決定了有多少碳被再礦化並釋放為CO2 和CHCH 4 ,同時考慮到如此廣泛的環境擾動,因此這些擾動對微生物群落的影響同樣需要進一步評估。

2.2 氣候變化對微生物的影響

氣候變化擾亂了物種之間的相互作用,迫使物種適應、遷移或被其他物種取代或滅絕。 海洋變暖、酸化、富營養化和過度使用(例如捕魚、 旅遊 )共同導致珊瑚礁的衰退,並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的改變 。一般來說,微生物比宏觀生物更容易分散。然而,許多微生物物種存在生物地理差異,擴散、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強烈影響群落組成和功能。海洋酸化使海洋微生物的pH條件遠遠超出其 歷史 范圍,從而影響到其胞內pH水平。不善於調節體內pH值的物種會受到更大的影響,許多環境和生理因素影響微生物在其本土環境中的反應和整體競爭力。例如, 溫度 升高會 增加 真核浮游植物的蛋白質合成 ,同時 降低細胞核糖體濃度 。由於真核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為~1 Gt C,核糖體富含磷酸鹽,氣候變化引起的氮磷比的改變將影響全球海洋的資源分配。海洋變暖被認為有利於較小的浮游生物而不是較大的浮游生物,改變了生物地球化學通量。 海洋溫度升高、酸化和營養供應減少預計將增加浮游植物細胞外溶解有機質的釋放,微生物食物網路的變化可能導致微生物產量增加,而犧牲更高的營養水平 。溫度升高還可以緩解鐵對固氮藍藻的限制,對未來變暖海洋的食物網提供的新氮來源具有潛在的深遠影響。需要認真注意如何量化和解釋環境微生物對生態系統變化和與氣候變化相關的壓力的響應。因此,關鍵問題仍然是關於菌群轉移的功能後果,例如碳再礦化與碳固存的變化,以及與養分循環之間的關系。

3 陸生生物

陸地生物量是海洋生物量的100倍,其中陸地植物約佔全球一半的凈初級生產力。土壤儲存了約2萬億噸的有機碳,其數量遠高於大氣和植被中碳的總和。陸地環境中的微生物總數與海洋環境中的總數相似。土壤微生物調節儲藏在土壤中以及釋放到大氣中的有機碳的數量,並通過提供調節生產力的多種營養元素間接地影響植物和土壤中的碳儲存。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CO 2 ,並產生有機質;相反,植物的自養呼吸和微生物的異養呼吸將CO 2 釋放回大氣中。溫度影響這些過程之間的動態平衡,從而影響陸地生物圈捕獲、儲存人為碳排放的能力(圖1)。而氣候變暖可能加速碳的排放。森林覆蓋陸地面積的30%,占陸地初級生產力的50%,對人為排放的CO 2 的固存率高達25%。永久凍土中的有機物質中碳的積累遠超過呼吸所損失的,創造了最大的陸地碳匯。但由於氣候變暖預計將使永久凍土減少28-53%,從而使大型碳庫可用於微生物呼吸以及溫室氣體排放。

通過對表層土壤(10cm)和以及深層土壤(100cm)剖面進行對比評估發現,氣候變暖會增加碳向大氣中的排放。有關不同土壤地點之間碳損失的差異的進一步解釋需要更多的預測變數。然而,來自全球對變暖反應的評估的預測表明,氣候變暖條件下,陸地碳損失產生了積極的反饋,加速了氣候變化的速度,特別是在寒冷和溫帶地區(這些地區儲存全球大部分土壤碳)。

3.1 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CO 2 含量的升高,提高了初級生產力,增加了植物凋落物含量,促進了微生物對凋落物的分解從而導致更高的碳排放。溫度的影響不僅是微生物反應速率的動力學效應,也是植物輸入刺激微生物生長的結果。一些固有的環境因素(如微生物群落組成、枯木密度、氮素可獲得性和水分)影響微生物活動,這就需要通過地球系統模型對氣候變暖所造成的土壤碳損失進行預測,以納入對生態系統過程的控制。在這方面,植物養分的可獲得性影響森林的凈碳平衡,營養貧乏的森林比營養豐富的森林釋放更多的碳。植物將約50%的固定的碳釋放到土壤中,供微生物生長。分泌物除了被微生物利用作為能源外,還可以破壞礦物-有機體的結合,從微生物呼吸利用的礦物中釋放出有機化合物,增加碳排放。這些植物-礦物質相互作用的相關性說明了在評估氣候變化的影響時,除了生物相互作用(植物-微生物)之外,生物-非生物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土壤有機質用於微生物降解還是長期儲存取決於許多環境因素,包括土壤礦物特徵、酸度、氧化還原狀態、水的有效性、氣候等方面。有機物的性質,特別是基質的復雜性,同樣會影響微生物的分解。此外,不同土壤類型中微生物獲取有機質的能力具有差異性。如果將可獲得性考慮在內,預計大氣中CO 2 含量的增加將促進微生物的分解能力,這會使得土壤中有機碳的留存量降低。升高的CO 2 濃度增強了植物和微生物之間對氮的競爭。食草動物會影響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從而影響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氣候變化可以減少食草動物,導致全球氮和碳循環的總體變化,從而減少陸地碳的固定。有害動物(例如蚯蚓)通過間接影響植物(例如,增加土壤肥力)和土壤微生物來影響溫室氣體排放。蚯蚓腸道中的厭氧環境含有執行反硝化並產生NO2 的微生物。蚯蚓提高了土壤肥力,它們的存在可以導致溫室氣體凈排放,盡管溫度升高和降雨量減少對有害生物攝食和微生物呼吸的綜合影響可能會減少排放。

在泥炭地,抗腐爛的枯枝落葉等會抑制微生物分解,同時水飽和度限制了氧的交換,促進了厭氧菌的生長以及CO2 和CHCH 4 的釋放。植物凋落物組成和相關微生物過程的變化(例如,減少對氮的固定化和增強的異養呼吸)正在將泥炭地從碳匯轉變為碳源。永久凍土的融化使得微生物可以分解先前凍結的碳,釋放CO2 和CHCH 4 。永久凍土的融化導致了水飽和土壤的增加,這促進了產甲烷菌和一系列微生物產生CH 4 和CO 2 。據預測,到本世紀末,缺氧環境的碳排放將比好氧環境的排放在更大程度上驅動氣候變化。

3.2 氣候變化對微生物的影響

氣候的改變可以直接(例如季節性和溫度)或間接(例如植物組成、植物凋落物和根系分泌物)影響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多樣性。土壤微生物多樣性影響植物多樣性,對包括碳循環在內的生態系統功能很重要。短期實驗室模擬變暖以及長期(50多年)自然地熱變暖最初都促進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長和呼吸,導致CO 2 凈釋放,隨著基質的耗盡,導致生物量減少,微生物活性降低。這意味著微生物群落不容易適應高溫,由此產生的對反應速率和底物損耗的影響減少了碳的整體損耗。相比之下,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土壤群落能夠通過改變基質使用的模式以適應升高的溫度,從而減少碳的損失。在年平均溫度范圍超過20 C的森林土壤中也發現了細菌和真菌群落的實質性變化。

微生物生長對溫度的響應是復雜多變的。微生物生長效率是衡量微生物如何有效地將有機物轉化為生物量的指標,效率較低意味著更多的碳被釋放到大氣中。一項為期一周的實驗室研究發現,溫度升高導致微生物周轉率增加,但微生物生長效率沒有變化,同時該研究預測,氣候變暖將促進土壤中的碳積累。一項長達18年的實地研究發現,土壤溫度越高,微生物的效率就會降低,在這段時間結束時,不易分解的底物的分解會增加,同時土壤碳的凈損失也會增加。

氣候變化通過溫度、降水、土壤性質和植物輸入等幾個相互關聯的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微生物群落及其功能。由於沙漠中的土壤微生物受到碳的限制,植物增加的碳輸入促進了含氮化合物的轉化,微生物生物量,多樣性,酶活性以及對復雜有機物的利用。雖然這些變化可能會增強呼吸作用和土壤中碳的凈損失,但乾旱和半乾旱地區具有的特點可能意味著它們可以起到碳匯的作用。為了更好地了解地上植物生物量對CO 2 水平和季節性降水的響應,我們仍需增加對微生物群落響應以及功能的了解。

氣候變化同樣也使湖泊、海水等環境中富營養化的頻率、強度和持續時間增加。水華藍藻能夠產生各種神經毒素、肝毒素和皮毒素,危害鳥類和哺乳動物的 健康 。有毒藍藻目前已造成了包括中國太湖在內的全世界多個地區嚴重的水質問題。氣候變化直接和間接地有利於藍藻的生長,許多形成水華的藍藻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生長。與此同時,湖泊和水庫熱分層的增加使浮力藍藻能夠向上漂浮並形成密集的表面水華,這使它們能夠更好地獲得光,更加具有選擇性優勢。目前實驗室和原位實驗都證明了有害的藍藻 Microcystis 屬具有適應高CO 2 的能力。因此,氣候變化和CO 2 含量的增加預計會影響藍藻水華的菌株組成。

4 農業

根據世界銀行表明(世界銀行關於農業用地的數據),近40%的陸地環境專門用於農業。這一比例在未來預計有可能增加,這將導致土壤中碳、氮和磷以及其他養分的循環發生重大變化。此外,這些變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息息相關。增加對使用植物和動物相關的微生物的了解,以提高農業可持續性發展,減輕氣候變化對糧食生產的影響,但這樣做需要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4.1 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影響

甲烷菌在自然和人工厭氧環境中產生甲烷,此外還有與化石燃料相關的人為甲烷的排放(圖2)。近年來(2014-2017)大氣CH 4 水平顯著升高,但其背後的原因尚不清楚。盡管 水稻 僅覆蓋了10%的可用耕地,但卻養活了全球一半的人口,同樣,稻田也貢獻了農業20%的CH 4 排放的。據預測,到本世紀末,人為氣候變化將使水稻生產產生的CH 4 排放量翻一番。 反芻動物 是人為CH 4 排放的最大單一來源,反芻動物肉類生產所產生的碳排放比植物高蛋白食物生產的碳排放高19-48倍;即使是非反芻動物肉類生產所產生的CH 4 也比植物高蛋白食物生產的碳排放高出3-10倍。 化石燃料 的燃燒和化肥的使用大大增加了環境中可利用氮含量,擾亂了全球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威脅到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農業是溫室氣體NO2 的最大排放者,NO2 通過微生物氧化和氮的還原而釋放。氣候變化擾亂了微生物氮轉化(分解、礦化、硝化、反硝化和固定)和N 2 O的釋放速率。迫切需要了解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活動對氮化合物微生物轉化的影響。

4.2 氣候變化對微生物的影響

升溫和乾旱強烈地影響著作物的生長。以真菌為基礎的土壤食物網在廣泛管理的農業(例如牧場)中很常見,而以細菌為基礎的食物網通常出現在集約化系統中,但與後者相比,前者更能適應乾旱環境。對全球范圍內的表層土進行評估發現, 土壤真菌和細菌占據了特定的生態位,並且對降水和土壤pH的響應不同,這表明氣候變化將對它們的豐度、多樣性和功能產生不同的影響 。預計由於氣候變化而增加的乾旱會導致全球旱地中細菌和真菌的多樣性和豐度的減少,這種減少將進一步降低微生物群落的整體功能,從而限制了它們支持植物生長的能力。

氣候變化和富營養化(由於化肥的施用)對微生物競爭力的綜合影響存在不可預測的影響。例如,營養豐富通常有利於有害的藻類繁殖,但在相對較深的Zurich湖中觀察到了不同的結果。

5 感染性疾病

氣候變化影響著海洋和陸地生物群中疾病的發生和傳播(圖3),這取決於不同的 社會 經濟、環境和宿主病原體特有的因素。了解疾病的傳播和設計有效的控制策略需要充分了解病原體、及其傳播媒介和宿主的生態學,以及擴散和環境因素(表1)。例如,海洋酸化還可能直接導致魚類等有機體的組織損傷,潛在地導致免疫系統減弱,從而創造細菌入侵的機會。對於農作物來說,當人們考慮對病原體的響應時,包括CO 2 水平、氣候變化、植物與病原體的相互作用在內的不同相互作用的因素都是重要的。不同的的微生物能夠引起不同的植物疾病,進而影響作物生產,導致飢荒,並威脅糧食安全。病原體的傳播和疾病的出現是通過物種的運輸和引進來促進的,並受天氣對擴散的影響和生長環境條件的影響。

表1 病原體對氣候和環境因素的傳播響應。

氣候變化可以通過改變宿主和寄生蟲的適應來增加疾病風險。對於外溫動物(如兩棲動物),溫度可以通過擾亂免疫反應,從而增加感染的易感性。每月和每天不可預測的環境溫度波動增加了古巴樹蛙對病原菊苣真菌 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 的敏感性。溫度升高對感染的影響與真菌在純培養中生長能力下降形成對比,說明在評估氣候變化的相關性時,更應該注重於評估宿主-病原體的反應(而不是從分離微生物的生長速率研究中推斷)。氣候變化預計會增加一些人類病原體對抗生素的耐葯率。2013-2015年的數據表明,日最低溫度提高10 C,將導致 Escherichia coli , Klebsiella pneumoniae 以及 Staphylococcus aureus 的抗生素耐葯率增加2-4%。潛在的潛在機制包括:高溫促進抗葯性可遺傳因子的水平基因轉移,以及提高病原體生長率,促進環境的持久性、攜帶和傳播等。

食源性、氣源性、水源性和其他環境病原體可能易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表1)。對於媒介傳播的疾病,氣候變化將影響媒介的分布,從而影響疾病傳播的范圍,以及媒介傳播病原體的效率。許多傳染病,包括幾種媒介傳播疾病和水傳播疾病,都受到大規模氣候現象(如ENSO)造成的氣候變化的強烈影響,這種現象每隔幾年就會破壞全球約三分之二地區的正常降雨模式和溫度變化。據報道,與ENSO有關的疾病有瘧疾、登革熱、齊卡病毒病、霍亂、鼠疫、非洲馬病和許多其他重要的人類和動物性疾病。

盡管已經在自然和實驗室條件下,微生物種群的適應機制已有研究,但與動物(包括人類)和植物相比,微生物物種適應當地環境的研究較少。與植物和動物相關的病毒、細菌和真菌病原體以影響生態系統功能、影響人類 健康 和糧食安全的方式適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病原農業真菌的適應模式很好地說明了微生物活動與人類活動之間的循環反饋。「農業適應」病原體引起流行病的可能性比自然產生的菌株更高,這會對作物生產構成更大的威脅。真菌病原體通過進化以適應更高的溫度來增強它們入侵新的棲息地的能力,這使真菌病原體對自然和農業生態系統構成的威脅更加復雜。

6 微生物減緩氣候變化

增加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了解將有助於設計緩解和控制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措施。例如,了解蚊子如何對Wolbachia細菌(節肢動物的一種常見共生體)作出反應,通過將Wolbachia引入埃及伊蚊種群並將其釋放到環境中,從而減少了寨卡病毒、登革熱和基孔肯亞病毒的傳播。在農業方面,了解將NO2 還原為無害N 2 的微生物的生態生理學的進展為減少排放提供了選擇。生物炭是廣泛和間接減輕氣候變化微生物影響的農業解決方案的一個例子。生物炭是通過限制氧條件下生物質的熱化學轉化而產生的,其可以通過減少微生物礦化和減少根系分泌物對礦物釋放有機物的影響,從而促進植物的生長,減少碳的釋放,從而改善有機質的存留。

微生物生物技術可以為可持續發展提供解決方案,微生物技術同樣為實現聯合國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中的許多目標提供了實用的解決方案(化學品、材料、能源和補救措施),解決貧困、飢餓、 健康 、清潔水、清潔能源、經濟增長、產業創新、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毫無疑問,通過提高公眾對全球變暖中微生物的主要作用的認識,即通過實現 社會 的微生物學素養,無疑會促進對此類行動的支持。

7 總結

微生物對固碳做出了重大貢獻,特別是海洋浮游植物,它們固定的凈CO 2 與陸地植物一樣多。因此,影響海洋微生物光合作用和隨後在深水中儲存固定碳的環境變化對全球碳循環具有重要意義。微生物還通過異養呼吸(CO 2 )、產甲烷(CH 4 )和反硝化(N 2 O)等作用對溫室氣體排放做出重大貢獻。許多因素影響微生物溫室氣體捕獲與排放的平衡,包括生物群落、當地環境、食物網的相互作用和反應,特別是人為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活動。 直接影響微生物的人類活動包括溫室氣體排放、污染、農業活動以及人口增長,這些活動促進了氣候變化、污染、農業活動以及疾病傳播 。人類活動改變了碳固定與釋放的比率,將加速氣候變化的速度。相比之下,微生物也提供了重要的機會,可以通過改善農業、生產生物燃料和修復污染來補救人為問題。

為了理解可控范圍內小規模相互作用的微生物多樣性和活動如何轉化為大系統通量,重要的是將研究結果從個體擴展到群落,再到整個生態系統。為了了解世界各地不同地點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和氣候變化反饋,我們需要關於推動物質循環的生物(包括人類、植物和微生物)以及調節這些生物活動的環境條件(包括氣候、土壤理化特性、地形、海洋溫度、光和混合)的定量信息。

現存的生命經過了數十億年的進化,產生了巨大的生物多樣性,而微生物多樣性與宏觀生命相比實際上是無限的。 由於人類活動的影響,宏觀生物的生物多樣性正在迅速下降 ,這表明動植物物種的宿主特異性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也將減少。然而,與宏觀生物相比,人類 對微生物與人為氣候變化之間的聯系所知甚少 。我們可以認識到微生物對氣候變化的影響,以及氣候變化對微生物的影響,但我們對生態系統的了解並不全面,因此,在解釋人為氣候變化對生物系統造成的影響方面仍存在挑戰。由於人類的活動,正導致氣候變化,這對全球生態系統的正常行駛功能造成影響。在海洋和陸地生物群落中,微生物驅動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增加,並積極地反饋給氣候變化。忽視微生物群落對氣候變化的作用、影響和反饋反應可能導致會導致對人類的發展造成威脅。目前迫切需要立即、持續和協調一致的努力,明確將微生物納入研究、技術開發以及政策和管理決策當中。

10000+:菌群分析 寶寶與貓狗 梅毒狂想曲 提DNA發Nature Cell專刊 腸道指揮大腦

系列教程:微生物組入門 Biostar 微生物組 宏基因組

專業技能:學術圖表 高分文章 生信寶典 不可或缺的人

『捌』 土壤類的論文在哪個核心期刊好發一些

國內中文核心期刊按照水平高低,排在前面的是:「土壤學報」、「水土保持學報「;其次是「土壤」、「土壤通報」、「生態環境學報」、「水土保持通報」、「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對於一般的碩士研究生,投一些低檔次的所謂核心期刊比較容易錄用,例如:安徽農業科學。

『玖』 有關土壤微生物的相關SCI有哪些可投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AUSTRALIAN JOURNAL OF SOIL RESEARCH
EUROPE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S
SOIL & TILLAGE RESEARCH
GEODERMA
APPLIED SOIL ECOLOGY
JOURNAL OF SOILS AND SEDIMENTS
SOIL USE AND MANAGEMENT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NUTRIENT CYCLING IN AGROECOSYSTEMS
PEDOSPHERE
SOIL SCIENCE
CANADIAN JOURNAL OF SOIL SCIENCE
REVISTA BRASILEIRA DE CIENCIA DO SOLO
AGROCHIMICA
EURASIAN SOIL SCIENCE
sci大致依次降低排序,想發高水平的土壤雜志,要麼涉及到土壤微生物,或者分子學,當然前者受環境影響比較大,後者就是燒錢

『拾』 微生物學方面的期刊能被sci檢索的有最近徵稿的沒

Current Opinion in Microbiology 《微生物學新見》英國
ISSN: 1369-5274,
1998年創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8.005。著名微生物學權威專業性學術期刊,刊載本學科的研究成果、新進展評論、重要參考資料評注和文獻題錄。
Enzyme and
Microbial Technology《酶與微生物技術》美國
ISSN:0141-0229,1979年創刊,全年1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705,2005年EI收錄227篇。刊載生物技術的基礎與應用方面的研究論文、評論、專利和文獻摘要。報道相關的經濟、規章和法律信息。

Food Chemistry《食品化學》英國
ISSN:0308-8146,1976年創刊,全年1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811。發表原始論文,內容包括食品化學分析,化學添加劑與毒素,與微生物、感覺、營養、生理有關的食品化學,食物加工與貯藏中分子結構的變化,農葯對食品的影響,食品工程與技術的化學質量等。

Food Microbiology《食品微生物學》英國
ISSN:0740-0020,1983年創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592。刊載食品微生物學方面的論文、評論、會議報告、簡訊和書評,涉及食品中微生物檢驗的新方法、食品中微生物的發生學與生物化學、食品防腐劑、食品包裝系統、食品損壞與安全、發酵食品、食品佐料和食品酶等。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國際食品微生物學雜志》荷蘭

ISSN:0168-1605,1984年創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499。國際微生物學會聯合會和國際食品微生物學與衛生委員會機關刊物。刊載食品微生物學及相關領域的研究論文、快報、述評及書評,涉及食品微生物學和安全性、食品質量和可接受性,以及相關的細菌學、免疫學、真菌學、寄生蟲學、病毒學等。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生物學與生物工程雜志》荷蘭

ISSN:1389-1723,1923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0.948, 2005年EI收錄211篇。1998年前刊名為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原為日本發酵技術學會出版的《發酵學和生物工程雜志》。1999年該學會改名後,刊物隨之改名。刊載生物科學與技術以及相關生物化學工程、食品技術和微生物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論文、札記、評論和文摘。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發酵和生物工程雜志》荷蘭

ISSN:1389-1723,1923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1998年後名為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原為日本發酵技術學會出版的《發酵學和生物工程雜志》。1999年該學會改名後,刊物隨之改名。SCI、E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0.948,2005年EI收錄211篇。刊載生物科學與技術以及相關生物化學工程、食品技術和微生物學的基礎與應用研究論文、札記、評論和文摘。

Journal of Microbiological Methods《微生物學方法雜志》荷蘭

ISSN:0167-7012,1983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297。刊載微生物學研究與測定方法方面的研究論文和評論。內容涉及微生物的遺傳學、生理學及新陳代謝,食品微生物學,生物技術,環境與應用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真菌學,原生動物學,藻類學,醫學與獸醫微生物學等(病毒學與免疫學除外)。

Microbes and Infection《微生物與感染》法國
ISSN:1286-4579,1999年創刊,全年15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3.154。主要刊載分子和細胞生物學、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主機(病毒、細菌、寄生蟲、真菌;
還朊病毒);當地感染的器官和組織的反應,包括本地及免疫病理;傳染性疾病動物模型,包括防微生物非哺乳動物生物體;疫苗開發;臨床和流行病學研究等方面的論文。

Microbial Pathogenesis《微生物病原學》英國
ISSN:0882-4010,1986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303。發表人和動物傳染病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方面的原始論文、評論和札記,涉及病原學、毒性因素、寄生感染與抵抗、免疫機理學、遺傳學、病原體、原核膜機體、原生動物等。

Process Biochemistry《生化工藝》英國
ISSN:0032-9592,1966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1.796。刊載微生物應用於工業、農業、食品、醫葯、能源、污染處理等方面的研究論文,報道新產品、新設備、新技術和國際會議的消息。

Research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學研究》法國
ISSN:0923-2508,1886年創刊,全年1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426。歷史悠久的專業性學術期刊,刊載有關基礎微生物學、生理學和微生物遺傳學、生態學、應用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細菌學和醫學真菌學等微生物學領域的研究論文。不包括病毒學和免疫學方面的內容。

Toxicon《毒素》英國
ISSN:0041-0101,1962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255。刊載動植物組織和微生物肌體衍生毒素方面的研究論文。
Trends in
Microbiology《微生物學趨勢》英國
ISSN:0966-842X,1992年創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6.648。刊載傳染病毒研究的討論、評論及進展新聞和書評,涉及細胞生物學、免疫學、病毒學生物技術和進化論等領域。
Veterinary
Microbiology《獸醫微生物學》荷蘭
ISSN:0378-1135,1976年創刊,全年2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錄期刊,SCI
2005年影響因子2.175。刊載家畜和家禽等動物微生物疾病的病源、病因、免疫、傳染、預防、治療、控制和葯物應用等方面的研究論文、簡訊和書評

閱讀全文

與土壤微生物可以發什麼期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