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為何有的植物會吃蟲子
大自然中有好多種植物會捕捉蟲子,看似新奇其實都是為了更好的生存。一些吃蟲子的植物比如豬籠草、捕蠅草,是為了從昆蟲的身上獲取養料,以此來滿足自身的生長。
我們都知道大自然是豐富多彩的,並且十分的奇妙,大自然的生物都各有自己的生存之道。有很多的生物為了要適應生存環境,都會進行不斷的進化,比如青蛙、蛇、蜥蜴等這些動物,跟幾萬年前的化石標本都形成了很大的區別。一些動物為了生存,進化出了翅膀為了更方便的捕捉食物,而植物也是不甘示落,擁有很強的生命力,比豬籠草和捕蠅草這些類型的植物。
在籠筒口上會分泌吸引昆蟲的蜜汁,而籠筒的底部就是豬籠草分泌昆蟲的消化液,一旦昆蟲進入翅膀上就會沾滿消化液,短時間無法起飛。並且豬籠草的內壁是非常的光滑的,在沾滿液體的昆蟲想爬出去的幾率是非常小的,當昆蟲的體力消耗完後就會完全的掉入豬籠草的消化液中,最後就會變成豬籠草的養料。
❷ 為什麼有些植物好像天生就是長著給生物吃的
這是食物鏈的問題,是因為那些植物能吃沒有毒,所以就成了食物。
❸ 為什麼有的植物會吃蟲
在自然界中,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這是大家所熟悉的,道理也很簡單,符合生物鏈嘛。但是,為什麼有些植物也能以某些小動物作為它們的食物呢?它們又是怎樣捕捉能飛能爬的小動物,並且把各種昆蟲化作自己的養料的呢?
植物捕捉昆蟲者不僅確實存在,而且不止1種,多達10個科,約21個屬,共630餘種,統稱為食蟲植物或食肉植物,這是一種會捕獲並消化動物而獲得營養(非能量)的自養型植物。主要有豬籠草、瓶子草、茅膏菜、毛氈苔、捕蠅草、捕蟲靳和狸藻等。還有超過300多個屬的植物具有捕蟲功能,但不具備消化獵物的能力,只能被稱之為捕蟲植物。
不同食蟲植物捕食獵物的方法也不同,但它們對落在其身上的蟲子很敏感,能引起形態改變,用捕蟲器把蟲子粘住或夾住,並分泌消化液把蟲子消化掉。它們的捕蟲器都是由葉子變態形成,這種葉子被稱為捕蟲葉。根據形態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籠狀或瓶狀捕蟲器、黏液捕蟲器、夾狀捕蟲器、囊狀捕蟲器和龍蝦籠狀捕蟲器等。
豬籠草是具有籠狀捕蟲器植物的代表。它的葉子具有非常長的葉柄,葉柄的基部變為寬而扁平的假葉,中部變成細長的卷須狀,上部變成一個籠筒,葉片的本身,則成了籠筒的一個蓋子。籠筒的口上能分泌蜜液,筒內壁非常光滑,而在下部和筒底布滿能分泌消化液的腺體。被蜜液引誘來的昆蟲,落在籠筒的邊緣,如果一不小心,就會滑進筒內。昆蟲一進籠筒內,筒口的蓋子便馬上蓋住,所以能飛的昆蟲也無法逃出。於是,昆蟲就被筒底的消化液逐漸消化吸收,成了豬籠草的營養品。
黏液捕蟲器的捕蟲能力基於那些黏度極大的液滴。這些黏液捕蟲器分布於葉片上,若有獵物被粘附於附近,黏液腺柄會立刻向獵物方向彎曲,從而參與了捕獲和消化的過程。例如,茅膏菜的捕蟲葉呈半月形或盤狀,上面有許多能分泌黏液的觸毛,能粘住昆蟲,同時觸毛能自動彎曲,包圍蟲體並分泌消化液將蟲體消化並吸收;毛氈苔植株很小,在它那紫紅色的葉片上長著許多長的腺毛,腺毛經常能分泌出一種黏液來,粘連性很強,而且還有甜味和香氣,螞蟻和蠅類聞到這種香味,就落到或爬到它葉子上來,它葉子這時就會立刻彎下去,把許多腺毛聚在一起,捕捉小蟲,經過1~2個小時後,螞蟻等昆蟲就被葉子消化吸收掉了。
有趣的是,毛氈苔和與它同類的茅膏菜,生長在山崖旁邊陰濕潤澤的地方或石面上,人們也可以把它移種到花盆中,喂以細小的碎肉,可以讓它們生長的很好。但是不能餵食太大的肉塊,否則它們還會得「消化不良」的毛病,而使得葉子枯死。
還有些植物葉子能自動折起來,其捕蟲葉屬於夾狀捕蟲器,如捕蠅草,昆蟲一旦飛到和停留在它的葉子上,葉子就向當中摺合,把昆蟲包裹在裡面。
囊狀捕蟲器是狸藻屬植物特有的。囊狀捕蟲器有一個小口,由一個可開合的囊蓋密閉住。水生狸藻的囊蓋具有一對長觸須。當水生的無脊椎動物,如水蚤觸碰到這些觸須時,其杠桿作用使得囊蓋變形,從而釋放真空,獵物就會被吸入囊內,最終被消化。
食蟲植物具有捕蟲葉結構並能巧妙地把昆蟲捉住,這是植物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的結果。但是如果沒有小動物送上門來,這些植物是不是就會「餓」死呢?當然不會。食蟲植物一般具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所以即使在未能獲得動物性食料時也能生存,只是有適當的動物性食料時,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和種子。
❹ 為什麼有些植物愛吃蟲是因為它們不會進行光合作用嗎
植物作為地球上的生產者,我們都知道它們綠色的葉子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從而將太陽的能量轉化為自身需要的化學能。有了綠色植物和光合作用,地球上才會出現這么多形形色色的生命。植物就像是大自然的保衛者,它們甘願作為食物,默默付出不求回報,但有些植物也會扮演捕食者的角色,它們會捕食蚊蟲,進行一頓美餐。為什麼有些植物愛吃蟲子呢?是因為它們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嗎?
科學家認為,這些植物之所以要吃蟲子,並不是因為它們不會進行光合作用,可能與它們的生存環境有關。食蟲植物生長的地方一般都是貧瘠的土壤,沼澤地,高山等地方。這些地方由於缺乏光照和水分,當它們的生存受到威脅時,就開始了捕食蟲子的生存之道。但其實,這也只是科學家們的一種推測,關於為什麼植物會吃蟲子,還沒有充足的證據來下結論。
❺ 為什麼有的植物會吃蟲
自然界有些植物也能吃肉和蟲子,稱為食蟲植物或食肉植物,而且不只一種。能吃蟲的植物有4 個科,約400餘種,我國就有3 個科約30 余種,主要有毛氈苔、茅膏菜、捕蠅草、豬籠草、瓶子草、捕蟲和狸藻等。這些植物是怎樣捕捉和消化蟲子的呢?不同的植物形態,捕捉蟲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它們對落在它們身上的蟲子很敏感,能引起形態改變,用捕蟲葉把蟲子粘住或夾住,並分泌消化液把蟲子消化掉。它們的捕蟲器都是由葉變態形成,這種葉稱為捕蟲葉。捕蟲葉有囊狀(如狸藻)、盤狀(如茅膏菜)、瓶狀(如豬籠草)。這里介紹幾種典型的捕蟲方式。茅膏菜的捕蟲葉呈半月形或盤狀,上表面有許多能分泌黏液的觸毛,能粘住昆蟲,同時觸毛能自動彎曲,包圍蟲體並分泌消化液將蟲體消化並吸收。更有趣的是,對茅膏菜和毛氈苔喂以小肉,生長得更好。豬籠草的捕蟲葉呈瓶狀,結構復雜,瓶頂端有蓋,蓋的腹面光滑而具腺體。瓶蓋通常敞開,當昆蟲一旦爬至瓶口時,極易滑入瓶內,就可被消化液消化並被吸收。食肉植物具有捕蟲葉結構並能巧妙地把昆蟲捉住,這是植物長期適應環境和自然選擇的結果。食肉植物一般具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質,所以即使在未能獲得動物性食料時也能生存,但有適當的動物性食料時,能結出更多的果實和種子。
❻ 生物奇趣:為什麼植物愛吃肉
植物愛吃肉的原因:
大多數食肉植物生活在高光、水淹的沼澤環境中,由於濕地的水會很快將土壤里的養分帶走,土壤里氮和磷的含量極低,而氮又是植物合成蛋白質與DNA的主要成分之一,這使得在這種環境里,很少有植物能夠生存下來。面對這樣的絕境,食肉植物不得不另謀生路——吃掉有營養的動物,獲得氮、鉀、鈣、磷等生存必需的礦物質。
愛吃肉的植物
食蟲花
食蟲花可以說是遍布全球。它們大部分生長在泥潭沼澤和濕地里,有著跟彩虹一樣的模樣。它們的葉翼上有粘性的砂糖一樣的液體,這些液體吸引著昆蟲們。這種植物可以把昆蟲困在自己的觸須里,在15分鍾里
北美豬籠草
這種食蟲植物有著漏斗一樣的陷阱,它分布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一些地方。這種植物分泌出的液體帶有芬芳的氣味,這種氣味吸引著昆蟲。當蟲子被粘住以後,它頭暈目眩後會被溺死,然後被消化掉。
❼ 為什麼植物對動物的食用存在一種反抗行為
在我國《周禮》、《汜勝之書》和《神農本草經》等古籍中均有植物對昆蟲起毒殺作用的記載,說明植物抗拒被食用的機制早已為古人所認識。時至今日,人們對植物的這種「防衛術」有了更深的了解。經過長期艱苦的觀察和研究,生態學家們發現:植物有時在動物的重圍之下孤身奮戰,有時又與周圍的同伴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它們既能在被害後奮起反抗,又能預先備戰,嚴陣以待;甚至,植物中的老年者,還會把防衛本領傳給下一代。植物的防衛本領各式各樣,新的抗拒本領仍在不斷地發展。自然界中的一些動物以吃植物的葉、枝、果實和種子為生。自從原始的取食動物出現以後,植物體便「製造」出各種防衛性武器,以對付形形色色的植食者。植物和動物兩者在共同進化的漫長歷史中猶如「軍備競賽」,其結果導致雙方都提高了適應對方的能力。一方面動物的新式武器層出不窮,另一方面植物的相應抵抗能力與日俱增。植物抵抗動物侵害方法很多。就其產生的防衛物質的性質而論,可分為次生代謝物(又稱化學防衛素)和機械防禦物(如植物的粗、細、高度、剛、柔、色澤、棘刺和形狀等);若按植物的抗被食用的生理活動來分,則主要有遺傳變異、受損後誘發出自然抵抗力和基因、物質的間斷輸送等方法。動物受疾病感染後能產生免疫力,植物受動物侵害後也會產生抵抗作用。植物受害蟲侵襲後能誘導出各種防衛反應,生態學家稱之為「誘導防衛」。這種防衛本領能有效地防止繼之而來的大規模和連續不斷的侵害活動。在許多害蟲眼裡,植物新生的嫩組織是它們最喜歡吃的美食,因此,植物組成了保護嫩組織的誘導防衛系統。當植物葉片遭到個別初到害蟲的侵食後,植物體便立刻釋放出有敵情信息素———受損葉片的細胞壁上分泌出一種含果膠的多糖物質,通過韌皮部轉移到幼嫩葉上,這些物質,實際上是一種對昆蟲有害效應的拒食素。同時,植物還根據傷口部位和受損程度來控制拒食素的分泌、輸送和分布。植物誘導防衛是一種相當嚴密而有組織的過程,受蟲害後的植物也可以減少分泌香誘素、食誘素等營養成分,來保護幼葉和嫩芽。嚴酷的生活環境賦予植物更有效的防衛手段,以接通或切斷體內某種基因物輸送方式,使植物防衛素的質與量隨時間的變化而有不同的分布狀況,達到更高效的防衛目的。植物還具有群體防衛系統。人類由反食本領中得到啟示,通過生物工程方法增強植物的各種反食機能,以此防治病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