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學基本問題是什麼
生物,你是讀高中還是讀初中哦.
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遺傳和變異的規律。根據研究對象,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根據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等。是研究生物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人是生物的一種,也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如果你是高中生的話,
在生物第一冊的前言第二頁中問部分有對生物這個名詞的解釋哈,
多看點教科書,上面都有哦.
⑵ 請幫助提幾個關於生物學的、有價值的提問!!!要有價值哦!!!不需要答案,只要問題就好!!!
我們知道記憶的建立與大腦建立的新突觸有關,那麼大腦是如何通過對突觸的檢測來獲取記憶和產生意識和思維的?大腦中的突觸多到一定程度是否會引起電信號紊亂?
我們物理老師說 科學家對表演硬氣功的人進行x光檢測,發現他們在表演運氣時,骨密度發生了改變,那麼大腦是否能直接對身體組織直接調控,即所說的意念?
我們生物老師說DNA其實是擁有一段相當完備的修復機制的,如在DNA復制前進行甲基化表示母鏈,復制後進行檢測與修補、替換,對損傷DNA有DNA修復酶進行修復,那麼DNA為何突變率依舊很高,並且DNA不斷缺損(如Y染色體劇烈的基因丟失)?
換個簡單的,B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後會分化為漿細胞,記憶B細胞,求漿細胞根據抗原決定簇來合成抗體的機制,記憶B細胞長期儲存抗原決定簇的機制。
根據現代的生物理論,生物可能在海洋起源,僅靠簡單的分子碰撞形成dna,蛋白質的概率是很低的,那是否會存在有逆翻譯機制將珍貴的氨基酸序列保留下來?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DNA,RNA?
為什麼地球選擇發展碳基生物,而非元素含量更高的硅,做原材料呢?
弱弱的問一句,您要的莫非是生物考試題?
附:某研究組獲得了水稻的葉黃素缺失突變體。將其葉片進行了紅光照射光吸收測定和色素層析條帶分析(從上至下),與正常葉片相比,實驗結果是 光吸收差異是否顯著,色素帶缺第幾條 ?
黃麴黴素是主要由黃麴黴菌產生的可致癌毒素,其生物合成受多個基因控制,也受溫度、pH等因素影響。下列選項正確的是:
A.環境因子不影響生物體的表現型 B.不產生典麴黴素菌株的基因型都相同
C.黃麴黴毒素致癌是表現型 D.黃麴黴菌產生黃麴黴毒素是表現型
下表為三個穩定草原生態系統中植物調查的統計數據。
草原類型 植物總種數 平均種數(種數/米2) 平均產量(千克乾重/公頃) 旱生植物的種數比例(%)
草甸草原 160 20 2000 25.0
典型草原 100 18 900 49.1
荒漠草原 80 10 200 78.0
據表可以確認的是
A. 在植物豐富的區域採用樣方法獲得數據
B. 典型草原中各種群密度均大於荒漠草原
C. 流經草甸草原的總能量大於典型草原
D. 表中荒漠草原旱生植物的豐富度最高
某人發現了一種新的高等植物,對其10對相對性狀如株高、種子形狀等的遺傳規律很感興趣,通過大量雜交實驗發現,這些性狀都是獨立遺傳的。下列解釋或結論合理的是(多選)
A 該種植物的細胞中至少含有10條非同源染色體
B 沒有兩個感興趣的基因位於同一條染色體上
C 在某一染色體上含有兩個以上控制這些性狀的非等位基因
D 用這種植物的花粉培養獲得的單倍體植株可以顯示所有的感興趣性狀
已知水稻抗病(R)對感病(r)為顯性,有芒(B)對無芒(b)為顯性,兩對基因自由組合,體細胞染色體數為24條。現用單倍體育種方法選育抗病、有芒水稻新品種。
據此回答下列問題:
(1)誘導單倍體所用的花葯,應取自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的植株。
(2)為獲得上述植株,應採用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兩親本進行雜交。
(3)在培養過程中,單倍體有一部分能自然加倍成為二倍體植株,該二倍體植株花粉表現____________(可育或不育),結實性為__________________(結實或不結實),體細胞染色體數為__________________。
(4)在培養過程中,一部分花葯壁細胞能發育成為植株,該植株的花粉表現__________________(可育或不育),結實性為__________________(結實或不結實),體細胞染色體數為____________。
(5)自然加倍植株和花葯壁植株中都存在抗病、有芒的表現型。為獲得穩定遺傳的抗病、有芒新品種,本實驗應選以上兩種植株中的____________植株,因為自然加倍植株____________,花葯壁植株__________________ 。
(6)鑒別上述自然加倍植株與花葯壁植株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請詳細解析,另外說明一下如何判斷結實與不結實。
希望幫到您!
⑶ 學生生物在學習主要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談中學生物的教與學 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學生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是有限的,主渠道還要靠學生自己去開掘:從學海里自由汲取,從實踐中獲得。這樣,教師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教會學生學習,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也許這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教學改革的主攻方向。在生物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想從以下四個方面略談淺見。
一、教師指導預習,學生學會「記疑」
生物現在是非高考科目,而且升中考也不用考了,學生往往不夠重視。但是生物課內容新穎,形象具體,生動實際,也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我們必須充分利用其特點,發揮其優勢,指導學生讀書、預習,學會看書、提問。 1、劃出概念和名詞術語,不使模糊或混淆。如「關節的結構」中關節頭、關節窩、關節面、關節囊、關節腔,雖然從字面上看比較相近,但各有位置,也各有作用。
2、記下疑點難點,注意老師在課堂上的解釋分析。如在預習「排泄」一章時,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學生大多難以理解,應在書上作一記號,上課時注意老師的演示、解釋和分析,從而深刻地理解腎臟的功能。
3、設想相關問題,草擬預習筆記。通過預習就能知道老師講的內容哪些是課本里有的,記筆記時可只寫一個標題,課後去補充;哪些是老師分析、歸納或補充的,書上沒有原話,必須及時記下。這樣可以盡可能將時間花在聽課思考上,以免因記筆記而耽誤聽課。
預習時可邊看邊把書上的內容歸納成一個個問題,記在筆記本上或書上相關文字的空白處,預習的效果就比較好。例:預習「脊髓和脊神經」時,可歸納成這些問題:
(1)脊髓位於哪裡?
(2)仔細觀察圖IV—72「脊髓的一段」,弄清脊髓的結構。
(3)如何證明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如何證明脊髓具有傳導的功能?
(4)脊神經由什麼組成?共有多少對?分布在哪裡?
一部分學生的自製力有限,預習一段時間後,往往因為各種原因又放棄。所以教師還得對預習進行督促。主要可以通過課堂提問,了解學生預習的情況,對預習做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對不預習的同學,要多提醒督促。
二、教師指導聽課,學生學會思辨
1、專注教學目標。要讓學生領悟每堂生物課的教學目標,神情專注地沿著老師的教學思路從知識、能力、思想認識三方面接受信息和感受誘導。例如在學習「體內氣體交換和運輸」這節時,教學目標是:
(1)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
(2)掌握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3)了解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4)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通過實驗和實習,培養動手能力。
教師力圖通過教學讓學生一步步實現這些目標,作為學生,上課時應該集中注意力體會這些目標,並且盡力使自己一項項達到這些要求。
2、抓住教學重點。一節課講述的知識點不少,但每個知識點並不是同樣重要。教學大綱對各個知識點分別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了解」,即要求對知識識記和識別;有的要求「理解」,即要在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領會、解釋和說明;有的要求「掌握」,即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對知識初步運用、分析和重新組織。要求達到「理解」或「掌握」的知識點一般都是教師講授的重點,是應該首先學好的。教師上課時會體現這些不同的要求,學生應在教師的影響下學會區分重點和非重點,以便把最基本的內容學好。
3、掌握基本觀點。生物課本中貫穿著許多辨證唯物主義的生物學基本觀點,如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統一的觀點,生物與環境相互關系的生態觀點,以及生物從無到有,不斷變化發展的進化觀點。在聽課中應該注意教師是怎樣運用這些觀點去統率教材的,是怎樣運用這些基本觀點去分析生命現象和生命本質的。例如在《循環系統》一章的教學中,注意教師如何分析三種血管的結構,特別是毛細血管的結構如何與功能相適應,在講「心臟」這節時,就應該學習教師分析結構的方法,去考慮心臟的結構如何與它的功能相適應,並且學會聯系功能去記憶其生物體的各種結構,就非常容易而且又不易遺忘。 4、重視科學方法。科學方法,一般是指從事研究活動中所採用的途徑(研究的基本過程)、手段和方式。大綱中所規定的「科學方法訓練」,包括「使學生了解一般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和「使學生初步學會一般科學研究的基本手段和方式」兩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知道,教師在課堂上進行一些演示實驗,讓學生做一些實驗,講一點生物科學發現史和發展史,或者講個科學家的小故事,常常是為了向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是為了使學生善於邏輯思維和辯證地思維。因此在聽課時,應該注意科學家們是怎樣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是怎樣實驗、怎樣思考、怎樣解決問題的,通過這些去學習科學的思維和科學的方法。
5、正確處理聽課與記筆記的關系。教師的文字板書、圖示表解等,都是在對教材進行分析、提煉的基礎上加以設計的、憑籍它們來反映知識的要點,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所以這些都是學生應該記錄的。
⑷ 三個有關生物學的問題
1.Messenger RNA (mRNA)——信使核糖核酸也叫信使RNA
核糖體RNA:即rRNA,是最多的一類RNA,也是3類RNA(tRNA,mRNA,rRNA)中相對分子質量最大的一類RNA,它與蛋白質結合而形成核糖體,其功能是作為mRNA的支架,使mRNA分子在其上展開,實現蛋白質的合成。rRNA佔RNA總量的82%左右。
tRNA:又叫轉運RNA)約含70~100個核苷酸殘基,是分子量最小的RNA,佔RNA總量的16%,現已發現有100多種。tRNA的主要生物學功能是轉運活化了的氨基酸,參與蛋白質的生物合成。
2.類胡蘿卜素(carotenoid):不溶於水而溶於有機溶劑。葉綠體中的類胡蘿卜素含有兩種色素,即胡蘿卜素(carotene)和葉黃素(lutein),前者呈橙黃色,後者呈黃色。功能為吸收和傳遞光能,保護葉綠素。
類胡羅卜素與葉黃素能對葉綠素a,b啟一定的保護作用。幾類色素的吸收光譜不同,葉綠素a.b吸收紅,橙,藍,紫光,類胡羅卜素吸收藍紫光,吸收率最低的為綠光。所以類胡蘿卜素也是很重要的。
3. 光反應又稱為光系統電子傳遞反應(photosythenic electron-transfer reaction)。在反應過程中,來自於太陽的光能使綠色生物的葉綠素產生高能電子從而將光能轉變成電能。然後電子通過在葉綠體類囊體膜中的電子傳遞鏈 間的移動傳遞,並將H+質子從葉綠體基質傳遞到類囊體腔,建立電化學質子梯度,用於ATP的合成。光反應的最後一步是高能電子被NADP+接受,使其被還原成NADPH。光反應的場所是類囊體。概括地說光反應是通過葉綠素等光合色素分子吸收光能, 並將光能轉化為化學能, 形成ATP和NADPH的過程。光反應包括光能吸收、電子傳遞、光合磷酸化等三個主要步驟。
碳反應是CO2固定反應,簡稱碳固定反應(carbon-fixation reaction)。在這一反應中,葉綠體利用光反應產生的ATP和NADPH這兩個高能化合物分別作為能源和還原的動力將CO2固定,使之轉變成葡萄糖, 由於這一過程不需要光所以稱為暗反應。碳固定反應開始於葉綠體基質, 結束於細胞質基質。
PS.具體看你要了解到什麼程度。程度不同。解釋的內容也分很多種。。
⑸ 生物學5大問題
1、會的 單細胞生物:分裂生殖(一分為二)
2、分生區 因為有細胞分裂
3、(沒聽說過蛋白質變異 只聽說過變性)
4、病毒的形狀同其殼體的基本結構有著緊密的聯系。病毒的殼體有三種結構類型,與之相對應,病毒顆粒的形狀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
螺旋對稱殼體:蛋白質亞基沿中心軸呈螺旋排列,形成高度有序、對稱的穩定結構。
桿狀病毒顆粒:螺旋對稱的殼體形成直桿狀、彎曲桿狀和線狀病毒顆粒。植物病毒多呈桿狀,昆蟲病毒中核型多角體病毒屬成員也多呈桿狀。
桿狀病毒顆粒:螺旋對稱的殼體形成直桿狀、彎曲桿狀和線狀病毒顆粒。植物病毒多呈桿狀,昆蟲病毒中核型多角體病毒屬成員也多呈桿狀。
雙對稱結構殼體:僅少數病毒殼體為雙對稱結構。殼體由頭部和尾部組成,包裝有病毒核酸的頭部通常呈二十面體對稱,尾部呈螺旋對稱。具有雙對稱結構的典型例子是有尾噬菌體(tailed phage)。
復雜形狀的病毒顆粒:殼體呈復合對稱。細菌病毒(噬菌體)和某些動物病毒呈復雜形狀顆粒。
5、氣生根是比較特殊的一類根,它生長在地表以上的空氣中,能起到吸收氣體或支撐植物體向上生長的作用,能起到吸收氣體或支撐植物體向上生長的作用,常見於多年生的草本或木本植物中。
⑹ 幾個生物學簡單的問題~!
1、生物的生存依賴於一定的環境。(解釋)
√ 生物的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而且能影響環境。例如:蚯蚓在土壤中鑽穴取食,有蚯蚓的土壤疏鬆、肥沃,有利於植物生長,有利於蚯蚓獲取食物。
2、生物以各種方式適應一定的環境,並能影響環境。
√ 道理同上題
3、調查我們身邊物生物,必須作好記錄。
√ 調查方法有樣方法(抽樣調查法)及標志重捕法等,這些方法的進行都必須有記錄,才能進行相關的統計和計算。
4、一個湖泊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是所有的魚類。(解釋)
× 生產者是構成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類群之一,是能利用簡單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也包括光合細菌和化能細菌。森林中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水域中的浮游植物都是生產者。它們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環境中的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把太陽能轉化為體內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的主要作用是進行初級生產、或稱第一性生產。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能流和物流過程的基礎,系統中所有消費者都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生產者也是還原者最初的物質流利唯一的能量來源。
5、人體的表皮細胞有細胞壁,而內部的細胞則沒有細胞壁。(解釋)
× 人和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結構,只有綠色植物、細菌、真菌等生物才有細胞壁結構。
6、對光時,兩眼注視著物鏡,以免物鏡碰到玻片標本。
× 對光時,眼鏡注視是部位是目鏡或鏡筒,而不是物鏡。
7、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 只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例如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由細胞構成的,而病毒類的生物不具備細胞結構。
8、森林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為主,動物種類多,有凈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解釋)
× 該語句描述的是濕地生態系統的特點,而非森林生態系統,具體可參考教材上的描述。
9、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是細菌和真菌。
√ 參考課本原文。
解答題:
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與消費者是什麼(舉例說明)
生產者(procers)構成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類群之一,是能利用簡單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也包括光合細菌和化能細菌。森林中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水域中的浮游植物都是生產者。它們能通過光合作用。把環境中的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把太陽能轉化為體內的化學能。在生態系統中的主要作用是進行初級生產、或稱第一性生產。生產者是生態系統中能流和物流過程的基礎,系統中所有消費者都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生產者也是還原者最初的物質流利唯一的能量來源。
異養型生物,包括草食動物和食肉動物,稱為消費者。顧名思義,這些消費者不能直接利用太陽能來生產食物,只能通過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為食獲得能量。根據不同的取食地位,又可以分為直接依賴植物的枝、葉、果實、種子和凋落物為生的一級消費者,如蝗蟲、野兔、鹿、牛、馬、羊等食草動物;以草食動物為食的肉食動物為二級消費者,如黃鼠狼、狐狸、青蛙等;肉食動物之間存在著弱肉強食的關系,其中的強者成為三級和四級消費者。這些高級的消費者是生物群落中最兇猛的肉食動物,如獅、虎、鷹和水域中的鯊魚等。有些動物既食植物又食動物,稱為雜食動物,如某些鳥類和魚類等。
消費者在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轉化過程中處於中間環節。
⑺ 初中生物學科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困惑哪些問題
一、初中生物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對生物實驗的認識只停留在現象上
初中生物的學習是學生剛開始生物學習的階段,學生對於未知的事物都有一定的好奇心,學習的興趣挺高,尤其是在生物實驗中,學生對放大鏡里看到的生物現象都很有興趣。但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學生對於生物實驗的過程和結果,只是注意了一些表面的現象,而忽略了其中所包含的生物學習的基本原理。因此,就出現了學生對於「好玩」的實驗就比較感興趣,而對於覺得看不出什麼變化或「不好玩」的實驗就沒興趣,甚至出現根本就不想動手實驗的情況。
2、學生對於在生物學習中遇到的抽象概念興趣不高
初中生物學習是學生接觸的新學科,剛開始學生對於生物學習還抱著積極的態度,很願意去接受新鮮的知識,但隨著出現大量的抽象概念,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刻減弱。這是因為,在平常中,學生所接觸的都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是對於生物中的許多抽象的東西,比如克隆、DNA、染色體等,這些都是在現實中雖然客觀存在,但是學生不能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對於初中生來說,抽象的思維能力還不夠好,在學習中,對於這些抽象概念,很難開動腦筋來想像這些物質的形狀,對它們有一個大體的輪廓認識,這樣,很快學生就會對生物學習失去興趣,從而降低了學生的求知慾,學習的效率也不高。
⑻ 生物學基本問題是什麼
生物,你是讀高中還是讀初中哦.
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遺傳和變異的規律。根據研究對象,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根據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等。是研究生物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人是生物的一種,也是生物學的研究對象.
如果你是高中生的話, 在生物第一冊的前言第二頁中問部分有對生物這個名詞的解釋哈, 多看點教科書,上面都有哦.
⑼ 涉及生物學的社會生活熱點問題有哪些
涉及生物學的社會生活熱點問題有哪些
生物與人類生活的許多方面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生物學作為一門基礎科學,傳統上一直是農學和醫學的基礎,涉及種植業、畜牧業、漁業、醫療、制葯、衛生等等方面。隨著生物學理論與方法的不斷發展,它的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生物學的影響已突破上述傳統的領域,而擴展到食品、化工、環境保護、能源和冶金工業等等方面。如果考慮到仿生學,它還影響到電子技術和信息技術。 人口、食物、環境、能源問題是當前舉世矚目的全球性問題。世界人口每年的增長率約20%,大約每過35年,人口就會增加一倍。地球上的人口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激增著。人口問題是一個社會問題,也是一個生態學問題。人們必須對人類及環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進行周密的定量的研究,才能對地球、對人類的命運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從而學會自己控制自己,使人口數量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數字上。在這方面生物學應該而且可能做出自己的貢獻。內分泌學和生殖生物學的成就導致口服避孕葯的發明,已促進了計劃生育在世界范圍內的推廣。在人口問題中,除了數量激增以外,遺傳病也嚴重威脅人口質量。一些資料表明,新生兒中各種遺傳病患者所佔的比例在 3%~10.5%之間。在中國的部分山區,智力不全者佔2%~3%,個別地區達10%以上。揭示產生遺傳病的原因,找到控制和征服遺傳病的途徑無疑是生物學又一重要任務。進行家系分析以確定患者是否患有遺傳病,對患者提出有益的遺傳指導和勸告;通過對胎兒的脫屑細胞進行染色體分析和各種酶的生化分析,以診斷未來的嬰兒是否有先天性遺傳性疾病。這些方法都能避免或減少患有遺傳病嬰兒的出生,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沉重負擔。將基因工程應用於遺傳病的治療稱為基因治療,在實驗動物上對幾種遺傳病的基因治療已取得一些進展。隨著基因工程技術的發展,基因治療將為控制和治療人類遺傳病開辟廣闊的前景。
和人口問題密切相關的是食物問題。食物匱乏是發展中國家長期以來未能解決的嚴重問題,當前世界上有幾億人口處於營養不良狀態。到21世紀初,糧食生產至少每年要增長3%~8%才能使食物短缺狀況有所改善。人類食物的最終來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陸地上擴大農業生產的土地面積是有限的,增加食物產量的主要道路是改進植物本身。過去,在發展科學的農業和「綠色革命」方面,生物學已做出巨大的貢獻。今天,人類在一定限度內定向改造植物,用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培育優質、高產、抗旱、抗寒、抗澇、抗鹽鹼、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已經不是不切實際的遐想。植物基因工程一些關鍵技術已經有所突破,得到了一些轉基因植物。此外,利用富含蛋白質的藻類、細菌或真菌,進行大規模培養,並從中獲得單細胞蛋白質。由於成功地利用了基因工程並取得了大規模連續發酵工程的技術經驗,單細胞蛋白技術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單體,植物蛋白往往缺少某幾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如果在食品中添加某種氨基酸,將會大大提高植物蛋白的生物學價值。用微生物發酵、固定化細胞或固定化酶技產氨基酸,已經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體系,可以預料,氨基酸生產將在營養不良問題上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現代生物學成就和食品工業相結合,已使食品工業成為新興的產業而蓬勃地發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