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如何說課ppt

生物如何說課ppt

發布時間:2022-10-29 14:45:03

『壹』 《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說課稿是為進行說課准備的文稿,它不同於教案,教案只說“怎樣教”,說課稿則重點說清“為什麼要這樣教”。教師在吃透教材、簡析教材內容、教學目的、教學重點、難點的基礎上,遵循整體構思、融為一體、綜合論述的原則,分塊寫清,分步闡述教學內容,以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下面是關於《生物的特徵》說課稿範文,歡迎大家閱讀!

《生物的特徵》說課稿

各位評委、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的特徵》,採用的教材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著的《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本次說課包括五個部分:說教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過程。

一、說教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

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做為初中生物課的開篇之作,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二、說學情

七年級的學生剛剛從小學階段過渡到初中階段,兼具小學階段和初中階段的特徵,有很強的好奇心和動手能力,愛活動、愛玩,課堂教學中有時候無法一直保持注意力。需要老師的提醒和管理。生物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在實際生活中見的太多,並不陌生,對於生物的幾個特徵也有一些認識,所以理解生物的特徵並不太難。只是要把生物的特徵去判斷一些物體是否屬於生物,有一定難度。

三、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標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判斷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

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

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

生命、保護生命。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難點: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通過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五、說教法和學法

說教法:

由於學生剛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師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融入生物課之中,讓其產生一種歸屬感,找到一種家的感覺。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從學生熟悉的知識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走入新知識,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教師不要把這節課引的過難,要從感性入手。第一課的教法要以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產生濃厚興趣為基點。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教法還是學法在本課都應圍繞“興趣”做文章。

說學法:

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資料──長白山風光片,展示長白山的秀美山川和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從學生熟知的長白山導入新課,把學生帶入生物圈之中,使學生產生一種熟悉感,從感性入手,拉近了課程與學生的距離,同時激活了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為後續教學打開了局面。然後讓學生說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這時可能會對某一個產生的不同的判斷,這時教師不要進行評判,做出結論,而是由此引導學生進入下一個問題:如何判斷什麼是生物?也就是說生物應有哪些特徵。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課堂上要充分激活。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教師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

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討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於學生的回答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知識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

教師把這個問題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後去收集資料。

(五)鞏固與練習

為了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讓學生到前面模仿中央台《幸運52》欄目的方式,學生兩人一組一個比劃一個猜,通過這種形式既復習了知識點,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我們每個人也是生物圈的一個成員。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談談做為生物圈的一分子,學完本課內容有什麼感想,從而提升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的意識,懂得保護自然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六)作業: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內有哪些生物做好記錄。這樣既可以把課堂教學得以延續,調動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為生物課的後續教學打下了鋪墊。

七、說板書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最後由多媒體課件展出。

;

『貳』 高中生物說課

嚴格的說課稿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簡析教材,以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這一節為例(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普通高中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三《穩態與環境》中第二章第一節的內容——《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該內容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主要講述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反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第二課時主要講述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以及人腦的高級功能。)
2、闡述教法,教師在熟悉教材的前提下,怎樣運用教材,引導學生搞 好學習,這是教法問題。教學得法往往是事半功倍。在撰寫說課稿時應簡要地說明:①教法的總體構造及依據;②具體採用了哪些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理由;③所用的教具、學具。這一部分一般幾句話帶過
3、指導學法
4、教學過程。這是重點部分,你怎麼設計的這堂課,想要怎麼對學生講,都要用簡潔的方式把你的教學過程說給老師們聽。特別注意在這一點,不是講課,是說課。這也就意味著一些眾所周知的知識性內容沒有必要像當時在面對學生一樣講的那麼仔細。只需要講出你的教學思路即可。要不然時間不夠的。一般說課的時間是10-15分鍾。教學過程要佔一大半
5、教學效果分析。可能出現的教學效果

只能幫到這里,祝你好運~!

『叄』 《生物圈中的人》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准備工作,說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生物圈中的人》生物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課程標准:

本章位於《課標》的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個主題:人體生命活動的能量供給。主要包括以下三個目標:

1、 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 概述人體肺部和組織細胞處的氣體交換過程。

3、 說明能量來自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分解。

二、說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內容是:分析人體內的細胞是通過怎樣的結構和過程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探究空氣質量狀況和人體健康的關系。 通過本章的學習,學生應當能夠概述人體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以及肺部通過呼吸運動和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過程,了解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的密切關系,並積極參與防治大氣污染的`活動。 本章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獲取測量、取樣和測算等基本方法,這些都屬於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學生應當學會的。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能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標:

1、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2、歸納總結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 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 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

1、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五、教學難點: 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六、教學方法:

分析法、綜合法 教學安排:

七、教學過程:

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麼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學生思考、討論後發言。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麼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自己回答。 學生邊看圖邊回答。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 呼吸道有什麼結構保證氣體暢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證氣體的通暢外,還有哪些作用?這些作用是如何實現的?鼻內部有什麼結構特點?

3、 有了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人體就能完全避免空氣中有害物質的危害嗎?

4、北歐的冬天非常冷,在那裡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狀可能有什麼特點?為什麼?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很棒。

課堂練習:

1.食物和氣體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氣管能保持敞開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軟骨支架 B肌肉較鬆弛 C氣管比較硬 D周圍有肌肉牽拉

3.能使吸入的氣體變得清潔的結構有( ) ①聲帶②氣管支氣管內表面的纖毛③鼻黏膜④會厭軟骨⑤鼻毛⑥嗅細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飯時說笑,若吞咽時_______來不及蓋下,會使食物進入_______,引起劇烈咳嗽

A軟齶 B會厭軟骨 C 氣管 D食道

5.平常所說得痰來自( )

A 鼻 B咽 C喉 D氣管支氣管

6.北歐人的鼻子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較大 C使鼻腔較長D 使鼻毛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學的路上遇到沙塵暴,小英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沒有帶,請問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比較,結果為( )

A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與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一樣清潔

B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清潔

C 到達小英肺部的氣體比到達平平肺部的氣體粉塵多

D無法確定誰肺部的氣體清潔

8.呼吸系統由_______和________組成,後者是呼吸系統的主要器官,它是______的場所;前者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同組成,主要作用是將吸入的空氣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減少對肺的刺激。

『肆』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生物說課稿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有關開花和結果的知識,在教材中,佔一節課的內容,知識高度濃縮,突出了花與果的關系以及從開花到結果的過程。這給教師和學生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探究性學習活動。

新課標倡導探究性學習,在本課怎樣才能突破過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重知識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視學生的思考與接受,引導學生一步步探究結論、自己獲取知識?在這節課中我認為把握課文各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設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符合學生思維特點的問題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學生對開花和結果現象比較熟悉,但對花的基本結構以及果實和種子的如何形成知道得並不多,尤其是傳粉和受精的過程比較復雜抽象,如果單憑講解,學生是難以理解的,因此可採用多種方式,例如模型、多媒體課件等,使抽象知識形象化,以有利於學生的理解。

另外由於季節原因,找不到正在盛開的桃花,一可以啟發學生回憶平時見到的被子植物的花,二是讓每生准備一支康乃馨,三是結合教科書以及多媒體課件中展示的彩圖進行聯想和觀察。

三、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教材及學生的特點

知識與技能:1、概述花的主要結構

2、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說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花習慣

重點:概述花的主要結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難點:描述傳粉和受精的過程,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四、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

本次教學需要教具模型、實物教具和多媒體課件的輔助。教具模型桃花的模型;實物教具指各類果實種子等。(學生自備)

五、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的知識點小標題分別是: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這三個小標題之間有什麼聯系,要把它們串成一條線才有助於學生的思考和探究。經過認真分析各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認識到課文重點是花與果的關系。若在導言中通過設計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課題「開花和結果」提出問題,學生很自然就會提出:「開花和結果有什麼關系?」「為什麼開花之後會結出果實?」這些問題恰是本課要學生解決的重點問題,而在上課伊始階段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明確學習目標,自主進行探究。

為了使學生帶著問題一步步地探究性學習,我把每個小標題改為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你知道花的各部分名稱嗎?」「從花到果要經歷哪些重要過程?」「果實和種子由什麼發育而成?」這些問題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也符合他們的思維特點,使他們能更有興趣地帶著問題學習。

在課文第一個知識點「花的結構」中有一個「觀察與思考」的學生活動,其中要討論兩個問題: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2、對於植物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六、具體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第一個環節:導入

1、多媒體展示幾種美麗的花朵—(向日葵、月季、桃花)以及桃花落後枝滿桃的情形,並同時提出問題,向日葵的花漂亮么?月季?桃花?這些花很美麗,只是為了賞心悅目么?對植物本身有什麼意義呢?植物開花到結果必須經歷哪些過程?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

說明:首先學生被那些美麗的圖片吸引住了,從開花到結果非常感性的展現在學生面前,對提出的問題加以思考,很自然聯想到花開的美麗更重要是為了吸引昆蟲為它傳粉,這又為傳粉和受精的提出打下了基礎。同時提出自然界中也有一些花並不漂亮,並不能吸引昆蟲,那麼這些花怎樣傳粉和受精呢?這為後面的學習傳粉的方式打下基礎。

第二個環節:新授

Ⅰ.提出思考的問題:你知道花的各部分結構么?

說明:採用問題的形式給出知識點,使學生帶著疑問去探究。

1、利用多媒體展示本知識點的要求,並展示桃花的模型。

觀察和思考

對照圖觀察桃花的模型,觀察它的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

討論:(1)花的哪一部分將來發育成果實?

(2)對於植物的繁衍後代來說,花的哪些結構是最重要?

2、指導學生觀察花的順序,使學生學會科學的觀察。

3、、賽一賽:學生對照課本彩圖認識花的各種結構,比賽辨認花的基本結構,並利用可拆開的桃花模型重點認識雄蕊和雌蕊的結構。

4、討論:四人一組,各抒己見,集思廣益,共同討論、歸納總結提出的兩個問題。

說明:這兩個問題在學習了花的結構之後,學生不一定能完全正確回答。此時我並沒有急於讓學生掌握正確答案,而是對學生的答案不置可否,讓學生帶著問題繼續學習,在學完後面兩個知識點後,再次討論這兩個問題。這個時候,學生基本能回答出正確答案:1、子房發育成果實。2、對於繁衍後代來說,花的雄蕊和雌蕊都重要。我再引導學生分析「為什麼雄蕊和雌蕊都重要?在植物繁衍後代的過程中,它們分別起什麼作用?」這樣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傳粉和受精的知識。

5、小結:通過觀察可以看出,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雄蕊等組成,雌蕊、雄蕊是一朵花中最重要部分。

Ⅱ.從花到果實要經歷哪些過程?

說明:通過標題讓學生思考,花到果實必經的途徑——傳粉和受精

1、多媒體展示雌蕊的放大結構,並出示閱讀提綱。

2、討論交流閱讀結果,在總結傳粉方式時,用多媒體展示玉米用風傳粉(即風媒花)和桃花用昆蟲傳粉(蟲媒花),使學生對自然界中花的傳粉方式有了較為深入地了解。

3、受精過程十分抽象,用多媒體動畫展示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使學生對受精的過程更易理解。

4、小結:花粉落到柱頭上以後,在柱頭黏液的刺激下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花粉管穿出花柱,進入子房,一直到達胚珠,花粉管中的精子隨著花粉管的伸長而向下移動,最終進入胚珠內部。胚珠裡面有卵細胞,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卵。

Ⅲ.果實和種子是由什麼發育而來的?

1、多媒體展示花到果實的過程。

2、討論後總結果實和種子的由來。

3、拿出自備材料,區分哪些是果實,哪些是種子。

3、小結:受精完成後,花瓣、雄蕊柱頭花柱凋落、子房發育成果實。

其中子房壁發育成果皮,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裡面的受精卵發育成胚

Ⅳ.分析推理:

我們吃的玉米,常會看到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這是什麼原因?怎樣預防?

說明:不僅可以引出人工輔助授粉,而且讓學生有一種熟悉感,讓他們以更多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來。

討論並總結:玉米穗缺粒現象,向日葵子粒也會出現空癟的現象,主要是傳粉不足造成的,為了彌補自然狀態下傳粉的不足,人們常給植物進行人工輔助授粉。

第三個環節:課堂小結。

根據學生的特點,以學生的歸納為主,老師主要進行學習方法的總結,並鼓勵學生大膽的提出問題,為下一節的學習作好鋪墊。

第四個環節:檢測反饋

Ⅰ.判斷

1、花冠是花最明顯的部分,也是花最主要的部分。( )

2、只要有雌蕊就能結出果實和種子,因為雌蕊是花的主要部分。( )

3、一般情況下,一枚雌蕊的子房中只有一個胚珠。( )

4、受精完成後,除雌蕊以外,花的其它部分全部凋落。( )

說明:讓學生區分明確易錯、易混淆點。

Ⅱ.拓展和延伸:

1、一朵豆角花里有6個胚珠,若6個胚珠都能發育成六個種子,至少需要花粉( )

A、1個 B、6個 C、3個 D、12個

2、有一個描述花生的謎語:」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個白胖子。」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指的是( )

A、外果皮、內果皮和果實 B、外層種皮、內層種 皮、種子

C、果皮、種皮和胚 D、果皮、種皮、種子

3、如果在開花前,把桃花甲去掉雌蕊,把桃花乙去掉雄蕊,都用塑料袋分別罩起來,紮好袋口。其結果是( )

A、甲不結實,乙結實 B、甲能結實,乙不結實

C、甲、乙都結實 D、甲、乙都不能結實

七、課後反思:

本課的理論知識較多,也較枯燥,怎樣才能使學生不覺得「悶」?我認為設計多種教學活動形式,運用多種媒體非常重要。在講解「傳粉和受精」時,請「小老師」上台講解,使學生有新鮮感;在講解「果實和種子的形成」時,讓學生觀看視頻,使學生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生命現象。活動多樣化,能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他們就不會感到枯燥乏味。而在此過程中,也要注意書本的充分運用,媒體不能濫用,學生能夠通過閱讀課本自學的,就給時間他們閱讀自學,在書中尋找答案。

新課標還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本課教學過程中也要不斷滲透這方面的教育,培養學生愛護花的情感、珍愛生命的態度。如上課伊始給學生欣賞美麗的鮮花照片,再聽著美妙的音樂,欣賞花開的過程,學生不僅注意力馬上被吸引,情感也得到熏陶;在看「果實的形成」視頻時,有一段話教育學生「在品嘗美味的果時,別忘了說聲感謝你,花朵」;在上課結束時,讓學生齊聲朗讀「當我們欣賞著美麗的花,品嘗著香甜的果時,別忘了平時要注意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2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七年級生物學下冊第四章第三節一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序等方面,說說本 課的教學設想。

一、教材分析

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人體體內物質的運輸是依靠人體循環系統來完成的。人體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兩部分。血液循環系統由心臟,血管和血液三部分組成。其中心臟是推動血液在體內循環流動的動力結構,所以本節的重點是心臟的結構和功能。這節內容的學習為學習血液循環奠定了知識基礎。

因此,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知識目標:包括1、了解人體心臟的位置。2、理解人體心臟的活動規律。3、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特點,以及與其相連的血管。

(二)能力目標:包括(1)識圖能力的培養,通過觀察,識別人體心臟的外形圖,解剖圖和圖示的方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2)觀察能力的培養,通過指導學生觀察新鮮的豬心臟,觀看課件的有關內容,使學生掌握觀察心臟結構的方法和步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3)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總結心臟瓣膜與心臟內血液流動的關系,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思想教育:通過有關內容的學習,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臟的有利影響,引導學生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心臟潛力,增強體質。

(四)教學重點分析:人體心臟結構和與其相連的血管關系復雜,它們共同構成血液流動的管道,心臟是促使血液在這個管道中流動的重要動力器官,掌握這部分知識為下一節血液循環奠定了基礎。因此,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的血管是本節課的重點。

(五)教學難點分析: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即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這是由於心臟內具有瓣膜,心臟瓣膜只能朝一個方向開啟,從而控制血液在心臟內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而且,心臟瓣膜的位 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是比較抽象和復雜, 是學生較難理解和掌握的。因此,為本節課的難點。那麼如何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

二、下面我來說說教法

1、自學導思法。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利於學 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 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2、直觀教學法。通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媒體動畫演示, 把抽象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逐步將學生從感性的認識引導 到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三、說說學法

1、指導觀察新鮮的豬心臟,圖片和媒體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 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發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系,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學習。

下面通過教學程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運用。

四、教學程序

首先,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課件展示,學生觀察課件內容,老師舉例說明汽車開動要用發動機,抽水要用水泵,人體內血液流動也需要動力,這就是心臟。設問:那麼心臟有什麼樣的結構和功能使它能起到動力作用呢?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從而引入新課。

其次,新知識傳授(約35分鍾)

1、學生活動:要求學生把右手放到左胸,感受自己的心臟搏動,初步了解心臟的位置。再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胸腔透視圖,心臟的位置。展示人體心臟外形圖,觀察心臟的形態,識別人體心臟的各個方位。

2、識別心臟的各個方位後,通過觀察豬心臟的掛圖結合課件,講授心臟的結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比較心房壁和心室壁的厚薄。再引導學生回憶所學的人體四種基本組織,同時設問:從心臟壁的厚薄來看,心房與心室有什麼不同?左心室與右心室又有什麼不同?讓學生講出心臟的組成及心臟壁的厚薄。然後結合人體心臟解剖的課件,分部觀察人體心臟的四個腔,使學生明確左心房與左心室相通,右心房與右心室相通,左右兩邊不相通。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新鮮的豬心臟,找出與心臟相連的幾條大血管。同時教師邊講邊畫出心臟結構簡易黑板圖,肯定左心房連通肺靜脈,左心室連通主動脈,右心房連通上、下腔靜脈,右心室連通肺動脈。最後用課件展示心臟解剖圖,要求學生寫出心臟四腔及連通的大血管,加以 鞏固。這樣,由分解到綜合最後形成整體概念,重點突出,使學生掌握人體心臟的結構。

3、在學生掌握心臟的結構及其相連血管知識的基礎上,講授心臟瓣膜的位置及其開啟關閉與心臟內血流方向的關系,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准備利用多媒體手段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首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文68頁,通過指導閱讀,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獨立思考能力。然後,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縱剖放大圖,指導學生觀察人體心臟瓣膜的位置與開關方向;緊接著課件展示人體心臟瓣膜橫剖面放大圖引導學生觀察心臟瓣膜的分布及組成。設問: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有什麼特殊的結構?通過觀察與提問使學生明白心臟中有房室瓣和動脈瓣,房室瓣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只能朝向動脈開。在此基礎上,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心臟瓣膜控制血流方向的作用,課件展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動畫圖,顯示血液在心臟內流動的方向與心臟瓣膜開閉的關系,同時設問:"同學們,從圖中我們看到血液在心臟中是如何流動的?心臟瓣膜在血液流動中起什麼作用?"讓學生邊觀察邊思考,從而歸納出瓣膜的開閉與血液流動的關系:即心臟瓣膜能控制血液按一定的方向流動,也就是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 能倒流。這樣,通過多層次,多方向的反復觀察和教學,難點被逐一突破。

4、通過以上的學習,教師接著可提問:"人體心臟的功能是什麼?"從而歸納出人體心臟的功能是推動血液在血管中循環流動。然後又問:"體育鍛煉和適宜體力勞動對心臟有何好處?"對學生進行衛生保健的教育。

最後是課堂小結:課件展示心臟解剖放大圖,結合板書設計,請學生自己歸納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見附表,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附板書設計:第三節輸送血液的泵一一心臟

1、心臟的結構和功能

左心房一一連通肺靜脈

左心室一一連通主動脈

右心房一一連通上下腔靜脈

右心室一一連通肺動脈

2、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

房室瓣一位於心房與心室之間

動脈瓣一位於心室與動脈之間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簡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實物、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的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七年級生物說課稿 篇3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生物與環境的關系》。下面我從五個方面展開說課:

一、教學分析

《生物與環境的關系》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級生物上冊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第一節的內容。它位於初中生物教材體系起始階段,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論述了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為下一節學習「人與生物圈應該和諧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節課是初中生物的第二節,學生對生物學還不甚了解,所以這節課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對學生形成正確的生物學觀點,從整體上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分析,根據《課標》要求,我確立以下三維目標:

1.舉例說出光、水、溫度等因素對生物生存的影響,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讓學生初步學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及設計實驗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3.培養學生培養學生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平衡的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舉例說明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我力求通過設計多個探究性活動,讓學生體會、感悟生物與環境的關系。

教學難點為: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

由於本活動是初中生物課的第一個探究性實驗,教師要告知學生探究的一般過程,幫助學生設計探究方案,引導學生嘗試控制實驗變數和設置對照試驗,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結果。

三、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目標,本節課教師的教以情境啟導為主,學生的學以活動探究為主。

四、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包括

●課前准備

●課內教學

課內教學分四個環節,第二環節「活動探究」是本節課的主體部分,共設計了4個探究活動,其中第二個活動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下面我具體說課內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熱情洋溢地對學生說: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晏子使楚》的視頻片段,你們想看嗎?

視頻導入落點在:使學生認識 「生物的生長受一定因素的影響」,結合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知「生物的生長與環境有關」。不僅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本課的學習興趣,還為後面的活動探究創設了情境。

(二)活動探究,感悟新知

●活動一:生物生存依賴一定的環境

通過精問啟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去思考,自己去感悟「生物的生存要依賴一定的環境」,然後再去自己尋找有哪些因素。在此基礎上,學生理解生態因素的概念和分類就水到渠成了。

●活動二:非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生活

首先具體指導學生實驗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指導過程如下:

如果不一致,我們應該怎麼做?

啟發學生明確,應重新作出假設、設計方案等再次實驗探究。

教科書中的第一個探究實驗,無疑是好奇心極強的初中生愛上生物學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理由,同時也是激發學生探索慾望的最佳契機。本活動力求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師具體指導學生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同時嘗試控制實驗變數和設置對照實驗。學生親身經歷了這個實驗,先操作,再體會感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來獲得知識。

6.活動完成後,我組織學生討論:你打算將鼠婦如何處理?

引導學生認識應該把鼠婦放回大自然,用實際行動愛護動物。

對活動的總結還包括對本次實驗過程的歸納總結,教師有意識地點出進行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使學生的感性認識上升至理性認識。

那麼除了光、水分外,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還有哪些呢?學生邊看資料邊感悟,再請一名學生歸納:

影響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光、溫度、空氣、水分、土壤等

沒有生命的物體,稱為非生物因素。

●活動三:生物因素影響生物的生活

在影響生物生活的因素中,是否還存在一些有生命的因素呢?

我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圖片。

學生交流明確:生物間的共生關系、競爭關糸、合作關系、捕食關系會極大程度地影響生物的生活,生物因素指影響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活動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會影響生物的生活,每一種生物必須依賴

一定的環境,那麼生物只能被動地受生態因素的影響嗎?

讓學生觀察四組圖片,感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必須

適應環境,同時,生物的活動也影響著環境。

通過實例讓學生去感悟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在活動中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再展示一組人類對環境破壞的圖片。

讓學生去感受生物對環境的影響,特別是人類對環境的破壞,讓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直面學生,讓學生在心靈深處產生震撼,強烈意識到環保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講環保意識深植學生心中。

教學環節(三)梳理總結,形成系統

先由學生自我盤點這節課的收獲,然後師生共同回顧,梳理板書:

讓學生在掌握「環境影響生物」、「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得到「生物與環境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關系」這一基本觀點,實現知識樹的建構。

教學環節(四)練習鞏固,拓展遷移

1.據圖找出與水稻生長有關的生態因素。

2.材料分析:

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熱情,並將以前因好奇心產生的學習興趣轉化為一種理性的學習責任,鞭策學生去探索生物世界的奧秘。

3.課外探究:

復習鞏固實驗探究的一般過程,逐漸形成理性認識。

五、優化思考

1.本課活動設計避免了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建立、忽略生物學觀點的形成。遵循實踐—體驗—感悟—建立概念原理—形成生物學觀點的認知規律。

2.本課探究性實驗的過程始終注意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素養的培養,對探究技能和方法的訓練。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請多多指教,謝謝!

『伍』 高中生物如何說課在說課過程怎樣設計才夠新穎,才能符合新課改

「說課」的本義是指授課教師在一定場合就某一堂課向指定的對象陳述自己如何實施,以及為什麼要這樣實施教學環節的活動。其內容涉及教材內容的分析、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策略的確定、教學過程的設計、教學效果的評價以及付諸實施行為的理論依據或個人看法。

目前「說課」的范圍有所擴大,它不再僅僅局限於一節課,其內容可以是一個章節、一個主題,甚至是一個課題。

「說課」是教學教研活動的重要組成形式,它填補了「聽課」和「理論學習」活動之間的空白,因為它不要有實體的教學環境(比如:學生、教具等),僅通過說課者的陳述來完成理論在實踐過程中的應用,所以「說課」活動經常被靈活運用於多種場合下的教研,比如學校內部的師徒結對、學科組教研活動、不同級別的教學比賽、校際間的教學教研交流等(由於不同學科之間具有各自的學科特點,所以「說課」活動不宜在不同的學科之間進行)。由於「說課」中的教學行為措施很大程度上是理論陳述層面上的,不能完全「兌現」實際的教學過程。所以它不能完全替代實際的聽課活動。

「說課」是最直接有效的教學教研活動形式,它對說課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求說課者要准確把握課程標准(教學大綱)、靈活運用教育教學理念、善於分析教材,把握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合理規劃教學環節,而且要求說課者要善於表達、交流、分析和吸收評價者的意見和建議,同時「說課」活動也對評價者(交流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評價者(交流者)對於「說課」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最好能熟悉實際課堂教學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對說課者的陳述內容提出客觀的評價、合理的意見和建議,才能更好的促進教學,所以「說課」無論對於說課者還是評價者都有很好的提高,是教師兼收並蓄的好時機。

「說課」有兩個明顯的特點:其一是重在交流,這種交流是高效率的;其二是重在分析,這種分析不僅有教學理論上的分析,而且還涵蓋對課堂教學實際環境的分析。

「說課」的主要功能在於:(1)促進教研活動的開展;(2)促進教師隊伍的建設;(3)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2「說課」的類型
根據「說課」時間和「說課」內容的實施時間的先後關系,可以把「說課」劃分為「課前說課」和「課後說課」(也就是「教後說」)。

原義上的「說課」指的是「課前說課」,它是指說課者依照一定的教育教學理論、理念或者個人教學習慣,結合較為具體的教學環境,對某一教學內容進行理論上的陳述或教學過程的設想,說課者主要強調的是實施行為的理論依據及其優點,並力求將這些優點轉化為教學效果上的優勢。其教學效果是理想狀態下的預測,可能和實際實施教學行為後的教學效果存在很大的差距。

比如:為了體現教學理念中的「自主探究學習」,說課者安排了5分鍾的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理論上此活動在5分鍾內是絕對完成(因為不用實際實施),並能取得最佳效果,但在實際情況下可能會因為教學對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不同而出現不同於理想狀態下的結果,比如超時、自主學習成效低下,那麼授課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要採取一定的措施進行補救,而不能按照設想強行實施方案中的其他環節。

盡管「課前說課」也要參照一定的教學環境,但由於「課前說課」主要部分是說課者對教學過程的規劃和設想,所以在「課前說課」的處理上會使得說課者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比如說課者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採用某種方式更能突出「說課」的主題,但這個環節在實際教學中難以處理或者是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麼說課者通常會「主觀提升」教學對象(學生)的學習能力或認知水平,使教學行為或環節顯得更為合理流暢。

例如:在講授「孟德爾遺傳學實驗中的『假說——演繹』科學探究方法」時,說課者為了體現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採用了角色扮演(扮演孟德爾)的方式讓學生分析孟德爾實驗的結果與前人理論的矛盾,並提出「假設」,然後再完成「演繹」過程。這種「角色扮演」活動對於學生的素質要求甚高,如果說課者的實際教學對象的綜合素質不能滿足要求,那麼說課者在「說課」的學情分析環節中就「主觀提升」學生的素質,使其達到活動的要求,凸現「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意圖。

「課後說課」是指說課者針對某一堂課按照一定的教學理念設計、規劃並實施後,陳述教學過陳和教學效果的活動,雖然也有教學活動實施前的規劃和設想,但與「課前說課」最大的不同在於「課後說課」是對既定教學對象(學生)真實實施教學過程及其教學效果的陳述,在「說課」活動中說課者要使用課堂教學中的照片或實錄來展現自己的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也就直接展示了教學對象的實際能力和水平,所以說課者的陳述必須顧及學生的真實水平,並且在實際教學中要處理「生成性問題」和非設想內的狀況,而不能「主觀提升」學生的素質或水平。雖然說「課前說課」可以通過「主觀提升」教學環境,加強說課主題的凸現和教學環節的流暢,但不一定能夠在說課中獲取高的評價,這是因為說課評價也不是單純以說課者的表述、課堂環節的流暢性來確定的,也是要結合教學環境的難度和教師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和技巧來進行的,特別是說課者計劃採用的教學環節是否具備可操作性等。

由於「課後說課」是真實教學活動後陳述,所以從「說課」的交流功能上看,這種「課後說課」更具有實際操作價值。

相對於「課前說課」而言,「課後說課」中的的課堂教學效果可能不十分理想,或者是十分不理想,但這些都不影響
「說課」的交流功能,它可以通過教學反思(課前說課不具備這一環節)環節來反省、交流、改善或彌補。

3 「說課」的基本環節
無論是「課前說課」還是「課後說課」,按照「說課」活動的一般流程,可以簡單地將「說課」活動分為三個階段:

3.1 准備階段
要「說」好一節課,需要說課者做足很多的准備工作,主要包括:說課主題的把握與分析、說課的內容的分析、說課道具(或課件)的准備等。
3.1.1 說課主題的把握
不同的說課主題對於說課者有著不同的要求,它為說課指定了大方向,是說課者進行說課活動的「航標」,如果說課者沒有把握住主題,那麼「說」的再精彩都是南轅北轍。

比如:2005年廣州市教研室生物科舉辦的「新課程實施活動」的說課比賽,主題被設定為「新課程」,這就要求說課者要准確把握新課程的要求和特點(比如新課程強調過程性學習、過程性評價、自主性學習、探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並將這些特點在說課過程中凸現出來,說課者可以直接凸現,也可以通過對比「新」、「舊」課程來凸現,但不論如何都不能脫離開「新課程」這個主題。

3.1.2 說課內容的分析
說課內容的分析不僅包括了對於教材內容(知識)的分析,還包括學情分析、教材知識的地位分析、教學目標的分析、重難點分析、教學策略分析、教法分析、教學流程分析和規劃等一系列內容。

①學情分析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師面對的學生群體會有所差異,這些差異主要體現在學生的知識儲備、學習能力、課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感悟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所以對於同一知識內容,不同的教師有著不同的考量,在授課過程中就會有著不同策略和措施。

比如:同是對高中生物新課程教材必修3(人教版)中的免疫調節進行教學,如果教師面對的是優秀素質的學生,那麼教師就可以充分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新課程的特點),並且效果會比較好,這是因為這些學生具備相應的能力要求。

如果對於素質較低的學生群體也採用這種策略,其效果將會大打折扣,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考量:

a、學生學習能力的不足會導致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相應知識的學習或者說學習效果達不到教師要求的水平,甚至不少學生對於探究什麼、如何進行探究都是十分茫然。

b、學生課堂自我控制和配合能力較低就可能會導致自主學習不專心,出現教師「放」得出、「收」不回的場面(比如哄鬧、嬉笑、難以平息下來等情況。)。

c、學生表達交流能力較弱可能嚴重減低小組間學習交流效果不理想的情況。

d、由於學生學校效果不理想,生生互評或小組互評膚淺或失去價值。

那麼是不是面對這樣的學生就不能採用新課程的理念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新課程的理念不僅僅是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教師還可以採用其他的形式(比如啟發式、概念圖等)來凸現新課程中強調的過程性學習的要求。
所以學情分析的目的不僅能夠讓老師認清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進而採用合理的教學策略,獲取良好的教學效果,而且還為說課活動中的評價者提供客觀評價自己說課(包括策略的選擇、教學流程的控制等方面)的真實環境。

②教材知識的地位分析

教材中的知識在《課程標准》中都有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准確把握這些要求是成功課堂的標准之一,教材知識在學生學業成績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決定了這些知識該以何種方式進行傳授是最為恰當的、高效的,知識挖掘地過深或過淺都是不當的。

例如:《ATP的來源——細胞的呼吸》這一章節在《生物課程標准》中的要求是第Ⅱ層次,但是傳授知識的時候卻不能局限在這個水平,因為在面對學生的高考(生物專業)中,這部分的知識屬於課程的主幹知識,按照常規,細胞的呼吸作用在高考生物專業卷中的比例是比較大的,考察的深度也是超過第Ⅱ層次的要求,那麼在說課中,評價者就是依照這些知識的地位來分析判斷說課者對於知識挖掘拓展的「度」是否妥當。
所以分析教材知識的地位,不僅僅要依照《課程標准》,還要緊密結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實際情況來進行。

③教學目標的分析
教學目標的分析是為了檢驗教學效果而進行的,針對一個教材知識,教師的教要到什麼程度,學生的學要道什麼效果,在課前進行正確的分析,然後在實施完成教學規劃之後,通過和教學效果的對照,檢查課堂教學是否達成了預先的設定,或者是達成度是多少,這也是評價說課和課堂教學是否成功的標准之一。

④重難點分析
重點突出和難點突破是評價一堂課是否成功的重要標志,當然也是說課評價的重要指標之一。
教師是教學中的「主導者」,其作用就是協助學生完成從自主性學習達到的層次(如:認知、簡單理解等)提升為掌握、理解或應用的層次。對於教材知識中的簡易部分(或要求水平較低,學生通過自主性學習就能達到要求的知識)教師要少講,甚至不講,而對於重點和難點要著重講、深入講,所以重難點分析是對教學內容(知識)進行詳略把握的前提,如果教師在教學中沒有準確把握住重難點,那麼這堂課就是失敗的,說課當然也是不成功的。判斷教材知識是否屬於重點知識的標准就是看該知識在學科課程中的地位以及學生學業成績的需求,而判斷教材知識是否屬於難點的依據主要取決於學生群體,因為不同的學生群體有著不同的學習能力,那麼同一知識對於不同學習能力的群體,其困難程度是不一樣的。

在「說課」活動中,教師一般都會選取有代表意義的章節(重難點比較凸現,難點常規下教難突破),也只有這樣的章節才能彰顯出說課者對於課堂教學的駕馭能力,如果教師在說課中避重就輕地選取了沒有重難點的教材章節進行說課,那就失去了說課的意義,因為說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要陳述如何更好地進行重點知識的高效教學和難點知識的順利突破,所以教師在說課中的中心任務就是陳述如何進行重點教學和採用何種方式進行最優的難點突破,並展示進行教學後的相關效果。

⑤教學策略分析、教法分析
在完成前面的幾個分析之後,這堂課的中心任務已經突顯,目標也已經十分明確,那麼採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才能最高效的完成課堂教學就是教學策略和教法分析所要完成的任務。
前面的例子說過,對於不同能力和素質的學生要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其實對於不同教材知識、不同的條件、不同的環境也要採用適當的教學策略。例如:在探究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實驗中,針對不同的環境應採用不同的策略,如下表:
學生素質 實驗室條件 建議採用的策略
很好(具備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 實驗室充足儀器、葯劑完備 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教師審核學生的實驗方案→學生進行小組探究→
一般 實驗室充足儀器、葯劑完備 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實驗設計→分小組進行實驗探究→教師進行知識的引領和歸納→ 鞏固練習
很好(具備獨立設計實驗的能力) 實驗室不具備小組實驗探究的條件 學生獨立設計實驗→教師審核學生的實驗方案→教師抽取某個小組進行演示實驗→匯報探究成果→教師進行知識的引領和歸納→ 鞏固練習
一般 實驗室不具備小組實驗探究的條件 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實驗設計→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教師進行知識的引領和歸納→ 鞏固練習
⑥教學流程分析和規劃這部分工作主要是確定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先後順序,因為不同順序的教學環節對於教學效果的影響還是十分的明顯。比如在酵母菌的呼吸作用的方式實驗中,先做實驗探究,再進行實驗的歸納和總結的教學效果要優於先講解實驗,再進行實驗驗證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環節的規劃上需要教師結合說課主題進行詳細斟酌。在教學流程分析和規劃中不僅要求說課者要制定詳細的教案(課堂教學規劃),而且要求說課者對於課堂的每個環節都有相應的預案,以及環節出現異常時的應對措施。比如:教師要求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5分鍾,但是到5分鍾的時候,教師發現學生還沒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如果教師沒有相應預案或應變措施,其結果無非是教師生硬打斷學生的學習活動或者是教師延長學生的學習時間,最終會導致整個課堂的教學環節出現混亂,直接影響教學效果。

⑦課後反思
這個環節是針對「課後說課」的,在課後說課中說課者通常會使用照片或者是課堂實錄來展示或佐證課堂教學的環節、突破中難點的教學活動以及教學效果,但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很可能會出現與預期規劃有異的情況(這也是事實),那麼在課後進行教學反思的意義就十分之突出,因為課後的教學反思不僅僅反映了課前教學規劃上的部分不足或不當,而且能通過課後的反思、交流實現對課堂教學的最大限度地優化,深化了說課的互相交流、互相學習的功能。

3.1.3 說課道具的准備和課件的製作

在教學過程中,為了更好地實現難點突破,教師通常會將抽象問題形象化、直觀化,所以課堂中進場使用教具、模型、實驗、甚至是恰當的游戲,而大多說這些物件是授課者自製或者是改制的,如果在說課過程中僅僅依靠說課者的陳述,其評價者將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客觀評價,所以說課者有必要准備課堂教學在將要使用的或以經用過的教具,形象直觀地展示給評價者。

課件的使用也是說課者為了更清晰地展現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或為了更清楚說明問題而准備的,無論是「課前說課」還是「課後說課」都很有必要使用。

對於「課前說課」,說課者可以使用課件展示自己在課堂教學中將使用的圖片、課件、動畫、實驗裝置、情景等,同時也可以向評價這(交流者)展示自己的教學環節或教學流程等,使抽象的語言表述得到形象具體的強化。
對於「課後說課」而言,說課者不單單能夠展示課堂上使用的器物,而且還能夠通過圖片、視頻等介質展示實際的教學過程或教學效果,這種展示的說服力遠遠優於直接陳述。

3.2 「說」的階段
在做足准備的情況下,「說」就有了其根源、內容,就不會出現「詞窮」的尷尬,准備得越充分,要說的內容就越多,這可能會和「說課」的時間限定(一般的說課比賽要求在10~15分鍾說完)產生矛盾,這種情況下,「說什麼」和「怎麼說」就成了解決矛盾的關鍵。

3.2.1 說課「說什麼」
很多說課者認為前文提到的任何一個分析環節的內容都十分重要,丟掉誰都會影響說課的情況,以為自己要是不陳述「學情分析」,那麼自己的「教學策略」就是去了根基,如果不說明「教材知識結構」就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是否抓住了重難點知識,進而會使「教學環節出現脫離。

但如果將前文提到的問題都陳述一遍,恐怕半個小時都不成,況且「說課」的一般時間在10~15分鍾左右,所以說課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也完全沒有必要做到面面俱到,因為評價者(交流者)對於你要表述的很多內容也是非常熟悉的,即便你不說出來,他們同樣能夠明了和理解。

所以對於「說」的部分內容要仔細斟酌、精心挑選,「說什麼」通常有兩個標准:(1)最能凸現本次「說課」主題;(2)最能凸現「說課」內容上的精華,可以是課堂教學的指導思想、課堂教學的引入、教學難點的精彩突破、教學過程中生成性問題的處理、教學環節的轉承等;對於舍棄不「說」的內容也有兩個標准:(1)評價者(交流者)完全(或非常)熟悉的部分要舍棄。比如廣東省華師大附中或省實驗中學(全省數一數二的知名學校)的生物學老師在面對廣州市生物學一線教師進行說課交流時,完全沒有必要再陳述教學對象的學情如何、教學環境如何等,因為每一位老師都明白,但如果說課的評價者(交流者)更換為外省區的不熟悉這間學校情況的人,那麼說課者就很有必要說明教學對象的狀態了。(2)不能凸現「說課主題」或「說課」內容精華的部分要舍棄。

3.2.2 說課「如何說」
在確定了「說什麼」之後,很多教師在說課前准備了說課稿,並且在「說」的時候就一字不落地全文照讀,雖然「說」的內容也經過甄選、「說」的過程也很流暢,但這種「照本宣讀」不僅導致「說課」缺失了靈活性,還失去了「說課」過程中的交流。

之所以出現說課者「照本宣讀」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說課者擔心在脫離說課稿的情況下,會出現「卡殼」的尷尬,其實這種「卡殼」還是說明了說課者對於說課內容的不熟悉,或者是對自己要說什麼沒能准確把握。因為說課的實質就是在「闡述問題」和「闡述如何更好地解決問題」,教師對這兩項工作應當是非常熟悉(課堂教學也就是圍繞著兩個問題開展的)。

關於「如何說」,說課者要認清兩件事情:(1)說課稿僅僅是說課者為了幫助自己整理「說的內容」和「說的流程」而做的准備;(2)說課的課件也僅僅為了更好地「佐證」或「強化」說課者「說的內容」。

「說」的形式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但其基本原則有兩個:

(1)更能凸現或強化「說的內容」。例如講故事,有的人用驚險的事件做開頭,以吸引讀者,而有的人喜歡先陳述故事的背景,娓娓道來,看起來完全不同的兩種方式,都是為了凸現故事的中心。
(2)因為是要「說」的作用主要在於交流,所以說課者的「說」要能夠讓他人非常清楚明晰。只有讓評價者(交流者)明了說課者說的內容,那麼交流才能得以實現。
在上述兩個基礎上如果能夠將語言生動化、形象化,那麼「說」的過程也就更引人入勝。0

4 「說課「中的注意事項
雖然「說課」是一個短時間內的交流活動,但想要較完美地進行一次說課,其要注意的事項還是非常的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偏離「說課」的主題 很多的說課都存在這樣問題,主要是為說課者沒有意識到「說課」還存在「主題」。前文已經說明了「說課主題」的重要性性,它是約束說課內容和說課形式的大環境,所以在「說課」活動的一開始就要研究分析「說課」主題,最好能組織討論。
(2)「中心」不凸顯 這里所謂的「中心」就是說課者最想要表述的能夠反映出說課者駕馭課堂能力,處理教學問題的核心內容。出現「中心」不凸現的大多數原因是因為說課者的表述總想面面俱到,沒有對「說」的內容做好取捨。
(3)理論和實際嚴重脫離 這種情況比較常見,其原因是說課者太急於凸現「說課」的主題、太過於強調課堂教學的流暢性、或者是過於追求課堂教學效果的完美,不得不大幅度「主觀提升」或「主觀降低」教學環境或學生素質,脫離了正常學生所應具有的水平。
比如:說課者為了突出教學效果的良好,在表述學情的時候,故意降低學生的能力,將其描述為一群什麼都不懂、厭學、棄學的學生,然後再通過課堂實錄凸現教學效果,強調教學效果的十分成功,其實這是非常不明智的,因為評價者(交流者)很直觀或依靠經驗就能從課堂狀況判斷出學生素質的層次。

再例如說課者面對一個原本要分為兩課時授課的章節,硬是要壓縮在一課時內完成教學,只好加快課堂教學進度,為了保證在高速的課堂教學中也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說課者就「主觀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把學生描述為知識難點都能完全自主學習,教師一點就明的群體。如果學生的能力真的達到老師描述的層次,那麼教學內容也就沒有了難點了,這一次的「說課」也就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況且這種「主觀提升」很容易讓評價者(交流者)看出,並十分反感。
還有一種情況是比較常見的,那就是說課者為了實現某個教學任務而對教學環節和教學目標牽強附會。比如說課者的課堂教學內容明明不能夠實現課程標准(新課程標准)提出的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目標,但說課者為了體現新課程的要求硬是把教學過程中的某個原本不相乾的環節扯進來,硬說它體現了態度情感價值觀的教學目標。

(4)表述缺乏條理
「說課」的本質是闡明一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策略及其效果,在表述的內容上具有很強的因果關系(怎樣做,為什麼要這樣做),而且在時間上有明確的主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所以「說課」的條理性應當是相當強的。之所以在「說課」中出現缺乏條理的情況,其原因主要有兩個:其一是對「說」的內容相當不熟悉;其二是沒有掌握好個環節的邏輯關系。

(5)「課件」華而不實這種錯誤是多出現在說課經驗不過的年輕教師身上(說課經驗豐富的教師一般會很清楚說課課件的作用和意義,老教師之所多媒體課件缺少技術),其主要原因是說課者沒有認清說課課件的作用。
雖然華麗的課件並不會降低評價者的評價,但也不會因此而提升評價者對說課的評價,一個再華麗的課件如果沒有起到輔助說課者更好地說明問題、形象表現說課內容的功能,這個課件就不是一個好課件,而很多課件的「華而不實」就出在這個問題上。當然如果課件既華麗美觀,又實質有效,那是再好不過。

在課件的之所上有三個原則應當遵守,其一:課件要為充分為「說課」這個中心服務;其二:課件頁面上的文字要保證清晰、美觀和直白,保證評價者(交流者)能夠看清楚、易於理解、心情上願意看,這才能輔助說課,否則一切白費。其三:避免長篇累牘,能說得清楚的內容就說(可以節省時間),課件上的內容主要是需要強調的內容或者是語言不能很好表述的內容(比如課堂活動照片、課堂視頻錄像等)。

說課過程中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比如緊張、「卡殼」等問題,這些問題大都是說課者自身的素質參差不齊產生的,可以通過充分准備或多練習來解決。

5 結束語

「說課」的不僅具備高效性、靈活性,而且能夠較為真實反映出教室的課堂教學的綜合素質,並具有很好的交流功能,所以「說課」也越來越被各種場合或形式中的教學教研活動所採用,但是對於相當一部分教師(特別是剛參加工作的教師)來說還是相當陌生的,需要廣大的教師積極投入到「說課」活動中去,加強交流和學習,實現課堂教學教研的共同提高。

『陸』 人教版高中生物 說課稿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說課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蛋白質》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2節。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本章的第1節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知識、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檢測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蛋白質的結構多種多樣,在生命活動中承擔著多種多樣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生物大分子。為第3節學習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核酸奠定了學法基礎。

(二)說學習目標

在課程標準的具體內容標准中,與本節內容相對應的條目是「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概述」屬於理解水平,要達成這一目標,首先要理解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由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因此,本節的知識目標確定為:「說明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概述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考慮到認同生命的物質性對於樹立唯物主義觀點具有重要意義,而本節內容恰好說明了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的重要方面——許多生命活動是靠蛋白質來完成的,因此,在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就確定了「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的目標。

(三)學習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

1、氨基酸的結構特點,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

學習難點:

由於學生缺乏有關氨基酸和蛋白質的化學知識,細胞的分子組成又是微觀的內容,比較抽象,所以在學習時,以下兩個知識點確定為學習難點

1、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2、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的原因

二、說教法

1.支架式教學法:

(1)拾腳手架:使學生明白氨基酸和蛋白質兩個概念。

(2)進入情境:提出氨基酸是如何形成蛋白質的和20種氨基酸能夠形成多少種蛋白質兩個問題。

(3)獨立探索:在教師的幫助下,對課本上的「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示意圖」進行探索,並將氨基酸、二肽、三肽、多肽、蛋白質等幾個概念排列順序。同時對兩個氨基酸形成二肽的方法提出設想。

(4)協作學習:對兩個氨基酸形成二肽的設想及蛋白質的形成過程進行小組協商、討論。最後達成一致――通過脫水縮合形成,並充分地理解了蛋白質的形成方式。

(5)效果評價:通過學生個人和小組對個人的評價。教師也可以用課內練習和課外對核酸知識的自學能力進行評價。

2、探究教學法:本課除了利用支架式教學法之外,還在學習氨基酸和蛋白質概念時利用了探究教學法:(1)聯系生活,創設情景,提出探索問題,(2)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3)查閱課本,小組討論進行驗證,(4)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3、直觀教學法:通過實驗、圖片及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說學法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交流的過程,選擇良好的學法關鍵在於找到教法與學法的結合點,實現教、學的統一。根據上面的教學方法,本課採用了探究學習法與接受式學習相結合。

探究學習與接受學習並不是兩種絕對對立的學習,二者只是相對而言的。從按受學習到自由或完全獨立的探究學習,其間還存在著接受中有探究、探究中有接受的混合學習。而且從教育實際看,學生探究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漸進式的,而不是突發式的。因此,本課在學習方法上,結合學生剛接觸生物學科不久的事實,部分實行了接受式的學習。如氨基酸是蛋白質的基本單位等知識方面採取了接受式學習,另外在探究式學習過程中,教師也給充分的幫助和指導。

利用問題探討創設問題情境

四、教學設計

五、說教學過程

學習階段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回憶、聯系,明確學習目標

『柒』 生物說課稿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准備說課稿,說課稿有助於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麼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麼寫?以下是我整理的生物說課稿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物質的運輸路線》是河北少兒出版七年級下冊第二章《愛護心臟確保運輸》的第三節,血液循環的途徑這部分知識是教學的重點。它既是對前面所學的血液,血管、心臟等知識的深化,又是後面學習呼吸、排泄等章節的前提和關鍵。這部分內容是《生物課程標准》中內容標准《第五部分————生物圈中的人》的知識,人體吸收的營養物質需要經過循環系統運送到身體的各種組織、器官,人體所產產生的廢物也通過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等的協調活動排出體外,因此本章內容起到了聯系各部分知識的作用,而第三節又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二、教學目標的確立:

●《課程目標中》指出:獲得有關人體結構、功能及衛生保健的知識,促進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所以我把以下四個知識點作為本節課的知識目標:

1.分析血液循環的途徑;說明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

2.概述血液循環的組成和路線。

3.描述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和血液循環的意義。

4.說出血液、組織液、淋巴之間的關系及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的關系。

●能力目標指出,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發展學生表達交流的科

學探究能力,發展合作能力。因此我把以下三點作為這節課的能力目標:

1.提高表達和相互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合作能力,實踐能力。

3.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

●在學習過程中為了能始終貫穿情感態度教育,確立本課的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知識的樂趣。

2.鼓勵學生通過分析找出答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重點、難點的確立:

根據本節課所確立的知識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能力,把血液循環的路線和循環的意義以及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確立為本課的重點。使學生能深刻正確的認識血液循環及其意義。

好學教育:

血液循環的知識比較抽象,理解血液循環的整體過程和體循環及肺循環環的關系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把二者作為本節的難點,希望能使學生理解體循環和肺循環是獨立進行的,匯合於心臟,組成完整的循環途徑。

四、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的三個層面的教學目標和確立的重點、難點,分別採用了不同的教法、學法,如多媒體教學法能直觀的把一些抽象問題形象化、生動化,易於理解;討論法有利於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促進學生以及師生之間的交流,啟發式教學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探究的潛能,自主地進行學習。在教學中綜合運用這些教學方法可以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興趣。

五、說教學准備:

1.老師的准備:製作的課件,把血液循環以動畫的方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增強形象生動性。給每位學生復印一張探究活動報告單,供學生上課自己畫出血液循環的途徑。

2.學生的准備:復習心臟的結構,和心臟相連的血管的名稱及血液流動的方向。為循環途徑的學習打下知識基礎,便於理解血液流動的方向。

六、說教學設計:

(一)復習:

(啟動課件,出示心臟的結構圖)

心臟的四腔中血液流動的方向,及和每個腔連通的血管分別是什麼?通過復習這一內容有利於學生順利的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學習。

(二)引入:

通過身邊事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

(三)教學活動設計:

1.提出問題(展示血液循環模式圖課件flash動畫):

假設有個紅細胞,隨著血流在人體內周遊,如果以左心室為出發點,那麼它旅行的路線是怎樣的?如果讓你對它的旅程進行劃分,你認為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以小組為單位,結合多媒體課件內容,在學生活動報告單中標注血液循環的途徑。

設計這一活動,可以使同學積極去探究血液循環的途徑,通過已有知識,在小組同學的努力下共同完成血液循環途徑的認識,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為進一步突破血液循環途徑這一難點問題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上台發布結論,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給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發布完結論,要給學生一種積極的評價,肯定他們的成果,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2.結合學生的結論,進一步鞏固血液循環途徑,結合課件,強化循環途徑的學習。

好學教育:

師:為了便於我們研究,我們把血液循環的途徑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是血液在心臟與全身各組織器官之間的循環。動脈血由左心室射入主動脈,經各級動脈,到毛細血管網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靜脈血,再經各級靜脈,最後匯集到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

肺循環是血液在心臟和肺之間的循環。靜脈血由右心室射入肺動脈,在肺泡毛細血管處進行氣體交換變成動脈血,再由肺靜脈流回左心房。

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完成了第一個教學重點的——血液循環的路線的學習,同時也突破了這一難點問題。

3.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這一種重點的學習:

師:通過剛才大家的研究和討論,我們了解了血液循環的途徑,我們提到了動脈血和靜脈血,學生必然會有疑問,通過自己查閱《小辭典》,就會明白這兩個概念,提高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強調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在提出有關的問題(教材中「大家談」欄目的內容)

(1)「動脈中流的是動脈血,靜脈中流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對嗎?

回答:這種說法不對,從概念上看,動脈血、靜脈血的劃分是從含氧量的多少和血液的顏色來區分的,而不是以血液所在的血管名稱來劃分的。從循環途徑上可以看出,肺靜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肺動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因此說「動脈中流動的是動脈血,經脈中流動的是靜脈血」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通過前邊的學習,在討論這個問題學生會很有自信,容易做出結論,同時鞏固了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實現了第二個教學重點的學習。

(2)肺循環和體循環途徑分別有什麼意義?

學習了動脈血、靜脈血的概念,結合課件,通過老師的啟發和學生的努力就能夠說出這個問題。

肺循環把體循環帶來的一部分代謝終產物運輸到肺部,進而排出體外,並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回心臟。體循環把含氧多的動脈血運輸到全身組織各處,並把全身組織處的靜脈血運回心臟。

演示課件:體循環和肺循環獨立進行,在心臟處連通在一起,構成了完整的血液循環途徑,保證了體內物質運輸和交換,使人體的各項生理活動得以正常的進行。

在此,實現了本節課的第三個教學重點,同時也使一個難點得到了突破。

4.血液、組織液、淋巴三者之間的關系。(課件演示淋巴的形成)

學生描述三者之間的關系。

明確三者關系後,進一步通過課件來說明,組織液一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淋巴流經各級淋巴管及大小不等淋巴結,最後匯入鎖骨下靜脈,進入血液循環,這個過程叫淋巴循環。淋巴循環不僅可以調節血漿和組織液之間的平衡,還有回收蛋白質和脂肪的作用。

好學教育:

使學生了解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的關系。實現了第四個知識目標。

5.進行小結:

總結循環系統的作用,同時強調應該加強循環系統的保健,才能有健康的身體。

6.思考題的設計:

首先呼應課題引入時的問題,通過學習,學生很容易回答,然後討論課本中想一想的問題,可以幫助理解循環系統和消化系統的關系,也體現了物質運輸這一內容的重要性。

7.說練習題的設計:

通過練習可以鞏固所學的知識,第一題主要體現了血液循環過程中物質交換的過程;第二題復習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關系;第三題即是一個輸液的常識問題,輸液是通過靜脈輸入的;第四題是循環路線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七:說教學評價:

教學評價應該有利於學生多主動發展,注意終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相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相結合,重視學生的自評和互評,積極引導學生真正改變學習方式,提高終身學習能力。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定性評價,在活動中充分給與學生肯定的評價,同時指出努力的方向;而且在學習過程中給每個學生展示自己的機會。

生物說課稿2

說教材:

《尋找微生物》是大象版科學五下教材《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的第一課。本單元屬於綜合探究活動單元,本課是這一單元的起始課,旨在通過「食物品嘗會」這一活動的導入,引起學生對餐桌上常見到的食物的觀察與思考,從而發現問題,進行大膽猜想與假設,再通過對搜集的資料進行閱讀、整理、篩選,來驗證猜想。最後,得出結論,並交流總結微生物的相關知識,從而對微生物及其與人類的關系有一個整體的認識與了解,為後兩節課認識微生物的益處與危害奠定基礎。

本課的教學對象是五年級學生,通過兩年半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經歷了一些較為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已經具備了觀察、提問、猜想與自主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自主探究。同時。本單元涉及的科學知識——微生物對於人的感官來說,多數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比較抽象,但微生物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這方面來說,更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好奇心,使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躍起來。

說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簡單剖析和對學生的分析,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能積極提出問題,大膽猜想與假設。在教師指導下,學會搜集資料、驗證猜想的方法。

2.意識到重視實驗和證據是一種良好的科學態度。

3.知道什麼是微生物,以及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說材料:

教師准備:白蘿卜、酸蘿卜、白豆腐、霉豆腐、生面團。一次性碗。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件。

學生准備:麵包、一次性筷子(每人一份)

搜集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

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導入部分我充當一個學校餐廳的美食顧問,調查學生都喜歡哪些食物。科學教師被聘為顧問,學校為的是讓伙食更加營養豐富,科學合理,這一情境的設計隱藏著學科學就是為了用科學,為了更好地用科學知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的意思。在導入中,讓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食物,目的是讓學生明白這些食物多數是用蒸、煮、烤、炸、煎的常用方法製作的,摟著再推出一種特製食物讓學生品嘗,留有懸念,勾起學生品嘗的慾望。

2.品嘗討論,發現問題。

「食品品嘗會」雖然是本課的導入,出示的食物有的學生可能經常吃,但學生平常沒有注意思考與觀察我們吃的是不是科學,所以品嘗這一看似簡單的環節是能否達到教學目標的關鍵。此環節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小組合作學習,要有秩序地品嘗,要在品嘗的同時仔細認真地觀察與思考,體會食物加工前後的一些變化。學生在對比品嘗後,就會從中發現問題。

3.提出問題,猜想假設。

學生通過品嘗,發現食物加工前和加工後在味道、顏色、濃度等方面有很大的變化,紛紛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有的想了解酸奶的製作過程,有的想知道腌制泡菜時為什麼總要用肚大口小的壇子,有的想了解為什麼豆腐製成後會變的咸鹹的,軟軟的,也就是「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我讓學生把各自提出的問題存入「問題銀行」,課後可以對自己特別感興趣的進行研究。

五年級的同學已經能提出有價值的科學問題,但怎樣選擇適合各自研究的問題開展研究,仍是一個較難掌握的問題。所以。我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是什麼改變了這些食物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組織學生猜想,展開探究。究竟學生猜想的是否正確並不關鍵,只要學生敢於大膽猜想,我就給予鼓勵,這是培養學生獨立見解的前提。

4.搜集資料,驗證猜想。

關於資料的搜集途徑在前幾冊教材中都有涉及,學生已經基本掌握,本節課的關鍵是對搜集到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匯總、篩選等,找出「是什麼改變了它們的品質和味道」這一問題的答案,從而驗證各自的猜想。我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從課前搜集的資料中梳理出問題有關鍵,以解決問題。在學生找到具體的乳酸菌、毛黴菌等細菌後,老師適時總結,說明這些就是微生物,使學生充分感覺到微生物就在我們身邊,認識微生物並不陌生,為下一步尋找微生物做好心理上的誰備。

5.閱讀資料,尋找微生物

對課本上的資料卡以及學生課前搜集到的關於微生物相關知識的資料進行閱讀、理解並不困難,關鍵在於學生閱讀後能把資料上的內容變成自己的東西說出來,在小組內、全班分別進行表達與交流,這正是本冊教材所要培養的科學能力的二級目標。這一環節的設計是由「學」到「會」的內化過程,學生充分閱讀、交流之後,知道生活中很多地方都有微生物,知道微生物對人類有利也有弊,與人類關系密切,在自主探究中達成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

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節內容講的是免疫的基礎知識。學習免疫知識,對於增強自身抵抗力,預防疾病等具有重要意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對於學生增進身體健康有一定的幫助。

1.本節內容的特點和地位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傳染病的基礎上進行探究的,這樣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免疫和傳染病之間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重要性。這節課的學習又為下一章《用葯和急救》的學習打下基礎。因此,這節課在本單元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2.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2)說出非特異性免疫、特異性免疫的概念和抗原、抗體的概念;

(3)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學生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4)溶入對學生進行科學史觀的教育,使其感受到人們對某一個問題的認識永遠不會停留在一個認知水平上,這需要對科學不懈的努力與追求,從而培養學生對科學不斷追求與探索的能力。

3.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內容由人體的三道防線、免疫的分類二大部分組成,其中第三道防線的內容是整個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一是因為學生對免疫的基礎知識比較生疏;二是因為這節內容基本概念多,有的概念學生較難理解。對此,教師應結合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利用教材中的實例:天花病毒進入人體後,人體的變化及結果來說明抗原、抗體及特異性免疫等這幾個基本概念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

4.教學准備

教師:預防接種證。

學生:調查自己或他人打預防針的情況、預防接種證。

二、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運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和啟發式教學。通過一些直觀手段和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

2.說學法

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觀察圖片和分析資料相結合,掌握人體三道防線的組成、功能、作用特點。

三、說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感冒流行的季節里,有的同學能始終很健康的學習、生活,而有的同學卻未能倖免,為什麼?吃同樣的魚、蝦等食物,多數人安然無恙,有的人卻出現全身發癢、起泡等過敏症狀,這又是為什麼?有的病人因腎臟功能衰竭而急需腎移植時,必須找到一個與之相「匹配」的腎臟,腎移植才有可能成功,這又是為什麼?要了解這些,首先從人體的三道防線講起。

師生活動主幹線:

一、人體的三道防線

資料分析一:

有人曾經做過這樣的試驗:把一種致病的鏈球菌塗在健康人的清潔皮膚上,2小時以後再檢查,發現90%以上的鏈球菌都被消滅了。

問題一:為什麼塗在清潔皮膚上的病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皮膚具有什麼作用?

教師出示「皮膚的保護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呼吸道黏膜上纖毛的清掃作用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資料分析二:

當病菌侵入人體內時,吞噬細胞(一種具有吞噬能力的細胞)會趕到病菌入侵部位,將病菌包圍、吞噬、消滅。

問題二:病菌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侵入人體內?人體的哪些組織器官中分布有吞噬細胞?

出示溶菌酶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和吞噬細胞的作用的圖片及FLASH動畫,引導學生歸納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你說我說:生活中常見狗、牛用自己的舌頭舔傷口,這是怎麼回事?

試一試,我能行:

組成人體的第一、二道防線對病原體的作用有何特點?

師生共同小節:這兩道防線的共同特點是人人生來都有,對多種病原體起作用,是非特異性免疫。

資料分析三:

當水痘流行時,已經提前接種過水痘疫苗的人會安然無恙;而沒有接種疫苗或沒有出過水痘的人則往往患病。

問題三:為什麼接種過水痘疫苗或出過水痘的人能夠抵抗水痘病毒的侵襲呢?

讓學生閱讀課本,自己總結第三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然後出示圖片,幫助學生理解第三道防線組成及天花病毒侵染人體的過程,並總結出抗體、抗原的概念,最後引導學生歸納第三道防線的作用特點和特異性免疫的概念。

我來試一試:組成人體的第三道防線與前兩道防線的作用特點相同嗎?有何獨特的特點?

非特異性免

特異性免疫

作用范圍

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

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

形成時間

生來就有的

後天逐漸形成的

特性

非專一性

專一性

『捌』 高中生物說課稿(2)

高中生物說課稿:植物細胞工程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2)理解和掌握植物組織培養、植物體細胞雜交的操作過程和聯系

(3)了解植物細胞工程的實際應用

2、能力目標:(1)應用細胞的基礎知識,分析植物細胞工程的理論基礎;

(2)收集、分析和交流有關植物細胞工程的資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討論植物細胞工程的技術、應用

【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及其它教學法

【教具准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展示考綱目標:

解讀本課題在《考綱》及《考試說明》中的要求及高頻考點

二、復習細胞全能性

1、概念

2、細胞全能大小的比較

三、復習植物組織培養技術

學生活動:回憶細胞工程所包含的內容,寫出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流程簡圖

教師活動:檢查學生書寫情況並解讀該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的流程簡圖中各環節的注意要點

學生活動:完成課題練習。

師生共同討論、歸納總結:

1、 植物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過程。

2、 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全能性大小的比較

3、 植物組織培養所需的條件:離體(為什麼?)、無菌、培養基(形態、成分)、環境條件。

4、 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注意的問題

(1)該過程從繁殖方式上應為無性繁殖,細胞分裂方式為有絲分裂,包含脫分化和再分化兩個階段。

(2)獲取細胞產品的時期應為脫分化之後再分化之前的愈傷組織;製作人工種子需再分化後形成的胚狀體階段。

四、復習植物體細胞雜交

課件展示植物體細胞雜交具體過程並提出以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

1.你認為兩個來自不同植物的體細胞完成融合,遇到的第一個障礙是什麼?

2.有沒有一種溫和的去除細胞壁的方法呢?

3.為什麼兩個原生質體能發生融合,這與細胞膜的什麼特性有關?

4.如果兩個來源不同的原生質體發生了融合,下一步該做何處理?

5.如何將雜種細胞培育成雜種植株?

課件展示,教師與學生討論基礎上,教師講解:

1.概念: 用來自不同植物的體細胞融合成一個雜種細胞,並且把雜種細胞培育成新的植物體的方法。

2.原理:細胞膜的流動性和細胞的全能性。

3.過程:該圖是兩種不同品種的植物細胞A、B進行細胞融合的過程。

C:用酶解法去掉細胞壁,獲得原生質體的過程,所用酶為纖維素酶和果膠酶

D:在誘導劑的作用下進行誘導融合,先進行膜的融合,再進行核的融合,最後形成雜種細胞E,E細胞有三種(AA型、BB型、AB型,只有AB型才是所需的雜種細胞,所以需進行篩選)

常用的誘導方法(物理法:離心、震動、電刺激;化學法:聚乙二醇)

表示細胞融合完成的標志是新的細胞壁的生成;

G:表示植物體細胞的融合

F:表示進行組織培養。

師生共同討論、歸納總結:

1、 植物體細胞雜交的概念、原理、過程。

2、 該技術的目的是培養成雜種植株,而不是形成雜種細胞就結束。雜種植株的特徵:具備兩種植物的遺傳特徵,原因是雜種植株中含有兩種植物的遺傳物質。

3、 該技術最大的優點:克服遠源雜交不親和障礙。

4、 體細胞雜交即兩個細胞融合成一個細胞,不管染色體、基因組還是染色體組都採用直接相加的方法

5、 該過程培育新品種的過程中,遺傳物質的傳遞不遵循孟德爾的遺傳定律。

6、 目前還不能讓雜種細胞完全按人們的需要去表達親代的優良性狀

五、植物細胞工程的實際應用

引導學生回歸教材,閱讀課本P38—41,歸納總結

1植物繁殖的新途徑:(微型繁殖——高效快速實現種苗的大量繁殖;作物脫毒——取材:莖尖、根尖部位進行組織培養可得到無毒植株;人工種子——結構、優點)

2作物新品種的培育:(單倍體育種——花葯離體培養;突變體利用)

【課堂教學小結】

【鞏固練習】課件展示習題

『玖』 生物的基本特徵說課稿

作為一名教職工,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我們該怎麼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生物的基本特徵說課稿範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生物的基本特徵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新教材,打破了學科體系,構建了以人與生物圈為主線的體系,所以把生物圈作為第一單元,把「認識生物」作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徵」作為第一節,說明了本節課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才能為進一步學習生物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並以此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教學目標。

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新課改的精神,我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3)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情感,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3、教學重點。

生物的共同特徵。

4、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及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5、突破重點和難點的關鍵:

可以播放以下多媒體課件:

(1)植物的光合作用;

(2)獵豹捕獲食物;

(3)鯨呼氣時產生的霧狀水柱;

(4)人在體育比賽後大量出汗;

(5)秋天植物的葉子落了;

(6)獅子追捕斑馬;

(7)含羞草對刺激的反應;

(8)蘑菇的生長;

(9)花的開放;

(10)種子的萌發;

(11)破殼而出的小雞;

通過播放這些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充分觀察、思考,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歸納、總結出生物的共同特徵,來突破重點和難點。

二、說教法

教學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改變了過去單純的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變為師生互動式教學,本課堂上創設民主、平等、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加強與學生的合作。因此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在充分准備實物、圖片和各種有關資料的情況下,利用多媒體來組織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討論、歸納和總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三、說學法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讓學生通過觀察、資料分析等,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喚醒學生的學習意識、挖掘學生的潛能,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

四、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展示多媒體畫面——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遙望地球,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的圖案:藍色是浩瀚的大海,綠色是廣惠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雲彩。教師講述:「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由此引出生物和生物圈,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對於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和非生物,我們怎樣來區別它們呢?生物有什麼特徵呢?下面我們就共同來學習第一章第一節:生物的特徵。要想認識生物,就必須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然後指導學生看書,閱讀這一部分的內容,讓學生學會如何觀察,鼓勵學生平時要多觀察周圍的大千世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分組討論

對於什麼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徵,教師要播放有關生物和生物的五個特徵的多媒體資料,讓學生仔細觀察,然後分組討論,教師巡視走動,與個別小組成員交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之一。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是一種隱性的課程資源,是新課改所關注的。學生通過觀察和資料分析、分組討論來探究新知識,培養了科學探究的能力,達到了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

當學生討論完後,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圍繞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在意見一致,達成共識的情況下才下結論,意見不一致時,各小組之間要相互辯論。這時可以讓各小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來說明生物的特徵,以此來闡明他們的觀點,如果意見還不一致,這時要發揮教師的作用,運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動的實例來加以概括和總結。

例如,講到生物能呼吸時,情況可能是這樣的:第一小組的學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時,感覺會憋悶,說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組的學生回答動物也能呼吸。

在說明植物也能呼吸時,各小組意見可能有分歧:有的說植物能呼吸,有的說植物不能呼吸,他們非常熱烈地辯論起來。最後,教師通過生活中的實例加以說明:居室中如果養花過多,晚上門窗關嚴,時間長了後,就會感到憋悶。

最後達成共識:生物能呼吸。講到生物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時,學生的辯論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徵,也是通過此方法一個一個總結出來的。在辯論時,教師要調動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加活動,對於上述參加辯論問題的學生,無論對或錯,都要給予掌聲或語言鼓勵,因為激勵性評價和面向全體學生都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關於生物和生物的特徵,這一內容要給予學生25分時間來觀察、資料分析、小組討論、同學交流辯論、歸納和總結,最後讓學生完整地總結出什麼是生物,生物的特徵,學生邊總結,教師邊板書這一內容。

(四)知識拓展,升華與遷移

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生物除了上述特徵外,還有哪些特徵呢?各小組又開始討論並踴躍發言,如生物還能運動,生物還有一定壽命,生物還能適應環境、影響環境等。

教師最後總結:以上大家提出的生物特徵,現在專家們的意見也沒有取得一致,所以沒有列入到生物的共同特徵之中,希望有興趣的同學長大以後能繼續從事這方面的研究。教師再提問:想一想你(人)是否具備生物的這些特徵呢,請幾個學生上前來表演人具備的特徵。

(五)感悟與收獲

學完這節課有什麼感悟與收獲呢?學生答:了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教師可引導說出: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保護生命,愛護我們和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園——生物圈,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六)鞏固與練習

1、播放多媒體:指出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2、播放多媒體:指出資料

五、說板書設計

本節課我採用提綱式板書形式,這樣提綱挈領、層次分明,很好地說明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生物的基本特徵說課稿2

學習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3、通過本課的學習,逐步提高我們自身的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學習流程:

任務一:自主探究完成學案。

1、要求:閱讀教材劃出自認為重點的句子。

2、在我們的校園里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

科學觀察可以直接用、也可以藉助等儀器,或利用照相機、錄音機、攝像機等工具。

3、生物是由構成的。

任務二:合作交流研究生物的生命現象。

要求:指出那些是生物並說明存活的理由。

(一)水面上有一隻母鴨領著一群小鴨。水中有游魚、水草、小蝦,草地上還有野兔、蛇,腐爛的老鼠上面有蒼蠅等昆蟲飛舞。另外,草地上還有大大小小的蘑菇、含羞草和花朵。

(二)區別生物與非生物。

(三)你能總結出生物的`基本特徵了嗎?

生物的基本特徵說課稿3

教學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一般方法,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2、通過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教學活動,逐漸培養學生觀察、口頭表達、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學生成為既能准確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又能虛心傾聽別人的意見的人。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觀察生命活動的現象,並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徵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現象的分析和歸類是本節教學的難點。

課前准備:

生物的錄像,有關生物與非生物的圖片。

教學過程設計

引入:放錄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錄像中出現的生物與非生物。

引導學生根據書上提供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說明生物的特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抽題討論(如果學生人多可兩組一題)小組選出組長、記錄員、發言人。小組研究討論結束後,可研究討論其他組的題。待各組完成後,各組派代表向全班匯報,最後可以安排本小組同學補充發言,而後其他小組同學再發言補充(教師除了組織學生的活動,可以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參與他們的討論和研究)。

總結:除了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徵外,還有其他別的生物特徵嗎?(根據生物的特徵說)

補充: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生物體能進行新陳代謝。

3、生物體能遺傳變異。

4、生物能適應環境和影響環境等。

能力訓練:可用書上練習P6

(1)分析圖片彈鋼琴的機器人、慢慢生長著的鍾乳石為什麼不是生物?

(2)珊瑚和珊瑚蟲都是生物嗎?詳細說明。

教學後記:

本節課我的安排主要集中在除書本上舉出的生物的特徵之外,還有沒有別的特徵這一問題來讓學生討論,所以很多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包括哪幾方面了解得不夠深入。

教學反思:

這節課可以先安排課後練習鍾乳石是否生物來激起學生的興趣,同學們就書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徵進行討論和舉例(主要是舉例)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生物的特徵。深入了解了書本的六個特徵後,再活躍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對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有一個總的認識,再引導他們舉出一些所有生物都具有而非生物所沒有的特徵。對於學生所列出的生物特徵應該逐一分析,並讓學生舉出反例子來論證其觀點,這樣學生才能真正理解到生物的特徵,真正分清楚生物與非生物的區別。然後再由學生來解答鍾乳石是否生物,讓他們用剛學的知識解答一開始可以理解錯的問題。

『拾』 高中生物說課稿

關於高中生物說課稿三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寫說課稿能有效幫助我們總結和提升講課技巧。那麼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我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教材分析

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這一章在整個高中生物知識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內容又是這一章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節的內容與前面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緊密聯系,可以是化合物知識的延伸、應用部分,又利於學生更好理解各種化合物的功能,三大營養物質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關系著後面的細胞呼吸和代謝類型,以及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等知識內容。所以怎樣完成本節的教學十分重要。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糖類、脂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途徑、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健康以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三個部分,分三課時完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我將教材原有順序進行調整,每講一種物質的代謝聯系該種物質與健康的關系,另外,我將糖類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安排在前兩個課時完成,我說的脂質代謝與健康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是第三課時的內容,這樣既避免了一課時內知識點過於集中的問題,又可以處理好知識間的邏輯關系,突出糖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又可以在第三課時將三種物質的代謝的內容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脂質代謝與健康的內容涉及的肥胖問題可以說是當今的熱門話題,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減肥方法五花八門,對學生影響很大。新的課程標准提出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注意理論聯系實際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學中提出有關肥胖這個中心問題,從中心問題出發解決脂肪代謝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之間的關系。最後以解決肥胖問題來加強知識聯系和強化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這樣既有利於代謝途徑的掌握,又有利於學生建立起生物是統一整體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強,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資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濃厚,願意參與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社會問題的探討。另外一方面,他們天真、敏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缺乏對事物的本質分析和識別能力。他們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社會上、媒體中、娛樂圈中出現很多不科學的減肥方法,學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誤入歧途,影響身心發育。因此他們需要科學飲食觀念和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說出脂質代謝的基本過程

知道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系

能力方面:

嘗試用代謝知識分析肥胖的原因

運用代謝知識指導肥胖的預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感受肥胖的煩惱,關愛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了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飲食觀念和習慣

確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自覺做到知行統一

形成用科學知識辨別是非的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學反思

1、對教材: 合理取捨 重新整合

教學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將教材的結構進行調整,即有利於知識的講述,又便於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形成人體是統一整體基本觀點。具體做法不再贅述

2、對學生:重視主體地位 提高科學素養

新課程體系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發展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正確的角色定位,確定正確的學生觀,教學中突出其主體地位,問題由學生提,方法由學生想,疑難由學生析,結論由學生下,真正做到以「學」為主,讓學生想學、樂學、要學,進入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

另外,「以學生發展為本」,還應該是指從教學內容實際出發,為學生的切身利益著想,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指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即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對課程資源:廣泛挖掘 智慧篩選

生物學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系,教師可以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些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學生、網路、視頻等課程資源,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學准備中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篩選尤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教學中要對教材合理的取捨和整合,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服務。

學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所佔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課程資源,但是教學中需要我們對學生的觀點、方法及時准確地引導,而不是全盤肯定。

本節課我利用網路收集了很多有關脂肪代謝以及肥胖、減肥的資料、圖片,但是課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並不是什麼樣的資料都能為我所用,要經過自己的篩選和簡單加工才能應用到生物教學中,才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否則將事與願違。(如黑熊冬眠的資料)

4、對教學過程:聯系現實生活 激發學習熱情

本節課,而從現實生活入手,找到焦點,提出中心問題,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教材,然後圍繞中心問題,結合實際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應用生物知識,解決中心問題,最後師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在這個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知識不是枯燥的條款,而是生活的寶典,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藝術無處不在,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體會,更重要的是去創造。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

俗語導入創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准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為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介紹的是關於生物通過非自然途徑遷移可能對人類造成危害的知識。「生物入侵者」標題生動形象,引起讀者注意,文章開頭引出說明對象,然後具體介紹什麼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徑,然後寫生物學和生態學界對「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態度,以及世界各國對此採取的相應的措施。這是邏輯順序進行說明的。思路清楚,層次分明。

二、說教學依據:

學生對外入侵比較熟悉,而沒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從熟悉的外敵入侵的方式,再轉入對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發學生的興趣。其次閱讀科技類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篩選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讓學生抓中心句,整理歸納各部分內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說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目標: 1.積累詞語,掌握「劫掠、棲息、藩籬、歸咎」等詞的讀音及詞義,理解「在劫難逃、五彩斑斕、束手無策、物競天擇、無動於衷」等詞語的意思,並學會運用。2、了解文中介紹的生態環境知識,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關情況。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1.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整體把握文章內容,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體會其表達效果。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了解生物「污染」,增強防範意識,為建設家園、保護家園而努力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重點: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把握文章所運用的說明方法。

(二)難點:引導學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五、說教學方法:

1.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設計閱讀題目指導學生自讀,幫助他們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探究文章的說明技巧。教師只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2.討論法。學生自由質疑,通過多種形式的討論合作探究,共同解決。

六、教具准備:

多媒體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說教學過程:

(一)導語設計:據光明日報(20xx年6月12日)報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內伶仃島,一種產於中、南美洲的「植物殺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們宛如一張張巨網,黑壓壓地籠罩在美麗的荔枝樹、芭蕉樹、相思樹上。樹木因為沐浴不到陽光而無聲無息地死去,鮮花和綠草因為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而枯萎,島上的土地正蛻變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譽的內伶仃島,可能會被薇甘菊毀於一旦。那麼薇甘菊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破壞力呢?讓我們走進梅濤的《生物入侵者》去尋找答案。

(二)、學生自讀課文,教師設計問題指導學生自讀(多媒體顯示)

1.給重點字詞注音。

2.請用自己的話概括說明本文所介紹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知識。(不少於5個要點)

3.理清本文的說明順序。

4.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找出來並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內交流。教師選五個小組的組長進行全班交流,每組負責一小題。

(三)、學生自由質疑,由學生共同討論解答,教師組織學生活動,並作必要的點撥指導

1.各小組輪流提問題,在小組內共同討論解決。不能得到圓滿答復的,向老師提問。

2.教師分類歸納學生提出的問題,然後板示,全班同學共同討論解決。學生難以解答的問題可能有:

(1)如何理解在物種遷移過程中的「人為干預」?

(2)為什麼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過程中,強調「不受同類的食物競爭」和「不受天敵傷害」這兩個條件?

(3)你知道還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嗎?你在生活中發現過生物入侵的現象嗎?

(四)教師展示學生收集的信息:學生自由展示課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關材料。教師也可利用手頭資料介紹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

①在我國,一種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蘆極大地減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積,當地氣候明顯乾燥,湖中的68種魚已有38種不復存在。

②在西歐,一種北美蝦病正在侵襲當地蝦,造成當地蝦在許多河流中消失。

③在地中海和亞得里亞海,一種太平洋海藻覆蓋了3000公頃的海底。等等。看來,時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隨時入侵的可能,我國對「生物入侵者」必須採取了嚴格的防範措施。

(五)遷移拓展:

1、收集有關「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組織一次以「話說生物入侵者」為題的討論會。

2、利用網路搜尋有關生物污染的信息,並加以整理,講給同學們聽。

(六)課堂小結《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說明文,採用邏輯順序說明事理,條理清晰,說明方法得當,是一篇規范的說明文,寫法值得我們初學寫作者借鑒。文中介紹的有關生物污染的知識,應學會運用,提高防範意識,加強生態意識,了解當地自然風景的價值,抵抗外來生物的侵入。

(七)板書設計:

是什麼 邏輯

生物入侵者 怎麼樣 順

怎麼辦 序

;
閱讀全文

與生物如何說課ppt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6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