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微生物危害等級分類
微生物危害等級分類,有很多登記分類標准。
一、根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24號)規定,按照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根據《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實施),按照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
第一、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不會導致健康工作者和動物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子。
第二、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引起人或動物發病,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工作者、群體、家畜或環境不會引起嚴重危害的病原體。實驗室感染不導致嚴重疾病,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並且傳播風險有限。
第三、 高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嚴重疾病,或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觸而在個體間傳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蟲葯治療的病原體。
第四、高個體危害,高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非常嚴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容易直接、間接或因偶然接觸在人與人,或動物與人,或人與動物,或動物與 動物之間傳播的病原體。
三、農業部《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范》對微生物危害分級,通常分為以下4級:
生物危害1級:對個體和群體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對健康成年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級:對個體危害程度為中度,對群體危害較低,主要通過皮膚、粘膜、消化道傳播。對人和動物有致病性,但對實驗人員、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3級:對個體危害程度高,對群體危害程度較高。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引起嚴重或致死性疫病,導致嚴重經濟損失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外來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對人引發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4級: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嚴重疫病的、暫無有效預防和治療措施的動物致病微生物。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有高度傳染性、致死性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險的動物致病微生物。
『貳』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主要依據不包括哪些
不包括微生物的來源。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對病原微生物實行分類管理,農業部頒布了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將動物病原微生物分為:
1、第一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綿狀腦病病原。
2、第二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如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某些病原體
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這就是病原體對葯物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會發生抗葯性。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叄』 實驗室生物安全等級依靠什麼分類
生物安全是人類生物危害的定義為生物性的傳染媒介通過直接感染或間接破壞環境而導致對人類、動物或者植物的真實或者潛在的危險。“實驗室生物安全”一詞用來描述那些用以防止發生病原體或毒素無意中暴露及意外釋放的防護原則、技術以及實踐。
第三類BSL-3,進行試驗研究的物質一般都是本土或者外來的有通過呼吸傳染使人們致病或者有生命危險可能的物質。我們需要保護一切在周圍環境中的操作者免於暴露於這些有潛在危險的物質中。第四類BSL-4,進行試驗研究的物質是一些極高危險性並且可以致命的有毒物質,可以通過空氣傳播並且現今並沒有有效的疫苗或者治療方法來處理。操作者必須經過熟練的關於進行這種極高危險性物質研究的培訓,並且應該很熟悉一些相關操作,保護設施,實驗室設計等等方面對於這些極高危險性物質的預防。
『肆』 生物危害程度評估包括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評估台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裘丹紅2007年1 2月 主要內容 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概論、 目的和意義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評估原則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分類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評估的依據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評估的要素 病原微生物危害程度評估方法 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概論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概論病原微生物是指可直接或間接造成人、 動物損害的生物, 種類繁多。 病原微生物對人類感染十分普遍, 幾乎威脅到每一個人, 不少病原體可以導致嚴重的疾病, 甚至致死、 致殘, 給國家、人民和社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尤其是當某種未知病原微生物在爆發的時候, 在疾病爆發或者流行初期由於缺乏足夠的認識和應對處理措施,會導致疾病的迅速流行, 嚴重威脅人民的生命健康和社會的穩定, 比如2003年的SARS。 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概論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概論微生物的危害評估是生物安全管理的核心工作, 是指對某種病原微生物以及對其操作程序或實驗活動的潛在危害進行評估, 應該建立在對該病原的生物學特性、傳播的宿主范圍、 致病性等已經了解的基礎上。 對於未知病原微生物, 我們可以在對已知病原體特性的了解基礎上根據有限的臨床資料、 流行病學資料及實驗室數據等做出可能性的判斷, 根據可能性採取進一步的評價。可以藉助多種方法進行危害評估, 其中重要的是專業評估. 應由生物安全機構、 實驗室或項目 負責人、 各種軟硬體專業人員共同合作進行。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評估主要理論參考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評估主要理論參考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4)WHO實驗室生物安全手冊(第三版, 2004)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病原微生物相關專業文獻和書籍 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的目的、 用途 目的: 根據病原微生物在實驗活動中對個體或群體造成危害的高低1、 制定相應的安全防範制度和操作規程2、 選擇相應等級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及設備配置3、 實驗人員採取相應的防護措施和使用相符的防護設備 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的目的、 用途用途:1 . 確定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根據評估的結果, 確保實驗室的空間、設施與設備能滿足所從事工作的需要。2.依據病原微生物危害評估結果, 制定微生物操作、 儀器設備使用的操作程序與管理規程; 微生物保藏、 運輸、 滅活、 銷毀程序; 潛在危害分析與意外事故處理程序; 人員培訓、 個人防護及健康保障與監測程序。3.生物危害評估中包含大量相關微生物以及引起相關疾病的背景信息, 是所有工作人員學習的參考資料。4.是評價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狀...
『伍』 病原微生物的危害程度分類主要應考慮以下哪些因素
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對病原微生物實行分類管理,農業部頒布了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將動物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1、第一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綿狀腦病病原。
2、第二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如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3、第三類是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診治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結核分支桿菌。
4、第四類是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5)微生物如何進行危害程度評估擴展閱讀:
病原微生物注意事項:
接種細菌時必須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進行接種食品樣品時,必須穿專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應放在無菌室緩沖間, 工作前經紫外線消毒後使用。
接種食品樣品時,應在進無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後用75%酒精棉球將手擦乾凈。
進行接種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養基等必須經消毒滅菌,打開包裝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後再使用,金屬用具應高壓滅菌或用95%酒精點燃燒灼三次後使用。
從包裝中取出吸管時,吸管尖部不能觸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種於試管或平皿時,吸管尖不得觸及試管或平皿邊。
『陸』 生物性危害的危害等級
生物性危害的等級大多以美國的疾病管制中心(CDC)所規范的四等級為主:
第一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較輕且對於環境的危害為輕微的,主要措施是接觸時要戴上手套,接觸後要洗手以及清洗接觸過的桌面及器皿等。列於此等級的有枯草桿菌、大腸桿菌、水痘等。
第二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為中等,對於環境的危害為輕微的。列於此等級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流行性感冒、萊姆病、HIV、沙門氏桿菌等等之病原體。
第三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為高度的,對於環境的危害為輕度的。列於此等級的有炭疽熱、瘋牛病、SARS、西尼羅河腦炎、天花、結核菌、黃熱病等等之病原體。
第四級:對於人及動物的危害為最高的,對於環境的危害為最高的。列於此等級的有伊波拉出血熱、登革熱、漢他出血熱、拉薩熱等出血熱疾病的病毒。要處理這個等級的生物性危害物質,需要有間合乎第四級標準的實驗室(BSL4或P4)來進行,這類實驗室要有極嚴格的門禁管制,且必定為負壓隔離,以避免破損時外漏。工作人員與待處理物品必需要做到隔離(如將物品放在負壓的手套箱內或是工作人員穿著完整且獨立供氣的隔離衣)。
另外日本細菌協會訂定了三等級的實驗室及規范:
第一級病原體:
一般微生物學實驗室用,不需特別隔離。
不管制一般訪客的進出。
第二級病原體:
一般的病原性微生物實驗室使用。
運作時管制一般訪客進出。
第三級病原體:
使用雙重門且空調系統與外界隔離。
牆壁、天井、工作台等表面要洗凈且消毒。
實驗室的空氣需以高性能的過濾設備(如HEPA)及紫外線殺菌後才可排出。
需要使用負壓隔離的實驗室。
嚴格限制列冊的工作人員才可依標准程序進出。
『柒』 食品微生物檢測內容有哪些
三個方面的內容:
第一類是致病菌及其毒素,比如沙門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單增李斯特菌、金葡菌腸毒素等,它們主要導致胃腸道疾病,嚴重的會造成肝、腦、腎等臟器的損害,甚至死亡。;
第二類是產毒真菌和真菌毒素,包括黃麴黴毒素、伏馬菌素、展青黴素等,它們或造成人的急性中毒事件,或因長期攝入,造成消化道癌症和某些地方病。
第三類是病毒和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