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

發布時間:2022-11-05 04:03:25

⑴ 如何培養生物科學素養

生物科學素養是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學生將來參加社會生活、從事經濟生產、作出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過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還要較好地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和科學的本質,形成科學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我們的生物教學就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學素養的養成教育。顯然生物科學素養不可能單純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形成,必須改變教學策略和方法,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要變學生被動聽講為動手、動腦的主動參與的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引導學生在觀察,調查,實驗,收集、分析和解讀數據,推理、判斷和反思等探究活動中,既能理解、掌握和應用知識,又發展了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特別是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種探究性學習還將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富有個性化。對感情的體驗、科學態度的養成、正確價值觀的樹立,也會有教大的幫助。我們要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予以貫徹。

一、 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在生物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生物學知識外,還應該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科學品質、科學態度、科學精神、正確的科學觀和科學能力。
知識的正確理解是對科學發展的認識而形成的科學信念和科學習慣。每一個學生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他們生來就對周圍的世界、尤其是對自然界中那些有生命的東西充滿好奇。從小他們就對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的生命現象充滿了熱情,並在探索自然的過程中能夠產生充實感和興奮感。生物學教師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對科學產生好奇,並將這種好奇心保持下來,使之進一步轉變成對科學和對學習科學的正確態度。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發言,並及時給予恰當的評價;對學生的提問盡量正面回答,不能回答的應告訴他們獲得答案的途徑。

探究性的學習是指學生在開放的現實生活情景中,通過親身體驗進行的,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去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是在生物學教學中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性課題的研究和實施,加強對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有效地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意義。

1、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傳統的教學,知識量大,面面俱到,嚴重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學習方法,不利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離開了科學探究就根本談不上什麼科學素養,科學素養不可能單純地依靠知識的傳承,講授灌輸來的形成,必須改變學習方式。也就是要變被動地聽講為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如:在上開花和結果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已動手拼合花的結構圖,在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富有個性化。

2、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一般科學的探究是從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開始的。提出問題後,可以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嘗試著對這一問題的答案作出假設。然後設計探究的方案,包括選擇材料、設計方法步驟等。按照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得出結果,再分析所得的結果與假設是否相符,從而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散發思維和想像是關鍵。引導質疑,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索問題是教師引導教學的出發點。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如:在上「光對鼠婦生活有影響」這一探究實驗,教師可以通過學生捕捉鼠婦開始,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和親身體驗來發現問題:鼠婦為什麼會跑?是被嚇著了?是怕光?還是喜歡在潮濕的環境?這是科學探究的前提,也是關鍵。接著探究的過程才能順利進行,通過探究,學生不僅獲得了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同時提高和培養了科學探究的養成和發展。

3、重視生物科學實驗。生物科學實驗能使我們在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通過主動參與和體驗各種探究活動,可以提高我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實現學方法式轉變切入點和突破點,是學好生物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探究式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生物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然科學探究是一種多側面的活動,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某些側面的活動。探究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既有實驗的方法,也有觀察,調查,測量的方法,這我需要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不斷用科學方法分析和解決。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素質教育就是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點的教育,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是科學素養基礎。好的教學方法能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同時會使學生感知到獲取知識不能只依靠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師引導下靠自己獨立思考問題和積極動腦領悟。才能懂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中必須:

1、注意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觀察是信息通道,是思維探索的大門,敏銳的觀察力是創新思維的起步器。可以說沒有觀察就沒有發現,更不能有創造。我們都知道細菌的發現,如果沒有列文·虎克敏銳的洞察力和辯析力,就不可能有巴斯德的細菌的自然發生學說和為人類防病治病的貢獻。

2、注意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想像是思維探索的翅膀。如:在「觀察植物細胞結構」一課時,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植物細胞後,發揮學生的想像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學生的想像特別的豐富,有的學生用塑料泡沫做植物細胞的「細胞質」,有的同學用塑料殼做植物細胞「細胞壁」,有的同學用熟透的香蕉做「液泡」,有的同學用巧克力做「細胞核」,有的用綠豆做「葉綠體」。一個完整的植物細胞結構模型很鮮明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學生通過觀察、動手、想像力。掌握了知識點。培養了「創造」的成功愉悅。
學生的這種求新,求異的精神,是創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質,是科學素養的基礎,我們應給予鼓勵和發揚。

三、引導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和社會教育的新進展。
科學技術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科學技術化已成為當今社會生活的熱點之一,了解科學,技術,社會的相互關系,關注和參與生物科學技術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和決策。是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的重要途徑。了解科學「科學家的故事」、了解與「社會倫理問題」、了解「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等等。目的是讓學生了解生命科學的發展歷程和進展。了解科學家的工作和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的應用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的一些問題。如:我國科學工作者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實現了水稻育種的實破。給社會經濟生產來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解決了自己國家吃飯問題,同時也解決了人類面臨的飢餓問題,做出了更大的貢獻。通過對科學、技術社會的了解,促進青少年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現代人品質的形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回顧科學研究的思維過程,並學習科學家堅韌不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及生物科學技術在社會中各領域的應用及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的一些問題,促進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健康發展。

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初中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三者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既是課程和教學課改的理念,也是指導教學實施的基本理念,我們可以用它來規范自己的教學行為,啟迪我們無盡的教學智慧。

⑵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現代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成為當代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教學中應該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是不同於科學家、藝術家的創新能力的,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是要求學生具有創新性的思維品質,能進行獨立思考,自主、個性化地進行創造性學習。教師的任務,是在教學中如何使用好教材中的創新素材,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作為生物教師,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激發質疑,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開始
創新始於質疑,能否提出問題是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表現。愛因斯坦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這表明了質疑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重要性。要激發質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應該教會學生從觀察現象中主動去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在研究問題中,學會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在動手實踐中學會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如在講「魚的呼吸」時,若直截了當地把「魚生活在水裡,利用鰓從水中得到氧氣,排出二氧化碳」的結論灌輸給學生,就失去了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意義。可以從觀察魚鰓是紅色的引出問題:鰓的顏色為什麼是紅的?鰓呈紅色是因為鰓中布滿了毛細血管。鰓中的毛細血管有什麼作用?魚用什麼方式保證了毛細血管中的血液連續不斷地從水中得到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通過一步一步的問題,使學生意識到尋常的現象背後居然隱藏了這么多讓人深思的問題。從激發學生質疑開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為將來解決問題做好前期准備。
課堂教學中要不斷創設一些梯階問題情境,以疑激趣、以疑促思,步步深入、環環相扣,讓學生在不斷解決新的問題中獲取知識、培養能力,並讓學生逐步由「跟著問題」轉變為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教師努力創設以問題為中心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創設充滿矛盾和疑問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向老師、向課本、向標准答案說不,大膽質疑,深入思疑,敢於創新。
二、突出學生主體,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前提
要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就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突出學生主體作用。要創設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的職責不再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而是要激勵學生主動思考,指導學生活動,幫助學生獲取知識。教師應該成為學生學習的顧問、探究知識的參與者、獲取知識的助手。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營造出民主、平等、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愉快地、自主地學習。教學方法應該是啟發性的、開放性的、引導性的。應放下身架,與學生一起合作學習,相互促進。努力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挖掘出學生的創新潛能。如在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中,要求觀察葉片的上表皮、下表皮、柵欄組織、海綿組織、氣孔等結構。在觀察中,學生為哪是上表皮、下表皮、氣孔、葉肉等結構意見不一。有人爭論,有人沉思,有人翻書,有人前來詢問等等。教師應放手讓學生去探索,鍛煉學生利用書本上的知識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還發現了新的問題,比如如何區分上表皮、下表皮,上表皮的氣孔為什麼比下表皮少等等。教師為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提供了較為充分的空間,同時也為教師創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留有餘地。只有給學生施展的自由,學生才敢大膽想、大膽問、大膽做,這樣才能培育出適於創新生長的土壤,播下創新的種子,創新的能力才有機會生根、發芽、生長。
三、自主探究,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探究性學習作為課改後一種新的學習和教學模式,解決了以往只注重知識的學習,不能重現知識發現過程的問題。採用這種教學模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開啟創新的途徑。通過探究,學生不光學會研究的方法,還使學生各種潛能得到了發揮,創新能力得到發展。探究是一種參與性和體驗性並存且具有嚴密學術性的創造活動。學生通過自主參與來獲得知識,從而激發學習的興趣,養成探索奧妙世界的積極態度。創新不僅依賴於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更要依賴於對科學過程和方法的認識和運用。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要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發現的過程中來,在探究中認識科學的全貌。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在教材中挖掘可供探究的素材,現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
事例1:探究「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實驗。其首要目的,是向學生介紹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教學中,一種方式是教師給出探究的幾大步驟和注意事項,學生在此框架中針對給定問題開展討論、完成實驗,這的確給了學生一部分主動參與的空間,但局限性仍然很大。而如果直接從問題入手,組織學生討論怎樣尋找問題的真實答案,再共同分析各種方案的優缺點,學生不僅能自己發現科學探究的過程、方法和原則,其發散性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也得到了發展。
四、動手實踐,是促進創新能力發展的手段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不僅要重視知識的學習,而且必須加強學生的能力培養。既要加強生物知識的應用能力培養,又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只會動腦不會動手、只會模仿不會創新,只能在原地踏步。不僅要善於學習,還要能動手實踐;要有知識創新,要有實踐的創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是讓他們搞發明創造,而是讓其獨立進行思考,探索發現知識形成過程,在這種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因而,教師要重視實踐操作活動,真正放手讓學生操作,讓操作過程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源泉。
總之,生物教學中,蘊含著大量的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有利因素。作為教師,要有新的學生觀、人才觀,要有大膽創新的精神,並不斷探究和實踐。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於設想和發表見解,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實現中國夢盡自己綿薄之力。

⑶ 完成八年級生物教學任務的措施有哪些

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面臨著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課題。素質教育是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著眼於學生及社會長遠發展的需要,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宗旨,以注重培養學生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主要特徵的教育。那麼,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呢?
一、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
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是生物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以往傳統的教學思想是傳授教學大綱和教材所規定的知識為主;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活動為主;在方法上是以教師灌輸為主,學生處於被動的接受。學生的學習動機表現為被動的「為分數而學」、「為教師而學」,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差,不是「我要學」,而是「要我學」。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改變過去在應試教育中以考試為目標形成的教學習慣和方法,努力探討和實現教學過程中要素關系的轉變。把以教師為中心的講解課堂轉變為教師為學生指導和活動組織的課堂。讓學生從被動接受的地位轉為主動參與、發現、探索和知識建構的主體地位。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只有徹底拋棄以往那種舊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才能從真正意義上實施素質教育。
二、不斷加強課堂教學改革,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個學生都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主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人
傳統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主體,過份強調教師的角色作用,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束縛了學生動腦、動口、動手的作用,使學生在課堂上得不到應有的訓練和實踐。而素質教育是讓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積極參與各種教學活動,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充分的活動機會,學生的活動應多樣化,讓學生多思、多讀、多練。我在生物教學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1、讓學生自己「爬坡」。只有當學生遇到困難,「爬」不上去時,才適當加以點撥,教師的主要力氣是花在學生何時需要幫助、需要怎樣的幫助和如何幫助學生方面。如在「觀察花的結構」時,我要求學生把花的各部分結構依次摘下,並相互討論花的哪些結構最重要。 2、讓學生相互合作。交流與合作是新課標倡導的「主旋律」,在建立學習小組的過程中,我讓學生自由搭配,只要覺得在一起能夠有效地學習、有效地合作,就可以組合在一起。小組中的成員分工由他們自己解決,要求分工合理,每人都應承擔一定的任務,並為小組爭光,為小組承擔責任。在「植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節,我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試教,將學生分成6個小組,每組重點觀察一種植物體的器官,然後按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的順序進行交流,學生能把這幾種植物的器官的功能及內部組織的形成說得較為完整,小組之間相互糾錯、相互補充,這比教師「苦口婆心」的重復說教效果要好得多。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與。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最好的動機是對所學學科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空講「二十一世紀是生物學世紀」,並不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課的興趣和慾望。選用一些針對性強的實例貫穿於章節教學之中,向學生說明生物學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強調人類的生存和幸福離不開生物學;剖析生物學能為人口眾多的中華民族實現優化環境、優生優育、豐衣足食、健康長壽等共同理想造福。有了強烈的興趣驅使,學生對生物課的學習將變被動為主動,並千方百計地向學習的深度和廣度進軍。
三、深挖教材內容,採用靈活多 的教學方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系統而連貫地向學生傳授知識的一種方法。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向學生說明、解釋或論證生物學的概念、原理等知識。
2、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得知識、培養自學能力的方法。例如:七年級《輸血和血型》一課,課程內容非常的簡單,老師可以通過幾道有代表性的習題來讓學生完成,學生在課本中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完全可以把課程的內容掌握,這樣老師教學工作得以減輕,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得以培養。
3、實驗法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憑借一定的儀器設備,人為的引起所要學習的自然現象和過程的出現,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例如《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一課,通過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方案,再通過實驗的完成來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實驗的結論。
4、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為解決某一問題,交流意見,互相啟發,辯明是非,進行相互學習的一種方法。例如七年級《計劃生育》一課,通過全班學生分組進行激烈的討論,從平時個人的吃、穿、住、用等方面將一個孩子與三四個孩子相比較,同學們都認為「少生」比「多生」好。
5、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是指以計算機為工具,運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信息技術,藉助聲、像、圖、文,通過人機交互對教與學的過程和教與學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以實現教與學的優化的理論與實踐的方法。
四、以教書育人為最終教學目標,面向全體、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布盧姆曾指出:教育者的基本態度是選擇適合學生的教育,而不是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因此,我們必須把握面向全體,重視個性發展的素質教育層次性原則,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重視個性技能發展,在因材施教的基礎上,注重把生物能力的培養有機地和知識教學過程相結合,將生物能力的培養寓於知識的領會、理解、運用、掌握之中。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培養他們的不同個性技能,使他們的能力得到不斷提高。生物教育教學的基本任務是教書,最終目標是育人。由於學生的個性鮮明,可塑性強,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教會學生獲得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方法,不斷獲得新知識,解決新問題,又要教會學生做人,培養良好的個性,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得到發展。
素質教育的實施是我們民族振興的關鍵,也是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課題。因此,作為實現基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的生物教育,在教學過程中實施素質教育顯得尤其重要。我們只有齊心協力,堅持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大膽摸索教學規律,促進學生全面協調發展,使學生具備社會發展需要的優良素質,提高適應社會需要的素質,才能為培養21世紀的建設者作出應有的貢獻。

⑷ 如何在生物課中滲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教育的靈魂,德育對於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我們在教學中只注重知識傳授而忽視做人引導,必然會造成受教育者的畸形發展。德育教育方式並不是固定不變的,相反,其環境是無所不在的。在初中生物教學中,德育的內容並不像其他有些學科一樣在教材中以文字的形式顯現。由於其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們較多地重視它的嚴密的知識體系傳授,而忽略其德育內容的教育。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我們不僅要教好書,而且還要育好人,因此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要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是非觀、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作為一門重要的教育學科,我們如何在生物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真正實現「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生活空間、學習空間及社會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己健康的人格,培養高尚的品德?
我認為應該從下面幾個方面著手:
一、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滲透德育思想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曾明確提出: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沒有教學就是一種失去手段的目的。為了在生物課的
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迴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旋渦。因此在生物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細節,合理滲透德育思想,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
教學中更有效地滲透德育內容,教師必須在知識教授的明晰感上下一番工夫,但也決不能脫離現實,迴避現實,進入空洞說教的旋渦。教師應當將教學內容的生活價值以適當的方式揭示給學生,增強教學內容對學生的吸引力,使生物課的教學過程藝術化,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完成思想品德的教育。例如:講述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時,要求學生在做完實驗時將鼠婦放回到大自然,教育同學們要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身邊的生物。學習動物運動的形成這一節時,介紹了老年人的骨中無機物的含量增多,骨的彈性小,易骨折。告訴同學們要特別關照老年人的行走和坐車安全,汽車上要主動給老年人讓座位。學習細菌、真菌、病毒這節內容時,強調它們既有對人類有益的一面,也有對人類有害的一面——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在中學生物教學中,結合有關內容,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的教育有利於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利於學生樹立崇尚科學、破除迷信,抵制邪教的正確思想,對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養,發展學生綜合素質有重要的作用。
二、營造良好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興趣,進行德育思想滲透
新的生物課程改革標准確立「人與生物圈」的課程體系,突出了「人與生物」和諧發展的思想。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保護環境、愛護環境、愛護身邊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的教育,培養學生博愛的精神,有利於學生形成堅定的環保觀念,養成熱愛自然,自覺保護自然的良好習慣,形成博愛寬容的完善人格。課堂教學中要始終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擁有充分表達思想和見解的機會,啟發他們自覺去探討人生和社會的真諦,增強他們的情感體驗,這是使學生學好的前提,更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基礎。亞里士多德曾說過:思維從疑問開始,常有疑問,才常有思考,常有創新。因此,學生的學習態度興趣、情緒情感、求知需要、毅力恆心、自信心甚至性格,或多或少受到學習方式方法的影響。在一定的學習策略指導下培養、形成好奇心、求知動機、進取性格、豐富的情感、創新的意向、良好的自我概念和較高的自信心等,都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力因素,是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重要因素。
三、以尊重學生為基礎,進行德育滲透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裡發出來的,才能打到心的深處。從先生的話中,我們不難領會,離開了情感,一切教育都無從談起。怎樣才能使教育的過程成為師生情理互動的愉快過程,進而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呢?實踐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一條原則是尊重學生,這是教育成功的一把鑰匙。自尊心人皆有之,渴望得到尊重是人們的內在要求。尊重學生,不僅是教師應具備的職業道德,而且是保證良好的德育效果的前提。教育活動是雙向的。教師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才能贏得學生的尊敬;學生尊重老師,老師的德育活動才會卓有成效。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德育,我們一定要從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出發,確定哪些知識點滲透哪些德育因素,也就是說要自然滲透,才能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而不產生逆反心理。有一次我正在上課,坐在第五排的一名叫劉靜的女生突然大叫一聲,並迅速逃離了自己的座位。全班同學立即把目光投向她,氣氛十分緊張,我急切的問她:「怎麼回事?」她說:「我從書包里拿筆時摸到一種涼冰冰的活東西,像一條蛇。」我小心翼翼地打開她的書包一看,原來是一隻被拴住腿的青蛙,並不是蛇。我心理猜測一定是劉靜後面的同學潘亞男搞的惡作劇,但我並沒有證據,如果我當時追查,潘亞男肯定不會承認,而其他同學就是知道內情也不願講出來,既解決不了問題又耽誤了上課,我剋制住自己的怒氣,輕聲的說:一隻青蛙一年要吃掉一萬只農業害蟲,應當把他放到田野里去,是那位同學放錯了地方,放到了劉靜同學的書包里,青蛙是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都要保護青蛙。放學以後,我找到潘亞男,先是談到他近期的進步,鼓勵他要繼續努力,然後談到班級的情況,再轉到今天生物課上發生的事情,潘亞男感覺到我對他的關心、愛護和信任,主動的承認了錯誤,表示今後不再發生類似的情況,願意向劉靜同學道歉並在班級作檢查。
四、加強教師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業務水平的提高,強化德育滲透
教師應具備崇高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精湛的業務水平,烏申斯基說過:教師的道德範例是任何教科書,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懲罰和獎勵制度都不能替代的一種教育力量。教師首先必須要考慮到自身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並把其作為教育熏陶學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師美的人格要求教師具有高尚的師德,如強烈的使命感;堅強的意志;果斷的辦事能力;明確的判斷力,對真、善、美要由衷地敬仰,對假、惡、丑要憤怒鞭撻。生物教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也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所以首先必須具備一顆水晶般玲瓏剔透的心,對學生懷有深沉久遠、博大無私的愛,以知識本身的魅力,教學藝術的魅力,教師人格的魅力來觸動、感化學生。教師的威望愈高,對學生的關懷和愛愈真摯,他對學生人格感化的力量就愈大。有的學生對說理產生反感,便需從關懷入手,致力於感化,則水滴石穿,最終導致其思想的轉變。
教師要用真誠和愛心去關心、愛護學生,走進學生內心世界,才能使學生愉快地接受教師的要求和意見。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情感因素,以學生的實際狀況為出發點,以學生的積極參與為支撐點,以提高學生的素質為落腳點,突出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實現教育教學的全程優化。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素質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學生才會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優良的思想品德。

⑸ 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

使學生對大自然和人體感興趣,可以引入一些醫學方面的知識,告訴他們生物學是很多科目的基礎。

⑹ 如何在課堂中落實生物學科素養

一、激發初中生生物學習的興趣
根據初中生的性格與學習特徵,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可通過設問的方式來對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加以激發,以促進學生自身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首先,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設問的運用應充分重視問題的連貫性,確保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到問題的思考研究中,進而對他們的生物學習興趣加以激發;其次,重視教學中直觀性教學內容的構建,通過直觀的方式來激發初中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從本質上來看,生物這門學科本身便具備較強的直觀性,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便可以通過模型和標本等實物的運用來提高教學的直觀性,或者是利用多媒體設備通過視頻、圖片等內容的播放來提高教學的直觀性。除此之外,初中生物教師也可以將網路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中,通過網路搜索來豐富教學內容來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最後,利用前沿知識來對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加以激發。對初中生而言,前沿知識具有一定的新奇性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在生物教學中合理的對前言知識加以運用也能有效激發學生的生物學習興趣。
二、充分利用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班級授課的方式提出於十七世紀,直至今日這種教學方式一直被廣泛採用,對學生而言,課堂是其知識學習、能力提升等的最為重要的平台。就我國初中的教學課堂來看,一節課的時間通常被設置為四十五分鍾,要切實有效的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質量就要求教師能充分的對這段時間加以利用科學合理的採用教學的內容與方式。首先,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採用規范且易為初中生所理解的語言形式,從根本上幫助初中生加深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與記憶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其次,將多元化的教學器具以及先進的多媒體技術融入到教學中來輔助教學。多元化的教學器具以及先進多媒體的技術融入能有效提高生物知識教學的直觀性,讓學生在對知識的至關認識中提高自身學習的主動性;最後,在課堂中充分對生物實驗家利用,讓學生在實際的觀察中來加深對知識內容的理解,並促使其自身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強化。
三、多元化教學知識在生物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為促進初中生的生物成績得到有效的提升,生物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傳統課本教材的知識內容之外,還應充分融入能為初中生所接受的課外知識來進行教學的拓寬,以此來豐富學生的生物認識。因此,在初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生物教師也可通過多元化知識的教學應用來落實初中生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比如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可在課本教材知識內容基礎上融入克隆技術、人工智慧等相關的生物學科知識,以此來豐富學生的認知。又比如在課堂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講座或者是知識競賽的形式,讓學生在豐富的活動中提高自身的生物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自身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深入到養殖基地、種植中心等地進行深入的學習,進而在幫助初中生開闊其視野的同時豐富他們自身的生物知識內涵。
四、引導學生進行生物學科知識的探究
就初中的生物教學來看,其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因此在教學中要落實學生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就要求教師能重視對學生的探究能力進行培養。首先,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行培養。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能為學生制定有效的觀察目的、選擇合理的觀察內容、運用科學的觀察方式,讓學生對所要學習的內容盡心深入的觀察,而在觀察之後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對所觀察的內容進行整理與分析。因此,在觀察能力培養中教師往往需要幫助學生明確自己在學習中所要觀察的對象,並使其明確自己在學習中所要採用的觀察方式,學生通過由外至內的方式對所要學習的知識進行整體的觀察,進而促進學生自身探究能力的提升;其次,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讓學生在學習中能通過自主思考來對學習的內容進行深入的探究,進而有效培養其自身的生物學科核心素養。
五、教學中生物實驗的合理運用
要落實初中生生物學科的核心素養也要求教師在生物教學中重視學生自身科學品質和的培養,要求初中生在生物學習中能保持正確的科學態度,並將實事求是的學習態度融入到生物學習中。生物教學中實驗的實施就是通過最直觀、最有效、最科學的方式生物學習的內容進行驗證,因此,要促使初中生自身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實也要求初中生物教師在教學中能充分對生物實驗加以利用。一方面,在生物實驗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對實驗的過程以及所得的數據進行充分的記錄,並要求學生能根據實際的實驗過程和最終的實驗結果以及自己在實驗過程中所記錄的數據完成相應的實驗報告;另一方面,教師可通過實驗故事的講述來調動學生的情感認知,進而對其學科核心素養進行培養。

⑺ 如何在生物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在知識經濟的社會中人的最重要的素質是創新能力。所以在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而生物學從本質上說是一門實驗科學,生物規律的發現和生物理論的建立都必須以嚴格的生物實驗為基礎,並受到實驗的檢驗。因此在生物教學中,尤其是在實驗教學中,注意不斷激勵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實驗、歸納、類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種種假設和猜想發展他們的創新意識就顯的尤為重要。
在中學生物實驗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自己經過幾年的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變演示實驗為探究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課堂演示實驗一般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僅是旁觀者,沒有直接參與,不利於其創新能力的培養。將演示實驗改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充分的動腦、動手、動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激發。如「呼吸作用」一節中「種子在呼吸作用中釋放CO2」的演示實驗,可改為學生實驗,大部分學生按照課本上的裝置及方法,驗證了萌發的種子在呼吸時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但由於學生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基礎,因此我就提示能否用學生已知道的CO2氣體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來探究呢?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調動起來,積極思考後,許多學生想到用口吹氣的方法,通過比較,自然地理解了種子呼吸時,放出了與人呼出的氣體中一樣的成分即CO2。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了解學習過程,學會思考,怎樣學習,這樣能很快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加強引導,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 根據實驗內容設計出不同於教材的完整實驗,對初中學生來說並非易事,這是由於他們的思維往往具有較大的局限性所決定的,但只要教師積極加以啟發和引導也並非不可。因為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常常能激發他們的創新意識。因此,加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以此作為打開學生新思路的鑰匙,讓學生自己提出想探索的問題,然後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條件和器材,放手讓他們自己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自己擬定實驗方案,獨立完成實驗操作、現象記錄、分析結果,最終自己得出結論。例如,在探究「螞蟻的通訊」這個實驗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獨立完成探究活動,根據他們日常生活的經驗和已有的生物學知識,自己提出問題假設,各實驗小組自己選擇所需的實驗用具,獨立進行實驗設計、實驗操作,觀察得出結論。這種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方式大大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和深刻性,使學生產生興趣並在探索中不斷地得到加強和鞏固。
三、創設實驗問題,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 創新教學的構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導性、發現性、歸納性等有機的結合起來,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驗中創造性的應用現代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將多種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用「創造性的教」為學生「創造性的學」創造環境和條件 。因此除了演示實驗和分組實驗之外,在學生的模型製作、游戲、調查小實驗活動中,也可以發展創造活動,鼓勵學生創造。
四、保持積極態度,主動探索研究 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堅強的毅力和積極的心態,否則,只能是半途而廢,無功而返。在生物實驗學習過程中我覺得還讓學生應注意以下幾點:
1、分析研究學生分組實驗中發生的異常現象。
2、注意觀察老師的演示實驗。
3、做好課外小實驗。
4、留心分析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現象。
通過生物實驗,不但要達到教材對每一個實驗提出的實驗目的,進行常規的驗證性的實驗教育;還要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素養,理論聯系實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嚴肅認真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分組實驗、課堂演示實驗、課外小實驗以及日常生活中生物現象的嚴密觀察和勤於思考,培養學生主動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性的發現、思考和解決新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⑻ 關於素質教育下生物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加強實驗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生物實驗課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而且有助於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生物學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實驗課,盡量多開實驗課或演示實驗。在實驗課中,除必要的實驗方法和步驟外,盡量減少束縛性條件,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和嘗試,並對自己的實驗結果作出推測和解釋。如在脊蛙反射實驗中,在完成規定的實驗內容後,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繼續試驗。刺激蛙背部右側和左側反應有什麼不同?刺激一側時對側肢體有什麼反應?刺激的強弱與反應的關系?等,讓學生親自動手去做,動腦去想,然後發表自己的認識或看法。最後教師在充分肯定每位學生實驗成績,包括探索精神的基礎上,對其實驗結果做出正確的分析總結。
二、採用「探本溯源」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思想方法  
生物科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觀察、分析、試驗是生物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重多的知識都是前人在觀察思考及反復試驗的基礎上獲得的,其中有不少經典實例,在這些知識的教學中不妨用精練的語言、簡明的圖表及一個精彩的小故事「探本溯源」,簡述知識的獲得過程,引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研究歷程,循著科學家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去接受、理解和掌握知識。以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表現力等。如在學習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和人類進化發展內容時,可先在教師的指導下組織學生觀看有關錄相資料、參觀動植物園,了解自然界生物間的有趣聯系,之後簡要介紹達爾文的環球旅行及其通過旅途的所見所聞產生生物進化思想的過程。這樣通過「活動—體驗—評價」的教學模式,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又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思考、判斷能力,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和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方法。
三、優化習題和試題,培養學生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
實施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因為考試是衡量和促進學生掌握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手段,科學調整命題方式和考試形式對素質教育的實施具有重要意義。根深蒂固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對許多知識只知其皮毛,而其中包含的「道」和「理」卻知之甚少。因此在教學中,要從習題和試題入手,大膽改革題型,並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餘地,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思維,以擴展學生的思路,活躍學生的思維,使其能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會運用知識。如在學習遺傳與變異、生物與環境等內容時,都可以提出一些具有啟發性和思考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對生活(子女與父母的長像、性格的異同)、對自然(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在環境中的作用)的觀察、思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求得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
四、組建生物科技活動小組,培養興趣,發展特長
積極的思維活動始於對問題的探究,並在問題的解決中得以發展和提高,而問題的提出又離不開社會實踐。如何根據學科特點,指導學生組建栽培、動物養殖小組;充分利用校園和家庭,開辟實驗基地,讓學生動手設計實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獲得勞動技能;另一方面可發現和培養特長生,拓寬他們的基礎知識,培養其自學能力,為未來生物高科技人才的培養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教師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引導者。只有在教學中認真思考、研究,大膽探索推進素質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才能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才能培養出跨世紀的高素質人才。

閱讀全文

與如何在生物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40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6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3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5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6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11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300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3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8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5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8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7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701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4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50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9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1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5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8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