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目前常用哪幾種地層單位,它們的劃分依據和所用術語有哪些
常用三種地層單位,分別是岩石地層單位、生物地層單位、年代地層單位。
劃分依據:
1、岩石地層單位:
主要依據岩性岩相特徵劃分。
2、生物地層單位:
生物地層單位按所含化石進行劃分。
3、年代地層單位:
依據地質時代進行的劃分。
術語:
1、岩性:
岩性是指反映岩石特徵的一些屬性,如顏色、成分、結構、膠結物、及膠結類型、特殊礦物等。
2、岩相:
是一定沉積環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組合,它是沉積相的主要組成部分。
3、延限帶:
指以全部化石組合中任一選出的成分出現的總延續時限為界的一段地層。根據其選定成分的特點又可分為分類單位延伸帶、共存延伸帶、奧佩爾帶、譜系帶等。
(1)生物地層單位有哪些擴展閱讀
地層具有多種屬性,人們可以按照這些屬性特徵建立不同種類的地層單位,這就是多重地層單位的概念,這些地層單位並不是平行的。
凡是反映岩性、電性、地震感應、化學和礦物特徵等物質屬性的地層單位,它們隨地而異,與時間階段沒有嚴格固定的對應關系,因而是地方性的地層單位。
凡是具有全球或大區域統一性的地層單位,他們有著強烈的時間概念,如年代地層單位,客觀上反映了全球或大區域的地質歷史自然發展階段。並且地層單位對研究地殼發展史、地質制圖和地層對比等有重要意義。
⑵ 生物地層單位的定義和性質
生物地層單位是根據其所含化石來定義和說明其特徵的地層體。
生物地層單位是一個客觀實體,其識別與劃分的依據是岩層中所含的那些特定的可鑒別的化石。地球上不含化石的岩石(地層)體就不屬生物地層范疇。從整體上看,生物化石顯示了隨地質時間推移的進化演變,這種演變在地層記錄中具有進化且不可逆的特點,因而生物地層單位就具有相對地質年齡的價值。有多種生物地層單位,在不同種類的生物地層單位間或以不同的化石類群所建的同一種類的生物地層單位間,沿縱向和橫向方面經常有重疊、間斷或交叉。生物地層單位依賴於生物分類學基礎,分類方案的變更還可使代表生物地層單位的地層體范圍擴大或縮小。
⑶ 生物地層單位的概況
劃分一個生物地層單位的依據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根據化石的所有種類,或只根據某一特殊種類化石;有的根據作為某一地層間隔特徵的所有化石分類單位組合,或僅根據所選定的化石分類單位;有的根據某一特殊的化石自然共生組合;有的根據一個化石分類單位,或更多的化石分類單位的延續范圍;有的根據化石的富集情況;有的根據化石的形態特徵;有的根據化石所顯示的習性和方式;有的根據生物進化發展階段,等等。一個生物地層單位的建立一定要說明其依據。基本生物地層單位叫做「生物地層帶」或簡稱「生物帶」。生物地層單位與年代地層單位不同,兩者的界線有時一致,有時前者穿越後者的界線。生物地層單位與岩石地層單位也不同,有時兩者的界線一致,有時則互相穿越。
⑷ 生物地層單位
生物地層單位是根據化石的類型、分布和化石的某些特徵(富集程度、生態類型、演化階段和其他特徵)而統一在一起,並區別於相鄰地層的四維時空岩層體。生物地層是客觀物質實體,生物地層單位是相對客觀劃分的產物。
所有岩層體同時具有年代地層和岩石地層特徵,但不一定具有生物地層特徵,某一生物地層單位是否存在,只能依據有無特殊生物地層特徵而加以鑒別。因此,生物地層劃分只能在地層層序中有限的部分進行。生物地層帶(單位)不分等級,但用屬命名的帶和以該屬某個種命名的帶之間有等級的差別。任何生物帶都有一個時間值,但它們並不是到處等時的時(間)帶。生物帶可以採用不同的生物內容和生物特徵進行分帶。因此,就有內容、意義和作用不同的多種生物帶。通常生物地層單位劃分為組合帶、延限帶和頂峰帶。
有些生物地層單位野外專業人員基本可確定生物帶,而多數是要在室內詳細研究後才能確定,尤其是依靠微體化石時還需要專門的處理和樣品加工才能完成,顯然,這些生物地層單位在露頭尺度,靠一般填圖人員是難以識別和用於填圖的。並且,由於岩石地層的普遍穿時性,其生物地層單位常常與岩石地層單位界線非同一界面。如煤山剖面上的二疊系與三疊系界線定在牙形石Hindeos parvus層的最底部,即煤山D剖面27c層泥質灰岩的底部,在殷坑組底界之上19cm處(圖2-1)。
⑸ 地質年代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分為哪幾個級別
地質年代單位:確定地球的發展歷史和發展階段,查明各種地質事件時間,是地質學研究的任務之一。為了便於全球對比,必須有統一的時間系統,包括統一的方法和標准。地質學表示地質年代的方法有兩種:①相對地質年代(relative
age)②同位素地質年代(isotopic
age).相對地質年代主要是根據生物界的發展和演化(以化石為依據)把整個地質歷史劃分為一些不同的歷史階段,藉以展示時間的新老關系。它只表示順序,不表示各個時代單位的長短。同位素地質年齡則主要是利用岩石中的某些放射形元素的蛻變規律,以年為單位來測算岩石形成的年齡。現已根據大量已知相對地質年代的絕對年齡,明確了各相對地質年代的具體時間長短,使地質時間的概念更為完善。現在的使用的地質年代,已經具有相應的絕對年齡了。
年代地層單位:地質學上對地層劃分的一種單位。在大范圍內,通過礦物組成、岩相、構造特徵等,特別是同位素、地磁和化石研究確定地層形成的地質年代,同一年代形成的地層,不論其性質異同,即歸入同一單位中。
他們的關系:
利用地質學方法,對全世界地層進行對比研究,綜合考慮到生物演化階段、地層形成順序、構造運動及古地理特徵等因素,把地質歷史化分為四大階段,每個大階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顯生宙。宙以下為代。太古宙分為古太古代和新太古代;元古宙分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代以下分為紀,如中生代分為三疊紀、侏羅紀、白堊紀。紀以下分為世,每個紀一般分為早、中、晚三個世,但震旦紀、石炭紀、二疊紀、白堊紀按早晚二分。最小的地質年代單位是期。宙、代、紀、世、期是國際上統一規定的相對地質年代單位。每個年代單位有相應的時間地層單位,表示一定年代中形成的地層。地質年代單位與時間地層單位具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年代地層單位分宇、界、系、統、階五級。對應的地質年代單位為宙、代、紀、世、期。
⑹ 地層單位的生物地層單位
②生物地層單位。按所含化石進行劃分。基本生物地層單位稱生物地層帶或簡稱生物帶。生物帶不分等級,而根據所含化石組合特徵分為不同類型:組合帶,指含有一定特徵的化石組合的一段地層;延限帶,指任一生物分類單位在其整體延續范圍之內所佔據的一段地層;頂峰帶,指某些化石種 、屬或其他分類單位最繁盛的一段地層 ;間隔帶,指上、下兩個明顯的生物帶之間的一段地層,它可以不含特別明顯的生物地層組合或生物地層特徵。完全缺失化石的地層稱啞間隔帶。
⑺ 地質年代單位和年代地層單位分別為哪幾個級別
地質年代單位中的紀是年代地層單位中的系,比如二疊紀,在年代地層單位中稱作二疊系。
年代地層單位:宇、界、系、統、階、時期
地質年代單位:宙、代、紀、世、期、時
岩石地層單位:群、組、段、層
生物地層單位:延限帶、組合帶、頂峰帶、譜系帶、間隔帶
摘自《古生物地史學概論》杜遠生、童金南,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
⑻ 生物地層單位的種類及等級
生物帶是生物地層帶的簡稱。生物地層劃分可採用不同生物特徵(如以全部化石或某類化石的組合特徵、共生情況、延續范圍、富集程度、形態特徵等)為根據。因此,存在有含義和內容很不相同的多種生物帶。為指明生物帶的種類,對每種生物帶應有不同的、專用的和定義完善的術語。經常使用的生物帶有5種,即:延限帶、間隔帶、譜系帶、組合帶和富集帶。它們之間不存在從屬關系,也不相互排斥,更不是代表生物地層單位的不同等級。例如,延限帶不應該劃分成組合帶,反之亦然。然而某些種類生物帶(如組合帶)可再細分為亞帶,或將具有共同生物地層特徵的幾個生物帶組成一個超帶。因此,生物亞帶、生物帶和生物超帶成為生物地層單位的一種等級。此外,一個種的延限帶附屬於它隸屬的屬的延限帶,這是生物分類等級含義已延至生物地層單位上的結果,不再需要一個生物帶的等級術語。
⑼ 地層劃分與對比
2.1.1 地層分區、劃分與對比原則
依據板塊構造、古生物類群、沉積類型、地質發展史,將昌都地區三疊系自西而東劃分為類烏齊分區、昌都分區、生達分區和江達分區(表2.1)。在進行地層劃分與對比時,採用以岩石地層單位為基礎的多重地層劃分方法,結合板塊構造邊界性質與所處板塊構造的位置、岩相古地理、古氣候、特色的生物群落以及重要的地質事件,後者包括沉積事件、構造事件與岩漿活動、變質作用等因素,進行對比。分區是考慮到岩相古地理與基底情況,統的地層單位在岩相上可以完全對比。具體劃分時除根據上述原則外,還主要參考《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區域地層》、《西藏自治區區域地質志》和羅建寧等(1992)的劃分與對比意見,並作些補充與修改。
表2.1 昌都地區三疊系分區與對比
2.1.2 分區地層特徵
如表2.1所列,本區三疊紀地層完整發育的地區要數江達分區,下面以江達分區地層特徵為主線來展開論述,其他分區則進行簡要的對比敘述。現自下而上描述如下。
2.1.2.1 下三疊統
普水橋組:為紫紅色砂岩、礫岩、粉砂岩、泥岩夾灰岩、英安岩、凝灰岩與凝灰質角礫岩。中上部含雙殼類、腕足類與菊石化石,具Claraia clarai與Eumorphotis cf.multiformis-E.recticulata組合。厚300~1000 m。覆於海西期花崗岩之上,為殘坡積至河流、濱淺海相陸源火山-沉積物。該組岩相類型多變,在生達分區與昌都分區稱馬拉松多組或夏牙村組。前者主要為陸相—濱淺海相的流紋質火山岩夾碎屑岩與少量碳酸鹽岩沉積;後者則為陸相的安山質火山岩夾少量碎屑岩。在類烏齊分區未能直接見到下三疊統印度階。
區俠弄組:主要為淺灘相的厚層狀鮞粒灰岩、內碎屑灰岩、核形石灰岩與微晶灰岩,產菊石、雙殼類與牙形石,具菊石Owenites組合,厚14~330 m。該組分布局限,厚度變化快,在別的分區基本上缺失。
下三疊統普水橋組與下伏不同時代的老地層(P1、P2、C2)呈角度不整合接觸。
2.1.2.2 中三疊統
色容寺組:主要為斜坡相的微晶灰岩、角礫狀灰岩、砂岩、板岩及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與安山岩、玄武岩,厚513~1095 m。產菊石、雙殼類化石等,雙殼類有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Posidonia pannonica;Eumorphotis(Asoella)subillyrica-Eutolium discites組合,菊石有Japonites-Hollandites組合。
瓦拉寺組:下部為深灰色岩屑長石雜砂岩、凝灰質砂岩、粉砂岩與板岩夾礫岩;中部為雜砂岩、粉砂岩、板岩夾凝灰岩、安山岩與薄層灰岩、硅質岩,上部為灰色岩屑長石雜砂岩夾礫岩、粉砂岩、泥岩與安山岩,厚2209~2649 m,產豐富菊石和雙殼類化石。為一套以陸源、火山源與內源為特色的復理石堆積與其他重力流沉積。區內相變快、岩石類型復雜,具雙殼類Daonella indica-D.lommeli組合,及菊石類Paratrachyceras-Protrachycers組合。
中三疊統除在類烏齊區分布零星的由碎屑岩構成的塔雅組,及碰撞型火山岩組成的竹卡組外,在其他的分區缺失沉積。
2.1.2.3 上三疊統
東獨組:為河流至濱淺海相的紫紅色砂礫岩、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與泥岩韻律互層,夾中酸性火山岩與泥灰岩透鏡體,厚377~869 m。產雙殼類與腕足類化石。底部以復成分石英質礫岩層與下伏地層呈假整合接觸。
公也弄組:為結晶灰岩、泥灰岩、瘤狀灰岩夾角礫狀灰岩、硅質灰岩與安山岩、凝灰岩,厚854~1172 m。為碳酸鹽台地至盆地相,富含雙殼類與菊石化石,雙殼類有Halobia austriaca-Halobia cf.pluriradiata組合,菊石類Trachyceras-Protrachyceras組合。
洞卡組:為濱淺海相的沉積。下部系紫紅色砂礫岩、粉砂岩、玄武質安山岩、安山岩與凝灰岩;中上部以凝灰質砂岩、英安岩、流紋岩與凝灰岩為主,厚351~2600 m;為活動陸緣火山弧沉積環境。上部含雙殼類,部分含葉肢介與植物化石碎片。
上述三個組有人統稱為「大甲丕拉」組。在生達分區、昌都分區與類烏齊分區的西側分別被稱為確志尕組、甲丕拉組和鍋雪普組;後三者與「大甲丕拉」組相比,多不夾或少夾火山岩層,且不具有鈣鹼性系列弧火山岩特徵。
波里拉組:在研究區內廣泛分布且穩定,為台地或緩坡沉積的含燧石微晶灰岩、泥灰岩、瘤狀灰岩、含生物碎屑灰岩夾頁岩、砂岩,厚200~600 m,局部薄的地方僅53 m。產豐富的雙殼類、菊石、腕足類、珊瑚與海百合等化石。該組在其他分區叫娘肯組或亂泥巴組。
阿堵拉組:為濱淺海相的泥岩、粉砂岩夾長石石英砂岩及煤層與煤線,下部含菱鐵礦層及結核與透鏡體,富含雙殼類與植物化石碎片,厚428~1090 m。該組在昌都分區也叫阿堵拉組,在生達分區與類烏齊分區則分別稱為菜俊卡組與桑多組,以細粒的碎屑岩為特徵。
奪蓋拉組:為濱淺海相的長石石英砂岩、粉砂岩與泥岩不等厚互層,夾煤層,含豐富植物化石與少量半鹹水雙殼類化石,厚713~1751 m,具雙殼類Cardium(Tulongocardium)nepuam Utschamiella組合和菊石Pinacoceras metternichi組合。該組在其他分區分別叫巴馬組與桑多組,以塊狀砂岩與煤層為突出特點。其上被下侏羅統整合覆蓋或被下第三系角度不整合覆蓋。
2.1.3 生物地層與年代地層特徵
區內三疊系中含豐富的生物化石,計有雙殼類、菊石、腕足類、頭足類、腹足類、珊瑚、層孔蟲、有孔蟲、棘皮類、牙形石、放射蟲、藻類和植物等13個門類;其中以雙殼類分布最廣,次為菊石類,它們是年代地層劃分與對比的主要依據。區內三疊系可劃分出7個菊石類組合和7個雙殼類組合(表2.2),以此為依據劃分的生物地層與年代地層特徵如下。
2.1.3.1 下三疊統
印度階:岩石地層單位為普水橋組,生物地層單位為雙殼類Charaia Wangi組合與Eumorphotis cf.multiformis-E.reticulata組合;前者為親特提斯和親太平洋混合型分子,後者為親特提斯型分子。其層位與揚子區的飛仙關組可以對比,表明普水橋組應是印度期的沉積。在其他分區歸入下三疊統下部的地層有夏牙村組和馬拉松多組,與普水橋組一樣,下界清楚並與下伏的二疊系(P1或P2)呈不整合接觸;但頂部出露不全,被上三疊統甲丕拉組或確志尕組不整合覆蓋。夏牙村組未見生物化石,前人於夏牙村組下部的安山岩中獲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值為(250±25)Ma,相關系數R為0.98(四川區調隊,1993)。馬拉松多組岩石蝕變強烈,於流紋岩中獲全岩K-Ar法年齡值為(68.9±9)Ma(四川區調隊,1993),在同一沉降帶上的馬拉松多組地層,獲有印度晚期至奧倫尼剋期的雙殼類化石。
奧倫尼克階:岩石地層單位為區俠弄組,生物地層單位為菊石類Owentes-Procarnite組合,常見於阿爾卑斯與喜馬拉雅山等地,屬特提斯型分子。它與我國西南地區已知的奧倫尼剋期生物組合(帶)特徵相似,其中與之共生的Neospathostimorensis是國際奧倫尼克階上部的帶化石。區俠弄組與上覆和下伏地層均呈整合接觸關系。
2.1.3.2 中三疊統
安尼階:岩石地層為色容寺組,生物地層單位為菊石Balatonites-Hollandites組合,雙殼類Eumorphotis(Asoella)Subillyrica-Eutolium discites組合與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Posidonia Pannonica組合;為親特提斯型分子。與其共生的菊石類Japonites,Gymnites和Leiophyllites等都是中三疊世安尼期較原始的代表屬,亦為我國西南地區安尼階下部常見的最重要分子,大量產於貴州、雲南等地的安尼期地層中,其層位與揚子區的雷口坡組、青岩組和三珠山組相當。據此,將色容寺組劃歸為安尼期的沉積。
表2.2 昌都三疊系年代地層與生物地層對比
拉丁階:岩石地層為瓦拉寺組,生物地層單位為親特提斯型的菊石Paratrachyceras-Protrachyceras組合與雙殼類Daonella indica-D.lommeli組合。菊石中以Protrachyceras占優勢,為西南地區(饒榮標,1980)中三疊統和上三疊統卡尼階下部的帶化石,但富集層位在中三疊統上部,大量見於法郎組、邊陽組中。其中的Daonella indica等在我國分布較廣,層位穩定,是中三疊上部的重要化石分子;在西南地區見於法郎組、邊陽組與易比組。由此看來,上述兩組合分別對比著西南地區Protrachyceras dprati-Protrachyceras ladinum組合和Donella lommeli-Halobia kui組合。瓦拉寺組與上覆上三疊統呈假整合接觸或平行不整合接觸。
2.1.3.3 上三疊統
卡尼階:岩石地層單位為「大甲丕拉」組或甲丕拉組。生物地層單位為親特提斯型的菊石Trachyceras-Trachyceradite組合與雙殼類Halobia austriaca-Halobia cf.pluriradiata組合。該組合內的Trachyceras占優勢並大量出現,它的分布十分廣泛,是歐洲與地中海卡尼克階的最重要化石分子;在我國除個別種外,出現於卡尼階,且豐度很高,產於揚子區的烏格組、舍木籠組、馬鞍塘組與大路邊組、雲南的歪古村組和三合洞組,被確認為西南地區上三疊統卡尼階的帶化石。同時,Halobia開始興盛和繁榮也是此時期的重要特色。它完全可與西南地區的Gervillio(Aogustella)angusta-Halobia pluriadiata-Haolbia rugosa組合進行對比。在其他分區的確志尕組與鍋雪普組中未獲雙殼與菊石化石,但從全區岩性與沉積相以及底部的角度不整合接觸關系來看,可與甲丕拉組或大「甲丕拉」組進行對比。
諾利階:岩石地層單位分別為下部波里拉組和上部阿堵拉組,生物地層為親特提斯型的菊石Placites cf.oxyphyllas-Rhacophyllites debilis-Cladiscites cf.tornatus組合與Pinacoceras metternichi-Tropites組合。雙殼類Burmesia lirata-Burmesia cf.lirata-Myophorian napengensis組合與Cardium(Tulongocardium)nepum-Utschamiella組合以及代表諾利克晚期的植物Neocalamites carrei-Pterophyllum minuthum組合。其中的Burmesia Lirata是廣泛分布於上三疊統諾利階中的標準分子之一,被確認為西南地區諾利克階下部的帶化石。同樣地,菊石Rhacophyllites debilis和與之共生的Cyrtopleurites sp.都是比較典型的諾利克階分子。諾利克階可與揚子區的須家河組、小塘子組,珠峰等地的達沙隆組、曲龍共巴組和德日榮組等大致相當。其他分區的地層對比情況詳見表2.1。
瑞替階:岩石地層為奪蓋拉組或巴馬組或桑多組第四段,產豐富的植物化石,局部見藻類和雙殼類碎片。其中Neocalamites cf.carrei,N.cf.hoerensis,Taeniopteris cf.stenophylla,Pityophyllum cf.starats chini,Nilssonia cf.inouyei,N.complicatis,Sabinoclas gracilis,Dictyophyllum sp.,Ctenis sp.等多見於上三疊統的上部,在須家河組與川西的寶鼎組及喇嘛埡組中亦多有產出。據此,區內奪蓋拉組的時代可以定為晚三疊世晚期,將其歸屬為瑞替期沉積,其層位大體與寶鼎組相當。
2.1.4 地層劃分與對比
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將區內的地層劃分與對比綜合成表2.1。現就表中若乾地層問題簡要論述如下。
2.1.4.1 夏牙村組的時代
關於這一問題爭論頗多(李璞,1959;四川地質局,1967;西藏地質局,1976;《三江地質志》,1986;饒靖國等,1987)。由於夏牙村組不整合覆於產出二疊紀最高化石Palaeofusulina帶的妥壩組之上,又被上三疊統甲丕拉組不整合覆蓋,這一現象在川西藏東地區屢見不鮮;而且夏牙村組底部安山岩的全岩Rb-Sr法等時線年齡分別為268 Ma和250 Ma,都成為將夏牙村組歸入下三疊統的確切證據(四川區調隊,1993)。前人在該組中所采零星的腕足類與孢粉化石以及獲得的上二疊統碎屑灰岩岩塊的時代均因火山作用影響都不足以為憑,它與區內的馬拉松多組和普水橋組應是同期異相的火山-沉積作用的產物。此外,在貢覺縣波洛日遷瑪剖面,馬拉松多組流紋岩全岩Rb-Sr法等時線年齡為245 Ma。
2.1.4.2 竹卡組與塔雅組時代
瀾滄江一帶塔雅組(T2t)和竹卡組(T2z)的出露較完整的剖面要數竹卡地區,但其剖面仍見不到頂、底界。塔雅組主要為淺變質碎屑岩;竹卡組為一套碰撞型中酸性的火山岩,以偏酸性岩為主(莫宣學等,1993);岩石組合為流紋岩、英安岩夾少量安山岩與砂岩、板岩。處於同一帶的T2z組延伸到德欽一帶(雲南區調隊,1985),經測得其中的玄武岩全岩Rb-Sr法等時線年齡為239.9 Ma。鑒於此,將與其整合接觸的塔雅組和竹卡組暫歸入中三疊統。
2.1.4.3 關於東達村組的地層柱位置
在左貢東達村附近位於吉塘群之上的一套厚882 m的石英質礫岩、粉砂岩、頁岩與灰岩的沉積被認為是卡尼期(鄒成敬,1985)或拉丁期—早卡尼期沉積(羅建寧等,1992),現在看來,這套以石英質底礫岩與下伏老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向上為海侵形成的單調灰岩組成的東達村組應是卡尼期—諾利早期的沉積,可與甲丕拉組與波里拉組對比,建議將東達村組一名予以廢棄。
2.1.4.4 關於哇曲組(T3w)與金古組(T3jn)的時代
位於江達—阿中陸緣弧中部的阿中地區的這套地層,與江達分區的「大甲丕拉」組有著相似的特徵和可對比性,它們都具有生物化石的混生特徵。金古組下部為透鏡體的河流相礫岩,並與下伏較老地層呈角度不整合接觸。向上為海進形成的厚層砂屑、礫屑灰岩,再上則為海退沉積的陸源碎屑岩。從岩性和沉積相上看金古組可與北部江達分區的東獨組與公也弄組對比。而哇曲組基本上為鈣鹼性弧火山岩夾碎屑岩與灰岩,據火山事件可將其與江達分區的高峰期弧火山活動形成的洞卡組對比。同時,在阿中地區被前人以角度不整合與下伏哇曲組接觸的甲丕拉紅層沉積,經實地考察後認為應是哇曲組的頂部沉積,其間的角度不整合系河流相的側向加積所產生的正常沉積接觸關系。
2.1.4.5 分區內波里拉組的等時性
波里拉組在各分區內的岩性、岩相與厚度均較穩定,可作為區域性的對比標志層,但有穿時現象。例如,在江達分區的波里拉組所含化石代表的年代要比昌都、類烏齊等分區要早。
圖2.1 昌都地區三疊系分布圖
就上三疊統來說,前人命名的地方性岩石地層單位據統計有30餘個,對這些單元適當合並是允許的,並保留通用熟悉和有代表性的組名,詳見表2.1與圖2.1。
⑽ 生物地層單位的介紹
生物地層單位(biostratigraphic unit)是以所含化石或生物特徵的一致性作為依據劃分的地層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