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海洋學的學科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一個立體生態系統。這對於人類來說,要研究解答的問題實在太多了。例如,在海洋環境中有哪些生物存在?這些生物是如何生存和生活的?是什麼因素在影響它們的分布?又是什麼因素控制著個體或種群的繁衍?等等。對於這些基本問題,都需要用科學的語言來解答,當然,在解答這些人們所關心的問題之中,生物海洋學也就逐步完善和發展了。
就目前人們經常進行的海洋生物分類研究或是海洋生態學研究,其研究歷史還不到200年,但是,作為海洋生物系統、海洋生物的產生卻是十分久遠的,面對如此巨大而又十分久遠的海洋生物來說,難解的問題就不言而喻了。善於思索和探求未知,是海洋生物學家的職業要求。他們的研究工作,從在實驗室控制的條件下進行試驗,一直擴展到對海洋各種深度中生物的調查研究--這是生物海洋學的特點之一。
為了有助於這些研究,人們必須更好地、更系統地了解海洋中的所有生物。從分子生物學,到客觀生物學;從生物間相互關系,到和它們棲息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生物的生活史,到個體與種群關系發展等,都是人們要研究的問題。
事實上,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對於海洋和海洋生態系統了解還很不夠,更談不上多麼深刻。但是,大規模的海洋開發活動,顯然對海洋生態系統是一個無情的沖擊。對此,人們有理由盡一切努力,用科學的手段加強對海洋生態系統發展的預測能力,這是刻不容緩的。另外,為保證人類對海洋生物資源的可持續性,穩定海洋的生物生產力,也需要藉助於生物海洋學的發展,對海洋生物資源進行科學的管理。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佔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塗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物種約佔世界物種總數的10%,數量佔50%
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塗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塗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目前已經登錄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目前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目前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並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麼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前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著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葯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麼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於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那麼,今後的生物海洋學的研究發展方向是什麼?從理論和實踐上要解決哪些問題?從各地區和不同國家的經濟發展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變化規律
探討生命和非生命的有機物質在海洋中的存在形式、數量分布和時空變化規律。研究人員發現,在海洋的所有有機物質中,生命顆粒有機物僅佔2%,非生命顆粒物佔9%,而溶解有機物佔到89%。這個百分比揭示了這樣一個事實,即有生命的有機物的生物量,雖然只佔海洋中總有機物的2%,但是,正是由於這微不足道的2%,才決定了另外89%有機物的存在。這再次證明,生命活動是海洋中最積極、最活躍的活物質;在生命和非生命的有機物質中,不論是存在形式,還是數量分布和時空變化,活的有生命的物質,仍然是占據特殊重要位置。所以,研究人員關心的盡管是與生命活動有關的所有有機物質,但海洋生物的物質必將是未來人們研究的重點。
近20年,人們對非生命顆粒物質研究格外重視,這是因為,非生命顆粒物來自有生命的顆粒物,二者長消雖然不同步,但非生命顆粒物有其自身消長的規律,同時,非生命顆粒物是海洋中構成碳的垂直通量的主要部分。當有機碳以溶解形式存在時,可再次變成顆粒物進入食物網,即所謂微生物的二次生產。
當然,海洋中生命和非生命的有機物的分布和消長規律,除了取決於生物自身過程之外,它與海洋生理和化學過程有密切關系。例如,不同生物資源的年際變化,往往與大氣環流和太陽活動周期有關。不同深度的顆粒物和溶解有機物,又有不同的轉換時間和滯留時間,等等。定量研究它們在不同條件下組成分部和轉換速度,對了解碳等生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以及對全球變化研究,都是至關重要的。
前沿課題
生源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研究,是當今生物海洋學又一個前沿課題。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庫,據測定,海水中的碳是大氣中的50倍。有人估計,地球上每年燃燒的礦物排出的CO2,大約有 為海水所吸收。碳的生物地球化學過程,是國際地圈與生物圈計劃的主要研究內容,也是全球海洋通量聯合研究的核心內容。這是因為,生命活動是海洋中最活躍的因素,地球化學過程幾乎都與生命有關。與生命有著密切關的CO2變化,自然是研究人員特別關注的問題,特別對於大氣中CO2的增加造成的溫室效應,更令人關注。CO2的增減變化不確定性,最終受佔地球表面70.8%的海洋作用。但是,海洋如何從大氣中吸收CO2?哪些海區釋放?各海洋界面上的交換量與凈通量是多少?有多少是在短時間周期上循環的,有多少是在長時間周期上循環的?等等課題,都是科學家們正在研究的問題。
從海洋對大氣中CO2的吸收能力來講,科學家最為關注的是海-氣界面的碳的凈通量。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做出決定性貢獻的應當是生物學過程,特別是實現碳的垂直轉移。例如,生活在海水真光層中的浮游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吸收CO2,將其轉化為顆粒態,或浮游植物細胞。然後通過食物鏈,逐級轉化為更大的顆粒。生活在不同水層的浮游動物的垂直洄遊,自然也構成有機物由表層向深層逐級傳遞的方式。這種由有機物生產→消耗→傳遞→沉降→分解等活動,構成了碳的垂直轉移。科學家把這種能量轉換過程現象稱之謂「生物泵」。這是海洋垂直方向多級碳泵中,最為重要的一級。顯然,海洋初級生產中利用的CO2,有相當一部分是在真光層中實現再循環,而來自大氣的僅有一部分。研究全球尺度上的新生產力、新生產與總初級生產之比,以及它們的時空變化規律,是國際海洋研究機構重點研究的任務。因為,這對了解海區的潛在漁業生產力是有意義的。
新一領域
生態系統的動力學和生態多樣性研究,是生態學關心的又一領域。隨著人們對未來生存環境的關心,生態學研究趨向全球化。在生物海洋學的研究中,不少學者提出,要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來審視生物世界,對全球海洋現狀做出評價,對未來做出預測。在全球變化研究中,一些國家研究組織提出的研究項目,多是一個具體測面,缺少對整體海洋生態系統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海洋生態系統是如何影響全球環境變化?另一個擺在人們面前的問題是,全球海洋漁業資源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目前各大洋生態系統的動力現狀如何?為此,在20世紀90年代裡,國際組織進行了大規模調查研究,提出相應的「生態系統監測」,試圖通過敏感生物種群監測,達到對局部生態的了解。
另外,就是對生態多樣性的研究,也成為海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研究重點。目的是回答環境變異與生態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在實際研究中,多樣性(基因、種群、群落)的變化,將會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生產力,同樣,也會影響到營養循環和抗干擾能力等。
❷ 海洋對人類生命的意義
在地球上,海洋占據了71%的面積。
1.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最早的生命起源於海洋,可以說海洋是人類的生命搖籃。
2.海洋里有豐富的水資源,負擔著全球的水體循環系統運轉,影響甚至決定了全球的氣候變化。
3.海洋里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從全球生物資源的多樣性方面,提供了生物科學研究的標本。
4.海洋里有豐富的經濟魚類、藻類資源,為人類提供了食物、油脂、化工材料、葯物等等;
5.海底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深海錳結核的礦藏比例是一個幾乎無窮無盡的寶藏,海底也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可燃冰儲量。
6.海洋自身的潮汐變化蘊含了幾乎無窮的發電能源。
7.海洋運輸是目前最有效率的運輸方式之一,靠近海洋的港口城市一般都能得到快速發展。
8.海洋也是全球污染物的最終凈化廠。
9.海洋蘊含風險。大型海嘯、台風往往給人類造成巨大的災難。
10.由於氣候的變化,預計中的海平面上升將淹沒許多沿海低窪城市,對人類潛在性的損失無可估量
生命起源於海洋,人類繁衍於陸地。
今天,面對陸地資源短缺的壓力,人類又把目光轉向海洋,提出了「21世紀是海洋世紀」的說法。海洋對人類的意義主要是有五個方面。
海洋生物資源00
首先是發展海洋牧場。由於現代科學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海洋漁業當中,使捕魚率大大提高,但也導致天然漁業資源的衰退。因此,各海洋國家都非常注意開發海洋牧場,即用人工繁殖的苗種,在人為的舒適環境中經過中間培養,然後放到海洋中養殖,攝取海水中的天然餌料生物來生長發育,最後科學合理地進行捕撈。從而使海洋漁業由傳統的捕撈垂釣型向養殖放牧型的現代化海洋牧場方向發展。
其次,生物工程技術為改善海產品的質量開辟了新途徑。例如用重組DNA技術生產的生長激素使魚的體重比對照的魚增加了近一倍,而牡蠣、蛤、扇貝、貽貝和鮑魚的產量則提高了25%。第三,海藻將成為未來「海洋食品農業」的重點之一。一公頃水面養殖海藻,加工後可提取20噸蛋白質,相當於40公頃耕地年產大豆的含量。海洋正發展為人類的「第二糧倉」。第四,向海洋要葯。科學家們通過對多種海洋動物、植物和微生物進行研究,分離出數千種活性化合物,它們具有特異的化學結構,是陸生生物無法比擬的。其中許多化合物在抗癌、抗病毒、抗放射性、抗衰老、抗心血管病方面顯示了特殊的功效。因此,向海洋索取新葯、特葯已成為全球競相開發的熱點。
海洋礦物資源
世界海洋礦產開發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海洋油氣的開采,其產值占海洋開發總產值的70%以上。到1995年,世界上已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海洋開採石油,年產量佔世界石油產量的30%左右;海上天然氣產量已佔天然氣總產量的20%以上。海洋油氣開發表現出高速、高效的明顯特點。當前僅次於油氣的海洋礦產資源是濱海沙礦。已開發利用的濱海沙礦主要有金剛石、金、鉑、錫等金屬、非金屬、稀有和稀土礦物等數十種。海洋礦產資源中還有一潛在的寶庫———大洋多金屬結核,總儲量達3萬多億噸,其中一些錳、鎳、銅和鈷等主要有用金屬的含量是地殼中平均含量的300多倍,有可能成為21世紀這些金屬的主要來源。目前各國正在集中力量研製深海潛水器、水下居住艙以及海底采礦裝置。預計從2010年開始,海底多金屬結核的商業性開采將逐漸規模性展開。對洋底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的開發利用也提上了日程。
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據專家估計,世界海洋能的蘊藏總量高達750億千瓦,包括潮汐能、溫差能、鹽差能、海流能和波能。由於這些能源具有可再生性、永恆性、無污染、分布廣、數量大等優越性,許多國家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進行研究與開發。從目前水平看,海洋能之中潮汐能開發技術最成熟,已接近實用化並具有一定的商業競爭能力。不少國家已建成一定規模的潮汐能電站,如法國朗斯潮汐電站、俄羅斯基斯洛潮汐電站、我國的江夏潮汐電站等。波能技術也取得很大進展,日、美、英、加等國進行過國際合作波能發電實驗,挪威曾建造500千瓦和350千瓦的波能電站,我國也已在導航燈標上推廣使用小型波力發電裝置。海洋溫差發電、海流能和鹽差能的研究與開發尚待進一步加強。
海水資源綜合利用
目前已有7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海水淡化技術開發研究,其中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美國、日本等都把淡化海水作為解決淡水不足的主要辦法,特別是科威特的淡水幾乎全由海水淡化供應。海水淡化除過去主要採用的蒸餾法以外,利用滲透膜和分離膜淡化以及太陽能蒸餾法亦顯出美好的前景。
海水還是含有多種可開發利用的元素的液體礦床。其中溶解著近80種元素,陸地上的天然元素在海水中不僅幾乎都存在,而且有17種元素是陸地上所稀少的。現代技術已能對海水中溶解的鹵素以及鎂、鉀等資源提煉制備。預計在21世紀中對海水中大部分資源特別是海水提鈾、鋰、氚的研究將取得新的突破,從而為新能源開發提供燃料。
海洋空間資源利用
首先,傳統的海洋運輸業在現代科技條件下有了新的發展。在世界上各種方式的運輸中,海上運輸起著主導作用,海洋為此提供了無數條不用維修的「天然鐵路」。不僅洲際間往來大多依賴於船舶,而且近岸海洋在運輸上也功不可沒。海上運輸成本低、運量大,如今超級油輪的容量可達50萬噸以上,當這種油輪以15海里/小時的速度在海上航行時,相當於1萬節滿載的火車皮同時在軌道上賓士。
其次是開發海上的生產、生活空間。諸如海上人工島、海上工廠、海上城市、海上走廊、海上牧場、海上機場、海上油庫、海上公園等。科學家預測,至遲到21世紀末,人類將有十分之一的人口移居海洋城市。
第三是海洋中和海底空間的開發利用。如在海底鋪設電纜、建設海中隧道、海底隧道、水下航行、海底輸油管道以及海洋合理傾廢場等。
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發展上述海洋開發技術的同時,必須注意發展海洋環境和海洋災害監測技術,搞好海洋資源管理和海洋環境保護,使海洋開發利用走上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❸ 生物海洋學是研究什麼的學科
生物海洋學是一門研究海洋生物種群在時間和空間分布狀態,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間和環境間相互作用的學科。不難看出,生物海洋學主要涉及的領域是生物分類學和生態學。但是,由於海洋生物研究人員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實際研究中涉及的范圍遠遠超出上面講的那兩個方面。
❹ 為什麼說海洋是生命的搖籃
海洋和生命的起源關系密切,生物的演變進化離不開海洋。時至今日,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也離不開海洋。
地球作為一顆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它獨有的特點令宇宙中大多數天體黯然失色,那就是,它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大量液態水的星系。如果乘太空梭俯看地球,你會清楚地看到人類居住的地球是一個淡藍色的水球,而陸地只不過是浩瀚大洋中的一個個島嶼。從這個意義上說,把地球稱做水球或者是海洋之球,似乎更為貼切些。
地球的表面積為5.1億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的面積為3.67億平方千米,占整個地球表面積的70.8%;而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僅占整個地球表面積的29.2%。
海洋對自然界,對人類文明社會的進步有著巨大的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一直與海洋息息相關。沒有人不認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直接受益於海洋。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它為生命的誕生進化與繁衍提供了條件;海洋是風雨的故鄉,它在控制和調節全球氣候方面發揮有重要的作用;海洋是資源的保護,它為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和無窮盡的資源;海洋是交通的要道,它為人類從事海上交通,提供了經濟便捷的運輸途徑;海洋是現代高科技研究與開發的基地,它為人們探索自然奧秘,發展高科技產業提供了空間。
在人類進入21世紀的今天,海洋作為地球上的一個特殊空間,無論是它的物質資源價值,或是政治經濟價值,都遠遠超出人們原有的認識。人們對海洋的需求不再只是漁人之利、舟揖之便了。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使人類有條件以進軍姿態走向海洋。
然而,誰也不可否認,20世紀全球環境的惡化,經濟的畸形發展,使能源、糧食和水危機的陰影重重籠罩在人們的頭上。陸地已不堪重負,而海洋有可能是人類第二個生存空間。
但是不要忘了,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地球上只有一捧海水。潔凈明亮的海水,對於我們人類,對於地球上所有的生靈是多麼的重要呀!
讓我們記住一位哲入曾經說過的話:海洋養育了我們,我們要感謝海洋。作為生命最初的搖籃中的後代,我們光滑的皮膚,我們血管里的血,我們體內循環的水,都是海洋的所有,我們只是海洋的一分子。
❺ 那個海洋的知識詳細一點吧1
1.人們常喜歡用藍色來形容海洋。其實海水的顏色,從深藍到碧綠,從微黃到棕紅,甚至還有白色的,黑色的,並非只是藍色。
海水和普通水一樣,都是無色透明的,海洋色彩是由海水的光學性質和海水中所含的懸浮物質、海水的深度、雲層的特點及其他因素決定的。大家知道,太陽光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種顏色組成,這七種顏色的光,波長各不相同,從紅光到紫光,波長逐漸變短,長波的穿透能力最強,最容易被水分子吸收,短波的穿透能力弱,容易發生反射和散射。海水對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反射和散射的程度也不同。光波較長的紅光、橙光、黃光,射人海水後,隨海洋深度的增加逐漸被吸收了。一般說來,在水深超過100米的海洋里,這三種波長的光大部分能被海水吸收,並且還能提高海水的溫度。而波長較短的藍光和紫光遇到較純凈的海水分子時就會發生強烈的散射和反射,於是人們所見到的海洋就呈現一片蔚藍色或深藍色了。近岸的海水因懸浮物質增多,顆粒較大,對綠光吸收較弱,散射較強,所以多呈淺藍色或綠色。
紫光的波長最短,反射最強烈,為什麼海水不呈紫色呢?科學實驗證明,原來人的眼睛是有一定偏見的,人的眼睛對紫光的感受能力很弱,所以對海水反射的紫色很不敏感,因此視而不見,相反,人的眼睛對藍、綠光卻比較敏感。
另外,由於太陽時而隱沒在雲層之中,時而透過雲層放出光芒,海洋的顏色也就隨之發生變化。海洋的顏色還取決於太陽離地平線的高度。
2.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陸地上有的基本都有
3.恩……你可能聽不懂
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藻類、苔蘚、蕨類、少數被子植物、無脊椎動物(除了部分節肢動物)、兩棲類的幼體、部分哺乳類
基本就這些
海洋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洋,海洋。人們總是這樣說,但好多人卻不知道,海和洋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彼此之間是不相同的。那麼,它們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關系呢?
洋,是海洋的中心部分,是海洋的主體。世界大洋的總面積,約占海洋面積的89%。大洋的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最深處可達1萬多米。大洋離陸地遙遠,不受陸地的影響。它的水文和鹽度的變化不大。每個大洋都有自己獨特的洋流和潮汐系統。大洋的水色蔚藍,透明度很大,水中的雜質很少。世界共有4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夏季,海水變暖,冬季水溫降低;有的海域,海水還要結冰。在大河入海的地方,或多雨的季節,海水會變淡。由於受陸地影響,河流夾帶著泥沙入海,近岸海水混濁不清,海水的透明度差。海沒有自己獨立的潮汐與海流。海可以分為邊緣海、內陸海和地中海。邊緣海既是海洋的邊緣,又是臨近大陸前沿;這類海與大洋聯系廣泛,一般由一群海島把它與大洋分開。我國的東海、南海就是太平洋的邊緣海。內陸海,即位於大陸內部的海,如歐洲的波羅的海等。地中海是幾個大陸之間的海,水深一般比內陸海深些。世界主要的海接近50個。太平洋最多,大西洋次之,印度洋和北冰洋差不多。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名稱
名稱: 海洋—21世紀的葯庫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內容
內容
據有關醫學專家預測,人類將在21世紀制服癌症。那麼,人類靠的是何種靈丹妙葯?近年來,科學家們研究後發現,海洋將成為21世紀的葯庫。
海參是一種含有高蛋白的名貴海味。然而,你可能沒有想到,有幾種海參會從肛門釋放出一種毒素,這種毒素具有抑制腫瘤的作用。
牡蠣——這種小小的貝類,十分鮮美可口,不過,它更大的價值卻是由於含有一種抗生素。這種抗生素具有抗腫瘤作用。
目前,一些制葯業的研究人員正在進行從海藻和微小海洋生物提取有毒化合物的實驗,以作為醫治某些疾病的有效手段。初步實驗表明,從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有毒物質,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從灌腸魚體內提取的某種物質有助於治療糖尿病,美國一位海洋問題專家形象地說:「海洋生物猶如一個可提供有關健康問題解決辦法的咨詢中心。」
在考慮從海洋中采葯的時候,醫學專家們十分重視對珊瑚的開發和利用。實驗表明,從珊瑚礁中提取的有毒物質,和某種海綿狀生物中提取的毒物一樣,也具有抑制癌細胞發展的作用;而從珊瑚礁中提取的其他物質對關節炎和氣喘病可起到減輕炎症作用。有一種產於夏威夷的珊瑚,它含有劇毒,可用於製成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及某些癌症的特效葯。中國南海一種軟珊瑚的提純物,具有降血壓、抗心率失常及解痙等作用。
鯊魚是一種古老的海洋性魚類,在全世界分布較廣,共有250多種。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國際上許多科學家對鯊魚身體各部分的葯理、化學、生物化學及應用等方面進行了悉心的研究,特別是對鯊魚體內抗腫瘤活性物質的研究更加引人注目。據有關資料報道,美國生物學家對鯊魚進行了幾十年的調查研究後,發現鯊魚幾乎不患任何病變,更極少得癌症,似乎對癌症有天然的免疫力。有些科學家將一些病原菌和癌細胞接種於鯊魚體內,也不能使它們致病。看來,在鯊魚體內有某種特殊的防護性化學物質。
中國的有關專家對鯊魚的研究,幾乎與國際上同步。1985年,上海水產學院和上海腫瘤研究所的專家們,首次發現鯊魚血清在體外對人類紅血球性白血病腫瘤細胞具有殺傷作用。這一科研成果為人類從海洋生物資源中尋找抗腫瘤葯物開辟了廣闊的天地。
名稱
名稱: 海洋——礦物資源的聚寶盆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內容
內容
海洋是礦物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物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油氣田
人類經濟、生活的現代化,對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多。在當代,石油在能源中發揮第一位的作用。但是,由於比較容易開採的陸地上的一些大油田,有的業已告罄,有的瀕於枯竭。為此,近20~30年來,世界上不少國家正在花大力氣來發展海洋石油工業。
探測結果表明,世界石油資源儲量為10,000億噸,可開采量約3000億噸,其中海底儲量為1300億噸。
中國有淺海大陸架近200萬平方千米。通過海底油田地質調查,先後發現了渤海、南黃海、東海、珠江口、北部灣、鶯歌海以及台灣淺灘等7個大型盆地。其中東海海底蘊藏量之豐富,堪與歐洲的北海油田相媲美。
東海平湖油氣田是中國東海發現的第一個中型油氣田,位於上海東南420千米處。它是以天然氣為主的中型油氣田,深2000~3000米。據有關專家估計,天燃氣儲量為260億立方米,凝析油474萬噸,輕質原油874萬噸。
稀錳結核
錳結核是一種海底稀有金屬礦源。它是1973年由英國海洋調查船首先在大西洋發現的。但是世界上對錳結核正式有組織的調查,始於1958年。調查表明,錳結核廣泛分布於4000~5000米的深海底部。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最大的金屬礦資源。令人感興趣的是,錳結核是一各種生礦物。它每年約以1000萬噸的速率不斷地增長著,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礦產。
世界上各大洋錳結核的總儲藏量約為3萬億噸,其中包括錳4000億噸,銅88億噸,鎳164億噸,鈷48億噸,分別為陸地儲藏量的幾十倍乃至幾千倍。以當今的消費水平估算,這些錳可供全世界用33,000年,鎳用253,000年,鈷用21,500年,銅用980年。
目前,隨著錳結核勘探調查比較深入,技術比較成熟,預計到21世紀,可以進入商業性開發階段,正式形成深海采礦業。
海底熱液礦藏
20世紀60年代中期,美國海洋調查船在紅海首先發現了深海熱液礦藏。而後,一些國家又陸續在其他大洋中發現了三十多處這種礦藏。
熱液礦藏又稱「重金屬泥」,是由海脊(海底山)裂縫中噴出的高溫熔岩,經海水沖洗、析出、堆積而成的,並能像植物一樣,以每周幾厘米的速度飛快地增長。它含有金、銅、鋅等幾十種稀貴金屬,而且金、鋅等金屬品位非常高,所以又有「海底金銀庫」之稱。饒有趣味的是,重金屬五彩繽紛,有黑、白、黃、藍、紅等各種顏色。
在當今技術條件下,雖然海底熱液礦藏還不能立即進行開采,但是,它卻是一種具有潛在力的海底資源寶庫。一旦能夠進行工業性開采,那麼,它將同海底石油、深海錳結核和海底砂礦一起,成為21世紀海底四大礦種之一。
名稱
名稱: 海洋——未來的糧倉
主題詞或關鍵詞: 海洋科學
內容
內容
有些讀者可能會想,在海洋中不能長糧食,怎麼能成為未來的糧倉呢?
是的,海洋里不能種水稻和小麥,但是,海洋中的魚和貝類卻能夠為人類提供滋味鮮美、營養豐富的蛋白食物。
大家知道,蛋白質是構成生物體的最重要的物質,它是生命的基礎。現在人類消耗的蛋白質中,由海洋提供的不過5%~10%。令人焦慮的是,20世紀70年代以來,海洋捕魚量一直徘徊不前,有不少品種已經呈現枯竭現象。用一句民間的話來說,現在人類把黃魚的孫子都吃得差不多了。要使海洋成為名副其實的糧倉,魚鮮產量至少要比現在增加十倍才行。美國某海洋飼養場的實驗表明,大幅度地提高魚產量是完全可能的。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數不清的食物鏈。在海洋中,有了海藻就有貝類,有了貝類就有小魚乃至大魚……海洋的總面積比陸地要大一倍多,世界上屈指可數的漁場,大抵都在近海。這是因為,藻生長需要陽光和硅、磷等化合物,這些條件只有接近陸地的近海才具備。海洋調查表明,在1000米以下的深海水中,硅、磷等含量十分豐富,只是它們浮不到溫暖的表面層。因此,只有少數范圍不大的海域,那兒由於自然力的作用,深海水自動上升到表面層,從而使這些海域海藻叢生,魚群密集,成為不可多得的漁場。
海洋學家們從這些海域受到了啟發,他們利用回升流的原理,在那些光照強烈的海區,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層,而後在那兒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飼養貝類,並把加工後的貝類飼養龍蝦。令人驚喜的是這一系列試驗都取得了成功。
有關專家樂觀地指出,海洋糧倉的潛力是很大的。目前,產量最高的陸地農作物每公頃的年產量摺合成蛋白質計算,只有0.71噸。而科學試驗同樣面積的海水飼養產量最高可達27.8噸,具有商業競爭能力的產量也有16.7噸。
當然,從科學實驗到實際生產將會面臨許許多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從1000米以下的深海中抽水需要相當數量的電力。這么龐大的電力從何而來?顯然,在當今條件下,這些能源需要量還無法滿足。
不過,科學家們還是找到了竅門:他們准備利用熱帶和亞熱帶海域表面層和深海的水溫差來發電。這就是所謂的海水溫差發電。這就是說,設計的海洋飼養場將和海水溫差發電站聯合在一起。
據有關科學家計算,由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光照強烈,在這一海區,可供發電的溫水多達6250萬億立方米。如果人們每次用1%的溫水發電,再抽同樣數量的深海水用於冷卻,將這一電力用於飼養,每年可得各類海鮮7.5億噸。它相當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人類消耗的魚、肉總量的4倍。
通過這些簡單的計算,不難看出,海洋成為人類未來的糧倉,是完全可行的。
1、海水所以咸,是因為海水中有3.5%左右的鹽。其中大部分是氯化鈉,還有少量的氯化鎂、硫酸鉀、碳酸鈣等。(海水組成)
2、海洋是礦產資源的聚寶盆。油氣田、稀錳結核、海底熱液礦藏、可燃冰。(大海的礦藏豐富)
❻ 為什麼科學家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
關於生命的起源,有多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最具代表性的有「團聚體說」、「類蛋白微球體說」、「來自星際空間說」等,每種假說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那就是都與水有關。
自古以來,生命的起源一直是生命學家所熱衷的研究課題。現代科學的研究普遍認為生命起源於海洋,原因有二:一、水是生命體的重要組成和進行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二、海洋為生命的誕生和繁殖提供了天然的庇護場所,豐富的海水能有效地遮擋紫外線,避免生命遭受損傷。
39億年前誕生的生命,其概念只是單細胞生物,和現代細菌有著相似的結構。它們經過了1億年的漫長演變,逐漸進化成為最原始的藻類——單細胞藻類,這就是最原始的生命。這些原始藻類不斷地繁殖,進行大量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為生命的進化提供了有利條件。
就這樣,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又經過億萬年的進化,變成原始的海洋動物,如水母、海綿、蛤類、珊瑚、三葉蟲、鸚鵡螺等,而脊椎動物的出現相對來說較晚,大約是在4億年前。
那麼,生物又是怎樣出現在陸地上的呢?由於月球對地球巨大引力的作用,海洋出現潮汐現象。由於漲潮的時候水位上升,海水不斷地拍擊、沖刷海岸,就會將一些生物沖到岸上;退潮時,大片的淺灘又暴露在陽光下。這樣在海陸交界處就形成了一條潮間帶(本書第三章會詳細講述潮汐現象)。與此同時,臭氧層逐漸形成,這樣就阻擋了紫外線對陸地的直射,為海洋生物的登陸創造了條件,原先生活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經歷潮漲潮落的不斷磨練後,一些生物就慢慢適應了陸地的生活。當然,也會有一些原始的生命在這個過程死去,而經過無數嚴酷考驗最後留在陸地上的生命,就會不斷為適應新環境而進化。約在2億年前,爬行類、兩棲類、鳥類相繼出現,地球上生命的種類開始多樣化。
地球上所有哺乳動物都是在陸地上誕生的。後來由於自然條件的變化等原因,它們中的一部分又重新回歸到海洋中,如鯨和豚。還有一部分在經過自然界的眾多劇變後,仍然頑強地存活在陸地,並逐漸發展壯大。直到300萬年前,作為高級的生命體人類便誕生了。因此,研究生命起源的學者把海洋稱作「生命的搖籃」。
❼ 為什麼說生命起源於海洋
因為水是生命活動的重要成分,海水的庇護能有效防止紫外線對生命的殺傷.大約在45億年前,地球就形成了.大約在38億年前,當地球的陸地上還是一片荒蕪時,在咆哮的海洋中就開始孕育了生命——最原始的細胞,其結構和現代細菌很相似.大約經過了1億年的進化,海洋中原始細胞逐漸演變成為原始的單細胞藻類,這大概是最原始的生命.由於原始藻類的繁殖,並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和二氧化碳,為生命的進化准備了條件.這種原始的單細胞藻類又經歷億萬年的進化,產生了原始水綿、海綿、三葉蟲、鸚鵡螺、蛤類、珊瑚等,海洋中的魚類大約是在4億年前出現的.
由於月亮的吸引力作用,引起海洋潮汐現象.漲潮時,海水拍擊海岸;退潮時,把大片淺灘暴露在陽光下.原先棲息在海洋中的某些生物,在海陸交界的潮間帶經受了鍛煉,同時,臭氧層的形成,可以防止紫外線的傷害,使海洋生物登陸成為可能,有些生物就在陸地生存下來.同時,無數的原始生命在這種劇烈變化中死去,留在陸地上的生命經受了嚴酷的考驗,適應了環境並逐步得到發展.大約在2億年前,爬行類、兩棲類、鳥類出現了.而哺乳動物也在陸地上誕生,它們中的一部分又回到海洋中.大約在300萬年前,出現了具有高度智慧的人類.
❽ 尼摩艇長說海洋是人類的墳墓後面一句是什麼
形容人類進步的話是「人類進步的實在是太慢了。」
海底兩萬里故事梗概:
故事發生在1866年,法國人阿羅納克斯,一位生物學家,應邀赴美參加一項科學考察活動。這時,海上出了個怪物,在全世界鬧得沸沸揚揚。
科考活動結束之後,生物學家正准備束裝就道,返回法國,卻接到美國海軍部的邀請,於是改弦更張,登上了一艘驅逐艦,參與「把那個怪物從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動。
在《海底兩萬里》中,尼摩是個不明國籍的神秘人物(後在《神秘島》中交代其為印度人),他在荒島上秘密建造的這艘潛艇不僅異常堅固,而且結構巧妙,能夠利用海洋來提供能源,他們依靠海洋中的各種動植物來生活。
潛艇船長對俘虜也很優待,但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尼摩船長從此之後不允許他們離開。阿龍納斯一行人別無選擇,只能跟著潛艇周遊各大洋。在旅途中,阿龍納斯一行人遇到了無數美景,同時也經歷了許多驚險奇遇。
他們眼中的海底,時而景色優美、令人陶醉;時而險象叢生、千鈞一發。通過一系列奇怪的事情,阿龍納斯終於了解到神秘的尼摩船長仍與大陸保持聯系,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萬金銀來支援陸地上人們的正義斗爭。
最後,鸚鵡螺號在北大西洋里遇到一艘驅逐艦的炮轟,潛艇上除了三位俘虜外個個義憤填膺,用鸚鵡螺號的沖角把驅逐艦擊沉。不久,他們在潛艇陷入大漩渦的極其險惡的情況下逃出了潛艇,被漁民救上岸。回國後,博物學家才將旅行中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之於世。
❾ 大海的資料
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
世界共有5個大洋,即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南大洋。太平洋最大,北冰洋最小。
海其實是在地球史上第一次火山爆發時由於水蒸氣太多而形成了雲,之後又下了幾千年的暴雨,匯成了大海。
海洋是礦產資源的聚寶盆。經過20世紀70年代「國際10年海洋勘探階段」,人類進一步加深了對海洋礦產資源的種類、分布和儲量的認識。
(9)生物學家說海洋是什麼擴展閱讀:
大海即海洋。其實海與洋還是有些差別的。 海和洋的區分: 廣闊的海洋,從蔚藍到碧綠,美麗而又壯觀。海,在洋的邊緣,是大洋的附屬部分。海的面積約占海洋的11%,海的水深比較淺,平均深度從幾米到二三千米。海臨近大陸,受大陸、河流、氣候和季節的影響,海水的溫度、鹽度、顏色和透明度,都受陸地影響,有明顯的變化。
❿ 海洋是人類的母親.浩瀚的海洋不僅繁衍著無數水生生物,還蘊藏著豐富的化學資源,如氯化鈉、氯化鈣、氯化
(1)蒸餾水中沒有雜質,而海水中含有氯化鈉、氯化鈣、氯化鎂、溴化鎂等大量的無機鹽;所以鑒別海水和蒸餾水的方法:
物理方法:將液體加熱蒸發,有固體析出的是海水,無固體析出的是蒸餾水.化學方法:分別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有沉澱產生的是海水,無沉澱產生的是蒸餾水.
(2)所得的粗鹽中含有不溶性雜質,可採取下列步驟除去:先把粗鹽溶解,再用過濾的方法濾去雜質,然後蒸干水分,得到純凈的NaCl.
(3)海水中的氯化鎂能和鹼溶液反應生成氫氧化鎂沉澱,化學方程式為:MgCl2+Ca(OH)2=CaCl2+Mg(OH)2↓;從海水中過濾分離出沉澱,氫氧化鎂能溶於稀鹽酸,製得純凈的氯化鎂溶液,化學方程式為:Mg(OH)2+2HCl=MgCl2+2H2O;然後電解氯化鎂,便能得到金屬鎂,化學方程式為:MgCl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