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種間關系有哪些基本類型
生物種間相互作用的類型有哪些
一共七種關系:種間共處、互生、共生、拮抗、競爭、寄生和捕食。
種間共處:兩種微生物相互無影響的生活在一起,不表現出明顯的有利或有害關系。如乳桿菌和鏈球菌。
互生:微生物間比較鬆散的聯合,在聯合中一方或雙方都有利。如氨化菌和硝化菌。
共生:兩種微生物緊密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特殊的共生體,在組織和形態上產生了新的結構,
在生理上有一定的分工。共生分為互惠共生和偏利共生。如藻類與真菌共生形成的地衣。
拮抗:兩種微生物生活在一起時,一種微生物產生某種特殊的代謝產物或改變環境條件,從而抑制甚至殺死另一種微生物的現象。
競爭: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為了生長爭奪有限的營養或空間,結果使兩種微生物的生長均受到抑制。競爭在自然界普遍存在,是推動微生物發展和進化的動力。
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體表或體內,從後者的細胞、組織或體液中取得營養,前者稱為寄生物,後者稱為寄主,寄生物一般對寄主是有害的。如噬菌體與細菌。
捕食:一種微生物直接吞食另一種微生物。如原生動物對細菌的捕食,捕食關系在控制種群密度,組成生態系食物鏈中,具有重要意義。
Ⅱ 種間關系包括哪四種
種間關系包括:
1、捕食: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作為食物。
2、競爭: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相互爭奪資源和空間等。
3、寄生: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種生物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以維持生活。
4、互利共生: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開,則雙方或者一方不能獨立生存。
種間關系的正相互作用:
1.偏利共生
僅一方有利稱為偏利共生。如蘭花生長在喬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獲得陽光和根從潮濕的空氣中吸收營養。藤壺附生在鯨魚或螃蟹背上。鮣用其頭頂上的吸盤固著在鯊魚腹部等,都是被認為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對雙方都有利稱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賴於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優勢植物的根多與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數有花植物依賴昆蟲傳粉。
大部分動物的消化道也包含著微生物群落。兩種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種從另一種獲得好處,但並未達到離開對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專性的,專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單方專性和雙方專性。
3.原始協作
原始協作可以認為是共生的另一種類型,其主要特徵為兩種群相互作用,雙方獲利,但協作是鬆散的。分離後,雙方仍能獨立生存。
如蟹背上的腔腸動物對蟹能起偽裝保護作用,而腔腸動物又利用蟹作運輸工具,從而得以在更大范圍內獲得食物。又如某些鳥類啄食有蹄類身上的體外寄生蟲,而當食肉動物來臨之際,又能為其報警,這對共同防禦天敵十分有利。
Ⅲ 簡述動物的種間關系.
種內關系又分為種內互助和種內競爭;種間關系又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種間競爭幾種方式.
①共生是指兩種共居一起,彼此創造有利的生活條件,較之單獨生活時更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一旦分離,雙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②寄生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並從後者攝取營養以維持生活的種間關系.
③競爭是指兩種共居一起,為爭奪有限的營養、空間和其他共同需要而發生斗爭的種間關系.
④捕食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前者是捕食者,後者是被捕食者.
故答案為:種間關系有①共生、②寄生、③捕食、④種間競爭幾種方式.
①共生是指兩種共居一起,彼此創造有利的生活條件,較之單獨生活時更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一旦分離,雙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②寄生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並從後者攝取營養以維持生活的種間關系.
③競爭是指兩種共居一起,為爭奪有限的營養、空間和其他共同需要而發生斗爭的種間關系.
④捕食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前者是捕食者,後者是被捕食者.
Ⅳ 什麼叫生物種內關系及種間關系
一,種內關系(同種生物間的關系)
種群: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中,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
例:一個池塘里的鯉魚.
關系:互助關系 , 例:螞蟻
競爭關系, 例:植物中的大苗抑制小苗 . 競爭原因:爭奪資源和空間
二,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間的相互關系)
群落:是一定地區內所棲息的各種生物種群的自然組合.
例:一個池塘里的所有生物
Ⅳ 種間關系有哪些分別指的是什麼
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物種種群之間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關系,兩個種群的相互關系可以是間接的,也可以是直接的相互影響,這種影響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利的。
上述的相互作用類型可以簡單地分為三大類:①中性作用,即種群之間沒有相互作用。事實上,生物與生物之間是普遍聯系的,沒有相互作用是相對的。②正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按其作用程度分為偏利共生、原始協作和互利共生三類。③負相互作用,包括競爭、捕食、寄生和偏害等。
正相互作用
1.偏利共生
僅一方有利稱為偏利共生。如蘭花生長在喬木的枝上,使自己更易獲得陽光和根從潮濕的空氣中吸收營養。藤壺附生在鯨魚或螃蟹背上。鮣用其頭頂上的吸盤固著在鯊魚腹部等,都是被認為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的偏利共生。
2.互利共生
對雙方都有利稱為互利共生。世界上大部分的生物量是依賴於互利共生的。草地和森林優勢植物的根多與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多數有花植物依賴昆蟲傳粉,大部分動物的消化道也包含著微生物群落。兩種生物的互利共生,有的是兼性的,即一種從另一種獲得好處,但並未達到離開對方不能生存的地步;另一些是專性的,專性的互利共生也可分單方專性和雙方專性。
3.原始協作
原始協作可以認為是共生的另一種類型,其主要特徵為兩種群相互作用,雙方獲利,但協作是鬆散的。分離後,雙方仍能獨立生存。
如蟹背上的腔腸動物對蟹能起偽裝保護作用,而腔腸動物又利用蟹作運輸工具,從而得以在更大范圍內獲得食物。又如某些鳥類啄食有蹄類身上的體外寄生蟲,而當食肉動物來臨之際,又能為其報警,這對共同防禦天敵十分有利。
Ⅵ 生物之間的關系有哪些
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分為種內關系和種間關系。種內關系是指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包括種內互助(如蜜蜂與蜜蜂之間的合作)和種內斗爭(同種生物爭奪共同資源)。種間關系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系,又分為互利共生(大豆和根瘤菌)、寄生(蛔蟲和哺乳動物)、競爭(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和捕食(鷹和兔)。
Ⅶ 生物的種內關系有什麼關系,種間關系有哪四種
生物的種內關系有密度效應、動植物性行為、領域行為、社會等級、通信行為以及利他行為等。
種間關系有寄生,共生,競爭,捕食。
種內關系:
一、密度效應
大量實驗研究已揭示出密度效應的各種機制。例如,當把一對果蠅置於一個瓶中,並供應一定量的食物時,起初其後代數量會迅速增加,很快就會達到一定限度。但是,當把很多果繩置於同樣的瓶中時,每對果蠅所產出的後代數量將與瓶中采蠅的密度成反比。
二、動植物性行為
婚配製度是動物行為生態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之一。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動物除了在形態解剖、生理生化及遺傳學等方面對環境產生適應性變化之外,也產生了與環境相適應的行為,其中婚配製度、雙親行為、攻擊和友好行為等社會行為充分表現了以社群為單位的動物對特定環境的適應性。
三、領域行為
領域是指一個動物或一個特定的動物群有選擇地佔領的,並加以守衛和防禦,排斥同類個體或群體人侵的空間。而動物佔領和保衛領域的行為則稱為領域行為。領域行為實際上起著減少同種動物之間戰斗的作用,它對於控制種群密度、促進種群的穩定、對侵略性的抑制等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社會等級
社會等級制在動物界中相當普遍,包括許多魚類、爬行類、鳥類和獸類。通過研究,已得到一些普遍的規律。高地位的優勢個體通常較低地位的從屬個體身休強壯、體重大、性成熟程度高,具有打鬥經驗。其生理基礎是血液中存較高濃度的雄性激素(睾酮)。
五、通信行為
任何動物都不是孤立地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它們總是組成一個小的生活群體。盡管有一些喜歡獨來獨往,但至少它們在交配時需要與異性接觸。在接觸過程中,它們的鳴叫,彼此間互相的觸摸,甚至一些化學物質的釋放,使得它們聲息相通,行動一致,即動物之間的交流存在通信行為。
六、利他行為
利他行為是另一種社會性相互作用。利他行為是指一個個體犧牲自我而使社群整體或其他個體獲得利益的行為。利他行為的例子很多,尤其是社會昆蟲。白蟻的巢穴如被打開,工蟻和幼蟲都向內移動,兵蟻則向外移動以圍堵缺口,表現了「勇敢」的保衛群體的利他行為。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種間關系
網路—種內關系
Ⅷ 生物之間有哪些關系
一,種內關系(同種生物間的關系)
關系:種內互助,如:螞蟻
種內斗爭,如:植物中的大苗抑制小苗,斗爭原因:爭奪資源和空間等
二,種間關系(不同種生物間的相互關系)
1,共生: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關系.但如果失去一方,雙方或一方就不能獨立生存或繁殖.
例:薜荔和薜荔榕小蜂,白蟻與鞭毛蟲
2,共棲:指兩種都能獨立生存的生物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有利的一種生物間的關系.
例:海葵和寄居蟹,鯊魚和印魚,綠藻與龜
3,捕食: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一種生物關系.
例:貓吃老鼠,捕蠅草,避役的捕食
4,寄生:指一種生物生活於另一種生物體表或體內,依靠它生活,並消耗其營養的一種生物關系.
例:肉蓯蓉,跳蚤,虱與被寄生的生物,冬蟲夏草
5,競爭:當兩種生物同時利用同一資源時,會發生競爭.
例,雜草與莊稼,五爪金龍與杉木
小結:
生物與生物間的關系
種內關系:
種內互助
種內斗爭
種間關系:
種間互助
種間競爭
共生
共棲
捕食
寄生
Ⅸ 種間關系有哪些呢
種間關系有:
1、共棲
指兩種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無害或無大害。前者稱共棲者,後者稱宿主。共棲者是主動的。按共棲狀況分為外共棲和內共棲。
彼此分離後,有的共棲者往往不能獨立生活。這是一種比較密切的種間合作關系。例如,我國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所記載的海鏡和小蟹間的奇異關系,就是典型的共棲。
海鏡又名海月(Placunaplaenta),是一種海洋貝類。小蟹即豆蟹(Pinnotheres),是一類形如黃豆粒的小型蟹類。豆蟹總是一雌一雄雙雙生活在海月等動物的體內。
餓了,雙雙外出捕食;飽了,成對回來休息。豆蟹一旦離開宿主,也即「逡巡亦斃」,不能獨立生活。此種關系,對小蟹有利,對貝類也無大的害處。
有的學者,也常將上述的原始合作和共棲兩種形式統稱為共棲。
2、原始合作
指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對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開後,各自又都能夠獨立生活。這是一種比較鬆懈的種間合作關系。
海洋甲殼動物蟹類的背部常附生著多種腔腸動物,如寄居蟹(Pagurus)和海葵(Stomphia)。共居時,腔腸動物藉助蟹類提供棲所、攜帶殘餘食物。
而蟹類則依靠腔腸動物獲得安全庇護,雙方互利,但又並非絕對需要相互依賴,分離後各自仍能獨自生活,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關系。有些學者也把它稱為共棲關系。
3、寄生
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並從後者攝取營養以維持生活的種間關系。前者稱寄生物,後者稱寄生。
生物界的寄生現象十分普遍,幾乎沒有一種生物是不被寄生的,連小小的細菌也要受到噬菌體的寄生。在寄生關系中,一般寄生物為小個體,寄主為大個體,以小食大。
而且大都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同時寄生雙方又互為條件,相互制約,共同進化。寄生是生物種間的一種對抗性的相互關系。
4、共生
共生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概念。狹義的是指兩種共居一起,彼此創造有利的生活條件,較之單獨生活時更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一旦分離,雙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按共居狀況分為外共生和內共生。清潔魚或清潔蝦在魚類的體表,以吞食病灶組織和細菌等為生,兼為魚類治病,這屬於體外共生。
鞭毛蟲寄居在白蟻或其他動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纖維素供給宿主,宿主則為其提供營養和棲所,這屬於體內共生。
有些單細胞的藻類、細菌生活在原生動物的細胞內,並有物質交流,這屬於胞內共生。胞內共生在進化論上有重要的意義。共生是一種更加密切的、結合比較牢固的種間合作關系。也有學者把共生稱之為互利。
5、競爭
有種內和種間兩種競爭方式。這里是指兩種共居一起,為爭奪有限的營養、空間和其他共同需要而發生斗爭的種間關系。
競爭的結果,或對競爭雙方都有抑製作用,大多數的情況是對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
例如,看麥娘(Alopecurus pratensis)的天然群落中,狐茅(Festuca sulcata)不能生長,因為它被看麥娘的快速生長和遮蔭所抑制。
高斯(Gause)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將大草履蟲(Paramecium caudatum)和雙核小草履蟲(P.Aurelia)混合培養,16天後,只剩下後者。
這說明具有相同需要的兩個不同的種,不能永久地生活在同一環境中,否則,一方終究要取代另一方,即一個生態位只能為一種生物所佔據。
這種現象被稱作高斯原理。十分清楚,競爭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種間對抗性相互關系。
6、捕食
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前者謂之捕食者,後者謂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類、狼和兔等都是捕食關系。
在通常情況下,捕食者為大個體,被捕食者為小個體,以大食小。捕食的結果,一方面能直接影響於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另一方面也影響於捕食者本身的種群變化,兩者關系十分復雜。捕食也是一種種間的對抗性相互關系。
Ⅹ 生物種間關系有哪些基本類型
原始合作(Protocooperation)
指兩種生物共居在一起,對雙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開後,各自又都能夠獨立生活。這是一種比較鬆懈的種間合作關系。海洋甲殼動物蟹類的背部常附生著多種腔腸動物,如寄居蟹(Pagurus)和海葵(Stomphia)。共居時,腔腸動物藉助蟹類提供棲所、攜帶殘餘食物;而蟹類則依靠腔腸動物獲得安全庇護,雙方互利,但又並非絕對需要相互依賴,分離後各自仍能獨自生活,這便是典型的原始合作關系。有些學者也把它稱為互生關系。
共棲(Commensalism)
指兩種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無害或無大害。前者稱共棲者,後者稱宿主。共棲者是主動的。按共棲狀況分為外共棲和內共棲。彼此分離後,有的共棲者往往不能獨立生活。這是一種比較密切的種間合作關系。例如,我國唐代劉恂在《嶺表錄異》中所記載的海鏡和小蟹間的奇異關系,就是典型的共棲。海鏡又名海月(Placunaplaenta),是一種海洋貝類。小蟹即豆蟹(Pinnotheres),是一類形如黃豆粒的小型蟹類。豆蟹總是一雌一雄雙雙生活在海月等動物的體內。餓了,雙雙外出捕食;飽了,成對回來休息。豆蟹一旦離開宿主,也即「逡巡亦斃」,不能獨立生活。此種關系,對小蟹有利,對貝類也無大的害處。
有的學者,也常將上述的原始合作和共棲兩種形式統稱為共棲。
共生(Symbiosis)
共生有廣義的和狹義的兩種概念。狹義的是指兩種共居一起,彼此創造有利的生活條件,較之單獨生活時更為有利,更有生活力;相互依賴,相互依存,一旦分離,雙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按共居狀況分為外共生和內共生。清潔魚或清潔蝦在魚類的體表,以吞食病灶組織和細菌等為生,兼為魚類治病,這屬於體外共生。鞭毛蟲寄居在白蟻或其他動物的消化道里,消化纖維素供給宿主,宿主則為其提供營養和棲所,這屬於體內共生。有些單細胞的藻類、細菌生活在原生動物的細胞內,並有物質交流,這屬於胞內共生。胞內共生在進化論上有重要的意義。共生是一種更加密切的、結合比較牢固的種間合作關系。也有學者把共生稱之為互利(mutualism)。
寄生(Parasitism)
指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表,並從後者攝取營養以維持生活的種間關系。前者稱寄生物,後者稱寄生。生物界的寄生現象十分普遍,幾乎沒有一種生物是不被寄生的,連小小的細菌也要受到噬菌體的寄生。在寄生關系中,一般寄生物為小個體,寄主為大個體,以小食大。而且大都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同時寄生雙方又互為條件,相互制約,共同進化。寄生是生物種間的一種對抗性的相互關系。
捕食(Predation)
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種間關系。前者謂之捕食者,後者謂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類、狼和兔等都是捕食關系。在通常情況下,捕食者為大個體,被捕食者為小個體,以大食小。捕食的結果,一方面能直接影響於被捕食者的種群數量,另一方面也影響於捕食者本身的種群變化,兩者關系十分復雜。捕食也是一種種間的對抗性相互關系。
競爭(Competition)
有種內和種間兩種競爭方式。這里是指兩種共居一起,為爭奪有限的營養、空間和其他共同需要而發生斗爭的種間關系。競爭的結果,或對競爭雙方都有抑製作用,大多數的情況是對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例如,看麥娘(Alopecurus pratensis)的天然群落中,狐茅(Festuca sulcata)不能生長,因為它被看麥娘的快速生長和遮蔭所抑制。高斯(Gause)有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將大草履蟲(Paramecium caudatum)和雙核小草履蟲(P.Aurelia)混合培養,16天後,只剩下後者。這說明具有相同需要的兩個不同的種,不能永久地生活在同一環境中,否則,一方終究要取代另一方,即一個生態位只能為一種生物所佔據。這種現象被稱作高斯原理。十分清楚,競爭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種種間對抗性相互關系。
其他
除上所述,生物種間還可以列舉出一些其他的關系形式。例如,兩種共居,一方抑制另一方,這叫做偏害(amensalism),亦稱他害,微生物學又常稱拮抗。一種生物附生於另一種生物體上,但並無物質交流,稱之為附生(epiphytism)。還有,不同生物共居一處,但無直接聯系,互不影響,保持相對獨立,這叫做中立關系或中性現象(neutralism)。
按性質可歸並為兩類。一是種間互助性的相互關系,如原始合作、共棲、共生等;二是種間對抗性的相互關系,如寄生、捕食、競爭等。應該指出的是,所有這些關系,絕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既非偶然相遇,也非臨時湊合,而是在時間上和空間上有規律重復出現的現象,是生物界長期進化的結果。例如菌根這種復合體,在裸子植物的化石中就已經出現,古已有之。又如螞蟻與蚜蟲共生的奇異表演,不僅在亞洲可以見到,就是在歐洲也能看到(在那裡是很常見的)。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作過精彩描述,蘇聯《大網路全書》中也有記載。同時,這些形式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界線也不是十分嚴格的。就以原始合作、共棲、共生三者而言,互助的性質相似,結合的程度有異,其界線很難准確劃分,而且在一定條件下也是可以轉化的。例如,在自然條件下,氧化亞鐵硫桿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和產乳貝氏固氮菌(Beijerinckia lacticogenes),可以是關系比較鬆懈的原始合作或共棲,而人為混合培養用於冶金時,則是十分密切的共生關系。再說共生與寄生,也是可以轉化的。例如,根瘤菌與豆科植物之間是眾所周知的共生關系,但在根瘤菌形成過程中的某段時期,卻又是典型的寄生關系。又如鯽魚與鯊魚,一般都認為是寄生或附生關系,但鯽魚有時也為宿主作些清潔工作,這時即為共棲了。至於寄生和捕食,其性質更為相似,前者是以小食大,後者是以大食小。說到底,寄生也是一種捕食關系。
挪威為了保護雷鳥,於19世紀末採用頒發獎金的辦法,鼓勵獵取捕食雷鳥的猛禽和野獸,結果卻引起球蟲病在雷鳥中廣泛傳播,致使其後接著出現雷鳥的大量死亡。原來捕食者捕食的雷鳥,大多是體弱多病的個體,這些個體的淘汰,對雷鳥種群的發展是必要而有益的。這說明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或寄生物和寄主)之間,既有相互對抗的一面,又有相互依存的一面,兩者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從這個意義上講,寄生、捕食實際是生物種間的一類對抗性的共生關系。對抗的雙方,在斗爭中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共同進化。
這樣說來,生物種間的共生關系,從廣義上講,既包括著原始合作、共棲、共生這樣的互助性共生關系,也包括著寄生、捕食這樣的對抗性共生關系。整個生物圈,各個生態系,生物與生物間,就是在這種矛盾對立統一的關系中,息息相關、生生不止、共存共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