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物醫學模式具有哪些特點
生物醫學模式的特點就是近代醫學的標志,是隨著數學、物理學、化學 的發展,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生物學的發展而形成的。它以數學、物
理學、化學分析為手段來研究人體運動和疾病的本質。
認識到疾 病是由微生物進入人體後發生病變以導致疾病的發生。這種醫學 模式認為疾病的發生由細菌、寄生蟲、病毒、過敏原等引起的,疾病
的發展和轉歸也是這些因素的關系,這就形成了生物因子為核心 的生物醫學模式,所以以預防接種、消毒殺菌、抗生素構成治療疾 病的三大法寶,從而有力地消滅或控制了傳染病的猖獗流行,使人
類征服疾病,增進健康,爭取延年益壽的斗爭中向前發展,邁出了 相當大的一步,對征服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病毒等生物因子所造 成的各種疾病,為發展醫學科學技術和社會進步發揮了巨大作用。
人們把這種進步認為是第一次衛生革命帶給人們的福音,但是這 種醫學模式也帶有局限性。它只是研究了人們和疾病的生物本 質,而忽視了心理、社會諸因素對人體和疾病的發生及轉歸過程中
的相互影響。
❷ 簡述四個醫學模式特點
1.神靈主義的醫學模式
起源於原始社會,由於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將疾病看作是神靈的懲罰或惡魔作祟所致。人們治療疾病的手段或者祈禱神靈的保佑或寬恕,或者採取驅鬼或避邪的方式免除疾病。今天在一些偏遠地區或某些文化中還可見到這種模式的遺跡。
2.自然哲學的醫學模式
大約與公元前3000年左右出現,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人體的物質基礎和疾病的客觀屬性醫學教育`網整理。以中國古代中醫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古希臘希波克拉底等人提出的「體液學說」等為代表。這一模式的哲學觀以樸素的唯物論、整體觀和心身一元論為基礎。
3.生物醫學模式
公元十四、五世紀以來,西方文藝復興運動極大地促進了科學的進步,也大大推動了醫學科學的發展。哈維創立了血液循環說並建立了實驗生理學的基礎,摩爾根尼關於疾病的器官定位的研究、以及魏爾嘯創立的細胞病理學等一系列成果奠定了現代醫學的基石,也標志著生物醫學模式的建立。到今天為止。生物醫學模式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的發展,使人們對疾病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和細致。但是,這一模式也使心身二元論和機械唯物論的哲學觀成為主導,使人們忽視了疾病與健康的相對性以及人的生物、心理、社會諸因素間的聯系及相互影響。因此這一模式本身也存在著內在的缺陷,並在醫療實踐中會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4.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醫生恩格爾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模式的挑戰」,批評了生物醫學模式「還原論」和「心身二元論」的局限,並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概念。這一模式並不排斥生物醫學的研究,而是要求生物醫學以系統論為概念框架、以身心一元論為基本的指導思想醫學教育`網整理,既要考慮到病人發病的生物學因素,還要充分考慮到有關的心理因素及環境和社會因素的影響,將所有這些因素看作是相互聯系和相互影響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醫學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指導思想,也是醫學心理學發展的重要依據。
❸ 生物醫學模式優缺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生物醫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於現在社會和人群,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符合社會發展和進步形勢的,就因為加入了心理,整個醫學模式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現在對健康的定義也不僅僅是身體沒有疾病,而是身心沒有疾病,身體上的疾病可以治療,心理上的疾病同樣需要我們醫務工作者去關注,有些疾病不僅僅通過身體方面的治療就可以解決,還要加上心理的疏導,比如精神分裂、神經官能症、老年痴獃等,不僅僅是在腦部做手術或者神經內科葯物治療,研究發現,用心理治療技術干涉後的物理治療效果更好.由此可見,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快節奏、高壓力的今天更為實用,有著重要的醫學意義!
❹ 生物醫學模式的三要素
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
生物醫學模式的觀點是健康在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
生物醫學模式在醫學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發現它存在一定缺陷,給人們的思維活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指出來的目的在於補充和完善它。
(4)生物醫學模式的實力表現在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生物醫學模式對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事業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針對急慢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方面,使其發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在臨床醫學方面,藉助細胞病理學手段對一些器質性疾病做出定性診斷,無菌操作、麻醉劑和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減輕了手術痛苦,有效地防止了傷口感染,提高了治癒率。
同時這種模式受「還原論」和「心身二元論」的影響,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僅僅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屬性,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
在臨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機能,而忽視了人的心理機能及心理社會因素的致病作用;在科學研究中較多地著眼於軀體的生物活動過程,很少注意行為和心理過程;
思維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就是」(不是病,就是健康)。因而對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無法得出正確的解釋,更無法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這樣就必然不能闡明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質。
❺ 生物醫學模式的三要素是什麼
生物醫學模式的三要素:宿主(人體)、環境、病因。
生物醫學模式是指人們運用生物與醫學聯系的觀點認識生命、健康與疾病。人的健康是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這種以維持動態平衡的醫學觀所形成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
醫學模式是指一定時期內人們對疾病和健康的總體認識,並成為當時醫學發展的指導思想,也可以說是一種哲學觀在醫學上的反映。醫學模式的發展經歷了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以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其發展與各個時期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緊密聯系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並不排斥生物醫學的研究,而是要求生物醫學以系統論為概念框架,以身心一元論為基本指導思想,但身心一元論與病因一元論是安全不同的概念,新的醫學模式對應的應是病因的多元學說,即既要考慮到病人的生物學因素還要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心理因素以及環境和社會因素的特點,將所有這些因素都看作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不難看出,醫學心理學對醫學模式的轉化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生物醫學模式的觀點是健康在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生物醫學模式在醫學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發現它存在一定缺陷,給人們的思維活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生物醫學模式對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事業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針對急慢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方面,使其發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在臨床醫學方面,藉助細胞病理學手段對一些器質性疾病做出定性診斷,無菌操作、麻醉劑和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減輕了手術痛苦,有效地防止了傷口感染,提高了治癒率。同時這種模式受「還原論」和「心身二元論」的影響,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僅僅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屬性,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在臨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機能,而忽視了人的心理機能及心理社會因素的致病作用;在科學研究中較多地著眼於軀體的生物活動過程,很少注意行為和心理過程;思維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就是」(不是病,就是健康)。因而對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無法得出正確的解釋,更無法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這樣就必然不能闡明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質。
❻ 生物醫學模式的概念是什麼
1、這種模式的主要缺陷在於只注重人體的生物屬性,而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
2、只重視人的生理活動,而忽視了人的心理活動在疾病發生發展以及防治與康復中的作用。
3、這種醫學模式無法解釋心理及社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因此生物醫學模式具有不全面性。
❼ 醫學模式的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 biomedical model )是指建立在經典的西方醫學基礎之上尤其是細菌論基礎之上的醫學模式。由於其重視疾病的生物學因素,並用該理論來解釋、診斷、治療和預防疾病以及制定健康保健制度,故被稱為生物醫學模式。其基本特徵是把人看作單純的生物或是一種生物機器。即只注重人的生物學指標的測量,忽視病人的心理、行為和社會性,它認為任何疾病(包括精神病)都能用生物機制的紊亂來解釋,都可以在器官、組織和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形態、結構和生物指標的特定變化。
無疑,生物醫學模式對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事業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針對急慢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方面,使其發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在臨床醫學方面,藉助細胞病理學手段對一些器質性疾病做出定性診斷,無菌操作、麻醉劑和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減輕了手術痛苦,有效地防止了傷口感染,提高了治癒率。
然而,必須同時看到這種模式受「還原論」和「心身二元論」的影響,有很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①僅僅從生物學的角度去研究人的健康和疾病,只注重人的生物屬性,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②在臨床上只注重人的生物機能,而忽視了人的心理機能及心理社會因素的致病作用;③在科學研究中較多地著眼於軀體的生物活動過程,很少注意行為和心理過程;④思維的形式化往往是「不是、就是」(不是病,就是健康)。因而對某些功能性或心因性疾病,無法得出正確的解釋,更無法得到滿意的治療效果,這樣就必然不能闡明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本質。
❽ 醫學生物模式對護理領域有什麼影響
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以生物科學為基礎的生物醫學模式對醫學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但它從單一的生物學角度去理解健康和疾病,忽視了人的社會性和心理、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這一缺陷限制了它對健康和疾病的觀察視野,妨礙其對健康和疾病受到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綜合作用的全面認識。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容結構現代疾病譜的變化、醫學社會化發展趨勢增強、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與醫學交叉、融合,一批具有現代特徵的醫學交叉學科、綜合學科的誕生、人類對健康需要日益提高等,在這一系列發展、變化的背景下,現代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是醫學發展的必然結果。現代醫學模式概括了影響人類健康和疾病的全部因素,從醫學的整體性出發,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和疾病的綜合作用,突出了社會因素的決定作用,因而得到WHO和國際社會醫學界的認可,它的誕生標志著人類進入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時代。
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 開創預防醫學發展的新時期在現代疾病防治和衛生保健的實踐中,現代醫學模式要求預防醫學更新醫學觀念,將生物醫學預防擴大到社會預防。
樹立社會預防觀 預防醫學一個顯著的特點是它的群眾性和社會性。在防治以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為主要目標的第一次衛生革命的勝利,正是從個體預防向群體預防發展的標志;現在,在防治以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糖尿病等現代慢性病為主要目標的人類第二次衛生革命,單靠生物醫學預防或僅靠攻克疾病醫治的手段是不能奏效的,必須依靠動員全社會參與以及採取社會醫學、行為醫學和環境醫學的社會措施才能得到有效防治。
樹立「三維」健康觀 健康和疾病是醫學的核心問題,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無病即健康」是生物醫學模式的健康觀,它僅以軀體生理功能正常作健康的指標,未涉及心理和社會方面,因而是片面的和消極的。健康被理解為生物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三維組合概念,即「三維」健康觀,健康的內涵由生物學健康向心理學、社會學領域拓展,這對現代衛生保健事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醫院衛生服務模式將向預防、醫療和保健綜合型轉變 醫學模式的轉變,引起對保護健康、防治疾病的思維方式、衛生服務模式等一系列的轉變。現代預防保健觀認為,預防保健的理論、觀點要貫穿到生命的全過程和疾病防治的全過程。為此,21世紀我國將從多方面、多層次落實預防為主的方針,衛生服務的方向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四個擴大」,即:從治療服務擴大到預防服務;從技術服務擴大到社會服務;從院內服務擴大到院外服務;從生理服務擴大到心理服務。醫院衛生服務將從單一醫療型向預防、醫療和保健綜合型轉變;社區衛生服務將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服務融為一體,為衛生工作的重點轉向農村和基層社區以及為預防醫學與臨床醫學有機結合創造良好的機制和形式。
加強公共衛生建設,提高防治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加強公共衛生建設對預防控制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降低其危害性具有重要意義。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范圍:甲類傳染病出現、乙類傳染病明顯升高、新傳染病出現、不明原因疾病暴發、各類自然災害過程或發生後疾病暴發流行、各類中毒、免疫接種出現群體副反應、醫院內感染事件等。所謂公共衛生就是以預防醫學的理論、觀點和技能為基礎,對預防疾病、促進人群健康所採取的社會性實踐,也稱公共衛生措施。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公共衛生措施包括基礎性公共衛生措施和應急性公共衛生措施。前者包括建立和完善各級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及建立與公共衛生事件有關的責任網、信息網和緊急救助網、加強基礎衛生設施建設、保護環境、建立和健全飲用水、食品等的監督和管理制度、開展病媒昆蟲、鼠及其病媒動物的監控、健全愛國衛生運動制度、開展計劃免疫和預防接種、開展健康教育和全民健身運動等。後者包括緊急啟動「三網」,制定防治方案、建立技術保障系統和後勤保障系統等,並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應對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機制。
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培養合格醫學人才 我國現行的醫學教育模式是在生物醫學模式框架建立起來的,具有該模式的內在缺陷,目前全國大多數醫科院仍以招收、培養臨床醫學專業學生為主,畢業生「醫療第一」的思想根深蒂固。1988年世界醫學教育會議通過著名的「愛丁堡宣言」指出:「醫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促進全體人民健康的醫生」。現代醫學模式要求醫學教育培養的醫生要樹立正確的職業態度,要有社會責任感和科學獻身精神;具有相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人文科學知識;在專業方面除具有臨床專業知識外,還必須具有基本的預防醫學理論、知識和技能。臨床醫生是預防保健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為改變目前醫學教育重醫療輕預防的狀態,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應加強預防醫學教育:各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預防醫學的理論、觀點和技能滲入到各學科教學內容中;將預防醫學中的《社會醫學》、《環境醫學》、《行為醫學》、《醫學心理學》、《衛生法學》、《健康教育》等學科作為該專業的必 修課或選修課,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安排一定時間讓學生到基層社區去進行社區衛生實習,了解社區衛生問題和影響人群健康的因素,學習社區衛生、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調查方法及評價方法,使學生樹立預防為主的觀念,掌握預防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醫學人才。
❾ 生物醫學模式存在什麼不足和缺陷
1、已形成思維定式難以改變
生物醫學模式使醫務人員思考范圍總是局限在這個領域中,養成了孤立地、片面地考慮問題的習慣,臨床思維,醫學科學研究材料的總結,衛生管理決策等,都是只在生物醫學模式的框架內兜圈子,不能按照事物本身的辯證法,全面地把握事物的辯證發展過程。
2、用靜態的觀點考察人體
生物醫學模式用靜態的觀點考察人體,常常不符合人體實際。
3、導致醫患關系疏遠
生物醫學模式為了探求發病因素,找出病原體及關鍵的生物學變數材料,往往把病人的排泄物、病理組織標本拿來,孤立地進行檢驗,作為整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完全消失了,看到的只是體液和細胞,而病人的社會,心理因素卻完全被忽略或遺忘了。
(9)生物醫學模式的實力表現在哪些方面擴展閱讀
相關優點:
生物醫學模式對現代西方醫學的發展和人類健康事業產生過巨大的推動作用,特別是在針對急慢性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的防治方面,使其發病率、病死率大幅度下降。
在臨床醫學方面,藉助細胞病理學手段對一些器質性疾病做出定性診斷,無菌操作、麻醉劑和抗菌葯物的聯合應用,減輕了手術痛苦,有效地防止了傷口感染,提高了治癒率。
❿ 醫學模式有哪幾種各自特點與局限如何
由於醫學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所以醫學模式也就包括醫學認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醫學行為模式(medical pattern)。
前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醫學自身的認識,即醫學認識論;後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醫葯實踐活動的行為範式,即醫學方法論。醫學模式是從實踐中抽象出來的理論概念,常用語言文字或圖像表示。醫學模式一經形成,便會成為醫學實踐的指導。
醫學模式( medical model )又叫醫學觀,是人們考慮和研究醫學問題時所遵循的總的原則和總的出發點即是人們從總體上認識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轉化的哲學觀點,包括健康觀、疾病觀、診斷觀、治療觀等,影響著某一時期整個醫學工作的思維及行為方式,
從而使醫學帶有一定的傾向性、習慣化了的風格和特徵。已由生物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醫學心理學正是適應這一轉變而逐步發展、完善起來的 。
拓展資料
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 pattern):由於文化體系和醫學目的不同,在醫學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中所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風格、理念與規范。醫學模式的討論是出現於西醫引入國內以後,無論從不同角度觀察,中、西醫的醫學模式均有區別。
例如傳統醫學屬於生命醫學、人類醫學、生態醫學、健康醫學的范疇;而生物醫學則屬於循證醫學、疾病醫學、理化醫學、對抗醫學的范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