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怎麼分類的
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八個主要級別:域、界、門、綱、目、科、屬、種 。從歷史發展上看,在分類方法上有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兩種,這兩種方法也代表了分類工作發展的兩個階段
⑵ 生物可分為哪幾類
根據生物分類學,生物可分為以下幾類:
一·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一些由無細胞核的細胞組成的單細胞或多細胞的低等生物。主要
包括細菌、支原體和植物中的藍藻門。一般沒有細胞內膜,沒有染色體和細胞核膜。一般以為地
球上最早的生命是原核生物,和現存的古細菌相似。原核生物化石已經在很老的岩石里發現了。
也曾有人說在一個火星來的隕石里也發現了原核生物的化石,但是不很可信。原核細胞基本上沒
有膜包細胞器。
二·真核生物。真核生物是所有單細胞或多細胞的、其細胞具有細胞核的生物的總稱,它包
括所有動、植物、真菌和被規入原生生物的單細胞生物。這些生物的共同點是它們的細胞內含有
細胞核以及其它細胞器。此外它們的細胞具有細胞骨架來維持其形狀和大小。所有的真核生物都
是從一個類似於細胞核的細胞(胚胎、胞子等)發育出來的。其它細胞中沒有細胞核的生物被通
稱為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們的細胞在製造蛋白質時可以用同一段染色體製造不
同的蛋白質。
三·動物。動物是相對於植物的生物。動物不能以光合作用來生存,只能靠吃植物或其他動
物。一般口語中指的動物是所有不是人的動物,其實人類也是動物界的一種種類。一般以為最早
的動物是在4.5億-5億年前出現的。海綿動物門出現比較早,和別種大不一樣。海綿有不同種類
的細胞,但是細胞不分組為不同功能。
四·植物界植物比我們看上去要更難下一個准確的定義。雖然植物學家表述了一個植物界,
但是定義植物界的界限要比通常的"植物"的定義要困難的多。我們試圖把植物理解成一種多細胞
的、真核的有機物,沒有感覺器官以及自主運動並由根、莖和葉組成(如果完整的話)。但是,
從生物學上,只有導管植物有"根、莖和葉"。但是公平一點說,導管植物也是我們每天都接觸到
的。
五·真菌界粘菌門 真菌界粘菌綱 集孢粘菌綱 根腫菌綱 真菌門 藻狀菌綱 子囊菌綱 擔子菌
綱 半知菌綱。
⑶ 生物分類等級是什麼
生物分類等級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
生物分類解析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最流行的分類是五界系統。生物學家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將生物分成了五個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目前,大多數分類系統屬於上面五個界,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也在不斷增加,例如:超綱,亞綱、次綱、超目、亞目、次目、超科、亞科等等。生物分類也稱生物分類學,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
⑷ 微生物類群及分類地位
主要有細菌、放線菌、藍細菌、枝原體、立克次氏體、古菌、真菌、顯微藻類、原生動物、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
細菌:
特徵: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體等部分構成,絕大多數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
分類地位:屬原核生物界.
立克次氏體(Rickettsia)
特點:①細胞大小為0.3~0.6μm×0.8~2.0μm,一般不能通過細菌濾器,在光學顯微鏡下清晰可見。
②細胞呈球狀、桿狀或絲狀,有的多形性。
③有細胞壁,呈革蘭氏陰性反應。
④除少數外,均在真核細胞內營專性寄生,宿主一般為虱、蚤等節肢動物,並可傳至人或其他脊椎動物。
⑤以二等分裂方式進行繁殖,但繁殖速度較細菌慢,一般9~12h繁殖一代。
⑥有不完整的產能代謝途徑,大多隻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醯胺產能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機酸產能;
⑦大多數不能用人工培養基培養,須用雞胚、敏感動物及動物組織細胞來培養立克次氏體;
⑧對熱、光照、乾燥及化學葯劑抵抗力差,60℃30min即可殺死,100℃很快死亡,對一般消毒劑、磺胺及四環素、氯黴素、紅黴素、青黴素等抗生素敏感。⑨基因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體的基因組為1.1Mb。
分類地位:是一類專性寄生於真核細胞內的G-原核生物.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而接近於細菌的一類原核生物。
放線菌(Actinomycete)
特徵:原核生物的一個類群。大多數有發達的分枝菌絲。菌絲纖細,寬度近於桿狀細菌,約0.5~1微米。以無性孢子和菌體斷裂方式繁殖。絕大多數為異養型需氧菌。在自然界分布很廣,絕大多數為腐生,少數寄生。
分類地位:屬原核生物界
藍細菌(Cyanobacteria):
特徵:是一類分布很廣,含有葉綠素a,能夠在光合作用時釋放氧氣的原核微生物。藍細菌主要以二分裂或多分裂方式進行繁殖,少數藍細菌可形成孢子,孢子壁厚,能抵抗不良環境。由成串細胞連成絲狀的藍細菌,在細胞鏈斷裂時形成的片段,稱之為鏈絲段,具有繁殖功能。
分類地位:原核生物界
支原體(mycoplasma):
特點:又稱霉形體,為目前發現的最小的最簡單的細胞,也是唯一一種沒有細胞壁的原核細胞。支原體細胞中唯一可見的細胞器是核糖體。其大小介於細菌和病毒之間。結構也比較簡單,多數成球形,沒有細胞壁,只有三層結構的細胞膜,故具有較大的可變性。支原體可以在特殊的培養基上接種生長,用此法配合臨床進行診斷。
分類地位:原核生物界
古菌:
特點:古菌染色體DNA呈閉合環狀,基因也組織成操縱子(操縱子為原核生物基因表達和調控的基本結構單位,生物活性相關的基因常以操縱子的結構形式協調基因表達的開啟和關閉),但在DNA復制、轉錄、翻譯等方面,古菌卻具有明顯的真核特徵:採用非甲醯化甲硫氨醯tRNA作為起始tRNA,啟動子、轉錄因子、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均與真核生物的相似。
分類地位:具爭議,有人將其定位於細菌,但1990年的三域分類學說主張將古菌獨立分界,為古菌界.
真菌
特點:是具有真核和細胞壁的異養生物。種屬很多,已報道的屬達1萬以上,種超過10萬個。其營養體除少數低等類型為單細胞外,大多是由纖細管狀菌絲構成的菌絲體。低等真菌的菌絲無隔膜,高等真菌的菌絲都有隔膜,前者稱為無隔菌絲,後者稱有隔菌絲。在多數真菌的細胞壁中最具特徵性的是含有甲殼質,其次是纖維素。常見的真菌細胞器有:細胞核,線粒體,微體,核糖體,液泡,溶酶體,泡囊,內質網,微管,鞭毛等;常見的內含物有肝糖,晶體,脂體等。
分類地位:真菌界
原生生物(包括藻類和原生動物)
特點:
o 原生生物包括簡單的真核生物(即具有真正的細胞核),多為單細胞生物,亦有部份是多細胞的,但不具組織分化。這個界別是真核生物中最低等的。
o 單細胞的原生生物集多細胞生物功能於一個細胞,包括水份調節,營養,生殖等。
o 營養的方式繁多,有些則似真菌,吸收外間營養;更有部份既行光合作用,亦可進食有機食物,例如裸藻。
o 所有原生生物都生存於水中。
分類地位:原生生物界
病毒
特點:
①含有單一種核酸(DNA或RNA)的基因組和蛋白質外殼,沒有細胞結構;
②在感染細胞的同時或稍後釋放其核酸,然後以核酸復制的方式增殖,而不是以二分裂方式增殖;
③嚴格的細胞內寄生性。
分類地位:在六界生物分類系統中,屬病毒界。獨立成界。
⑸ 生物分類地位按大小和
門 科 種
⑹ 動物分類地位是什麼
在動物界之下,共42個門如下:
1 原生動物門 全都是單細胞動物,是最原始的動物,其中我們熟悉的有眼蟲、草履蟲
2 菱形蟲門 結構簡單的內寄生動物,有記錄的種類不多
3 直泳蟲門 與菱形蟲類似的動物
4 多孔動物門 又稱海綿動物門。海綿是原始的多細胞動物
5 扁盤動物門 到目前為止,此門被絲盤蟲一種動物獨占~~~厲害,不得不服~~
6 古杯動物門 顧名思義,「古」意思是此類動物已滅絕了,「杯」就是說它們長得像杯子
7 腔腸動物門 這里有水螅、水母、海葵和珊瑚,很熟悉吧,不多說了
8 櫛水母動物門 也有人把這個門歸入腔腸動物門,作為櫛水母綱
9 扁形動物門 有渦蟲、吸蟲、絛蟲,後兩者是我們常聽說的寄生蟲
10 螠蟲動物門 海洋底棲動物,身體呈柱形或長囊形
11 舌形動物門 全都是「吸血不眨眼」的寄生蟲,分類地位尚難確定
12 微顎動物門 在1994年新發現的一類動物,人類對它們所知甚少
13 紐形動物門 比扁形動物略高等的類似動物
14 顎胃動物門 體形很小,生活在淺海的細沙中,人們了解得不多
15 線蟲動物門 一個龐大的家族,包含有很多人肚子里長過的——蛔蟲
16 腹毛動物門 身體腹面長有纖毛的一類動物
17 輪蟲動物門 很小,與原生動物類似
18 線形動物門 與線蟲動物類似的一類動物
19 鰓曳動物門 生活在靠近兩極的冷水中的海洋底棲動物,有記載的種類極少
20 動吻動物門 和鰓曳動物類似
21 棘頭蟲動物門 身體前端有吻的一類動物
22 鎧甲動物門 1983年才發現的一個新門,目前沒有準確分類
23 內肛動物門 苔蘚狀的小動物
24 環節動物門 蚯蚓、螞蟥、沙蠶……都是身體呈環節狀,這還用說?
25 環口動物門 最近新發現的一類動物
26 星蟲動物門 與前面說的螠蟲動物相似
27 軟體動物門 包含有大量常見動物,我將在後面詳細解說
28 軟舌螺動物門 已滅絕
29 葉足動物門 寒武紀的奇蝦等
30 緩步動物門 很強的一類動物,能忍受高溫、絕對零度、高輻射真空和高壓
31 有爪動物門 身體呈蠕蟲狀,足呈圓柱形,末端有爪,近乎滅絕
32 節肢動物門 動物界中種類佔三分之二以上的動物,留到下面介紹這個龐大的家族
33 腕足動物門 有時你會在街頭地攤上看見一些像貝殼的化石就是這類動物留下的
34 外肛動物門 曾經與內肛動物為同一門合稱苔蘚動物,現已分開
35 帚蟲動物門 又一個很小的門,又是只有10幾種動物,又都是海洋底棲動物
36 古蟲動物門 在5.3億年前的生命大爆發中早就滅絕了,在近幾年才發現
37 棘皮動物門 一個我們熟悉的門,有海星、海膽、海參和海百合
38 須腕動物門 沒有嘴和消化管的非寄生動物,生活在深海中,分類地位有爭議
39 異渦動物門 僅2種,在波羅的海附近分布 曾先後被認為扁形動物和軟體動物
40 毛顎動物門 只有50種左右,還是海洋動物
41 半索動物門 身體呈蠕蟲形,有人將它們歸入脊索動物門
42 脊索動物門 所有的脊椎動物
⑺ 對生物的分類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
中文名
生物分類
外文名
Taxonomy
類別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動物界、植物界
360網路
目錄
歷史
簡介
細菌域
古細菌域
真核生物域
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
動物界
常見分類
分類方法
人為分類法
自然分類法
命名法規
生物分類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
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
中文名
生物分類
外文名
Taxonomy
類別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動物界、植物界
生物生物網路單細胞生物動物界生物種類生物的多樣性知識點生物的多樣性生物分類圖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生物的分類
看懂視界
為什麼生物需要分類_生物分類的方法
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四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類。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採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溫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准。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第二是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首次將階元系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志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系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六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拉馬克把這個顛倒了的系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系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於今。
由於林奈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才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系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簡介
生物分類也稱生物分類學。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⑻ 什麼是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是現代分類的基本格局
分類的7個等級自上而下依次為:
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
根據生物在分類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關系的親疏遠近
月季與玫瑰為同屬
月季與玫瑰,蘋果,梨為同科
月季與虎耳草為同目
由此可見,
月季與玫瑰的關系要比月季與虎耳草的關系
更親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級是
種
等級越高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較低等的等級包含的種類就較少,但彼此的機構特徵卻越相似
貓 月季
界——動物界 植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被子植物門
綱——哺乳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食肉目 薔薇目
科——貓科 薔薇科
屬——貓屬 薔薇屬
種——貓 月季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地球上現生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類,不立系統,便無從認識,難以研究利用。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產物。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細菌,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採用雙名制和階元系統。
生物分類學的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採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熱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准。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第二是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首次將階元系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志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系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六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拉馬克把這個顛倒了的系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系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至今。
由於林奈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才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系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生物分類學的基本內容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日、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列入階元系統中的各級單元都有一個科學名稱。分類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對象歸入一定的系統和級別,成為物類單元。所以分類和命名是分不開的。
種和屬的學名後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標明來源,便於查找文獻。變種學名亦採取三名制,分類名稱要求穩定,一個屬或種(包括種下單元)只能有一個學名。一個學名只能用於一個對象(或種),如果有兩個或多個對象者,便是「異物同名」,必須於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對象,而其他的同名對象則另取新名。這叫做 「優先律」,動物和植物分類學界各自製訂了《命名法規》,所以在動物界和植物界間不存在異物同名問題。「優先律」是穩定學名的重要措施。優先律的起始日期,動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細菌則起始於1980年1月1日。
鑒定學名是取得物種有關資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種類,只要鑒定出其分類隸屬,亦可預見其一定特徵。分類系統是檢索系統,也是信息存取系統。許多分類著作,如基於區系調查的動植物志,記述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動植物種類情況,作為基本資料,都是為鑒定、查考服務的。
物種指一個動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員在形態上極為相似,以至可以認為他們是一些變異很小的相同的有機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並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元。
物種概念反映時代思潮。在林奈時代,人們相信物種是不變的,同種個體符合於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淵源於古希臘哲學的古老的概念,應用到整個分類系統,概念假定所有階元系統中的各級物類單元,都各自符合於一個模式。
物種的變與不變曾經是進化論和特創論的斗爭焦點,是勢不兩立的觀點。但是,分類學的事實說明,每一物種各有自己的特徵,沒有兩個物種完全相同;而每個物種又保持一系列祖傳的特徵,據之可以決定其界、門、綱目、科、屬的分類地位,並反映其進化歷史。
分類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區分物種和歸合物種,前者是種級和種下分類,後者是種上分類。種群概念提高了種級分類水平,改進了種下分類,其要點是以亞種代替變種。亞種一般是指地理亞種,是種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區別特徵和分布范圍。亞種分類反映物種分化突出了物種的空間概念。
變種這一術語過去用得很雜,有的指個體變異,有的指群體類型,意義很不明確,在動物分類中已廢除不用。在植物分類中,一般用以區分居群內部的不連續變體。生態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態特徵的種內類型,常用於植物分類。人工選育的動植物種下單元稱為品種。
由於種內、種間變異錯綜復雜,分類學者對種的劃分有時分歧很大。根據外部形態的異同程度作為劃分物種依據而劃分的稱為形態種,由於對各種形態特徵的重要性認識不一,使劃分的種因人而異,尤其是分類學者對某些特徵的「加權」常使它們比其他特徵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觀偏見。
一個物種或物類,以至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有自己的歷史。研究系統發育就是探索種類之間歷史淵源,以闡明親緣關系,為分類提供理論依據。盡管在分類學派中有綜合(進化)分類學、分支系統學和數值分類學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不過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徵對比是分類的基本方法。所謂對比是異同的對比:「異」是區分種類的根據,「同」是合並種類的根據。分析分類特徵,首先要考慮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徵。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鳥類的翼和獸類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徵」。恆溫在鳥獸是各別起源,並非來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徵」。系統分類採用同源特徵,不取非同源性狀。
林奈把生物分為兩大類群:固著的植物和行動的動物。兩百多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兩界系統存在著不少問題,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為一般教本所遵從,基本沒有變動。
最初的問題產生於中間類型,如眼蟲綜合了動植物兩界的雙重特徵,既有葉綠體而營光合作用,又能行動而攝取食物。植物學者把它們列為藻類,稱為裸藻;動物學者把它們列為原生動物,稱為眼蟲。中間類型是進化的證據,卻成為分類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19世紀60年代,人們建議成立一個由低等生物所組成的第三界,取名為原生生物界,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這個三界系統解決了動植物界限難分的問題,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流行了一段時間,為不少教科書所採用。
生命的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應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當然,在細胞出現之前,必須有個「非細胞」或「前細胞」的階段。病毒就是一類非細胞生物,只是關於它們的來歷,是原始類型,還是次生類型,仍未定論。
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早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早期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苗、藍藻)。原核細胞構造簡單;沒有核膜,沒有復雜的細胞器。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重要階段。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個部分:細胞核內具有復雜的染色體裝置,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具有復雜的細胞器結構,成為代謝中心。由核質分化的真核細胞,其機體水平遠遠高出於原核細胞。
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個重要階段。隨著多細胞體形的出現,發展了復雜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系統,最後產生了高級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
植物、菌類和動物組成為生態系統的三個環節。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它們通過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質合成有機養料,供應自己,又供應異養生物。菌類是異養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從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機食料分解為無機物質,反過來為植物供應生產原料。動物亦是異養生物,它們是消費者,是地球上最後出現的一類生物。
即使沒有動物,植物和菌類仍可以存在,因為它們已經具備了自然界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能夠完成循環過程中合成與分解的統—。但是,如果沒有動物,生物界不可能這樣豐富多彩,更不可能產生人類。植物、菌類和動物代表生物進化的三條路線或三大方向。
當前最流行的分類是一種五界系統。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階段的三個分支,是有縱有橫的分類。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系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綠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
⑼ 分類地位的分類標准
是以生物性狀差異的程度和親緣關系的遠近為依據,將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門別類的。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7個等級。
分類學的事實說明,每一物種各有自己的特徵,沒有兩個物種完全相同;而每個物種又保持一系列祖傳的特徵,據之可以決定其界、門、綱、目、科、屬的分類地位,並反映其進化歷史。
例如:
界:所有的動物都屬於動物界,動物界中包含許多門。
門:具有一些共同特徵來自不同綱的動物,歸入同一個門。
綱:具有一些共同特徵的來自不同目的動物,歸入同一個綱。
目:具有一些共同特徵的來自不同科的動物,歸入同一個目。
科:具有一些共同特徵的來自不同屬的動物,歸入同一個科。
屬:一些不同種類的動物,
種:每隻狗是一個動物體,所有的狗屬於同一個物種。
⑽ 各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處於什麼地位
在生態學中,一般將生態系統分為四個部分,即生產者、 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環境。一般情況下,將植物歸為生產者,動物歸為消費者,細菌、真菌等歸為分解者。其實,並不盡然。
一、植物和真菌中也有消費者
動物吃植物是天經地義的事,然而世界上卻有500多種以動、植物為食的植物,在生態系統中組成一個特殊的類群。在這些植物中,有的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還有的是完完全全的消費者。
食蟲植物主要以捕食昆蟲為主,往往生活在缺氮環境中,或者根系不發達甚至退化,由於葉製造的營養供應不足,於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捕食昆蟲而獲取有機物的能力。比如說瓶子草科、豬籠草科等的一些植物。這些植物有的靠葉片的閉合,有的靠腺體分泌的粘稠的液體,還有的靠觸毛的運動捕捉小蟲,並能夠分泌消化液將小蟲進行消化,以彌補營養的不足。因此,這些植物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
以植物為食的植物都不含葉綠素,葉退化,只有發達的生殖器官,它們從寄主植物獲得營養物質,故稱為寄生植物。如人們熟知的寄生於大豆、尊麻等植物上的菟絲;寄生於紅沙、鹽爪爪等根上的肉從蓉;寄生在菊科蒿屬植物上的列當;寄生在甘蔗根上的野茹等,它們都是地地道道的消費者。 大多數真菌不能自己製造養料,它們通過菌絲去分解其他生物有機體,吸收其營養以維持生命,故屬於分解者。而有些真菌以捕食某些微小動物如線蟲、輪蟲和革履蟲等纖毛蟲為生,故為食蟲真菌。據統計,生物界大約有50多種不同的食蟲真菌。
二、動物不僅僅是消費者
動物大多是消費者,但也有一些動物處於生產者和分解者的地位。
有的含葉綠體,完全營自養生活,就是生產者,如衣滴蟲等。還有的動物如綠眼蟲,在有光的條件下能進行光合作用,營自養生活;而在無光的條件卻行滲透營養,營異養生活,故其在生態系統中,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處於分解地位的動物,主要是指食腐動物,大型的食腐動物如兀騖、鬣狗,專食動物屍體;小型食腐動物如水生的蝌蚪、小龍蝦、蟹、一些軟體動物(如蛤蜊)以及陸生的蚯蚓、白蟻、蟑螂等,它們都能把動植物的屍體、泄物和殘落物等進行分解,因此,若按傳統的劃分方法,既可歸為消費者又可歸為分解者。
三、病毒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
一般在生態學中,對病毒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未加討論,忽視了病毒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病毒是生物界中的一個獨特的類群,由蛋白質和核酸構成, 無細胞結構,因此,病毒不能脫離活細胞而生存,但其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容忽視。
從其營養方式看,病毒在營寄生生活時只是將寄主有機物轉變為自身物質,並沒有使有機物轉變為無機物回歸自然,故病毒與細菌、真菌不同,在生態系統中當歸於消費者。
由此可見,確定一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不應簡單地依據其在生物界的分類地位,而應依據其在生態系統中的營養方式和功能來劃分。明白這一點,就不難劃分生物在生態系統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