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心理-社會 的醫學模式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通過專業教師、教科書、臨床實踐以及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組織的各種設施和制度的影響,醫務人員在對待疾病現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為方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新醫學模式,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專家恩格爾(G.L.Engel)於1977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提出的新醫學模式概念,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不僅關注人的生物性,同樣關注人的社會性,充分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綜合作用,是對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的更正與補充,它不僅重視生物個體本身,更重視影響個體和群體健康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因此,這里的「社會」是指人與環境的關系、是指社會因素對人疾病健康的影響、是指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醫院應該也存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2. 什麼是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
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
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 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
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改善人的生存狀態,
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3.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容
一般認為,在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健康醫學模式,可作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代表。
1.布魯姆
1974年,布魯姆(Blum)提出:影響人類健康有環境、生物、行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四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2.綜合健康模式
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對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加以修正和補充後,提出了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為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模式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類因素,每一大類可分為三個因素,則共計十二個因素;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4.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特徵是實現了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
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 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改善人的生存狀態,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4)問題的什麼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擴展閱讀:
主要內容:
1、布魯姆
1974年,布魯姆(Blum)提出:影響人類健康有環境、生物、行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四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2、綜合健康模式
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對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加以修正和補充後,提出了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為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模式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類因素,每一大類可分為三個因素,則共計十二個因素;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5. 什麼是心理學中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應該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GL)在1977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教條的地位,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6.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名詞解釋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7.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理解為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三種屬性的統一體,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是生物學過程,而且有心理和社會的因素,要從生物、心理、社會相統一的整體水平來理解和防治疾病。它主張在已有生物醫學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研究和調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不僅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而且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從生物和社會結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尋找疾病現象的機理和診斷治療方法。醫生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不僅要關心病人個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家屬、關心病人的後代、關心社會。
8.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與生物醫學模式的關系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實現了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是以人類的疾病譜以及健康觀念的變化為依據的。
這一模式認為導致人類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還有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療方法除了傳統的生物學方法以外,還應當包括社會科學法和心理學方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研究對象不僅是自然的人, 還要研究人的狀態和人所處的環境。醫學必須建立在人與其生存環境的和諧適應基礎上, 改善人的生存狀態, 而不僅僅是簡單的治病、防病和促進健康.
9.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擴大了預防醫學的視野,豐富了預防醫學的內涵,促進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對疾病的病因分析、診斷與治療,而且對疾病預防控制以及健康促進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在思考人類的疾病和健康問題的時候,無論是致病、治病、預防及康復,都應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作用特點,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機械地分割開。
(9)問題的什麼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10. 如何從人與社會發展的角度理解: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
社會在迅速地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大幅度地提高,社會性的疾病預防措施也在日趨完善,使人類的疾病譜發生了顯著的變化,50年代前,我國人群的疾病譜以生物性的為主,如傷寒、霍亂、天花、鼠疫等。主要原因是:由於營養不良、特別是蛋白質營養不良,導致人的免疫機能下降;再加上居住環境差、衛生狀況不良等原因。現如今人類的疾病是以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主,如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腦中等,這些均是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缺乏相應的醫學知識,造成了熱量入超、營養不平衡,再加之環境污染,社會心理壓力大的原因。因此就迫使人們對醫學現象,特別是疾病的理解,是多種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指疾病的發生、發展與生物、心理、社會都有關系,不管是生物性致病因素、還是社會性的致病因素,都是以人的心理作為中介而致病。由此可以看出人的心理活動在致病或治病中所起的作用。也就是說致病因素都是通過神經內分泌而影響到生理,即醫學上所說的「生理始基」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