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侏羅紀的生物概況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但晚期,巨大的蜥腳類恐龍佔了優勢。這些動物可以同時吃到高與低處的植物;龍腳類主要靠吞下的石頭來磨碎食物。
大型的獸腳類獵食草食性動物;而小型的獸腳類,如腔骨龍類和細顎龍類等則追捕小型獵物,也可能以腐肉為食。
小型獸腳類:
(三疊紀晚期)虛形龍
(侏羅紀早期)虛形龍 、合踝龍 、快足龍
(侏羅紀晚期)嗜鳥龍
中型獸腳類:
(侏羅紀早期)
(侏羅紀中期)
(侏羅紀晚期)
大型獸腳類:
(侏羅紀早期)雙冠龍 、三疊中國龍 、時代龍 、單脊龍 、斑龍 、冰脊龍
(侏羅紀中期)單脊龍 、斑龍 、和平中華盜龍 、永川龍 、中棘龍 、皮爾逖龍
(侏羅紀晚期)單脊龍 、異特龍 、角鼻龍 、依潘龍 、食蜥王龍 、蠻龍 智利松的近親-針葉林,突出於樹蕨、棕櫚狀擬蘇鐵類和蘇鐵類所組成的大層林。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被。
在侏羅紀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松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松、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它草類則遍布低處,覆掩地面。在比較乾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侏羅紀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區比較明顯,由於遷移和演變,侏羅紀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區趨於近似,說明侏羅紀的氣候大體上是相近的。 偽龍類和板齒龍類都絕種,但魚龍存活了下來,生活在淺海中的動物還有一群四肢己演化成鰭形肢的海鱷類和硬骨魚類。其他的海洋生物還有蛇頸龍和短龍。到了晚期,魚龍和海鱷類逐漸步向衰亡。
『貳』 侏羅紀,白堊紀,三疊紀到底有哪些生物
三疊紀,起始於距今2億5000萬年前,結束於1億9960萬年前。三疊紀時,脊椎動物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其中,槽齒類爬行動物出現,並從它發展出最早的恐龍,三疊紀晚期,蜥臀目和鳥臀目都已有不少種類,恐龍已經是種類繁多的一個類群了。海生爬行類在三疊紀首次出現,由於適應水中生活,其體形呈流線式,四肢也變成槳形的鰭;似哺乳爬行動物亦稱獸孔類,四肢向腹面移動,因此更適於陸地行走。海洋無脊椎動物類群發生了重大變化,內生、游泳的軟體動物—甲殼動物群落成為海洋中的優勢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並迅速發展,遍及全球。裸子植物的蘇鐵、本內蘇鐵、尼爾桑、銀杏及松柏類的植物自三疊紀起迅速發展起來。
侏羅紀 ,約1億9960萬年前到1億4550萬年前。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迷惑龍、梁龍、腕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早期的鳥類也出現、最著名的就是始祖鳥,以及中華龍鳥。侏羅紀的昆蟲更加多樣化,大約有一千種以上的昆蟲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澤附近。除原已出現的蟑螂、蜻蜓類、甲蟲類外,還有蠐螬類、樹虱類、蠅類和蛀蟲類。在侏羅紀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松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松、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它草類則遍布低處,覆掩地面。在比較乾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
白堊紀,中生代最後紀,始於1.455億年前,結束於6550萬年前。脊椎動物中的爬行類從晚侏羅世至早白堊世達到極盛,主要代表有暴龍(霸王龍)、古魔翼龍、青島龍等,隨後走向衰落。哺乳動物還是比較小,只是陸地動物的一小部分。鳥類開始分化,並且飛行能力及樹棲能力比始祖鳥大大提高,著名的「孔子鳥」就是早白堊世鳥類的代表分子。海洋里,我們認識的鰩魚,鯊魚,和其他硬骨魚也常見了。海生爬行動物則包含:生存於早至中期的魚龍類、早至晚期的蛇頸龍類、白堊紀晚期的滄龍類。海洋無脊椎動物中浮游有孔蟲異軍突起,成為劃分對比白堊紀中、晚期海相地層的重要依據。昆蟲在這個時期開始多樣化,並發現最古老的螞蟻、白蟻、鱗翅目(蝴蝶與蛾)。芽蟲、草蜢、癭蜂也開始出現。早白堊世仍以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本內蘇鐵類、銀杏類和松柏類為主,真蕨類仍然繁盛。到晚白堊紀晚期被子植物迅速興盛,代替了裸子植物的優勢地位,形成延續至今的被子植物群,諸如木蘭、柳、楓、白楊、樺、棕櫚等,遍布地表。
『叄』 侏羅紀中生代有哪些植物與恐龍
這個太多了,植物的話開花植物和草本植物還沒出現,比較低等的蕨類、桫欏等很多;恐龍的話,比較著名的迷惑龍、梁龍、異特龍、腕龍、蠻龍、劍龍等
『肆』 侏羅紀有哪些恐龍
1、虛形龍,又名腔骨龍,骨骼中空,是北美洲的小型、肉食性、雙足恐龍,也是已知最早的恐龍之一。它首先出現於三疊紀晚期的諾利階。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雙嵴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嗜鳥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異特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合踝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虛形龍
『伍』 侏羅紀有那些著名的恐龍
1.迷惑龍
梁龍科迷惑龍屬,包括埃阿斯迷惑龍(A. ajax)和路氏迷惑龍(A. louisae)。重量達30噸,據阿根廷新發現的恐龍大腿骨頭,身高為4-5.5米高,身長為35米左右。這只恐龍比此前發現的最大生物還要重1.55萬磅(約7噸)。
不過迷惑龍是較溫和的食草動物。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可謂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迷惑龍曾經一度和雷龍混為一談,現已證明它們其實是兩種不同的恐龍。
2.梁龍(學名:Diplodocus)
是梁龍科下的一屬恐龍,它的骨骼化石首先由塞繆爾·溫德爾·威利斯頓(Samuel Wendell Williston)所發現。
梁龍生活於侏羅紀末的北美洲西部,時代可追溯至1億5000萬至1億4700萬年前。個體最長可超過30米,體重約10噸。鼻孔位於眼睛之上。它們的脖子無法抬高,推測是用來擴大原地進食麵積的。
3.翼龍又名翼手龍(Pterosauria)
是一種已經滅絕的爬行類,共有近100多個品種。盡管與恐龍生存的時代相同,但翼龍並不是恐龍。希臘文意思為「有翼蜥蜴」,是飛行爬行動物演化支。 生存於晚三疊紀到白堊紀末,約2億10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翼龍類是第一種飛行的脊椎動物,翼龍的翼是從位於身體側面到四節翼指骨之間的皮膚膜衍生出來的。較早的物種有長而布滿牙齒的顎部,以及長尾巴;較晚的物種有大幅縮短的尾巴,而且缺乏牙齒。
翼龍類的體型有非常大的差距,從小如鳥類的森林翼龍,到地球上曾出現的最大型飛行生物,例如風神翼龍與哈特茲哥翼龍,翼展超過12米,牙齒有10厘米長,有巨大的尖嘴。
4.腕龍(學名:Brachiosaurus)
是蜥腳下目的一屬恐龍,生活於晚侏羅紀,它的名字是由古希臘文的「βραχιων」(前臂)及「σαυρος」(蜥蜴)結合而來,因它的前肢比起後肢大很多。
腕龍是曾經生活在陸地上的最大的動物之一,亦是所有最有名的恐龍之一。侏羅紀晚期的巨大草食性恐龍,名字的原意為「頭部像手腕的蜥蜴」。
5.魚龍(拉丁語學名:Ichthyosauria,來自希臘語ιχθυς,「魚」和σαυρος「蜥蜴」)
是一種類似魚和海豚的大型海棲爬行動物。它們生活在中生代的大多數時期,最早出現於約2.5億年前,比恐龍稍微早一點(2.3億年前),約9000萬年前它們消失,比恐龍滅絕早約2500萬年。有些魚龍身體十分渺小,但還有些魚龍身體很大。
(5)侏羅紀的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迷惑龍的分布
迷惑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的科羅拉多州、俄克拉何馬州、與猶他州,以及懷俄明州的Bone Cabin採石場與Nine Mile採石場。但迷惑龍的頭顱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發現,足足比命名遲了一個世紀。莫里遜組發現的迷惑龍化石,來自於第2到第6地層帶。
迷惑龍的分類
與梁龍、重龍同是梁龍科的成員,但迷惑龍與它們的關系較遠,所以與春雷龍、原雷龍共同分類在迷惑龍亞科之下。到21世紀迷惑龍屬有了四個有效種,埃阿斯迷惑龍(A.ajax)、秀麗迷惑龍(A. excelsus)、路氏迷惑龍(A. louisae)及小迷惑龍(A. parvus)。
但是在雷龍被並入迷惑龍屬後,質疑的聲音就一直存在。2015年,由於雷龍重新成為梁龍科梁龍亞科下的獨立屬,雷龍屬下包括有三個種:秀麗雷龍、小雷龍(B. parvus)及胸飾雷龍(B.yahnahpin),迷惑龍屬下包括二個種:埃阿斯迷惑龍(A. ajax)和路氏迷惑龍(A. louisae)。
『陸』 侏羅紀時期的恐龍有哪些
1、侏羅紀的恐龍大約有900-1200種。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晚期巨大的龍腳類恐龍佔了優勢。
2、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迷惑龍、梁龍、腕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侏羅紀早期)雙冠龍 、三疊中國龍 、時代龍 、單脊龍[、斑龍 、冰脊龍
(侏羅紀中期)單脊龍 、斑龍 、和平中華盜龍 、永川龍 、中棘龍 、皮爾逖龍
(侏羅紀晚期)單脊龍、異特龍 、角鼻龍 、依潘龍 、食蜥王龍 、蠻龍
3、侏羅紀的肉食恐龍:
小型恐龍,如嗜鳥龍和細鄂龍;
大型的獵者,如雙冠龍和角鼻龍;
4、長頸的素食恐龍有蜀龍、梁龍和雷龍;
5、兩腳素食恐龍則以小盾龍、樹龍和彎龍為代表;
6、有鱗甲的素食恐龍,像棱背龍和劍龍,也同時在侏羅紀時期出現。
(6)侏羅紀的生物有哪些擴展閱讀:
1、侏羅紀( 距今約2.05億年~距今1.44億年,爬行動物和裸子植物的時代) 屬於中生代中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地層稱侏羅系,位於三疊系之上、白堊系之下。超級陸塊盤古大陸此時真正開始分裂。大陸地殼上的縫生成了大西洋。非洲開始從南美洲裂開,而印度則准備移向亞洲。
2、侏羅紀之名稱源於瑞士、法國交界的侏羅山(今譯汝拉山),是法國古生物學家A.布朗尼亞爾於1829年提出的。由於歐洲侏羅系岩性具有明顯的三分性,1837年,L.von布赫將德國南部侏羅系分為下、中、上3部分。1843年,F.A.昆斯泰德則將下部黑色泥灰岩稱黑侏羅,中部棕色含鐵灰岩稱棕侏羅,上部白色泥灰岩稱白侏羅。侏羅紀分早、中、晚3個世紀。
『柒』 侏羅紀都有什麼生物
【陸地上的生物
】
主要的草食性脊椎動物有原龍腳類和鳥盤目恐龍,以及類似哺乳類的小型爬行類。但晚期,巨大的龍腳類恐龍佔了優勢。這些動物可以同時吃到高與低處的植物;龍腳類主要靠吞下的石頭來磨碎食物。
大型的獸腳類獵食草食性動物;而小型的獸腳類,如空骨龍類和細顎龍類等則追捕小型獵物,也可能以腐肉為食。
【空中的生物】
具有皮質翅膀的翼龍類是空中的優勢生物。早期的鳥類也出現、最著名的就是始組鳥,擁有與小型獸腳類相似的骨骷、牙齒和爪子,但也有長羽毛的翅膀和尾巴,並且能駒飛翔。
【侏羅紀——恐龍時代】
侏羅紀是恐龍的鼎盛時期,在三疊紀出現並開始發展的恐龍已迅速成為地球的統治者。各類恐龍濟濟一堂,構成一幅千姿百態的龍的世界。當時除了陸上的身體巨大的雷龍、梁龍等,水中的魚龍和飛行的翼龍等也大量發展和進化。
【鳥類】
鳥類的出現則代表了脊椎動物演化的又一個重要事件。1861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索倫霍芬晚侏羅紀地層中發現的「始祖鳥(Archaeopteryx)」化石被公認為是最古老的鳥類代表;近年來,我國古生物學家在遼寧發現的「中華龍鳥(Sinosauropteryx)化石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為研究羽毛的起源、鳥類的起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重要材料。伴隨著鳥類的出現,脊椎動物首次占據了陸、海、空三大生態領域。
【昆蟲】
侏羅紀的昆蟲更加多樣化,大約有一千種以上的昆蟲產生活在森林中及湖泊、沼澤附近。除原已出現的蟑螂、蜻蜓類、甲蟲類外,還有蠐螬類、樹虱類、蠅類和蛀蟲類。這些昆蟲絕大多數都延續生存到現代。
【植物】
智利松的近親-針葉林,突出於樹蕨、棕櫚狀擬蘇鐵類和蘇鐵類所組成的大層林。地面上長滿了蕨類和木賊所構成的濃密植袚。
在侏羅紀的植物群落中,裸子植物中的蘇鐵類,松柏類和銀杏類。極其繁盛。,蕨類植物中的木賊類、真蕨類和密集的松、柏與銀杏和喬木羊齒類共同組成茂盛的森林,草本羊齒類和其它草類則遍布低處,覆掩地面。在比較乾燥的地帶,生長著蘇鐵類和羊齒類,形成廣闊常綠的原野。侏羅紀之前,地球上的植物分區比較明顯,由於遷移和演變,侏羅紀植物群的面貌在地球各區趨於近似,說明侏羅紀的氣候大體上是相近的。
【水中的生物】
偽龍類和板齒龍類都絕種,但魚龍存活了下來,生活在淺海中的動物還有一群四肢己演化成鰭形肢的海鱷類和硬骨魚類。其他的海洋生物還有蛇頸龍和短龍。到了晚期,魚龍和海鱷類逐漸步向衰亡。
『捌』 侏羅紀有哪些生活在海洋的動物
現代鯊魚家族在這一時期得到發展,具有對稱尾巴的硬骨魚類變得多元 化(它們佔了現代魚類的絕大多數——超過20000種)。 首個牡蠣進化,現 代魷魚和烏賊出現, 類魷魚的箭石變得多元化。
菊石在三疊紀後期生物滅絕
時期幾乎消失;八個族系中的一個家族得以存活,在侏羅紀時期快速地變得 多元。
魚龍,如魚龍和狹翼魚龍(Stenopterygius),在侏羅紀時期的海洋興
盛起來。
蛇頸龍也很豐富,比如海鰻龍
『玖』 恐龍時代還有什麼生物存在
侏羅紀時,爬行動物中的恐龍類最繁盛,在陸地上居統治地位。恐龍是地史上最巨大的陸生動物,可分為蜥龍類和鳥龍類。蜥龍類又可分為素食的蜥腳類和肉食的獸腳類。爬行動物生活於海中的有魚龍和蛇頸龍,飛翔於空中的有翼龍。中國雲南祿豐盆地產豐富的早侏羅世祿豐龍動物群。四川盆地自貢地區中侏羅世下沙溪廟組河湖相沉積中,在面積2800平方米的砂體內,掘出各種恐龍、蛇頸龍、翼龍等化石個體數百個,保存較完整。四川盆地的上沙溪廟組產馬門溪龍動物群。陸生無脊椎動物有淡水雙殼類、腹足類、葉肢介和介形類等,以及昆蟲類。海生無脊椎動物有菊石、箭石、有孔蟲、放射蟲、雙殼類、六射珊瑚、腹足類和腕足類等。裸子植物在侏羅紀時進入極盛期,蘇鐵、銀杏和松柏類占重要地位,種子蕨僅有殘存代表。真蕨類仍然繁榮,古生代的石松和木賊類只剩少量的草木類型。等等
『拾』 恐龍時代的生物有哪些
化石資料表明,擔負起首先登陸使命的是裸蕨植物。裸蕨綱屬於蕨類植物門中一類早已絕滅的原始類型,植物體矮小,草本或木本,大多高不到1米,少數可高至2米。最早的裸蕨化石叫頂囊蕨,產於歐洲和北美大陸的晚志留世至早泥盆世沉積物中。研究最為詳細的是產於蘇格蘭瑞尼村早泥盆世硅質岩中的瑞尼蕨(見右圖),這是一種50厘米高的矮小草本植物體。但是瑞尼蕨還不能完全脫離水環境以適應更為乾旱環境生活,其表皮內的皮層很厚,木質部和韌皮部厚度不到整個莖的1/5,這些特徵說明瑞尼蕨生活在很濕潤的環境,或者營半水生生活,植物體的假根部泡在水中,上部的莖露出水面。
類似的化石還有帶蕨和工蕨,它們都是早泥盆世出現的半水生的原始陸生植物。
脊椎動物由水生環境擴張到陸地環境 ,演化出陸生動物 , 這無疑是生命進化史上又一重大事件 。因此,更確切地說 ,如果沒有動、植物實現登陸的偉大進程,我們這個星球的生命還將停留在4億年前的古老而低級的階段 。化石資料表明 ,兩棲類是最先由水中登上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類群。
在兩棲動物生活史中,一方面仍保留著水中生活的階段,另一方面經過變態獲得生活在陸地上新的適應能力。然而,與植物登陸相比,脊椎動物實現登陸的時間要晚得多。最早的兩棲類化石發現在英格蘭老紅砂岩的頂部,地質時代屬於泥盆紀最末期(法門期末),距今大約有3.6億年。這是一類原始的、具有尾和迷齒、頭骨構造堅硬的早期兩棲類,即迷齒亞綱。魚石螈是這個古老類型的典型代表。
那有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