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用唯物史觀中人類社會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關系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所謂經濟,就是指在一定的生產資料所有制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活動,以及在這些活動中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所謂政治,就是指人們在特定的經濟基礎上,通過奪取或者運用公共權力而實現和維護特定階級和社會利益要求,處理和協調各種社會利益要求的社會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觀的基本內容為:第一,政治是一種具有公共性的社會關系。第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第三,政治的根本問題是政治權力,也就是國家政權問題。
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包括思想、理論、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
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
2.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上層建築是與經濟基礎相對應的范疇,指社會的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意識形態以及與這些意識形態相適應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築包括政治上層建築和觀念上層建築兩部分。政治上層建築亦稱實體性上層建築,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軍隊、警察、法院、監獄、政府機關等設施,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一套組織。觀念上層建築又稱思想上層建築,包括政治、法律、文藝、道德、宗教、哲學等各種服務於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在上層建築各種因素中,政治居於主導地位;在階級社會里,國家政權和領導國家政權的政黨是上層建築的主要組成部分。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為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反作用於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一位哲學家曾做過這樣的比喻:政治足骨骼、經濟是血肉、文化是靈魂。這一比喻形象地說明了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掀開歷史的畫卷,文化既有占今和地域之別,又有先進與落後、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
(1)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
(2)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
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作為一種先進的文化,對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發揮著巨大的促進作用。
㈡ 我國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這些地區可以優先發展特色文化
答案C
試題分析:A、應是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經濟的反映。故A項錯誤。
文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是說文化發展可能落後於經濟發展也可以先於經濟發展。本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相對滯後,但這些地區可以優先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和優勢文化產業。說明文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選C項。B項不符合題意故排除。
D、文化是由經濟決定但不是經濟的派生物。故D項錯誤。
考點:本題考查文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知識點。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只要理解文化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這一基礎知識就可做好本題。
㈢ 有人說:"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和附屬品"
伱問政治問題?? 甘要考慮點答伱!!
㈣ 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那麼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嗎
意識是物質的派生物,說明意識是第二性的。
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是可以這么理解的。
㈤ 文化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嗎
這種觀點是不科學的。 (1)經濟、政治和文化是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經濟是基礎,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因而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矗 (2)但是,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
㈥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文化是政治和經濟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經濟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經濟在政治文化中起決定性作用。文化與政治經濟相互影響,相互交融。
關系列舉
①科學技術的進步越來越重要。
②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
③文化在現代經濟的總體格局中作用越來越突出。
④反文化霸權主義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的重要內容。
⑤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提高文化素養。
三者之間的關系
(1)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
政治屬於上層建築,它根源於經濟,由經濟基礎決定,並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任何階級或社會集團的政治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和維護本階級或本集團的根本經濟利益。
例如,我國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的經濟基礎,決定了我國政治制度的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而我國的各項政治制度歸根結底是為實現和維護廣大人民的根本經濟利益服務的。政治關系隨著經濟關系的變化而變化。例如,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改革也正不斷走向深入,社會政治關系也正經歷著深刻的變革和調整。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第一,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產生和上層建築的性質。經濟基礎是上層建築的物質根源.上層建築是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而產生的.一定的上層建築.是一定的經濟基礎的反映和表現.經濟基礎的性質決定上層建築的性質。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適應。
第二,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築的變化。當某一社會的經濟基礎發生某些局部變化,被其決定的上層建築也要相應地發生局部變化;而當經濟基礎發生根本變革,即舊經濟基礎被新經濟基礎代替時,舊的上層建築也必然被新的上層建築所代替。
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上層建築是被經濟基礎決定的,但它並不是消極地反映經濟基礎,相反,上層建築一經建立起來,就對經濟基礎發生大的反作用。這一反作用集中表現為一定的上層建築總是為鞏固和發展一定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2)文化由經濟、政治所決定,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
一方面經濟是基礎,為政治和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例如。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和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制度。
注意: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蓋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㈦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總結
在扎實掌握書本知識的前提下,要積極投入到 社會實踐 中去,在實踐中發現新知識,運用新知識,加強 創新思維 。還要在發展個人興趣專長和開發潛能的過程中,張揚個性,彰顯本色。貪玩不是一種好現象,好行為。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政治 文化 生活重點知識 總結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1
一、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1.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①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來說,最持久最深層的力量是全社會共同認可的核心價值觀,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於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基本遵循):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個人層面的價值准則。
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
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就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
2.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①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強化 教育 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創建、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
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即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③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 傳統文化 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
二、加強思想道德建設。
1.築牢理想信念之基。
①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關鍵是高舉理想信念旗幟。
②A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須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引導人們堅定共同的理想信念。
B開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須堅持學而信,學而思;學而行;必須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堅定的意志和自覺的行動。腳踏實地,堅持為人民利益不懈奮斗。
2.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
①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
②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形成社會風尚,引導人民群眾積極投身於精神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
③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開展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行動。抵制腐朽落後文化的侵蝕。
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要推進誠信建設和志願服務制度化,強化社會責任意識、奉獻意識。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弘揚志願精神。
⑤必須腳踏實地重在行動,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
綜合探究:感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文化強國?---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於中華民族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熔鑄於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2.要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關鍵在於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3.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結合當今時代條件,發展社會主義文化;
4.要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導向,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主體作用),參與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5.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2
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經濟、政治所決定;又反作用於一定的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
文化有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獨立性。文化並非經濟、政治的派生物或附屬品。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
不同的文化,對經濟、政治的影響不同,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進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對阻礙社會的發展。
4.民族節日,蘊含著民族生活中的風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倫理等文化因素,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長期積淀。慶祝民族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達。
5.保護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志,對於研究人類文明的演進具有重要意義,對於展現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獨特作用,是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
6.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7.文化具有多樣性,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動力。
尊重文化多樣性,認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則,相互借鑒,求同存異。
8.文化傳播的多種途徑:①商業貿易 ②人口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3
科技在文化傳承中的作用:
當代信息技術的運用,使收集、選擇、傳遞、儲存文化的手段和方式發生了根本變革,極大地促進了文化傳播、繼承與發展。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生產設備、多樣的文化載體、快捷的傳播工具,使文化產品的大批量、規模化、產業化生產與流通成為可能,促進了大眾傳媒的發展。
大眾傳媒依託現代信息技術,能夠最大程度地超越時空的局限,匯集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顯示出文化傳遞、溝通、共享的強大功能,
11.推動中外文化交流:
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增強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促進世界文化的發展;外域文化不斷傳入中國,吸收各國優秀文明成果,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和進步。
12.文化具有繼承性 體現:傳統習俗、傳統建築、傳統文藝、傳統思想……的繼承。
13.傳統文化的特點:
①相對的穩定性。在世代相傳中保留著基本特徵,具體內涵又能夠因時而變。
②鮮明的民族性。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在長期共同生活過程中創造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
14.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標志。每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這個民族歷史發展的產物和人民智慧的結晶。在一個民族的歷史中,民族文化起著維系社會生活、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作用,是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根基、精神紐帶。
政治文化生活重點知識總結相關 文章 :
★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識點總結
★ 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
★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匯總
★ 政治《文化生活》考試必備知識點文化的作用
★ 2020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匯總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知識必備知識點
★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識點
★ 高一下政治文化生活知識點
★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復習提綱
★ 高考政治文化生活必背知識點
㈧ 怎樣理解文化與經濟的基礎性關系
經濟是基礎,為文化的發展奠定物質條件,文化的發展歸根到底要受到物質文明發展水平的制約。離開了經濟這個基礎,物質文明上不去,文化建設就因失去基礎而成為一句空話。在經濟、文化二者中,經濟處於基礎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著一定社會的經濟發展狀況,經濟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目前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就是我國以社會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經濟制度所決定,並反映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如同不能簡單地把精神文明看作是物質文明的派生物和附屬品一樣。也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的派生物和附屬品。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時的獨立性。
㈨ 文化是政治,經濟的派生物是什麼意思
就是由此而衍發出來的東西,由這個東西做引線,而導致其他的事物的出現,這些被引發出來的東西叫做原事物的派生物.
㈩ 文化與生活知識點整理
一、體味文化
1、文化的表現
(1)文化現象具有普遍性:回顧歷史,文化無時不在;環顧身邊,文化無處不在。
(2)文化具有特殊性:不同區域有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2、文化的內涵
(1)從本質上看: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
(2)從范圍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學和技術、語言和文字等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3、文化的特點(如何理解把握文化?)
(1)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是有人所創造的為人所特有的,純自然的東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們社會實踐的產物。
(2)文化的實質是一種精神現象。文化是相對於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識形態的部分。
(3)文化是一種素養。每個人的文化素養,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對社會生活的體驗,特別是通過參與文化活動、接受知識文化教育而逐步培養出來的。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和發展文化,也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和享用文化。
(4)文化離不開物質。人們的精神活動離不開物質活動,精神產品離不開物質載體。
4、文化的形式
(1)精神產品(靜態):文化具有非常豐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論、信念、道德、教育、科學、文學、藝術等都屬於文化。
(2)精神活動(動態):人們進行文化生產、傳播、積累的過程,都是文化活動。
5、文化的社會作用
(1)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能夠在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轉化為物質力量,對社會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個人的成長歷程中,而且表現在民族和國家的歷史中。
(2)不同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先進的、健康的文化促進社會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二、文化與經濟、政治
1、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
(1)相互區別
經濟、政治和文化構成了社會生活的三個基本領域,它們的定義不同(略)
(2)相互影響
①經濟、政治決定文化。一方面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映,三者相互影響。另一方面,一定的社會文化反映一定的經濟和政治發展狀況,經濟和政治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
②文化反作用政治、經濟,給予政治、經濟以重大影響。不同民族的文化,影響不同民族和國家各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不同性質的文化對社會發展的作用不同。先進的、健康的文化會促迸社會的發展,落後的、腐朽的文化則會阻礙社會的發展。
(3)相互交融
①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表現在:為推動經濟建設,發展教育事業、培養各種高素質人才、提高勞動者素質越來越重要。因此在經濟發展中,科學技術的作用越來越重要。
②文化與政治相互交融表現在: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發展,人們為了參與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養。隨著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藉助文化滲透的方式,竭力推銷自己的價值觀念,企圖削弱和取代他國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強權政治。這使世界范圍內反對文化霸權主義的斗爭,成為當代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內容。
★2、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關系
(1)經濟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基礎。但這並不意味著文化的發展始終與經濟的發展亦步亦趨,不能簡單地認為文化是經濟、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屬品。
(2)文化有其自身的傳承性和相對的獨立性。那種認為只要物質條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會好起來,物質條件差一點,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觀點,都不符合歷史發展的事實,是不正確的。
★3、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
(1)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為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因此,文化競爭力備受世界各國關注。
(2)我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把文化建設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任務,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優先發展教育和科技,為科技建設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
文化對人的影響
一、感受文化影響
1、文化對人的影響的來源:
(1)特定的文化環境(2)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
★2、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
(1)文化影響人們的交往行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
★3、文化對人的影響的特點
(1)潛移默化的影響。人們從事文化活動,如閱讀文學作品、欣賞藝術表演等,許多是發生於潛移默化的過程之中的。人們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響,往往是自覺學習、主動感悟文化熏陶的過程。
(2)深遠持久的影響。文化對人的影響,無論表現在交往方式、思維方式,還是表現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個方面,都是深遠持久的。作為人們文化素養的核心 和標志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在長期的生活和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是各種文化因素交互影響的結果。三觀一經形成,就具有確定的方向性,對人的綜合 素質和終身發展產生深遠持久的影響。
二、文化塑造人生
1、文化如何塑造人生?(或文化與人的成長的關系)
(1)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優秀文化能夠豐富人的精神世界。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不斷豐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 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空前繁榮,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成為我國人民精神世界的主 流。
(2)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能增強人的精神力量。優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產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經久不衰,激勵人們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過程是相互結合、相互促迸的。人越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會創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 善,而物質文化條件越充分,又越能推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表現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優秀文化為人的 健康成長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