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如何通過知識獲得更多健康的微生物

如何通過知識獲得更多健康的微生物

發布時間:2022-11-20 22:57:34

❶ 我真的不知道怎樣把微生物學學好,知識點太多了!

抓住脈絡,譬如說可以分類為細菌 真菌 病毒三大類,再分別對其性質 功能 代謝進行記憶,然後再聯系起來,聯想放線 支原體 衣原體,就把書串起來,有機的聯系起來學習,就不難了

❷ 微生物學知識點

簡述致病菌引起全身感染後,常見的幾種類型?

答:①毒血症②菌血症③敗血症④內毒素血症⑤膿毒血症

試述構成細菌侵襲力的物質基礎。

答:①莢膜②黏附素③侵襲性物質

簡述病原菌感染機體後,機體如何發揮抗菌免疫功能?

答:首先遇到機體的非特異性免疫包括皮膚與粘膜構成的屏障結構,血腦屏障,胎盤屏障及吞噬細胞對細菌的非特異性的吞噬和體液中殺菌抑菌物質對細菌的攻擊。7-10天後,機體產生特異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與非特異性免疫一起殺滅病原菌

簡述細菌耐葯性產生的主要機制。

答:①鈍化酶的產生②葯物作用靶位發生改變③胞壁通透性的改變和主動外排機制④抗菌葯物的不合理使用形成了抗菌葯物的選擇壓力,在這種壓力的作用下,原來只佔很少比例的耐葯菌株被保留下來,並不斷擴大。

舉例說明細菌命名的原則。

答:細菌的命名一般採用國際上通用的拉丁文雙命名法。一個細菌種的學名由兩個拉丁字組成,屬名在前,用名詞,首字母大寫;種名在後,用形容詞,首字母小寫;兩者均用斜體字。中文譯名種名在前,屬名在後。如Mycobaterium tuberculosis (結核分枝桿菌)。屬名亦可不將全文寫出,只用第一個大寫字母代表,如M. tuberculosis

如何確定從標本中分離的細菌為葡萄球菌?並確定其有無致病性。

答:①直接鏡檢,經革蘭染色後鏡檢發現革蘭染色陽性呈葡萄狀排列的球菌,可初步報告疑為葡萄球菌,需進一步分離培養鑒定。②分離培養:血培養需經增菌後轉種血平板進一步鑒定,若無細菌生長,需連續觀察7天,並以血平板確定有無細菌的生長。膿液、尿道分泌物、腦脊液沉澱物可直接接種血平板,37℃過夜,可形成直徑約2-3mm、產生不同色素的菌落。金葡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③試驗鑒定:血漿凝固酶試驗,甘露醇發酵試驗,耐熱核酸酶試驗,腸毒素測定,SPA檢測。致病性葡萄球菌菌落周圍有透明溶血環,血漿凝固酶試驗陽性,甘露醇發酵試驗陽性,耐熱核酸酶試驗陽性,SPA檢測有A蛋白的存在。

什麼是不耐熱腸毒素(LT)?它的物理性質、基本結構、致病機理及與霍亂毒素(CT)的關系如何。

答:LT是腸產毒型大腸桿菌產生的致病物質,因對熱不穩定,故稱為不耐熱腸毒素。其65℃30min可被破壞。LT分為LT-Ⅰ和LT-Ⅱ,LT-Ⅱ與人類疾病無關,LT-Ⅰ是引起人來胃腸炎的致病物質。其結構包括1個A亞單位和5個B亞單位,其中A亞單位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亞單位與腸粘膜上皮細胞表面的GM1神經節苷脂結合後,使A亞單位穿越細胞膜與腺苷環化酶作用,令胞內ATP轉變為cAMP。胞質內cAMP水平增高後,導致腸粘膜細胞內的水、氯和碳酸氫鉀等過度分泌到腸腔,同時鈉的吸收減少,導致可持續幾天的腹瀉。LT-Ⅰ與霍亂腸毒素兩者間的氨基酸的同源性達75%,他們的抗原高度交叉。

❸ 微生物與我們的健康

現在高血壓、糖尿病、痛風、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得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年齡越來越小。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很多人認為是因為孩子是家裡的寶貝,大人無節制的給孩子各種好吃的,再加上孩子缺乏運動導致的。這只是事情表面的原因,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

由於濫用抗生素,不經意間傷害了我們身體里的微生物,特別是對孩子的影響更大,這種傷害打破了人體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從而危害了我們孩子的新陳代謝和免疫能力。

在地球上,微生物無處不在,數量驚人。地球的生命開始於45億年前,在近30億年的時間里,它是地球上的唯一生命形式。它們占據著陸地、天空、海洋的每一個角落。

微生物通過分解動植物,產生二氧化碳、水、無機鹽,為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製造我們呼吸的氧氣。微生物通過自身代謝,促進土壤有機質的分解和養分的轉化,讓土壤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從而可以保障我們填飽肚子。

可以說,微生物的出現,讓我們有了可以呼吸的氧氣,讓我們有了可以種植農作物的土壤。

對我們人體來說,微生物與我們人類共同演化了數千年,廣泛分布在我們口腔、腸道、鼻腔、耳膜、皮膚各處,無處不在。每個人的微生物種類都不一樣,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氣味,不同的飲食口味,不同的身體素質的原因。

人體的微生物可以為我們提供免疫力,幫助我們代謝和消化。

人體的微生物絕大多數能與我們和平相處,共同生存、共同成長,互相幫助、互相促進,當少數有害的微生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病原體來侵入時,與我們和平相處的微生物就會抵禦它們的入侵,它們會分泌一些物質殺死入侵者,防止我們得各種疾病,保護我們的健康,這就是我們的免疫力。比如,育齡女性的陰道中存在著乳酸桿菌,它們能夠分泌出大量的乳酸,從而降低了陰道內的pH值,使其不適合真菌等病原體的生存。

有的人免疫力好,體內好的微生物對入侵的病原體反應很快、消除得也很快,就不容易生病。而有的人免疫力較差,體內好的微生物對入侵的病原體的反應慢、消除存在困難,甚至被病原打敗,就很容易生病。我們的免疫力可以通過飲食調節、適量運動等方式來增強。

微生物在我們身體里最大的聚集地是消化道,它們貫穿了口腔和腸道。我們口腔中的有很多厭氧細菌,它們和我們的牙齒、唾液,一起開啟了我們消化食物的第一步。咀嚼後的食物經過食管進入胃裡,雖然胃中是強酸環境,但仍然有細菌存活,它們會對胃酸的分泌產生一定影響;然後食物進入了小腸,小腸可以消化大部分食物。殘留的食物最後會通過結腸到達直腸,結腸和直腸合起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大腸。

我們一般認為,到達小腸末端的食物相當於已經排出了體外,因為我們自身再也無法消化吸收它們。但是,結腸里的細菌卻能將它們進一步消化。比如說,蘋果中的纖維素不會被小腸消化,卻能被結腸里的微生物利用。消化的最終產物以糞便的形式離開人體,這也是微生物幫助我們代謝和消化的過程。

20世紀70年代之前,在我們國家,絕大部分孕婦都是陰道分娩,其中,有很多人因難產而死亡。隨著醫療條件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孕婦選擇剖宮產,因為她們認為剖宮產比陰道分娩更安全,能減少分娩的疼痛。

陰道分娩的嬰兒,可以獲得大量來自母親陰道和腸道的微生物。他們在經過產道時,友好的微生物包裹住他們的身體,他們的皮膚像海綿,可以迅速吸收周圍的乳酸桿菌。出生時,嬰兒的面部朝下,恰好貼合著產道。這樣,嬰兒吸入的第一口汁液里就包含了母親陰道里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進入嬰兒的腸道,這時,他們的腸道營養非常豐富,是一片還沒有種植的、肥沃的土壤,他們進去之後就會住下來。通過這種形式,母親和嬰兒之間的微生物的傳遞就完成了。先進入嬰兒體內的這些微生物,成為他們無菌腸道的第一批住戶,它們為隨後到來的微生物種群奠定了基礎。這些微生物就會讓嬰兒形成先天的免疫系統,保護著他們的健康,防禦著有害細菌的侵入。

剖宮產時,醫生切開下腹部,露出子宮的下部,然後在子宮壁上做一個切口。從這個切口中取出嬰兒。這個過程中,大量的外界微生物就湧向嬰兒。他們沒有經過母親的產道,不能接觸到來自母親產道的微生物,特別是乳酸桿菌。他們接觸到的微生物,主要來自醫護人員的皮膚及醫院空氣,很少來自母親。我們前面講到剛出生的嬰兒腸道營養非常豐富,哪種細菌先到就先住在那裡。這個過程就切斷了母親與嬰兒之間微生物的傳遞,這也造成了嬰兒缺少母親陰道里的微生物,同時影響了嬰兒先天免疫系統的形成。

同時,母親在懷孕時是否服用抗生素,在分娩時因為怕剖宮產手術的感染,也會攝入一些抗生素,這些抗生素也會對嬰兒的微生物造成影響。

目前有研究表明,陰道分娩的嬰兒擁有的大多是乳酸桿菌和雙歧桿菌,它們是厭氧或兼性厭氧的細菌,可以在沒有空氣的情況下生存。而剖宮產嬰兒的菌群中含有更多的是鏈球菌和葡萄球菌,這些大多是需氧細菌,通常來自人類皮膚,與陰道細菌非常不同。這些菌群的不同,也導致了陰道分娩的嬰兒和剖宮產嬰兒形成的免疫系統的不同,這些不同將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顯現出來。

微生物,它雖然微小,但作用很大。是它的存在,才讓我們的地球適宜人類居住。不只如此,它還和我們的健康息息相關,給我們提供免疫力,幫助我們代謝和消化。另外,兩種分娩方式,看似結果一樣,都是讓孩子來到人間,但對孩子先天微生物的傳遞卻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將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顯現出來。

人類一直不斷地研製著能殺滅病原菌的葯物,通過科學家的努力,發現了青黴素和鏈黴素,它們成了我們人類進入抗生素時代的排頭兵。它們在治療各種常見細菌性疾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如傷寒、肺炎、腦膜炎、產褥熱、敗血症、結核等,還包括一些性傳播疾病,如梅毒和淋病。

同時,隨著抗生素的發現和使用,外科手術也變得更加安全。在抗生素沒有被發現之前,很多人因為手術後發燒、傷口感染等原因死亡。有了抗生素後,在手術前使用抗生素,可以降低許多手術感染的風險。即使一旦出現感染,也可以馬上用抗生素來治療,不會產生生命危險。

因此,外科醫生也開始嘗試用更加復雜的手術來治療許多疾病,比如切除腦瘤、矯正畸形的四肢、唇裂整形,等等。在許多情況下,抗生素的功效是神奇的,起到了「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作用,拯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因此,抗生素也被廣泛使用,不僅成為臨床各科醫師最常用的一類葯物,而且也成了家庭中的必備葯物。

抗生素的廣泛應用,也促進了抗生素的研發,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多的抗生素被研製出來。新的抗生素的不斷發現和使用,為感染性疾病的治療提供了強有力的武器。因為它們的出現,許多感染性疾病已經有了應對之策,不再是不治的絕症。20世紀70年代的醫學科學家甚至預言:人類將完全消滅對其有害的病原菌,它們將從人類居住的地球上消失。

為什麼抗生素這么神奇呢?我們可以從它們的作用原理中找到答案。它們的作用原理分為三種。

第一種,像青黴素及它的衍生物那樣,它們進攻細菌細胞壁,而一旦細胞壁被攻擊受損,細菌細胞就會死亡。人們利用細菌的這一弱點,製造了青黴素這些抗生素。第二種,抑制細菌合成蛋白質。蛋白質對細胞至關重要。它們需要蛋白質來消化食物、構築細胞壁、運動、繁殖、抵禦入侵者與競爭等。有一類抗生素可以直接對細菌蛋白質合成的部件產生作用,讓細菌嚴重受損,對人體細胞的蛋白質合成卻基本上沒有影響。第三,擾亂細菌分裂繁殖的能力,破壞它們的繁殖過程。一旦細菌不能快速繁殖,它們的威脅就會大大降低,細菌寄居的人就有足夠的時間積累免疫反應從而清除它們。

最後,我們再來看下抗生素為醫學帶來的威脅。

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知道抗生素為我們醫學帶了長足的發展,但我們同時也要看到抗生素給我們帶來的威脅。

一方面,抗生素如果使用不當,如劑量過大或用葯時間過長等,會給我們帶來各種不良反應,有的還會引起相當嚴重的後果。如鏈黴素、慶大黴素和卡那黴素會引起眩暈、耳鳴、耳聾。據統計,在我國近2000萬的聽力殘疾者中,有近80%的人是因為抗生素使用不當而導致耳聾;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可損害腎臟;紅黴素等可引起厭食、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胃腸道反應;諾氟沙星對胃腸道和中樞神經系統有副作用,特別是對老年人;氯黴素可引起白細胞減少或再生障礙性貧血。不少抗生素還可引起皮疹。

應該特別注意的是,對青黴素過敏的病人,在接受青黴素治療時,可能會因發生過敏性休克而死亡。

另一方面,因為一些抗生素的效果比較明顯,也導致了抗生素的濫用,很多醫生都把抗生素當成了靈丹妙葯,葯到病除,殊不知,因為濫用導致人類面臨著更大的威脅。

產生耐葯細菌是濫用抗生素後引起人們注意的問題。這里有人是認為是人體本身對抗生素耐受,其實是我們人體的攜帶的細菌變得耐受抗生素。

因為抗生素的濫用產生耐葯性有幾種方式。一是比如我們最常見的阿莫西林,抗生素經過腸道之後進入血液,然後隨著血液進入人體的各個器官,把人體接觸到的細菌都消滅了。它在消滅病原體的同時也消滅了人體內無害的細菌,這時候因為無害細菌的減少,耐葯細菌因為缺少了競爭對手不斷的擴大。而且要命的是它們會不斷的生長繁殖,像人類繁衍一樣,不斷的傳播下去。這也是用了抗生素之後短期內沒有引起明顯的作用,但長期的副作用比較嚴重的原因。也正是因為短期內沒有明顯的作用,所以並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這也引起了更大的危機,因為細菌的越來越強的耐葯性,導致沒有葯可以醫治。

這和抗生素的使用范圍也有關系,抗生素分為廣譜和窄譜。廣譜就是可以消滅許多不同種類的細菌,我們現在使用的抗生素大多是廣譜抗生素。窄譜就是只對少數細菌有效。醫葯公司也因為使用范圍越廣,銷量就越大而喜歡生產廣譜葯物。醫生也同樣因為有時難以分辨是哪種細菌感染,而喜歡使用廣譜抗生素。但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抗生素使用的越多,細菌的耐葯性就出現越快,然後每一種抗生素的使用周期就越短。但新葯開發程度適應不了這個發展要求,再加上醫葯公司也不想生產窄譜抗生素,這就影響了他們的銷量和收益,導致因使用抗生素印發的細菌耐葯性現象愈演愈烈。

因為我們已經使用了太多的抗生素,如果出現耐葯細菌感染,我們便束手無策。

產生耐葯性細菌的另一種原因是畜禽養殖使用抗生素。

我們之前的散養方式,逐漸被大型養殖場體的替代。開始給動物使用抗生素是為了讓它們因為集中養殖而不生病。自從人們發現了抗生素可以增加體重的秘密之後,現代農業為了提高養殖動物的產肉率,會飼喂動物抗生素。據統計,生產的抗生素大約70%至80%都用於動物增肥,包括我們數以億計的牛、雞、火雞、豬、綿羊、鵝、鴨、山羊。2011年,動物養殖業共購買了接近1260萬公斤抗生素。動物身上殘留的抗生素或耐葯細菌,通過肉類傳入我們的身體中。

這也引起了我們的思考,既然抗生素能讓動物增肥,那是不是在不經意間讓我們的孩子長胖呢?

抗生素改變了身體的代謝,並影響了身體組成,讓它產生了更多的脂肪,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原來,抗生素改變了腸道微生物菌群里各種細菌的比例,讓大腸難以消化的殘留食物,被某些細菌消化,從而產生出某些脂肪酸,這些脂肪酸又被結腸吸收,我們也會因此獲得更多的能量和營養,也因此變胖,這應該也是我們現在的孩子越來越胖的原因。

同時因為抗生素的過早對孩子使用,以及濫用,影響了孩子的生長,讓孩子們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疾病,這些疾病過早的出現在孩子的身上,如過敏、哮喘、支氣管炎等。

我們知道,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微生物以它的方式存在著,本來共同存在,相互促進。但因為人類抗生素的濫用,破壞了它的生存環境,打破了這種平衡,讓一些無害的微生物消失了。正因為這些微生物的消失,影響了我們身體的健康。我們是時候做出一些措施,找回原來的平衡了。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做什麼事情,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比如我們要規范使用抗生素的范圍和數量,才能協調共同發展。

❹ 淺談微生物與人類健康的關系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千姿百態,有些是腐敗性的,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當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們可用來生產如乳酪,麵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須通過顯微鏡放大約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細菌,1000個疊加在一起只有句號那麼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敗的牛奶中約有5千萬個細菌,或者講每誇脫牛奶中細菌總數約為50億。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億個細菌。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❺ 微生物的基礎知識歸納

微生物的基礎知識歸納 1

一、微生物的定義

形體微小,肉眼看不到或很難看清它的個體的生物,只有通過光學或電子顯微鏡,放大百倍或幾十萬倍才能看清。人們稱這些微小的生物為微生物微生物的一般特性

1、個體微小,結構簡單

2、分布廣、種類多

3、繁殖塊

4、易於變異

5、易於培養

二、細菌

1、細菌形態

球狀

單球菌、雙球菌、鏈球菌、四疊球菌、八疊球菌、葡萄球菌

桿狀

長桿菌、短桿菌、球桿菌、棒狀桿菌

螺旋狀

弧菌、螺旋菌

2.細菌的結構

基本結構

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特殊結構

芽孢、莢膜、鞭毛、纖毛

細胞壁:細胞最外層。起維持菌體固有的外形、屏障、耐受壓力的作用。

化學成分主要由粘肽(共有的)、蛋白質、脂類等組成

細胞膜:選擇性滲透細菌體內外物質的交換,維持新陳代謝、參與呼吸作用。化學成分基本相同,由磷脂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組成。

細胞漿(質):是細胞膜包圍著的部分,是細菌的基礎物質、內在環境,是細菌合成蛋白質、核酸的場所。基礎成分是水、蛋白質、核酸、脂類

細胞核:位於細胞漿內,控制著細胞新陳代謝、生長繁殖、細菌的遺傳變異信息。 莢膜:某些在細胞壁外包一層粘性物質,相對穩定的附於細胞壁外。具有保護、能源供應的作用。化學組成主要是多糖或多肽類。

鞭毛:菌體內長出的細長絲狀物 細菌的運動器官。化學成分主要是蛋白質,少量糖類、脂類。

纖毛:比鞭毛更細、短、直、硬,數量更多的毛發狀細物。功能:獲得營養,由蛋白質亞單位組成。

芽孢:某些細菌在生活的一定階段,能在體內形成一個特殊的休眠體。

殺滅芽孢條件:121℃ 、20分鍾,160℃ 、2小時。

判斷滅菌是否徹底,一般以芽孢是否被殺滅作為標准。

3.微生物生長周期

1、滯留適應期(延遲期)2、對數生長期3、穩定期(最高生長期)4、衰亡期

三、酵母菌的特徵

1.形態結構:大部分為單細胞,有典型的細胞結構(壁、膜、質、核)。基本形態有卵圓形、球形、橢圓形。菌體無鞭毛,不能游動。

2.繁殖方式: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其中芽殖是主要的繁殖方式,一般9-10個/代。

3.菌落特徵:菌落比細菌菌落大而厚,在固體培養基上呈乳白色,少數為紅色濕潤、粘性、易被挑起。

四、黴菌的特徵

形態結構:大部分為多細胞微生物。細胞由細胞壁、膜、質、核組成。

黴菌由菌絲和孢子構成。菌絲:有兩部分,營養菌絲 、氣生菌絲

2.繁殖方式:孢子是黴菌的主要繁殖器官。分為有性孢子和無性孢子(為主)兩種。

3.菌落特徵:菌絲擴散生長、粗而長,形成的菌落比較疏鬆,呈絨毛狀,絮狀,蜘蛛網狀,菌落比較大。

五、微生物的生長條件

1、水分2、溫度3、酸鹼度4、氣體 5、營養 水分

1、aw<0.9,大部分細菌生長受到抑制。

2、不同種類微生物對乾燥的抵抗力不同:革蘭氏陽性菌抵抗力大於陰性菌,球菌大於桿菌黴菌、酵母菌的孢子和具有芽孢的細菌抵抗力強

3、不同環境對乾燥的抵抗力不同:糖、澱粉、蛋白質等物質存在時,抵抗力強。溫度越低,抵抗力強。溫度 影響微生物生命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種類 最低 最佳 最高

嗜熱菌 40—45 55—75 60—90

嗜溫菌 5—15 30—45 35—47

嗜冷菌 -5—5 12—15 15—20

低溫菌 -5—5 25—30 30—35

酸鹼度(PH值)

1、大部分細菌在PH=5-8生長良好,黴菌、酵母菌在PH=2-6生長良好。

2、PH小於2時,任何微生物都不能生長。

3、致病菌不能在 PH 低於 4.5 的條件下生長。芽孢不能在 PH 低於 4.5的條件下生長氣體

1、需氧菌:僅在有氧的環境中生長。如黴菌

2、厭氧菌:僅在無氧的環境中生長

3、兼性厭氧菌:在有氧和無氧的環境中均能生長。如有些芽孢、酵母菌。

營養

1、碳2、氫3、氧4、氮5、硫6、磷7、礦物質

微生物知識要點

一. 細菌

細菌是一類細胞細而短、結構簡單、細胞壁堅韌,以二分裂方式無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廣泛。

1.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觀察細菌最常用的儀器是光學顯微鏡,其大小可以用測微尺在顯微鏡下測量,一般以微米為單位。細菌按其形態不同,主要分為球菌、桿菌和螺形菌三類。

(1) 球菌 多數球菌直徑在1微米左右,外觀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於繁殖時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為雙球菌、鏈球菌、葡萄球菌等。

(2) 桿菌 形態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稍彎,多數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鏈狀排列,分為棒狀桿菌、鏈狀桿菌、球桿菌等。

(3) 螺形菌 菌體彎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門螺桿菌。

細菌雖小,仍具有一定的細胞結構和功能。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和核質等各種細菌都有,是細菌的基本結構。

2. 細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細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長菌體,染色體復制為二,然後垂直於長軸分裂,細胞赤道附近的細胞質膜凹陷生長,直至形成橫隔膜,同時形成橫隔壁,這樣便產生兩個子細胞。

細菌生長速度很快,一般約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計算,細菌群體將龐大到難以想像的程度。但事實上由於細菌繁殖中營養物質的逐漸消耗,有害代謝產物的逐漸積累,細菌不可能始終保持高速度的無限繁殖。經過一段時間後,細菌繁殖速度逐漸減慢,死亡菌數增多,活菌增長率隨之下降並趨於停滯。

3. 細菌的菌落

單個或少數細菌細胞生長繁殖後,會形成以母細胞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見、有一定形態構造的子細胞集團,這就是菌落。細菌菌落常表現為濕潤、粘稠、光滑、較透明、易挑取、質地均勻以及菌落正反面或邊緣與中央部位顏色一致等。

二. 真菌

真菌是一類有細胞壁,無葉綠素,以寄生或腐生方式生存,少數為單細胞,多數為多細胞,能進行無性或有性繁殖的一類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真菌包括單細胞與多細胞兩類。單細胞真菌呈圓形或卵圓形,稱為酵母菌;多細胞真菌由菌絲和孢子組成,並交織成團,稱絲狀菌或黴菌。

真菌生長的最適的溫度為22~28℃,最適的pH值為4~6。其繁殖能力強,但生長速度比細菌慢,常需1-4周才形成菌落。真菌對熱的抵抗力不強,一般加熱60~70℃ 1小時即被殺死,但對乾燥、日光、紫外線和一些化學消毒劑有抵抗力,但對2.5%碘酒、10%甲醛則較敏感。

1. 黴菌

黴菌是絲狀真菌的俗稱,意即"發霉的真菌",它們往往能形成分枝繁茂的菌絲體,但又不象蘑菇那樣產生大型的子實體。

(1)黴菌的形態、大小和結構

構成黴菌營養體的基本單位是菌絲。菌絲是一種管狀的細絲,把它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很像一根透明膠管,它的直徑一般為3-10微米,比細菌的細胞約粗幾倍到幾十倍。菌絲可伸長並產生分枝,許多分枝的菌絲相互交織在一起,就叫菌絲體。

(2)黴菌的繁殖

黴菌有著極強的繁殖能力,而且繁殖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在自然界中,黴菌主要依靠產生形形色色的孢子進行繁殖。孢子有點像植物的種子,不過數量特別多,特別小。

黴菌的孢子具有小、輕、干、多,以及形態色澤各異、休眠期長和抗逆性強等特點,每個個體所產生的孢子數,經常是成千上萬的',有時竟達幾百億、幾千億甚至更多。這些特點有助於黴菌在自然界中隨處散播和繁殖。對人類的實踐來說,孢子的這些特點有利於接種、擴大培養、菌種選育、保藏和鑒定等工作,對人類的不利之處則是易於造成污染、霉變和易於傳播動植物的黴菌病害。

(3)黴菌的菌落

由於黴菌的菌絲較粗而長,因而黴菌的菌落較大,有的黴菌的菌絲蔓延,沒有局限性。菌落質地一般比較疏鬆,外觀乾燥,不透明,呈現或緊或松的蛛網狀、絨毛狀或棉絮狀;菌落與附著物的連接緊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顏色和邊緣與中心的顏色常不一致。

2. 酵母菌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廣,尤其喜歡在偏酸性且含糖較多的環境中生長,例如,在水果、蔬菜、花蜜的表面和在果園土壤中最為常見。

(1)酵母菌的形態、大小和結構

酵母菌是單細胞真核微生物。酵母菌細胞的形態通常有球形、卵圓形、臘腸形、橢圓形、檸檬形或藕節形等。比細菌的單細胞個體要大得多,一般為1-5微米×5-30微米。

酵母菌具有典型的真核細胞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液泡、線粒體等。

(2)酵母菌的繁殖

酵母菌有多種繁殖方式,包括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有人把只進行無性繁殖的酵母菌稱作"假酵母",而把進行有性繁殖的酵母菌稱作"真酵母"。

(3)酵母菌的菌落

大多數酵母菌的菌落特徵與細菌相似,但比細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濕潤、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質地均勻,正反面和邊緣、中央部位的顏色都很均一,菌落多為乳白色,少數為紅色,個別為黑色。

微生物重點知識

一. 微生物的營養要求

微生物生長繁殖所需的營養物質主要有水、碳源、氮源、無機鹽和生長因子等。

1. 水

水是各種生物細胞必需的。水是良好的溶劑,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中的一切生化反應都離不開水的作用。

2. 碳源

碳源是合成菌體成分的原料,也是微生物獲取能量的主要來源。整體上看來,微生物可以利用的碳源范圍極廣,分為有機碳源和無機碳源兩大類。凡必須利用有機碳源的微生物就是異養微生物,凡能利用無機碳源的微生物就是自養微生物。糖類是最廣泛利用的碳源。

3. 氮源

氮源主要是供給合成菌體結構的原料,很少作為能源利用。與碳源相似,微生物作為一個整體來說,能利用的碳源種類十分廣泛。某些微生物(如固氮菌)能利用空氣中分子態的氮或利用無機氮化物如銨鹽、硝酸鹽合成有機氮化物。

4. 無機鹽類

無機鹽主要可為微生物提供除碳、氮以外的各種重要元素。微生物需要的無機鹽類很多,主要有P、S、K、Na、Ca、Mg、Fe等,其主要功能為構成菌體成分;調節滲透壓;作為某些酶的成分,並能激活酶的活性等。

5. 生長因子

有些微生物雖然供給它適合的碳源氮源和無機鹽類,仍不能生長,還要供給一定量的所謂「生長因子」。其種類很多,主要是B族維生素的化合物等。生長因子可以從酵母浸出液、血液或血清中獲得。

二. 微生物的營養類型

根據微生物對碳源的要求不同,可將其分為自養菌和異養菌兩大營養類型。

凡能利用無機碳合成菌體內有機碳化物的,叫自養菌;不能利用無機碳而需要有機碳才能合成菌體內有機碳化物的,為異養菌。

根據其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來源不同,可分為光能營養菌和化能營養菌。前者是從光線中獲得能量,後者則從化學物質氧化中取得能量。

因此,根據微生物所需的碳源和能源不同,可將微生物分為光能自養菌、光能異養菌、化能自養菌、化能異養菌等四類。

微生物的基礎知識歸納 2

1、微生物的定義

什麼是微生物呢?所謂微生物是指個體微小,必須藉助於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外形的一群低等的、原始的微小生物,如細菌。(體型微小,必須藉助於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它們的結構,結構簡單,有的具有細胞構造,有的甚至沒有細胞構造,生長繁殖快,對物質具有非常強烈的轉化作用;容易引起變異,以致微生物的種類特別繁多,並且新的種類還在不斷產生;數量多,分布廣,對自然環境的適應性強,以致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如土壤、空氣、水以及人和動植物體上都有微生物生活或生存)

2、微生物的特點

微生物是結構簡單、繁殖快、分布廣、個體最小的生物。

2.1結構簡單:微生物多數是單細胞;

2.2生長旺,繁殖快(大腸桿菌在它的適宜37-44℃之間,20-30分鍾繁殖一代)

2.3分布廣.種類多(10萬多種):自然界中到處都有,如水、空氣、土壤等。

2.4個體小:小於0.1mm。在形態上,個體微小,肉眼看不見,需用顯微鏡觀察,細胞大小以微米和納米計量。

2.5適應性強,易變異。相對於高等生物而言,較容易發生變異。在所有生物類群中,已知微生物種類的數量僅次於被子植物和昆蟲。微生物種內的遺傳多樣性非常豐富。

2.6代謝活性強,轉化快。

3、微生物的分類

葡萄球菌

酵母菌芽痕

棒狀桿菌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放線桿菌

分裂的大腸桿菌黑麴黴

黑麴黴弧狀菌

腳氣真菌酵母菌

蠟狀芽孢桿菌鏈球菌

麵包酵母啤酒酵母

球菌沙門氏菌

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源

水、空氣、土壤、人和動植物

4、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

自然界中微生物的分布極為廣泛,水中、高山、海底、荒漠、極地、空氣等到處都生存著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養基,它具備微生物正常發育所必須的一切條件:土壤中含有一定的無機物和有機物;

土壤中含有適當的水分;大多數中性偏鹼,適合大多數微生物生長;

土壤中還含有氣體,主要是CO2、O2和N2;

溫度變化不大(10-25℃)。

土壤中的微生物

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土壤中的細菌來自天然生活在土壤中的自養菌和腐物寄生菌以及隨動物排泄物及其屍體進入土壤的細菌。

土壤中微生物的分布:表層受日光照射和乾燥的影響,不利於其生存,所以細菌數量少,離地面10-20厘米土層微生物最多.土層越深,菌數越少。

水中的微生物

水也是微生物存在的天然環境,水中的細菌來自土壤、塵埃、污水、人畜排泄物及垃圾等。水中微生物種類及數量因水源不同而異。

受到污染的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適合微生物的生存。靜水中的微生物多,流水中的少;離岸近處微生物多,離岸遠處少;經過大城市的河流,水受到污染,含有大量的糞便.並含有大量的致病菌。

水中的微生物

井水和泉水中細菌少,雨水、雪水中也少,城市上空的雨水細菌多,鄉村上空雨水細菌少。

國家規定,自來水中,細菌總數每毫升不得超過100個,大腸菌群不得超過3個/升

空氣中的微生物

空氣中由於缺乏營養物質、乾燥及日光的照射,大部分的微生物被殺死,所以,空氣中沒有微生物生長發育的條件。但由於空氣的流動,風的作用,使地面的微生物飛揚到空中,因而,接近地面的空氣層,就含有一定的微生物。

雖然空氣中的微生物數量較少,但危害大。因為空氣流動快,流動的范圍廣,影響面大。

空氣中的微生物

在冬春季節,更容易發生感冒等傳染病,就是因為空氣的傳播,特別是在公共場所,人多,空氣流通差,細菌多;

大城市上空微生物數量最多,鄉村少;森林、草地和田野上空空氣清潔,海洋、高山、冰雪覆蓋的地面上空,微生物更為稀少。雨後空氣特別新鮮。

人體中的微生物

人自出生後,外界的微生物就逐漸進入人體。在正常人體皮膚、粘膜及外界相通的各種控道(如口腔、鼻咽腔、腸道和泌尿道)等部位,存在著對人體無害的微生物群,包括細菌、真菌、螺旋體、支原體等。

人體中的微生物

部位常見菌種

皮膚表皮葡萄球菌、類白喉桿菌、綠膿桿菌、恥垢桿菌等

口腔鏈球菌(甲型或乙型)、乳酸桿菌、螺旋體、梭形桿菌、

白色念球菌、(真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奈瑟氏球菌、類白喉桿菌等

胃正常一般無菌

腸道類桿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厭氧性鏈球菌、糞鏈球菌

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乳酸桿菌、變形桿菌、破傷風桿菌、產氣莢膜桿菌等

鼻咽腔甲型鏈球菌、奈氏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桿菌、

乙型鏈球菌、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眼結膜皮表葡萄球菌、結膜乾燥桿菌、類白喉桿菌等

微生物是一些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的總稱。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

大多數微生物是單細胞生物,如細菌、放線菌、支原體、立克次氏體、衣原體、藍藻以及酵母菌、單細胞藻類等;少數微生物是多細胞生物,如各種黴菌和大型真菌等。此外,還有一些沒有細胞結構的微生物,如病毒,類病毒和朊病毒等。

微生物不僅種類繁多,其在生物圈中分布也是十分廣泛的。上至10000米的高空,深至11000米的海底,都有微生物的存在。土壤里有微生物生活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是微生物的主要活動場所。動物體表和體內的各種條件適宜微生物生活,也是微生物活動的重要場所。此外,科學家們在營養貧乏的岩石、礦山、荒漠都發現了微生物的蹤跡。

從以上對微生物的介紹,我們對微生物有了一定的了解,對於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環境,甚至我們食用的食品也被他們入侵,而我們又無法用肉眼看見的他們,我們該如何對待我們日常食用食品中的微生物呢,他們對於我們來說過是敵還是友呢?

首先,我們先應該探究這些和我們形影不離的微生物會給我們帶來怎麼樣的傷害。

眾所周知,微生物是導致傳染病流行的最重要的病源之一。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如鼠疫,艾滋病,癌症,肺結核、瘧疾、霍亂,伊波拉病毒、瘋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極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如1347年的一場由鼠疫桿菌引起的瘟疫幾乎摧毀了整個歐洲,有1/3的人(約2500萬人)死於這場災難,在此後的80年間,這種疾病一再肆虐,實際上消滅了大約75%的歐洲人口,一些歷史學家認為這場災難甚至改變了歐洲文化。我國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極高。而且還證實,這些病毒還在變異,這就更加增加了對這些疾病研究的困難。全世界雖然已經花費了無法統計的經費,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並沒有減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還在每年成倍增長。人類和病原微生物的斗爭也許是一場永遠看不到盡頭的戰爭。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另外,大部分的微生物具有腐化性,即引起食品氣味和組織結構發生不良變化。這也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在這些糧食微生物中,數量最大、對糧食危害最為嚴重的是黴菌及其代謝物。他們在環境適宜的條件下,可以分解糧食中的有機物,使之變質、霉腐,使糧食出現變質、變味、發熱、生霉等症狀,不但嚴重糧食安全儲存,導致儲糧質量劣變,而且還可能產生毒素污染,危急人畜安全。如歐洲的麥角中毒事件曾造成幾千人死亡;1960年在英國東南部由於黃麴黴污染引起十萬只火雞死亡;最近中國蒙牛牛奶被檢出含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M1的原因也是因為奶牛飼料因天氣潮濕發生霉變,奶牛在食用這些飼料後,原奶中的黃麴黴毒素超標。

微生物不僅對人畜有重大的影響,對環境也是如此。以微生物對水造成的污染為例。微生物侵入水中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天然存在的,有的是由土壤進入水中,有的是隨塵埃一起沉降入水中,還有的是隨垃圾、人畜糞便以及某些工業廢棄物進入水體。某些病原微生物進入水中之後,會對水體造成污染,引起傳染病的流行。而某些微生物則會導致水華、赤潮等現象,對水生動植物的生存造成嚴重的威脅。

以上,我們對微生物的危害進行了探究,接著我們應該探討下微生物給人畜及自然界帶來的好處。

首先,我們應該意識到不是所有的微生物都會給人類的健康造成威脅,某些微生物也是人類的好朋友。如1929年,青黴素的研究誕生。青黴素能抑制病菌細胞壁的形成,使菌體的新陳代謝

失調,達到抑菌和殺菌的效用。之後科學家們有研製出了很多抗菌素類葯物,如鏈黴素、氯黴素、四環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紅黴素等。還有一種叫正常菌群的微生物,他們的營養來自宿主組織細胞的分泌液、脫落細胞,以及某些腔道中的食物碎屑和殘渣等。菌群的代謝產物除供給細菌自身利用外,一部分可以被宿主吸收利用。例如,過去外科醫生不太重視腸道正常菌群中的大腸埃希氏菌能合成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K的功能,所以在腸道手術後為避免發生感染,常用抗生素作預防性治療。

再者,並不是所有的微生物發酵和腐化現象都對人類的財產和健康造成危害的。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的。以酸奶為例,利用乳酸菌發酵生產的酸牛乳其營養全面、風味獨特,比牛乳更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和利用,許多乳酸菌本身的微生物特性及代謝產物使得酸牛乳具有良好的保健醫療功效,如雙歧桿菌及嗜酸乳桿菌等。它可以調節腸道的微生態平衡,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防止腹瀉的作用,降低膽固醇,提高機體的免疫力,減免乳糖不耐症,促進乳中蛋白質和脂肪的消化,促進人體對乳中鈣的吸收,增加維生素,改善礦物質的代謝吸收,調節機體微量元素的平衡,抑制致病菌和抗感染,抗輻射作用,抗高血壓作用,抵抗衰老延長壽命,抗變異原性和抗腫瘤作用,分解毒素,防癌抗癌,具有美容作用。在地球化學生物循環中,微生物的腐化和分解作用是關鍵的一環。微生物作為生產者完成的是無機有機化的過程,直接為更高級的消費者提供營養;作為分解者是更主要的方面,完成的是有機無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整個地球物質化學循環過程中,一方面又清道夫的功能,是地球保持清潔和狀態的恢復;另一方面為其他的生產者和消費者提供營養。

如今,我們常常可以從很多的報刊雜志上看到關於生物技術處理環境污染物的報道。如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可以解除污水的毒害作用,使污水得到凈化。利用微生物處理生活垃圾。藉助EM復合菌劑的接種發酵,可以消除垃圾中的有害物質,病原菌蟲等,達到變廢為寶,有效解決了傳統的垃圾焚燒或者垃圾填埋所造成的能源損耗、空氣污染、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的問題。利用微生物治理大氣污染。微生物用於煙氣脫硫,不需高溫、高壓、催化劑,設備要求簡單。利用自養生物脫硫,營養要求低,無二次污染,處理費用為濕法脫硫的50%。

從以上對微生物給人畜和自然界帶來的利和弊的討論,我們應該時刻意識到,在我們的周圍和機體內都有其他生命體與我們共存。對於那些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威脅的微生物我們應該時刻做好防備。既然我們已經認識到微生物是大部分傳染病的始作俑者,那麼我們就要學會在源頭消滅它,在傳播途徑斷絕他。例如,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多鍛煉,增強自身抵抗力;到人多的地方要戴口罩;注意用葯,不濫用抗生素。既然我們已經知道環境里彌漫的微生物時刻腐化著我們的食物,那麼,我們應該注意自己的飲食健康,如每餐盡量將食物吃完,少吃隔夜飯菜,不吃變質的食品,科學妥善保存好儲糧。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某些病原微生物會污染水質,那麼,政府部門應該加強污水的管理,尤其是醫院污水等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污水的管理,做好水質處理工作和水源的衛生保護,做好積水系統的維護和管理;作為個人,我們平時應該注意不喝生水,飲用水應該經過嚴格過濾凈化並加熱燒開方可飲用。

雖然人類與微生物的斗爭會無止境地持續下去,但只要我們充分認識到我們所處的環境,利用我們現在的科學技術,正確對待微生物在人類健康中的作用,我們就可以減小微生物對人類的危害,讓微生物為人類服務。

❻ 我們如何利用植物及其特性的知識來改善人類健康

其實有很多人想要了解,應該如何利用直播的特性知識來改善人類健康。我們都知道有一些植物,的確是有著非常大的作用。並且對於這樣的一些植物來說,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健康,就像是一些中葯材,的確是對身體有益的。只要我們能夠了解到這樣的一些中葯材,其中的作用和葯力,就能夠讓我們自己的身體獲得很大的營養成分和滋補作用。就像是許多人都知道,人生是能夠培元固本的。

想要改善人類健康,那麼就需要了解我們自己的身體狀況,並且需要了解這樣一些植物的特性。並且大多數的植物其實都是有一些要用的作用的,所以我們自己可以去根據自己日常生活的一些經驗或者是口耳相傳來進行學習。

❼ 關於高中生物中的微生物的問題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它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與工農業生產,與有關應用科學、與其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都有密切的關系。生物學在我國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生物學將是21世紀領先的科學之一。
一、課程目的

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開設的一門學科類基礎課程。通過生物課的教學,要求達到以下教學目的:
1、要使學生獲得關於生命活動規律的基礎知識,以及知道這些知識在生產、生活和社會發展方面的應用。
2、要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幫助學生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3、要使學生掌握生物科學的一些基本方法,具有較強的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提高科學素質。
4、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理衛生習慣,提高身體心理素質。

二、課程安排

普通高中的生物課,是在義務教育初中生物課的基礎上開設的。初中生物課針對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主要學習感性的、比較淺顯的、側重生命現象的生命基礎知識。高中生物將初中生物課的知識加以綜合、概括和提高,做到初高中兩個階段的教學內容,既有所分工,又互相銜接。
高中生物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內容,必須適應培養21世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類人才的需要。
高中生物必修課的教學內容即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是高中階段文科和理科全體學生必須學習的,為他們共同的生物基礎。必修課的教學內容包括十個單元,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關於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的內容;第二部分是關於生命體生命活動本質的內容;第三部分是關於生物界的發展和生物與環境的內容。
高中生物選修課是在必修課的基礎上開設的,是理科學生的必選課,要為理科學生的升學和就業打下良好的生物學基礎。選修課課程內容的安排側重於生物科學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密切關系的基礎知識,包括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免疫、光能利用和生物固氮、微生物與發酵工程、細胞與細胞工程、遺傳與基因工程、生態環境及其保護。以上選修課教學內容,與必修課內容既不重復,又有密切的內存聯系,而且是必要的延伸和提高,力求做到從理科學生升學的實際需要出發,著重選取反映現代生物科學新進展的內容,並且十分重視理論知識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我國生產、生物技術及環境保護等實際。

三、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

(一)教學目標

1、知識教育方面:(1)使學生獲得關於生物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生物的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的調節、生物的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生物與環境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理論。(2)使學生知道生物學知識在生活、生產、科學技術發展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應用。(3)使學生獲得增強體質、加強自我保健的知識,促使生理和心理健康。(4)使學生了解現代生物科學技術的主要成就和發展趨勢。
2、思想教育方面:(1)初步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認識生物體和生物界,了解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局部與整體的統一;生物體與環境的相互關系。了解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多樣性。(2)初步形成生物進化觀點和生態學觀點,逐步建立科學的世界觀。(3)通過生物學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活動的開展,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4)懂得愛護自然界的生物,認識保護生物資源的重要意義,形成環境保護意識。(5)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不斷探求新知識的精神和合作精神。
3、能力培養方面:(1)比較熟練地掌握顯微鏡使用、製作裝片和徒手切片、做簡單的生理實驗等生物學基本方法和技能。(2)初步學會觀察動植物的習性、形態結構和生長發育等,並且能夠運用語言、文字、圖、表正確地描述所觀察到的生物體和生命現象。(3)初步學會設計實驗,分析和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得出正確的實驗結論。(4)逐步形成分析、綜合、比較、和推理的能力,學會解決一些有關實際問題。(5)通過完成高中生物教學大綱所規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實驗、探究、實習和參觀等項目,初步掌握基本的生物科學研究方法,並逐步確立適合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總的要求學生在初中生物課學習的基礎上,具有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初步的研究能力和創造能力。

(二)教學內容

1、高中生物必修課

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規定,高中生物必修課每周3課時,共105課時。其中講課的參考課時為72課時,實驗等的參考課時為23課時。具體教學內容見下表。

單元 知識 學生實驗和實習 參考課時
要點 教學要求 項目 教學要求

緒論 生物的基本特性 了解 2:0
生物科學的新進展 了解
高中生物課學習的要求和方法 了解
生命的物質基礎 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 了解 實驗:生物組織中可溶性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鑒定 初步學會 3:1
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 理解
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細胞的亞顯微結構和功能 掌握 實驗: 1、高倍鏡的使用和觀察葉綠體的裝片
2、觀察細胞質流動
3、觀察細胞的有絲分裂 學會

學會
學會
8:3
細胞分裂 理解
細胞周期 理解
細胞的分化和衰老 了解
細胞的癌變 了解
生物的新陳代謝 新陳代謝與酶 理解 實驗:1、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影響酶活性的實驗(選做)

3、ATP的生理作用(選做)

4、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與復原

5、葉綠體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學會

學會
12:4
ATP在能量代謝中的作用 理解
植物的水分代謝 了解
植物的礦質代謝 了解
光合作用及其重要意義 掌握
人和動物體內糖類的代謝、脂類和蛋白質的代謝 理解
內環境的穩態 理解
呼吸作用 理解
新陳代謝的基本類型 了解
生物活動的調節 植物的向性和感應性 了解 實驗:
植物向性運動和感應性現象的實驗設計和觀察
實習:
1、植物激素與向性
2、動物激素飼喂小動物的實驗(選做)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6:3
植物的激素調節及其應用 理解
體液調節 理解
神經調節 理解
動物行為產生的生理基礎 了解
生物的生殖和發育 生物生殖的類型 了解 實驗:觀察蝗蟲精原細胞的減數分裂的裝片 6:1
減數分裂和配子的形成 掌握
受精作用--雌雄配子的融合 理解
植物的個體發育 了解
高等動物的個體發育 了解
遺傳與變異 DNA是遺傳物質的證據 理解 實驗:
1、DNA的粗提取與鑒定
2、觀察果蠅唾腺巨大染色體裝片
探究: 1、製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
2、性狀分離比例幾率的模擬

實習:
用當地某種生物做有性雜交試驗(選做)

探究: 人類染色體組型分析

實習:調查人群中的遺傳病(選做)

學會
學會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16:5
DNA的結構 理解
DNA的復制 理解
基因的表達 了解
基因的分離規律 掌握
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 理解
基因的連鎖與交換定律(選講) 了解
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理解
基因突變 了解
染色體變異 了解
基因重組 了解
人類遺傳病與優生 了解
生物的進化 現代生物進化觀點簡介 了解 探究:模擬通過分子雜交鑒定人猿間的親緣關系
參觀:有條件的,組織學生參觀自然博物院 初步學會 5:1
生物的界級分類 了解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了解
生物與環境 生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理解 實習:
1、種群密度的取樣調查
2、設計並製作小生態瓶,觀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9:3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與影響 理解
種群的概念和特徵 了解
種群數量的變化 了解
生物群落的概念 了解
生態系統的類型 了解
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掌握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及其保護 理解
生態環境的保護 野生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和保護 了解 實習:
調查或觀察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
初步學會 5:2
自然保護區 了解
環境污染對生物的不利影響 理解
有害化學葯品和重金屬對生物的影響 了解
環境與人體的健康 了解
無公害綠色食品 了解
生物凈化 了解

2、高中生物選修課

普通高中課程計劃規定,高中生物選修課每周3課時,共78課時。其中講課的參考課時為55課時,實驗等的參考課時為13課時。具體教學內容見下表。

單元 知識 學生實驗、實習和研究性課題 參考課時
要點 教學要求 項目 教學要求
緒論 設課目的 了解 2:0
學習內容 了解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和免疫 營養與健康的關系 理解 實驗:幾種果蔬中Vc含量的測定 初步學會 11:2
水和無機鹽的平衡 理解
血糖的調節 了解
體溫調節 了解
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 理解
免疫失調引起的疾病 了解
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 光合作用的碳代謝類型簡介(選學) 了解 實驗:自生固氮菌的分離(選做) 初步學會 6:1
光呼吸 了解
固氮生物種類 了解
生物固氮過程簡介(選學) 了解
生物固氮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了解
微生物與發酵工程 病毒的結構和繁殖 了解 實驗:學習細菌培養的基本技術(培養基制備、接種培養等技術) 初步學會 7:4
細菌的結構和繁殖 理解
微生物的營養和生長 掌握
發酵工程簡介 了解
細胞與細胞工程 細胞的生物膜系統 理解 實習:學習植物組織培養技術(選做) 初步學會 8:2
細胞的全能性 了解
細胞工程簡介 了解
酶工程簡介(選講) 了解
遺傳與基因工程 細胞質遺傳及其在育種中的應用 理解 9:0
基因的結構 了解
基因表達的調控 了解
基因工程簡介 了解
人與生物圈 地球、生物圈與人 了解 實習:
1、學習測量空氣中SO2污染的方法
2、根據當地農業生產情況,設計一個農業生態系統 初步學會
初步學會 12:4
二氧化硫在自然界中的循環 理解
森林生態系統的作用 了解
草原生態系統與畜牧業的發展 了解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 了解
農業生態系統與發展生態農業 理解
海洋生物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了解
人與環境 了解

四、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要認真進行生物基礎知識的教學

生物學基礎知識,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種種能力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礎。通過高中生物課的學習,要求獲得關於生命活動基本規律的基礎知識。因此教師要重視通過生物科學事實過渡到有關概念的形成,以及對重要概念的正確表述,從而使學生准確地掌握基礎知識。
教師在備課中要掌握知識的重點和難點,研究學生的學習規律,在教學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有的放矢。高中生物課的知識有較強的系統性,教師在備課時還必須認真分析教材中生物知識的內存聯系,生物學與其他學科知識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建立起生物學知識網路,使他們對所學的生物學知識能夠靈活應用,觸類旁通。
在教學中,同時要注意生物必修課和選修課知識的內在聯系,處理好兩者之間的分工與銜接。

(二)要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師要緊密結合生物學教學內容,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教書育人。在教學中要做到潛移默化,寓德於教。既要克服單純傳授知識、忽視德育的傾向,又要克服脫離學科實際的空洞說教的傾向,要堅持教學的科學性與教育性相統一,思想品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高中生物教學內容含有豐富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因素。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和認識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通過關於生物與環境知識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生態學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通過關於生物界的發展的科學事實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生物進化觀點的教育。通過教學實踐活動,結合我國的國情,介紹生物學發展的新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熱愛科學,科學,建立科學的觀。通過課堂教學、實習、參觀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行為習慣和心理素質。

(三)要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基本的研究方法。通過課堂教學、觀察、實驗、探究、實習、參觀等教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動性,形成客觀的、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並且具有較強的觀察、實驗、思維、自學等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上述能力,同時要本著對全體學生負責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解決實驗材料等問題,完成高中生物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觀察、實驗等各項要求。

(四)積極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要轉變教育思想,更新觀念,加強教學方法的改革,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採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啟發式教學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要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特長。黨校要重視直觀教學,努力實現教學手段的現代化。
教師在改進教學方法的同時,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要在認真研究學生的知識現狀、生理和心理特點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懂得獲取知識和探究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並且使學生在教學實踐中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

(五)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在教學中認真做好理論聯系實際,既有助於學生對生物學基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於培養學生參加初中的意識。
在教學中注意因地制宜,聯系本地區生物種類和經濟發展等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同時,要認真地完成生物課鄉土教材的教學任務。

(六)積極組織和指導生物科技活動

教師要因材施教,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和能力。要積極組織和指導學生開展各種生物科技活動。例如,設計和做生物實驗,建立生物園,進行生物資源調查和生態調查,開展生物小論文、小製作、小發明等活動。

五、考試、考查及教學評估

(一)考試

1、高中生物必修課的考試
第一學期由學任課教師根據本教學大綱和教學實際情況,對學生平時的學習情況進行一資考試。
第二學期進行會考性質的水平考試。會考要面向大多數學生,使堅持正常學習的學生都能達到教學大綱的基本要求。為了做好會考,考試前必須明確范圍和要求,設計好試卷結構,規定考試的方法等。
第一學期的考試由學校統一安排。第二學期的會考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統一安排。
2、高中生物選修課的考試,一般每學期進行一次,由各校安排。

(二)生物實驗考查

考查范圍是高中生物教學大綱的高中生物必修內容。考慮到各地對於實驗材料的准備和實驗操作所需的時間等實際情況不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從高中生物必修課中選定若干個實驗項目作為本學年度高中生物實驗考查的內容。同時,要明確考查的具體要求和考查的具體方法。

(三)教學評估

1、教學評估的目的:通過教學評估獲得教學的反饋信息,從而有利於總結教學經驗,肯定成績,找出不足,明確改進教學的方向,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高中生物課程的教學評估,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兩個方面。
2、課堂教學評估的主要項目:(1)目的要求;(2)教學內容;(3)教學結構;(4)方法、手段;(5)教學效果等。
3、實驗課教學評估的主要項目:(1)目的要求;(2)材料用具;(3)實驗操作;(4)實驗;(5)實驗開課率等。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應該根據高中生物教學大綱的要求,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評估方案。

六、教學設備

(一)教學設備是保證按質按量完成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觀察、實驗、探究、實習、演示等教學活動的必要的物質條件。各級教育行政領導部門和學校領導要為生物課程的教學努力創造條件,配備各項有關的生物教學設備,使之達到國家教委制訂的高中教學大綱和教學儀器配備目錄所規定的要求。首先要達到關於實驗室、標本室、實驗准備室及其內部設備的規定,並且要積極創造條件,建立和建好生物園。同時,為了達到教學手段的多樣化,教師要積極帶領學生自製教具,為教學服務。

(二)生物課教師和實驗員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教學設備,盡量給學生提供親自動手的機會,使高中生物教學大綱規定的有關實驗等項目都能得到落實,並且也為生物科技活動的開展提供良好的設備條件。

(三)各校應該制訂生物課教學設備管理制度,以便使教學設備得到合理、科學的使用,並且培養學生科學地、規范地使用教學設備的良好習慣,形成愛惜教學設備的好風氣。

附錄:關於教學要求層次的說明

一、知識方面

從認知水平和該知識點在本學科教學內容中的地位和作用考慮,將對知識點的教學要求,從低到依次劃分為了解、理解、掌握三個層次。
了解:知道「是什麼」。知道所列的內容,能夠說它們的大意,在有關問題中能夠識別它們。
理解:懂得「為什麼」。在了解的基礎上,能夠復述所列知識的含義,能夠說出它們的要點。
掌握:知道「怎麼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分析知識的聯系和區別,能夠綜合運用某些重要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簡單的生物學總是,並且能應用於實踐。

二、學生實驗、實習方面

對學生實驗、實習的教學要求,劃分為初步學會和學會兩個層次。
初步學會:在教師的輔導下,知道實驗的目的和方法步驟,能夠按照要求完成實驗、實習的任務。
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懂得實驗、實習的原理,能夠獨立地進行實驗、實習,取得良好的效果。

❽ 怎樣學好醫學免疫與微生物學

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重要的醫學基礎課。其主要研究與醫學有關的病原微生物,因其研究范圍廣、發展速度快,既包括微生物的形態結構及其機能,又涉及它與人體的相互作用,並與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傳染病學和流行病學等多學科緊密聯系,內容豐富,機理復雜,許多學生反映該學科難學。因此,如何教與學好這門學科是很值得探討的問題。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教與學相輔相承。現僅就如何學習這門課程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明確目的是前提

要學好一門課程,首先要充分認識學科的性質及其重要性,才會有學習的動力,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樣,你才能認真地、刻苦地去鑽研它。這就要求你要聽好第一堂即「緒論」的講解,明確學習的目的,激發學習的興趣。明確醫學微生物學僅為病理學、葯理學、預防醫學等基礎學科打基礎,且與臨床各學科緊密聯系,故有「橋梁」學科之稱。如病理學中的「炎症」、葯理學中「抗生素的作用機制」、預防醫學中「流行病的病因病機」都與微生物密切相關;各種傳染病如霍亂、結核、白喉、菌痢、病毒性肝炎及目前正流行的「非典」等都是微生物所致,它們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要診斷、治療、控制與消滅傳染病,必須掌握相關的理論與技術。 微生物所致疾病涉及臨床各學科,將來要當好醫生,為人類健康事業做貢獻都離不開微生物學的知識與技能。

二、認真聽課是基礎

目前,「講課」仍是高校教學中最普遍採用的教學形式,教師經過熟悉、鑽研教材,認真備課,在課堂上講清重點、難點,學生認真聽課,適當作筆記,課後加以復習、思考,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尤其微生物「看不見,摸不著」,許多問題學生自學難以弄懂,通過教師的講解,可加深理解,便於記憶。所以聽好每堂課是學好該課程的基本要求。

三、學習得法是關鍵

有些學生很認真聽課,但學習成績卻不理想,這是為什麼呢?除了個人的記憶、思維、綜合等能力不同之外,學習方法也很重要。學習方法不對頭,死記硬背,抓不住重點,往往事與願違,事倍功半;學習得法,則事半功倍。因此,學習方法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習的效果。這里,結合醫學微生物的專業特點,談談學習的方法:

(一)聽課三要素

要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除了教師的教學水平與能力外,與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及學習方法也密切相關。聽課要做到以下三點:

1.精聽:就是要注意力集中,特別要注意授課教師反復強調的問題,抓住重點,聽懂難點。

2.巧記:即在聽課時適當作筆記,而不是全部抄錄講課內容。可在教材中巧設符號標志,如:列出小標題;使用不同的字體;不同顏色的字;突出關鍵詞語;使用不同的下劃線等,由於符號標志有助於對教材的理解,使之對內容又便於課後復習。符號可根據個人喜好靈活運用。

3.釋疑:這里有兩層含意,一是課前預習教學內容,帶著問題聽課,二是聽課積極思考,發現問題,在聽課中不斷得到答案,這樣可大大提高對教學內容的課堂吸收率。

(二)學習八要點

⒈基本概念要記牢:微生物學中有許多名詞概念,有些也是臨床常用的,如消毒、滅菌、菌血症、毒血症、膿毒血症等等,都有必要反復復習,牢固掌握。

⒉特殊特徵勿忘掉:病原菌的種類多,教材中編排及講解時是分開敘述,但它們的生物學性狀既有共同點也有特殊性,要全部記住,確實很難。學習時注意記住它們各自的突出特點。如破傷風桿菌有芽胞,對理化因素抵抗力強;腦膜炎雙球菌有自溶酶,在外界低抗力弱;結核桿菌耐乾燥,在乾燥的痰液中存活時間長,在傳播上很重要等等。

⒊共同特徵條理化:因各種微生物的致病性很復雜,如一種細菌可引起多種病症,某種病症也可由多種病原體所致。不少學生反應很難記,老師改卷中也常碰見學生把甲菌的特點答作乙菌的「張冠李戴」現象。在學習時要注意把相似的性質,分散在各章節的內容條理歸納,即俗話說的「梳辮子」,如哪些細菌主要以外毒素致病?它們具什麼特點?哪些細菌既有內毒素又可產生外毒素?哪能些細菌可引起敗血症?哪些細菌可引腦膜炎?等等。這樣既便於掌握它們的共性,又有利於培養綜合歸納的能力。

⒋比較鑒別不可少:微生物學中有些內容須對比分析,這樣就更易於掌握它們的特點。如革蘭陽性菌與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的特點:內毒素與外毒素的特點等等,「有比較才有鑒別」,通過對比自然就記住了它們的不同點。

⒌致病機理列表記:各種病菌原體的致病機制或致病特點都是學習的重點,且這些內容很都復雜,教師講解時多採用圖表講解,復習時也應列出圖表,這樣可化繁為簡,一目瞭然,既便於掌握全面,又記住各步要點。

⒍唯物辨證看問題:病原微生物能否侵入機體,能否致病,不僅取決於微生物的致病力等因素,還取決於機體的免疫功能狀況,二者相互作用是很復雜的過程,且矛盾的雙方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還受到社會因素、自然條件、環境因素等影響。如鼠疫桿菌、天花病毒都屬於甲類病原體,具有極強的致病性,但通過人類的努力,鼠疫、天花這兩種烈性傳染病早已得到控制與消滅。而目前正在流行的「非典」病菌原體SARS病毒,過去只是引起普通感冒或一般的肺炎,傳染性弱,不具流行性,且SARS病毒在不同的人其感染的嚴重程度也不盡一致等等。因此,我們不僅在學習微生物學中,且在今後的醫療實踐中都要學用辨證唯物主義觀念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

⒎理論實驗相結合:醫學微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認真積極上好實驗課,不僅可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與掌握,且也是學習掌握基本技能的極好機會,通過實驗,還有利於培養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應認真學習,積極動手,真實地記錄、正確地分析判斷實驗結果,獨立完成實驗報告。

⒏能力培養最重要:能力包括注意力、觀察力、思維力、想像力、自學能力、操作能力、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創造力、研究能力、組織與管理能力等等。愛因斯坦指出:「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他的學科的基礎,並且學會了獨立地思考工作,他必定會找到自己的道路,而且比那種主要以獲得細節知識為培訓內容的人來,他一定會更好地適應進步和變化。」醫學是研究疾病的防治問題,為了揭示復雜疾病過程中的內在聯系,提高醫療預防工作的質量,及時搶救病人並使之轉危為安,必須有較強的思維能力,獨立獲得知識的能力和靈活運用知識與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能力的培養與訓練非一朝一夕的事,除了教師的的指導與培養外,個人的訓練至關重要。如前面所述,聽課及實驗中獨立思考,正確地分析判斷實驗結果,獨立完成實驗報告,還可自學相關的課外書,如「微生物與人類」、「現代微生物學」,參加課外興趣小組,參與教師的科研活動等,這些活動都有利於能力的培養。

綜上所述,要學好微生物學,首先要重視學習,系統聽好課,且聽課、實驗、自學、復習都要講究方法,掌握要領,這樣才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❾ 如何才能獲得足夠數量的微生物

獲得足夠數量的微生物的方法是,在土壤、水中獲得。土壤中和湖水中微生物非常多,如果想要獲得足夠數量的微生物,可以在土壤中和水中獲取。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

閱讀全文

與如何通過知識獲得更多健康的微生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3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8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