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人類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總計多少種病原微生物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總計(380)種病原微生物。
B.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的實施時間是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的實施時間是2006年1月11日。有傳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還是很多的,像常見的結核菌就可以引起肺結核的傳染,主要是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播,可以引起周圍人群感染結核菌。病毒的傳染像流感病毒也可以通過呼吸道傳播引起流感的擴散。各種肝炎病毒、特別是乙肝病毒這種微生物也有傳染性,但主要是通過血液傳播,接觸了患者感染的血液就可以引起傳播。艾滋病、梅毒等疾病,也可以通過異常的性關系來傳播。幽門螺桿菌是胃內存在的一種細菌,可以破壞胃粘膜屏障,導致胃炎和胃潰瘍的發生,這種細菌的傳染也是通過相互交叉進食或者大人給孩子餵食等唾液的途徑進行傳播。總之有傳染性的病原微生物還是很多的這只是其中的一種。
【拓展資料】第一條為了加強病原微生物實驗室(以下稱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保護實驗室工作人員和公眾的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對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實驗室及其從事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使人或者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本條例所稱實驗活動,是指實驗室從事與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樣本有關的研究、教學、檢測、診斷等活動。
第三條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主管與人體健康有關的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監督工作。
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主管與動物有關的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監督工作。
國務院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實驗室及其實驗活動的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第四條國家對病原微生物實行分類管理,對實驗室實行分級管理。
第五條國家實行統一的實驗室生物安全標准。實驗室應當符合國家標准和要求。
第六條實驗室的設立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負責實驗室日常活動的管理,承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檢查、維護實驗設施、設備,控制實驗室感染的職責。
第二章病原微生物的分類和管理
第七條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八條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動物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由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商國務院有關部門後制定、調整並予以公布。
第九條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與採集病原微生物樣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護水平相適應的設備;
(二)具有掌握相關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員;
(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的措施;
(四)具有保證病原微生物樣本質量的技術方法和手段。
採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樣本的工作人員在採集過程中應當防止病原微生物擴散和感染,並對樣本的來源、採集過程和方法等作詳細記錄。
第十條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應當通過陸路運輸;沒有陸路通道,必須經水路運輸的,可以通過水路運輸;緊急情況下或者需要將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運往國外的,可以通過民用航空運輸。
第十一條運輸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運輸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單位符合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或者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
(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種或者樣本的容器應當密封,容器或者包裝材料還應當符合防水、防破損、防外泄、耐高(低)溫、耐高壓的要求;
(三)容器或者包裝材料上應當印有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或者獸醫主管部門規定的生物危險標識、警告用語和提示用語。
C.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目前對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一類最強,四類最弱。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相關信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這就是病原體對葯物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會發生抗葯性。
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病原微生物
D.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病原微生物分為: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
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菌體表面結構有兩類,一類具有黏附作用的結構,如磷壁酸、多包被、菌毛等;另一類是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結構,如莢膜、微莢膜、A型鏈球菌的M蛋白、金葡菌的A蛋白等。
侵襲性酶是細菌合成分泌的胞外酶,一種有抗吞噬作用的酶,如金黃色葡萄球菌產生的血漿凝固酶,可在細菌周圍形成纖維蛋白包裹層,抵抗人體吞噬細胞和補體、抗體的作用,保護細菌。另一種可幫助細菌在體內擴散的酶,如A型鏈球菌產生的透明質酸酶。
E. 一二三四類病原微生物是什麼
分類如下: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簡介: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F. 病原微生物有哪些
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寄生蟲(原蟲、蠕蟲、醫學昆蟲)、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
澆灌糞肥的蔬菜會被病原微生物污染,距離施肥時間越近,蔬菜表面大腸菌群數量越多,用自來水浸泡、沖洗等方法對去除蔬菜表面的大腸菌群有一定效果,其中以沖洗效果最佳。此外,最好的殺滅蔬菜病原菌的方法是沸水浸泡。
(6)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有多少種微生物擴展閱讀:
每個人一生中可能受到期150種以上的病原體感染,在人體免疫功能正常的條件下並不引起疾病,有些甚至對人體有益,如腸道菌群(大腸桿菌等)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
這些菌群的存在還可抑制某些致病性較強的細菌的繁殖,因而這些微生物被稱為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但當機體免疫力降低,人與微生物之間的平衡關系被破壞時,正常菌群也可引起疾病,故又稱它們為條件致病微生物(條件致病病原體)。
機體遭病原體侵襲後是否發病,一方面固然與其自身免疫力有關,另一方面也取決於病原體致病性的強弱和侵入數量的多寡。一般地,數量愈大,發病的可能性愈大。
尤其是致病性較弱的病原體,需較大的數量才有可能致病。少數微生物致病性相當強,輕量感染即可致病,如鼠疫、天花、狂犬病等。
G. 列舉20種病原微生物求答
病原微生物只有11個分類,分別是:
1、細菌:屬於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具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和原始核,但無核膜和核仁,缺乏細胞器,其繁殖是簡單無性二分裂法;可引起各種化膿性感染及傷寒、痢疾、百日咳等傳染性疾病;用普通光學顯微鏡可見,可被高溫、乾燥、紫外線、多種化學毒劑和抗菌素殺滅或抑制。
2、病毒:是非細胞型微生物,體積微小,能通過濾菌器,一般在光學顯微鏡下不可見,主要由核酸和包在核酸外的蛋白質殼組成,以復制形式增殖,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增殖,可以引起麻疹、流感、小兒麻痹症、腦炎等病疾;絕大多數病毒對磺胺及抗生素不敏感。
3、立克次氏體:是介於細菌與病毒之間的微生物,有相似細菌的形態結構和繁殖方式,雖義寄生在各種節肢動物體內(恙蟲、虱、蚤),並通過這些節肢動物為媒介進行傳播,能引起斑疹傷寒、恙蟲病等疾病;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繁殖方式為二分裂,對一些抗生素如氯黴素、四環素敏感,對磺胺不敏感。
4、螺旋體:是食亍細菌與原蟲之間的一類微生物,體形細長、彎曲,呈螺旋狀,具有細菌所有的基本結構,二分裂繁殖,可引起梅毒、回歸熱及鉤端螺旋體等病。
5、真菌:為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膽餐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具有完整的細胞器,以出芽形成菌絲,產生孢子:及菌絲分枝斷裂等方式繁殖,可引起各種皮膚癬、白色念珠菌病等。
6、革蘭陽性球菌: 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鏈球菌可引起免疫缺陷者、老年人、嬰幼兒敗血症。B群鏈球菌常可引起新生兒敗血症。炭疽芽胞桿菌(肺型、腸型、皮膚型)均可引發敗血症。
7、革蘭陰性桿菌: 常見的細菌有大腸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假單胞菌(主要是銅綠假單胞菌)、變形桿菌、產單核細胞李氏菌、沙門菌屬、坂畸腸桿菌、空腸彎麴菌、鼠疫耶氏菌。
8、厭氧菌:無芽胞厭氧菌(脆弱類桿菌),產氣莢膜梭菌。
9、非細胞生物:主要包括病毒和朊粒等。病毒無細胞結構,僅由蛋白質外衣包裹核酸構成,如甲型肝炎病毒、SARS冠狀病毒等。朊粒是一種感染性蛋白質分子,能夠引起動物和人類腦組織慢性海綿體變性,如瘋牛病及...
10、原核細胞型生物:由裸露的DNA盤繞形成原始核質,沒有核膜和細胞器,包括細菌、立克次體、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屬於廣義的細菌范疇。
11、真核細胞型生物:包括真菌、原蟲等。
病毒性質分析
病毒它是沒有細胞結構的,但是它比細菌還小,它是有遺傳有這種復制能力的這樣一種微生物。所以說它的這種產生和它的致病性。
它的這種特點,比如這幾年出現的一些病毒性肝炎,像各種病毒的這樣一些感染它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這種變異性很快,所以對於病毒性的這種特別,在發明這種疫苗生產比較難,跟這個是有關系的。
H. 何謂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嗯,可知道人類疾病的微生物有哪些種類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在我國教科書中,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氏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香菇等。還有微生物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
肉眼難以看清,需要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的一切微小生物的總稱。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和少數藻類等。(但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見的,像屬於真菌的蘑菇、靈芝等。)病毒是一類由核酸和蛋白質等少數幾種成分組成的「非細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須依賴於活細胞。根據存在的不同環境分為空間微生物、海洋微生物等,按照細胞結構分類分為原核微生物和真核微生物。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
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