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葯劑學需要學什麼
葯劑學需要學的東西:
1、基本理論,例如葯物代謝動力學,生物利用度理論,葯物制劑穩定性理論,給葯系統理論等。
2、新輔料開發,例如微晶纖維素、交聯聚維酮及微粉硅膠,羧甲基殼聚糖等。
3、新制劑設備開發,層流式高效空氣凈化操作台、全自動洗瓶菌機、全自動蒸氣高壓滅菌設備以及輻射滅菌、靜電濾過除菌設備, 流能磨,真空乾燥機,多功能制粒系統,全自動燈檢機等。
4、新技術制劑研究,新型靶向給葯系統、載體給葯系統、口服緩控釋給葯系統、新型黏膜給葯系統、生物技術葯物的新型給葯系統,以及生物葯劑學等方面。
(1)生物技術新型給葯系統有哪些擴展閱讀:
葯劑學畢業生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葯劑學、葯理學、葯物化學和葯物分析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
2.掌握主要葯物制備、質量控制、葯物與生物體相互作用、葯效學和葯物安全性評價等基本方法和技術;
3.具有葯物制劑的初步設計能力、選擇葯物分析方法的能力、新葯葯理實驗與評價的能力、參與臨床合理用葯的能力;
4.熟悉葯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
5.了解現代葯學的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㈡ 葯物傳遞系統的種類
國外現有規格不同的緩/控釋制劑商品達數百種以上,其劑型亦有片劑、膠囊、栓劑、滲透泵、透皮貼片、葯條、植入劑、粘膜粘附劑及注射劑等多種形式,其中以口服緩/控釋制劑發展最快。緩釋微丸膠囊劑與緩釋片相比,具有安全系數高的特點,一個膠囊是由上百粒緩釋微丸組成,若有個別小丸進入胃腸道後發生迅速崩解釋葯的現象,其影響是微小的,而緩釋片若有崩釋現象,因其單次劑量比普通制劑大,其後果是不言而喻的了;而且緩釋微丸膠囊不易對胃空速率慢的患者發生疊加釋放的現象,以及不易受胃液pH值變化的個體差異的影響。因此,緩釋微丸膠囊比緩釋片更具有發展前景。
我國早在1977年版的中國葯典就收載了防治血吸蟲病的沒食子酸銻鈉緩釋片,但在這方面的研究直到80年代才被廣泛重視。1995年我國批準的緩/控釋制劑就有7個,脂質體、微球、毫微粒等亞微粒分散給葯系統以及結腸定位給葯系統這類口服靶向給葯制劑國內研究也很活躍(目前脂質體已有批准生產的品種)。今就以下幾個側面進行概述。
1 新型緩/控釋制劑研究概況
1.1 胃內滯留型控釋給葯系統
1.2 脈沖式給葯系統 根據時辰葯理學研究,葯物的治療作用、不良反應和體內過程均有時間節律,這已成為設計定時釋葯這類控釋制劑的重要依據。釋葯方式符合人體晝夜節律變化的規律,這是近代葯劑學研究的一種新型釋葯模式。國外有多家制葯企業正在研究開發這類脈沖式給葯系統,國內亦已開始研究。
㈢ 脈沖式給葯系統
葯物釋放系統的發展方向與趨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葯物劑型和制劑研究已進入葯物釋放系統(drug delivery System DDS)時代。新型葯物釋放系統已成為葯學領域的重要發展方向,第6屆葯劑學國際會議論文所佔比重基本反映了當前國際上葯劑學研究的重點,主要有:①緩釋、長效制劑;②靶向給葯制劑;③皮膚給葯制劑;④粘膜給葯制劑。
1 口服緩釋控釋給葯系統(Sustained and controlled-release drugs delivery system)這類制劑要求平穩血葯濃度到以提高病人在疾病狀態下的葯效為目標。
1.1 口服緩釋、控釋給葯的特點
1.1.1 適宜於製成緩控釋制劑的葯物范圍廣泛
(1)首過作用強的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製成緩釋及控釋制劑;(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長的葯物製成緩釋或控釋制劑;(3)頭孢類抗生素緩釋制劑、頭孢氨苄緩釋膠囊;(4)一些成癮性葯物製成緩釋制劑以適應特殊醫療應用。
1.1.2 一天一次的給葯系統:每日給葯一次的制劑,便於患者服用,在保證有效治療濃度的同時,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葯性的產生。
1.1.3 流體緩釋及控釋制劑:一些緩釋微粒或微囊也可直接制備成混懸劑,緩釋乳劑是利用一些脂肪醇或脂肪酸酯等為外相,以水及水溶性高分子為內相,凝膠緩釋制劑是利用一些高分子材料粘性的特點制備的凝膠狀制劑直接服用後在胃腸液內形成粘稠液體,減慢葯物吸收速率而發揮緩釋作用。
1.1.4 復方緩釋及控釋制劑
復方緩釋及控釋制劑多數僅對其中一種葯物進行控釋,而另一葯物系以速釋組分存在制劑中,這部分葯物大多數有較長的半衰期或通常也僅需一天一次給葯。
1.2 緩控釋制劑技術
緩控釋制劑的三種類型:定時、定速、定位釋葯。緩控制劑屬於定速釋放型,常用的技術有膜控釋和骨架控釋,而高分子交換樹脂和滲透泵等技術要求高,不易推廣。便於實現工業化生產的新技術有:多層緩釋片和包衣緩釋片技術,一次擠出離心制丸工藝,葯物與高分子混溶擠出工藝,不溶性高分子固體分散技術等。
1.2.1 定速釋放技術
是指制劑以一定速率在體內釋放葯物。基本符合零級釋放動力學規律,口服後在一定的時間內能使葯物釋放和吸收速率與體內代謝速率相關,定速釋放可減少血葯濃度波動情況,增加病人服葯的順應性。藉助於改變片劑的幾何形狀來控制葯物的釋放。迭層擴散骨架片,雙凹形帶孔包衣片,環形骨架片等。
1.2.2 定位釋放技術 :位釋放可增加局部治療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對葯物的吸收。在口腔或胃腸道適當部位長時間停留,並釋放一定量葯物,以達到增加局部治療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對葯物的吸收。利用一些比重小於水以及具有高粘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劑在胃內滯留較長時間並定速釋葯。胃內滯留系統有,胃漂浮系統,胃內膨脹系統,生物粘附系統。小腸定位給葯系統(腸溶制劑)避免葯物在胃內降解或對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葯物的療效。常用的技術有,利用結腸高PH生理環境溶解適宜聚合物包衣材料,或利用結腸特殊酶或正常菌落分解特異性聚合物如α-澱粉、果膠鈣等。
1.2.3 定時釋放技術:定時釋放可根據生物時間節律特點釋放需要量葯物,使葯物發揮最佳治療效果。定時釋放又稱為脈沖釋放,即根據生物時間節律特點釋放需要量的葯物,針對某些疾病容易在特定時間發作的特點,研究在服葯後可在特定時間釋葯的制劑,如通過調節聚合物材料的溶蝕速度可在預定時間釋葯,釋葯的時間根據葯物時辰動力學研究結果確定。此外,有人研究了電控制PDDS,超聲波控制PDDS和微波輻射PDDS等。
2 靶向給葯系統 (Targeted delivery drugs system TDDS)
2.1 概況
由於葯物是在靶部位釋放,可以提高靶組織的葯理作用強度和降低全身的不良反應,載體的趨靶性和長循環是葯物載體的研究向葯物一抗體共軛,載體-抗體介導、載體物理或化學修飾、納米粒等發展以達到更高級靶向目的。對多種靶向給葯系統的靶向機制、制備方法、特性、體內分布和代謝規律等都有了較為清楚的認識。但是TDDS研究成果在生產和臨床上的應用還存在不少問題,如載葯量小的問題,穩定性差的問題,臨床給葯的制劑學問題,體內代謝動力學模型問題;TDDS的質量評價項目和標准問題,體內生理作用問題等等,這些都是脂質體、微球(囊)等膠體型靶向給葯系統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2.2 靶向制劑技術
靶向給葯系統有前體葯物合成和葯物載體(脂質體、單克隆抗體、紅細胞等)途徑,發展趨勢是利用脂質體、類脂質、蛋白、可生物降解高分子聚合物作為載體將葯物包封或嵌入種種類型的膠體系統。在結腸靶向給葯的制備方面是包衣法。
2.3 制劑的靶向性
靶向性是脂質體作為葯物最突出的特徵。它有天然靶向性、隔室靶向性、物理靶向性和配體專一靶向性四個類型,近年有新類型的脂質體-空間穩定脂質體(S-liposome)又稱長循環脂質體。
2.3.1 被動靶向制劑: 被動靶向制劑是將葯物固定在一定大小的顆粒載體上,通過局部毛細血管的阻留而實現定位釋放。如將抗癌葯固定在白蛋白、聚合物或磁性顆粒上可以達到在靶部位的定位釋放作用,增強治療效果。
2.3.2 主動靶向制劑: 利用抗原-抗體或受體等分子親和作用將葯物定向分布在靶組織或靶細胞內。
2.3.3 靶向作用的前體給葯:葯物通過與單克隆抗體交聯,或對葯物進行不影響療效的化學結構修飾等方法製成具有靶向作用的葯物。
2.4 腸道靶向制劑: 口服結腸定位釋葯系統(OCDDS)是通過傳遞技術口服給葯後葯物在上消化道並不釋放而到達結腸定位釋放,在人體回盲部發揮局部或全身作用的一種獨特的作用形式。
4.1 粘膜給葯的種類: 粘膜給葯有粘膜貼附劑、噴霧劑等,且有多種劑型從單層發展到多層,從緩釋給葯發展到貯庫給葯等。主要包括除胃腸道以外的口腔給葯、鼻腔給葯、直腸給葯、眼部給葯和子宮陰道給葯等。用於口腔粘膜給葯的劑型有貼片、貼膜、舌下片、舌下噴霧劑、咀嚼片等。用於鼻腔粘膜給葯的有滴鼻劑、噴霧劑、粉未制劑、微球制劑、凝膠制劑、脂質體多肽,蛋白質類葯物。用於直腸粘膜給葯的有凝膠栓、滲透泵栓、微囊雙層栓、中空栓等。用於眼部粘膜給葯的新劑型有親水凝膠劑、脂質體、納米粒劑、植入劑等。用於陰道粘膜給葯的有環劑、膜劑、栓劑、片劑、葯膏、海綿劑等。
4.2 吸收促進劑的應用: 對於口腔、眼、直腸、陰道粘膜給葯系統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制劑在這些腔道內的存留時間一般較短,葯物吸收量有限。因此,研究和開發在這些腔道內具有特殊粘附作用的生物粘附材料和新型滲透促進劑是解決這些腔道內粘膜給葯系統現存問題的關鍵。
4.3 常用的粘膜給葯
4.3.1 口腔粘膜給葯,可延長制劑在胃腸道的停留時間,也可將葯物制劑定位於胃腸道的病變部位,發揮靶向釋葯局部治療作用。結腸部位疾病等要求能在結腸定位釋葯,對在胃腸道上段穩定性差或吸收利用差而在結腸吸收利用較好的葯物,可應用生物粘附作用實現結腸定位釋葯。
4.3.2 鼻腔粘膜給葯: 葯物由鼻腔毛細血管進入體循環,不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可避免肝首過作用,在胃腸液與胃腸壁膜中代謝的或首過作用的葯物尤為適用。
鼻腔中粘液纖毛將葯物從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這樣大大縮短了葯物與吸附的接觸時間,影響葯物的吸收及生物利用度。鼻粘膜吸收制劑發展較快,除了一些常規制劑,如滴鼻劑、噴霧劑、一些新型給系統也在鼻粘膜給葯中得到應用,如微球緩釋、控釋制劑等。鼻粘附型的片劑、膜劑、凝膠劑研究也較多。
鼻粘膜吸收促進劑:大分子葯物鼻粘膜吸收比較困難,可通過一些吸收促進劑來增加其對鼻粘膜的穿透作用,提高其生物利用度。良好的鼻粘膜吸收促進劑應該對鼻粘膜刺激性小,促進作用強,對鼻纖毛功能影響小,無毒副作用。常用的鼻粘膜吸收促進劑有:膽鹽如牛磺膽酸鹽、甘膽酸鹽、脫氧牛磺膽酸鹽等以及牛磺二氫褐霉酸鈉、聚氧乙烯-月桂醇醚等。
4.3.3 眼粘膜給葯: 葯物通過眼部給葯而吸收進入體循環的優點,簡單、經濟、有些葯物通過眼粘膜吸收與注射給葯同樣有效,眼部給葯可以避免肝臟首過作用。眼部組織對免疫反應不敏感。適用於蛋白質類、肽類葯物。葯物通過眼部吸收仍存在許多問題,刺激性問題,葯物劑量損失,葯物在眼部的停留時間問題。眼部給葯量有限,且葯物停留時間短,容易流失,因而生物利用度低。為了提高眼角膜吸收的生物利用度,常需要使用吸收促進劑。眼吸收促進劑對刺激性方面要求較高。肽類葯物的眼粘膜給葯,給這類葯物的方便有效地進入體內帶來了新希望.眼部長效制劑的發展將使更多的葯物能夠有效地從眼粘膜吸收。如眼用膜劑,以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為基質的凝膠劑等。這些劑型能有效地延長葯物與眼部的接觸時間,並能有效地控制葯物的釋放速率。
四種制劑技術和特點比較
給葯系統 葯代動力學特點常用技術 備 注
控緩釋給葯 服用方便,釋葯平穩,峰谷小,副作用小 定速:膜控釋,骨架控釋第二代制劑
控緩:控制計量給葯速度並保持葯效
緩釋:延緩葯物的過程而延長葯效
靶向給葯:將葯物輸送到機體的特定部位或器官
透皮給葯:經皮膚給葯發揮全身治療作用的控釋膜劑
粘膜給葯:通過粘膜上皮細胞給葯
控緩:零級定量釋葯
緩釋:一級定比釋葯
定位釋放,生物利用度高,毒副作用小,類型多 避免首過效應和胃腸降解,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
透皮給葯特點:劑量小、生物利用度高,起效快
離子交換樹脂,包衣技術,滲透泵
定位:結腸靶向給葯技術
定時:脈沖釋放
靜脈乳劑技術,脂質體技術,磁性微球,單克隆抗體,毫微囊技術,葯物前體化
膜滲透控釋,骨架控釋技術,微小貯庫技術,粘合劑分散型技術,促滲技術,吸收促進劑
化學:葯物前體化
物理:離子電滲,電穿孔,超聲促滲,激光導入口腔給葯,鼻腔給葯,直腸給葯發展日趨成熟
第四代制劑研究開發階段
5.5.5 新興制劑技術研究重點
5 新型給葯系統: 蛋白質-多肽類葯物(如胰島素、促紅素等)是無法製成口服制劑(片劑、膠囊或口服液)。以鋅為基質的胰島素頰含服片,分子量在45KD以內的多肽葯物均適合開發成為頰含服片劑。
5.1.3 可在胃腸道內釋放的智能化制劑: 這種新型制劑能停留在胃(腸)的某些特定部位,然後緩緩的釋放出葯物。為了讓某些制酸葯或抗潰瘍葯可長時間地作用於胃部,利用樹脂作為原料的微珠制劑。進入胃內後可較長時間懸浮在胃液之中。在酸性胃液溶化掉微珠表面的乙基纖維素後,其內部的碳酸氫鈉可慢慢釋放出來並中和掉過量的胃酸。採用藻酸代樹脂加成微珠,內裝葯物,再經凍干法乾燥成為口服制劑。
5.1.4 超微顆粒氣霧劑: 納米技術可加工成100nm左右的超微顆粒,再進一步加工成方便攜帶和使用的氣霧劑,可大大提高多種葯物的生物利用度。
5.2 腦給葯系統中的一些新方法: 血葯屏障(brain blood barrier.BBB)的存在,使很多葯物不能進入腦部,限制了腦部疾病的治療。為此研究了許多腦給葯系統的技術。
通過鼻腔向腦輸送葯物:雌二醇、多巴胺、孕酮、神經生長因子等,通過鼻腔給葯直接進入腦脊液。
腦內植入:將全合成的、生物相容性好、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與葯物製成小丸,圓片,微球植入腦內。
葯物與谷氨酸結合:一般透過血腦屏障的葯物要求是相對分子量小於400,為親脂性,對一些不能穿透的葯物可採用與L-谷氨酸結合,利用谷氨酸作為載體使之透過血腦屏障。
5.3 免疫隔離釋葯系統: 用膠囊包裹嚙齒動物的胰島,植入人體內,由膠囊隔離人體免疫系統的細胞和抗體分子進入膠囊與動物胰島產生免疫反應,而人體的營養物質可通過膠囊為膠囊內的胰島提供養分,由動物胰島分泌出的胰島素起調節血糖作用。這一釋葯系統稱為免疫隔離釋葯系統,也稱為生物雜交釋葯系統或膠囊包裹細胞釋葯系統。最近,又發展了「微囊包裹釋葯系統」。
緩釋、控釋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應用
1 概述
在葯物制劑領域中,高分子材料的應用具有久遠的歷史。人類從遠古時代在謀求生存和與疾病斗爭的過程中,廣泛地利用天然的動植物來源的高分子材料,如澱粉、多糖、蛋白質、膠質等作為傳統葯物制劑的黏合劑、賦形劑、助懸劑、乳化劑。上世紀30年代以後,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大量涌現,在葯物制劑的研究和生產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可以說任何一種劑型都需要利用高分子材料,而每一種適宜的高分子材料的應用都使制劑的內在質量或外在質量得到提高。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大量新型高分子材料進入葯劑領域,推動了葯物緩控釋劑型的發展.這些高分子材料以不同方式組合到制劑中,起到控制葯物的釋放速率,釋放時間以及釋放部位的作用。
與以往的常規劑型如片劑、膠囊、注射劑比較,緩釋、控釋制劑的主要優點是①能夠減少給葯次數,改善患者的順應性;②減少血葯濃度的峰谷現象,降低毒副作用,提高療效;③增加葯物治療的穩定性。另外克服緩控釋制劑還可以避免某些葯物對胃腸道的刺激性,避免夜間給葯。由於這些優點,緩控釋制劑被稱為繼常規制劑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葯物制劑。是目前發展最快,產業化水平最高的新型葯物制劑。在緩控釋制劑中,高分子材料幾乎成了葯物在傳遞、滲透過程中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可以說緩控釋制劑的發展雖然與制葯設備的不斷發展更新有關,但起主要作用的是新輔料的開發與應用。一種新輔料的應用,可開發出一大批制劑產品,並促進一大批制劑產品的質量提高,取得十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應。
2 緩控釋制劑的分類: 緩控釋制劑作用機理有多種,制備工藝也千差萬別,因此有多種不同的分類方法。粗略說來,有下列幾類:
2.1 貯庫型(膜控制型):控釋制劑該類制劑是在葯庫外周包裹有控制釋葯速度的高分子膜的一類劑型,根據需要,可以制備成多層型,圓筒型,球型或片型的不同形式,並有相應的制備方法。如以乙基纖維素、滲透性丙烯酸樹脂包衣的各種控釋片劑、以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為控釋膜的毛果芸香鹼周效眼膜、以硅橡膠為控釋膜的黃體酮宮內避孕器,以微孔聚丙烯為控釋膜、聚異丁烯為葯庫的東莨菪鹼透皮貼膏。其中以各種包衣片劑和包衣小丸為常見。
2.1.1 微孔膜控釋系統在葯物片芯或丸芯上包衣,包衣材料為水不溶性的膜材料(如EC、丙烯酸樹脂等)與水溶性致孔劑(如聚乙二醇、羥丙基纖維素、聚維酮)的混合物。制劑進入胃腸道後,包衣膜中水溶性致孔劑被胃腸液溶解而形成微孔。胃腸液通過這些微孔滲入葯芯使葯物溶解,被溶解的葯物溶液經膜孔釋放。葯物的釋放速度可以通過改變水溶性致孔劑的用量來調節。
2.1.2 緻密膜控釋系統這種膜不溶於水和胃腸液,但水能通過。胃腸液滲透進入釋葯系統,葯物溶解,通過擴散作用通過控釋膜釋放。葯物的釋放速度由膜材料的滲透性決定,選用不同滲透性能的膜材料及其混合物,可調節釋葯速度達到設計要求。常用膜材料有EC,丙烯酸樹脂RL、RS型、醋酸纖維素等。
2.1.3 腸溶性膜控釋系統這種膜材料不溶於胃液,只溶於腸液,如腸溶性丙烯酸樹脂,羥丙甲纖維素酞酸酯等。為了達到緩控釋目的,這類膜材常常與其它成膜材料混合使用,如不溶性的EC,水溶性的HPMC等。在胃中葯物釋放很少或不釋放,進入小腸後,腸溶材料溶解,形成膜孔,葯物可通過膜孔的擴散作用從釋葯系統釋放。葯物的釋放速度可通過調節腸溶性材料的用量加以控制。如採用丙烯酸樹脂腸溶Ⅱ號、HPMC、EC等不同配比,製成的硫酸鋅包衣顆粒,其體外釋放時間可達24小時。
2.2 骨架型(基質型)控釋制劑該類制劑制備簡單,不需控釋膜,將葯物直接分散在高分子材料形成的骨架中,葯物釋放速度取決於骨架材料的類型和葯物在該材料中的擴散速度。如以PVA和PVP為骨架的硝酸甘油貼膏,以HPMC、Carbopol為骨架材料的各種緩釋片劑、以HPC/Carbopol為粘附材料的黏膜粘附制劑等。
2.2.1 不溶性骨架緩控釋系統採用無毒塑料如無毒聚氯乙烯、聚乙烯、聚氧硅烷等作為骨架基質材料,加入葯物,再用丙酮等有機溶劑為潤濕劑製成軟材,制粒,壓片。這些材料口服後不被機體吸收,無變化地從糞便排出。應用這類材料製成的釋葯系統一般適合於水溶性葯物。如國外有用聚氯乙烯製成的硝酸異山梨酯、硫酸奎尼丁控釋片上市。
2.2.2 親水凝膠骨架緩控釋系統採用親水性高分子材料為片劑的主要輔料,如甲基纖維素、羥丙甲纖維素(K4M,K15M、K100M)、Carbopol,海藻酸鈉,甲殼素等,這些材料的特點是遇水以後經水合作用而膨脹,在釋葯系統周圍形成一層稠厚的凝膠屏障,葯物可以通過擴散作用通過凝膠屏障而釋放,釋放速度因凝膠屏障的作用而被延緩。材料的親水能力是控制葯物釋放的主要因素。例如雙氯芬酸鉀為非甾體消炎鎮痛葯,半衰期短,1天需服用3~4次,且對胃腸道刺激性較強,可引起胃出血和胃潰瘍。有報道研製了一種雙氯芬酸鉀水凝膠骨架緩釋片,它以羥丙甲纖維素(HPMCK4M)為主要骨架材料,並輔以其它阻滯劑,以調節釋葯速度。可供選擇的疏水性阻滯劑有乙基纖維素、硬脂酸,腸溶性丙烯酸樹脂等。為達到適宜的釋葯速度,還可加入親水性的材料作填充劑或致孔劑,如乳糖、微晶纖維素、聚維酮(PVP)。上述輔料和葯物混合後,採用粉末直接壓片工藝壓製成片,人體生物等效性試驗表明,該制劑口服後,半小時可達到有效治療濃度,12小時內緩慢釋葯,可維持較長時間有效濃度,1天僅需服用1~2次。以上材料中若再加入一些蠟類和脂肪酸酯類,製成的片劑比重小於1,服用後可在胃液或食糜中飄浮較長時間,有利於葯物持久釋放。一些主要在胃內吸收或主要在胃中發揮治療作用的葯物制劑(如抗幽門螺旋桿菌的抗生素),可考慮製成胃內飄浮片。
2.2.3 蝕性骨架緩控釋系統這類骨架材料多採用脂肪和蠟類物質如蜂蠟、硬脂酸丁酯等。口服後,固體脂肪或蠟在體液中逐漸溶蝕,葯物從骨架中釋放。釋放速度取決於骨架材料的用量及其溶蝕性。制備常用方法是將葯物趁熱溶於或混懸於脂肪或蠟類物質材料中,冷卻後磨成顆粒裝入膠囊或壓製成片。
2.3 微囊和微粒型控釋制劑可以看成是微型化的貯庫制劑和骨架制劑,大小在1mm以下,更普遍的僅0.1μm或數十微米.可選用水溶或水不溶性高分子材料,隨著高分子材料研究的進展,生物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在微囊和微粒制劑中的應用也逐日增多。應用較廣泛的高分子材料有明膠,澱粉,白蛋白,聚丙烯酸-澱粉接枝物,聚乳酸,聚羥基乙酸-乳酸共聚物,聚甲醯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丙烯腈烷基酯,乙基纖維素等。
3新型緩控釋制劑 近年來新型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應用使緩控釋制劑步入了定時,定向,定位,速效、高效,長效的精密化給葯的新途徑。出現了口服滲透泵控釋系統、脈沖釋放型釋葯系統、pH敏感型定位釋葯系統、結腸定位給葯系統等新型緩控釋制劑。
3. 以下簡單介紹一下口服脈沖釋放釋葯系統和結腸定位給葯系統。
3.1 口服脈沖釋放釋葯系統一般說來,緩釋制劑以一級速度釋放葯物,控釋制劑以零級速度釋放葯物,能夠在較長時間維持穩定的血葯濃度,保證了葯物的長效。但在治療期間某些葯物的緩釋制劑可造成療效降低和副作用增加,尤其是首過作用大的葯物如左旋多巴和丙氧芬緩釋制劑會造成降解量增大,繼而降低葯物的生物利用度。此外葯物與受體相互作用長期刺激使之滅活,產生耐葯性,從而降低療效。如應用硝酸甘油控釋貼膏長時間維持一定血葯濃度,易產生耐葯性,不利於心絞痛的治療。隨著時間生物學、時間葯理學,時間葯物治療學研究的深入,發現人的機體、組織、細胞對葯物敏感性具有周期節律差異。如皮質激素類、抗哮喘、心血管、抗風濕等葯物作用往往受晝夜波動的影響。80%的哮喘在起床時發生,故希望葯物葯物在就寢時服用而在早晨起效。原發性高血壓在早晨起床前的血壓最高,午後逐漸下降,就寢時最低,因此抗高血壓葯物不需要維持24小時恆定血葯濃度。這種情況下,一種新型的時間控制型給葯系統-脈沖式葯物釋放系統應運而生。這種制劑能夠根據人體的生物節律變化特點,按照生理和治療的需要而定時定量釋放葯物,近年來受到國內外研究者和許多制葯公司的普遍重視。理想的脈沖式給葯系統是多次脈沖控釋制劑,現階段口服脈沖釋放系統主要是兩次脈沖控釋制劑,其中第1劑量的葯物可由速釋制劑代替,目前研究較多的是第1劑量缺失型的脈沖給葯系統,又稱為定時釋葯制劑或擇時釋葯制劑。照制備技術不同,脈沖式控釋系統可分為滲透泵脈沖釋葯系統、包衣脈沖給葯系統和定時脈沖塞膠囊等。如一種"定時爆破"系統,核心是蔗糖顆粒,核心外包裹上模型葯物雙氯芬酸鈉;再利用羥丙甲纖維素作粘結物將崩解物質低取代羥丙基纖維素包於葯物層外;最外層用帶有致孔劑的不溶性包衣材料如乙基纖維素作控釋膜包衣。該系統不是投葯後立即釋葯,而是有一個明顯的時滯,大約間隔2小時開始釋葯,釋放後3~4小時釋葯完全。這種包衣微丸進入胃腸道後,胃腸液能透過控釋膜進入溶脹崩解層,此時親水性凝膠材料經過水合、溶脹,產生一定溶脹壓,高分子材料從溶脹到溶解需要一定時間,當溶脹壓和膨脹體積足夠大時,包衣膜破裂,此時將爆破式釋放葯物,形成脈沖釋葯。如人體胃酸分泌在晚上10點左右有一高峰,法莫替丁脈沖控釋膠囊設計為服葯後10~14小時釋放第2劑量葯物,使葯物在體內有兩個釋葯峰。在一天口服一次的情況下也能有效控制胃酸分泌。
3.2 結腸定位給葯系統結腸釋葯系統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定位釋葯技術。結腸釋葯對於結腸疾病治療,增加葯物的全胃腸道吸收有很大意義。隨著生物技術發展,蛋白質多肽類葯物品種逐漸增多,該類葯物易被胃腸道酶系統降解,但在結腸段,酶系較少,活性較低,是蛋白質多肽葯物口服吸收較理想的部位。常用的結腸定位技術有利用胃腸道轉運時間設計的時間控釋型、利用結腸部位pH高的特點設計的pH控釋型、以及利用結腸特殊的酶系統或正常菌叢分解特異性高分子材料(如果膠鈣,α-澱粉)設計的結腸定位給葯系統等。
㈣ 葯物劑型的新技術
葯物都應製成一定的劑型,以制劑的形式應用於治療、預防或診斷疾病,而制劑的有效性、安全性、合理性和精密性等,則反映了醫葯的水平,決定了用葯的效果。要提高葯物的療效、降低葯物的毒副作用和減少葯源性疾病,對葯物制劑不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葯物的新劑型和新技術也正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各學科之間相互滲透,互相促進,新輔料,新設備,新工藝的不斷涌現和葯物載體的修飾、單克隆抗體的應用等,大大促進了葯物新劑型與新技術的發展和完善。90年代以來,葯物新劑型與新技術已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可以認為,這一階段的特點是理論發展和工藝研究已趨於成熟,葯物新型的給葯系統(drug delivery system,DDS)在臨床較廣泛的應用即將或已經開始。
葯物劑型的第一代是簡單加工供口服與外用的膏丹丸散;隨著臨床用葯的需要、給葯途徑的擴大和工業的機械化與自動化,產生了片劑、注射劑、膠囊劑與氣霧劑等第二代劑型;以後發展到以療效僅與體內葯物濃度有關而與給葯時間無關這一概念為基礎的第三代的緩釋、控釋劑型,它們不需要頻繁給葯、能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葯物有效濃度,稱為緩釋、控釋給葯系統;欲使葯物濃集於靶器官、靶組織、靶細胞,提高療效並降低全身毒副作用,又發展為第四代的靶向給葯系統;而反映時辰生物學技術與生理節律同步的脈沖式給葯,根據所接受的反饋信息自動調節釋放葯量的自調式給葯,即在發病高峰時期在體內自動釋葯的給葯系統,可以認為是第五代。
可以預計,除了在新葯方面,今後將逐步開發更加特效的葯物包括治療遺傳疾病及腫瘤的基因工程葯物,且更多地應用肽類和蛋白類等天然產物作葯物或疫苗而外,葯物新劑型的應用將使緩釋和控釋給葯系統進一步替有血葯峰、谷濃度的普通劑型,靶向性、脈沖式、自調式給葯系統也將逐步增多。但由於疾病的復雜性及葯物性質的多樣性,適合於某種疾病和某種葯物的給葯系統不一定適合於另一種疾病和葯物,因此必須發展多種多樣的給葯系統以適應不同的需要。如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葯物最好做成緩釋、控緩釋給葯系統,抗癌葯宜於製成靶向給葯系統,胰島素更宜於製成自調式或脈沖式給葯系統等。雖然,在相當長的時期內,第二代劑型仍將是人們使用的主要劑型,但是第二代劑型會不斷與第三、第四、第五代等新劑型、新技術相結合,形成具有新內容的給葯系統。
在新技術方面,固體分散技術可應用不同性能的載體,使葯物具有高效、速效、長效或腸內顯效的特點;包合技術中應用水溶性或疏水性環糊精主分子更能提高葯物的水溶性與生物利用度;應用乳化技術開發的復乳、亞微乳與微乳使葯物具有不同釋葯特性與淋巴定向性。
㈤ 給葯系統包括哪些
(1)胃腸道給葯:1口服給葯,2舌下給葯,3直腸給葯(2)注射給葯:1靜脈給葯,2肌內給葯,3皮下給葯,4脈內注射,5鞘內注射(3)其他給葯:1吸入給葯,2鼻腔給葯,3局部給葯,4經皮給葯
㈥ 結合工作經驗簡述葯劑學的任務
葯劑學的任務:
1、新劑型開發
發展較快的新劑型有口服速釋制劑、控釋制劑、無氯氟烷吸入劑、治療葯輸液劑、脂質體、鼻黏膜給葯制劑、透皮控釋制劑等
2、新輔料開發
例如微晶纖維素、交聯聚維酮及微粉硅膠,羧甲基殼聚糖等
3、新制劑設備開發
層流式高效空氣凈化操作台、全自動洗瓶菌機、全自動蒸氣高壓滅菌設備以及輻射滅菌、靜電濾過除菌設備, 流能磨,真空乾燥機,多功能制粒系統,全自動燈檢機等
4、新技術制劑研究
新型靶向給葯系統、載體給葯系統、口服緩控釋給葯系統、新型黏膜給葯系統、生物技術葯物的新型給葯系統,以及生物葯劑學等方面。特別是隨著研究的深入,分子葯劑學開始引人關注。
分子葯劑學是從分子水平上來研究給葯系統的構建、體內外過程與行為、作用規律與機理等,其發展代表著葯劑學發展的新趨勢,預計分子葯劑學(及分子生物葯劑學)將成為未來葯劑學的一個重要科研方向。
(6)生物技術新型給葯系統有哪些擴展閱讀:
葯劑科的工作制度:
一、認真貫徹執行《葯品管理法》、《葯品管理法實施辦法》、《醫療機購葯事管理暫行規定》、《麻醉葯品、精神管理條例》、《處方管理辦法》、《葯品不良反監測管理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
二、在醫院院兩委的統一領導及醫務科的指導下開展各項工作,規范、科學地管理全院葯品,為醫院醫療需要及時准確地調劑處方和制備各種普通制劑,供應質量合格的葯品,配合醫療需要積極開展醫院葯學及其科研工作。
三、根據醫院醫療和科研需要,編制葯品采購計劃,做好葯品采購、保管、供應工作。
四、為保證臨床用葯安全有效,建立健全葯品檢查和驗收制度,不合格葯品不準入庫和供臨床使用。
五、積極宣傳用葯知識,不定期向臨床介紹新葯知識,監督、指導合理用葯、規范用葯。
六、負責收集葯品不良反應信息,定期向葯品監督管理部門及衛生行政部門上報「ADR」數據。
七、定期組織本科人員開展法律、法規及業務知識的學習和講座。
八、負責接收各類葯學專業實習生的實習管理工作。
九、負責醫院葯事會交辦的日常工作,定期接待醫葯業務代表、接收新葯資料、對臨床各科申請的新葯進行初評、刪選、票決,匯總上報葯事會討論研究。
十、定期組織人員抽查處方和出院病歷,檢查處方合格率、抗菌葯物使用情況等,並對其進行評價。
十一、配合醫務科檢查各科室麻醉葯品、精神葯品等的使用、保管、記錄、安全等情況。
㈦ 論述生物大分子給葯系統的關鍵問題有哪些,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給葯系統的研究進展
微針是一種具有微米尺度的經皮給葯技術,從內部結構可分為實心與空心微針.製作微針的材料主要有硅、金屬、聚合物等.微針增強了皮膚對葯物尤其是大分子葯物的滲透性,不會到達神經分布豐富的皮膚深層組織,並且使用方便,因此是一種高效、無痛、安全的經皮給葯方式.微針在胰島素給葯、卵清蛋白的免疫接種、緩控釋給葯、微量輸液等方面的研究為微針經皮給葯提供了應用可能。
㈧ 120項生物醫學新技術有哪些
生物醫學新技術是醫學生物學發展的支撐和基礎.現代醫學生物學的發展離不開生物醫學技術的進展.從顯微鏡、離心機、電泳儀、同位素、X-Ray到現在的高通量、高靈敏的分析、測序、重組、克隆、轉移、晶元、熒光、成像、納米、合成、信息技術的發展,無一不引領著現在醫學生物學的進步.沒有生物醫學技術的創新和進步,就不會有現在和未來醫學生物學的發展.這里我們從Science,Nature,PNAS,Cell 以及國內外生物醫學網站上摘錄了近年120多項生物醫學的新技術,供大家參考.此外,我們在CMBI特別報道專欄中也全文報道了新技術(379)、心血管成像(368)、彗星測定(366)、熒光蛋白(363)、人工生命(331)、代謝修復技術(376)、方法學(303)、系統生物學(272)、納米醫學(271)、生物標記(267)、抗體工程(251)、細胞與分子生物學方法(240)、活細胞成像(226)、組合化學(216)、虛擬細胞(199)、組織工 程(186)、DNA疫苗(176)、生物晶元(122)等近20項做了專題報道,約有7000篇文獻. 人工生命(AL:Artificial life)是通過人工模擬生命系統,來研究生命的領域.人工生命的概念,包括兩個方面內容:1)、屬於計算機科學領域的虛擬生命系統,涉及計算機軟體工程與人工智慧技術,以及2)、基因工程技術人工改造生物的工程生物系統,涉及合成生物學技術.AL是首先由計算機科學家Christopher Langton在1987年在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召開的"生成以及模擬生命系統的國際會議"上提出. 代謝修復技術:在調動泛素-蛋白體酶系統充分代謝、分解病原性蛋白質的同時,引導代謝產生的巨大能量釋放細胞自我復制的潛能,最終通過細胞自我復制的方式完成組織、器官的自我修復,從而使系統功能恢復正常、機體重新獲得健康的前沿生命科學.代謝修復技術發端於2004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虛擬細胞(virtualcell)亦稱電子細胞(e2cell)"它是應用信息科學的原理和技術,通過數學的計算和分析,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進行分析!整合和應用,以模擬和再現細胞和生命的現象的一門新興學科"因此,虛擬細胞亦稱人工細胞或人工生命" 生物晶元,又稱DNA晶元或基因晶元,它們是DNA雜交探針技術與半導體工業技術相結合的結晶.該技術系指將大量探針分子固定於支持物上後與帶熒游標記的DNA樣品分子進行雜交,通過檢測每個探針分子的雜交信號強度進而獲取樣品分子的數量和序列信息.
㈨ 生物工程和新醫葯技術有哪些項目
1、基因工程葯物
基因工程多肽葯物是基因工程技術進入實際應用收效最快的一個領域,多肽葯物包括多肽激素、細胞生長因子、淋巴因子、凝血因子和酶等。在八五、九五期間,經我國有關科技人員的努力,基因工程葯物的研究與開發方面,有了較好的基礎,並初步形成一定的產業基礎,但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創新項目少、重復研究和生產的問題比較嚴重。因此,在「十五」期間優先支持創新項目,並根據我國發病率的情況,重點支持下列重大疾病的基因工程治療葯物:
(1)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葯物
(2)抗腫瘤葯物
(3)神經精神疾病治療葯物
(4)抗病毒等嚴重傳染病葯物
2、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在預防嚴重危害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疾病中已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我國在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開發方面發展很快,已有基因工程乙肝、痢疾、霍亂疫苗等相繼研製成功。尚有多種基因工程疫苗處於研製開發階段。重點支持:
(1)基因工程抗細菌感染疫苗
(2)基因工程抗病毒感染疫苗
(3)基因工程抗寄生蟲感染疫苗
(4)治療性疫苗
(5)核酸疫苗
3、核酸類葯物及反義核酸葯物
寡核苷酸葯物是具有專一順序的寡核苷酸,用於阻斷有害基因的表達。其特點是具有很高的特異性。目前研製的主要有反義核酸、肽核酸、核酶。國外研製核酸類葯物品種已超過60餘種。治療巨細胞病毒視網膜炎的反義核酸已批准上市。還有10多種核酸類葯物正在進行臨床試驗。我國對核酸類葯物的研究已有較好的基礎,應支持有較好前景的治療葯物,促進盡快完成臨床研究,早日投放市場。
4、治療制劑
基因治療是當代醫學和生物學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它試圖從基因水平調控細胞中的缺陷基因表達或以正常基因矯正、替代缺陷基因,達到治療基因缺陷所致的遺傳病、免疫缺陷及因癌基因的激活或抑癌基因的失活所致的腫瘤等疾病,即與基因相關的疾病。廣義上講基因治療就是向目的細胞引入具有正常功能的可表達的基因,從而修正由於基因缺陷而造成的遺傳病。近年來,我國在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神經性疾病的基因治療及基因治療的關鍵技術及產品方面均取得了一些進展,但整體水平與國際相差較大。重點支持:
(1)惡性腫瘤的基因治療產品
(2)遺傳性疾病的基因治療產品
(3)神經性疾病的基因治療產品
(4)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療產品
5、單克隆抗體及基因工程抗體
單克隆抗體及基因工程抗體具有廣泛的用途和市場,國際上已有500多種治療和診斷用抗體投放市場,我國現已有數十種產品批准上市,但規模較小,品種不全,因此,「十五」期間重點支持:
(1)新型的單克隆抗體診斷試劑與試劑盒
(2)新型酶聯診斷試劑和試劑盒
(3)人源化基因工程抗體治療劑
6、診斷試劑
免疫診斷試劑是利用標記示蹤物質對抗原與抗體互相結合的特異性反應進行診斷,其應用范圍極廣,可
以測定內分泌激素、蛋白質、多肽、核酸、神經遞質、細胞表面抗原等各種活性生物物質。現階段免疫分析試劑盒有放免試劑盒、酶免試劑盒、化學發光試劑盒、和時間分辯試劑盒。「十五」期間重點支持靈敏度高、特點顯著以及目前尚無診斷辦法的新型診斷試劑。
7、DNA探針與基因診斷試劑
8、生物晶元系統
生物晶元是9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微量分析技術,是當今世界研究與開發的熱門話題;重點支持:
(1)DNA序列分析
(2)遺傳病和腫瘤的診斷
(3)傳染性疾病的診斷
(4)新葯開發與組份篩選
9、新型醫葯用溶栓酶及制劑
10、新活性蛋白及多肽類葯物
11、醫葯用氨基酸
目前醫用氨基酸大輸液配套所需進口的品種;
12、新型抗生素
採用現代生物技術,設計與改造原有抗生素性質和目前抗生素治療上存在的問題,創造出更加適用於臨床或具有嶄新療效的抗生素;
13、轉基因動、植物醫葯工程產品
利用轉基因動物、植物生物反應器來生產基因葯物是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與以往的制葯技術相比,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應給予支持;
14、組織工程產品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世界可用作移植器官數量非常缺乏,組織工程的發展,將大大的緩解這些問題。當前,首先支持組織工程中的一些構件材料,如細胞外基質、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等;
15、生物技術開發天然葯物
我國對中醫的研究和應用具有傳統的優勢,對防病治病特別是疑難雜症顯示了獨特的優勢。為促進中葯現代化,採用新技術開發生物資源和中葯資源成為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重點支持:
(1)動植物細胞大規模培養生產技術及產品
(2)發酵法生產名貴、緊缺葯用原料
(3)動植物組織中分離提取生物活性物質原料及新葯
(4)天然提取活性物質的化學修飾產物及新葯
16、海洋生物製取的活性物質及葯品
利用生化工程等現代生物技術,開發海洋生物資源是制葯業中的新興產業。我國海洋資源豐富,可供研究開發的品種較多,為治療心腦血管病、腫瘤、腎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疾病的海洋生物新葯開發提供了條件;重點支持:
(1)抗心腦血管病海洋生物新葯
(2)抗病毒海洋生物新葯
(3)海洋生物多種生物活性物質原料及新葯
17、新型高效酶制劑
我國在酶工程及相關技術研究方面與國際水平接近,在規模生產方面有較強的實力,但上下游工程技術配套能力較差。通過增加酶制劑新品種,並拓展新的應用領域,是發展酶制劑產品結構調整的重要途徑;
18、生物分離技術裝置及相關試劑
生物技術產品中,分離純化技術對於產品的質量、收率和成本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在以小分子產品為主的傳統發酵工業中,分離成本占總成本的60%左右,而現代基因工程產品中,分離純化成本高達90%。因此分離純化技術在產品產業化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國醫葯、天然葯物、發酵產品、生物製品及基因工程產品中分離介質的需求每年達3000噸左右,高性能的分離介質主要依賴進口。為了扭轉這種局面,必須採取措施,取得多方支持;
目前我國具備了多種分離介質的合成能力及工藝,已有一批質量達到或接近進口產品的介質,但生產能力低下。因此,適用於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發酵工程、天然葯物的生產、中葯活性成分等分離用的高精度、自動化、程序化、連續高效的設備和介質,如大孔樹脂等以及適用於生物制葯企業的生產裝置,是目前產業化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另外,在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生產中需要大量配套的試劑、試劑盒,目前80%的試劑均需進口,因此,應給予重視。重點支持:
(1)生物、醫葯用新型高效分離介質及裝置的開發與生產
(2)生物、醫葯用新型高效膜分離組件及裝置的開發與生產
(3)生物、醫葯用新型高效層析介質及裝置的開發與生產
(4)制備性電泳分離技術及裝置的開發與生產
(5)生物、醫葯研究、生產用試劑、試劑盒的開發與生產
19、生物感測器
生物感測器在醫葯工業、食品發酵工業、臨床醫療等領域應用廣泛,市場潛力很大。我國國內開發的感測器品種少、性能不穩定,尚未形成大批量的生產能力,不能滿足市場需
求;重點支持:
(1)醫療、制葯、科研用生物感測器
(2)透析生化參數聯檢、老年疾病聯檢感測器等多功能臨床診斷用感測器
(3)氨基酸、抗生素等發酵工業過程在線優化控制系統及多參數生物感測器在線監控系統
㈩ 葯物有那些新技術
有點太專業,不知道看得懂嗎?
透皮給葯系統
一 透皮給葯系統的概念、特點、發展
1 概念
透皮給葯系統或經皮吸收制劑(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s, transdermal thrapeutic systems,簡稱TDDS,TTS):
指經皮膚貼敷方式用葯,葯物由皮膚吸收進入全身血液循環並達到有效血葯濃度、實現疾病治療或預防的一類制劑。
2 特點
(1)透皮給葯系統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和葯物在胃腸道的滅活,葯物的吸收不受胃腸道因素的影響.減少用葯的個體差異。
(2)維持恆定有效血葯濃度或生理效應,避免口服給葯引起的血葯濃度峰谷現象,降低毒副反應。
(3)減少給葯次數,提高治療效能,延長作用時間,避免多劑量給葯,使大多數病人易於接受。
(4)使用方便,患者可以自主用葯,也可以隨時撤銷用葯。
3 發展
自1981年美國上市第一個用於治療運動病的TTS—東莨菪鹼貼劑以來,現已有多種透皮吸收制劑,如:硝酸甘油、雌二醇、芬太尼、可樂定、睾酮、尼群地平、噻嗎洛爾等TTS應用於臨床受到普遍歡迎。
我國醫葯學家對經皮給葯早有認識,在我國的醫學典籍中收集了大量的用於局部和治療內科疾病的膏葯處方。近幾年來各種形式的中葯外用治療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胃腸道等內科疾病取得了一定成績。目前國內正以現代科學技術方法進行研究使之提高,將使祖國的醫葯學得以發揚光大。同時對TTS的研究也作了大量的工作。硝酸甘油、東莨菪鹼、可樂定等葯物的TTS制劑已獲准生產,並對多種葯物如:激素類(睾酮、18一左炔諾酮)、止痛葯(度冷丁、酮洛酸)、戒煙(毒)葯(尼古丁)、呼吸系統(茶鹼)、心血管系統(硝苯地平、噻嗎洛爾)等葯物的TTS進行了研究。
為了使更多的葯物能經皮給葯,目前國內外學者對TTS研究的重要內容是:
(l)對TTS的基礎材料的研究;
(2)葯物透皮吸收機理的研究;
(3)尋找改進葯物透過皮膚屏障的有效方法。
二 透皮給葯系統的分類及組成
1 復合膜型
復合膜型透皮給葯系統由背襯層、葯物貯庫、控釋膜、膠粘層和保護膜組成。這類給葯系統的組成材料是:背襯層常為鋁塑膜;葯物貯庫膜是葯物分散在聚丁烯等壓敏膠中.加入液狀石蠟作為增粘劑;控釋膜常為聚丙烯微孔膜或均質膜,膜的厚度、微孔大小、孔率等及填充微孔的介質可以控制葯物的釋放速率;膠粘層亦可用聚異丁烯壓敏膠,加入葯物作為符合劑量,使葯物能較快達到治療的血葯水平;保護膜常用復合膜,如硅化聚氯乙烯/聚丙烯/聚對苯二甲酸乙酯等,如可樂定透皮貼劑。
2 充填封閉型
充填封閉型透皮給葯系統由背襯層、葯物貯庫、控釋膜、膠粘層和保護膜組成,但葯物儲庫是液體或半固體的軟膏和凝膠,填充封閉於背襯層和控釋膜之間,控釋膜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的均質膜。
該類系統中葯物從貯庫中分配進入控釋膜,改變膜的組成可控制系統的釋葯速率,如雌二醇透皮貼劑。
3 聚合物骨架型
聚合物骨架型透皮給葯系統用水性聚合物材料作骨架,如天然的多糖與合成的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酯和聚丙烯酸胺等,骨架型中還含有一些潤濕劑如水、丙二醇、聚乙二醇等。含葯的骨架粘貼在背襯材料上,在骨架周圍塗上壓敏膠,加保護膜即成。
該類系統是通過親水性聚合物骨架與皮膚緊密貼合潤濕皮膚促進葯物吸收。這類系統的葯物釋放速率受聚合物骨架組成與葯物濃度的影響,如硝酸甘油Nitro-Dur透皮貼劑。
4 膠粘劑分散型
是將葯物分散在膠粘劑中、鋪於背襯膜上,加保護膜而成。 這類系統的特點是劑型薄、生產方便,與皮膚接觸的表面都可輸出葯物。常用的膠粘劑有聚丙烯酸酯類、聚硅氧烷類和聚異丁烯類壓敏膠,如硝酸甘油Nitro-DurⅡ透皮貼劑。可以採用成分不同的多層膠粘劑膜,與皮膚接觸的最外層含葯,底、內層含葯量高,使葯物釋放速率接近於恆定。
三 經皮吸收制劑的設計
(一)皮膚的基本構造及葯物透皮吸收途徑
1 皮膚的基本生理構造
皮膚是人體的最外層組織,直接與外界接觸,對人體有重要的保護作用,能阻擋異物和各種有害因素的侵入,也阻留機體內體液和生理必須成分的損失,同時又具有汗液和皮脂的排泄作用。皮膚是由表皮、真皮和皮下脂肪組織組成。
(1)表皮由外向內表皮可分為角質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基底層細胞等五層。角質層為表皮的表層,是由角質層細胞和細胞間脂質組成,前者似磚牆結構中的磚塊,後者則似填充於磚塊間並粘著磚塊的水泥灰漿,這是有關角質層結構的最新概念。角質層細胞扁平,呈六角形.彼此交錯排列,堆疊成垂直柱狀。而細胞間脂質實際上是形成高度有序排列的脂質雙分子層,類脂分子的親水部分由脂肪酸、膽固醇、神經酸胺以及神經酸胺糖苷元等的親水性基團組成。這些親水性基團自身整齊排列成親水性的極性頭區,同時結合水分子形成水性區,而類脂分子的碳氫鏈形成雙分子層的疏水區。所以,角質層這種特殊的磚牆結構決定了角質層是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且其中的脂質起著主要的作用。
(2)活性表皮 表皮的其它四層(透明層、顆粒層、棘層、基底層細胞)統稱為活性表皮。它持續更新形成角質層,活性表皮是活性細胞組織,細胞膜為類脂雙分子層結構,胞內為親水性蛋白質溶液,葯物易於透過,活性表皮中含有酶,能降解通過皮膚的葯物。基底膜是多孔的,真皮中體液和細胞成分均容易通過進入表皮,維持表皮營養。
(3)真皮和皮下組織 真皮位於表皮和皮下脂肪組織之間,主要由結締組織構成,在電鏡下呈纖維網狀結構,膠原纖維和彈力纖維互相交織,縱橫交錯,纖維間充以無定形基質,並有皮膚附屬器及神經、血管和淋巴管。真皮層一般分兩部分即上部的乳頭層和下部的網狀層。乳頭層組織疏鬆,膠原纖維較細,向各個方向及乳頭分布,並有淺層血管網和淋巴管網及神經末梢,網狀層組織緊密,膠原纖維較粗而密,繞以彈力纖維,排列與皮面平行。由於毛細血管網存在於真上部,所以葯物滲透到達真皮後就很快被吸收。
(4)皮膚附屬器 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約占皮膚面積的0.1%,皮下組織是一種脂肪組織,其厚度隨部位和性別有所差異。皮下脂肪組織,具有皮膚血液循環系統、毛囊、汗腺及皮脂腺。真皮與皮下組織對葯物穿透的阻力小,葯物進入真皮及皮下組織易為血管及淋巴管所吸收。毛孔、汗腺和皮脂腺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成為主要吸收途徑,但大分子葯物以及離子型葯物可能經由這些途徑轉運。皮下脂肪組織可以作為脂溶性葯物的貯庫。葯物從表皮轉運至真皮後可以迅速向全身轉移而不形成屏障.但是一些脂溶性較強的葯物,亦可能在該層組織的脂質中積累。
2 葯物透皮吸收的途徑
葯物透入皮膚的途徑,目前認為可能有以下幾條途徑:
(l)透過完整表皮
這是主要的透入途徑,通過角質層細胞和細胞間隙穿透角質層,再經透明層、顆粒層等而到達真皮。完整表皮有一層類脂膜,對角質層的屏障功能起主要作用的是類脂。允許脂溶性不解離葯物透入皮膚,一般水溶性和解離型葯物較難透入。對水溶性葯物需要與細胞膜蛋白質水合以後才能通過。葯物在角質層的吸收主要是被動擴散過程。
(2)毛囊、汗腺、皮脂腺
一般皮膚附屬器吸收面積,只佔整個皮膚的0.l%-l%,所以並不是經皮吸收的主要途徑,但毛囊、皮脂腺是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途徑,葯物如進入毛囊後,就可能通過毛干與毛囊壁間空隙或皮脂腺到達角質層以下的部位,再透過囊壁上皮細胞而進入真皮或皮下組織。皮脂腺分泌物是油性的,也有利於脂溶性物質的穿透。若制劑中加入表面活性劑有助於葯物與毛囊緊密接觸,對吸收有利。
通過汗腺,汗腺是否為葯物吸收通道尚無定論,如手掌皮膚里汗腺很多,但對物質的滲透性除水以外都是比較小的。
總的來說,完整皮膚對葯物的透入具有較大的阻力,例如14C標記的氫化可的松的動物實驗結果,對正常皮膚只吸收用量的1~2%,而對角質層被剝離的皮膚,由於皮膚的屏障作用受到損壞,可吸收80~90%。
(二)影響葯物透皮吸收的因素
1 影響葯物透皮吸收的生理因素
(1)皮膚的水合作用(皮膚外層角蛋白或其降解產物具有與水結合的能力,稱為水合作用。)水合使角質細胞發生膨脹和減低結構的緻密程度,水合使葯物的滲透變得更容易。角質層的含水量達50%葯物的滲透可增加5-10倍,水合對水溶性葯物的促進吸收作用較脂溶性葯物顯著。
(2)角質層的厚度及毛囊的疏密
人體不同部位角質層的厚度及毛囊的疏密不同。一般角質層厚、毛囊稀少的部位葯物不易透入,反之則較易透入。角質層厚度的差異與年齡、性別等多種因素有關,兒童皮膚較成人易於吸收,粘膜吸收比皮膚要快得多。某些皮膚病如硬皮病、牛皮癬、老年角化病等使皮膚角質層緻密,減少葯物的滲透性。
(3)皮膚的完整性
完整皮膚與破損皮膚的吸收不同,破損皮膚的屏障作用受到破壞,如皮膚受到損傷、燒傷、皸裂或患濕疹、潰瘍等症時,可使物質自由地進入真皮,吸收的速度和程度大大增加,往往引起疼痛、過敏及中毒等副作用,如一般潰瘍皮膚對許多物質的滲透性為正常皮膚的3-5倍。皮損面積的大小也有很大影響,如大面積燒傷塗用10%鹽酸甲滅膿冷霜後有發生酸中毒的危險。
(4)皮膚溫度 溫度升高,葯物的滲透速度也升高。
2 影響葯物透皮吸收的葯物及劑型因素
(1)葯物劑量 劑量要小、葯理作用強,日劑量最好<5mg,一般日劑量 10~15mg。
(2)葯物分子量的大小 分子量越大,分子體積越大,擴散系數越小,分子量>600的物質已較難通過角質層。一般要求分子量<500~1000.
(3) 溶解度與分配系數 葯物的油/水分配系數是影響葯物經皮吸收的主要的因素之一。脂溶性大的葯物易通過角質層,葯物穿過角質層後.進入活性表皮繼而被吸收,因活性表皮是水性組織,脂溶性太大的葯物難以分配進入活性表皮,所以葯物穿過皮膚的透皮系數與油/水分配系數往往呈拋物線關系,即透皮系數開始隨油/水分配系數的增大而增大,但油/水分配系數大到一定程度透皮系數反而下降。
(4)葯物的解離狀態 表皮內pH值4.2~5.6,真皮內pH值7.4左右,根據葯物的pKa調節TTS介質的pH,使其離子型和非離子型的比例有利於提高葯物滲透性。
(5) 葯物的熔點 低熔點葯物易於滲透通過皮膚,一般要求熔點<150~200C0。
(6)生物半衰期短 ,對皮膚無刺激,不發生過敏反應的葯物。
(7)制劑組成和劑型的影響 給葯系統的劑型能影響葯物的釋放性能,進而影響葯物的透皮速率,葯物釋放越快,越有利於葯物的透皮。一般凝膠劑、乳濁膏型儲庫中葯物釋放較快,骨架型經皮貼片中葯物釋放較慢。制劑的組成亦影響葯物的釋放性能。溶解和分散葯物的介質能影響葯物在貯庫中熱力學活性,即影響葯物的溶解、釋放和葯物在給葯系統與皮膚之間的分配;有的介質會影響皮膚的可透性,介質在穿透皮膚的過程中與皮膚相互作用.從而改變皮膚的屏障性能。制劑處方中的成分如表面活性劑、系統的PH、葯物的濃度與系統的面積等都會影響葯物的透皮吸收。
(四)輔料的選擇
l 常用的控釋材料 膜聚合物和骨架聚合物(乙烯一醋酸乙烯共聚物,聚氯乙烯,聚丙烯、聚乙烯等。)
2 壓敏膠(聚異丁烯類壓敏膠、丙烯酸類壓敏膠、硅橡膠類壓敏膠。)
3 背村材料(復合鋁箔、聚丙烯或聚乙烯等膜材復合而成的復合膜。)
4 防粘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四氟乙烯、聚碳酸酯等高聚物。)
5葯庫材料(可以是單一材料,也可以是多種材料配製的軟膏、水凝膠、溶液,如卡波沫、HPMC、PVA等均為較常用的葯庫材料。)
(五)皮吸收促進劑
l表面活性劑類
2氮酮類
3醇類化合物
4二甲基亞風及其類似物
5其它滲透促進劑
(六)促進葯物透皮吸收的物理方法
皮膚的角質層是葯物透皮吸收的主要屏障,為了增加葯物的經皮滲透以達到治療要求,人們已經採取了許多物理和化學辦法改善皮膚的滲透性,增加葯物的透皮吸收。選擇各種滲透促進劑改善皮膚的滲透性外,還可以採用離子導入法、電致孔法和超聲波法。它們特別適用於那些採用滲透促進劑難以奏效的葯物,如多肽蛋白質等大分子葯物及離子型葯物等。
現主要介紹離子導入法,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已有一些蛋白質多肽類葯物應用於臨床,但由於這類葯物口服時易受胃腸道酶降解和肝臟首過作用的影響,且穩定性差,生物半衰期短,如何有效地將此類葯物傳遞到體內,是葯物治療上面臨的新的課題,透皮給葯途徑是一種安全有效方便的給葯方法,可以克服上述缺點,有利於保持葯物的穩定,但是,由於皮膚角質層的屏障作用和該類葯物的大分子量,高水溶性,生理pH下荷電等特點的限制,用傳統的被動擴散動力和滲透促進劑增加該類葯物經皮滲透很難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離子導人法,為離子型葯物及大分子多肽類葯物的透皮吸收開辟了廣闊的應用前景。
離子導人法(Iontophoresis):
是通過在皮膚上應用適當的直流電而增加葯物分子透過皮膚進入機體的過程。
離子導入法的特點
(1)離子導入法與傳統的被動擴散動力的透皮轉運比較,特別適用於離子型和大分子多肽類葯物的透皮給葯。
(2)可以通過調節電流大小控制葯物經皮離子導入的速度,在經皮離子導入過程中,葯物透過量受電流強度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隨時調節電流的大小控制釋葯速度,可以維持葯效又不因葯物濃度過度波動引起全身系統的副作用,使用方便安全有效。
(3)可以避免頻繁注射給葯的危險性和不方便性,以及口服給葯的胃腸道滅活和肝臟首過作用。
(4)葯物裝置體積小,可以製成攜帶型裝置。當離子導入儀與生物感測器配合使用時,根據「生物反饋控制」釋葯原理設計釋葯裝置,即可以發展成為以病人自體信號調節給葯速度的最新型控制給葯系統。
離子導入的機制
(1)電場力的作用 皮膚的角質層是由不良導體角蛋白,不導電的脂質及導電性的附屬器(汗腺、毛囊、皮脂腺等)組成,但後者占整個皮膚面積的比例比較小,而角質層下的細胞外液和血液含有電解質.具有高度的導電性,所以相對來說,角質層是非導電性的屏障,當皮膚上加有電壓後,皮膚電壓主要是在角質層兩側產生電壓差,這個電壓差即為葯物通過皮膚轉運的主要動力。這樣,在電場作用下,離子型葯物通過導電性通道轉運進入皮下微循環系統。陽離子葯物被陽極排斥透過皮膚。陰離子葯物被陰極排斥透過皮膚,中性分子在電滲流作用下也能夠透過皮膚。
(2)電滲作用 當在皮膚上施加電流時,皮膚兩側液體將產生定向移動,這種現象叫做電滲作用,又稱之為電滲流。電滲流有利於離子或中性分子及大分子物質的孔道途徑轉運。這里的「孔道」是個廣義的概念,包括毛囊、汗腺、皮脂腺等皮膚附屬器,皮膚中結構缺損的部位等。對大分子物質來說,擴散系數小,電滲流對大分子物質的影響顯著。
(3)電流誘導 在離子導入過程中,應用於皮膚的整體電流密度可能很低,但是孔道處的電流密度可以相當大,能引起皮膚結構的改變,導致皮膚滲透性的增加。電流誘導引起皮膚結構的改變,主要是通過形成可逆性的孔道。
離子導人法的應用
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發展,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分子葯物應用於臨床,經皮離子導入法為這類葯物的透皮給葯提供了可能和希望,已報道的有:胰島素,加壓素,促甲狀腺素釋放激素(TRH),促黃體酮釋放激素(LHRH)等。
四 透皮給葯系統的制備
1 膜材的家工(塗膜法、擠出法、壓延法);
2 膜材的改性(溶蝕法、拉伸法、核輻射法);
3 膜材的復合和成型(塗布和乾燥、復合),各類性TTS制劑的制備工藝。
五 經皮吸收制劑的質量評價
(一)粘合性試驗
1 粘附力的測定 粘附力:膠粘劑與被粘物之間的結合力,又可稱剝離力(撕下來的力)。測定:1800剝離試驗,標准鋼板50*125mm,壓輥2000g,拉力 300mm/min。拉力測定儀。
2 快粘力的測定 快粘力:較小壓力下(手指的壓力),粘附在被粘物的能力。測定:拇指試驗、滾球試驗、剝離快粘力試驗(900剝離試驗)、探子快粘力試驗(探子拉離膠面的力)。
3 內聚力(剪切力)的測定 內聚力:內聚力是指壓敏膠本身的剪砌強度。足夠內聚力,不會滑動,撕去後不留任何殘留物。 測定:平板牽引試驗、T型試驗。
(二)體外試驗
1 體外經皮滲透試驗
(1) 滲透試驗裝置
擴散池類型很多,重點介紹兩室擴散池,薄膜夾在兩半池中間,膜的一側加入被測葯物(供給室),定時從另一池(接受池)的取樣口,取樣並補充同體積新鮮介質,底部放攪拌子,溫度由水浴夾層控制。
選擇一種合適的方法測定葯物的經皮吸收.需要考慮很多因素。體外實驗直接測定葯物透過皮膚薄膜的吸收速度,避免了尿排泄速度推演算法可能帶來的錯誤;對於劇毒性化合物,滲透性實驗是獲得透皮吸收數據的唯一方法;可以通過控制實驗條件,改變葯物滲透的影響因素,也可以模擬體內條件,預測葯物分子,經過皮膚進入體內的動力學過程。因此,在處方篩選以及確定影響葯物經皮吸收的物理化學參數過程中很有價值。
(2) 皮膚模型
合成纖維素薄膜 穩定性好,批間均勻度高,使用方便,具有高度的應用價值。醋酸纖維素薄膜、硅橡膠薄膜已廣泛應用。
天然(生物)材料
如膠原、蛋殼膜。這類材料主要含角蛋白,與角質層類似,很有開發前途。將雞蛋浸入 0•5M HCI中,外殼溶解,棄去雞蛋內容物,請洗即得。實驗測定水楊酸在不同PH值的滲透性時,此種薄膜的性質與醋酸纖維素相似。這種生物膜雖然不適於體外擴散池系統,但來源方便。可以考慮應用。
動物皮膚
哺乳動物的皮膚 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皮膚。實驗室嚙齒類動物的皮膚。
(3)皮膚的分離技術
從理論上講,角質層是滲透的屏障,認為只需要完整的角質層,實際上,皮膚從表面脫屑的角質層到活的真皮細胞是一個嚴密組織、相互關聯的結構整體,分層描述皮膚是出於組織學的方便而進行人為規定,並不是皮膚本身的固有性質。皮膚含有大量的皮下脂肪,整體厚度較大。實驗中考慮到皮膚下層對滲透影響甚微,人們常常在不破壞屏障性質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小皮膚的厚度。
(4)皮膚薄膜完整性的驗證
由皮膚制備分離方法可知,生物膜常常會遭受物理、化學的傷害,比較隱蔽,難以察覺。可通過顯微鏡 ;生物膜的損傷比較輕微,必須採用更靈敏已知滲透速度的化合物對生物膜進行滲透性實驗,測定結果比「正常值」高,表了薄膜受到損傷。
(4) 皮膚的保存
通常是低溫或冷凍,大量的實驗結果表明:冷凍一解凍過程對多數葯物的滲透動力學幾乎沒有影響。
3 數據處理
(滲透速率、滲透系數、皮膚累積滲透量)
(三)體內試驗(生物利用度的測定)
1 對受試者的生物樣品(如血樣或尿樣)進行分析。
如果分析方法具有足夠的靈敏度,可以用適宜的方法(如HPLC)直接測定血漿或尿中的原型葯物的量,求出AUC,計算生物利用度。但作用強烈的葯物劑量透皮給葯後血葯濃度很低,給葯物原形的測定帶來了許多困難。示蹤法是解決上述困難的方法之一,所用標記原子通常為C14或氚。給葯後測定尿和糞便、或尿排出的放射性總量。留在體內的放射性量及呼吸或汗液排泄的放射性法測定,可由靜脈注射給葯後排泄的放射性總量來進行校正,計算生物利用度以。
2 測定葯物經皮吸收進入體內後減少的葯量
把透皮吸收裝置的劑型整個地從皮膚上轉移, 測定其中葯物的殘留葯量,就可以計算出被吸收的葯物量。
3 測定生物或葯理反應
應用生物分析法計算吸收率。設計生物利用度方案應與國內經濟和相關學科發展水平相結合,以我國葯政法規為准。
4 毒性刺激性試驗
按我國《新葯(西葯)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匯編》中試驗方法進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