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
科學家為什麼要對生物分類
正如在一個雜亂的店裡購物是一件麻煩事一樣,從數百萬種生物中尋找一種生物體的有關信息也是很困難的。如今科學家已將地球上至少250萬種生物分了類。這個數字包括了所有形式的生命,從動植物到細菌,將這些生物逐一分類對生物學家來說是很重要的。
人們把許多東西都分了類。比如朋友問你喜歡哪類音樂,你也許會說喜歡古典音樂或打擊音樂。你自己或許還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把喜歡的音樂分類的。分類是指按照事物間相似度進行組合的過程。人們對生物分類的科學研究稱為分類學。生物學家將生物分類以便於進行研究。一種生物一旦被分了類,就可以直接獲得相關的信息。例如,只要告訴你烏鴉屬於鳥類,你就馬上知道烏鴉有翅膀、羽毛和喙。
早期的分類系統
希臘學者亞里斯多德建立了最早的生物分類系統。公元前4世紀,亞里斯多德觀察了許多動物,並記錄了每種動物的外形、行為和運動,然後把動物分成三類:天上飛的、水裡游的和陸上走的、爬的或跑的。
亞里斯多德發現同一類中的生物雖然以同樣的方式運動,但在其他許多方面仍存在著差異。所以根據它們之間的差異,他把每類再分類亞類,亞類是具有其他相似處的生物的較小的組合。
如今,我們仍在沿用亞里斯多德創建亞類的分類思想及將觀察作為分類基礎的方法,但生物分類依據不典型示範是[經們的運動方式或居住地了。
林耐的分類系統
1750年,瑞典科學家卡洛斯·林耐將亞里斯多德的分類進行了擴展。林耐和亞里斯多德一樣把觀察作為分類的依據。他根據觀察記錄了許多生物的特徵,然後再按照它們鮮明的特徵進行分類。
林耐還根據觀察設計了一種命名系統,叫做雙名法,即每種生物的名字都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屬名。屬名是一個親緣關系相近的生物體的組合。如美洲豹、虎貓和家貓都是貓屬的,它們有著許多共同的特徵,比如有尖銳的、可收縮的爪子,還具有相同的行為如捕食其他動物。
第二部分為種名。種是一組相似的、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繁殖出可育的後代的有機體。種包含在屬中。種名往往描述了該有機體一個特有的特徵,如棲息地或顏色。例如許多美洲豹的學名為「Felis concolor」、「concolor」在拉丁文中的解釋為「同色」。
林耐的命名系統或許能讓你想到自己的姓名。你的姓名也分為兩部分即姓和名,這樣就把你和其他人區分開來了。同樣,雙名法確保了該物種與其他物種不相互混淆,屬名與種名一起確定了一種生物。
屬名和種名都是拉丁文。林耐在命名系統中採用了拉丁文,那是因為當時科學家們都用拉丁文交流。完整的學名用斜體書寫,屬名開頭是大寫的,而種名開頭是小寫的。
雙名法使科學家討論物種時變得較為輕松,因為每個人都用相同的名字來表示相同的物種。
分類水平
現在採用的分類系統是在亞里斯多德和林耐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立的。但現代分類系統將生物劃為七級。為了便於理解分級,我們打個比方。假設有一間屋子裡都是一個地區的人。首先讓那些居住在你們鎮上的人舉手,然後讓那些住在你家附近的人舉手,接著是讓那些和你住在同一條路上的人舉手,最後讓住在你家的人舉手。舉手的依次減少,但你屬於每一組。最大眾化的組合是屬於這個地區的人,最特殊的組合是住在你家的人。你與其他人相同的級別越多,你與他們的共同點也就越多。
分類的七個級別
現代生物學家把生物七分為七個級別。生物的分類依據當然不是它們的棲息地而是它們的共同特徵。一種生物先歸入一個大類中,然後再依次劃分為許多特殊的小類中。
界是最大的一類,或以劃分為各個門,每個門又可以分為綱,綱又分為目,每個目包括各科,每個科中有一種屬,屬內還包括種。兩種生物的分類級別相同的越多,它們的共同點就越多。
演化與分類
當林耐的分類系統日趨完善時,人們都以為物種不會再發生變化。當他們看到一些相類似但彼此又有區別的生物時,人們仍然認為它們一般是類似的。1859年,英國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提出了關於物種如何隨著時間而發生改變的學說。達爾文的學說對林耐的生物分類系統產生了巨大的沖擊。
達爾文在南美西海岸的加拉帕哥斯群島上探險時,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來證實他的學說。達爾文在研究島上的地雀時發現各種地雀彼此相似,但不同於南美大陸的地雀。達爾文便提出了假設:有一些屬於南美大陸的地雀飛到這個島上,為了適應島上的生活,它們的身體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因而看起來與留在南美大陸的同種地雀大不相同。這樣,同一個種的不同差異逐漸積累,經過很長時間後就形成了兩個獨立的種。物種隨著時間逐漸改變的過程叫做演化。
現代分類學
演化論改變了生物學家分類的思路。現在,科學家知道某些生物頗為相似是因為它們的祖先是相同的。例如達爾文設想加拉帕哥斯群島上的地雀與南美的地雀有著共同的祖先。當生物的祖先相同時,它們也就有著相同的演化史。因而,現代分類系統在對物種分類時,還考慮該物種的發展史。一般,有著相似演化史的物種分類比較接近。
科學家怎樣才能了解一個物種的演化史呢?其中一種方法是研究化石。科學家將化石的形體結構和化學成分相互做了比較,並與現代生物比較。這類信息增加了他們對物種間演化關系的了解。
科學工作者家還通過比較不同生物的形體結構,來獲取有關演化史的線索。例如,鯨的鰭、蝙蝠的翼以及人的前肢骨都頗為相似。這個相似點說明鯨、蝙蝠和人有著相似的演化史。
還可以通過比較不同生物體的發育初期很相似來研究演化史。例如人和兔子在胚胎發育期很相似,這個相似點證明了人和兔子有一段相同的演化史。
如今科學家主要依靠分析細胞內化合物的成分來確定演化史。丙個物種間的親緣關系越是接近,細胞內化合物的成分就越相似。臭鼬和黃鼠狼被歸入同一科已經有150年的歷史了。但最近臭鼬和黃鼠狼的核酸經過比較後發現兩者間有許多差異,也就是說這兩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並沒有原先想像的那麼近。
http://61.153.231.109/cms/data/html/doc/2004-12/26/5000598/
❷ 人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的
一、人為分類法
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根據生物體的簡單特徵,將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就是人為分類法。該法不能如實反映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如糧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於方便實用,至今在生產栽培和經濟利用上仍有重要價值。
二、自然分類法
用科學的方法從形態、生理、遺傳、進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系來確定動物在動物界中的系統地位。這種分類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間親緣關系以及種族發生的歷史,基本上反映了動物界的自然類緣關系,所以稱之謂自然分類法。
❸ 人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微生物進行分類的
微生物的分類依據(可以參考沈萍 微生物學第二版 第十一章)
形態特徵
(1)個體形態 鏡檢細胞形狀、大小、排列,革蘭氏染色反應,運動性,鞭毛位置、數目,芽孢有無、形狀和部位,莢膜,細胞內含物;放線菌和真菌的菌絲結構,孢子絲、孢子囊或孢子穗的形狀和結構,孢子的形狀、大小、顏色及表面特徵等。 培養特徵 1)在固體培養基平板上的菌落(colony)和斜面上的菌苔(lawn)性狀(形狀、光澤、透明度、顏色、質地等); 2)在半固體培養基中穿刺接種培養的生長情況; 3)在液體培養基中混濁程度,液面有無菌膜、菌環,管底有無絮狀沉澱,培養液顏色等。
生理生化特徵
(1)能量代謝 利用光能還是化學能; (2)對O2的要求 專性好氧、微需氧、兼性厭氧及專性厭氧等; (2)營養和代謝特性 所需碳源、氮源的種類,有無特殊營養需要,存在的酶的種類等。
生態習性
生長溫度,酸鹼度,嗜鹽性,致病性,寄生、共生關系等。
血清學反應
用已知菌種、型或菌株製成抗血清,然後根據它們與待鑒定微生物是否發生特異性的血清學反應,來確定未知菌種、型或菌株。
噬菌反應
菌體的寄生有專一性,在有敏感菌的平板上產生噬菌斑,斑的形狀和大小可作為鑒定的依據;在液體培養中,噬菌體的侵染液由混濁變為澄清。噬菌體寄生的專業性有差別,寄生范圍廣的謂多價噬菌體,能侵染同一屬的多種細菌;單價噬菌體只侵染同一種的細菌;極端專業化的噬菌體甚至只對同一種菌的某一菌株有侵染力,故可尋找適當專化的噬菌體作為鑒定各種細菌的生物試劑。
細胞壁成分
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含肽聚糖多,脂類少。革蘭陰性細菌與之相反。鏈黴菌屬(Streptomyces)的細胞壁含丙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和2,6-氨基庚二酸,而含有阿拉伯糖是諾卡氏菌屬(Nocardia)的特徵。黴菌細胞壁則主要含幾丁質。
紅外吸收光譜
利用紅外吸收譜技術測定微生物細胞的化學成分,了解微生物的化學性質,作為分類依據之一。
G+C含量
生物遺傳的物質基礎是核酸,核酸組成上的異同反映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就一種生物的DNA來說,它的鹼基排列順序是固定的。測定四種鹼基中鳥嘌呤(G)和胞密啶(C)所佔的摩爾百分比,就可了解各種微生物DNA分子不同源性程度。親緣關系接近的微生物,它們的G+G含量相同或近似的兩種微生物,不一定緊密相關,因為它們的DNA的四個鹼基的排列順序不一定相同。
DNA雜合率
要判斷微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須比較它們的DNA的鹼基順序,最常用的方法是DNA雜合法。其基本原理是DNA解鏈的可逆性和鹼基配對的專一性。提取DNA並使之解鏈,再使互補的鹼基重新配對結合成雙鏈。根據能生成雙鏈的情況,可測知雜合率。雜合率越高,表示兩個DNA之間鹼基順序的相似越高,它們間的親緣關系也就越近。
核糖體核糖酸(rRNA )相關度
在DNA相關度低的菌株之間,rRNA同源性能顯示它們的親緣關系。Rrna-DNA分子雜交試驗可沒定Rrna的相關度,揭示Rrna 的同源性。
rRNA的鹼基順序
RNA的鹼基順序由DNA轉錄來的,故完全具有相對應的關系。提取並分離細菌內標記的16SrRNA,以核糖核酸消化,可獲得各種寡核苷酸,測定這些寡核苷酸上的鹼基順序,可作為細菌分類學的一種標記。 核糖體蛋白的組成分析 分離被測細菌的30S和50S核糖體蛋白亞單位,比較其中所含核糖體蛋白的種類及其含量,可將被鑒定的菌株分為若干類群,並繪制系統發生圖。
❹ 人們往往都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的
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根據生物體的簡單特徵,將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就是人為分類法。該法不能如實反映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如糧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於方便實用,至今在生產栽培和經濟利用上仍有重要價值。 二、自然分類法
用科學的方法從形態、生理、遺傳、進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系來確定動物在動物界中的系統地位。這種分類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間親緣關系以及種族發生的歷史,基本上反映了動物界的自然類緣關系,所以稱之謂自然分類法。
❺ 人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
基因
生物的習性
生物的形態結構
多方面綜合考慮
所以可能出現舉棋不定的狀況
如:藍藻,光合細菌
❻ 人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的
生物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
生物分類是研究生物的一種基本方法。生物分類主要是根據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劃分為種和屬等不同的等級,並對每一類群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特徵進行科學的描述,以弄清不同類群之間的親緣關系和進化關系。分類的依據是生物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徵。分類的基本單位是種。分類等級越高,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少;分類等級越低,所包含的生物共同點越多。了解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物的多樣性,都需要對生物進行分類。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界、門、綱、目、科、屬、種 。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❼ 我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
生物學是按照物群來分
包括1動物(脊椎和無脊椎)
2植物(裸子、被子等)
3微生物(又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
而一般我們只將生物分為動物和植物
因為人肉眼看不到細菌
這是主管臆斷
❽ 人們往往是根據什麼對生物進行分類的
最佳答案生物分類方法
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我國是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居世界第八位,而且我國生物特有性程度較高,特有種超過一萬種,如銀杏、水杉、大熊貓、金絲猴、揚子鱷等。
一、人為分類法
人們按照自己的意願,根據生物體的簡單特徵,將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就是人為分類法。該法不能如實反映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如糧食、油料作物,芳香植物等,但由於方便實用,至今在生產栽培和經濟利用上仍有重要價值。
如,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將植物分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和木部;將動物分為:蟲部、鱗部、介部、禽部和獸部以及人部。
二、自然分類法
用科學的方法從形態、生理、遺傳、進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系來確定動物在動物界中的系統地位。這種分類方法能反映彼此之間親緣關系以及種族發生的歷史,基本上反映了動物界的自然類緣關系,所以稱之謂自然分類法。
到目前為止,人們還沒有提出一種分類系統,能夠准確的解析而又客觀地反映生物之間親緣關系和進化次序。
隨著科學的發展,現代生物分類學綜合運用了形態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胚胎學、遺傳學、生態學、孢粉學、地理分布等等其它學科的研究成果,特別是近幾十年來生物化學、免疫學、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也用於分類學的研究。更准確地反映生物間的進化關系和親緣關系。
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是現代分類的基本格局
分類的7個等級自上而下依次為:
界
門
綱
目
科
屬
種
根據生物在分類上的位置,可以知道彼此在演化方面關系的親疏遠近
月季與玫瑰為同屬
月季與玫瑰,蘋果,梨為同科
月季與虎耳草為同目
由此可見,
月季與玫瑰的關系要比月季與虎耳草的關系
更親近
例如:
最基本的等級是
種
等級越高包含的生物種類越多,較低等的等級包含的種類就較少,但彼此的機構特徵卻越相似
貓 月季
界——動物界 植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被子植物門
綱——哺乳綱 雙子葉植物綱
目——食肉目 薔薇目
科——貓科 薔薇科
屬——貓屬 薔薇屬
種——貓 月季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地球上現生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類,不立系統,便無從認識,難以研究利用。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產物。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細菌,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採用雙名制和階元系統。
生物分類學的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產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系統比較,只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採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熱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准。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決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制,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第二是確立了階元系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系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系統,佔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系統》中首次將階元系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志著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系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六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拉馬克把這個顛倒了的系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系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至今。
由於林奈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才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使分類系統成為生物系譜——系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生物分類學的基本內容
分類系統是階元系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著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日、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列入階元系統中的各級單元都有一個科學名稱。分類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對象歸入一定的系統和級別,成為物類單元。所以分類和命名是分不開的。
種和屬的學名後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標明來源,便於查找文獻。變種學名亦採取三名制,分類名稱要求穩定,一個屬或種(包括種下單元)只能有一個學名。一個學名只能用於一個對象(或種),如果有兩個或多個對象者,便是「異物同名」,必須於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對象,而其他的同名對象則另取新名。這叫做「優先律」,動物和植物分類學界各自製訂了《命名法規》,所以在動物界和植物界間不存在異物同名問題。「優先律」是穩定學名的重要措施。優先律的起始日期,動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細菌則起始於1980年1月1日。
鑒定學名是取得物種有關資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種類,只要鑒定出其分類隸屬,亦可預見其一定特徵。分類系統是檢索系統,也是信息存取系統。許多分類著作,如基於區系調查的動植物志,記述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動植物種類情況,作為基本資料,都是為鑒定、查考服務的。
物種指一個動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員在形態上極為相似,以至可以認為他們是一些變異很小的相同的有機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並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元。
物種概念反映時代思潮。在林奈時代,人們相信物種是不變的,同種個體符合於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淵源於古希臘哲學的古老的概念,應用到整個分類系統,概念假定所有階元系統中的各級物類單元,都各自符合於一個模式。
物種的變與不變曾經是進化論和特創論的斗爭焦點,是勢不兩立的觀點。但是,分類學的事實說明,每一物種各有自己的特徵,沒有兩個物種完全相同;而每個物種又保持一系列祖傳的特徵,據之可以決定其界、門、綱目、科、屬的分類地位,並反映其進化歷史。
分類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區分物種和歸合物種,前者是種級和種下分類,後者是種上分類。種群概念提高了種級分類水平,改進了種下分類,其要點是以亞種代替變種。亞種一般是指地理亞種,是種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區別特徵和分布范圍。亞種分類反映物種分化突出了物種的空間概念。
變種這一術語過去用得很雜,有的指個體變異,有的指群體類型,意義很不明確,在動物分類中已廢除不用。在植物分類中,一般用以區分居群內部的不連續變體。生態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態特徵的種內類型,常用於植物分類。人工選育的動植物種下單元稱為品種。
由於種內、種間變異錯綜復雜,分類學者對種的劃分有時分歧很大。根據外部形態的異同程度作為劃分物種依據而劃分的稱為形態種,由於對各種形態特徵的重要性認識不一,使劃分的種因人而異,尤其是分類學者對某些特徵的「加權」常使它們比其他特徵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觀偏見。
一個物種或物類,以至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有自己的歷史。研究系統發育就是探索種類之間歷史淵源,以闡明親緣關系,為分類提供理論依據。盡管在分類學派中有綜合(進化)分類學、分支系統學和數值分類學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不過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徵對比是分類的基本方法。所謂對比是異同的對比:「異」是區分種類的根據,「同」是合並種類的根據。分析分類特徵,首先要考慮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徵。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鳥類的翼和獸類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徵」。恆溫在鳥獸是各別起源,並非來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徵」。系統分類採用同源特徵,不取非同源性狀。
林奈把生物分為兩大類群:固著的植物和行動的動物。兩百多年來,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兩界系統存在著不少問題,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為一般教本所遵從,基本沒有變動。
最初的問題產生於中間類型,如眼蟲綜合了動植物兩界的雙重特徵,既有葉綠體而營光合作用,又能行動而攝取食物。植物學者把它們列為藻類,稱為裸藻;動物學者把它們列為原生動物,稱為眼蟲。中間類型是進化的證據,卻成為分類的難題。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在19世紀60年代,人們建議成立一個由低等生物所組成的第三界,取名為原生生物界,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這個三界系統解決了動植物界限難分的問題,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開始流行了一段時間,為不少教科書所採用。
生命的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應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當然,在細胞出現之前,必須有個「非細胞」或「前細胞」的階段。病毒就是一類非細胞生物,只是關於它們的來歷,是原始類型,還是次生類型,仍未定論。
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早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早期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苗、藍藻)。原核細胞構造簡單;沒有核膜,沒有復雜的細胞器。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重要階段。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個部分:細胞核內具有復雜的染色體裝置,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具有復雜的細胞器結構,成為代謝中心。由核質分化的真核細胞,其機體水平遠遠高出於原核細胞。
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個重要階段。隨著多細胞體形的出現,發展了復雜的組織結構和器官系統,最後產生了高級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
植物、菌類和動物組成為生態系統的三個環節。綠色植物是自養生物,是自然界的生產者。它們通過葉綠素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質合成有機養料,供應自己,又供應異養生物。菌類是異養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從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機食料分解為無機物質,反過來為植物供應生產原料。動物亦是異養生物,它們是消費者,是地球上最後出現的一類生物。
即使沒有動物,植物和菌類仍可以存在,因為它們已經具備了自然界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能夠完成循環過程中合成與分解的統—。但是,如果沒有動物,生物界不可能這樣豐富多彩,更不可能產生人類。植物、菌類和動物代表生物進化的三條路線或三大方向。
當前最流行的分類是一種五界系統。五界系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階段的三個分支,是有縱有橫的分類。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系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綠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
❾ 人們根據什麼生物創造了什麼發明物
蝙蝠:雷達。蒼蠅:宇宙飛船。青蛙:電子蛙眼。警犬:電子警犬。豬鼻子:防毒面具。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
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
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
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
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
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
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中國國防報》)
一教師發明六邊形課桌 學生們稱道「其樂無窮」
寧波市 一青年教師陳董發明一種六邊形桌面的新型課桌,取代了教壇長期沿襲的傳統長方形課桌。 陳董接受采訪時說,設計這種新課桌的構思,受到了仿生學理論的啟發,大自然中,六邊形的蜂巢結構巧奪天工,六邊形的雪花品體千姿百態……課桌桌面改革為六邊形後,組合靈活、外觀悅目,可以有效利用有限空間,活躍教室氣氛,受到學生歡迎。現至誠學校小學各班組已全面推廣使用六邊形課桌。
回答者:快1俠 - 見習魔法師 三級 3-28 20:28
人類的發明——來自動物的靈感
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
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
科研人員通過研究變色龍的變色本領,為部隊研製出了不少軍事偽裝裝備。
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
美國空軍通過毒蛇的「熱眼」功能,研究開發出了微型熱感測器。
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hang)。
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仿生與高科技
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科學家研究發現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組成的回聲定位系統。因為蝙蝠在飛行時發出超聲波,又能覺察出障礙物反射回來的超聲波。科學家據此設計出了現代的雷達——一種無線電定位和測距裝置
科學家通過對海豚游泳阻力小的研究發明了能提高魚雷航速的人工海豚皮;以及模仿袋鼠在沙漠運動形式的無輪汽車(跳躍機)等。
前蘇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學家在企鵝的啟示下,他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的寬闊的底部,直接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撐動著前進,行駛速度可達50公里/小時。
科學家模仿昆蟲製造了太空機器人。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一個科研小組通過對幾種昆蟲的研究,已經研製出一個小型的導航和飛行控制裝置。這種裝置可以用來裝備用於火星考察的小型飛行器。
英國科學家在仿生學啟發下,正在研製一種可以靠尾鰭擺動以S形「游水」的潛艇新式潛艇的主要創新之處是使用了被稱為「象鼻致動器」的裝置。「象鼻」由一組用薄而柔軟的材料做成的軟管組成,模仿肌肉活動,推動鰭的運動。這種新式潛艇可以充當水底掃雷潛艇,用來對付最輕微的聲響或干擾便會引爆的水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