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常見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海洋生物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種,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紅海星,鯨魚,鯊魚等。
『貳』 海洋生物的種類有哪些
海洋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環境,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以及各種群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協調進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將海洋生物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和底棲生物3類。
一、浮游生物
無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懸浮於水中隨水流移動,包括細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動物(如水母、腹足綱軟體動物的翼足類、異足類,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等)。
二、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而游泳能力強的動物。包括魚類、哺乳動物(如鯨、海豚、海豹)、爬行動物(如海蛇、海龜)、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和一些大型蝦類(如對蝦、龍蝦)等,它們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異。
三、底棲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動的各種生物,包括底棲植物(幾乎全部大型藻類和紅樹等種子植物),底棲動物(海綿、腔腸、環節、線形、軟體、甲殼、棘皮、脊椎等門類均有底棲種)。
『叄』 海洋生物都有哪些
這些都是實力強的。其他的什麼浙江海洋學院、上海海洋大學、廣東海洋大學啦,建議你不要考慮了.
『肆』 海洋生物有那些
浮游動植物,底棲動植物,以及一些自由運動的大小型魚類,哺乳類。
『伍』 世界上有哪些海洋動物
回答:
鯊魚水母 、海豚、鯨魚、海馬、章魚、 烏賊、 龍蝦、 海獅 、 海星 、 珊瑚 、螃蟹、 章魚 、龍蝦、貝類 、 鯊魚、海參、烏賊、蝦子 、海豚、金魚、白帶魚、牡蠣 、珊瑚、海膽、蝦、水母、海馬、烏賊、 章魚、海牛、獅子魚、魟魚、鯨、海星、海豚、鯊魚、海龜、寄居蟹、海獺、 海狗、海象、海豹、海葵e、海綿、蟹、 管口魚、小丑魚、海獅、金鱗魚、 蝶魚、比目魚、刺河魨、海蛇。
『陸』 傳說中的海洋生物有哪些
例如:皇帶魚、大王烏賊、巨型章魚、睡鯊、變色隱棘杜父魚、海參。
『柒』 海洋生物有哪些
最大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體型最大的當屬鯨,鯨類中又以藍鯨(也稱剃刀鯨)的體型最大。
藍鯨
成體藍鯨的平均體長雄性可達25米,雌性則可超過26米。國外曾捕獲過一條體長34.6米、體重154噸的雌性藍鯨,這也是人類有記載以來所記錄到的個體最大的生物,據說僅其舌頭的重量就超過陸地上的最大生物——大象的體重。藍鯨不僅是最龐大的海洋生物,也是迄今地球上所有生物中體型最大的。即使是一頭剛出生的小藍鯨,體長也有7米,體重接近3噸。鯨的妊娠期約11~13個月,最長壽命80年以上。雖然鯨的體型龐大但並不笨拙,游泳能力和潛水本領都很強:最快游速可達37千米/小時,並可數小時內一直保持在28千米/小時以上的游動速度;其潛水深度最深可超過1,000米。其中屬抹香鯨的潛水本領最強,最大潛水深度可達2,200米,潛入水下的時間可長達1小時。
各類海洋生物的「巨無霸」
鯨雖然體型龐大但並非魚類,魚類中體型最大的應是鯨鯊。根據報道最大鯨鯊體長達21米,體重超過40噸。而體型最小的魚為生活在菲律賓呂宋島及馬紹爾群島的一種緞虎魚,其體長一般只有1~1.5厘米,體重僅幾十毫克,這種魚需要幾萬條才有1千克重。
緞虎魚
軟體動物頭足類中體型最大的是大王烏賊,其最大個體體長可達17米,其中頭和軀體長6米,腕長11米;而體型最小的細烏賊體長則僅有1厘米左右。某些種類的章魚個體也很大,1973年在美國華盛頓州附近海域捕到的一隻太平洋章魚腕長達7.8米,體重53.6千克。章魚腕上生有許多吸盤,具有非常大的吸力,體型大的章魚腕上吸盤多達2000個,每個吸盤的吸力約100克,總吸力可達200千克。
貝類中體型最大的是生活在熱帶海洋的硨磲,其最大個體殼徑達1.2米,體重100千克;海藻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是太平洋巨藻,全長可達60米,能從幾十米深的海底一直生長到海面;水母類中體型最大的為霞水母,最大個體傘徑可達2.4米,腕長則可達36米;有一種被稱為絲帶蟲的蠕蟲類的海洋生物,其體長平均約4.6米,最大者可達30米。這些也都稱得上是同類當中的「巨無霸」。
游得最快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游得最快的當屬旗魚,最快游速可達110千米/小時,相當於高速公路上快速奔跑的小汽車。旗魚常年生活在大洋中,身體呈流線型,背鰭長而高,口吻部向前突出為箭狀,尾鰭發達有力,游動非常迅速。
旗魚
海洋哺乳動物中以海豚游得最快,最高游速可超過50千米/小時。
企鵝是海洋鳥類中的游泳高手,最快時可達35千米/小時。
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中的游泳冠軍,當它遇到緊急情況時,可以用胴體部的噴管噴射海水來產生推進力,短時游速可達32千米/小時。
表中列出部分海洋生物的最快游速,從中可以比較它們之間的差異。
海洋生物游速簡表種類旗魚箭魚金槍魚海豚鯨鯊魚企鵝烏賊燕鰩魚鯉魚游速(千米/小時)109978050373635323212會飛的魚
魚不僅會在水中游泳,有些還會離開水在空中飛翔,這種會飛的魚被人們稱為飛魚。飛魚的種類多達上百種,例如在我國南北沿海比較常見的燕鰩魚就屬於會飛的魚。燕鰩魚的體長一般只有20~30厘米,身體呈流線型,胸鰭寬大,展開後呈翼狀。當其在水中遇到敵害攻擊或者受到驚嚇時,能以每小時30千米以上的游速迅速沖出海面,並展開寬大的胸鰭,像鳥兒那樣展翅在低空飛翔。有時為了增加前進的動力,延長飛行時間,燕鰩魚還經常用尾不停地擊打水面。據記載,燕鰩的最長飛行距離達396米,離開海面的最大高度6米。燕鰩魚位於北美洲加勒比海的島國多米尼加以盛產飛魚而聞名,據說其周圍的海洋中飛魚的種類多達數十種,最大的種類體長可超過1米,最大飛行距離近千米。
燕鰩魚
飛魚看似會飛,但實際上只是在海面上空滑翔,因為在整個飛行過程中,其鰭既不能像鳥翅那樣上下扇動來產生飛行動力,也不能像昆蟲翅膀那樣不停地快速抖動來產生動力,而只能像滑翔飛機那樣,依靠在水中快速游泳產生的原動力,沖出海面滑翔,飛行一段距離後仍要再落回大海繼續游泳。
能上樹的魚
魚不僅有會飛的,還有會跑的,甚至會爬樹的。在我國東南沿海潮間帶生活著一種小型海水魚,學名叫彈塗魚,體長一般只有10厘米左右,其胸鰭和腹鰭的肌肉非常發達,能用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跳躍前進,有點像陸地動物的四肢那樣。退潮後,彈塗魚常用其胸鰭和腹鰭支撐起身體,在海灘上活潑地跳動,因而也被當地群眾稱為跳跳魚或跳魚。彈塗魚有時還能利用其胸腹鰭攀爬到水邊的蘆葦上或樹叢上捕食昆蟲。
彈塗魚
會發電的魚
魚類中還有少數種類體內生長著可以產生電流的器官,能釋放出電流,用以擊退敵人,保護自己。有的種類可產生比較強大的電流。例如:電鰩的放電電壓最高可達200伏(V),完全可以擊退一些體型較大的侵犯者;而電鰻的放電電壓最高時可達600伏,甚至可以擊昏一頭大水牛。雖然它們的放電電壓都比較高,但儲存的電量有限,經幾次放電便消耗殆盡,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後才能再次放電。
電鰩
據測量,電鰻在放電時的平均電壓約350伏,電流可大於1安培(A),瞬時放電電壓可達500~600伏、電流近2安培,功率約1千瓦(kw),最高放電電壓可以達到650伏。電鰻和電鰩釋放的雖然都是直流電,但放電頻率可達每秒300個脈沖。
電鰩的自然分布較廣,我國海域有時也可以發現。電鰻則主要分布在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電鯰主要分布在非洲尼羅河一帶。
懂得「免費旅行」的魚
海洋中有一種魚叫做魚,其頭頂上生有一個形狀像膠鞋底的大吸盤,它可以用該吸盤吸附到鯊魚等大型魚類的身上或者航行中的船舶上,進行免費旅行,被人們戲稱為「免費旅行家」。但是,魚並不是白白地利用被吸附魚的勞動力,而是與被吸附魚之間存在一定的共生關系,因為它可以吃掉被吸附魚身上的寄生蟲和食物殘渣,起到免費清潔工的作用。
魚
凍不死的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為了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必須具備特殊的本領。例如,生活在南極海域的一種魚非常耐寒冷,即使在冰冷的海水中其血液也不會凝固,而普通魚的血液在0.8℃左右就開始凝固了。研究發現,這種魚的血液中血紅素比普通魚少96%,但卻含有大量含羥基的特殊物質,而含羥基物質常被人們作為汽車散熱器防凍劑的重要成分。在美國阿拉斯加海域還生活著一種鮭魚,即使被凍入冰塊中也不會死亡,在冰塊融化後還能照樣生活。當地人在捕到這種魚後常將其放到籃子里然後在戶外凍起來,想吃時再拿到屋裡解凍,解凍後的魚仍然是活魚。此外,生活在高緯度海域潮間帶的貝類耐寒能力也非常強。例如,我國北方沿海冬季的氣溫可降至0℃以下,生活在沿海潮間帶灘塗的文蛤和褶牡蠣經常被凍入冰中。這些貝類被凍到冰中3~5天,解凍後照樣還可以存活。
被稱為「活化石」的海洋生物
1938年12月22日,在南非的東倫敦港近海曾捕到一條名為「空棘魚」,也稱腔棘魚、矛尾魚或者拉蒂邁魚的特殊魚類,曾引起海洋生物界的轟動。因為空棘魚類的化石最早出現於泥盆紀至白堊紀,至今已有4億多年的歷史,並且被認為在2億年前就已滅絕,其中的一支——骨鱗魚,還被認為是兩棲動物的祖先。空棘魚的形態結構仍保留著古魚類的某些特徵,例如,其胸鰭骨骼與古代兩棲動物相似,能向各個方向轉動,可以在水底爬行;體內有一個類似肺的氣囊;尾鰭呈矛形,由3葉組成;鰭條不分枝;鰭與身體之間的空棘魚骨骼連接方式與古魚類相似。因而這種魚被人們稱為海洋魚類中的「活化石」。其後該種魚又曾在南非、葛摩等海域被捕獲過數條,其中1999年發現的那條還被認為是一個新種。
空棘魚
產於熱帶太平洋海域的鸚鵡螺則被人們稱為貝類中的「活化石」。鸚鵡螺最早出現於晚寒武紀,在奧陶紀、志留紀和早泥盆紀最繁盛,延續至今已有4~5億年。其外形與現代其他螺類有些相似,但鸚鵡螺貝殼的盤旋方向是沿著同一個平面,而其他螺類的盤旋方向則是三維的。此外,鸚鵡螺的殼內還被橫隔片分隔為許多個小室,稱為氣室,橫隔的中部有一個小孔,使各氣室相互連通。它的軟體部生活在最外側的一個室內,這個室稱住室。鸚鵡螺可以通過調節氣室內的氣量,使其在海水中呈漂浮狀態,因而既可以在海底適應匍匐生活,也可以適應半浮游型生活。鸚鵡螺的頭部生有許多腕狀觸手,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與烏賊和章魚等同屬一大類。
鸚鵡螺
鱟也是一種古老的海洋生物,其出現時間比恐龍還要早,最早見於泥盆紀,同期出現的三葉蟲等均滅絕,成為化石生物,而鱟的繁衍卻一直延續至今,大約已延續了4億多年。因而鱟也被人們稱為海洋生物中的「活化石」。
鱟
鱟的某些形態結構及幼體發育仍保留著古老的面貌,其幼體發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的形態與古老的化石生物三葉蟲非常相似,被稱為三葉蟲幼體。鱟的外形比較怪異,在我國東南沿海被當地群眾稱為海怪,有些地方也稱馬蹄蟹。鱟的軀體由頭胸甲、腹部、尾三部分組成。頭胸甲呈半月形,外覆厚厚的「盔甲」,背面生有單眼和復眼各一對。腹部較小,呈六角形,兩側生有6對銳棘,鱟腹面有片狀游泳肢6對,其中的後5對肢基部各生有書鰓一對;尾細長而堅硬,劍狀,可以自由擺動。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中,鱟屬於節肢動物,與蝦蟹同屬一大類。目前全世界僅存在5種,比較局限地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北美洲、中美洲3個區域。分布在我國東南沿海的學名為中國鱟,也稱東方鱟或三刺鱟,多棲息於沙質海底,並可潛入沙層內,過著晝伏夜出式生活,有時也能爬到海灘上活動。鱟生長緩慢,大約需要8年才能達到性成熟,成熟後的鱟常常像鴛鴦那樣雌雄成雙成對地生活,雄鱟可利用其帶鉤的附肢匍匐在雌鱟背上,隨雌鱟一起行動。鱟的雌雄個體的體型大小差異比較明顯,雌大雄小。鱟的血液比較特殊,一般動物的血大多為紅色,而鱟血卻呈藍色,這是因為大多數動物的血液中都含有鐵離子,鐵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紅蛋白,因而血液顯紅色。而鱟的血液中含有銅離子,銅離子與氧結合後形成血藍蛋白,因而鱟血顯藍色。鱟血對細菌的反應非常敏感,受傷後其血液能在傷口處很快凝結,起保護作用。用鱟血製成的試劑可以用於檢驗內毒素,其檢驗速度快,靈敏度高,是一種非常珍貴的生化指示劑。
只見雌性不見雄性的魚
沿海的漁民常常會感到奇怪,為什麼所捕到的魚全都是雌魚,雄魚都到哪兒去了呢?原來魚的雌魚與雄魚個體大小差別非常大,其中有的種類雌雄個體大小相差上千倍。雄不僅個體小,而且外形與雌也不太一樣,大多都附著在雌的身上,當雌魚被捕獲時它們大多都偷偷地溜走了,不被人們注意。還有的種類雄魚發育不完全,只能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僅起著產生雄性配子的作用。例如,角的雄魚就寄生在雌魚的身上,宛如雌魚身上的一條角刺,不仔細觀察很難發現。因而人們捕獲的魚便只能全都是雌魚了。
魚
靠爸爸養大的海洋生物
海馬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也隸屬於魚類,但其外形與魚類幾乎沒有相似之處。其頭部像馬,與軀體呈90°彎曲;腹部突出;體外被覆有一層堅硬的環狀骨片,好似盔甲;尾鰭消失,尾細長,可以捲曲,平時可用尾卷附在海藻等物體上。雄海馬的腹部生有一個育兒袋,繁殖季節雌海馬把卵產在育兒袋中,孵化出的幼海馬就在育兒袋中生長發育,直到能獨立生活後才離開育兒袋。這點雖然有些像陸地上的袋鼠,但海馬看起來似乎是由爸爸生的。海馬是一味比較名貴的中葯材,有「南方人參」之稱,有舒筋通絡、補腎壯陽、散結消腫等功效。
海馬
鮃與鰈
鮃鰈魚有時也稱比目魚,地方名偏口魚,是鮃類和鰈類兩大類魚的總稱。鮃鰈魚的外形比較特殊,身體扁平,如同一片平放的樹葉。上側體色較深,多呈棕黃色至棕褐色,下側色淺,多為白色或黃白色;比目魚
兩隻眼睛皆生在色深的一側,其中一隻眼位於頭的中間部位,另一隻則偏向頭的一側;口雖然也生在頭的前端,但開裂方向卻不像其他魚那樣呈水平方向而是以近乎垂直的方向傾斜開裂,偏口魚的地方名大概就是由此而得的。鮃類與鰈類在外形上十分相似,一般人不太容易區分。一個最簡單的區分方法就是:將魚體側立起來,使其頭朝向前方、偏向頭一側的那隻眼朝向上方,若兩隻眼均生在身體的左側(即體色深的一側在身體的左方)則為鮃,若在身體的右方則為鰈,也即人們常說的「左鮃右鰈」。常見的鮃類魚有牙鮃、大菱鮃、漠斑牙鮃等,常見的鰈類魚有黃蓋鰈(地方名小嘴)、高眼鰈(地方名長脖)、石鰈(地方名石礓子)、星鰈等。
鮃鰈魚一生多數時間都匍匐在海底,色淺的一側朝下,色深的一側朝上,而且上側的體色還可以隨著環境的改變而變化,有時體色可變得深一些,有時可變得淺些,有時還能出現一些深淺不同的小斑點,使之與周圍的環境色澤一致,起保護色作用。鮃鰈魚在小時候形狀與普通魚相似,身體也是呈側扁形,兩隻眼分別生在頭的兩側,在海水中自由游動。
石鰈
但長至1厘米左右時鮃鰈魚開始下沉至海底,鮃類身體右側朝下側卧於海底,鰈類則左側朝下側卧於海底。由於生活環境的改變鮃鰈魚體型也隨之逐漸改變,身體開始向背腹方向伸展變寬,貼近海底的一側體色變淺,而朝上的一側體色變深,同時頭部朝下的一側也逐漸向背方扭轉,眼和嘴都隨之扭轉移位,向下一側的眼移向背側,嘴扭轉成斜向,經過一段時間的變態發育即變成形態基本與成魚相同的怪樣子了。鮃鰈魚體形與體色的改變是為了更好適應底棲的生活方式,是海洋生物中身體結構與環境相適應的典型例子。
鰩與
鰩與,地方名有時通稱為老闆魚,也是經常棲息在海底的魚類。鰩與是兩大不同類的魚,兩者的外形比較相似,魚體皆為扁平的團扇形,後部生有一條長長的尾,游動時身體的兩側上下扇動,好似蝴蝶飛翔。兩者的主要區別是:鰩的尾為細長的棒狀,末端生有一片不太大的圓片狀尾鰭,尾的上側還有兩片不大的背鰭;而的尾為鞭狀,末端細長,沒有尾鰭,背鰭大多變異為尖銳的棘刺狀。
鰩
鰩和與鮃鰈魚一樣,也是長到一定時候身體逐漸伸展而變成扁平形,不同的是鮃鰈類用身體的一側著底,體形變寬的伸展方向為背腹向;而鰩類與魟類則是腹部向下著底,伸展方向是向兩側,體形變寬,因而其兩隻眼都移至背側居中位置,而不像鮃鰈魚那樣一隻眼居中而另一隻眼偏向頭的一側。太平洋海鰩是鰩類中體型最大的種類,最大個體體寬可達7.6米,重1,300千克。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為什麼都不屬於魚類
鯨魚、鮑魚、魷魚、章魚等雖然都被人們稱為「魚」,但實際上它們都不是魚,而是其他類別的海洋生物,被冠以「魚」的稱呼只是人們的習慣叫法罷了。
鯨魚學名鯨,因其外形與魚十分相似,而且又需要長年生活在水中,離開水就不能生存,因而人們習慣上將其稱為鯨魚。其實鯨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並不屬於魚類,而屬於哺乳動物。鯨的呼吸器官為肺,需要經常浮上水面進行呼吸,幼仔為胎生,幼鯨需要雌鯨的乳汁喂養,這些特徵與陸地上的哺乳動物相似,與魚類則完全不同。外觀上,鯨與魚最明顯的區別是魚類尾鰭呈垂直方向,而鯨類的尾鰭呈水平方向,魚類頭部兩側有鰓裂,而鯨的頭部兩側無鰓裂,但在頭部上側有呼吸孔。
雜色鮑
鮑魚學名鮑,是一種非常名貴的海產貝類。其體外被覆有一枚扁平的耳狀貝殼,屬單殼貝類。鮑的足部肥大,肉細嫩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和滋補保健作用,深受廣大群眾青睞,在我國,自古就被列入「海產八珍」之中,與海參、干貝、燕窩、魚翅等齊名。全世界共有鮑100多種,全都生活在海洋中,主要分布在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太平洋沿岸,主要生產國有澳大利亞、墨西哥、美國、日本、中國等。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養鮑國,近幾年的鮑魚產量中有2/3以上為養殖產量。我國沿海自然分布有8種鮑,其中有一定產量和經濟價值的種類只有兩種,分別是皺紋盤鮑和雜色鮑。前者主要分布在江蘇以北的北方沿海,後者則主要分布在浙江以南沿海。兩種鮑中以皺紋盤鮑的味道最鮮,肉質最好,價格也最貴,為鮑中的上品。但是,兩種鮑的外形又比較相似,一般人不易區分。其主要區分方法是:皺紋盤鮑的殼孔數(即貝殼右側的一列小突起頂端的開孔數目)一般為3~5個,而雜色鮑的殼孔數一般為7~9個;前者個體較大,野生個體貝殼表面大多為綠褐色,養殖個體一般為綠色或翠綠色;而後者的最大個體一般不超過8厘米,殼色大多為紅褐色至暗褐色。
皺紋盤鮑
魷魚也稱柔魚或烏賊,章魚的學名為蛸,它們均屬軟體動物中的頭足類。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圓筒狀或者橢圓形的胴體,胴體的前部為頭,頭的兩側生有一對大眼睛,頭前部還生有10條或8條長長的腕狀足。腕足都生在頭上,這也是它們被統稱為頭足類的主要原因。魷魚的胴體一般多呈圓筒狀,頭上生有10條腕,其中的8條腕的長度略短於胴體,另外兩條腕在捕食時可迅速伸長,伸展時大約為胴體長度的3~5倍以上,但不用時則可縮至與其他腕基本等長。魷魚的游泳方式也很有趣,前進與後退靈活自如,有時簡直使人分不清它到底哪邊是頭哪邊是尾。章魚也稱八爪魚,其胴體多為橢圓形,頭上生有8條等長的腕,腕的長度大約為胴體長度的2~5倍,因而在動物系統分類學上前者為十腕目而後者為八腕目。
有毒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有些種類生有毒腺,可以分泌毒液,人類不小心被其咬傷或者蜇傷後會引起中毒。例如:生活在澳大利亞北部海域有一種被稱為「海黃蜂」的水母,其體內所含的毒液是已知天然毒素中毒性最強的,毒性超過陸地生物中毒性最強的眼鏡蛇毒的毒性。該毒液被稀釋1萬倍再注入實驗生物體內,幾秒鍾即可致其死亡,游泳者一旦被其蜇傷往往是致命的。我國沿海一些常見的大型水母類,如海蜇等,其觸手上也生有刺細胞,能分泌毒素,若被其蜇傷,輕者能引起紅腫劇痛,重者則可能導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海蛇全都是有毒的,一旦被其咬傷,大多也是致命的。貝類中的芋螺受刺激後能噴射出有毒的棘刺,人被其刺傷後能引起紅腫劇痛。我國南方海域生長的刺冠海膽的殼上的棘也能分泌毒素,人被其刺傷也能引起紅腫劇痛。
海黃蜂水母
此外,還有一些有毒海洋生物的組織器官中含有毒素,人一旦誤食後很容易造成中毒。河豚魚恐怕是海洋生物中致死人命最多的有毒魚類了。該魚的肝臟、卵巢、血液、皮膚、眼球等均含有劇毒,被稱為「河豚毒素」,人食用後會很快引起麻痹並致死。
河魨
魚的肉白嫩細滑,味道非常鮮美,因而吸引部分人河豚不惜冒生命危險而食之,在日本甚至還有「拚死吃河豚」之說。中國、日本、朝鮮半島、東南亞等地幾乎每年都有人因吃河豚而致死的事件發生。除河豚之外,鮁魚(馬鮫)、草魚(鯇魚)等的肝臟中也含有毒素,鮐魚(鯖)等紅肉魚類儲存不當還容易產生一種被稱為「組胺」的有毒物質。某些貝類,如貽貝、毛蚶等,有時體內會積蓄一種被稱為「貝毒」的有毒物質,人們一旦食入這些毒素後,輕者可出現嘔吐、腹瀉、昏迷等症狀,重者則可造成死亡。
致病海洋生物
有些海洋生物的體內,特別是鰓上及消化道內,容易積聚致病的微生物,人食用後則會因致病微生物感染而引發疾病。例如,發生在我國江蘇如東沿海的甲肝事件,就是由毛蚶攜帶病原菌而引發的甲型肝炎爆發的重大事件。一些人在夏秋季吃了水產品後容易引發上吐下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大多也是由於食用了不幹凈的海洋生物而造成的。
毛蚶
噬人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中可直接攻擊人類,並造成人身傷害事故最多的魚類是鯊魚。
噬人鯊
全世界鯊魚約有350種,其中只有某些大型種類才可能襲擊游泳者和沖浪者,對人類造成危害。噬人的鯊魚中以大白鯊對人類危害最大,因其多生活在溫暖的淺水域,對游泳者的威脅最大。此外,噬人鯊、虎鯊、雙髻鯊、長尾鯊等也能對人類安全構成威脅。在澳大利亞、美國以及東南亞沿海,鯊魚襲擊人的事件時有發生,游泳者經常是「談鯊色變」。
『捌』 海洋的生物分別有哪些
經過幾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於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海洋生物種類約佔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 1、海洋哺乳動物,我國現有各種海獸39種。如:各種鯨類、海豚、海豹、海獅、儒艮等。2、海洋爬行動物,爬行動物是體被角質鱗片,在陸上繁殖的變溫動物。3、海洋鳥類,海洋鳥類的種類不多,在中國海共記錄了183種海鳥。如紅喉潛鳥、黑腳信天翁、海燕、小軍艦鳥、海雀、白鷺、海鷗等等。4、海洋魚類,魚類是脊椎動物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在我國海域里,目前已記錄到海洋魚類3023種,其中軟骨魚類237種、硬骨魚類2786種,約占我國全部海洋生物種類的1/7。5、海洋節肢動物,目前,在中國海共記錄節肢動物4362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物種的1/5。如鱟、蝦類、蟹類等。6、海洋軟體動物,在中國海共記錄到各類軟體動物2557種,約佔中國海全部海洋生物種的1/8。如石鱉、貽貝、珍珠貝、扇貝、牡蠣、文蛤、烏賊、章魚等。7、海洋腔腸動物,腔腸動物因其特有刺細胞,故又被稱作為刺胞動物。目前,在中國海記錄到各種海洋腔腸動物,共計是1010種,它們分屬於腔腸動物門的三個綱。8、海洋植物,海洋植物可以簡單分為兩大類:低等的藻類植物和高等的種子植物。 我國海域生物種具有明顯的中國海域特色,具體表現在不僅有很多世界海洋生物物種,而且還保存有許多在北半球其它海域早已滅絕的古老孑遺物種,和一些在進化上屬於原始以及孤立的類群。其中,屬於原始的物種有鸚鵡螺、中國鱟、柱頭蟲、文昌魚以及海豆芽和酸漿貝等;屬於孤立的類群也很豐富,僅魚類就有80種。
『玖』 海洋生物的名稱有哪些
海洋生物的名稱有:
1、藍鯨:是人類已知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全身呈藍灰色。藍鯨是地球上首屈一指的巨獸,論個頭堪稱獸中之「王」。藍鯨還是絕無僅有的大力士。一頭大型藍鯨所具有的功率可達1700馬力,可以與一輛火車頭的力量相匹敵。
2、海豚:也是一種小型齒鯨動物。過去人們常說,在動物界中猴子是最聰明的動物。但事實證明,海豚比猴子還要聰明。有些技藝,猴子要經過幾百次訓練才能學會,而海豚只需二十幾次就能學會。
3、紅海星:紅色里伸出手來,一隻海星,紅海星是Galapagos海島海洋生物中最漂亮的一種。蛇星科Fromia品系有許多顏色和形狀。體表具有明顯突瘤或突棘,體盤背部表面具有許多小孔。
4、海龜:海龜是現今海洋世界中軀體最大的爬行動物。其中個體最大的要算是棱皮龜了。它最大體長可達2.5米,體重約1000公斤,堪稱海龜之王。
5、蝴蝶魚:蝴蝶魚谷稱熱帶魚,是近海暖水性小型珊瑚礁魚類,最大的可超過30厘米,如細紋蝴蝶魚。蝴蝶魚身體側扁適宜在珊瑚叢中來回穿梭,它們能迅速而敏捷地消逝在珊瑚枝或岩石縫隙里。蝴蝶魚吻長口小,適宜伸進珊瑚洞穴去捕捉無脊椎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