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植物生長的土壤里常常有哪些小動物這說明土壤里有什麼
有蚯蚓、土元、蜈蚣、螞蟻,說明土壤中有有機物。
土壤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微生物等組成,能生長植物。土壤由岩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動植物、微生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土壤生物(固相物質)以及水分(液相物質)、空氣(氣相物質)、氧化的腐殖質等組成。
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通過光照抑菌滅菌後得到的養料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1)地球上哪裡有土壤這些土壤中有哪些生物擴展閱讀
土壤里的物質可以概括為三個部分:固體部分、液體部分和氣體部分。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砂粒、土粒和膠粒)。土壤礦物質種類很多,化學組成復雜,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是作物養分的重要來源之一。
土壤由礦物質和腐殖質組成的固體土粒是土壤的主體,約占土壤體積的50%,固體顆粒間的孔隙由氣體和水分佔據。
土壤氣體中絕大部分是由大氣層進入的氧氣、氮氣等,小部分為土壤內的生命活動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水汽等。土壤中的水分主要由地表進入土中,其中包括許多溶解物質。
土壤中還有各種動物、植物和微生物。
㈡ 土壤動物有哪些
土壤動物是指在生命周期中有一段時間穩定地在土壤中渡過,而且對土壤能產生一定影響的動物。它涉及的類群非常廣泛,除典型的海洋動物外,大多數的動物類群在土壤中均有其代表種類。由於土壤是一類特殊的生物生境,是生物、氣候與地質相互作用的產物,並是固體、液體和氣體的鑲嵌環境,因而它成為一切陸生生物的載體,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源泉。在土壤環境中生活的多種生物,對土壤的形成、發育、物理結構、化學性質、有機物質的分解,及土壤的保水性、保溫性等諸多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土壤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體,是一類特殊的生態系統。 不同土壤動物對養分的礦化作用起著不同性質和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可把土壤動物劃分為不同的功能群. 舉例:a-b:變形蟲 c-d: 渦蟲 e:線蟲 f:熊蟲 g:輪蟲 h:蛭 i:螺 j:蚯蚓 k:偽蠍 l:蜘蛛 m-o:蟎 p:鉤蝦 q:馬陸 r:蜈蚣 s:雙尾蟲 t:鼠婦 u:跳蟲 v:隱翅蟲 w:蟻 x:原尾蟲 y:雙翅目幼蟲 z:鞘翅目幼蟲
㈢ 土壤里的動物有哪些 土壤里的動物介紹
1、土壤里小動物有蚯蚓、螞蟻、螻蛄、蠐螬、蛇類、青蛙、變形蟲、渦蟲、根蝽、金針蟲、線蟲、天牛、雙翅目幼蟲、鞘翅目幼蟲、熊蟲、輪蟲、蚯蚓、偽蠍、蜘蛛、蟎、馬陸、蜈蚣、雙尾蟲、鼠婦、跳蟲、隱翅蟲、原尾蟲、地老虎等。
2、土壤動物是指在生命周期中有一段時間穩定地在土壤中渡過,而且對土壤能產生一定影響的動物。它涉及的類群非常廣泛,除典型的海洋動物外,大多數的動物類群在土壤中均有其代表種類。由於土壤是一類特殊的生物生境,是生物、氣候與地質相互作用的產物,並是固體、液體和氣體的鑲嵌環境,因而它成為一切陸生生物的載體,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源泉。在土壤環境中生活的多種生物,對土壤的形成、發育、物理結構、化學性質、有機物質的分解,及土壤的保水性、保溫性等諸多方面均起著重要作用。所以土壤是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機體,是一類特殊的生態系統。
㈣ 土壤里的小動物有哪些
土壤里小動物有蚯蚓、螞蟻、螻蛄、蠐螬、蛇類、青蛙、變形蟲、渦蟲、根蝽、金針蟲、線蟲、天牛、雙翅目幼蟲、鞘翅目幼蟲、熊蟲、輪蟲、蚯蚓、偽蠍、蜘蛛、蟎、馬陸、蜈蚣、雙尾蟲、鼠婦、跳蟲、隱翅蟲、原尾蟲、地老虎等。
土壤動物是土壤中和落葉下生存著的各種動物的總稱,土壤動物作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中的重要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積極同化各種有用物質以建造其自身,另一方面又將其排泄產物歸還到環境中不斷改造環境。
數量眾多的土壤動物將落到地面上的枯枝落葉和埋於地下的植物根莖以及各類動物的糞便、屍體等進行粉碎,然後與微生物共同將各類碎片進二步分解,成為可被利用的營養物質,與土壤混合後形成肥沃的腐殖土。在溫帶,蚯蚓、跳蟲和蟎類對植物殘體的粉碎與分解起主要作用在亞熱帶,除蚯蚓外,等足類動物起重要作用到了熱帶,白蟻和螞蟻代替蚯蚓起主要作用。
㈤ 土壤中的小動物有哪些在哪裡發現的
真菌類
存在種類龐大且多樣。人類僅了解當中極少部分真菌類的作用,其他的幾乎不清楚。
放線菌類
具有分解黴菌等有機物的能力。多半屬於製造抗生物質的菌類,有抑制病原菌的作用。
絲狀真菌類
也就是種類超過10萬種的黴菌。已知極少部分的絲狀真菌是導致蔬菜生病的病原菌。
藻類
除了水中之外,有許多種藻類也存在在土壤中。有些藻類會吸收空氣中的氮。
蚯蚓
蚯蚓能吃下含有腐殖質的土壤然後排泄出來,是耕土促使土壤團粒化的幫手。
蜱蟎類
小於1MM的土壤動物。土壤列存在許多會捕食、會寄生的蜱蟎類。
原蟲類
移動捕食並且分解有機物的單細胞原生動物,,草履蟲、眼蟲藻等的夥伴。
線蟲類
小於數毫米的微小土壤動物。種類很多,寄生在蔬菜根的僅僅是很少一部分。
甲蟎
0.2~1.5mm的小型草食性土壤動物,也是土壤里最多的土壤動物。通過分解落葉為生。
跳蟲類
小於數毫米的土壤動物,分解黴菌、藻類為生。被稱為「大地的浮游生物」,是物質循環的重要角色。
㈥ 土壤中有什麼生物
土壤微生物
土壤中存在著大量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病毒和原生生物。
大多數微生物都是有益的。共生型和自養型固氮細菌能從大氣將氮氣固定,轉化為氨和銨,供高等植物吸收利用。迄今為止最成功的例子是豆科根瘤菌,已由工業製成接種劑大規模用於農業生產。很多微生物有助於從岩石礦物中釋放出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礦質養分。解磷細菌和解鉀細菌被研究得最多,但至今其生產和應用還不算太成功。菌根真菌可以促進植物對磷、硼等元素的吸收利用。一組硫細菌參與單質硫向硫酸根的氧化,另外一組硫細菌參與硫酸根向硫化物的還原,硫化物對水稻有毒害作用,在含鐵高的土壤中生成硫化鐵可以解毒。黑海沿岸的黑色就是硫化鐵的顏色。
有機質的礦化分解過程要有土壤微生物參與。尿素的分解利用也離不開土壤微生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中,一組微生物將無效態氮轉化為有效態氮。然而,在嫌氣條件下,微生物將促進反硝化作用,使氮揮發損失。
有些微生物還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
一些致病微生物在六大產量形成因素處於不平衡狀態的情況下會造成嚴重病害。
各種微生物的活性與不同的土壤溫度、濕度、通氣性和pH值有關。
㈦ 土壤里有哪些生物和物質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一、礦物質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砂粒、土粒和膠粒).土壤礦物質種類很多,化學組成復雜,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是作物養分的重要來源.
二、有機質
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和礦物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層中有機質含量只佔土壤乾重的0.5-2.5%,耕層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卻很大,群眾常把含有機質較多的土壤稱為「油土」. 土壤有機質按其分解程度分為新鮮有機質、半分解有機質和腐殖質.腐殖質是指新鮮有機質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所形成的黑色膠體物質,一般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85—90%以上.
㈧ 土壤里有什麼
土壤由數層不同厚度的土層所構成,主要成分是礦物質。
土壤是各種風化作用和生物的活動產生的礦物和有機物混合組成,存在著固體、氣體及液體等狀態。疏鬆的土壤微粒組合起來,形成充滿間隙的土壤,而在這些孔隙中則含有溶解溶液(液體)和空氣(氣體)。因此土壤通常被視為有三種狀態。
大部分土壤的密度為1~2 g/cm。地球上大多數的土壤,生成時間多晚於更新世,只有很少的土壤成分的生成年代早於第三紀。
(8)地球上哪裡有土壤這些土壤中有哪些生物擴展閱讀:
土壤有六大功能:
1、無機質、有機質的循環利用
2、生物棲息地(包含地面上及土壤層中)
3、部分生物巢穴的地基
4、水分供應、涵養及凈化
5、必須營養成分之提供
6、支持某些生物(如植物)生長
㈨ 土壤里有哪些生物和物質有幾種土壤各種土壤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土壤是由固體、液體和氣體三類物質組成的。固體物質包括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和微生物等。液體物質主要指土壤水分。氣體是存在於土壤孔隙中的空氣。土壤中這三類物質構成了一個矛盾的統一體。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制約,為作物提供必需的生活條件,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
一、礦物質
土壤礦物質是岩石經過風化作用形成的不同大小的礦物顆粒(砂粒、土粒和膠粒)。土壤礦物質種類很多,化學組成復雜,它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性質,是作物養分的重要來源。
二、有機質
有機質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它和礦物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在一般耕地耕層中有機質含量只佔土壤乾重的0.5-2.5%,耕層以下更少,但它的作用卻很大,群眾常把含有機質較多的土壤稱為「油土」。 土壤有機質按其分解程度分為新鮮有機質、半分解有機質和腐殖質。腐殖質是指新鮮有機質經過微生物分解轉化所形成的黑色膠體物質,一般占土壤有機質總量的85—90%以上。
腐殖質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 作物養分的主要來源 腐殖質既含有氮、磷、 鉀、疏、鈣等大量元素,還有微量元素,經微生物分解可以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
(二)增強土壤的吸水、保肥能力 腐殖質是一種有機膠體,吸水保肥能力很強,一般粘粒的吸水率為50—60%,而腐殖質的吸水率高達400-600%;保肥能力是粘粒的6一10倍,
(三)改良土壤物理性質 腐殖質是形成團粒結構的良好膠結劑,可以提高粘重土壤的疏鬆度和通氣性,改變砂土的鬆散狀態。同時,由於它的顏色較深,有利吸收陽光,提高土壤溫度。
(四)促進土壤微生物的活動 腐殖質為微生物活動提供了豐富的養分和能量,又能調節土壤酸鹼反應,因而有利微生物活動,促進土壤養分的轉化。
(五)刺激作物生長發育 有機質在分解過程中產生的腐殖酸、有機酸、維生素及一些激素,對作物生育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以增強呼吸和對養分的吸收,促進細胞分裂,從而加速根系和地上部分的生長。 土壤有機質主要來源於施用的有機肥料和殘留的根茬。 許多社隊採用柴草墊圈、秸稈還田、割青漚肥、草田輪作、糧肥間套、擴種綠肥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使土壤越種越肥,產量越來越高,應當因地制宜加以推廣。
三、微生物
土壤微生物的種類很多,有細菌、真菌、放線菌、藻類 和原生動物等。土壤微生物的數量也很大,l克土壤中就有幾億到幾百億個。l畝地耕層土壤中,微生物的重量有幾百斤到上千斤。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
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主要作用如下:
(一)分解有機質 作物的殘根敗葉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機肥料,只有經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腐爛分解,釋放出營養元素,供作物利用;並且形成腐殖質,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
(二)分解礦物質 例如磷細菌能分解出磷礦石中的磷,鉀細菌能分解出鉀礦石中的鉀,以利作物吸收利用。
(三)固定氮素 氮氣在空氣的組成中佔4/5,數量很大,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土壤中有一類叫做固氮菌的微生物,能利用空氣中的氮素作食物,在它們死亡和分解後,這些氮素就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固氮菌分兩種,一種是生長在豆科植物根瘤內的,叫根瘤菌,種豆能夠肥田,就是因為根瘤菌的固氮作用增加了土壤里的氮素;另一類單獨生活在土壤里就能固定氮氣,叫自生固氮菌。另外,有些微生物在土壤中會產生有害的作用。例如反硝化細菌,能把硝酸鹽還原成氮氣,放到空氣里去,使土壤中的氮素受到損失。 實行深耕、增施有機肥料、給過酸的土壤施石灰、合理灌溉和排水等措施,可促進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繁殖,發揮微生物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
四、土壤水分
土壤是一個疏鬆多孔體,其中布滿著大大小小蜂窩狀的孔隙。直徑0.001-0.1毫米的土壤孔隙叫毛管孔隙。存在於土壤毛管孔隙中的水分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同時,還能溶解和輸送土壤養分。毛管水可以上下左右移動,但移動的快慢決定於土壤的松緊程度。松緊適宜,移動速度最快,過松過緊,移動速度都較慢。 降水或灌溉後,隨著地面蒸發,下層水分沿著毛管迅速向地表上升,應在分墒後及時採取中耕、耙、耱等措施,使地表形成一個疏鬆的隔離層,切斷上下層毛管的聯系,防止跑墒。「鋤頭有水」的科學道理就在這里。土壤含水量降至黃墒以下時,毛管水運行基本停止,土 壤水分主要以氣化方式向大氣擴散丟失。這時進行鎮壓(碾地),使地表形成略為緊實的土層,一方面可以接通已斷的毛細管,使底墒借毛管作用上升;另一方面可減少大孔隙,防止水汽擴散損失,所以群眾說「碾子提墒,碾子藏墒」。鎮壓後耱地,使耕層上再形成一個平整而略松的薄層,保墒效果更好。 五、土壤空氣 土壤空氣對作物種子發芽、根系發育、微生物活動及養分轉化都有極大的影響。生產上應採用深耕鬆土、破除扳結、排水、曬田(指稻田)等措施,以改善土壤通氣狀況,促進作物生長發育。
在19世紀末,俄國土壤學家道庫恰耶夫(V.V.Dokuchaisv)從土壤發生學的觀點,認為土壤的性質是氣候、生物、地形、母質和時間等成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土壤是發育於地球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且能夠生長植物的疏鬆表層(包括海、湖淺水區)。它是地球表面上的附著物,人力可以搬動土壤。
亞、歐大陸:亞、歐大陸是最大的大陸。山地土壤佔1/3,灰化土和荒漠土分別佔16%和15%,黑鈣土和栗鈣土佔13%。地帶性土壤沿緯度水平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灰色森林土—黑鈣土—栗鈣土—棕鈣土—荒漠土—高寒土—紅壤—磚紅壤。但在東、西兩岸略有差異:大陸西岸從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褐土—荒漠土;大陸東岸自北而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磚紅壤。在灰化土和棕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半荒漠和荒漠土壤中分布著鹽漬土。在印度德干高原上分布著變性土。
美洲:北美洲灰化土較多,約佔23%。由於西部科迪勒拉山系呈南北走向伸延,從而加深了水熱條件的東西差異,因此,北美洲西半部土壤表現明顯的經度地帶性分布。北美大陸西半部(灰化土帶以南,95°W以西,不包括太平洋沿岸地帶)由東而西的土壤類型依次為濕草原土—黑鈣土—栗鈣土—荒漠土;而在東部因南北走向的山體不高,土壤又表現出緯度地帶性分布,由北至南依次為冰沼土—灰化土—棕壤—紅、黃壤。北美灰化土帶中有沼澤土,栗鈣土帶中有鹼土,荒漠土帶中有鹽土。南美洲磚紅壤、磚紅壤性土的分布面積最大,幾乎佔全洲面積的一半,主要分布於南回歸線以北地區,呈東西延伸。在南回歸線以南地區,土壤類型逐漸
轉為南北延伸,自東而西依次大致為:紅、黃壤—變性土—灰褐土、灰鈣土,再往南則為棕色荒漠土。安第斯山以西地區土壤類型是南北向排列和延伸的,自北向南依次為:磚紅壤—紅褐土—荒漠土—褐土—棕壤。
非洲:非洲土壤以荒漠土和磚紅壤、紅壤為最多,前者佔37%,後兩者佔29%。由於赤道橫貫中部,土壤由中部低緯度地區向南北兩側成對稱緯度地帶性分布,其順序是磚紅壤—紅壤—紅棕壤和紅褐土—荒漠土,至大陸南北兩端為褐土和棕壤。但在東非高原因受地形的影響而稍有改變。在磚紅壤帶中分布有沼澤土,在沙漠化的熱帶草原、半荒漠和荒漠帶中分布有鹽漬土。
澳大利亞:土壤以荒漠土面積最大,佔44%,次為磚紅壤和紅壤,佔25% 。土壤分布呈半環形,自北、東、南三方面向內陸和西部依次分布熱帶灰化土—紅壤和磚紅壤—變性土和紅棕壤—紅褐土和灰鈣土—荒漠土。
中國主要土壤類型
土壤名稱 分布地區 形成條件 一般特徵
磚紅壤 海南島、雷州半島、西雙版納和台灣島南部,大致位於北緯22°以南地區。 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3~26℃,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2000毫米。植被為熱帶季雨林。 風化淋溶作用強烈,易溶性無機養分大量流失,鐵、鋁殘留在土中,顏色發紅。土層深厚,質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強酸性。
赤紅壤 滇南的大部,廣西、廣東的南部,福建的東南部,以及台灣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緯22°至25°之間。為磚紅壤與紅壤之間的過渡類型。 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溫較磚紅壤地區略低,年平均氣溫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間,植被為常綠闊葉林。 風化淋溶作用略弱於磚紅壤,顏色紅。土層較厚,質地較粘重,肥力較差,呈酸性。
紅壤和黃壤 長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區以及四川盆地周圍的山地。 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植被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黃壤形成的熱量條件比紅壤略差,而水濕條件較好。 有機質來源豐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質少,土性較粘,因淋溶作用較強,故鉀、鈉、鈣、鎂積存少,而含鐵鋁多,土呈均勻的紅色。因黃壤中的氧化鐵水化,土層呈黃色。
黃棕壤 北起秦嶺、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長江,西自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東至長江下游地帶。是黃紅壤與棕壤之間過渡型土類。 亞熱帶季風區北緣。夏季高溫,冬季較冷,年平均氣溫為15~18℃,年降水量為750~1000毫米。植被是落葉闊葉林,但雜生有常綠闊葉樹種。 既具有黃壤與紅壤富鋁化作用的特點,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點。呈弱酸性反應,自然肥力比較高,
棕壤 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 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乾旱,年平均氣溫為5~14℃,年降水量約為500~1000厘米。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強烈,還產生較明顯的淋溶作用,使鉀、鈉、鈣、鎂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積。土層較厚,質地比較粘重,表層有機質含量較高,呈微酸性反應。
暗棕壤 東北地區大興安嶺東坡、小興安嶺、張廣才嶺和長白山等地。 中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1~5℃,冬季寒冷而漫長,年降水量600~1100毫米。是溫帶針闊葉混交林下形成的土壤。 土壤呈酸性反應,它與棕壤比較,表層有較豐富的有機質,腐殖質的積累量多,是比較肥沃的森林土壤,
寒棕壤(漂灰土) 大興安嶺北段山地上部,北面寬南面窄。 寒溫帶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為-5℃,年降水量450~550毫米。植被為亞寒帶針葉林。 土壤經漂灰作用(氧化鐵被還原隨水流失的漂洗作用和鐵、鋁氧化物與腐殖酸形成螯合物向下淋溶並淀積的灰化作用)。土壤酸性大,土層薄,有機質分解慢,有效養分少。
褐土 山西、河北、遼寧三省連接的丘陵低山地區,陝西關中平原。 暖溫帶半濕潤、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1~14℃,年降水量500~700毫米,一半以上都集中在夏季,冬季乾旱。植被以中生和旱生森林灌木為主。 淋溶程度不很強烈,有少量碳酸鈣淀積。土壤呈中性、微鹼性反應,礦物質、有機質積累較多,腐殖質層較厚,肥力較高。
黑鈣土 大興安嶺中南段山地的東西兩側,東北松嫩平原的中部和松花江、遼河的分水嶺地區。 溫帶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3~3℃,年降水量350~500毫米。植被為產草量最高的溫帶草原和草甸草原。 腐殖質含量最為豐富,腐殖質層厚度大,土壤顏色以黑色為主,呈中性至微鹼性反應,鈣、鎂、鉀、鈉等無機養分也較多,土壤肥力高。
栗鈣土 內蒙古高原東部和中部的廣大草原地區,是鈣層土中分布最廣,面積最大的土類。 溫帶半乾旱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降水量250~350毫米。草場為典型的乾草原,生長不如黑鈣土區茂密。 腐殖質積累程度比黑鈣土弱些,但也相當豐富,厚度也較大,土壤顏色為栗色。土層呈弱鹼性反應,局部地區有鹼化現象。土壤質地以細沙和粉沙為主,區內沙化現象比較嚴重,
棕鈣土 內蒙古高原的中西部,鄂爾多斯高原,新疆准噶爾盆地的北部,塔里木盆地的外緣,是鈣層土中最乾旱並向荒漠地帶過渡的一種土壤。 氣候比栗鈣土地區更干,大陸性更強。年平均氣溫2~7℃,年降水量150~250毫米,沒有灌溉就不能種植莊稼。植被為荒漠草原和草原化荒漠。 腐殖質的積累和腐殖質層厚度是鈣層土中最少的,土壤顏色以棕色為主,土壤呈鹼性反應,地面普遍多礫石和沙,並逐漸向荒漠土過渡。
黑壚土 陝西北部、寧夏南部、甘肅東部等黃土高原上土壤侵蝕較輕,地形較平坦的黃土源區。 暖溫帶半乾旱、半濕潤氣候。年平均氣溫8~10℃,年降水量300~500毫米,與黑鈣土地區差不多,但由於氣溫較高,相對濕度較小。由黃土母質形成。植被與栗鈣土地區相似。 絕大部分都已被開墾為農田。腐殖質的積累和有機質含量不高,腐殖質層的顏色上下差別比較大,上半段為黃棕灰色,下半段為灰帶褐色,好像黑壚土是被埋在下邊的古土壤。
荒漠土 內蒙古、甘肅的西部,新疆的大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等地區,面積很大,差不多要佔全國總面積的1/5。 溫帶大陸性乾旱氣候。年降水量大部分地區不到100毫米。植被稀少,以非常耐旱的肉汁半灌木為主。 土壤基本上沒有明顯的腐殖質層,土質疏鬆,缺少水分,土壤剖面幾乎全是砂礫,碳酸鈣表聚、石膏和鹽分聚積多,土壤發育程度差。
高山草甸土 青藏高原東部和東南部,在阿爾泰山、准噶爾盆地以西山地和天山山脈。 氣候溫涼而較濕潤,年平均氣溫在-2~1℃左右,年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高山草甸植被。 剖面由草皮層、腐殖質層、過渡層和母質層組成。土層薄,土壤凍結期長,通氣不良,土壤呈中性反應,
高山漠土 藏北高原的西北部,昆侖山脈和帕米爾高原。 氣候乾燥而寒冷,年平均氣溫-10℃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可達-40℃,年降水低於100毫米。植被的覆蓋度不足10%。 土層薄,石礫多,細土少,有機質含量很低,土壤發育程度差,鹼性反應。
㈩ 土壤中有什麼微生物
地球陸地表面有一層疏鬆物質,即土壤。它是由各種顆粒狀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分、空氣以及大量的微生物組成的。土壤是微生物生存的天堂,一克土壤里就有數億個微生物,即使在荒無人煙的沙漠,一克砂土中也有十萬多個微生物存在。它們一般都藏在土層10厘米、20厘米深處。土層越深,微生物數量就越少;但最表層的土壤由於陽光照射,水分又少,所以活的微生物數量也較少。土壤中數量最多的是細菌,其次是放線菌、真菌。
土壤中的微生物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們卻具有其他生物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這些微生物在分解利用有機物時可以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地球上的二氧化碳有90%是由微生物產生的,這就給生長在土壤上的各種植物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和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