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生物-心理-社會 的醫學模式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通過專業教師、教科書、臨床實踐以及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組織的各種設施和制度的影響,醫務人員在對待疾病現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為方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新醫學模式,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專家恩格爾(G.L.Engel)於1977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提出的新醫學模式概念,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不僅關注人的生物性,同樣關注人的社會性,充分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綜合作用,是對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的更正與補充,它不僅重視生物個體本身,更重視影響個體和群體健康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因此,這里的「社會」是指人與環境的關系、是指社會因素對人疾病健康的影響、是指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醫院應該也存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㈡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擴大了預防醫學的視野,豐富了預防醫學的內涵,促進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對疾病的病因分析、診斷與治療,而且對疾病預防控制以及健康促進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在思考人類的疾病和健康問題的時候,無論是致病、治病、預防及康復,都應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作用特點,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機械地分割開。
(2)為什麼現代醫學模式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㈢ 簡述現代醫學模式的內涵
對現代醫學的理解 現代醫學是指在現代醫學、科學、哲學基礎上形成的醫學觀。 它依循的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的模式。強調關心病人,關注社會,注重技術與服務共同提高 。重視生物因素的前提下 ,把人的健康與疾病置於社會系統中去理解 。
試想一下 ,如果醫生沒有「多此一舉」的與女孩兒交心,沒有敞開心扉的與父母交流,結局會如何?
「智者為人,必有三者兼備:頭腦,才能,心腸」。醫者為人,頭腦冷靜,機敏睿智,,有治病救人的本事,也有善良關懷之心。現代醫學就這這樣,科技與溫暖並融,為人類社會掃病魔,掃身體的,也掃心理的。
㈣ 你認為「生理—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完美嗎為什麼
所謂「生理—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概念,最早是美國人戴依於1977年提出來的,主張人類的健康應表現為生物-心理-社會的健康。其後,恩格爾在《科學》雜志上提出新的醫學模式,即「一種文化上的至上命令下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這種模式混淆了醫學的主體和細節的區別,模糊了整體與細節的關系,沖淡了醫學的生物學基礎,容易使科學醫學誤入歧途甚至走火入魔。中醫和巫醫正是企圖利用這一「新說」為自己張目,為其隨意解釋疾病尋找理論依據,以爭取立錐之地,客觀上起到了阻礙現代科學醫學發展的目的。
所以,「生理—心理—社會」的醫學模式不僅不是什麼完美的醫學模式,反而有礙現代醫學的發展。
㈤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稱現代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定義:
認為人類健康與疾病取決於生物、心理及社會等各種因素,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要從人們的生活環境、行為、精神及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努力。是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等方面來觀察、分析和思考,並且處理疾病和健康問題的科學觀和方法論。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醫學科學有了更大的進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細菌、病毒、寄生蟲)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另一類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精神病等,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時,人們還驚訝地發現,曾經為人類健康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生物醫學模式,在這些疾病面前顯得束手無策。
因為這類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學因素,而是社會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於是,出現了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影響的醫學觀,這就是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提出及產生背景: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 格爾(O. L. Engel)在1977年「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教條的地位,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㈥ 生物醫學模式為什麼要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進行轉變
「醫學模式」(medical
model)是一個重要的理論概念,它可以勾畫出醫學科學總的特徵。簡單說來,醫學所處理的問題乃是健康和疾病,因此,醫學模式的不同,就表現在對健康和疾病的看法上的差別。今天占統治地位的醫學模式乃是「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model),它立足於生物科學尤其是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上,認為疾病完全可以用偏離正常的可測量的生物學(軀體)的變數來說明。這是文藝復興以來,特別是近百餘年來,一系列重大科學進展的輝煌成果。然而,社會經濟的發展、科學和醫學本身的發展,越來越顯示出生物醫學模式有著很大的缺陷,必須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作為一種新興的醫學模式在現代醫療工作中的應用被逐
漸的重視,其原因在於這種醫學模式的中心是人而不是疾病,其比生物醫學模
式更具有人性化。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在看病的過程中不止滿足於疾
病的診治更重要的是醫生對其的態度及重視。因此以疾病為中心、把人看作是
機器的生物醫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於人們看病的需求,所以生物心裡社會醫學模
式的出現是必然的。
在現代醫學領域隨著臨床醫學,基礎醫學的發展及環境醫學和社會醫學的崛起,
醫學模式也已由疾病為中心模式向群體.保健,預防和主動參與為特點的以病
人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會的綜合治療模式轉變,這種轉變給醫務工作者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更廣泛,更人性化的職業內容。對於長期處於生物醫學模式下
的醫務工作者來說要轉變是需要時間和過程的,然而病人的需求變化卻來得突
然而迅猛,以至於醫患之間的溝通發生沖突導致了很多的醫療糾紛。因此對於
廣大的醫務工作者乃至即將成為醫生的我們為了適應這種更高的要求,更廣泛,
更人性化的職業時有一個良好地醫患關系是必然的。因為醫患之間必須構築一
個良好的思想情感和知識上的溝通交流平台,意識上的共鳴,行為上的一致。
從而,實現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根本轉變。
作為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醫患溝通的好壞在一定程度
上決定了你對疾病診斷的好壞,在醫院里我們面對病人時往往重視其得了什麼
病,只考慮我們該怎麼應用先進的影像設備、實驗室檢查來診斷和治療疾病,
從而忽略了病人的感受。對於我們學生來說每次的醫院見習都會讓我感到醫患
之間交流的問題,我們對於病人的關注在於他們的病史,我們把病人看成是一
種疾病而不是一個人,對於其疾病的發展我們只考慮到生物因素而忽略了社會,
心理因素。與病人之間的溝通常常是以不完滿結束。所以在醫生的工作生涯中
必須要以人為本,現代人們的疾病不僅只與生物因素有關還與社會經濟情況,
飲食習慣,心理狀況有關。我們在考慮疾病的同時更應該考慮心理因素的影響,
因為現在有太多的心身疾病。
良好的醫患溝通在醫患關系中起著彌足重要的作用。醫患溝通是實現醫學模式
轉變中解決醫患矛盾的潤滑劑為醫患間構築一個合理的溝通平台,為醫方告知
醫務和患方知情同意權之間搭建了一座人性化、個性化的橋梁。在溝通中讓患
者看到醫務人員的服務、聽到醫務人員的服務、感到醫務人員的服務,從而拉
近彼此間的距離,逐步建立起互相尊重、信任、平等、配合的醫患關系,促進
醫學模式轉變。良好地醫患溝通有利於醫療質量的提高,適應新的醫學模式下
人們對醫療的需求。醫療質量的提高有諸多影響要素,要提高醫療質量,保證
醫療安全,醫務人員必須得到患者及家屬的信任、理解、配合、合理依從及患
者自身戰勝疾病的信心等方面支持。推行醫患溝通,醫生在診療疾病同時通過
病史採集與日常溝通,努力尋找其社會心理因素,並給予說服疏導使之配合治
療,有助於療效改善,有助於提高醫療質量。因此良好地醫患溝通有助於提高
病人對醫生的信任,對醫生服務的認可從而能更好的診治疾病。除此之外,良
好的醫患溝通還能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醫療工作是一種雙向的工作,以醫生為主體,病人為客體的關系。在病人信任,
認可我們的情況下,我們必須給予病人以尊重,通過我們的交流來緩解或消除
其心理負擔,以便於更好的開始醫患之間的合作。在診治的過程中我們必須保
護病人的隱私不被泄露,尊重和保護病人的權力,不強迫病人做一些他們不願
做的治療,保護他們的知情同意權。所以對於即將步入醫務工作的我們來說,
必須學好如何與病人溝通,尊重和保護他們,得到病人的信任與認可,營造一
個好的醫患環境,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同時也保護好自己。作為學生,在未
進入醫院工作之前必須要學好專業知識,充分的裝備自己,同時學校更應該培
養學生與患者之間的溝通能力,從一開始就訓練以人為本的醫療行為思維模式。
使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以後的醫務工作中更加廣泛,更加深入的應用,讓
其替代生物醫學模式成為主要的醫學模式。
㈦ 討論:對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的認識
1.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確立是醫學道德進步的重要標志TuW醫家園
醫學模式是人們關於健康和疾病的基本觀點,是醫學臨床實踐活動和醫學科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理論框架。醫學模式來源於醫學實踐,是對醫學實踐的反映和理論概括。迄今為止,存在過三種典型的醫學模式:古代樸素的整體醫學模式、近代生物醫學模式和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TuW醫家園
1977年,美國的醫學教授恩格爾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他認為,導致疾病的原因是生物、心理、社會諸方面的,因此,也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尋找對抗和治療疾病的方法。生物醫學逐漸演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是醫學發展的必然,近年來,這一觀點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TuW醫家園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不僅反映著醫學技術進步,而且標志著醫學道德進步。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生物醫學模式重視的是人的生物生存狀態,病人只要活著,只要有呼吸、有心跳,即使是低質量地活著,醫務人員也應該救治。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不僅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而且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人區別於狹義的動物,就在於能夠以社會的方式生存,只有具有社會價值的生命才是真正的人的生命。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從生物和社會結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尋找疾病現象的機制和診斷治療方法,是對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