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心理學中的「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應該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GL)在1977年《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教條的地位,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㈡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主要思想是把人理解為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三種屬性的統一體,人的健康和疾病不僅是生物學過程,而且有心理和社會的因素,要從生物、心理、社會相統一的整體水平來理解和防治疾病。它主張在已有生物醫學的基礎上,加強心理和社會因素的研究和調控。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更高層次上實現了對人的尊重。不僅重視人的生物生存狀態,而且更加重視人的社會生存狀態。從生物和社會結合上理解人的生命,理解人的健康和疾病,尋找疾病現象的機理和診斷治療方法。醫生不僅要關心病人的軀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心理;不僅要關心病人個體,而且要關心病人的家屬、關心病人的後代、關心社會。
㈢ 生物-心理-社會 的醫學模式
所謂「醫學模式」,是指通過專業教師、教科書、臨床實踐以及醫療機構和衛生行政組織的各種設施和制度的影響,醫務人員在對待疾病現象和病人方面所形成的一套思想和行為方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新醫學模式,是美國精神病學家和內科專家恩格爾(G.L.Engel)於1977年在《科學》雜志上發表論文《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提出的新醫學模式概念,是對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提出批評。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它不僅關注人的生物性,同樣關注人的社會性,充分認識到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對健康的綜合作用,是對舊的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的更正與補充,它不僅重視生物個體本身,更重視影響個體和群體健康的社會、心理和精神狀態。
因此,這里的「社會」是指人與環境的關系、是指社會因素對人疾病健康的影響、是指人的社會適應能力。
當然,醫院應該也存在「生物-心理-社會」模式。
㈣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現實意義
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擴大了預防醫學的視野,豐富了預防醫學的內涵,促進了公共衛生事業的發展,不僅對疾病的病因分析、診斷與治療,而且對疾病預防控制以及健康促進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在思考人類的疾病和健康問題的時候,無論是致病、治病、預防及康復,都應將人視為一個整體,充分考慮到病人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因素的作用特點,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而不能機械地分割開。
(4)生物社會心理模式以什麼為最終目標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
㈤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也稱現代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定義:
認為人類健康與疾病取決於生物、心理及社會等各種因素,保護與促進人類健康,要從人們的生活環境、行為、精神及衛生服務等多方面努力。是從生物、心理和社會等方面來觀察、分析和思考,並且處理疾病和健康問題的科學觀和方法論。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醫學科學有了更大的進步,一些由生物因子(細菌、病毒、寄生蟲)所致的疾病已被控制,而另一類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精神病等,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危害。同時,人們還驚訝地發現,曾經為人類健康作出過重大貢獻的生物醫學模式,在這些疾病面前顯得束手無策。
因為這類疾病的發生原因主要不是生物學因素,而是社會因素或(和)心理因素所致。於是,出現了綜合生理、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與疾病影響的醫學觀,這就是生物一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提出及產生背景:
美國羅徹斯特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和內科教授恩 格爾(O. L. Engel)在1977年「science」雜志上發表了題為「需要新的醫學模式;對生物醫學的挑戰」的文章,批評了現代醫學即生物醫學模式的局限性,指出這個模式已經獲得教條的地位,不能解釋並解決所有的醫學問題。為此,他提出了一個新的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㈥ 恩格爾生物心裡社會模型的背景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理論是當代醫學哲學的經典命題。這一思想源於20世紀西方精神病學領域的折衷主義思潮,以阿道夫·梅耶的 精神生物學 理論為開端,經由羅伊·格林科的創造性論述,最終因喬治·恩格爾的系統闡發而廣為人知。恩格爾在其著名文獻中分析了 生物醫學模式 的內涵、哲學基礎及其實踐缺點,並據此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的構想。新的模式以系統論為方法基礎,主張從 人 的層級來整體考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恩格爾的理論對於臨床實踐、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一些學者也對這一理論的邏輯缺陷和實踐困難進行了批判。深入了解恩格爾的這一理論,依然是我國醫學哲學界的一項重要課題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理論是當代醫學哲學的經典命題。這一思想源於20世紀西方精神病學領域的折衷主義思潮,以阿道夫·梅耶的 精神生物學 理論為開端,經由羅伊·格林科的創造性論述,最終因喬治·恩格爾的系統闡發而廣為人知。恩格爾在其著名文獻中分析了 生物醫學模式 的內涵、哲學基礎及其實踐缺點,並據此提出了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的構想。新的模式以系統論為方法基礎,主張從 人 的層級來整體考慮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恩格爾的理論對於臨床實踐、醫學研究和醫學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與此同時,一些學者也對這一理論的邏輯缺陷和實踐困難進行了批判。深入了解恩格爾的這一理論,依然是我國醫學哲學界的一項重要課題
㈦ 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內容
一般認為,在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綜合健康醫學模式,可作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代表。
1.布魯姆
1974年,布魯姆(Blum)提出:影響人類健康有環境、生物、行為生活方式、衛生服務四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包括自然和社會環境,特別是社會環境對健康有重要影響。
2.綜合健康模式
拉隆達(Lalonde)和德威爾(Dever)對環境健康醫學模式加以修正和補充後,提出了綜合健康醫學模式,為制定衛生政策、指導衛生保健工作提供了理論基礎。
該模式認為:影響人類健康的四大類因素,每一大類可分為三個因素,則共計十二個因素;
各類因素對不同的疾病影響是不同的,如心腦血管病以行為生活方式、生物因素為主,意外死亡以環境因素為主,傳染病以衛生服務為主。
3.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1977年美國紐約州羅徹斯特大學精神和內科教授恩格爾(Engel)提出,應該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取代生物醫學模式。
他指出:生物醫學模式關注導致疾病的生物化學因素,而忽視社會、心理的維度,是一個簡化的、近似的觀點。
恩格爾提出:「為理解疾病的決定因素,以及達到合理的治療和衛生保健模式,醫學模式必須考慮到病人、病人生活在其中的環境以及由社會設計來對付疾病的破壞作用的補充系統,即醫生的作用和衛生保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