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生物進化的主要學說有哪些

生物進化的主要學說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2-12 22:28:38

㈠ 有哪些生物進化的學說

達爾文以前生物變化思想的發展 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八卦說,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現象,並試圖用「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世界復雜變化的規律.古希臘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世紀)認為生命最初由海中軟泥產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經過蛻變(類似昆蟲幼蟲的蛻皮)而變為陸地生物.
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聖經把世界萬物描寫成上帝的特殊創造物.這就是所謂特創論.與特創論相伴隨的目的論則認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貓被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從15世紀後半葉的文藝復興到18世紀,是近代自然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在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不變論.當時這種觀點被I.牛頓和C.v林奈表達為科學的規律:地球由於所謂第一推動力而運轉起來,以後就永遠不變地運動下去on,生物種原來是這樣,現在和將來也是這樣.到了18世紀下半葉,I.康德的天體論首先在不變論自然觀上打開了第一個缺口;隨後,轉變論的自然觀就在自然科學各領域中逐漸形成.這個時期的一些生物學家,往往在兩種思想觀點中入門旁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統》一書中刪去了物種不變的詞句;法國生物學家G.-L.de布豐雖然把轉變論帶進了生物學 ,但他一生都在轉變論和不變論之間徘徊.J.-B.de拉馬克在1809年出版的《動物哲學》一書中詳細闡述了他的生物轉變論觀點,並且始終沒有動搖.
18世紀末~19世紀後期,大多數動植物學家都沒有認真地研究生物進化,而且偏離了古希臘唯物主義傳統,墜入唯心主義.「活力論」雖然承認生物種可以轉變,但把進化原因歸於非物質的內在力量,認為是生物的「內部的力量」即活力驅動著生物的進化,使之越來越復雜完善.但活力論缺乏實際的證據,是一種唯心的臆測.最有名的活力論者就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9世紀後期出現的終極目的論或直生論,認為生物進化有一個既定的路線和方向而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化.
後人把拉馬克對生物進化的看法稱為拉馬克學說或拉馬克主義,其主要觀點是:①物種是可變的,物種是由變異的個體組成的群體.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在著由簡單到復雜的一系列等級(階梯),生物本身存在著一種內在的「意志力量」驅動著生物由低的等級向較高的等級發展變化.③生物對環境有巨大的適應能力;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生物的變化,生物會由此改進其適應;環境的多樣化是生物多樣化的根本原因.④環境的改變會引起動物習性的改變,習性的改變會使某些器官經常使用而得到發展,另一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環境影響下所發生的定向變異,即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如果環境朝一定的方向改變,由於器官的用進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終於使生物發生了進化.拉馬克學說中的內在意志帶有唯心論色彩;後天獲得性則多屬於表型變異,現代遺傳學已證明它是不能遺傳的.
達爾文學說 1858年7月1日C.R.達爾文與A.R.華萊士在倫敦林奈學會上宣讀了關於物種起源的論文.後人稱他們的自然選擇學說為達爾文-華萊士學說.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其核心自然選擇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須「為生存而斗爭」.在同一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它由於有充分的科學事實作根據,所以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百餘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還存在著若干明顯的弱點:①他的自然選擇原理是建立在當時流行的「融合遺傳」假說之上的.按照融合遺傳的概念 ,父、母親體的遺傳物質可以像血液那樣發生融合;這樣任何新產生的變異經過若干世代的融合就會消失,變異又怎能積累、自然選擇又怎能發揮作用呢②達爾文過分強調了生物進化的漸變性;他深信「自然界無跳躍」,用「中間類型絕滅」和「化石記錄不全」來解釋古生物資料所顯示的跳躍性進化.他的這種觀點近年正越來越受到間斷平衡論者和新災變論者的猛烈批評.
新達爾文主義(neo-Darwinism)特別強調自然選擇作用並堅決反對獲得性遺傳的生物進化學說.19世紀後期的「新達爾文主義者」(又稱「極端的達爾文主義者」,ultra-Darwinian)的理論,主要指華萊士、特別是A.魏斯曼的進化觀點.他們認為,自然選擇是推動生物進化的唯一動力,堅決反對「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此點與達爾文不同.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生物進化機制,「用進廢退、獲得性遺傳」也起了輔助的作用.為與達爾文的觀點相區別,羅馬尼斯(G.J.Romanes)特創用了「新達爾文主義」一詞,專指華萊士、特別是魏斯曼的進化觀點.現在,人們常用「新達爾文主義」這個詞來指「現代綜合進化論」,因為後者也徹底否定獲得性遺傳,並重新肯定了自然選擇具有壓倒一切的重要性.

㈡ 達爾文的生物進化學說是什麼,其主要內容

達爾文通過大量的研究、觀察,特別是環球旅行之後,創立了自己的進化學說。
達爾文進化論主要包括四個子學說:
1、一般進化論:物種是可變的,現有的物種是從別的物種變來的,一個物種可以變成新的物種。
2、共同祖先學說:所有的生物都來自共同的祖先,分子生物學發現了所有的生物都使用同一套遺傳密碼,生物化學揭示了所有生物在分子水平上有高度的一致性。
3、自選選擇學說:自然選擇是進化的主要機制。
自然選擇適合的物種,生物適應性自然。
4、漸變論:生物進化是漸變式的,是一個在自然選擇作用下累積微小的優勢變異的逐漸改進的過程,而不是躍變式的。這是達爾文進化論中較有爭議的部分。

㈢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有諸多流派,如綜合進化理論(現代達爾文主義)、新達爾文主義、新拉馬克主義、中性學說、驟變論等。


(一)、綜合進化理論


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1. 達爾文進化論沒有闡明遺傳和變異的本質以及自然選擇的作用機理,而現代進化論克服了這個缺點。

2.達爾文的進化論著重研究生物個體的進化,而現代進化論則強調群體的進化,認為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


3.在達爾文學說中,自然選擇來自過度繁殖和生存斗爭;而在現代進化論中,則將自然選擇歸於基因型有差異的延續,沒有生存斗爭,自然選擇也在進行。


? (二)、 新達爾文主義


? 新達爾文主義是德國動物學家魏斯曼提出的,魏斯曼、孟德爾、德弗里斯和摩爾根等都是有影響的新達爾文主義者。他們組成了新達爾文主義學派。魏斯曼(August NeoDarwinism Weismann,1834~1914)反對達爾文的獲得性遺傳的思想,但同時又接受了達爾文自然選擇的一般概念,並把這種選擇機制推廣到種質,提出了「種質論」,即生物體是由種質和體質組成的。種質是生殖細胞,體質是體細胞,因此,新物種的形成是由種質產生的,二者不能轉化。環境條件只能引起體質的改變而不能引起種質的變化,因此獲得性是不能遺傳的。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1822~1884),奧地利遺傳學家,他提出了「遺傳因子說」,即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是以自成單位的因子存在著。他們可以隱藏不顯,但不會消失。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成對因子互不幹擾彼此分離;通過因子重組再表現出來。孟德爾的觀點說明了支配遺傳性狀的是因子,而不是環境。這與達爾文獲得性遺傳的說法顯然不同。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1848~1935),荷蘭植物學家,他提出了「突變論」,他認為進化不一定像達爾文所講的那樣,通過微小變異(連續變異)而形成,他說變異可以是一種不連續的,由突變引起而直接產生新種。顯然,在德弗里斯看來,自然選擇在進化中的作用並不重要,只是對突變起過篩作用。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1866~1946),美國細胞遺傳學家。他提出了「基因論」,他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從而確立了不同基因與性狀之間的對應關系。這樣也就可以根據基因的變化來判斷性狀的變化了。摩爾根認為,生物的基因重組是按一定的頻率必然要發生的,它的發生與外界環境沒有必然的聯系。並認為,這種變異一經發生就以新的狀態穩定下來。因此獲得性狀是不遺傳的。


? 新達爾文主義學派盡管提出了「種質論」「基因論」「突變論」等,但也有許多地方引起了爭論。首先,新達爾文主義是在個體水平上研究生物進化的,而進化是群體范疇的問題。因此,這一學說在解釋生物進化時,在總體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新達爾文主義學派中的多數學者,漠視自然選擇學說在進化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他們不可能正確地解釋進化的過程。


?


(三)、新拉馬克主義(neo-Lamarckism)


通常指以獲得性遺傳為主要機制的進化學說。19世紀後期討論進化機制、當魏斯曼批評獲得性遺傳觀點時,新拉馬克主義是作為新達爾文主義的對立面而出現的。新拉馬克主義不全是拉馬克觀點的繼續,它主要是企圖回答達爾文所未解決的變異起源問題。例如,新拉馬克主義者科普(E.D.Cope)就斷言,變異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環境誘發或是長期習慣的結果。按照他的觀點,自然選擇只能淘汰不適應的個體,而獲得性遺傳才是「最適者」起源的真正原因。美國的小帕卡德(A.S.Packard Jr)是首先使用「新拉馬克主義者」和「新拉馬克主義」這兩個名詞的學者。


(四)、中性學說


20世紀60年代以來,基於對蛋白質和核酸分子的進化改變的研究,分子進化論這門新興學科開始興起。最早提出分子進化中性學說(neutral theory of molecular evolution)的是日本學者木村資生(1968年)。1969年,美國學者金(J.K.King)和朱克斯(T.H.Jukes)也發表了主張中性學說的論文,名為《非達爾文主義進化論》(non Darwinian evolution)。


中性學說的中心論點是:分子層次上的生物進化不是由自然選擇作用於有利突變引起的,而是在連續的突變壓之下,由選擇中性或非常接近中性的突變的隨機固定造成的。這里所說的選擇中性的突變是指對當前適應度沒有影響的突變。


(五)驟變論


驟變論的系統提出者是德弗里斯(H. de Vires)。他在月見草的研究中得到許多新的變異類型,其中有的植株粗,有的特別短,有的葉脈呈紅色。他將這些變異稱為突變,認為突變是不連續的變異,並能直接產生新種,不必像達爾文所說的需要由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現代的驟變論者主要是一些古生物學家,他們通過對化石的研究發現,在進化史上,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進化較為沉寂的時期,新種的化石很少;有時大量的物種化石集中出現在較短的地質年代,如寒武紀大爆發

㈣ 生物的進化在科學界都有哪些理論

1、拉馬克的獲得性狀遺傳學說

1809年發表了《動物哲學》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理論,即通常所稱的拉馬克學說。書中提出了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兩個法則,並認為這既是生物產生變異的原因,又是適應環境的過程。

2、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曾經乘坐貝格爾號艦作了歷時5年的環球航行,對動植物和地質結構等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採集。出版《物種起源》,提出了生物進化論學說,從而摧毀了各種唯心的神造論以及物種不變論。

3、直生論

直生論一種反對自然選擇學說的進化理論。主張生物進化是有方向的,不論環境條件如何,生物總是沿著既定的方向進化;而決定進化方向的動力,完全來自生物體內部的潛在力量,與自然選擇無關。持這種觀點的學者又有各不相同的名稱。

4、生物進化的「突變論」

突變論是研究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連續漸變如何引起突變或飛躍,並力求以統一的數學模型來描述,預測並控制這些突變或飛躍的一門學科。它把人們關於質變的經驗總結成數學模型,表明質變既可通過飛躍的方式,也可通過漸變的方式來實現,並給出了兩種質變方式的判別方法。

5、新達爾文主義和綜合進化學說

新達爾文主義是對達爾文主義流行的修正學說。新達爾文主義在原則上仍然是達爾文的。通過孟德爾遺傳學所允許的對遺傳因子加以重新組合和重新分類來規定遺傳變異,自然選擇現在則成為生存或復制率差異的全稱,或更通常地用來指不同生物對幾代的祖先所做的貢獻的差異。

6、中性學說

1968 年,日本遺傳學家木村資生(1924--1995)根據分子生物學的研究資料,首先提出了分子進化的中性學說,簡稱「中性學說」或「中性突變的隨機漂變理論」。1969年美國學者J·L·金和T·H·朱克斯又用大量分子生物學的資料肯定了這一學說。

7、「間斷平衡」學說

間斷平衡論1972年由美國古生物學家N. 埃爾德雷奇和 S.J.古爾德提出後,在歐美流傳頗廣。

認為新種只能通過線系分支產生,只能以跳躍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種一旦形成就處於保守或進化停滯狀態,直到下一次物種形成事件發生之前,表型上都不會有明顯變化;進化是跳躍與停滯相間,不存在勻速、平滑、漸變的進化。

8、進化「四因說」

進化「四因說」認為,基因是遺傳的質料,基因組儲存了生命形成的原則(形式),個體在初生動因和次生動因的聯合驅動下,通過求生,推動著種族的延綿與分化。進化「四因說」學說對現代各種進化論進行了一種本質意義上的綜合。

㈤ 生物進化的學說有哪些它的主要內容或觀點是什麼

  1. 拉馬克進化學說的要點

    (1) 生物由古老生物進化而來的;

    (2) 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的;

    (3) 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徵的形成是由於用進廢退與獲得性遺傳。

    2.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意義及局限性

    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論證了生物是不斷進化的,並且對生物進化的原因提出了合理的解釋。但對於遺傳變異的本質未作出科學的 解釋,對生物進化的解釋也局限於個體水平,強調特種的形成是漸變的結果,不能解釋物種大爆發現象。

    二.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1.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主要內容

    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是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形成。在這個過程中,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

    3. 生物進化與物種形成

    生物進化是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引起性狀變化程度如何,都屬於進化的范圍。物種形成是指一個物種發展為另一個物種的過程。必須當基因頻率的改變突破物種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這其中不僅包括漫長的時間,較明顯的基因型和表現型變化,還應包括生殖隔離的存在。因此生殖隔離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而不是生物進化的必要條件。



來自:http://..com/link?url=__AgVr4h85wSEjcNYG8WFkwt4L8ozy

㈥ 生物進化論的基本觀點

生物進化論的基本觀點是自然選擇。

基本觀點是:一切生物都經歷了由低級向高級,由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物種不斷地變異,新種產生,舊種消滅;生物界現存的物種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彼此間有一定的血緣關系;不同物種的變異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是自然界的規律。

閱讀全文

與生物進化的主要學說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