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點
至於什麼消費都想到可以買幾本書,看起來很愛知識,卻是一個非常壞的思維,被它麻醉的人,結局就是很惡俗地以為自己很脫俗。下面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1
第一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2、體液之間關系: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 緩沖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2
第二章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有神經節)→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還包括肌肉和腺體)
神經纖維上 雙向傳導 靜息時外正內負
靜息電位 → 刺激 → 動作電位→ 電位差→局部電流
3、人體的神經中樞: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干: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級中樞
4、大腦的高級功能:除了對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級功能。大腦S區受損會得運動性失語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聽懂別人說話、但自己不會講話(S區→說,H區→聽,W區→寫,V區→看)
5、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體液調節是指某些化學物質(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過細胞外液(如血漿、組織液、淋巴等)的傳送對人和動物體的生理活動所進行的調節。
6、人體正常血糖濃度:0.8—1.2g/L
低於這個濃度:低血糖症 。
高於這個濃度:高血糖症、嚴重時出現糖尿病。
7、血糖的來源:①食物中的糖類的消化吸收 ; ②肝糖元的分解; ③脂肪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去向:①血糖的氧化分解為CO2、H2O和能量;②血糖的合成肝糖元、肌糖元 (肌糖元只能合成不能水解);③血糖轉化為脂肪、某些氨基酸
8、血糖平衡的調節(蛋白質類激素不能口服:胰島素)
9、體溫調節
寒冷刺激→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甲狀腺激素→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激素(可口服)分泌過多又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這就是反饋調節。
人體寒冷時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全身發抖(骨骼肌手縮)、起雞皮疙的(毛細血管收縮)
10、激素(有機分子,信息分子)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通過體液(通過血液)運輸、作用於靶器官或靶細胞(發揮作用後失活)。
11、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區別(復雜的生理過程需要神經和體液共同作用)
12、水鹽平衡調節
13、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1)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2)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例如:
甲狀腺激素成年人分泌過多:甲亢;
嬰兒時期分泌過少:呆小症;
缺碘:甲狀腺腫大(大脖子病)。
下丘腦:內分泌中樞
(1)內環境穩態中樞(滲透壓,體溫,血糖)
(2)雙重調節
16、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功能、監控和清除功能
17、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如細菌、病毒、人體中壞死的細胞、組織)
抗體:專門抗擊抗原的蛋白質(化學本質為球蛋白)
18、免疫分為:體液免疫(主要是B細胞起作用)、細胞免疫(主要是T細胞起作用)
19、體液免疫過程:(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記憶B細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長一段時間內保持對這種抗原的記憶,當再接觸這種抗原時,能迅速增殖和分化,產生漿細胞從而產生抗體。抗體與抗原結合產生細胞集團或沉澱,最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20、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
22、過敏反應的特點: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不會引起組織嚴重損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和遺傳傾向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3
第三章 植物的激素調節
1、在胚芽鞘中:
(1)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向光彎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3)產生生長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2、胚芽鞘向光彎麴生長原因:
(1)橫向運輸(只發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單側光刺激下生長素由向光一側向背光一側運輸
(2)縱向運輸(極性運輸):從形態學上端運到下端,不能倒運
(3)胚芽鞘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含量多於向光一側(生長素分布不均,背光面多,向光面少),因而引起兩側的生長不均勻,從而造成向光彎曲。
生長素(溫特,瓊脂實驗):吲哚乙酸(IAA)
3、植物激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乙烯):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微量有機物。
4、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在植物體中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分布:植物體的各個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5、植物體各個器官對生長素的敏感度不同:莖>芽>根
6、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也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一般情況下:低濃度促進生長,高濃度抑制生長。
7、生長素的應用:
無籽蕃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適宜濃度的生長素類似物塗抹柱頭。
頂端優勢:頂端產生的生長素大量運輸給側芽抑制側芽的生長。去除頂端優勢就是去除頂芽。
用低濃度生長素浸泡扦插的枝條下部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麥田除草是高濃度抑制雜草生長。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4
第四章 種群和群落
2、種群密度的測量 方法 :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志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3、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
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4、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1) 「 J」型增長曲線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2)「 S」型增長曲線 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5、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最大數量,選擇在K/2時捕撈資源,在K/2之前進行蟲害殺滅(降低環境容納量)
6、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9、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裸岩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 其它 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人類活動往往會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於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進行。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5
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2、生態系統的功能: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由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構成。
3、生態系統總能量來源:生產者固定太陽能的總量。
生態系統某一營養級(營養級≥2)能量來源:上一營養級。
能量去處: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傳給下一營養級。
4、能量流動的特點:單向流動、逐級遞減。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10%~20%。
5、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
6、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之間的異同:
不同點:在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循環性)中,物質是被循環利用的;能量在流經各個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向流動的,而不是循環流動。
聯系:
(1)兩者同時進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儲存、轉移、釋放,都離不開物質的合成和分解等過程
(3)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著食物鏈(網)流動;能量作為動力,
使物質能夠不斷地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循環往返
7、生態系統中的信息種類: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孔雀開屏、蜜蜂跳舞、求偶)
8、信息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
(1)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信息的傳遞;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
信息的傳遞。
(2)信息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系,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1)提高農產品和畜產品的產量
(2)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
9、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但這種自我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抵抗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抵抗外界干擾並使自身的結構保持原狀
一般來說,生態系統中的組分越多,食物網越復雜,其自我調節能力就越強,抵抗力穩定性越高,恢復力穩定性越差
11、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方法:
(1)控制對生態系統干擾的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該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2)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能量投入,保證生態系統的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高中生物必修三的知識點相關 文章 :
★ 高中生物知識點總結: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識點總結
★ 高中生物必修三常見知識點歸納
★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態系統知識點總結
★ 高中生物必修三易錯知識點匯總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識點總結與學習方法
★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點梳理歸納
★ 人教版高三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復習總結
★ 高二生物必修三重要知識點
★ 高二文科生物必修三知識點
⑵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歸納
高中生物記憶性的東西比較多,因此要想學好生物就要掌握更多的基礎知識。下面就讓我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 總結 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篇一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動物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4、反射弧:包括感受器、傳入神經、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五個部分。
5、反射活動需要完整的反射弧才能完成。
6、興奮:是指動物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
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7、神經沖動:是指在神經系統中,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興奮。
8、靜息狀態:是指在未受刺激時,神經纖維所處於的狀態。膜外側帶有正電荷,膜內側帶有等量的
負電荷,整個神經元細胞不顯示電性。
9、靜息電位:指未受刺激時,神經元細胞膜兩側的電位表現未外正內負。
10、興奮狀態:指受刺激後,神經元細胞受刺激部位膜外側帶負電荷,膜內側帶有等量正電荷的狀態。
11、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是以電信號(局部電流)的形式傳導的。
12、突觸小體:指神經元軸突末梢膨大呈杯狀或球狀的結構。內有突觸小泡,小泡內有神經遞質。
13、突觸:指突觸小體與其他神經元的細胞體、樹突或軸突相接觸所形成的結構.
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14、只有軸突末梢的突觸小泡內有神經遞質,所以,興奮只能由軸突末梢傳遞給其他神經元。
15、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的受體。
16、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單向的。
17、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包括與語言、文字有關的全部智力活動,涉及聽、說、讀、寫。
18、語言中樞:位於人大腦左半球,為人腦特有。
19、語言中樞功能障礙:
⑴、W區功能障礙:不能寫字;能看懂文字,能講話,能聽懂話。
⑵、V區功能障礙:不能看懂文字;能寫字,能講話,能聽懂話。
⑶、S區功能障礙:不能講話;能看懂文字,能寫字,能聽懂話(運動性失語症)。
⑷、H區功能障礙:不能聽懂話;能寫字,能看懂文字,能講話。
二、應會知識點
1、感受器:指傳入神經的末梢。是機體內能夠接受刺激產生興奮的結構。
2、傳入神經:也叫感覺神經,是將興奮從感受器傳送到神經中樞的神經。
3、神經中樞:是腦或脊髓的灰質部分,具有對傳入的信息進行分析和綜合的功能。
4、傳出神經:也叫運動神經。是將興奮從神經中樞傳送到效應器的神經。
5、效應器:是傳出神經的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6、神經系統(或神經元細胞)的任何部位都能接受刺激並產生興奮,在動物和人體內,只有感受器能
直接接受刺激,是興奮的“發源地”。
7、興奮:簡單地說,興奮就是神經元細胞膜上的電位變化。
8、在生物體內,神經系統中興奮的傳導是單向的。沿著“樹突→胞體→軸突”方向傳導;
而在實驗條件下,神經纖維上的興奮是可以雙向傳導的。
9、膜離子通道:是指神經元細胞膜上的特殊通道蛋白質,當神經元細胞受到刺激時,通道打開,
Na+快速內流,K+快速外流。膜電位表現為外負內正。
10、神經細胞內K+濃度明顯高於膜外,Na+濃度比膜外低。
11、動作電位:指神經元細胞受到刺激後表現出來的膜電位外負內正的變化。
12、突觸類型: 軸突——軸突;軸突——樹突;軸突——胞體;樹突——樹突。
13、神經遞質:主要有乙醯膽鹼、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5—羥色胺、谷氨酸、天冬氨酸、
甘氨酸、一氧化氮等。
14、人的神經系統:
⑴、中樞神經系統:腦、脊髓
腦:大腦、小腦、腦干、下丘腦
①、大腦:即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②、小腦:有維持身體平衡的中樞
③、腦干:有調節呼吸運動的中樞
④、下丘腦:有體溫、水平衡調節中樞
脊髓:有調節軀體運動的低級中樞(如排尿、排便、膝跳反射中樞
⑵、周圍神經系統腦神經(12對)、脊神經(31對)
15、人腦的高級功能:
人大腦的皮層,有140億神經元,組成眾多神經中樞,是神經系統最高級部位。具有感知外部世界、
控制機體的分設活動、語言、學習[記憶和思考等高級功能。
16、神經調節是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主要調節方式。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篇二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促胰液素的發現
⑴、法國學者沃泰默(Wertherimer)發現:
①、將稀鹽酸注入狗的上段小腸腸腔,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②、將稀鹽酸直接注入夠的血液,不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③、切斷通向該段小腸的神經,將稀鹽酸直接注入血液,能引起胰腺分泌胰液。
⑵、英國科學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貝利斯(W . M . Bayliss)根據沃泰默發現假設:
鹽酸引起小腸黏膜產生了某種物質,這種物質進入血液,隨血液到達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⑶、斯他林(E . H . Starling)和貝利斯(W . M . Bayliss)實驗:
①、剪取狗的一段小腸,刮下黏膜。
②、將小腸黏膜與稀鹽酸混合,加沙子磨碎,製成提取液。
③、將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條狗的靜脈中,發現能促進胰腺分泌胰液。
2、激素調節:指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的調節。
3、人體主要內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
⑴、下丘腦
所分泌激素: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
釋放激素(CRH)、生長激素釋放激素(CRH)、抗利尿激素(ADH)等。
⑵、垂體:
所分泌激素:生長激素(GH)、促甲狀腺素(TSH)、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抗利尿激素
(ADH)、催乳素(PRL)等。
⑶、甲狀腺:
所分泌激素:甲狀腺激素(化學本質是一種含碘的氨基酸衍生物,其合成需要碘。
⑷、胸腺:
所分泌激素:幾十種胸腺素。
⑸、胰島:分布在胰腺組織中,主要由A、B兩種細胞構成。
所分泌激素:①、胰島A細胞:主要分泌胰高血糖素 ②、胰島B細胞:主要分泌胰島素
⑹、腎上腺:
所分泌激素:腎上腺分為皮質和髓質兩部分。 腎上腺皮質分泌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和性激素。腎上腺髓質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⑺、性腺:包括卵巢(女性)、睾丸(男性)
所分泌激素:性激素(卵巢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睾丸分泌雄性激素。)
4、血糖:即血液中的葡萄糖。是組織細胞新陳代謝的主要能源物質。
5、反饋調節:是指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的工作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該系統的工作。
6、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P-28圖2-11)
7、激素調節的特點
⑴、微量和高效 ⑵、通過體液運輸 ⑶、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8、靶器官、靶細胞(P—29圖2—13)
⑴、靶器官: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 ⑵、靶細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細胞。
二、應會知識點
1、內分泌腺結構特點:沒有導管,分泌物是激素,直接進入腺體內毛細血管。
2、下丘腦激素功能
⑴、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作用於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甲狀腺激素
⑵、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作用於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
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CRH):作用於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腎上腺皮質激素
⑷、生長激素釋放激素(CRH):作用於垂體,促進垂體合成分泌生長激素
⑸、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腦神經細胞合成,垂體釋放,作用於腎小管、集合管,促進
其對水分重吸收。
3、垂體激素功能:
⑴、生長激素(GH):促進機體生長
⑵、促甲狀腺素(TSH):促進甲狀腺激素合成及釋放
⑶、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CTH):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合成及釋放
⑷、抗利尿激素(ADH):下丘腦神經細胞合成,作用於腎小管、集合管,促進其對水分重吸收。
⑸、催乳素(PRL):刺激乳房發育及泌乳。
⑹、生長激素釋放激素(CRH)分泌異常:
①、成年前分泌不足:人患侏儒症 ②、成年前分泌過多:人患巨人症
③、成年後分泌過多:人患肢端肥大症
4、甲狀腺激素功能:
⑴、促進生長發育(作用最明顯是在嬰兒時期)
⑵、促進新陳代謝:產熱效應,提高組織的耗氧量,增加產熱。
⑶、正常劑量時甲狀腺激素主要是促進蛋白質合成;大劑量時促進糖的吸收和肝糖元的分解,升高
血糖,促進脂肪酸氧化,促進蛋白質的分解。
⑷、神經系統的興奮性,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率加快。
⑸、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由碘缺乏或甲狀腺結構病變引起)
①、嬰幼兒時期缺乏:發育不良,尤其腦發育有缺陷,人患呆小症。
②、成年後缺乏:人表現為食慾不振,體態臃腫,代謝緩慢,智力衰退,反應遲鈍等。
③、成年後過多:表現為食慾旺盛,代謝旺盛,體溫偏高,身體消瘦;反應敏捷,性格暴躁等
甲亢症狀。
④、若飲食缺碘,則可能同時發生甲狀腺增生腫大的地方性甲狀腺腫大——地甲症。
5、胸腺素功能:與免疫有關。
培育T淋巴細胞:骨髓的淋巴幹細胞通過血液進入胸腺中分化發育成T淋巴細胞。
6、胰島激素功能:
⑴、胰高血糖素: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和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促進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進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
⑵、胰島素:抑制肝糖原水解成葡萄糖,促進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轉化成葡萄糖。
促進肝糖原合成和葡萄糖氧化分解以及葡萄糖向脂肪、氨基酸等非糖物質的轉化。
⑶、胰島素分泌異常:胰島素分泌不足,機體糖代謝障礙,細胞吸收和利用葡萄糖困難,出現高血糖,
進而發生糖尿。胰島素嚴重不足,機體患糖尿病。
7、腎上腺激素功能:
⑴、腎上腺雄激素:能幫助人的身體快速生長,使肌肉發達,皮膚下面積存脂肪,對體毛的長出和聲音
的改變都有一定的作用,這種激素男孩女孩都有,但對女孩來說更重要。
⑵、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
①、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其興奮性,使機體處於警覺狀態,反應靈敏;
②、呼吸加強加快,肺通氣量增加;
③、心跳加快,心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血壓升高,血液循環加快,內臟血管收縮,骨骼肌血管
舒張同時血流量增多,全身血液重新分配,以利於應急時重要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供應;
④、肝糖原分解增加,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強,血中游離脂肪酸增多,葡萄糖與脂肪酸氧化過程增
強,以適應在應急情況下對能量的需要。
8、性激素的功能:
⑴、促進性器官發育,維持其成熟狀態。
睾丸里產生的雄性激素:可促進男子主性器官和副性器官發育、成熟,並維持其成熟狀態。
卵巢里產生的雌激素:可刺激和促進子宮、輸卵管、陰道、外陰等生殖器官的發育、成熟,
並維持其成熟狀態。
卵巢里產生的孕激素:與雌激素配合,兩者協同完成女子的月經和生殖生理過程。
⑵、促進第二性徵出現
9、血糖濃度,健康人為80—120mg/dL(或0.8—1.2g/L)
10、糖代謝:
⑴、血糖來源:食物:主要來源(主要由小腸消化吸收);轉化:肝糖原水解、細胞糖異生。
⑵、血糖去路:
①、呼吸作用:氧化分解供能。 ②、轉化儲存:肝臟、骨骼肌細胞內轉化成糖原。
③、轉化儲存:大量轉化為脂肪,儲存在皮下等處。
⑶、生理功能:
①、血糖過低:頭昏、心慌、四肢無力、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②、血糖過高:形成糖尿。
11、腎臟在血糖代謝中的作用:
⑴、腎 小 管: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以重吸收作用完成對原尿中的糖的回收(能力是有限的)。
⑵、腎上腺素:腎上腺髓質部分分泌,能促進肝糖原水解,使血糖含量升高。
12、高血糖:指空腹時血糖含量超過130mg/dL
13、糖 尿:血糖含量超過160—180mg/dL時,尿中有糖出現的現象。
14、病 因:胰島B細胞受損,胰島素不足,糖進入細胞出現障礙,糖氧化利用發生障礙,糖異生增多,
導致高血糖,能量供應不足,飢餓而多食,血糖升高,導致糖尿。
15、三多一少:多尿、多飲、多食,增重少。
16、尿糖測定:
⑴、試劑:班氏糖定性試劑。或斐林試劑
⑵、 方法 :班氏試劑 1ml + 0.1ml 尿液,混勻,水浴加熱至沸騰 2分鍾。
⑶、現象:出現磚紅色沉澱(證明尿中有糖)
17、糖尿病的防治:
⑴、目前尚無根治之法。一般為緩解或控制,如:口服降糖葯或者注射胰島素。
⑵、患者飲食:
不吃:糖、蜂蜜、巧克力、香蕉、糕點。
少吃:馬鈴薯、藕、芋頭等高糖食物及肥肉、油炸食品等高脂肪食物。
多吃:粗糧、蔬菜等膳食纖維多的食物。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篇三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比較
比較項目 神經調節 體液調節
作用途徑 反射弧 體液運送
反應速度 迅速 較緩慢
作用范圍 准確、比較局限 較廣泛
作用時間 短暫 比較長
2、體溫調節(P-32) 要看書
3、水鹽平衡調節(P-32) 要看書
二、應會知識點
1、人體內水的來源:
飲水:成人 1300ml / 24h
食物:成人 900ml / 24h 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
代謝:成人 300ml / 24h
2、人體內水的排出途徑:
腎臟:以尿的形式排出,是人體排出水的主要途徑。
皮膚:以表層蒸發水汽形式(指無明顯出汗情況下)。
肺 :以呼出水汽形式。大腸:食物、消化液中未被吸收的水。
3、關於抗利尿激素和醛固酮
⑴、抗利尿激素(升壓素):
①、化學本質:肽
②、下丘腦分泌神經元分泌到垂體後葉神經元細胞,由垂體後葉神經細胞末梢釋放到血液中。
③、生理作用:調節水鹽代謝,能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對水的重吸收。
⑵、醛固酮:
①、化學本質:鹽皮質類固醇。
②、分泌器官:腎上腺皮質。
③、生理作用:促進腎小管、集合管吸Na+,排K+
4、Na+ 平衡:
來源:主要是食鹽。
吸收:幾乎全部由小腸吸收。
排出:主要經腎臟隨尿排出,少數隨汗液和糞便排出。
特點:排出量幾乎與攝入量相等。
5、K+平衡:
來源:食物(莖桿類:如芹菜);
吸收:消化道(可以吸收絕大部分)(未吸收部分隨糞便排出)
排出:主要經腎臟隨尿排出。
特點: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排。
6、無機鹽的生理作用:
⑴、K+:在血液、組織液、細胞內液中含量相對穩定,血鉀(血清中的K+)含量可以作為臨床診斷指標。
⑵、K+:在維持細胞內液滲透壓具有決定性作用;維持心肌舒張,保持心肌興奮性;維持正常心率。
(血鉀過低,心肌自動節律性異常,心率失常。)
⑶、Na+:維持細胞外滲透壓及正常血壓、心率。
大量缺Na+時,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血壓下降,心率加快,四肢發冷
看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知識點總結的人還看:
1. 高一生物必修3知識點總結
2.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識要點總結
3. 高中生物必修3知識點大全
4.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總
5. 高二生物必修3第二章考點總結
6. 高中生物必修三激素調節知識點小結
⑶ 語文課件信息表怎麼寫
信息表可以這樣填寫
首先對信息的主要內容和類別進行概述,其次,分門別類的一一詳細填寫信息內容,最後有強調和補充的進行強調補充
⑷ 生物必修三的重要知識點 發到知道,謝謝
生物必修本三冊主要知識點
第一模塊
分子與細胞
第一章 走近細胞
1、生命活動離不開細胞, 細胞 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作為多細胞的動物,細胞將依次構成 組織 、 器官、系統,直至動物個體,然後再依次構成種群、 群落、生態系統,直至生物圈這一最大的生命系統。
第二章 組成細胞的分子
2、細胞中常見的化學元素約有20多種,含量較多的稱為大量元素,包括C、H、O、N、P、S、K、Mg、Ca;微量元素包括 Fe、Mn、B、Zn、Cu、Mo;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 C、H、O、N ,其中最基本的元素是 C。
3、組成細胞的有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質 ,其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生物體中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其結構通式是 。各種氨基酸之間的區別在於R基不同。氨基酸分子相互結合的方式是脫水縮合。肽鍵的表達式為:-CO-NH- 。
4、細胞內攜帶遺傳信息的物質是核酸,包括兩大類: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和 核糖核酸(簡稱RNA)。
5、主要的能源物質是糖類,大致可分為 單糖、二糖和多糖 。其由C、H、O等元素組成。
6、組成脂質的化學元素主要是C、H、O,有些還含有N、P 。
7、在細胞的各種化學成分中,含量最多的是水 ,其在細胞中以兩種形式存在,分別是自由水和結合水。細胞中大多數無機鹽以離子 形式存在。
第三章 細胞的基本結構
8、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 蛋白質 組成。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
細胞膜的功能:(1)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開;
(2) 控制物質進出細胞;
(3) 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 。
9、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是線粒體 ,是細胞的 動力車間; 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是植物的養料製造車間和能量轉換站;內質網的作用是合成、加工蛋白質 ;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分類和包裝的是高爾基體 ;「消化車間」指的是溶酶體;中心體是由兩個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周圍物質組成,與細胞的有絲分裂 有關;核糖體是生產蛋白質的機器;液泡主要存在於植物細胞中,內有細胞液,含糖類 、無機鹽(色素等)等物質。
10、把核內物質與細胞物質分開的結構是核膜,是 雙層膜;染色質由DNA 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和 染色質是同一種物質在細胞不同時期的兩種存在狀態;遺傳信息的載體是DNA ;與某種RNA的合成以及核糖體的形成有關的是核仁 ;核孔的作用是大分子物質進出通道。
第四章 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
11、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認為, 磷脂 構成了生物膜的基本骨架;構成生物膜的磷脂是成 雙 層排列,具有流動性;大多數蛋白質分子也是可以運動的。
12、糖被是細胞膜的外表,是一層由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和 糖類 結合形成的糖蛋白,其作用是 保護、潤滑、識別。
13、
特 點
是否需要能量
是否需要載體
舉 例
自由擴散
由高濃度到低濃度
不
不
水、CO2、甘油
協助擴散
由高濃度到低濃度
不
需要
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主動運輸
由低濃度到高濃度
需要
需要
K+、Ca+、氨基酸
第五章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14、酶的概念:酶是活細胞 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 有機物 ,其中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
15、酶的特性:酶作為有機催化劑除了具備一般催化劑的特性(如:提高化學反應速率;化學反應前後本身不發生變化)外,還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如:專一性、高效性、需溫和條件。
16、ATP中文全稱三磷酸腺苷 ,是細胞內的一種高能磷酸化合物。其結構簡式可寫為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 ,~代表高能磷酸鍵。
17、細胞呼吸可分為 有氧呼吸 和 無氧呼吸兩種類型,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為線粒體 。
18、比較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項 目
有氧呼吸 無 氧呼吸
場所
細胞質基質、線粒體 細胞質基質
不同點 條件 氧氣、多種酶
無氧、多種酶
產物
CO2、H2O 乳酸或酒精和CO2
能量 大量 少量
相同點 聯系
第一階段完全相同,都在細胞質基質中進行
實質
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形成供生命活動利用的ATP
意義 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19、光合作用的過程可概括為 光反應、暗反應兩個階段。其中光反應階段必須在 有光的條件下進行,反應部位是 葉綠體類囊體的薄膜上,物質的變化包括水在光下分解為【H】和O2;ADP+Pi+能量→ATP。能量的變化是指 光能→ATP中活躍的化學能。而暗反應階段有沒有光都可進行,反應部位是葉綠體基質,物質的變化可分為兩個階段CO2的固定 ;C3的還原。能量的變化是指ATP中活躍的化學能 → 有機物中穩定的化學能 。光合作用的反應式為 CO2+ H2O→ (CH2O)+O2 。
第六章 細胞的生命歷程
20、細胞周期是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 一次分裂結束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為止,包括分裂間期 和 分裂期 兩個階段,其中大部分時間處於 分裂間期,主要變化是 為分裂期 進行活躍的物質准備,完成 DNA的復制 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同時細胞有適度的生長。有絲分裂的分裂期可分為 前期 、中期 、 後期 、末期 四個時期,在這個過程中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復制 後平均分配到兩個細胞中去,這對生物的 遺傳有重要作用。
21、細胞的分化是指一個或一種細胞增殖產生的後代,在 形態、 結構 和 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差異 的過程,分化後的細胞彼此間所具有的遺傳信息是 相同的。
22、細胞衰老的過程是細胞的生理狀態和化學反應發生復雜變化的過程,最終表現為細胞的 形態、結構、 功能 發生變化。
23、細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受到嚴格的由 遺傳機制 決定的程序性調控,所以也常常稱為細胞編程性死亡 。
24、癌細胞是指機體細胞在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細胞中 遺傳物質 發生變化,而形成的一種不受機體控制連續進行分裂的惡性增殖細胞。致癌因子可分為三類: 物理致癌因子 、化學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
第二模塊 遺傳與進化
第一章 遺傳因子發發現
1、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別進入不同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測交就是讓F1與 隱性純合個體雜交,用來驗證 F1的基因型 。一對相對性狀的測交後代不同性狀類型的理論之比為 1︰1。在雜種後代中,同時出現顯性性狀和隱性性狀的現象叫性狀分離。
3、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子雜交時, F1產生 4種配子,它們之間的比為 1︰1︰1︰1。 F2中有4種表現型,比例為 9︰3︰3︰1;有9種遺傳因子類型,其中能穩定遺傳的個體占 F2總數的1/4。
第二章 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4、減數分裂是生物在產生成熟生殖細胞時,進行的 染色體數目減半 的細胞分裂。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一次,而細胞分裂兩次。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閉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5、精子的形成過程: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精子
6、精原細胞發展為精子的過程,發生在哺乳動物的睾丸部位。染色體的復制發生的時期是 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人和其它哺乳動物的卵細胞是在卵巢形成的。一個的卵原細胞只能形成一種卵細胞。
7、細胞連續分裂兩次,使一個精原細胞最終形成4個精子,其中,染色體復制一次。
8、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 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減數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 上的 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9、薩頓推論:基因是由染色體攜帶著從親代傳遞給下一代的,也就是基因在染色體,因為基因和染色體行為存在著平行關系。摩爾根發明了測定基因位於染色體上的相對位置的方法
第三章 基因的本質
10、格里菲思所做實驗的各稱叫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艾弗里實驗最重要的步驟是對
S型細菌的DNA,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進行提純和鑒定並分別加入到培養了R型細菌的培養基中,結果得出了結論DNA才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遺傳變化的物質
11、染色體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DNA分子由4種脫氧核苷酸構成,分是 腺嘌呤脫氧核苷酸、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 、鳥嘌呤脫氧核苷酸 、胞嘧啶脫氧核苷酸 。其實,4種脫氧核苷酸的不同是由 鹼基的不同決定的。
DNA是規則的 雙螺旋 結構,其主要特點是:
(1)、DNA分子是由兩條鏈構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
(2)、DNA分子中的磷酸 和 脫氧核糖交替連接,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
(3)、兩條鏈上的鹼基通過 氫鍵連接成鹼基對。鹼基配對的規律是:A與T 配對,G與C配對。鹼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系,叫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12、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1)DNA分子的復制是在細胞有絲分裂的間期和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隨染色體的復制 而完成的。
(2)分子的復制是一個邊解旋邊復制 的過程,復制需要 模板 、原料、能量、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的進行。
第四章
基因的表達
13、DNA主要存在於細胞核中,因此,轉錄過程發生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在此過程中用到 RNA聚合酶 ,在轉錄的過程中也存在著鹼基互補配對,配對的關系是A與U、T與A、C與G、G與C 配對。
14、mRNA進入細胞質以後,游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 ,就以mRNA 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翻譯。在此過程中用到的「搬運工人」是tRNA。 生物體共有密碼子64種,能決定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
基因對性狀的控制的方法有:(1)直接方法是基因能通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狀;間接方法是基因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第五章 基因突變及其他變異
15、易誘發生物發生基因突變並提高突變頻率的因素可分為三類:物理因素、
化學因素、生物因素 。基因突變的特點:普遍性 、不定向性 、低頻性。
16、染色體結構變異的類型:
(1)染色體中某一片段 缺失 ;
(2)染色體中增加了某一片斷;
(3)兩條染色體(這兩條染色體是非同源染色體)片斷 易位;
(4)染色體某一片斷的位置 顛倒 。
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可以分為兩類:① 細胞內個別染色體的增加或減少 ;②細胞內染色體數目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減少。
染色體組的定義:細胞中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發育的全部遺傳信息,這樣的的一組染色體,叫做一個染色體組。
第六章
從雜交育種到基因工程
17、雜交育種是將兩個或多個品種的優良性狀通過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經過選擇和培育,獲得 新品種的方法。
18、在農業生產中,雜交育種是改良作物品質,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的常規方法。雜交育種的方法也用於家禽、家畜的育種。
19、誘變育種的原理是 基因突變 。
20、誘變育種是指利用 物理因素或化學因素,使生物發生基因突變的方法。
EcoRI的限制酶,能夠專一識別GAATTC的序列,並在G和A之間將這段序列切開。
21、幾種常用育種方法的比較:
育種方法
處 理 方 法
原 理
特 點
實 例
雜交育種
通過雜交使親本優良性狀組合在一起
基因重組
①可獲得優良性狀②育種年限長
新品種的培育
大麥矮稈抗病
誘變育種
物理方法(射線照射、激光處理)或化學方法(用秋水仙素、硫酸二乙酯)
基因突變
①加快育種進程②有利個體不多,需大量處理供試驗的材料處理動植物、微生物
大幅度改變某些性狀
青黴菌高產菌株的培育
單倍體育種
花葯離體培養後用秋水仙素處理
染色體變異
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可獲純優良品種
普通小麥花葯離體培養
多倍體育種
親本(幼苗或種子)體細胞染色體數目加倍、染色體數目加倍的配子、多倍體
染色體變異
①植株莖稈粗壯,果實、種子大,營養高 ②發育遲緩、結實率低
無子西瓜、糖量高的 甜菜
基因工程育種
將一種生物的特定基因轉移到另一種生物細胞內
基因重組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抗蟲棉
第七章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
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原材料,基因突變是生物進化原始材料。
22、拉馬克的進化學說:最早提出比較完整的生物進化學說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他的觀點主要是:①地球上的生物不是神造的。而是更古老的生物進化來的;②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漸進化而來的;③生物各種適應性特徵形成是由於用進廢退和 獲得性遺傳。
23、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
自然選擇學說的主要內容是:①生物都有過度繁殖的傾向;②物種內的個體數量保持穩定;③生存的資源是有限的。以上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個體間存在著生存斗爭。而生物物種的個體間普遍存在變異,而許多變異是可以遺傳的,進而推出的結論是通過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生存並留下後代的機會多,有利變異逐代積累,生物不斷進化出新類型。
生物進化的實質: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
24、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 並且產生可育後代 的一群生物稱為一個物種,簡稱「種」。
25、不同物種之間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產生可育後代 ,這種現象叫做生殖隔離。
26、同一種生物由於地理上的障礙而分成 不同的種群,使得種群間不能發生基因交流的現象叫做 地理隔離。共同進化就是指不同物種之間、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中不斷進化和發展。
27、生物多樣性主要包括三個層次的內容: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
第三模塊 穩態與環境
第一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
1、①組織細胞②血漿③組織液④淋巴⑤紅細胞其中,②③④共同構成機體內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細胞外液(也稱為內環境)關系:
2、細胞作為一個開放系統,可以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不斷獲得生命活動所需物質 ,同時又不斷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從而維持細胞正常的生命活動。細胞不僅依賴於內環境,也參與了內環境的形成和維護。
3、健康人的內環境的每一種成分和理化性質(包括: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都處於動態平衡中。這種動態平衡時通過機體的調節作用實現的。生理科學家把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叫穩態。 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4、目前普遍認為: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
第二章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5、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反射弧來實現,如果反射弧中任何環節在結構或功能受損,反射就不能完成。
反射弧通常由 感受器、傳入神經 、 神經中樞 、傳出神經和 效應器組成。
6、在神經系統中,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傳導可以是雙向的。興奮在神經元之間是通過化學信號傳遞的,且只能是單向的.
7、激素、CO2等化學物質,通過體液運輸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調節,叫體液調節。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不同激素的化學組成不同,但它們的作用方式具有共同特點:微量而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於 靶器官、靶細胞。在特定的情況下,突觸釋放的神經遞質,也能使肌肉收縮和某些腺體分泌。
8、體液免疫的大致過程:
大多數病原體經過吞噬 細胞的攝取和處理,暴露出抗原決定簇,並將抗原傳遞給T細胞;T細胞將抗原傳遞給B細胞(少數抗原可直接刺激它)。B細胞受到刺激後,開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為漿細胞,產生抗體 ,小部分形成記憶細胞。抗體可以與病原體結合,從而抑制病原體的繁殖或對人體細胞的黏附。
9、細胞免疫的大致過程:
T細胞在接受抗原的刺激後,通過分化形成效應T 細胞,這種細胞可以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這些細胞裂解死亡。病原體失去了寄生的場所,因而與抗體結合並被吞噬、消滅。過敏反應的特點是:發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一般不會破壞組織細胞,也
不會引起組織損傷,有明顯遺傳傾向的和個體差異。
第三章 植物激素調節
10、生長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 幼葉和發育著的種子。在這些部位,色氨酸經過一系列反應可轉變成生長素。
11、在胚芽鞘 、芽、幼葉和幼根中,生長素只能由形態學上端運輸到形態學下端,稱為極性運輸。極性運輸是細胞的主動運輸。
12、生長素在植物體各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對集中地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位,如:
胚芽鞘、芽 、根頂端的分生組織、 形成層等處。
13、生長素的作用表現出兩重性 ;既能促進生長,也能抑制生長;既能促進發芽,又能抑制發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
生長素和乙烯具有拮抗作用。細胞分裂素具有保鮮作用。
第四章 種群和群落
14、種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區域內,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其特徵主要有種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遷入率和遷出率 、性別比例 、年齡組成等 5個方面,其中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特徵並受其他4個方面的影響,尤其受出生率和死亡率 的直接影響,年齡組成可以作為預測種群數量變化趨勢的依據。
15、從教材的兩個實例看出,當種群呈「J」型曲線 增長,其原因有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天敵等。「S」型曲線是指種群經過一定時間的增長後,數量趨於穩定的增長曲線。
16、群落是指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 的集合。區別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徵是群落的 物種組成 ,群落中 物種數目 的多少叫豐富度。
17、群落中,各個生物種群分別占據了不同的空間,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間結構,包括垂直結構 和水平結構等。生物豐富度的統計方法通常有兩種,一是記名計演算法,二是目測估計法。
18、按發生的起始條件,演替分為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兩種類型。
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 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已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 上進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 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保留了植物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例如在火災後的草原、過度砍伐的森林、棄耕的農田上進行的演替。
第五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
19、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
(2)、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
(3)、消費者:包括植食性動物、 肉食動物雜食性動物和寄生動物等。
(4)、分解者:能將動植物遺體殘骸中的有機物分解成無機鹽,主要是細菌和真菌。
食物鏈和食物網 是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就是沿著這種渠道進行的。
20、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包括 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3個方面。
(1)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散失的過程,稱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它具有單向流動和 逐級遞減 的特點,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能量傳遞效率一般為10%~20%。因此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一般不會超過4~5個。研究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的目的是幫助人們合理地地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2)、組成生物體的元素,都不斷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這就是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這里所說的生態系統,指的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其中的物質循環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學循環循環。它具有 反復利用 、循環流動和全球性特點。
(3)、生態系統還具有信息傳遞的功能,其信息可分為物理信息、化學信息、行為信息等幾種類型,信息傳遞對生物的生命活動、繁殖後代、協調種間關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
第六章 生態環境的保護
21、地球是人類共同的家園,生態環境問題具有全球性,需要全人類的關注與合作。
2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 破壞、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 和生物多樣性銳減等。這些全球性的生態問題,對生物圈的穩態造成嚴重威脅。
23、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 、動物 、微生物 ,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 ,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24、關於生物多樣性的價值,科學家一般概括為以下三方面:一是目前人類尚不清楚的潛在價值;二是對生態系統起到重要調節功能的間接價值;三是對人類有食用、葯用和工業原料等實用意義的以及旅遊觀賞、科學研究和文藝創作等非實用意義的直接價值。
25、我國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可以概括為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大類。就地保護是指在原地對被保護的生態系統或物種建立自然保護去區以及風景名勝等。
⑸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總
一些高二學生認為生物這一科目難學,其實是他們沒學好生物知識點,只要弄懂了相關知識點就能夠取得好的成績,,下面我整理的 高二生物 必修三知識點匯總,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二生物必修三知識點匯總
一、細胞與穩態
1、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2、 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系
(1)毛細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細血管沒有盲端,這是區別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的 方法 。
(2)淋巴來源於組織液,返回血漿。圖示中組織液單向轉化為淋巴,淋巴單向轉化為血漿,這是判斷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關系的突破口。
3、內環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質
(1)存在的物質主要有: ①營養物質: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維生素等。
②代謝廢物:CO2、尿素等。 ③調節物質:激素、抗體、遞質、淋巴因子、組織胺等。
④其他物質:纖維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質主要有: ①只存在於細胞內的物質:血紅蛋白及與細胞呼吸、復制、轉錄、翻譯有關的酶等。 ②存在於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內環境中發生和不發生的生理過程
(1)發生的生理過程 ①乳酸與碳酸氫鈉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實現pH的穩態。 ②興奮傳導過程中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 ③免疫過程中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地結合。 ④激素調節過程,激素與靶細胞的結合。
(2)不發生的生理過程(舉例) ①細胞呼吸的各階段反應。 ②細胞內蛋白質、遞質和激素等物質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環境所發生的澱粉、脂質和蛋白質的消化水解過程。
技法提煉
內環境成分的判斷方法
一看是否屬於血漿、組織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漿蛋白、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脂質、O2、CO2、激素、代謝廢物等)。若是,則一定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屬於細胞內液及細胞膜的成分(如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載體蛋白等)。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屬於外界環境液體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淚液、汗液、體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
(1)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與Na+、Cl-有關。
溶液滲透壓: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大。
(2)酸鹼度:正常人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3)溫度: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易錯警示 與內環境有關的2個易錯點:(1)內環境概念的適用范圍:內環境屬於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2)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於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
6、內環境的穩態
(1)穩態:正常機體通過神經系統和體液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2)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3)內環境穩態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7、組織水腫及其產生原因分析
組織間隙中積聚的組織液過多將導致組織水腫,其引發原因如下
:
二、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3、反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條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②傳入神經,③神經中樞,④傳出神經,⑤效應器,⑥神經節(細胞體聚集在一起構成)。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傳導形式: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電信號的形式傳導。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3)局部電流:在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位之間存在電位差,形成了局部電流。
(4)傳導方向:雙向傳導。
下圖所示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易錯警示 與興奮產生與傳導有關的3點提示:(1)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主要是Na+內流的結果,Na+的內流需要膜載體(離子通道),同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故屬於協助擴散;同理,神經纖維上靜息電位的產生過程中K+的外流也屬於協助擴散。(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局部電流或電信號的形式傳導。(3)離體和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的差別:①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②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沖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單向傳導的。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突觸的結構
(2)突觸間隙內的液體為組織液(填內環境成分)。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單向傳遞的原因: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
[解惑] 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是特化的細胞膜,其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與細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分別相同。
易錯警示 有關神經傳遞中的知識 總結
(1)突觸和突觸小體的區別
①組成不同:突觸小體是上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由兩個神經元構成,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
②信號轉變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信號變化為電信號→化學信號;在突觸中完成的信號轉變為電信號→化學信號→電信號。
(2)有關神經遞質歸納小結
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產生的一種化學信息物質,對有相應受體的神經細胞產生特異性反應(興奮或抑制)。
①供體:軸突末梢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
②受體:與軸突相鄰的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膜或細胞體膜上的蛋白質,能識別相應的神經遞質並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膜電位變化。
③傳遞: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組織液)→突觸後膜。
④釋放:其方式為胞吐,該過程的結構基礎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動性,遞質在該過程中穿過了0層生物膜。在突觸小體中與該過程密切相關的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含量較多。⑤作用:與相應的受體結合,使另一個神經元發生膜電位變化(興奮或抑制)。
⑥去向: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就被酶破壞而失活,或被轉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為下次興奮做好准備。
⑦種類:常見的神經遞質有:a.乙醯膽鹼;b.兒茶酚胺類: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羥色胺;d.氨基酸類:谷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這些都不是蛋白質。
4、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干: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級中樞
5、大腦的高級功能:言語區: S區(不能講話)、W(不能寫字)、H(不能聽懂話)、V(不能看懂文字)
三、體液調節(激素調節)
人體內主要內分泌腺及分泌的激素
[解惑] (1)激素既不組成細胞結構,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只起調節作用。
(2)胰腺既有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含各種消化酶;又有內分泌腺——胰島分泌調節血糖的激素。
(3)體液調節並非激素調節:在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但不是唯一的,如CO2、H+等對生命活動的調節也屬於體液調節。
易錯警示 動物激素化學本質的歸納
下丘腦:促激素釋放激素、抗利尿激素(1) 多肽和蛋白質類激素垂體:促激素、生長激素
胰島: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2)氨基酸衍生物:甲狀腺激素、腎上腺素。
(3)固醇類激素:性激素。
7、激素調節的實例
(1) 血糖平衡的調節
血糖的來源和去路參與調節的主要激素有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
(2)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3) 反饋調節:在一個系統中,系統本身工作的效果,反過來又作為信息調節系統的工作,這種調節方式稱為反饋調節。
反饋調節是生命系統中非常普遍的調節機制,它對於機體維持穩態具重要意義!
8、體溫調節
(1)人體熱量的主要細胞中有機物的氧化放能。
(2)主要的產熱器官:骨骼肌和肝臟。
(3)炎熱環境中體溫調節的效應器:汗腺、毛細血管等。
9、水鹽調節
(1)調節中樞:下丘腦。
(2)調節途徑
①渴感的產生與飲水: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大腦皮層→產生渴感,主動飲水。
②水分的重吸收: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釋放,抗利尿激素作用於,腎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尿量減少。
10、激素調節的特點
① 微量和高效;② 通過體液運輸(故臨床上通過抽取血樣來檢測內分泌系統的疾病) ③ 作用於靶器官、靶細胞
註:(1)靶器官、靶細胞: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細胞即為該激素的靶器官、靶細胞。
(2)激素一經靶器官、靶細胞接受並起作用後就被滅活了,因此體內需要源源不斷地產生激素,以維持激素含量的動態平衡。
11、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
體液調節:激素、二氧化碳等調節因子,通過體液運送的方式對生命活動進行的調節。(激素調節是其主要內容)
四、免疫調節
1、免疫系統的組成
(1)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
吞噬細胞等
(2)免疫細胞T細胞淋巴細胞B細胞
遷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殺菌則為第二道防線。
(2)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膚表面等都是外界環境,在這些場所中所發生的免疫都屬於第一道防線,如胃酸殺菌等。
3、特異性免疫 (1)體液免疫(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②免疫過程
③結果:多數情況下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澱或細胞集團,進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2)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
②結果:效應T細胞可以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其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調疾病
(1) 免疫過強 自身免疫病 類風濕、系統性紅斑狼瘡
過敏反應 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
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2)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 a. 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 艾滋病屬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機理是艾滋病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特別是能夠侵入人體的T細胞,使T細胞大量死亡,導致患者喪失免疫功能,各種病原體則乘虛而入。所以,導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惡性腫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壞免疫系統。
易錯警示 與免疫細胞有關的4點提示
(1)T細胞和B細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細胞不僅參與非特異性免疫,還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3)免疫活性物質並非都由免疫細胞產生,如唾液腺、淚腺細胞都可產生溶酶菌。
(4)有關免疫細胞的“3個唯一”:唯一能產生抗體的細胞是漿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都不能產生;唯一沒有識別功能的細胞是漿細胞;特異性免疫中除漿細胞外,唯一沒有特異性識別功能的細胞是吞噬細胞,其餘免疫細胞都有特異性識別功能。
5、下圖是初次免疫反應和二次免疫反應過程中抗體濃度變化和患病程度曲線圖,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記憶細胞的特點:快速增殖分化、壽命長、對相應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點:反應快、反應強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將其消滅。
(3)由圖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過程中抗體的產生特點是既快又多。
易錯警示 與免疫過程有關的4點提示
(1)只考慮到胸腺產生T細胞,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忽視了T細胞也可參與部分體液免疫,是解答相關試題容易出錯的主要原因。(2)對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來說,初次免疫只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僅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而且記憶細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漿細胞或效應T細胞。(3)由淋巴細胞到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過程中細胞的遺傳物質並未發生改變,分化只是發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4)在再次免疫中,記憶細胞非常重要,然而抗體不是由記憶細胞產生的,仍是由漿細胞合成並分泌的。
五、植物的激素調節
1. 達爾文的實驗
實驗結論:單側光照射能使胚芽鞘尖端產生某種影響,當傳遞到下部伸長區時,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長快。
2. 鮑森·詹森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尖端產生的影響,可以透過瓊脂片傳遞給下部。
3. 拜爾的實驗
實驗結論:胚芽鞘的彎麴生長,是因為尖端產生的影響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勻造成的。
4. 溫特的實驗
實驗結論:造成胚芽鞘彎曲的是一種化學物質,並命名為生長素。
產生:植物體內運輸途徑:從產生部位到作用部位5. 植物激素作用:影響植物生長發育實質:微量有機物
[解惑] (1)溫特實驗之前的實驗結論中不能出現“生長素”,只能說“影響”。
(2)證明“影響”是“化學物質”而非其他信號,並對該物質命名的科學家是溫特;提取該物質的是郭葛,其化學本質為吲哚乙酸,由色氨酸合成。
(3)上述實驗中都設置了對照組,體現了單一變數原則。
6、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分布
(1)合成部位:主要在幼嫩的芽、葉和發育中的種子。(2)分布部位:植物體各器官中都有,相對集中地分布在生長旺盛的部分。
(3)運輸
極性運輸:從形態學的上端運輸到形態學的下端。
非極性運輸:成熟組織中可以通過韌皮部進行。
7、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兩重性
(1)實質:即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
濃度
: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2)表現器官:敏感程度:根>芽>莖
發育程度:幼嫩>衰老
(3)嘗試對生長素的兩重性作用曲線進行分析
曲線中OH段表明:隨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生長作用增強。
曲線中HC段表明:隨生長素濃度升高,促進生長作用減弱(但仍為促進生長)。 H點表示促進生長的最適濃度為g。
④當生長素濃度小於i時促進植物生長,均為“低濃度”,高於i時才會抑制植物生長,成為“高濃度”,所以C點表示促進生長的“閾值”。
⑤若植物幼苗出現向光性且測得向光側生長素濃度為m,則背光側的濃度范圍為大於m小於2m。
⑥若植物水平放置,表現出根的向地性、莖的背地性,且測得莖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為2m,則莖的遠地側生長素濃度范圍為大於0小於m。
8、頂端優勢
(1)現象:頂芽優先生長,側芽受到抑制。
(2)原因: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積累到側芽,側芽附近生長素濃度高,發育受到抑制。
9、生長素類似物:具有與生長素相似生理效應的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如α萘乙酸、2,4D等。
生長素的作用機理:通過促進細胞縱向伸長來促進植物生長。
10、各 種植 物激素的生理作用(見圖)
(1)協同作用的激素
①促進生長的激素:生長素、赤黴素、細胞分裂素。
②延緩葉片衰老的激素:細胞分裂素和生長素。
(2)拮抗作用的激素
①器官脫落
②種子萌發易錯警示 與各種植物激素相聯系的5點提示:(1)植物激素是在植物體的一定部位合成的微量有機物,激素種類不同,化學本質不同。(2)生長素有極性運輸的特點,其他植物激素沒有。(3)植物激素具有遠距離運輸的特點,激素種類不同,運輸的方式和方向不一定相同。
(4)植物激素具有調節功能,不參與植物體結構的形成,也不是植物的營養物質。(5)利用生長素類似物處理植物比用天然的生長素更有效,其原因是人工合成的生長素類似物具有生長素的作用,但植物體內沒有分解它的酶,因而能長時間發揮作用。
六、種群的特徵和數量的變化
1、生態系統的結構層次
個體
種群群落生態系統
同種生物 所用種群 與無機環境
(1)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2)群落: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
(3)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
(4)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2、種群密度
[解惑] (1)一個種群不是個體簡單的累加,而是具有發展、自我調節、動態穩定以及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一系列特徵的有機整體。是生物繁殖和進化的基本單位。(2)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3)年齡組成通過影響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間接影響種群密度和種群數量。(4)性別比例隻影響出生率。
易錯警示 (1)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遷入率和遷出率是決定種群大小和種群密度的直接因素。(3)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不直接決定種群密度,但能夠預測和影響種群密度的變化趨勢。(4)除以上條件外,氣候、食物、天敵、傳染病等都影響種群密度的變化。
3、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植物:樣方法取平均值(取樣分有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 ............動物:標志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
易錯警示 樣方法的適用范圍及計數時應注意的問題
(1)樣方法並非只適用於植物。對於活動能力弱、活動范圍小的動物或某種昆蟲卵也可用樣方法調查。(2)樣方法計數時應遵循的原則。同種植物無論大小都應計數,若有正好在邊界線上的個體,應遵循“計上不計下,計左不計右”的原則,即只計數樣方相鄰兩條邊及其夾角上的個體。
4、種群數量的變化
種群數量增長曲線
①產生原因: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 適宜,沒有敵害等(1)“J”型曲線②數學公式:N=Nλ③特點:增長率保持不變tt0
②特點:種群增長速率先增加後減小
(2)“S”型曲線③K值:又稱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
破壞的條件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 群最大數量
①產生原因:自然界的資源和空間是有限的
“J”型曲線 “S”型曲線
(1)K值的應用
①對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 措施 :保護野生生物生活的環境,減小環境阻力,增大K值。 ②對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增大環境阻力(如為防鼠害而封鎖糧食、清除生活垃圾、保護鼠的天敵等),降低K值。
(2)K/2值的應用
①對資源開發與利用的措施:種群數量達環境容納量的一半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再生能力最強——把握K/2值處黃金開發點,維持被開發資源的種群數量在K/2值處,可實現“既有較大收獲量又可保持種群高速增長”,從而不影響種群再生,符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②對有害生物防治的措施:務必及時控制種群數量,嚴防達K/2值處(若達K/2值處,會導致該有害生物成災)。
易錯警示 種群數量增長中的2個關注
(1)種群增長率和增長速率的區別
①種群增長率是指種群中增加的個體數占原來個體數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長速率是指某一段時間內增加的個體數與時間的比值。在坐標圖上可用某時間內對應曲線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則增長速率快。
③在“J”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基本不變,增長速率逐漸增大;在“S”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逐漸減小,增長速率先增大後減小。
(2)對“λ”的理解
Nt=N0λt,λ代表種群數量增長倍數,不是增長率。λ>1時,種群密度增大;λ=1時,種群密度保持穩定;λ<1時,種群密度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