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淺談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摘要】在新課程教學改革的當今,如何提高初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生物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思考並在實踐中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它直接關繫到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保持,知識、能力的提升,也關繫到教師的個人提高。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它包括概念教學有效性、探究教學有效性、課堂交流有效性、多媒體運用有效性和教學評價有效性的有機整合。只有充分地運用教學資源將以上因素巧妙地進行有機整合和,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 有效性 有機整合 一、 提高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達成,關鍵在於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多的是指導者、組織者、引領者,促進學生手、腦並用,學會觀察、動手、思考,從而達到創新,並最終以學生實際解決問題的水平作為評定教學質量的標准。概念教學主要在課堂,提高概念教學有效性,關鍵是將概念如何有機地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明白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能區分相似概念,能歸納相關概念,並最終建立起自己的概念體系。 首先,要優化教學語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准備中教學語言要科學、簡練和形象化。例如,講到血小板的功能時,學生往往會誤認為血小板能將血液凝固,因此,教師應該讓學生明確,是血小板釋放的凝血因子使血液凝固。 其次,運用圖表曲線等元素,直觀地呈現給學生,將使概念教學不再枯燥。例如,講到血漿時,利用圓餅圖將血漿的組成成分和各成分的比例直觀地呈現出來,讓學生一目瞭然。 最後,將概念歸類整理,形成概念串,建立概念體系。教師在講授新概念時應該有針對性地復習舊概念,強調新舊概念間的聯系和區別,引導學生建立完整的概念體系。例如,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細胞分裂就是細胞增殖,保持原細胞的形態和功能,而細胞分化是細胞在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上發生穩定性的差異的過程。 二、 提高探究教學的有效性 初中課程標准把倡導探究性學習作為課程理念,其目的就是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逐步培養學習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2. 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要有效。課程資源是課程和教學信息的來源,是指富有價值的、能夠轉化為學校課程或服務於學校課程的各種條件的總稱。其中包括,教材、教具、多媒體資源和教師資源。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是實施探究性教學的一個重要渠道。 3. 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動力,教師要善於組織語言,將學生引入新的學習環境,並激起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很快地進入到探究情境中。 4. 制訂和實施切實可行的實驗計劃。在制定實驗計劃前,教師應該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篩選,最後選擇一個最科學合理的實驗方案,從而大大提高探究的有效性。 5. 組織好表達和交流環節。教師要指導學生分析探究結論和撰寫探究實驗報告。 通過對個個環節的認真設計,一定會提高探究的有效性,使學生獲得發展。 三、 提高課堂交流的有效性 余文森教授的《關於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對話》中指出: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展。在衡量一節課是否有效的一個因素就是讓不同的學生都有收獲。那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課堂的主人,都能有所收獲呢?這就要求我們關注學生的心理特徵,採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提高課堂教學中課堂交流的有效性。 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應關注學生的好奇心理,極大地利用教學資源將學生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並適當地利用他們的好勝心理,結合課堂提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傳授者。使每個學生從課堂交流中都獲得發展。 四、 提高多媒體運用的有效性 從現代的教育理念來看,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僅是把教育技術作為輔助教師教的演示工具,而是要使教育技術手段與生物學科教育融為一體,從而提高教育質量,適應現代社會對教育的需求。 1、教師要根據不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製作符合學生實際的課件。在學生的接受能力范圍內,學的輕松,學的快樂。讓學生由被動接受學習變為主動探究學習,大大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2、利用動漫、圖片或視頻使知識更直觀,更形象,更易於理解性接受。 3、活用多媒體技術,提高生物實驗教學精確性。通過CAI課件重現生物實驗過程,降低教學難度,提高學生學習效果,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五、提高教學評價的有效性 教學評價有課堂即使評價和課後評價。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推進,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學習方式,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已經成為廣大任課教師教學設計的主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互動式的教學組織形式,也漸漸成為新課程課堂的主要標志。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發言、概括學生的發言主旨,發現他們發言中的精華及反映出來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敘述清楚自己要表達的意思。不僅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把握學生的思維活動脈絡和情感的傾向,有助於實現教學目標。教師還可以通過課後評價,將學生的知識反饋梳理起來,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輔導,不僅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也完善了教師的教學策略。 總之,課堂教學包括多方面因素,必須要對每個因素進行認真的設計,並將各個因素有機地整合起來,一定會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
② 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
一、有效提問的涵義
在課堂教學中,有效的課堂提問,主要是指通過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學生能夠獲得進步,實現個體的發展。有效的課堂提問能夠給學生創設特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良好的問題意識。有效的課堂提問應該成為師生交流、對話,共同發現、理解知識的重要途徑和必備手段。
二、有效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1.問題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封閉式問題,也就是能在教材中找出標准答案的問題是最常見的。而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封閉式的問題已經不能適應教學狀況了,相反地,我們教師應該盡可能多地、有效地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因為開放性問題能使教學更為新鮮而學生更有興趣。例如在講授恩吉爾曼實驗時,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是:恩吉爾曼實驗的過程是怎樣的?結論是什麼?這樣的封閉式問題顯然是激不起學生的探知慾望的。而如果問題設計如下:為什麼水綿是合適的實驗材料?恩吉爾曼是如何控制實驗條件的?為了能使實驗的結果更准確,這個實驗還做了什麼處理?這樣的開放性問題對於學生來說顯然有趣多了。
2.問題保持一定的難度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怕學生不懂,所提問題大多是一些記憶型的、理解型的問題,如:葉綠體中的色素分為哪幾種?分別是什麼顏色?主要吸收什麼光?其實這樣的問題難度比較低,高中生在課本上可以很容易地找出答案,自然就沒什麼興趣去思考回答了。所以,我們應該盡可能多地設計一些應用型問題。
3.避免「滿堂問」
新課改要求師生互動,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卻在課堂教學中產生了「滿堂問」的現象,即在課堂上人人參與提問,所提的問題大多較為簡單,教師可以領著學生從教材中找尋到標准答案。在這種滿堂問的課堂里,教學氣氛是活躍了,但學生受益不多。它雖然在形式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在本質上與「滿堂灌」是一致的,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學習的主人,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點,擠佔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我們生物教師在課堂提問中要盡量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
三、優化有效提問的方式
有效教學的基本狀態是對話式的、互動式的,但在這種教學方式中,不能總是僅有一個聲音,也就是教師在唱獨角戲,更應該讓全體同學參與到教學當中,這就取決於教師能否遵循課堂提問的基本原則進行有效地提問了。
(1)生活化提問。生物學和我們的生活是密切相關的,從生活中常見的問題入手進行提問,能夠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更容易理解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也就更有興趣去探知其中的奧秘。
(2)直接式提問。對一些比較簡單的內容,教師可以直接提出問題,也就是直接問「是什麼」、「有什麼」等等這一類問題,它是教師進行敘述性談話中的提問。一些概念式的教學內容常採用這樣的提問方式。比如,在學到「細胞的分裂歷程」時,對「什麼是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等問題就可以採用直接提問的方式還發問。
(3)引趣性提問。這種提問方式經常在新課開始時使用,目的在於引起學生學習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在學習「DNA分子復制」這一部分時,在進入新課學習前,教師可先設問:「你父親是雙眼皮,你也是雙眼皮,為什麼你和你的父親如此相似呢?」「你是單眼皮的,你的同桌也是單眼皮的,你們兩個存不存在一些血緣上的關系呢?」這樣有趣的提問很容易就勾起了學生討論的興趣,找起答案來自然也積極多了。
(4)比較提問。生物學中有一些概念和原理等非常容易混淆,對這些概念和原理進行比較,分別找出它們的異同點,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掌握各個概念、原理的本質,以便更好的區分、歸類和運用。例如:「無籽西瓜」與「無籽番茄」、「真核細胞」與「原核細胞」、「光反應」與「暗反應」等有何異同?這樣一做比較,學生自然覺得清晰多了。
(5)連環式提問。連環式提問也就是通過拋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系統地理解所要教授的內容,這一方式經常在做課堂小結的時候用到。如在小結「x隱性遺傳」時,可設計一系列問題:什麼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哪些遺傳病是x染色體隱性遺傳?為什麼男性發病率高於女性?為何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根源來自於外婆家?為什麼是交叉遺傳?等等。這樣,學生就能比較系統地回憶和掌握剛才所學的內容了。
③ 淺談如何上好初中生物課
對於如何上好初中生物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掌握知識,提高成績,我有一些心得:生物課本來就是一門特別有趣的課程,所以在上課過程中要特別注意課堂趣味性。盡可能的使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我校實行杜郎口教學改革之後,使我更加明白了如何上好每一堂課,如何才能讓學生更加牢固的掌握新知識。要想做到這些要求我們必須精心設計,用心准備,不僅要有效備課,在內容上精益求精,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課堂還給學生。下面我就如何上好初中生物課淺談一下我的經驗心得: 一. 有效備課 1、有效備課要求教學目標明晰、具體、精確。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標已不同於傳統的教學大綱,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三維目標」應達到怎樣的「度」, 備課時需要准確了解。 2、有效備課要求對學生學情的把握,考慮學生的求知熱情。學生並不只是一張白紙。現代社會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積淀,備課時必須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時,有效備課更要強調「如何讓學生對學習這些知識保持熱情」。因為學生的學習狀態並不限於知識水平,而在於求知熱情。3、有效備課要求對教材有效利用,並「再度開發」 教材。教師必須重視充分利用教材,進行教學設計。不但要分析本節內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難點,與前後知識的聯系等。更應該強調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和情緒狀態對教材進行「再度開發」。即對教材內容重新選擇、組織和排序,也就是說教師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 有效講授 1、有效講授要求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講授首先要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創設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學目標告訴學生,要求教師告訴學生本節課所學的內容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因為學生只有知道自己學到什麼程度,才會有意識地主動參與。 2、有效講授要求給學生指明學習的重難點。但由於目前的課堂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式多樣化可能會造成學生只關注形式的熱鬧和參與的開心,卻抓不住核心內容,所以有必要在課堂教學的開始時,進行中和結束時給學生指明學習的重難點。 3、有效講授要求保持一定的節奏。好的講授總是保持一定的節奏,保持與學生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節奏」,這種節奏既能使教師的「講授」變得輕松,且能使學生藉助某種暗示效應而更有效到記住,理解某些知識並形成相應的價值觀。例如:在講授重點內容時,故意稍作停頓,可以引起學生注意或使學生有時間進行思考,但教師必須盡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長時間的停留,還要避免離題太遠,與教學主題無關的敘述。 4、有效講授要求控制教學過渡。當教師在改變話題,活動時出現的教學過渡,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順利進行,不好的過渡會極大地妨礙教學時間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師應保證過渡有條理、簡潔,並且要預先准備好與過渡有關的材料。 三. 有效提問 1、有效提問要求問題保持大眾性提問能引起大多數同學的思維共鳴,學生躍躍欲試,爭先恐後要求回答,課堂氣氛可立即活躍,提問要向全體學生發問,抽答面要廣,這就必須要求所提問題必須具有大眾性。提問之後要留有時間給學生思考,在適當的時候(如課堂氣氛活躍時),可以適當增加提問的難度,但難度不可過高。教師可以相應到引導。 2、有效提問要求問題有一定的價值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在教材中找出標准答案的問題是常見的。有效提問要求教師盡可能多地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問題提有所用,有學習價值。這些問題的設計,有助於提高學生的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有效提問要求避免「滿堂問」。新課程下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還給學生。於是「滿堂灌」的現象少了,但我們的課堂又遭遇到了「滿堂問」的尷尬。教師用一些過於瑣碎的無意義的問題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諸如「對不對」、「是不是」等低級問題充斥課堂,這種課堂氣氛可能是活躍了,但學生收益不多,雖然在形式上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但本質上沒變,沒有從根本上變革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淹沒了教學重難點,擠佔了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空間和時間,也限制了學生思維。 四. 有效傾聽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希望學生學會傾聽,那麼也必須從教師的耐心傾聽開始。教師在提問後,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在傳統的教學中,常見的現象是教師提問後馬上就叫學生回答,而且當學生回答有困難或錯誤時,教師馬上打斷,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他要麼沒有機會說出完整的答案,要麼就會意識到他的答案是錯誤的,以至於根本不值得聽完。也許這種做法教師不是有意的,但挫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僅僅滿足於聽到了學生的言辭,他還善於在傾聽時察言觀色,了解學生言辭背後的思緒和性情、慾望和需求,並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有回應,比如對對方說的問題點頭示意或做出相應的反應。有效教學意味著教師要善於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教師可以通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的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如小腸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這一問題,學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這時教師可以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此外,激勵性反饋還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成功體驗,這也是生物教學加強「有效教學」的一種策略。 總之,新課程的實施,要將課堂交給學生。使理論知識與現實生活直接經驗結合起來,盡最大可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各種學生感興趣並且能積極參與的學習活動,順應學生學習規律,掌握知識和技能。讓學生在玩中學習,在學習中玩,使其在一個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
④ 在生物學教學中課堂提問應遵循哪些原則
課堂教學的導入原則
導入的原則:七個字「准、啟、聯、形、趣、巧、簡」。 「准」:導入要緊扣教材,根據學習者的特徵來構思導入。對與同一個教學內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導入方法,但無論哪種方法都要遵循目的性和針對性原則,否則,導入的形式再新穎,導入的內容再充實都很難達到很好的效果。切忌盲目的偏離教學內容的導入。
「啟」:導入要具有啟發性,要能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發現,以促進對知識的掌握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強烈願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
「聯」:導入要有一定的關聯性。導入內容既要與新知識緊密相連,又要與學習者原有知識聯系。
「形」: 導入要體現直觀性和形象性。直觀事物往往給人很深刻的印象,而生物教學內容大多的具體而形象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在獲得感性認知的基礎上,通過積極思維而形成概念,從而理解原理。
「趣」:有趣的導入可以使教學內容以新鮮活潑的面貌呈現在學 生面前,可以使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學習,可以最大限度的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學習。
「巧」:導入語言要有藝術性,要求精闢、准確、朴實易懂,更要實事求是。
「簡」:導入要有一定的概括性。導入不是教學的主體。如果導入過於繁冗,是不能發揮它的真正作用。
⑤ 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學中有效地進行談話法教學
一、常見的談話形式
在具體的生物教學中,我們所用的談話法教學,常常是兩種形式,一種是問答的形式,另一種是啟發的形式。
1.用問答的形式進行談話教學
在生物課堂上,我們藉助問題的回答,來傳授有關的生物知識和原理,就是問答式的談話教學。在進行問答式教學時,我們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水平,精心設計好有關問題。比如,在學習兩棲動物內容時,我們可以設計以下問題:你是否見過兩棲類動物,它們的生活習性與魚的生活是不是一樣的?我們見到的青蛙,它的體態、身體結構與魚相比,有什麼明顯的不同呢?平時,青蛙喜歡吃什麼?對我們有害還是有益?青蛙身體上的結構能適應兩棲生活嗎?青蛙的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生殖、發育等,與魚類比較有哪些異同點和不同點?當學生回答了這些問題後,就自然掌握了兩棲類的主要特徵。我們可以看出,用這種問答式的談話法教學,不是傳統教學上的說教,更不是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受器,而是完全符合新課改精神
⑥ 教學中「有效提問」有哪些策略、方法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策略有:
1、提問和情景相契合:提問是教學過程中的一項重要活動,能夠起到引導教學方向、揭示教學內容、推動教學發展的作用。要達成上述目標,首先需要教師讀懂教材,在備課過程中深入挖掘教材,熟悉教學內容,將知識進行科學的歸納和演繹。
在此基礎上,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哪些知識用提問表達,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如何用提問銜接,每個環節應該配備的提問難度如何。對教材進行梳理,准確地把握教材的知識內容,能夠提高提問的有效性。有時,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適當的情境提出問題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提問和思維相契合:教師提問要看準時機,適時提問是一種高水平的教學藝術。如果把學生的思維活動比作一潭水,教師的提問就如同向潭中投石。「投石」的早晚直接關繫到教學效果的優劣。
「投石」過早,學生的思維尚未充分活躍起來,學生不能很好地把要解決的問題與教師的啟發誘導建立起有機的聯系;而「投石」過晚,學生思維活動的高潮已經過去,就很難達到開啟思維的最佳效果,知識很難在學生頭腦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3、提問與追問相契合:課堂提問是設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師生交往、互動的外顯形式。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有經驗的教師善於在提問之後不斷追問。抓住、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思考現象背後的數學道理。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方法:
1、抓住關鍵細節提問,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2、針對內容矛盾之處提問,培養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對故事的發展進行猜想式提問,激發學生的想像。
4、增加創造性的提問,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6)生物課堂如何進行有效提問擴展閱讀:
教學中「有效提問」的類型:
1、復述型問題:這類問題常用「是什麼」「怎麼樣」一類文字引出,一般能直接從教學內容中找到答案。從思考的角度講,這類問題著重於語言上的理解。
2、演繹型問題:這類問題是已經抽象出某種概念,要求答出具體表現,把概念具體化,常用"表現在哪"一類問題引出。
3、概括型問題:這類問題要求學生從已有的事實中抽象出概念。比如說在給學生講完故事後,提問"從······中看出······的句式引出,由於概括能力是邏輯思維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問題的就顯得非常重要。為了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實際教學中常常把演繹型問題和概括型問題結合起來組織提問。
4、分析性問題:分析性問題要運用概念、判斷推理,採用分析、比較、綜合等方法,由表到里地思考問題,這類問題往往「為什麼」引出。
5、追問型問題:就是把所傳授的只是分解為一個個問題,一環又一環系統的提問學生。追問的特點是教師發問的語氣較急促,問題問題之間間隙時間較短,能訓練學生的敏捷靈活的思維品質。追問能使學生保持注意的穩定性,刺激其積極思考,有利於全面理解內容,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
6、反詰性提問:指對學生在觀察感知過程中初步的出的判斷進行反對,如:"你增么知道這個比那個長?"這種提問可以促使學生進一步精確、仔細觀察,從而形成正確的結論。
另外還有: 預設性提問、封閉式提問與開放式提問、 陳述性提問、 指令性提問、 否定性提問、自答性提問等總之,教無定法,問也無定法,只要做到問需有法,問需知類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