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全球古生物學家有多少人

全球古生物學家有多少人

發布時間:2022-12-15 21:36:33

① 中國古代生物學家嗎有哪些

徐星(1969.7.):中國古生物學家.
裴文中(1904 01.19 - 1982 09.18),史前考古學、古生物學家
楊鍾健(1897 06.01 - 1979 01.15),古生物學家
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
董枝明(1937年1月-著名古生物學家.
孫雲鑄(1895年11月-1979年1月5日),古生物學家
邢立達(1982年-),古生物學者
周忠和(1965年-,著名古生物學家
朱敏(1965年10月-古生物學家
楊遵儀(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17日)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以及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
趙喜進(1935年-)中國古生物學家
谷祖綱(1936年8月14日-2012年6月1日),中國古生物學家
殷鴻福(1935年3月19日-)是中國一位地質古生物學家.

② 季強:古生物界「攪局者」

圖 / 受訪者提供

編輯 / 周建平 [email protected]

季強

(第一代「龍王」為地質學、古生物學家楊鍾健)

在中國古生物學界同行眼裡,現年71歲的季強一直是個「麻煩製造家」。

在競爭激烈的中國古生物學界,季強是個讓慣於各守一畝三分田/山頭的同行們備感頭痛、但又不得不服氣的攪局者——他對重大演化問題的敏感度、對關鍵性化石的追蹤能力,以及對研究課題的組織、實施能力,讓很多同行自覺「不如」。

「我只是想去解決科學上的一些難題。」這位享有國際知名度的古生物學者嘿嘿地笑個不停,很有幾分惡作劇得逞的得意,「然後我把難題給解決了,你總不能老抱怨說我是多管閑事吧,對不對?」

當「規則」破壞者,自然是要付出代價的。性格決定命運。季強說自己早想通透了,「無欲則剛」,只要對某些東西還留存那麼一點念想,就會擔心得罪人,要逼自己說一些違心話,就沒法甩開手腳去幹事。「我特別喜歡四川那個捨得酒,有舍才有得。這輩子在世上留下幾篇有價值的文章,足矣。」

2016年,他從中國地質科學院退休後,被河北地質大學特聘為終身教授。幾年間,他風風火火地組織、推動科研項目。2021年6月,他和倪喜軍教授團隊合作的「龍人」項目在線全球發表論文,立即在國際學術界和新聞界引爆了一場震動。

和古早年間主流報告文學作品塑造的那些不通世事、不食人間煙火的「科學家」、「書獃子」學者形象不同,季強個性鮮明,很接地氣,有一股能和三教九流稱兄道弟的江湖豪氣,以及一點點讓人捉摸不透的狡黠。

歷史 斷層里的特殊「埋藏」

接地氣、江湖豪氣和頑強的生命力,來自於季強早年在 社會 底層的人生歷練。

和那些一輩子在學校—高校—研究機構之間兜兜轉轉的學界晚輩不同,屬於「50後」一代的季強成長於一個特殊的 歷史 斷層。在那個斷層中,成為自然科學家是一種少見的特殊「埋藏」。

1951年,季強出生於江蘇南通如東縣一個面靠黃海的小鎮。1966年「文革」爆發時,他初中剛畢業,被送到當地最貧瘠的濱海農村插隊落戶。他屬於「兩頭不靠」的小鎮知青,既不享有國家當時給城市知青的待遇,也沒有回鄉青年受到的家庭庇護,生活尤其艱辛。

下放第一年,整一年農活干下來,他反倒欠下人民公社68塊錢,「因為說你賺的工分還不夠給隊里的伙食費。」為了能生存下去,他幾乎什麼活都干過,修過拖拉機、在窯廠背過磚頭、當過村裡的代課老師,甚至還上台唱過革命樣板戲,「大隊幹部說你給頂上了,就給你折算成工分。」三九嚴寒,他光著腳丫子、拿個叉子下海灘打魚,捕上來的魚拿去賣個七八塊錢,就有了兩個月的油鹽錢。

也許是「倖存者偏差」,季強始終認為這段底層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把一個原來調皮搗蛋的野孩子,磨礪成為一個很有上進心的人,「等後來有機會讀書時,會特別地珍惜、特別地努力。」也因為吃過很多苦,後來在科研上碰到點「小磨難、小委屈」,他都不覺得算什麼事兒。

1973年,22歲的季強得到了一個被公社大隊推薦報考工農兵學員的機會。

他當時填報了兩個志願,第一個是鎮江農業技術學院,第二個是無錫輕工業學院。他的想法非常單純,自己在鄉下修過拖拉機,搞機械應該沒問題,等將來畢業分配,可以在縣農機公司有個鐵飯碗,為家裡分擔責任。

那一年,作為省里排名第一的重點院校,南京大學有第一批選擇生源的權利,他們提前調走了季強的考生檔案。

收到南京大學古生物專業的錄取通知書,季強既驚又喜,還一頭霧水,他拿著錄取通知書跑去請教縣里最有文化的文化館長。「他看了半天,說自己知道考古系,但從來沒聽說過這個古生物專業到底是干什麼的。」

去省城上大學前,季強從沒穿過內衣,早上起床套上破舊的外衣褲就出門幹活。母親用幾天時間為他趕制出幾件內衣,並叮囑道:「你現在是大學生了,要有大學生的樣子。」

遠離政治運動中心的南京大學意外地成了一塊「凈土」。當時,正常教學已中斷數年,南大的教師們看到這些新入學的學員,鉚足了勁頭,傾盡所能地想把他們培養好,「真把我們當寶貝看。每次到野外作業,老師們和我們吃住全在一起,完全打成一片。」

這些「文革」前大多隻有初中文化水平、已在 社會 上吃過許多苦頭的大齡學生也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學風很正,每一個人都拚命地學,拚命地補基礎。一到晚上吃飯,大家都事先去教室搶佔座位,然後到食堂里扒拉幾口飯,就匆匆趕回教室上自習。」

1976年從南大畢業後,季強被分配到煤炭工業部下轄的西安煤田地質勘探研究所。在大西北啃了一年多用高粱玉米雜面壓出來的「鋼絲面」,他於1978年考到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簡稱「中科院南古所」),成為南古所在「文革」後招收的第一屆研究生。

「公平地說,從地質學的其他學科上來說,於老先生當初提出這個標準是符合中國客觀實際的。但是,這個泥盆-石炭的界限劃分,或者說任何一條界限,它的時間概念應該是全球統一的,不能只具有區域性。譬如這個泡沫內溝珊瑚,那有可能在國外就沒有發現,所以它沒法成為一個國際標准。」

和導師定下論文方向後,季強熱火朝天地大幹特干起來,一個人跑到野外采樣,做剖面,把石頭背回到駐地,接著又叫拖拉機拉到火車站托運,然後自己在研究所的實驗室做分析。「結果非常好,得到的牙形刺標本清一色全部是泥盆紀的,沒有一個是石炭紀的。」

「所以,我當時得出結論:有可能俞老先生當年說的那個C帶,就是泡沫內溝珊瑚帶,它的時代並不是早於石炭世的,而是晚於泥盆世的。照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進展,因為這就直接跟國際接上軌了。但是我們當時的主任,他自己就是搞珊瑚化石的。他認為俞老先生提出來的這一套標准堅決不能動,標准就是標准,你最好改你的。我就說:主任,這要怎麼改啊,如果有找到幾個石炭紀的話,我也會把我論文里的時間就改成早石炭世,但是我找到的全都是晚泥盆紀的牙形刺啊,改了的話,我這篇論文就不成立了。」

到碩士論文答辯結束,評審委員會做出結論:同意季強畢業,同意授予他碩士學位。得知這一結果後,季強放下心,高高興興去北京中國地質科學院總部報到了。當時,他談的女朋友是北京人,所以他一門心思想去首都工作,也爭取到了工作分配的機會。

到北京後,他左等右等,足足等了四個月,也沒等來自己的畢業證和學位證。一打聽,和他同屆的同學們都拿到了這兩證。後來他才得知:論文評審結束後,南古所黨委又開了一個會議,決定準予季強畢業、但不同意授予他學位,並寫成書面材料,送至中國地質科學院北京總部。

在個人命運的關口,幸運女神再次向他微笑。1978年,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上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時任中科院院長郭沫若歌頌「科學的春天」。季強最終拿到了碩士學位。在那個個人選擇機會極度匱乏的年代,季強每次回想起來仍有些許後怕:如果沒有那個「科學的春天」,他後來會在幹啥呢?「也許在燒鍋爐吧,」更有可能被發配到某個縣級小單位碌碌一生,「估計也混到一個科級甚至處級幹部。」

1990年,季強獲得聯邦德國洪堡獎學金,赴歐做博士後研究。在古生物學發展史上,歐洲是傳統的研究重鎮,曾孕育、產生如達爾文、赫胥黎等璀璨的群星。留德期間,季強在思想觀念上經歷了一次脫胎換骨般的躍升。在導師、盛肯堡自然 歷史 博物館館長威力齊格勒的指導下,他繼續做有關地層學和牙形刺方面的研究,兩年間成果頻出,共完成五篇有關牙形刺化石的論文和一部研究專著。

最重要的是,他在導師的影響下,接受了來自演化生物學的一整套觀念和方法。

「從那時起,我整個研究都變了——不再只是盯著單個古化石,每發現一個特殊的埋藏,都會去思考、尋找它在整個生物演化譜系裡所佔的位置。如果是之前從來沒有發現過的,那就會想辦法搞清楚它到底是一個新種還是一個新屬,還是某種特殊的偶然變異。」

1992年4月,季強回國,繼續在中國地質科院做研究工作。因為成果突出、屢獲學術榮譽,他很快被破格提拔為研究員。數年後,他成功競聘為中國地質博物館館長。

帶領著這樣一家面向公眾、具有展示性的特殊研究機構,季強開始琢磨館內研究人員的學術轉型,也因此把這個「小小的」專業博物館帶向了和中科院的兩大古生物研究所,尤其是和「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簡稱「中科院北古所」)競爭的行列。

發現「長羽毛的恐龍」

1996年8月12日,一個來自遼西的農民闖進了季強的辦公室。他亮出了隨身帶著的一塊化石,希望中國地質博物館能買下。

經協商後,該化石最後以捐贈的形式,交由中國地質博物館永遠收藏。相應地,這位農民得到6000塊錢的國家獎勵。

這是一塊保存相當完整、精細的化石剖面:它約莫有一米高,像是某種小型恐龍,嘴裡長有銳利的牙齒,前肢細短,後肢長而粗壯,還有一條由五十多節尾椎組成的長尾巴。當季強拿著放大鏡細細打量時,發現了令他感到十分意外的東西——這只遠古生物全身覆蓋著一層短短的、黑乎乎的、類似纖維狀的東西。

他的職業敏感立刻被調動了起來——雖然本行是微體古生物研究,但他之前見過很多恐龍化石,「像這種短短的、纖維狀的結構,是過去全世界發現的恐龍化石里從來沒見過的。」

「我當時就想它有可能是什麼?有沒有可能是像哺乳動物那樣的毛發?我把這個可能性首先排除掉,因為如果是毛發的話,每一個毛發都會有一個獨立的根。而這塊化石上的纖維狀結構的東西是像蒲公英一樣,一撮一撮的,那表示是很多纖維狀結構,都產生自一個中心點。這符合羽毛的特點,所以當時我非常大膽,直接把它定義為『原始羽毛』(protofeathers或profeathers)。」

1996年,季強作為第一作者和同事姬書安在《中國地質》上發表標題為《中國最早鳥類化石的發現及鳥類的起源》的文章。在文中,他把這塊化石命名為「中華龍鳥」,正式的拉丁學名為Sinosauropteryx:「sino」意為「中華」;「saur」為「蜥蜴」,常見於恐龍的命名;「pteryx」有「翅膀」之意,指鳥類,與德國始祖鳥Archaeopteryx後半部分相同。

這個命名透露著季強琢磨數月的用心:他把這種剛發現的、介於典型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過渡物種歸為一種早期的鳥類,而它身上覆蓋的纖維狀皮膚衍生物是一種「原始羽毛」,並認為它比在德國發現的全世界最古老的鳥類「始祖鳥」更為古老。數年後,季強認同了國際學界的主流看法,對自己的觀點做了修正,把「中華龍鳥」仍劃歸為恐龍的一種,但保留了它的原名。

幾個月後,中科院南古所的研究員陳丕基把同一塊化石的陽剖面照片帶到了北美古脊椎動物學會第56屆年會上。

恐龍怎麼會長羽毛呢?「中華龍鳥」的化石一經亮相,在已為鳥類起源爭論到白熱化的國際古生物界引發了一場巨大震盪。

在國際學術界,對鳥類起源的探討已經長達近一個半世紀。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兩年後,在德國巴伐利亞地區,距今大約1.46億年的晚侏羅世地層中發現翅膀上長著爪子且有長長尾椎骨的始祖鳥化石。這兩起重要事件,激起科學界和大眾對鳥類起源越發濃烈的興趣。

1868年,達爾文進化論的忠實支持者赫胥黎通過對比獸腳類恐龍中的巨齒龍(Megalosaurus) 的後腿與鳥類的後腿,首次提出鳥類可能是由恐龍演變而來的假說。這一假說遭到多數學術界「大牛」的反對:他們認為巨齒龍和鳥類都是兩足行走的動物,因此後肢結構特徵相似毫不奇怪。更重要、也更為直觀的是,身型精巧的「天空之子」怎麼可能是由不會飛行的大恐龍演化而來呢?

進入1920年代,各種非恐龍起源的假說成為了國際科學界的主流思想,主要有「鱷類起源說」、「槽齒類(動物)起源說」。直到 1970代,美國耶魯大學教授J·H·奧斯特隆再次復興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並進一步指出:鳥類是由小型獸腳類(食肉性)恐龍演變而來。他的觀點得到了一些青年學者的支持,但一直缺乏相應的過渡性化石證據支撐。

1997年3月起,由奧斯特隆領頭、美國費城自然科學院組織的鳥類起源研究「夢之隊」來到中國考察。在北京這一站,季強在中國地質博物館里接待了他們,向他們展示了「中華龍鳥」的化石標本。

關於「中華龍鳥」究竟居於何種演化地位,國際學術界繼續為此爭論不休。

季強堅信自己所掌握的證據和判斷,憋著一股勁繼續尋找更多的化石證據。

1997年3月,東北地區天寒地凍,季強得知了一條有關化石的消息。在天地一片白茫茫之中,他驅車趕往北票四合屯,但撲了個空,然後又按照新得到的線索趕去錦州,結果還是沒見著化石的主人。他只得在這人的家附近找了個小旅館住下,每隔兩個小時就過去敲門,一連守了四天四夜,終於見了那塊寶貴的化石。它就是季強和他的合作者在1997年的Nature上發表並命名的「原始祖鳥」。

「原始祖鳥」(Protarchaeopteryx),是季強在遼西地區發現的第二隻長羽毛的恐龍。它的外形與美國大片《侏羅紀公園》里那隻狡猾而兇殘的「殺手」伶盜龍接近,但擁有了真正的羽毛,具有細長的羽軸和對稱的羽片,尾部長度達15mm。在演化譜系樹上,它要比中華龍鳥更接近鳥類,但比德國的始祖鳥更原始。

1998年,季強和他的團隊又發現第三隻長羽毛的恐龍――「尾羽鳥」,其尾羽和現代鳥類羽毛的概念完全一致,但它的羽毛是對稱的。科學家們大多認為,非對稱的羽毛才具有飛行的功能,而尾羽鳥這種對稱的羽毛很可能代表了羽毛演化較為原始的階段。這一發現和研究結論刊發在當年的Nature雜志上。

第二年春節,季強以特邀嘉賓的身份,赴波士頓參加耶魯大學和美國《國家地理》召開的「鳥類起源和早期起源國際學術討論會:中國長羽毛的恐龍」。在皮博迪自然 歷史 博物館,他和奧斯特隆教授一道,迎來了學術生涯的高光時刻——與會的五百多位科學家中,絕大多數接受了「鳥類是由小型食肉性恐龍演變而來」這一思想,並認為「中國遼西中華龍鳥等珍稀化石的發現是20世紀末最重要的科學發現之一」。

從這一年起,「鳥類的恐龍起源說」成為國際古生物界的主流共識。1998年10月,國家批准以朝陽市北票四合屯為中心,在方圓46.3平方公里的地區建立起鳥化石群自然保護區。

以「中華龍鳥」為起點,季強和其他中國古生物學者在遼西義縣、北票、凌源等地區陸續發現更多長羽毛的恐龍和原始鳥類化石,進一步完善了鳥類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理論。其中,來自中科院北古所的周忠和院士、徐星研究員提出了『樹棲恐龍』、『四翼恐龍』、『四翼階段」等有一定影響力的新假說和新概念。

中國的「熱河古生物群」研究也由此被推向了世界前沿。

2001年Nature雜志新聞版報道了中國古生物研究近年來是如何做到成果頻出的。文中談及中科院兩大研究所(南古所和北古所)之間的競爭,尤其是它們和中國地質博物館之間的「緊張關系」。其中特別提到了季強——他當時剛卸任館長之職、出任中國地質科學院研究所首席科學家,說他對古生物學熱點地區的熱衷,以及在追蹤農民挖掘的化石上「很有辦法」,讓同行們相當「頭痛」。

季強嘿嘿一笑,欣然接受了這一「指控」。但他認為自己是出於純粹的求真之心,而他的批評者則是被部門的得失給困住了。他批評學界那種「山頭」的劃分,在事實上窄化了科研工作者的視野和格局。

「譬如,一個搞恐龍的人到野外科考,發現了一塊和他研究領域無關的化石,常常是不管的,就是拿回來也扔在抽屜里,完全缺乏敏感性,浪費了珍貴的研究材料,也耽誤了很多重要研究的進展。從管理上說,這很失敗。」

自1995年以來,季強還發現了神州龍、華夏顎龍、金鳳鳥、神州鳥、吉祥鳥、熱河獸、毛獸、始祖獸、中國袋獸、中華古果、始花古果等珍稀化石,研究觸角遍及恐龍、古鳥類、古哺乳動物以及古植物學。

在Science、Nature兩大國際學術頂刊上,季強共發表了27篇署名為作者的論文。

回顧四十多年科研生涯,季強把「中華龍鳥」視為自己最重要、最自豪的發現——因著「這個傢伙」,害他捲入了國內外的「龍鳥之爭」,由此走上一條特殊的研究道路,也「終於在有生之年解決了140多年都沒解決的鳥類起源問題」。

2015年,季強在他主編的《騰飛之龍:中國長羽毛恐龍與鳥類起源》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大膽倡議——鑒於人們對鳥類定義的認識越來越不清晰,已經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生物學定義來區別恐龍與鳥類。他建議取消「鳥綱」、建立「恐龍綱」,恐龍綱之下再分「蜥臀亞綱」與「鳥臀亞綱」。

他把目光瞄向了更遠的未來,50年甚至一個世紀以後。

「現在響應這一提議的人可能不多。但這就像我們的老祖宗赫胥黎在1868年提出鳥和恐龍可能有親緣關系一樣,當時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然後我在120多年後把它證明出來了,對不對?」

尋找「史上第一個長眼睛的動物」

2018年,因意外得到一塊來自哈爾濱的古人類頭骨,季強又一腳「跨」進了古人類研究的領域。

事實證明,這是世界上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大的古人類頭骨化石。有關研究論文和數據一經公布,引來國際古人類學界同行的羨慕。他和倪喜軍教授的團隊共同合作,由此發現了一個在東亞獨立演化的古人類第三支系——「龍人」(homo longi),也是和我們現代人親緣關系最近的姐妹群。

如果足夠幸運,也許能因此揭開近十年分子古人類學最激動人心的發現——「丹尼索瓦人」之謎。除了幾顆牙齒和半截指骨,這個消失的古人類群幾乎沒有留下任何形態學信息,卻被證實給今天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人、南亞澳洲島嶼的美拉尼西亞人留下特殊的「基因遺產」。

這位年過古稀的古生物學家依舊風風火火地奔波於各地:在中越邊境追蹤恐龍化石,在河北的實驗室主持、推動著研究項目,為爭取科研經費四處籌劃、張羅著。

采訪結束之際,我問季強:對地球長達35億年的生命起源和演化史,在有生之年還有什麼想解決的謎題呢?

「我是有一個特別想去解決的——找出地球上第一個長眼睛的動物。」他突然來了勁:幾億年前,很多生物都是沒有眼睛的,像珊瑚蟲、海綿動物還有多孔蟲。它們有的在水中漂來漂去,張著嘴靠過濾其他微生物來獲取營養。但是,等到進化到長出眼睛,就變成主動積極地攝取食物,生物進化就以加速度進行了,「所以,我很想搞清楚這個問題。」

「目前,我手頭還沒有(相關的化石證據),但我知道要去哪裡找。」他賣起了關子。那個煩人的老問題又冒了出來——「你說人家到時候會不會又說我亂跨界、多管閑事了呢?」

他像個在密謀著一場惡作劇的孩子,哈哈哈地爆笑了起來。

③ 請問 中國有名的生物學家都有誰

中國有名的生物學家都有:

  1. 孫雲鑄(1895年11月-1979一月五日)。
  2. 古生物學家興利達(1982年-)。

  3. 和古生物學家郝心(1965-)。

  4. 著名古生物學家朱民(1965年10月-)。

  5. 古生物學家的楊遵義(1908年10月7日-2009年9月17日)。

  6. 中國古生物地層學教育地層古生物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④ 世界上科學領域的名人有哪些

科學名人簡介(中國)

蔡倫(公元75年左右一121)
字敬仲,東汶桂陽縣人,先任小黃門,後任中常侍,兼任尚方令,掌管宮廷御用手工作坊。他總結了西漢以來麻質纖維造紙的經驗,改進造紙術,製成優質紙張「蔡侯紙」。造紙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對世界文明的傳播有過重要貢獻。

張衡(公元78—139)
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河南南陽人。曾任掌管天文的太史令之職,精通天文歷算。他創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儀器渾天儀和測定地震的地動儀,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食的原因,認識到了宇宙是無限的。

華佗(約145—208)
字元化,安徽亳縣人,是我國古代傑出的醫學家。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應用全身麻醉進行腹腔手術的醫生,曾成功地進行過諸如腹腔腫物摘除等大手術。他還創造了一套「五禽之戲」,這是一套摹仿虎、鹿,熊,猿,鳥五種禽獸動作的保健體操。華佗後來被曹操殺害。所著醫書已佚。

祖沖之(429—500)
字文遠,祖籍范陽(今河北淶水縣),是南北朝時期傑出的科學家,在數學、天文歷法,機械製造等領域都有卓越的貢獻。祖沖之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把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並和兒子祖目恆一起導出了球的體積公式,祖沖之在三十六歲時修改了歷法,編制了先進的大明歷。他還設計製造了利用水力磨面的水碓磨,。製造了「千里船」等。

畢異(?一約1051)
宋代平民發明家。他發明的活字版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活字印刷成為世界科學復興的手段,是對精神文明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沈括(1031—1095)
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杭州錢塘(今浙江杭蚶)人。他在許多領域有卓越貢獻。在天文學上,他根據長期觀測,制定了以節氣定月的「十二氣歷」,在物理學上,他發現了共振現象,磁偏角現象及凹面鏡成象規律,在地質學上,他根據化石現象作出了海陸變遷的結論。他的著作《夢溪筆談》記載了當時的科學技術成就,是一部傑出的科學巨著。

郭守敬(1231—1316)
元朝天文學家,水利學家和數學家,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他曾參加通惠河的挖掘,治理過黃河流域的水利。他參加編制了《授時歷》,革新和創造了許多天文儀器。他創造的「簡儀」使觀測精度大大提高,在世界上領先三百餘年。他還改革了仰儀、高表、候極儀等許多觀測天象的儀器,在全國設立二十七個觀測站,測定二十八宿及其他恆星的位置,達到了較高的精確度。

李時珍(1518—1593)
明代傑出的醫葯學家,蘄州人(今湖北蘄春)。出身醫葯世家。他發現前人著作《本草》中、有許多弄錯和遺漏的葯物,於是決定重新整理《本草》。他向農民,漁民,樵夫,葯農請教,參考歷代醫葯文獻八百多種,對葯物加以鑒別考證,糾正了古籍中的錯誤,收集整理了民間發現的許多葯物。經過二十七年的艱苦勞動,著成《本草綱目》;共記載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種,全書共五十二卷,一百九十萬字。這是一部傑出的醫葯著作,對葯物學,分類學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宋應星(1587一1634)
字長庚,江西奉新人。曾任江西分宜教諭。任職期間,系統地總結了當時農業和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寫成中國古代科技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天工開物》。全書共十八卷,分別敘述了飲食、衣服、染色、制陶、采礦,冶煉、兵器、舟車、紙墨、釀造、珠玉等十八個部門的生產操作過程。書中附有二百餘幅珍貴插圖。《天工開物》在我國曾長期失傳,但一直在日本流傳。辛亥革命後,由日本重歸祖國。本書已譯成多種外文,在世界科技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

詹天佑(1861—1919)
我國傑出的鐵路工程師,安徽婺源(今屬江西)人。早年留學美國,回國後從事鐵路建設。1905—1909年,主持修建我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他在工程中因地制宜地運用「人」字形線路,減少了工程數量,並利用「豎井施工法」開挖隧道,縮短了施工時間,出色地建成了北京—張家口鐵路。為了紀念他,在京張鐵路沿線青龍橋附近建有詹天佑銅象。

侯德榜(1890—1974)
化學家,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福建閩侯人。曾任塘沽永利鹼廠和南京永利硫酸銨廠總工程師兼廠長。解放後任中國科技協會副主席,化工部副部長等職。他在1939年首先提出聯合制鹼法的連續過程,對純鹼和氮肥工業作出了一定貢獻。國外稱他提出的制鹼方法為「侯德榜法」。主要著作有《鹼的製造》等。

李四光(1889—1971)
地質學家,湖北黃岡人。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和地質力學的研究。他的最重要貢獻是創立地質力學,用力學的觀點研究地殼運動現象,探索地殼運 動與礦產分布的規律。他用地質力學分析我國東部地質構造特點,指出了新華夏構造體系的儲油可能性,為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論指導。他最早研究中國冰川,認為中國存在第四紀冰川。在地震預報方面,他也有許多貢獻。曾任我國地質部部長等職。

竺可楨(1890—1974)
浙江上虞人。是中國近代氣象學,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對台風及物候與氣候的關系有深刻的研究。他的《物候學》是一部傑出的科學論著。、他根據大量古文獻;寫了《中國近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和《歷史時代世界氣候波動》等書,深刻論述了氣候的歷史變遷,得到世界氣象學者很高的評價。

⑤ 世界上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1、錢學森(著名科學家、物理學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做出許多開創性貢獻。)
2、錢三強(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核裂變」方面成績突出,是許多交叉學科和橫斷性學科的倡導者。為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立和「兩彈」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
3、竺可楨(地理學家、氣象學家、中國現代氣象學和地理學的一代宗師,是我國物候學研究的創始者、推動者)
4、李四光(古生物學家、地層學家、大地構造學家、第四紀冰川學家。是中國地質力學的創始人。「」化石新分類標準的提出、中國南方震旦紀與北方石炭紀地層系統的建立、中國東部第四紀冰川的發現與研究是他對地質科學的重大貢獻。)
5、袁隆平(農學家、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雜交水稻的創始人,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第一人。他於1981年榮獲我國第一個國家特等發明獎,被國際上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6、侯德榜(著名科學家,傑出的化工專家,我國重化學工業的開拓者)
7、周培源(著名力學家、理論物理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8、茅以升(著名橋梁專家、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
9、鄧稼先(物理學家,在核物理、理論物理、中子物理、等離子體物理、統計物理和流體力學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10、童第周(生物學家、中國實驗胚胎學的創始人)
11、錢偉長(著名力學家、應用數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近代力學的奠基人之一。兼長應用數學、物理學、中文信息學,著述甚豐。特別在彈性力學、變分原理、攝動方法等領域有重要成就。)
12、嚴濟慈(物理學家、教育家,中國現代物理研究奠基者之一。)
13、吳有訓(物理學家,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教育家)
14、張鈺哲(中國現代天文學家,「中華」小行星的發現者。)
15、湯飛凡(微生物學家,世界上第一個分離出沙眼病毒的人,沙眼病毒被稱為「湯氏病毒」)
16、丁穎(著名的農業科學家、教育家、水稻專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
17、梁希(林學家)
18、林巧稚(著名婦產科專家中國科學院第一位女學部委員。)
19、張孝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委等職。他長期從事內科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是中國胃腸病學的奠基人,一生確珍和治療了許多疑難病症。)
20、吳階平(醫學家,醫學教育家,中國泌尿外科開拓者之一,在泌尿外科、男性計劃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貢獻。)
(熱愛祖國)

⑥ 古生物學家有哪些

老實說,首先要解決的,是在野外維持生存的能力。。。

如果是團隊作業還好,你如果想做個單槍匹馬的古生物學家。

首要先學習自我靜脈注射,防治在野外考察時被毒物咬到無法及時治療而死亡。

累了,睡覺。。。

⑦ 歷史上偉大的科學家有哪些

10.牛頓(1642-1726年)

亞里士多德是一位偉大的早期希臘科學家,他在植物學、動物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氣象學和幾何學等自然科學領域做過許多研究。還創辦了逍遙學派,是科學的先驅者,是世界最偉大的10位科學家之一。

⑧ 偉大的科學家都有誰

1、楊振寧,出生於安徽省合肥市,是一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年,他與李政道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恆」理論,該觀念被實驗證明而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是最早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

1966年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愛因斯坦物理學講座教授,並任新創辦的該校理論物理研究所所長。其於1954年提出的規范場理論,於70年代發展為統合與了解基本粒子強、弱、電磁等三種相互作用力的基礎。此外楊振寧在統計物理、凝聚態物理、量子場論、數學物理等領域做出多項貢獻。

2 、李政道, 1926年生於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因在宇稱不守恆、李模型、相對論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樸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他31歲時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恆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的這項發現,由吳健雄的實驗證實。李政道和楊振寧是最早獲諾貝爾獎的華人。另有同名之國際著名免疫血液學家,中國HLA專業的奠基人,現任台灣慈濟骨髓捐獻資料中心主任李政道。

3、崔琦(英文名:Daniel Chee Tsui)是在中國河南出生並長大的美籍華人,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教授,從事電子研究工作,成就斐然。1998年10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繼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朱棣文等人之後,第7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裔。

4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年1月27日-),1936年出生,漢族,祖籍山東省日照市濤雒,華裔美國人,祖籍山東省日照市。美國實驗物理學家,現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並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類似的英文字母「J」為那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曾榮獲197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5、袁隆平,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並進行科學實驗。

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

⑨ 古生物學家有哪些

古生物學家是專精於古代生物研究的科學家,他們檢查化石中的植物、動物殘余物。化石中有機生物的殘余物,透露了結構、環境、演化和分布的細節。古生物學家對地質學也很有貢獻,藉著分析岩層間的關系,決定地貌和過去地質時代的氣候。 專門從事古生物研究的專家。古生物削減為研究古代生物,長年從事艱苦的野外考察,採集古生物化石,還需要刻苦鑽研歷史資料,了解最近的古生物研究信息,探究古生物進化演變的過程,研究古生物生存消亡的生態環境等。

閱讀全文

與全球古生物學家有多少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9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4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50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2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4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8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9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1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7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3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5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4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9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71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7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7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50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3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6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