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表現為
我國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表現為:A.生物安全法律法規體系仍需完善B.生物安全預警與保障能力不足C.公眾生物安全意識薄弱D.生物資源缺乏。
近年來,生物安全領域科技發展迅速,尤其在新發傳染病、實驗室生物安全、基因合成與編輯技術、疫苗研發、生物安全監測預警防控網路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五大建設中什麼是中國的短板
一是重大傳染病檢驗檢測能力和應急響應能力建設
加快改善疾控機構的設施設備條件和水平,爭取盡快實現每個省區市都有一個生物安全三級,即P3水平的實驗室,每個地級市爭取實現有一個生物安全二級,即P2水平的實驗室。
二是重大傳染病患者集中救治能力建設
構建重大傳染病患者集中救治體系,支持直轄市、省會城市、規模較大的地級市建設傳染病醫院或相對獨立的綜合性醫院的傳染病區;對人口規模較少的地級市,指定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作為傳染病患者的定點收治醫院。
加強縣級醫院建設。通過分層、分級、分類的建設,增強救治體系的彈性和韌性。
三是重大疫情救治基地改造升級建設
支持每個省區市依託當地高水平中西醫醫療機構,改造升級一到三所重大疫情的救治基地。有機結合儲備一批重症患者救治、普通患者監護、方艙醫院設施設備等應急物資,這些物資平時要保證當地醫院正常需求和使用,有重大疫情發生時,要服從國家統一調度。
四是重大傳染病隔離場所改造建設
支持一些地方把大型體育場館、體育設施、展覽館、會展中心等設施,在新建、在建項目中充分考慮應急需求,對場館設計、通風系統、後勤保障系統、上下水等通道、預留的介面都要考慮。制定預案,能夠快速讓這些場所轉變成輕症患者救治場所或隔離場所。
五是做好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建設,健全應急物資采購供應體系,保障采購供應鏈安全可靠
構建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吸引多方參與。盡快提升應急物資生產動員能力和調運保障能力,一旦有需要能夠快速不斷生產供應和補充,調運過程要有多方協同聯動機制。
(2)我國在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短板表現為什麼擴展閱讀: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體布局是五位一體,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報告對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闡述是,全面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
2012年1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中指出,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使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更加明確,有利於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
Ⅲ 如何做好醫學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
生物化學實驗室是醫學類中職學校比較重要的實驗室,生物化學實驗室的安全問題是研究在實驗過程中如何避免學生的人身傷害,儀器設備損壞和破壞環境事件的發生,因此,分析實驗室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建立生化實驗室安全防範機制,加強實驗室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1生化實驗室不安全因素分析
根據美國海音里希災害理論模型[1],實驗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隱患主要是不安全環境和不安全行為,不安全環境因素是指儀器設備、配套設施、化學葯品等因素處於不安全狀態,不安全行為是指人的不安全因素。
1.1環境因素
1.1.1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是指機械設備、壓力容器、水源、電源、光源輻射等不安全因素。
1.1.1.1儀器設備儀器安全事故主要指儀器傷人和設備損壞,儀器傷人主要是由於某些學校由於資金不足或生化實驗室重視程度不夠,有些儀器設備已經老化,但仍在使用,是主要的安全隱患。另外,中職學生自免試入學以來,素質明顯下降,經常會出現不按照正常操作規程操作儀器,造成儀器損壞而引發事故。
1.1.1.2壓力容器生化實驗室中常用的氫氣、氧氣、液氨等壓縮氣體容器,搬運時碰撞,安置時位置不當(靠近熱源或陽光曝曬),或者高壓滅菌鍋使用不當,極易引起火災、爆炸、中毒及環境污染等事故。
1.1.1.3 火災有些學校供電設施陳舊,線路老化,或超負荷運轉,極易引起短路,引發火災,或者在某些實驗過程中,需用酒精燈加熱,如果使用不當也會引發火災。
1.1.1.4水災有時在實驗過程中停水而忘記關閉水龍頭,或精密儀器擺放靠近窗戶,下雨時忘記關窗,都會造成實驗儀器的損壞。
1.1.2 化學因素
不安全的化學因素包括易燃、易爆、劇毒、強腐蝕的化學葯品。
1.1.2.1危險的試劑生化實驗中使用的危險試劑很多,如易燃的酒精、甲醇、乙醚等,易爆的三氯甲烷、苦味酸等,劇毒葯品像氰化物,還有常用的鹽酸、硫酸、氨水等強腐蝕葯品。
1.1.2.2化學污染在實驗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有毒、有害的氣體或化學廢液,處理不當就會污染環境或污染地下水,未經處理的實驗動物也會造成病毒傳播或環境污染。
1.2人為因素
1.2.1 實驗室管理人員因素
實驗指導教師或實驗室管理人員責任心不強而疏忽大意,或管理能力上缺乏必要的實驗室安全防範知識,在實驗前沒有對實驗室進行安全隱患排查,或者沒有對學生進行實驗室儀器、葯品等使用的安全教育,就會造成安全事故。
1.2.2 學生因素
現在的學生安全意識薄弱,好奇心強,即使老師在上實驗課前對學生進行了實驗室安全教育,仍有部分學生不按規定操作和使用儀器及葯品,發生危險後缺乏正確處理的知識,從而釀成重大事故。
1.2.3 管理體制
學校實驗室安全管理體制缺失,實驗室安全管理不是簡單的防水、防火、防盜,生物化學實驗室更需要專業的實驗室管理人員,才能正確管理使用生化儀器、強酸、強鹼及一些易燃、易爆的葯品。
2生化實驗室安全管理措施
2.1健全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
生物化學實驗室是醫學類中職學校重要的實驗室,尤其是像醫學檢驗等專業進行實驗教學的重要場所,為了保證實驗的安全和實驗教學的順利進行,必須制定一系列相應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崗位安全責任制度、安全應急預案、實驗室意外事故處理辦法、壓力容器及精密儀器的安全使用管理辦法、實驗室「三廢」處理辦法、易燃、易爆及劇毒葯品的管理制度、實驗室安全隱患定期排查制度等。在各種安全制度中,尤其要加強崗位責任制度的建設,明確崗位、責任到人,防止出現互相推諉、拖拉等現象的發生,有了好的管理制度,還要設立專業的管理人員,對有害試劑做到領用登記、出入登記,確保責任到人[2],這樣生化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才有保證。
2.2 定期排查不安全隱患
為了確保實驗室的安全,除了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和專業的管理人員外,還要求實驗室管理人員定期對實驗室進行安全隱患排查,防患於未然。按照美國海音里希的災難模型分析,產生事故的間接原因是環境因素,不良管理是產生事故的根本原因,而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因此,生化實驗室安全管理的核心內容就是排查環境的不安全狀態,防止人的不安全行為,阻斷事故的發生。
2.3 制定實驗室安全預案
在生化實驗中,每次都會接觸一些易燃、易爆、強腐蝕或劇毒的葯品,為了預防事故發生時能採取正確的處理方式,必須有安全急救論文聯盟www.LWlm.coM措施,在實驗室必須配備一般治療傷害的葯品和急救箱,並對相關實驗室人員進行急救訓練和安全培訓,以便在發生實驗室安全事故時能及時合理地處置[3-4]。安全預案對實驗室可能發生的危險進行預案准備,包括火災、水災、化學灼傷、玻璃儀器割傷等的處理方案,一般中毒的應急處理,及對觸電事故的處理。
2.4 科學管理,強化環保意識
實驗廢液有的具有強腐蝕性,有的剩餘標本有傳染性,如果處理不當會對人或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因此,實驗排放物的管理是實驗室安全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教育部、國家環保總局下發的《關於加強高校實驗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教技[2005]3號)[5]的精神,首先將實驗室排污管理納入學校日常工作計劃;其次,實驗室要採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的試劑;再次,要有實驗室污染物排放的制度,定期按規定處理,確認達到安全排放標准後方可排放,預防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和擴散。
Ⅳ 我國面臨哪些生物安全和挑戰
我國面臨的生物安全和挑戰是新突發傳染病造成難以估量的生命、財產損失,外來入侵生物危害不斷加劇,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嚴重,國家利益蒙受巨大損失,生物戰威脅將長期存在,生物恐怖襲擊不容忽視,轉基因生物的大規模應用可能產生潛在風險。
生物安全一般是指由現代生物技術開發和應用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的潛在威脅,及對其所採取的一系列有效預防和控制措施,基於生物技術發展有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人們提出了生物安全的概念。
發展背景
生物安全問題引起國際上的廣泛注意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由UNEP、WHO、UNIDO及FAO聯合組成了一個非正式的關於生物技術安全的特設工作小組,開始關注生物安全問題。國際上對生物安全立法工作引起特別重視是在1992年召開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
此次大會簽署的兩個綱領性文件21世紀議程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均專門提到了生物技術安全問題,從1994年開始,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和生物多樣性公約CBD秘書處共組織了10輪工作會議和政府間談判,為制訂一個全面的生物安全議定書做准備。
1999年2月和2000年1月先後召開了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大會特別會議及其續會,130多個國家派代表團參加會議討論有關問題,其中歐盟15國最為積極,環境部長全部到會,美國副國務卿參加了此次會議。
Ⅳ 目前,我國面臨的安全威脅有哪些
我國生物安全領域面臨風險,當前我國生物安全領域存在的8方面主要風險:
1、重大新發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
2、生物技術發展。
3、實驗室安全。
4、人類遺傳資源和生物資源安全。
5、外來物種入侵和生物多樣化。
6、微生物耐葯。
7、生物恐怖襲擊。
8、生物武器威脅。
生物安全指國家有效防範和應對危險生物因子及相關因素威脅,生物技術能夠穩定健康發展,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態系統相對處於沒有危險和不受威脅的狀態,生物領域具備維護國家安全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介紹
我國是世界上陸地和海洋領國最多的國家。陸上領國有14個,海洋領國有6個,有些領國與我國長期存在領土、海洋權益、邊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矛盾,這些矛盾因素相互交錯,導致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異常復雜。
實現祖國統一,任重道遠。祖國的年青一代應該增強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
Ⅵ 全球掀起高水平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潮!關於生物安全實驗室,你知道多少
首先是生物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生物安全應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發展和安全,堅持以人為本、風險防範、分類管理、協調一致的原則。境外組織或者個人通過運輸、郵寄、攜帶危險生物因子入境或者以其他方式危害我國生物安全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並可以採取其他必要措施。
要知道的是生物安全實驗室是指設計和建設標准化的實驗室設施。配置實驗設備,使用個人防護用品(硬體)以及實驗室人員嚴格遵守標准化的操作規程和執行嚴格的安全管理規定(軟體)。確保最終操作生物危險因子的工作人員不受實驗對象的傷害,周圍環境不受其污染,實驗因子保持原有性質。
Ⅶ 我國生物工程方面的產業不足,原因在於國內甚至國際在研究轉化為工業化上還遠遠不夠,國家和政府如何鼓勵
目前我國生物工程產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人才和技術,大量缺乏一些高端的科技人才和海歸,因為我國現在生物科研條件比較落後,那些高端人才和海歸回來的話沒有相應的科研條件,很可能導致他們做不成成果來,同時待遇不是太好,我們國內和科研機構的行政化太嚴重,科研人沒有地位,還不如一個公務員。所以想要發展我國的生物工程產業,首先國家要大大加大生物方面的資金投入,提供國際一流的實驗設備和實驗場所,提高他們的待遇,同時讓科研人員獨立起來,不再受行政人員的壓迫,成立學術委員會,有學術委員會獨立自主的管理學術事務。國家要肯花大量血本來吸引這些人才,因為他們只要一回來。第一,有可能就是兩個人才了;第二,他們可以用先進的思想和技術培養更高水平的人才;第三,我國生物產業就有了技術支撐。其實現在想搞生物這方面的有錢人好多,他們知道是很有前途的,但好多情況是缺乏技術支撐,如果有相當成熟的技術,去搶的人不在少數。對於在校生,我想首先要學好自己的專業知識,真真正正的熟練掌握自己的專業知識,同時要盡快進實驗室跟著導師做些試驗,把自己學過的知識加以利用,同時要多讀一些好的文獻和國外書籍,拓寬自己的知識面。要學會大膽創新,沒有創新和細心很難有很大成就。另外要學會耐得住寂寞,學會享受獨自在實驗室的美好生活,要有十年磨一劍的精神,不怕做的多,就怕做的精、做的透!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如果還要別的給我回復。謝了!
Ⅷ 當前我國總之安全形勢不容樂觀種業安全面臨卡脖子難題嗎
自古以來,糧安天下,種為糧先。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之本。種子是國家糧食安全的源頭,種業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中之重。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強種子庫建設。要尊重科學、嚴格監管,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要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立志打一場種業翻身仗。要打種業翻身仗,首先要防止「卡脖子」。當前,我國種業存在五大「卡脖子」風險,必須未雨綢繆加強防範。
一是種質資源引發的國家種業源頭安全風險。種質資源是國家種業競爭力的重要標志之一,我國作為世界上生物物種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不僅種類多、數量大而且分布廣,我國的3萬多種高等植物,使我國種質資源位居全世界第三,植物物種佔世界總數的11%,這是我國幾千年積累的資源和財富。當前,我國種質資源流失的現象比較嚴重,很多自己的傳統種植資源流傳國外,被別國改造申請知識產權保護,發達國家利用生物育種知識產權戰略,極力圈佔我國的種質資源,以此提高未來發展的主動權和控制能力。我國種質資源利用不充分,保護不徹底,一方面存在被別國竊取據為己有的風險,另一方也存在逐漸消失的風險。長此以往,將出現種業源頭被「卡脖子」的風險。
二是民族品種消失引發的傳統物種多樣性風險。農業品種多樣性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民族土種資源是重要的生物育種資源,土種含有的地方特色基因異常豐富,是生物研究的重要標本,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珍貴資源。而隨著土種的不斷消失,土種擁有的生物物種資源,包含種內的遺傳資源和農業育種意義上的種質資源也將隨之消失而永遠滅絕。如良種豬進入我國約30年,卻替代了養殖改良近9000年的土豬,很多珍貴的土種豬品種幾乎絕種。據報道,優質的溫州平陽土種母水牛僅存欄210頭,種公牛僅剩12頭,絕種岌岌可危。珍貴的農業遺傳資源是解決人類未來生存和發展問題的戰略資源,土種的不斷消失將是中華民族的巨大損失。據統計,我國50年代初約種植10000個小麥品種,到現在全國推廣種植的小麥品種只有400多個了,其中許多的地方土品種幾乎滅絕。我國主要糧食作物1956年有11590個地方品種,而2014年不倒60年的時間只剩下了3271個,喪失比例高達71.8%。
三是外來物種入侵引發的種業國門安全風險。外來入侵物種是可以給當地的生態系統或景觀造成明顯的損害或影響的物種。森林消失、生物環境破壞、草場退化、沙漠擴展、沙塵暴頻發、水體污染……這都與破壞生態系統穩定的外來生物入侵息息相關。隨著外來入侵物種數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積極防治外來物種入侵是加強生物多樣性管理、保障生物安全的重要任務之一。2020年6月2日,生態環境部發布《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公報顯示,我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四是前沿育種技術與與安全防禦技術落後引發的安全風險。中國種業論文數量世界第一,佔全球作物育種領域全部論文量的20%。但「論文強國」沒能造就「種業強國」。種業研發是種業發展的核心指標。一方面,我國種業研發的投入主體不強,種業研究企業投入積極性不高,國家公共投入不足,種業研究的主體集中在科研部門,企業規模普遍弱小,企業的研發主體力量發揮不足,影響種業向高尖端領域的擴張與滲透。當前生物育種的分子育種等轉基因育種前沿技術,中國盡管是世界少數能夠參與的國家之一,但是,我們的研究水平並不是宣傳的那麼高,在種業前沿技術研發中與發達國家還存在很大距離。如當前將近90%的分子育種技術和專利掌握在美國等科技強國手中,我們掌握的比例很少,分子技術很容易被「卡脖子」。另一方面,如果不僅在育種技術的高尖端前沿科技不足,不僅種業「晶元」級的高技術很容易被人「卡脖子」,而且我們的種業安全防禦技術不同步,面對轉基因種業帶來的安全隱患,我國防範技術也不強,應對生物育種負面技術和危機的技術短缺,國家種業技術安全存在受制於人的潛在風險。
五是國際生物育種技術壟斷引發的種業和農產品貿易戰風險。當前,生物技術不僅是美國和歐盟等國家產生國際貿易摩擦的一個主要因素,還是引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糾紛的導火索。生物育種技術的世界戰爭已經在技術創新、技術使用、生物原料、種質資源等領域全面展開,與人類糧食安全、生命健康與安全、能源安全等息息相關的生物技術貿易戰,是人口大國生死攸關的戰爭。2018年以來這場由美國單方挑起的中美貿易戰,表面上是貿易逆差,實質上是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創新發展的戰爭,已經波及到我國以生物技術息息相關的農業貿易。生物育種技術作為生物技術的核心,必將越來越成為各國關注和競爭的焦點。因此,未雨綢繆農產品和農業技術特別是種業技術的貿易戰,作為農業大國和人口大國的中國是絕無選擇的戰略。當前,中國種業國際市場競爭力與大國地位極不相稱,真正能夠參與國際種業競爭的企業還沒有幾家,有核心市場競爭力的企業更加少,加之,種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等都不完善,我國種業在國際種業市場貿易中話語權比較弱,動不動就有可能被別人「掐脖子」。
誠然,我國種業在國家的強大保護下,已經有了相當大的進步,應對風險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以上這些風險有的還是潛在的,暫時還不會出現。但是,作為人口大國,種業安全是治國理政的基石不能出半點紕漏。因而必須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把種業安全風險納入嚴格的監控之中,加快建立可持續、現代化的種業安全保護體系。
Ⅸ 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主要是什麼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哪些方面
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8220/41430/41433/3029149.html講的是面臨的問題。
我國在保護和持久使用生物多樣性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1.生物多樣性喪失的趨勢未得到有效控制。全國有瀕危或接近瀕危的高等植物4000~5000種,占總數的15%~20%。野生植物如蘇鐵、珙桐、金花茶桫欏等已瀕臨滅絕。上世紀在我國已滅絕的野生動物有普氏野馬、高鼻羚羊。接近和瀕臨滅絕的有蒙古野驢、野駱駝和普氏原羚等。《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中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個物種。保護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地和生境,提高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和管理水平,是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之一。
2.生物入侵,威脅國內生物物種的安全,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數據顯示,世界上100種最壞的外來入侵物種約有一半入侵中國。每年全國因松材線蟲、濕地松粉蚧、美國白蛾等森林害蟲入侵危害森林面積達150萬公頃。一些生物學家指出,一旦某種「生物入侵者」在新的環境中站穩腳跟,開始大規模繁衍後,其數量將很難控制。即使在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面對那些適應能力和繁殖能力很強的動植物,人們仍舊束手無策。例如原產南美洲的水葫蘆,上世紀入侵上海,年年頑強地在黃浦江、蘇州河水面滋長蔓延,成為上海市改善水質和水面環境的大敵,有關部門每年都不得不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打撈水葫蘆。
3.生物遺傳資源流失嚴重。生物遺傳資源是指具有實用或潛在實用價值的任何含有遺傳功能的材料,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的DNA基因、基因組、細胞、組織、器官等遺傳材料及相關信息,是生物科學研究重要基礎、人類生存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國際上已將對生物遺傳資源的佔有情況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國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近年來,發達國家採取各種手段,不斷從發展中國家搜集、掠奪生物遺傳資源,並通過對世界生物遺傳資源的控制,進而加速對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佔有和經濟壟斷。我國是世界上生物遺傳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也是發達國家掠取生物遺傳資源的重要地區。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有量居世界首位,我國擁有高等植物3萬余種,脊椎動物6千多種,均居世界前列,是世界8個作物起源中心之一,在漫長的農牧業發展過程中,培育和馴化了大量經濟性狀優良的作物、果樹、家禽、家畜物種和數以萬計的品種。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野生大豆資源佔全世界的90%以上,共計6000多種。但是現在國外一些國家作物基因庫中保存的大豆資源卻達2萬多份,很多原產於我國的大豆資源已經成了外國的專利產品,我國已從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國變為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我國生物遺傳資源的引進、輸出處於失控階段,非法帶進帶出境的生物物種資源量遠遠超過官方渠道交換的進出口數量。
我國現有的遺傳資源管理規定是在其它法律法規之下附帶作出的,內容很不完善,尤其是在遺傳資源的取得、惠益分享和專利制度方面基本上是空白,使很多想通過合法途徑獲取生物遺傳資源的外國公司感到無所適從,而有些外國公司卻通過合作研究或共同建立資料庫等方式,無償竊取我國遺傳資源。我國當務之急是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等的有關規定,將遺傳資源管理從速納入立法議程,與其它問題合並制定《生物多樣性法》,並嚴格執行。
4.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後果十分嚴重。隨著人們經濟條件的改善,食用野生動物的情況愈演愈烈。濫食野生動物的陋習促使野生動物資源過度開發,是推動野生動物非法貿易的原動力,已對我國及周邊國家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造成危害。加快野生動物管理和可持續利用的立法進程,尤其是完善作為食品的野生動物的管理和立法,提倡新的飲食文化和飲食觀念,已經刻不容緩。
5.對轉基因作物的政策不明確,影響較大。隨著生物工程技術的迅速發展,科學家研製出越來越多的基因農作物。這些農作物可以像普通農作物一樣在田地里生長,但是卻能產生普通農作物所不能產生的葯品和化學物質。正因為如此,人們十分擔心這些作物一旦不慎流入食物中,將會帶來可怕的災難;美國准備修改有關法律,更嚴格地控制生產葯品和化學品的基因作物從而確保食品的安全。我國也需要一部法律來規范各部門的行動,從而確保我國人民的食品安全。
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在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三個水平上採取保護戰略和保護措施.主要有:
1.就地保護,即建立自然保護區,
2 .遷地保護,如建立遺傳資源種質庫、植物基因庫,以及野生動物園和植物園及水族館等。
3. 制定必要的法規,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損失的活動進行打擊和控制。
保護生物多樣性,是全球共同的大事,最主要的是要行動,這必須所有締約國廣泛合作,積極行動,制定必要的法規,對生物多樣性造成重大損失的活動進行打擊和控制,對瀕臨滅絕的物種、破壞嚴重的生態系統和遺傳資源實行有效的保護和搶救。 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