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底深處都有哪些魚類的存在,它們是如何在黑暗中生存、覓食
找到了一些參考:
深海底面的面積無比遼闊,1000米以深的海底,占整個海底面積的80%以上,相當於海平面以上陸地面積的近2倍。隨著海水深度的增加,那裡的光線越來越暗,水溫越來越低、生物了越來越少。深海的溫度隨海域緯度及海水深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別,例如,從接近兩極海域的-1.8℃到低緯度區1000米深處的7℃-8℃不等,再往深去還要低一些。鹽度穩定為35。溶解的氧氣量相對要高。水的壓力巨大,例如,在10000萬米深處,動物體表的每平方厘米面積上,就要受到1000千克的壓力,這對深海動物的生理、生化不能不產生很大影響。那裡除了生物發出的幽幽熒光之外,到處是永恆的黑暗,沒有白天黑夜之分,也無春夏秋冬這不同,甚至千年百年都沒有什麼變化。
所以深海的生物稀少。海洋的生物量80%都是分布於1000米以淺的水層中,隨著深度的增加,底棲動物的數量漸少。例如,在富饒的淺海參,底棲生物量可達每平方米5500克,在大陸架,即水深200米以淺的大陸沿岸海域,生物量為每平方米200克,而在海洋深淵帶每平方米只有0.001克。當然海底熱泉附近,發現有特殊的生物群落,那裡生物非常豐富,有待人們進一步去研究。
一、深海游泳生物有節肢動物、蝦、烏賊、章魚和魚等。深海頭足類,沒有它的淺海兄弟那麼神氣,它們身上的肌肉少,比較脆弱,運動慢得多。蝦不多見,佔主導位置的是魚,已發現150多種,只佔中層魚種數的10%,其中70%屬於角(魚安)(魚康)類。這類魚口大得驚人,身體扁扁的,頭大尾小,樣子非常難看。它們都不大愛活動,只張開大口,靠擬鉺誘捕獵物。這擬餌由背鰭前部鰭條衍生而成,即為一根長長的柄上有一個圓形膨大部,狀如燈籠,內有發光器。發光器發出幽幽的光,「燈籠」在長柄上不停地擺動,狀如游動的小動物。有些魚誤以為這是可口的美食,游過去剛要去咬,早被一直在守株待兔的(魚安)(魚康)一口吞進肚裡。不管是魚還是別的什麼動物它統統能吃。這類魚還有一個特點,特別雄魚都長在雌魚身上,永遠不離不棄。當它們孵化出來不久就忙著找配偶,雌魚發出一種特殊香氣吸引雄魚,雄魚一日找到雌魚緊緊咬住不放,至於咬到什麼地方它滿不在乎。時間一久,雄魚的口就和雌魚皮膚吻合在一起,消化系統全部退化,全靠雌魚供養,所以身體越來越小。雌魚可以長到6-8千克重,雄魚只有幾克重,到了生殖季節就用不著再到處尋找配偶了。
二、由於深海食物供應匱乏,所以深海動物在生殖上往往只產為數不多且帶有大卵黃的卵,孵化出的幼體依靠卵黃的營養就能很快發育成小的成體狀幼體,無脊椎動物和多數魚類都是這樣繁殖的。
在這遼闊、寒冷、黑暗的深海環境中生活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游泳生物,都有一系列適應環境的手段和能力,尤以游泳生物最明顯。例如,深海魚最突出的特點是嘴巴大,因深海的食物稀少,一旦碰到食物,口越大,一口吃進的食物就越多,生存的機會就越大。像巨喉魚的巨大口部成了魚的主體,其餘部分倒像是口的附屬部分了。有的魚能吞下和自己身體一樣大的食物,有些(魚安)(魚康)魚甚至能吃下相當於自身大3倍大的食物。有些動物比淺海的相近種要小,但也有一些動物反而比淺海種大,如深海多毛類蟲有2米多長,浮游動物身體也趨於增大,如撓足類在2000米深處最大,可達17毫米,糠蝦在深海可達10厘米。
深海動物的代謝率很低,為相近的淺海動物的1/100,連細菌分解有機物的速度也很慢,魚和無脊椎動物的耗氧量比淺海相近動物低100倍。深海動物身體組織中含的水分多,含的蛋白質和類脂物質少,這也是代謝率低的原因之一。由於代謝率低,其壽命反而長,如一種雙殼貝類,50年才性成熟,100年長到最大,充其量不過幾毫米長。
深海動物的嗅覺還是很敏感的,例如深海鰻魚靠嗅覺來找到並鑒別雌雄,另一些深海動物靠嗅覺找到食物,一些食腐肉的魚、端足類和蝦靠氣味能很快找到食物。有人把誘餌沉到1800米深的海底,不到1個小時就誘捕了800個端足類動物,到9600深還能誘捕到端足類。一般是端足類先找到食物,然後魚和蝦很快就被吸引過來。
許多深海動物包括魚、蝦、頭足類等都能發光,在漫漫長夜的深海之中,發出點點星光,一閃一閃,彷彿是在遙遠的天際閃爍的小星星。發光的目的是恐嚇敵害,誘捕食物,吸引異性,找到同伴。在中上層的魚魚眼往往很大,且像望遠鏡一樣成筒狀,方向朝上,因光是從上方來,這樣可以充分接受上方來的微弱光。而在中下層,除了生物發的光以外無任何光線,即使視力再好也無用武之地,所以許多魚索性眼都退化,成了瞎子。但它們的側線發達,許多鰭條延長成絲狀,其作用像盲人探路用的竹竿一樣,可以察知周圍的微弱動靜。因深海的水很穩定,任何動物的一舉一動,都會引起水的振動,都會被發覺。
1000米以淺的動物體色鮮艷,有不少呈紅色或紫紅色;千米以深的動物,體色多為深褐色或黑色,這種顏色能最大限度在吸收生物發的光,又不易被捕食者發現。
總之,深海的惡劣生活環境,也造就出了特殊的深海生物。
❷ 深海有哪些生物
一提起深海,人們自然會把它同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聯系起來。大家都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沒有太陽,植物就不能生長;而沒有植物,動物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條件。那麼,在深海里,常年漆黑一片,應該是不會有生物存在的。美國的一艘深海探測器「阿爾文號」通過對深海進行考察,對以上說法提出了嚴峻的挑戰。
1977年2月,「阿爾文號」在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群島附近幾千米深的海下熱泉處發現,這個終年黑暗沒有陽光的世界,其實是一個繁衍生命的沃土,在這里,生活著許多蛤、貝、白蚌、蟹和紅冠蠕蟲等動物,但其形狀卻與陽光世界裡的有很大區別。這里的紅冠蠕蟲最長的達2~3米,它用白色外套管把自己固定在岩石上,保護著自己的柔軟身體。它沒有嘴,沒有眼睛,也沒有消化系統,就靠著伸出套管頂端的身體過濾海水中的食物。它的血液里充滿了富含鐵質的血紅蛋白,因此顯得格外紅。有一種巨蛤足有1英尺長,也是靠著過濾水中的顆粒食物生活。毛茸茸的深水白蚌與陸地上的蒲公英極為相似,好像與僧帽水母有一定的親緣。還有一種像蝦一樣的動物,在眼睛柱柄的末端長著肉冠,用它在岩石上刮取食物。還有樣子像蟹的東西,長著長腿的小蜘蛛,等等。這一切,給科學家們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怎麼給它們分類?它們在沒有陽光的世界裡是怎麼生活的?這些都是未解的謎。
有人曾對這些深海生命的生存條件進行過分析,認為海水經過高溫和高壓,所含的硫酸鹽變成硫化氫,有些細菌就靠著硫化氫進行代謝,靠吸收溫泉熱能而得以繁殖;一些小動物則靠過濾這些細菌生存,大的動物又以小的動物為食物。就這樣,在沒有陽光的深海世界裡,形成了一條獨特的食物鏈,由此而維持了一系列生命的生存。
如果這一說法成立的話,那麼,它給人類的啟示將是極為深遠的:人們一方面可以發展沒有陽光的世界裡的生物,另一方面,還可以探索沒有陽光的星球上的生命。
❸ 深海的生物分別有哪些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游泳和底棲三大類。
浮游生物
由細菌、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等的一些種類組成,種類和生物數量均較少。生物數量通常隨水深增加而明顯降低。深海浮游動物多為雜食或肉食性。
游泳生物
深海中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
底棲生物
深海底棲生物是指生活在深海底部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泳的生物,主要包括個體大小在2~40μm之間的微型底棲生物、個體大小在42~1000μm之間的小型底棲生物和個體大小在1000μm以上的大型底棲生物,深海底棲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在水深2000~3000m處底棲生物種類較多,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
❹ 深海里除平均一年見一次的冥河水母,還有啥可怕的生物
患有深海恐懼症的人,到底在恐懼什麼呢?是害怕冰冷的海水,還是看不到底的海洋,或者是藏在深海內的那些巨大的怪物們?
到目前為止,我們所知的關於冥河水母的信息並不多,也不知道除了這種水母之外,深海裡面還有多少可怕的大型生物呢?
❺ 海底深處的生物是什麼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深海地區終年黑暗,陽光難以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深海生物按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生物、游泳生物、底棲生物三大類。
深海中的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
❻ 深海里有什麼動物
深海里有深海鮟鱇、皺鰓鯊、吞噬鰻、短腳雙眼鉤蝦、白色盲蝦。
1、深海鮟鱇
俗稱燈籠魚,生活在1000米深的海洋中,頭部懸吊一個發光器,並不斷閃爍,可以作為誘餌來誘惑獵物。
2、皺鰓鯊
生活在1500米左右深海動物,樣子看起來就像傳說中的「惡龍」,皺鰓鯊是一種非常兇猛的獵食者。
3、吞噬鰻
生活在1000~2000米處,可以長到1米多,吞噬鰻擁有獨特的大嘴,尾部有著發光器官,可以吞下比它本身還大的獵物。
4、短腳雙眼鉤蝦
這是一種生活馬里亞納海溝10000米以下深度的生物,體長2~5厘米;在2009年,日本研究團隊把四個裝有食物的陷阱,沉入馬里亞納海溝,拉上來後共捕捉到185隻短腳雙眼鉤蝦。
5、白色盲蝦
這是一種生活在5000米深的蝦類,背部可發光,喜歡大量聚集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
❼ 深海,幽暗封面的水裡,到底有什麼生物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終年黑暗,陽光完全不能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長,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並隨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斷減少。主要由棘皮動物海參、海膽、海百合、海星,甲殼動物蝦、蟹和深海魚類等組成。其生態特徵為:嘴特大,牙齒尖銳,眼睛或觸覺器官高度發達,身體柔軟而有滲透性,以便與外界壓力保持平衡,常有發光器官或發光組織, 水深超過2000米時,色澤較暗淡(如灰白或黑色)。
❽ 海底最深處有什麼動物
1、海百合
海百合屬於棘皮動物門,海百合綱,海生無脊椎動物的統稱,成體以柄固著於海底而生活。
柄上有鱗莖狀的身體和羽狀分枝形似蕨葉的觸手(腕),整個動物外形似植物。柄由石灰質的圓盤構成;身體具內骨骼,由排列緊密的石灰質骨片構成。
海百合主要見於深海,以有機物碎屑為食。現存80種,長度均不超過60公分(24吋)。許多種歸屬於後海百合屬(Metacrinus),分布范圍從日本到澳大利亞。美麗新海百合(Neocrinus decorus)是西印度群島的常見種。
2、海星
海星,是棘皮動物中結構生理最有代表性的一類。體扁平,多為五輻射對稱,體盤和腕分界不明顯。生活時口面向下,反口面向上。
腕腹側具步帶溝,溝內伸出管足。內骨骼的骨板以結締組織相連,柔韌可曲。體表具棘和叉棘,為骨骼的突起。
從骨板間突出的膜質泡狀突起,外覆上皮,內襯體腔上皮,其內腔連於次生體腔,稱為皮鰓,有呼吸和使代謝產物擴散到外界的作用。水管系發達。個體發育中經羽腕幼蟲和短腕幼蟲。
現存種類1600種,化石種類300種,廣泛分布於砂質海底、軟泥海底、珊瑚礁及各種深度的海洋中。
3、海參
海參屬於無脊椎動物、棘皮動物門、海參綱。全球有900多種,我國約140種。其中印度洋、西太平洋海區是世界上海參種類最多、資源量最大的區域。
我國海參分布在溫帶區和熱帶區,溫帶區主要在黃渤海域,主要經濟品種是刺參,也是我國最為知名的海參種類,熱帶區主要在兩廣和海南沿海,主要經濟品種有梅花參等。
萬米深海溝最普通的動物就是海參。但是,深海海參不能食用。食用海參多棲息硬的石底、珊瑚礁底或珊瑚砂底。他們在海底能緩慢地匍匐前進,或潛伏於沙底或躲藏在石下。刺參有「夏眠」現象,玉足海參有「冬眠」現象。
4、蟹
蟹是十足目短尾次目的甲殼動物,尤指短尾族的種類(真蟹)。亦包括其他一些類型,如歪尾族的種類約有4700種。其分布見於所有海洋、河流及陸地。
蟹的尾部與其他十足目(如蝦、龍蝦、螯蝦)不同,捲曲於胸部下方,背甲通常寬闊。第一對胸足特化為螯足。通常以步行或爬行的方式移動。
普通濱蟹的橫行步態為人們所熟悉,亦為多數蟹類的特徵。梭子蟹科的種類及其他一些類型,用扁平槳狀的附肢游泳,動作靈巧,大鉗子很有力。我國蟹的資源十分豐富,其中以長江下游的太湖大閘蟹、高郵湖大閘蟹、陽澄湖大閘蟹出產的大閘蟹為上品。
蟹有很多種類,大部分蟹類可以食用。大部分吃得最多的都來源於大海或者淡水湖泊區域。
5、章魚
章魚:為章魚科26屬252種海洋軟體動物的通稱。為頭足綱最大科,可分為深海多足蛸亞科(Bathypolypodinae)、愛爾斗蛸亞科(Eledoninae)、谷蛸亞科(Graneledoninae)和蛸亞科(Octopodinae)。體卵形或卵圓形,肌肉強健,外套腔開口窄,體表一般不具水孔。
該科是重要的商業性頭足類,中國南部沿海的真蛸(普通章魚)和北部沿海的短蛸均有一定產量。蛸的干製品稱「八蛸干」或「章魚干」,除食用外,在醫葯上尚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
為溫帶性軟體動物,生活在水下,適應水溫不能低於7℃,海水比重1.021最為適宜,低鹽度的環境會死亡。能攝食大型動物性浮游生物而成長。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大洋的熱帶及溫帶海域。
6、烏賊
烏賊本名烏鰂,又稱花枝、墨斗魚或墨魚。是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烏賊目的動物。烏賊遇到強敵時會以「噴墨」作為逃生的方法並伺機離開,因而有「烏賊」、「墨魚」等名稱。
其皮膚中有色素小囊,會隨「情緒」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和大小。烏賊會躍出海面,具有驚人的空中飛行能力。與魷魚和章魚一樣屬海洋軟體動物,三者均不屬於魚類。
❾ 最恐怖深海生物有哪些
毒蛇魚。毒蛇魚有一些全身黑色,在身體的某些地方長有發光的器官,包括一個用來作捕食誘餌的長長背鰭。另一些(以及其他許多深海的魚類)並不含有任何的色素成分,所以它們看起來是「透明」的;它們還有大大的眼睛,為了在黑暗的海底收集到更多的光線;而發光器官是通過一些化學過程實現放出光芒的效果。
❿ 大海有多深深海中黑暗寒冷,還有哪些奇形怪狀的生物
人類已知的最深的海底深度大約是11千米深,有些不見光日的生物還沒被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