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生物的起源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或構成生命的有機物,來自於其他宇宙星球或星際塵埃。持這種假說的學者認為,某些微生物孢子可以附著在星際塵埃顆粒上而落入地球,從而使地球有了初始的生命。但我們知道,宇宙空間的物理條件,如紫外線等各種高能射線以及溫度等條件對生命都是致命的,而且,即使有這些生命,在它們隨著隕石穿越大氣層到達地球的過程中,也會因溫度太高而被殺死。因此,像微生物孢子這一水平的生命形態看來是不大可能從天外飛來的。但是,一些學者認為,一些構成生命的有機物完全有可能來自宇宙空間。1969年9月28日,科學家發現,墜落在澳大利亞麥啟遜鎮的一顆炭質隕石中就含有18種氨基酸,其中6種是構成生物的蛋白質分子所必須的。科學研究表明,一些有機分子如氨基酸、嘌呤、嘧啶等分子可以在星際塵埃的表面產生,這些有機分子可能由彗星或其隕石帶到地球上,並在地球上演變為原始的生命。
B. 最早的生物起源於什麼
是藍藻
藍藻是藻類生物,又叫藍綠藻;大多數藍藻的細胞壁外面有膠質衣,因此又叫粘藻。在所有生物中,藍藻是最簡單、最原始的一種。
科屬分類
藍藻屬藍藻門
分為兩綱: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
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有藻殖段。
藍藻在地球上大約出現在距今35~33億年前,已知藍藻約2000種,中國已有記錄的約900種。分布十分廣泛,遍及世界各地,但大多數(約75%)淡水產,少數海產;有些藍藻可生活在60~85℃的溫泉中;有些種類和菌、苔蘚、蕨類和裸子植物共生;有些還可穿入鈣質岩石或介殼中(如穿鈣藻類)或土壤深層中(如土壤藍藻)。
藍藻是單細胞生物,沒有細胞核,但細胞中央含有核物質,通常呈顆粒狀或網狀,染色體和色素均勻的分布在細胞質中。該核物質沒有核膜和核仁,但具有核的功能,故稱其為原核。和細菌一樣,藍藻屬於「原核生物」。它和具原核的細菌等一起,單立為原核生物界。
形態
藍藻不具葉綠體、線粒體、高爾基體、內質網和液泡等細胞器,含葉綠素a,無葉綠素b,含數種葉黃素和胡蘿卜素,還含有藻膽素(是藻紅素、藻藍素和別藻藍素的總稱)。一般說,凡含葉綠素a和藻藍素量較大的,細胞大多呈藍綠色。同樣,也有少數種類含有較多的藻紅素,藻體多呈紅色,如生於紅海中的一種藍藻,名叫紅海束毛藻,由於它含的藻紅素量多,藻體呈紅色,而且繁殖的也快,故使海水也呈紅色,紅海便由此而得名。藍藻雖無葉綠體,但在電鏡下可見細胞質中有很多光合膜,叫類囊體,各種光合色素均附於其上,光合作用過程在此進行。
藍藻的細胞壁和細菌的細胞壁的化學組成類似,主要為粘肽;貯藏的光合產物主要為藍藻澱粉和藍藻顆粒體等。細胞壁分內外兩層,內層是纖維素的,少數人認為是果膠質和半纖維素的。外層是膠質衣鞘以果膠質為主,或有少量纖維素。內壁可繼續向外分泌膠質增加到膠鞘中。有些種類的膠鞘很堅密拌可有層理,有些種類膠鞘很易水化,相鄰細胞的膠鞘可互相溶和。膠鞘中可有棕、紅、灰等非光合作用色素。
藍藻的藻體有單細胞體的、群體的和絲狀體的。最簡單的是單細胞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細胞分裂後子細胞包埋在膠化的母細胞壁內而成為群體,如若反復分裂,群體中的細胞可以很多,較大的群體可以破裂成數個較小的群體。有些單細胞體由於附著生活,有了基部和頂部的極性分化,絲狀體是由於細胞分裂按同一個分裂面反復分裂、子細胞相接而形成的。有些絲狀體上的細胞都一樣,有些絲狀體上有異形胞的化;有的絲狀體有偽枝或真分枝,有的絲狀體的頂部細胞逐漸尖窄成為毛體,這也叫有極性的分化。絲狀體也可以連成群體,包在公共的膠質衣鞘中,這是多細胞個體組成的群體。
價值
藍藻是最早的光合放氧生物,對地球表面從無氧的大氣環境變為有氧環境起了巨大的作用。有不少藍藻(如魚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氣中的氮,以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產。還有的藍藻為人們的食品,如著名的發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
C. 生物的起源
生物(英語:Biology,又稱生命體、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個體。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進行新陳代謝(又稱分泌物)及遺傳。生物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並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5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但是現存的動物急劇減少,只有原來地球上的動物的十分之一。
人類及其他生物共同居住在生物圈這個美麗家園中。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態系統包括森林生態系統,濕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等。
海洋生物
名稱:紅海星英文名:Red & Black Sea Star 學名:Formia milleporella分布:印度尼西亞生存要求:水溫:24~27 PH:8.1~8.4 比重:1.020~1.025兼容性:安全性情:溫和 食性:肉食體長:長達17(厘米) 難養度:一般種屬:棘皮動物,海星綱,瓣棘海星目,蛇星科
D. 生命的起源是什麼,第一個生物從何而來
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後,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就是說大氣中的有機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種能源(如閃電、紫外線、宇宙線、火山噴發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等)。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這一段過程叫做化學演化。蛋白質出現後,最簡單的生命也隨著誕生了。這是發生在距今大約36億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從此,地球上就開始有生命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最基本區別是:它能從環境中吸收自己生活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排放出自己生活過程中不需要的物質。這種過程叫做新陳代謝,這是第一個區別。第二個區別是能繁殖後代。任何有生命的個體,不管他們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們都具有繁殖新個體的本領。第三個區別是有遺傳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個體的特性傳遞給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個體能夠與上一代個體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這個大致相同的現象最有意義,最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說明它多少有一點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這種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叫變異。這種變異的特性如果能夠適應環境而生存,它就會一代又一代地把這種變異的特性加強並成為新個體所固有的特徵。生物體不斷地變異,不斷地遺傳,年長月久,周而復始,具有新特徵的新個體也就不斷地出現,使生物體不斷地由簡單變復雜,構成了生物體的系統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與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很簡單,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它沒有細胞核,我們叫它為原核生物。它是靠細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料來維持生活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做異養。當時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缺乏氧氣的,這種喜歡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生活的叫做厭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異養厭氧的。它的形態最初是圓球形,後來變成橢圓形、弧形、江米條狀的桿形進而變成螺旋狀以及細長的絲狀,等等。從形態變化的發展方向來看是增加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和增大自身的體積。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細菌和藍藻都是屬於原核生物。藍藻的發生與發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氣含量的增加,從20多億年前開始,不僅水中氧氣含量已經很多,而且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也已經不少。細胞核的出現,是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
E. 生物的起源是什麼
、生命由無生命物質逐步形成。大致經歷如下階段:無機小分子物質—有機小分子物質—蛋白質、核酸等有機高分子—多分子體系(蛋白質、核酸及其它必要物質構成的體系)—原始生命。地球上生物起源於大約30億年以前。
單細胞生物進化成低等多細胞生物。
所有的生物進化大致都是這個順序
F. 生物的起源是什麼人為什麼而活著
我來說說本人的一點理解!
我認為宇宙浩渺,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它有了自己的意識,又經過很長的時間它有了自己的思想。在漫長的時間當中一個孤單的思想是很孤單的,於是它開始它的游戲-玩!
在浩瀚的宇宙當中它選擇一些星球,其中就有一個名字叫做地球,當然這是若干年後我們人類自己的稱呼!下面我們就以地球為例!
在這些星球如地球上它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創造,它就像一個藝術家開始了它漫長的創作成長過程。
開始的創作總是很粗糙的,它點了一個點,於是創造出了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細菌等生物。
再後來,它不滿足於一個點,於是又點了好多個點,於是又創作出多細胞的生物。
。。。。。。。。
從一個點到好多個點,再從點發展到面,再從面到體。
從一個長條到有分支的樹枝狀,從小體積到大體積。
。。。。。。。。
一個原始的宇宙藝術家就慢慢的成長起來了,但是創造出來的生命總會消失的,它思考了數億年,創造了繁殖,終於那些生物可以自己長期的生存下去,就這樣它不斷地完善完善著它創造出來的體制。
知道有一天它創造出來了他最為滿意的生物——人類,因為它實在受不了長期觀看生物的繁殖,所以它賦予給人類一樣特有的東西——思想。於是人類出現了,人類開始發展,創造出屬於自己的文明和歷史,但是有思想的生物是很可怕的,他們總有一天會超脫出它對他們生命的限制或者超脫出它對他們的控制,於是它又開始了它的創作!又是很長時間的思考,它又創作出來了毀滅。當人類發展到一定的時期後就會發生毀滅,這可以是自然的毀滅如星球爆炸,彗星撞地球等等,還有自身的毀滅如戰爭,瘟疫等!
又是無數個人類的循環,也許它不忍心去完全一次一次地徹底毀滅人類,於是它又創造出來了另一種規則:因為人類社會存在著種種的誘惑如親情,愛情,友情,權利,金錢,美女等等,所以很多人總會沉迷於中,不能自拔,只有那些擁有大智慧大思想的人才能超脫於外!於是它就讓那些擁有大智慧大思想的人類脫離了人類的循環,不再毀滅他們,讓他們去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可以和它對話的世界。然後宗教就這樣慢慢的產生了!
就這樣人類在不斷的循環,宗教不斷的產生,大部分的人類在一次又一次的循環當中被毀滅不留下任何痕跡,只有那極少數的人類生存下來了,在另一個我們所未知的世界長存!
哈哈,我自己的一點歪理!讓大家見笑了!
G. 生物是怎麼起源的
生物起源(生命起源理論)充滿著不同的學說,但是以化學起源說佔主導!
假說認為地球上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逐步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步演變而成。分四個階段:
一是從無機小分子生成有機小分子的階段,即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的地球條件下進行的;
二是從有機小分子物質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質;
三是從生物大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
四是有機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H. 生物起源說的是什麼
巴斯德的生物起源學說
19世紀60年代,生物學領域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論,爭論的主題是:生物能否在很短的時間內從無生命物質中突然地自然發生。爭論的一方是以法國生物學家普謝(F·A·Pouchet,1800-1872)為代表,他們提出:生物能夠在短時間內從有機物質產生出來。這就是關於生物起源的「自生說」。普謝等人通過實驗來說明「自生說」的正確性:他們用顯微鏡觀察腐敗的肉湯,發現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微生物產生出來,並不需要從空氣中進入微生物的胚胎。由此,普謝等人認為「自生說」得到了驗證。
可是,法國生物學家巴斯德(L·Pasteur,1822—1895),是個堅定的基督徒,他不相信從無生命的物質當中能產生有生命的微生物。他堅決反對「自生說」。對於普謝等人的實驗,巴斯德認為那是空氣中的微生物胚胎進入了有機物質中(肉湯)進行大量繁殖結果。為了證明這一點,巴斯德做了兩個著名的實驗。
1864年,巴斯德把煮沸的肉湯裝進60個瓶子里,封上瓶口,把瓶子帶到阿爾卑斯山下。在山腳下,打開20個瓶口,讓空氣進入瓶子,再封上。到了半山腰,又打開了20個瓶子,裝進空氣,又封上。到了山頂上,又打開最後的20個瓶子,裝進空氣,又封上。返回巴黎後,巴斯德向生物界同行公開了自己的實驗結果:山底下的20個瓶子中,肉湯全腐敗了;半山腰的20個瓶子中,只有5瓶發生了腐敗;山頂上的20個瓶子中,只有一瓶發生了輕微的腐敗。這是因為山底下的空氣中所含微生物多,而越往高處走,空氣比較干凈,微生物就較少,所以三個高度不同的瓶子中的肉湯,腐敗的程度不一樣。這說明普謝等人的實驗沒有考慮的空氣中微生物的存在。
為了進一步證實自己的觀點,巴斯德又在眾人面前從頭到尾又作了一個實驗——「曲頸燒瓶實驗」。他把煮沸的肉湯裝進各種彎度的S形頸瓶,空氣可以通過頸口自由進入瓶子內。過了一段時間,大家觀察到:瓶頸彎度小的瓶子,肉湯腐敗嚴重;瓶頸彎度大的瓶子,肉湯腐敗輕微。這表明,瓶頸彎度小的,空氣中的微生物進入瓶中多;彎度大的,空氣中的微生物大都沾留在彎管的內壁上,很難進入瓶內,因而肉湯腐敗較輕。
通過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實驗,和許多言辭尖刻鋒利的論戰,巴斯德有效地摧毀了、否定了「生物能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產生出來」的「生物自然發生學說(即自生說)」理論。然而這種學說作為一種時髦的東西,曾經佔領過統治地位。因此,普謝起來向巴斯德挑戰。兩大著名生物學家要「擺擂比武」,這件事可非同小可。為了表示重視,法國科學院特意指派了一個委員會來解決這場爭論。1864年6月22日,在皇家植物園自然博物館切維爾實驗室里,一場巴斯德與普謝的最後的較量即將開始。巴斯德作了大量的准備,提前預備好了由委員會指定的60種實驗所需要的「浸出液」;但是,普謝卻拒絕進行相似的實驗,自動退出了論戰。所以,巴斯德因普謝的缺席棄權而被委員會宣布獲勝。
這是不可開交ING的答案
參考http://..com/question/26040121.html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26040121.html
I. 生物起源是什麼
生命的起源
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後,開始是沒有生命的。經過了一段漫長的化學演化,就是說大氣中的有機元素氫、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種能源(如閃電、紫外線、宇宙線、火山噴發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機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氫、氨、磷酸等等)。這些有機分子進一步合成,變成生物單體(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這些生物單體進一步聚合作用變成生物聚合物。如蛋白質、多糖、核酸等。這一段過程叫做化學演化。蛋白質出現後,最簡單的生命也隨著誕生了。這是發生在距今大約36億多年前的一件大事。從此,地球上就開始有生命了。生命與非生命物質的最基本區別是:它能從環境中吸收自己生活過程中所需要的物質,排放出自己生活過程中不需要的物質。這種過程叫做新陳代謝,這是第一個區別。第二個區別是能繁殖後代。任何有生命的個體,不管他們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們都具有繁殖新個體的本領。第三個區別是有遺傳的能力。能把上一代生命個體的特性傳遞給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個體能夠與上一代個體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這個大致相同的現象最有意義,最值得我們注意。因為這說明它多少有一點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這種與上一代不一樣的特點叫變異。這種變異的特性如果能夠適應環境而生存,它就會一代又一代地把這種變異的特性加強並成為新個體所固有的特徵。生物體不斷地變異,不斷地遺傳,年長月久,周而復始,具有新特徵的新個體也就不斷地出現,使生物體不斷地由簡單變復雜,構成了生物體的系統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態與特性。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態很簡單,一個細胞就是一個個體,它沒有細胞核,我們叫它為原核生物。它是靠細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圍環境中的養料來維持生活的,這種生活方式我們叫做異養。當時它們的生活環境是缺乏氧氣的,這種喜歡在缺乏氧氣的環境中生活的叫做厭氧。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異養厭氧的。它的形態最初是圓球形,後來變成橢圓形、弧形、江米條狀的桿形進而變成螺旋狀以及細長的絲狀,等等。從形態變化的發展方向來看是增加身體與外界接觸的表面積和增大自身的體積。現在生活在地球上的細菌和藍藻都是屬於原核生物。藍藻的發生與發展,加速了地球上氧氣含量的增加,從20多億年前開始,不僅水中氧氣含量已經很多,而且大氣中氧氣的含量也已經不少。細胞核的出現,是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重大事件。原核植物經過15億多年的演變,原來均勻分散在它的細胞裡面的核物質相對地集中以後,外麵包裹了一層膜,這層膜叫做核膜。細胞的核膜把膜內的核物質與膜外的細胞質分開。細胞裡面的細胞核就是這樣形成的。有細胞核的生物我們把它稱為真核生物。從此以後細胞在繁殖分裂時不再是簡單的細胞質一分為二,而且裡面的細胞核也要一分為二。真核生物(那時還沒有動物,可以說實際上也只是真核植物)大約出現在20億年前。性別的出現是在生物界演化過程中的又一個重大的事件,因為性別促進了生物的優生,加速生物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因此真核的單細胞植物出現以後沒有幾億年就出現了真核多細胞植物。真核多細胞的植物出現沒有多久就出現了植物體的分工,植物體中有一群細胞主要是起著固定植物體的功能,成了固著的器官,也就是現代藻類植物固著器的由來。從此以後開始出現器官分化,不同功能部分其內部細胞的形態也開始分化。由此可見,細胞核和性別出現以後,大大地加速了生物本身形態和功能的發展。
生命的起源
關於生命起源的問題,很早就有各種不同的解釋。近幾十年來,人們根據現代自然科學的新成 就,對於生命起源的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
根據科學的推算,地球從誕生到現在,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早期的地球是熾熱的,地球上的一切元素都呈氣體狀態,那時候是絕對不會有生命存在的。最初的生命是在地球溫度下降以後,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由非生命物質經過極其復雜的化學過程,一步一步地演變而成的。目前,這種關於生命起源是通過化學進化過程的說法已經為廣大學者所承認,並認為這個化學進化過程可以分為下列四個階段。
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 根據推測,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是在原始地球條件下開始進行的。當時,地球表面溫度已經降低,但內部溫度仍然很高,火山活動極為頻繁,從火山內部噴出的氣體,形成了原始大氣(下圖)。一般認為,原始大氣的主要成分有甲烷(CH4)、氨 原始地球的想像圖
(左)原始大氣(右)有機物形成
(NH3)、水蒸氣(H2O)、氫(H2),此外還有硫化氫(H2S)和氰化氫(HCN)。這些氣體在大自然不斷產生的宇宙射線、紫外線、閃電等的作用下,就可能自然合成氨基酸、核苷酸、單糖等一系列比較簡單的有機小分子物質。後來,地球的溫度進一步降低,這些有機小分子物質又隨著雨水,流經湖泊和河流,最後匯集在原始海洋中。
關於這方面的推測,已經得到了科學實驗的證實。1935年,美國學者米勒等人,設計了一套密閉裝置(下圖)。他們將裝置內的空氣抽出,然後模擬原始地球上的大氣成分,通入甲烷、氨、氫、水 米勒實驗的裝置
蒸氣等氣體,並模擬原始地球條件下的閃電,連續進行火花放電。最後,在U型管內檢驗出有氨基酸生成。氨基酸是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因此,探索氨基酸在地球上的產生是有重要意義的。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模擬原始地球的大氣成分,在實驗室里製成了另一些有機物,如嘌識、嘧啶、核糖,脫氧核糖,脂肪酸等。這些研究表明:在生命的起源中,從無機物合成有機物的化學過程,是完全可能的。
從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的有機高分子物質 蛋白質、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是怎樣在原始地球條件下形成的呢?有些學者認為,在原始海洋中,氨基酸、核苷酸等有機小分子物質,經過長期積累,相互作用,在適當條件下(如吸附在粘土上),通過縮合作用或聚合作用,就形成了原始的蛋白質分子和核酸分子。
現在,已經有人模擬原始地球的條件,製造出了類似蛋白質和核酸的物質。雖然這些物質與現在的蛋白質和核酸相比,還有一定差別 ,並且原始地球上的蛋白質和核酸的形成過程是否如此,還不能肯定,但是,這已經為人們研究生命的起源提供了一些線索;在原始地球條件下,產生這些有機高分子的物質是可能的。
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 根據推測,蛋白質和核酸等有機高分子物質,在海洋里越積越多,濃度不斷增加,由於種種原因(如水分的蒸發,粘土的吸附作用),這些有機高分子物質經過濃縮而分離出來,它們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這些小滴漂浮在原始海洋中,外麵包有最原始的界膜,與周圍的原始海洋環境分隔開,從而構成一個獨立的體系,即多分子體系。這種多分子體系已經能夠與外界環境進行原始的物質交換活動了。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過是生命起源過程中最復雜和最有決定意義的階段,它直接涉及到原始生命的發生。目前,人們還不能在實驗室里驗證這一過程。不過,我們可以推測,有些多分子體系經過長期不斷地演變,特別是由於蛋白質和核酸這兩大主要成分的相互作用,終於形成具有原始新陳代謝作用和能夠進行繁殖的原始生命。以後,由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階段進入到生命出現之後的生物進化階段。
關於生命起源的化學進化過程的研究,雖然進行了大量的模擬實驗,但是絕大多數實驗只是集中在第一階段,有些階段還僅僅限於假說和推測。因此,在對於生命起源,問題還必須繼續進行研究和探討。
蛋白質和核酸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沒有蛋白質和核酸,就沒有生命。1965年,我國科學工作者人工合成了結晶牛胰島素(一種含有51個氨基酸的蛋白質)。1981年,我國科學工作者又用人工的方法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核糖核酸的一種)。這些工作反映了我國在探索生命起源問題上的重大成就。
J. 生物學的起源是什麼
生物學定義: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活動規律的科學。
生物學是自然科學的一個門類。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根據研究對象,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等;根據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遺傳學、生態學等。是研究生物各個層次的種類、結構、功能、行為、發育和起源進化以及生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等的科學。 創始人沒有具體說哪個,但是比較早期的應該是達爾文,1859年出版了震動當時學術界的《物種起源》,這書應該是最早的生物學著作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