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蟲子為什麼都有趨光性
趨光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飛蛾之類具有復眼的夜間飛行的昆蟲,常被誤認為具有趨光性,這是一個認知偏誤。雖然飛蛾在實際行為上表現為趨向光源飛行,事實上這是因為人造光源(如:火把,電燈)的光線與自然光線(陽光,月光,星光)不同,前者呈放射狀,後者接近平行光。
自然狀態下通過保持平行光線的夾角修正自己的飛行路線,保持直線飛行。而人造光源呈現放射狀,干擾了飛蛾的判斷,與光源保持銳角飛行的飛蛾就表現成螺旋狀飛向光源。
在有趨光性的生物中,擁有正趨光性的會靠近光源,而有負趨光性的會躲避光線的刺激。這樣對於植物等自養生物來說十分重要,因為趨光性可以幫助植物獲得更多陽光以進行光合作用(植物的"正趨光性"稱為"向光性","負趨光性"稱為"背光性")。
(1)夜升燈火什麼生物擴展閱讀
某些昆蟲或魚類對光刺激產生定向運動的行為習性。
在有趨光性的生物中,擁有正趨光性的會靠近光源,而有負趨光性的會躲避光線的刺激。
夜行性昆蟲的趨光性多數非常明顯,如夜蛾、金龜子。其中「飛蛾撲火」最為人們熟知,蜘蛛也存在趨光性,它會在燈下編織蛛網捕食獵物。
現代研究認為,夜行性昆蟲的趨光性與其導航方式有關。它們通常是以月亮為導航坐標的,且飛行時不是垂直於月光,而是呈斜交;因為月亮屬於遙遠的光源,月光近似為平行光,以斜交固定角度的方式可以實現直線飛行。而燈火會讓它們誤認為是月亮,但燈火卻是近距離光源,形成發散光而非平行光,結果昆蟲依然按照斜交固定角度的方式飛行,最後就會以螺旋形漸近線的軌跡飛向燈火(如果飛離燈火,不會被人觀察到)。
一般來說趨光性的昆蟲大多數都是夜間活動(這應該是白天活動天敵太多的緣故),而夜間不言而喻地球上是收不到太陽光的;就算有那些不怕死的白天趨光性的昆蟲,白天也有其他的光源。
另外,我們現在所理解的趨光性,其實是生物的一種本能:億萬年來,夜晚活動的昆蟲都是靠月光和星光來導航。因為是極遠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為參照來做直線飛行。那麼,所謂的趨光性也就是昆蟲將光源借用來參照飛行的工具,類似於我們通常理解的蝙蝠回程定位。
2. 黑夜燈火家家亮什麼動物
夕狗
3. 夜深燈火什麼動物
應該是螢火蟲,只有螢火蟲夜裡會發光,螢火蟲會在夜裡活動。,它利用尾部發光吸引一些小的昆蟲或者微生物,進而覓食,螢火蟲也是靠感官覓食,所以夜裡活動,白天休息。
4. 海底的燈籠是哪一種海洋生物
燈籠魚
lantern fish
燈籠魚科(Myctophidae)多種數量豐富的小型深海魚的統稱。日間生活於深處,夜晚可游近水面,有時為燈光所誘集。體稍長,口大,眼大,頭部、腹側及尾基部有許多發光器,發光器的排列方式是分類的主要依據。成體長約2.5∼15公分(1∼6吋)。
在漆黑的海洋深處,時常出現游動的點點「燈火」,給寧靜的海底世界帶來了生命的氣息。在發出燈火的許多魚類中,燈籠魚就是其中的一種。
燈籠魚頭大尾細,身體長而側扁,體表披有銀灰色的薄鱗。在頭的前邊,眼的附近,身體側線下方和尾柄上,有排列成行或成群的圓形發光器。不同種類的燈籠魚,它的發光器的數量及排列位置也不同.發光器發出紅.藍.紫等各種顏色,遠遠望去,猶如節日輝煌的彩燈。有的燈籠魚的尾部有一個發光的追逐器,很像汽車的尾燈,有的頭部還有一個特大的發光球,很像我國古代的燈籠。
燈籠魚的發光器,是由一群皮膚腺細胞特化而成為發光細胞的。這種細胞能分泌出一種含有磷的腺液,它在腺細胞內可以被血液中的氧氣所氧化,而氧化反映中放出的一種熒光,就是燈籠魚所發出的光。
全世界約有燈籠魚上百種,它們一般都生活在深海。它的發光是對黑暗深海環境的一種生存適應。在黑暗的深海里,它們發出的光可用來誘捕食餌,誘惑敵人,引誘異性,以利於集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