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
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准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一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簡述生物膜的結構
過程與 方法
以細胞膜分子結構的探究歷程為主線,動腦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並構建模型,體驗科學的實驗思想和實驗方法。嘗試提出問題做出假設。
情感態度方面
探討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實驗技術的進步所起的作用;探討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以較多的篇幅介紹了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並安排了兩個思考與討論,讓學生在認識細胞膜結構的同時,了解這些知識的來龍去脈,認識到可以通過對現象的推理分析提出假說,假說仍然需要觀察和實驗來驗證。隨著技術手段的改進不斷發現新的證據,原有的觀點或理論還會不斷得到修正和完善,並歸納 總結 出生物膜模型建構的基本方法。此外,還應重點理解和掌握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會運用該模型解釋相應的生理現象。
三.學情分析
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但是對問題探索的動力主要來自對相關問題的好奇與有趣水平,目的性不十分明確。所以教師的思維導向就顯得十分重要。 本節課利用科學史實驗資料,設計學生要探究的問題。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進行基於資料和問題的課堂探究活動。問題的設計層層深入.按照學生的思維水平和能力達到一定深度,使學生順利由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過渡。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難點: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如何體現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1、引入新課
2.講述膜的磷脂排布
3.演示電鏡照片
4.演示實驗過程
5.引導構建模型
6.總結內容
教師活動
介紹19世紀末,歐文頓的實驗,「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溶於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於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並提出問題:「細胞膜的組成成分
中有什麼物質?你作出推論的依據是什麼」引導學生分析回答。
「磷脂是一種由甘油 、脂肪酸和磷酸所組成的分子,頭部是親水的,尾部是疏水的。並逐步提出問題:磷脂分子在水表面(空氣-水界面)上將怎樣排布?磷脂分子在水中"呈球狀"又是怎樣排布的呢? 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哪一種最可能是生物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布方式。
1925年荷蘭科學家用有機溶劑提取了人類紅細胞細胞膜的脂類成分,「將其鋪展在水面」,測出膜脂展開的面積二倍於細胞表面積。這是為什麼?讓學生分析,得到答案。
「若將資料中的紅細胞改為口腔上皮細胞進行實驗,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仍然恰為口腔上皮細胞表面積的2倍嗎 ?若將資料中的人紅細胞改為雞或去壁的原核細胞,進行實驗,結果又將怎樣呢?為什麼?
投影了羅伯特森電鏡下的發現及其提出的假說(見教材),然後啟發:根據不同生物之間的差異,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你能對這一模型提出質疑嗎?
隨後的一些實驗技術顯示了雙層膜脂中存在蛋白質顆粒。為此,是否驗證了你剛才的質疑?真棒!你還能推想出膜中蛋白質分子還可能有哪種分布狀態?能否將你所想的圖示出來?
播放「熒游標記的小鼠細胞和人細胞的融合實驗」課件,然後追問:這一實驗顯示了膜中的蛋白質分子處於一定的運動狀態,那麼,是不是所有的蛋白質分子都處於運動狀態?脂質分子呢?據此,人們將膜的結構特點並沒有概括為「運動性」,而是「流動性」,你能探知其中的緣由嗎?能否舉些實例證明膜具有流動性?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善於聯想和周密思維的好習慣,激發深入探究,幫助理解「膜的流動性」。
桑格和尼克森通過對已有的模型進行修正,於1972年提出了流動鑲嵌模型,這一模型為大多數人所接受。至此,同學們也能想像出這一模型的「相貌」了,先自主想像一下,再掀起它的神秘面紗。
總結歸納,隨堂練習。
學生活動
探究膜的主要成分
體驗實驗過程
思考實驗結果
觀看動畫
體驗發現過程
自主構建模型
六、板書設計
4.2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探究歷程
1、現象:脂溶性物質易進入細胞膜
結論:成分是脂質、蛋白質
2、現象:單分子層面積是膜面積的2倍 結論:磷脂雙分子層
3、現象:暗亮暗結構
結論:三層結構,靜態統一
4、現象:雜交細胞膜蛋白流動
結論:膜上分子有流動性
二.流動鑲嵌模型(圖)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二
從生物圈到細胞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生命活動建立在細胞的基礎上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3、認同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教學重難點:
1、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是重點
2、說出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是難點
三、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 教學方法 :
啟發式教學、求同存異討論教學、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穩定學生的情緒
(二)、引入新課:
問題:1、病毒是不是生物?
2、病毒在細胞外不具備很多生命的基本特徵,它是怎麼復制的呢?
3、冠狀病毒在哪些細胞裡面復制?
(三)、問題討論:
1、瀏覽PPT上病毒的圖片以及相關資料:
2、組織學生進行思考討論並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3、總結:小結上的內容,沒有細胞結構的病毒在細胞外表現不出生命特徵,說明細胞是生命的基本特徵。細胞的任何一部分脫離了細胞就不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大分子物質也不具有生命的特徵。所以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問題:細胞能表現出哪些生命活動呢?指導學生閱讀資料並進行小組討論活動。
(四)、分析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學生自學資料並思考討論
實例一:草履蟲除了分裂和運動,還能攝食、排泄、生長、應激;
實例二:精子和卵細胞作為橋梁,胚胎發育與細胞的生長、分裂、分化有關系;
實例三:縮手反應的結構基礎,強調多重分化細胞之間的協調合作;
小結:細胞是生命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一個細胞能完成各種生命活動;多細胞生物是在細胞生命活動的基礎上實現各種的生命功能;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
(五)、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
1、 快速閱讀 並速記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找學生上黑板板書這九個層次:
2、依次講解生命系統的幾個層次,尤其是種群、群落和生態系統的概念
3、強調單細胞生物,高等植物的生命系統結構層次與動物的區別
小結:生命系統的宏觀結構層次為生物圈,微觀層次為細胞,各層次都可以獨立完成生命活動,但彼此又相互依賴,相互制約,各層次之間緊密聯系互相配合成為一個整體。
七、本節小結:
一切生物的生命活動都離不開細胞,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生命系統的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個體→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
八、教學 反思 :
1、內容熟悉,能抓住重難點,條理清晰
2、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三
細胞的能量供應和利用
一、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分析
1.教學內容
處於生活狀態下的細胞是一個開放的系統,時刻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利用這些物質和能量維持自身的各項生命活動,進行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細胞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都離不開酶的催化作用。因此引導學生掌握酶的概念和本質,理解酶在代謝中的作用就顯得十分非常重要。另外,學生已具備做科學的能力,在課堂中引導學生科學地思考,積極動手實驗,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十分有益,因此本節課初步引入對照實驗和控制變數。
2.教學對象分析
學生通過初三、高一階段化學的學習,對於純化學反應已熟悉,但是對於細胞內部的化學反應及生物催化劑──酶的認識有限。工業制氨的化學反應是在高溫高壓催化劑下進行的,細胞內部卻是常溫常壓溫和狀態,而細胞代謝包括一系列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的進行應該有生物催化劑──酶的參與,才能使高效有序的進行,因此引入對酶相關知識的學習。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探討活細胞內酶的本質和作用、探究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2.能力目標
①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
②在問題探討,有關實驗設計,資料分析等問題討論中,培養運用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共享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通過回顧科學家對酶本質的探索歷史,認同科學是在不斷的觀察、實驗、探索和爭論中前進的。
②認同科學家不僅要繼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於質疑,創新,和勇於實踐的科學精神與態度。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實驗法、小組討論法、鼓勵評價法、比較說明法、卡通圖片法,
2.教學手段:藉助多媒體、設計實驗表格
四、教學流程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精心設問,步步深入(5分鍾)
[新課導入] 已近中午了,大家的肚子一定餓了。為什麼肚子會餓呢?食物是怎樣被消化的呢?
[問題探討]圖示1783年,斯帕蘭扎尼「鷹與籠子」的實驗,探討相關問題及實驗的巧妙之處。
[對比說明]工業制氨的條件是什麼?
細胞內是否具備這些條件?但是細胞內的化學反應依然高效有序的進行,原因何在?
[提出課題]酶的作用和本質
激發學生興趣,讓大腦快速進入思考狀態。
[小組討論,得出結論]:
鳥類的胃不僅有物理性消化,還有化學性消化。
回答:
高溫、高壓、催化劑
推測:
細胞內有生物催化劑。
為引入新課作鋪墊。
此實驗是開創了酶研究先河。其問題的提出,實驗方案,實驗設想,結論與推論等過程及 創新思維 的意識對學生有學習與借鑒的意義。
[新課]探究研討,引議釋疑(30分鍾)
一、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20分鍾)
引導思考,設計實驗,驗證酶的高效性
[實驗原理及材料]我們知道過氧化氫可以在fe3+催化下,分解成水和氧。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含有過氧化氫酶。如果給你新鮮的動物肝臟研磨液、過氧化氫溶液、氯化鐵溶液,以及必需的實驗用具,你能否設計實驗?
[提示1]酶的高效性是相對誰而言?
[提示2]反應物怎麼選擇呢?
[提示3] 因變數是什麼?
[提示4] 觀察那些現象可以得出結論?
[提示5]實驗預期和結果討論。
提問:為什麼酶具有高效性?
[此實驗為特別補充內容]
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過渡]細胞代謝包括很多化學反應,不僅反應速度快,而且有條不紊地進行,這說明酶作為催化劑,不僅具有高效性,還具有專一性。
提示:怎樣理解專一性?
我們知道木瓜果汁含有木瓜蛋白酶,嫩肉粉中也含有蛋白酶制劑,如果給你木瓜榨汁,嫩肉粉,牛奶、豆漿、澱粉溶液、碘液、斐林試劑、雙縮脲試劑,請根椐需要選擇合適的試劑和的實驗用具,能否設計實驗驗證酶的專一性?
[小結]酶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學生實驗一]
[小組討論]
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表格記錄實驗現象及結果
回答:無機催化劑
思考:是讓無機催化劑和酶各自催化一種呢?還是催化同一種物質呢?
回答:過氧化氫分解速度
回答:
氣泡的多少及產生速度
點燃的衛生香復燃情況
結果:過氧化氫酶的催化效率比氯化鐵的催化效率高,說明酶具有高效性。
回答:降低了活化能。
參考教材利用卡通式插圖,結合文字敘述,形象描述。
[學生實驗二]
[小組討論]:應該體現在酶只能催化某種特定的反應,而對 其它 反應沒有催化作用。
[小組討論實驗方案]
選取何種酶?選取何反應物?如何設計對照?如何鑒定結果?預測結果?
理解關於變數、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對照實驗
觀察實驗現象,感性認識過氧化氫酶的高效性。
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將感性知識上升到理性知識。
[實驗一]是用兩種不同的催化劑來催化同一種物質[實驗二]是用同一種酶來催化兩種不同的物質,讓學生了解設計實驗的思路是怎樣的?怎樣選材?怎樣設計對照?從而加強實驗技能的訓練。
教師特意設置二個小陷阱,①是讓學生自行選取擇蛋白質的鑒定試劑,鞏固其使用方法。②材料豐富,根據實驗需要,懂得取捨,不可貪多。
二、酶的本質(10分鍾)
1.從人物的角度來看
2.從研究結果的角度來看
從觀察到到問題,從問題到猜測,從猜測到實驗,從不完善到完善,這是做科學的必然步驟,也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補充]
(1)如四膜蟲的rrna前體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發現具催化活性的dna的報道。
3.引導與激勵
結合酶本質的探索歷程及薩姆特歷時9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過程,談談馬克思的話的理解。
[小結]酶的本質
[資料閱讀,探索酶的本質]
完成課本82頁基礎題一,體會幾位科學家的觀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分析每位科學家的科學結論中可取之處與不足之處。
[小組討論發言]
在酶的發現歷程中,由胃的物理性消化→胃的化學性消化 →從胃液中提出了消化蛋白質的物質→脲酶結晶的提取→證實脲酶是一種蛋白質→提取出多種酶的蛋白質結晶→指出酶是具催化作用的蛋白質→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進一步完善了酶的概念。
[小組感言]
科學無坦途。
科學的苦與甜。
[小組總結]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
培養學生繼承、創新、實事求是和大膽實踐等科學精神和態度。
引導學生從兩種不同角度分析這一過程,實際上就是提高學生分析與推理能力的過程。
激勵性評價:科學知識都不是一承不變的,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唯有上下求索,才能做到科研無止境。你也可以未來科學一顆閃亮的星星。
促進學生積極改變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主動建構知識。
[課後進一步探究] (5分鍾)
請根據下列材料設計一個證明酶是蛋白質的實驗:
實驗材料:5%的naoh溶液、3%的cuso4溶液、雞蛋、水、唾液、小燒杯、玻璃棒、試管滴管、鑷子、脫脂棉。
實驗原理:
實驗步驟:
實驗結論:
理解酶的本質
訓練實驗思維。
五、教學小結
細胞作為開放性的生命系統,不斷地與周圍的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交換,並在此基礎上實現新陳代謝。酶作為生物催化劑,對於細胞高效有序地完成各種生理作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有關酶的本質的探索也處於不斷不斷完善中。近年來,酶工程的發展為生產和生活帶來巨大的活力,而這點點滴滴的進步既歸功於大膽的猜想,又歸功於科學而巧妙的實驗設計,因此,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然後通過推理和實驗去解決問題,那麼你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無形中發現你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科學實驗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希望明天的科學之星就是你。
六、教學反思
本節課按照課標要求,倡導探究性教學,以小組互助的方式組織教學,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構建過程。本節課不僅較好地利用了教材上的實驗,而且善於從現實生活中尋找更加靈活的典型例子,巧妙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考慮問題,一正一反,相互輝映,使學生充分體會什麼是自變數、因變數、無關變數以及什麼是對照實驗,有利於引導學生學會確認和控制變數,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本節課大量採用鼓勵性評價機制,發揮學生潛能,注意培養學生敢於質疑,敢於創新,大膽猜想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價值觀。不足之處是:時間較緊,使得一部分實驗留待課後操作。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相關 文章 :
★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
★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
★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
★ 高中生物《植物細胞工程》教學設計
★ 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選修3目的基因的獲取教學設計
★ 高一學習方法指導
★ 教案教學方法都有哪些?
★ 高中生物細胞的分化教案大全
★ 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教學設計
②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4節光合作用過程的教學設計怎麼寫
2 教學目標
2.1知識 ①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及其聯系。②光合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③光合作用的實質。
2.2能力 ①對卡爾文實驗現象的解釋和對實驗結果的預測,讓學生體驗應用已有知識進行邏輯推理來探究問題的過程。②通過讀圖來歸納、建構自己的光合作用核心知識結構,並掌握這種構建的方法。
2.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感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對地球生命的意義,培養愛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識。②重視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
3 教學重難點的設定及解決方法
3.1教學重難點的設定 認識光合作用的實質,首先要能理解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及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所以把教學的重難點設定為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及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此外,對高中學生來講,學會分析與處理信息,並獲得其核心內容也是重要,必備的能力。所以本節的另一個重點,就是讓學生學習分析與處理信息,並獲得其核心內容的方法。
光合作用的過程是非常復雜、深奧的,大部分學生不能通過課本的描述,圖示,將這些知識建構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不能掌握好這部分的主要問題是不能理解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
3.2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來實現教學目標 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設定為教學的重難點,課本的描述是靜態的,無法被觀察,可採用flsh動畫來展示,讓學生「看到」光合作用中各項化學反應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另外,在教學中可以將光合作用中光反應分成4個步驟,暗發反應分成2個步驟,結合動畫,詳細講解每個步驟。在初步建構了光反應、暗反應各步驟的反應過程後,在讓學生歸納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最後,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完成對光合作用過程相關知識的整體建構。本節課採用傳統而有效的講授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完成光反應、暗反應的過程的知識建構,同時也考慮新課改對學生能力培養的要求,預留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學習分析與處理信息的方法,體驗收集已有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教學策略,採用接受式探究,主動接受式學習。
4 教學過程
4.1導入 學生學習了光合作用的探究歷程,知道光合作用的反應式怎樣表示,讓學生在黑板上寫出光合作用的反應式: CO2 + H20→ (CH2O) + O2(若不正確,可以通過師生共同討論來確定)。來分析物質是怎樣轉化的。此反應式是一個總反應式,只寫出了最初的反應物和最終的產物,其中很多的中間反應物和中間產物都沒有表示。然後以問題「這一系列復雜的化學反應是怎樣進行的呢?」點明本節課的主題:光合作用的過程。
4.2 建構光合作用知識,再歸納、整理形成學生自己的知識體系 教師先結合flsh動畫將光反應分成4個步驟講授,①葉綠素a激發電子;②NADPH的生成;③水的光解;④ATP的生成。然後讓學生在觀看這4個步驟視頻, 歸納、整理出每步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在 ①葉綠素a激發電子步驟中,讓學生回顧已學過的葉綠體結構的相關知識,弄清光合作用有關的酶和色素的分布部位,總結少數特殊的葉綠素a,全部葉綠素b、葉黃素、類胡蘿卜素和絕大多數葉綠素a的作用. ②水的光解、NADPH的生成,讓學生回顧科學家魯賓和卡門所做的實驗。並讓學生自己能寫出反應式:2H2O→4[H]+O2↑由此推導,要釋放 6 mol的 O2,需要光解 12 mol的水,可見生成物中的水是後來重新生成的,因此可將反應式簡化。④合成ATP 教師設疑提問:什麼叫能量守恆定律?從「能量既不能產生,也不能消失,只是從一種形式轉變成另一種形式」入手,引導學生探索,要把光能轉變成葡萄糖中穩定的化學能,首先要把光能轉變成電能,再轉變成ATP中活躍的化學能,留待暗反應用。一般學生很容易理解ATP中活躍的化學能,還要讓他們知道NADPH也包含了能量。
建構了光反應後,師生在共同建構暗反應,教師先把暗反應的2個步驟,結合動畫,詳細講解①CO2的固定,②CO2的還原.然後學生再對照視頻歸納這兩步反應的化學式, ① CO2的還原CO2+C5→2C3,②2C3+[H]→C6H12O6(CH2O)+C5+H2O.
4.3分析與處理信息,獲得其核心內容,並掌握這種處理信息的方法 在建構光反應、暗反應各階段後,怎樣將他們聯系起來, 讓學生收集已有知識,分析與處理這些信息。指導學生去讀課本上的示意圖, 尋找光反應、暗反應之間聯系, 學習分析與處理信息的方法.歸納總結得出結論:光反應必須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它為暗反應提供了[H]和ATP;暗反應不需要光,但要以光反應為前提條件,並且需要CO2和酶等。
從上面的探討分析中.學生對光合作用的過程已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此時再觀察光合作用完整過程的視頻, 理順反應步驟,可以幫助學生理順思維,形成正確的認識。觀看後再採用教師問學生答的形式,一步一步地將課本中光合作用過程的圖解板書出來,與視頻中光反應分成的4個步驟,暗發反應分成的2個步驟作對照,並由此歸納出光合作用的實質。這時學生很容易能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實質:物質方面的變化是把水和二氧化碳變為有機物,並釋放氧氣;能量方面的變化是光能轉化成化學能。
4.4變換形式,提供變式,加強應用已有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 根據光合作用的整體過程思考與討論以下問題 (教師可以把學生分成若干組,先在小組內討論以下問題,在有小組代表發表觀點,其他小組給予補充) 。
(1)光合作用過程中突然中斷光照,C3與C5含量會發生什麼變化?
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不變,突然停光照,此時,二氧化碳的固定照常進行,C3,還原受阻,那麼C5含量將下降,C3含量將上升。
(2)光合作用過程中突然中斷CO2時,C3與C5含量又會發生什麼變化?
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如果在光照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突然降低CO2濃度,此時,CO2固定受阻,而C3則照常還原,那麼,C5的含量就會上升,C3的含量就會下降。
學生在思考討論回答這2個問題時,既全面認識和回顧了光合作用的過程,又體驗應用已學的光反應和暗反應知識探究問題的過程,培養了他們邏輯推理和有序表達的能力。
5 教學反思
5.1教學設計的出發點
建構主義學生觀認為,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他們已經形成了豐富的經驗,教學不能無視這些經驗,另起爐灶,從外部裝進新知識,而要把現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所以這節課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開始,來生長出光合作用新的知識。
5.2我是採用怎樣的教學法來完成這堂課的
《光合作用》是一堂較典型的讓學生學習周圍自然現象的以知識為主的課。按照傳統的方式,以知識為主的學習是以接受式學習為主的。但新課標解讀中說:「探究式的學習不一定是發現式的,接受式學習也可以是探究式的。目前我們大力提倡探究式學習,並非大力倡導發現式學習。應該說,接受式探究或稱主動接受式學習應成為目前倡導探究式學習的重點之一。」所以這堂課的教學策略是:接受式探究,主動接受式學習。
5.3讓學生主動去發展,順著學生的思路的發展去組織教學
當孩子們的研究方案在我們大人看來似乎有問題,而且確實有問題,沒事,孩子在發展中會糾正、會反思,他們的接受能力強,當他們的閱讀報告出現偏差,沒事,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以其寬容維護每一個小生命的尊嚴。孩子們面臨的人生道路還很長,他們擁有許多時間去發展自己。在這期間,教師的理解和寬容、欣賞和贊許,則是促進孩子們加速前進的動力所在。
5.4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葉的光合作用是人們經過幾百年的不斷反復驗證得出來的,所以在課堂上我也時時提醒並要求同學們帶著懷疑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結論、看待同學的結論、看待科學家的結論,不要輕易相信。同時感悟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對地球生命的意義,培養愛護地球生態環境的意識。
③ 新課標高一的生物教案如何寫好像要體現什麼三維目標
一、圍繞三個維度設定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直接關繫到學生綜合素質的高低,課堂不是簡單的擺事實講道理,而要把學生作為長久性發展目標來培養。生物學是社會的科學,自然的科學,與人類生活、環境保護、社會活動等息息相關,現代生物技術的迅猛發展是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所以生物教學有很大的創造空間。
首先,知識與技能目標是指培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解題能力。知識是能力的基礎,只有在理解、掌握某知識點的基礎上才會有相應的應用行為,學生之所以不能對題目正確的解決或無從下手,根本原因在於他們缺少一定的知識儲備。教學應從學生的長遠利益出發,知識與技能目標設定為以實為要,基礎知識伴隨學生的終生成長。
其次,過程與方法目標是指對學習過程的體驗、解題方法的選擇,是對知識和技能的反思和應用,是其他目標達成的媒介。高速發展的社會需要全方位的人才,要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自強的自學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探索和鑽研精神。傳統的教學是「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不教學生動手、用腦、做人,它消滅學生的生活力、創造力,教育家陶行知深深體會到知的苦澀,行的坎坷,欲獲真知必行,故從陶知行政名陶行知。因此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應該以活見長,考慮掌握、記憶和再現知識的重要,也應考慮讓學生進一步深入地理解、重構、質疑知識的可能性。
第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以人為本,通過教與學達成個性發展是課程的根本目標,使學生獲得健康的情感體驗,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價值觀,使之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陶行知認為:「這個社會活動,就是我們教育的范圍」,「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是教育之所。因此我們又可以說社會即學校」。教學中把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學校中就能夠具備學校人和社會人雙重身份,走出課堂,走近生活。走向社會。
二、知識與能力目標的落實
三維教學目標強調教育的「平等性」,體現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落實三維教學目標,首先要強調普及意識。在現實中,學生由於智力結構、思維習慣、知識積累等因人而異,在學科內容掌握上不可能齊頭並進,甚至相差懸殊,這樣就出現了學習成績「優秀生」和「學困生」之分。搞好「學困生」的教育是面向全體的關鍵。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1.注重「學困生」的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才的成長中,智能因素的差異只是一個基本條件,而不是唯一條件,除智能因素外,非智力因素在人才的成長中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它是智能發展的動力因素。「學困生」與「優秀生」的差異並不僅僅在於智力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自信心、堅持性與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為了加快後進生的轉化,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走近他們,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及時為他們排憂解難:課上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教學,使之產生成功的情緒體驗,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2.優化課堂教學內容,注重因材施教。應該承認,人和人之間的差異是普遍的、絕對的,每個人都有與他人不同的個性特點。所以教師要真正面向全體學生,只有因材施教。教師可以在處理每一章節的教學內容時,先根據教學大綱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學案,注重分層作業的設計和分層評價機制,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被鼓勵和被要求的評價。
三、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落實
1.通過情境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生物學科的特點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特別是對於高中生來講,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獨立生活能力越來越強,在現實中所遇到的各種各樣的問題也會隨之越來越多,這些問題會在他們腦海中產生許多問號。所以在刨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盡可能貼近生活,有利於學生能夠自己聯系實際,產生疑問,引起認知沖突。然後通過開展自主的學習活動,解決問題,實現由感性到理性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具有趣味性的問題情境,把學生引入一種要求參與的渴求狀態,使學生學習毫無強迫性,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思維也處於最佳狀態,智慧的火花也會不斷閃爍。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注重實驗教學,培養創新能力。開發創造力,培養創造型人才是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教育事業改革與發展的需要。生物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觀察和實驗是生物科學的基本研究方法,教師應在實驗課上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使他們在動手中善於求異,創造新的方法: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落實
1.德育教育滲透到生物教學的各個環節。良好的品德是促使學生努力學習、和諧生活、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觀是教育的重中之重。高中生物教材在這方面的內容非常豐富、生動。可以說每一節生物專題都是德育教育的素材,教師要充分挖掘這些教育素材,將德育教育貫穿在生物教學的全過程。
2.注重美、體、勞等其它方面的教育。三維目標同樣強調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中我們不但要滲透德育,強調刨新,而且要促進學生的體、美、勞等全面發展。在生物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對自然、生物的形態美和結構美的認識,使學生提高情趣,陶冶性情,從而更加熱愛自然、熱愛生命: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生理和營養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學會營養飲食、科學鍛煉,以達到強健身心等目標。
在生物教學中貫徹新課程理念,是長期的、艱巨的任務,教師要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從基礎做起,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和實踐,讓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准確落實,使課堂煥發出教育的功能和活力。
④ 中學生物教學設計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它是通過敘述、描繪、解釋、推論來傳遞信息、傳授知識、闡明概念、論證定律和公式,引導學生分析和認識問題。運用講授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講授既要重視內容的科學性和思想性,同時又要應盡可能的與學生的認知基礎發生聯系。②講授應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③講授應具有啟發性。④講授要講究語言藝術。語言要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確、簡練,條理清楚、通俗易懂,盡可能音量、語速要適度,語調要抑揚頓挫,適應學生的心理節奏。講授法的優點是教師容易控制教學進程,能夠使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系統的科學知識。但如果運用不好,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易發揮,就會出現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局面。2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優點在於,由於全體學生都參加活動,可以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獨立性。一般在高年級學生或成人教學中採用。運用討論法的基本要求是:①討論的問題要具有吸引力。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題和討論的具體要求,指導學生收集閱讀有關資料或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寫好發言提綱。②討論時,要善於啟發引導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討論要圍繞中心,聯系實際,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言機會。③討論結束時,教師應進行小結,概括討論的情況,使學生獲得正確的觀點和系統的知識。3直觀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運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1、目的要明確2、現象要明顯且容易觀察3、盡量排除次要因素或減小次要因素的影響4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練習一般可分為以下幾種:其一,語言的練習。包括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其二,解答問題的練習。包括口頭和書面解答問題的練習,旨在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其三,實際操作的練習。旨在形成操作技能,在技術性學科中占重要地位。5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6、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也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組織進行,它要求教師布置任務要具體,其他學生要極積提問,以達到共同學習的目的。任務驅動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探索及合作精神。7、參觀教學法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參觀教學法一般由校外實訓教師指導和講解,要求學生圍繞參觀內容收集有關資料,質疑問難,做好記錄,參觀結束後,整理參觀筆記,寫出書面參觀報告,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知識。參觀教學法可使學生鞏固已學的理論知識,掌握最新的前延知識。參觀教學法主要應用於各種植物品種改良技術的工作程序、後代選擇方法和最新研究進展等方面內容的教學。參觀教學法可以分為:「准備性參觀、並行性參觀、總結性參觀」。8、現場教學法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9、自主學習法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自主學習法主要應用於課程拓展內容的教學,如項目教學未涉及的小作物具體的育種方法和特點,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按照論文的形式並撰寫學習小論文,交由老師評價。鍛煉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科技寫作能力。
⑤ 2020高中生物教學教案3篇
國家規定的高中學科,大多省份使用的是人教版教材,有些省份也出版了不同的教材版本。但大致內容是一樣的。人教版教材共6冊,供高中學生使用。必修1、2、3為必修內容,選修1、2、3供學生自行選擇學習。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2020高中生物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2020高中生物教學教案一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一、概述
《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三第六章第二節,是環境 教育 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國際環境保護形勢的發展和我國嚴峻的環境保護形勢,迫切需要加強環境教育,環境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每個人從小開始直到離開人世以前一直要接受環境教育。本節內容包括關注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保護生物多樣性和可持續發展——人類的必然選擇。涉及范圍廣,知識跨度大,生物圈中種群的數量非常之多,形態各異、結構復雜,生命現象表現豐富多彩,其使用價值也就更加多樣化了,學習這節課學生不僅需要擴散思維、概括、綜合能力,而且更需要學生的信息獲取、處理和表達能力。以往採用傳統的講授法教學,課堂上無法呈現豐富資料、無法創設交互情境、更無法培養學生的信息能力。利用計算機信息存貯量大,處理迅速,方便的人機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境等優點,使學生能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和發展水平,調節學習進度和難度,實現因材施教。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目標描述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描述所熟悉的珍稀動物的生存現狀。概述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和 措施 。
2.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討論,制定保護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方案,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處理信息、口頭表達、與人合作能力和民主思想;
(2)理解和學會處理在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過程中,所涉及到的重大問題及各種關系,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 辯論 和協商怎樣保護白頭葉猴」的活動,使學生關注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進一步增強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祖國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真正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付諸於行動上。
(2)健全法制觀念,認識到保護生物多樣性應全球合作,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理念。
(3)形成保護環境需要從我做起的意識。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過人是生物圈的一員等知識,分析過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環境的實例,在本模塊中也學習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在實際生活中也接觸了生物多樣性在減少,需要樹立可持續性觀點等知識。因此在教學中盡量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關注生態倫理的道德問題,形成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四、教學策略與設計
根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本節教學應注重知識的條理性和結構化,強調與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相匹配,使其在原有認知結構基礎上,通過計算機的輔助達到同化和順應,從而形成新的認知結構。使CAI更注重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學習策略的掌握和提供更多的個別化教學選擇,強調教學的主體性,強調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
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結合教學目標,本課可採用的 學習 方法 便是學生自主學習方法。這種 教學方法 是建立在現代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創造教育基礎之上的。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與目的。與傳統教學相比,師生關系發生了互位變化,同時教材變成了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多媒體則成了學生認知的工具。這種教學方法有利於學生認知能力、實踐能力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在多媒體課堂教學活動中,創設多元化的軟、硬體學習環境,使學生方便地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技術,通過人機交互作用去主動地發現、探索、思考,從而使學生高質高效地獲取知識,培養創造能力。
五、教具准備
1、學校多媒體網路教室。
2、《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網頁式課件。
六、教學及課件設計思路
依據本節教材內容和教學目標,採取以下的教學流程:問題導入→自主探究→交流合作→歸納小結→練習反饋。通過講授和學生操作計算機,以討論、談話組織整個教學過程。
讓學生自己通過網頁瀏覽,自主、主動地參與探究,可以懂得知識是怎樣從對資料的解釋中產生的,可以把學生引向一個涉及到方法論且充滿了探究精神的研究過程,從而有助於學生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七、教學過程
略
2020高中生物教學教案二
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
知識目標:
細胞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知識。
重點:
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導入:近年來,關於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的研究,已經成為細胞生物學的重要課題。其中細胞的分化與生物發育有密切關系,細胞的癌變與當今世界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存的癌症有關,細胞衰老與人類及動植物的壽命有關。下面我們一起討論大家感興趣的話題--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
一、細胞的分化
1、概念和意義
提問: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發育起點是什麼?(回答:受精卵。)
提問:受精卵進行分裂的方式是什麼?(回答:有絲分裂。)
提問:有絲分裂後,親代和子代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是否相同?(回答:相同。)
提問:那麼,什麼是細胞分化呢?(要求學生舉例回答。)
提問:細胞分化在什麼時候達到限度呢?(回答:胚胎期。)
提問:細胞分化的結果是什麼?(回答:形成各種不同的細胞和組織)
(概括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引出細胞的全能性。)
2、細胞的全能性
進述:觀察植物細胞培養完整植株示意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由胡蘿卜韌皮部分離的細胞,在適宜條件下,經過分裂和分化又能發育成新的植株,說明已經分化的細胞仍然有發育的潛能,這就是細胞的全能性。
二、細胞的癌變
講述:討論第二個問題--細胞的癌變,癌細胞幾乎人人都有,這並非危言聳聽,病理學家經過大量屍體解剖和病理檢查後發現,死亡原因雖然不同,但幾乎每個人的體內都能檢出癌細胞。只不過絕大多數人體內癌細胞很少,尚未形成癌腫。
提問:常聽說的癌症有哪些?(回答:胃癌、肺癌、肝癌、乳腺癌、宮頸癌、大腸癌、白血病、食道癌、惡性淋巴瘤、卵巢癌…)
提問:癌症的危害是什麼?(回答:癌症是一類嚴重威脅人類生命和健康的疾病。據最新的統計資料報道,我國每年新發現的腫瘤病人約100萬左右,在全球因為癌症,每年奪去大約600萬人生命,並把1000萬人置於死亡邊緣。隨著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腫瘤的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提問: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有哪些種類?(回答:物理的電離輻射、x射線、紫外線,化學的砷、苯、煤焦油等,150多種腫瘤病毒。)
提問:癌細胞是如何形成的?(回答:在物理、化學或病毒等致癌因子的作用下,致癌基因被激活。)
總結 癌細胞及其特徵,人體細胞產生癌變的原因以及預防癌症的三級防治措施。
三、細胞的衰老:細胞衰老的特徵和原因
學生閱讀"細胞的衰老"。
提問:人體頭發變白的原因是什麼?
(在學生各抒己見的基礎上,總結:酪氨酸酶活性降低。)
提問:那麼如何使變白的頭發再變黑呢?
(回答:提高酪氨酸酶的活性,染發等。)
講述:總結細胞衰老的特徵以及細胞衰老的原因。就如何提高酶的活性以及染發對人體的危害等加以解釋。
小結:要求了解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以及細胞的全能性,了解什麼是癌細胞、癌細胞的特徵、引起細胞癌變的致癌因子和癌細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症的預防,了解細胞衰老的特徵和細胞衰老的原因。真正明白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癌細胞形成的原因。 作業:
2020高中生物教學教案三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一.教材分析
「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一節主要包括: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和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兩大部分,與第一節「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對物質的進出控制具有選擇性等知識有一定的聯系,並對第三節學習「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作了知識准備,對整個章節的知識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本節的教學思路是: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積極引導學生觀察並分析實驗現象,大膽提出實驗假設,讓學生宛如親歷科學家探索科學的歷程,切身感受科學的魅力,保持強烈的探究科學的激情和興趣,自然地接受流動鑲嵌模型的理論。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已經了解了細胞,知道了組成細胞的分子,掌握了細胞的基本結構,尤其是細胞膜作為最基本生命系統的邊界等相關知識,為本節知識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2)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觀察和認知能力,分析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但還很不完善,對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並對探索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及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簡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2)舉例說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動性的特點。
(3)通過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闡述科學發展的一般規律。
2.過程與方法
(1)分析科學家建立生物膜結構模型過程,嘗試提出問題,大膽作出假設。
(2)發揮空間想像能力,構建細胞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使學生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辯證觀點。
(2)培養學生嚴謹的推理和大膽想像能力。
(3)認識到技術的發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學且用發展的觀點看待科學、樹立辯證的科學觀。
四、教學重點
1.科學家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2.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學說的基本內容。
五、教學難點
1.對科學探究過程的分析,如何體現生物膜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
2.生物膜的空間立體結構。
3.生物膜的流動性特點。
六、教學流程
設問引入→「問題探討」→體驗「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闡述「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七.教學實施的程序
教學過程
教師組織和引導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創設探究
情境
導入新課
新課學習
設問:從物質跨膜運輸的實例可以看出生物膜的功能是什麼?其功能特性是什麼?為什麼生物膜表現出這樣的特性?
進一步思考:還有更好的材料做細胞膜嗎?
引出本節內容生物膜的具體結構
創設情境: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的十九世紀末,讓學生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他們首先會怎樣來探究?同時指出,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還不能親眼看到生物膜。那麼,通過什麼辦法進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導學生看教材,讓學生明白當時科學家是從生理功能入手來探究的。通過實驗觀察,科學家才有嚴謹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質組成這一假說,提示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作出假設後的步驟是什麼(通過實驗來驗證假設),從而進入下面的學習,由於技術的進步,對細胞膜提取和分離,並通過化學分析表明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從而證明了前面的假說是正確的。
引導學生思考在驗證假設的實驗得出結論後的下一個步驟是什麼?
小組分享學生繪制的細胞亞顯微結構模型圖,討論細胞膜的選材
討論交流,體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閱讀教材,猜想、討論
思考如果他們是當時的科學家對膜的成分是脂質和蛋白質會提出什麼新的問題進一步探究呢?
引起學生對生物膜結構探究的興趣
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來探究新課的內容,並加深對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的了解
了解假說是怎樣提出的,以及提出假設後需要通過觀察和實驗進一步驗證和完善
學會運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新課學習
新課學習
總結提高 課堂練習
介紹脂質的探究,先介紹科學家的實驗,提取紅細胞的脂質,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測得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同時介紹磷脂的結構,並舉例說明在空氣—水界面上鋪展成單分子層這個現象。
介紹蛋白質的探究,先介紹由於技術的進步,科學家可以用電子顯微鏡來觀察細胞膜,提出蛋白質—脂質—蛋白質的模型,但這一模型將生物膜描述為靜態的結構。引導學生思考變形蟲為什麼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相適應嗎?
質疑:這一模型解釋不了膜的許多生理功能,如變形蟲的變形運動等,因此這一模型的提出不能完全與功能統一,假設不完全成立,需要進一步的實驗來完善,由於技術的不斷進步,科學家發現,膜蛋白並不是全部平鋪在脂質表面,有的蛋白質是鑲嵌在脂質雙分子層中。並通過實驗證明了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引導學生總結在探究出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中,運用的方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進一步驗證完善,不斷發展。
說明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指導學生在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和想像,加深對流動鑲嵌模型內容的理解,同時,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進一步發展。
最後,歸納總結知識、方法、態度價值觀的體會
傾聽,思考單分子層的面積恰為紅細胞表面積的2倍這個現象說明了什麼?
閱讀教材資料,思考變形蟲為什麼可以運動,這一功能與生物膜的靜態的結構是否相適應?
閱讀教材資料,了解膜的流動性
小組合作嘗試構建生物膜模型,並交流分享
學生交流分享本節收獲
反饋練習
學會提出假說
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了解技術進步對科學研究發展的作用
加深對流動性這一結構的理解為第三節的學習作準備
2020高中生物教學教案3篇相關 文章 :
★ 2020高中數學教學教案3篇
★ 2020高中政治教學教案3篇
★ 2020高中高一開學第一課教案優秀3篇
★ 2020高中生物教師個人年終工作總結精選三篇
★ 2020高一生物老師的教學工作計劃5篇
★ 最新2020高中生物教師工作總結五篇
★ 2020中小學開學第一課教案3篇
★ 2020高中生物教學工作總結
★ 2020高中生物教學的工作計劃範文
★ 2020高中生物教師工作總結範文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