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根據農業部規定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哪四類
根據農業農村部《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將動物病原微生物分以下幾類:一類動物病原微生、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四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一、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二、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三、三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1.多種動物共患病病原微生物: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破傷風梭菌、氣腫疽梭菌、結核分支桿菌、副結核分支桿菌、致病性大腸桿菌、沙門氏菌、巴氏桿菌、致病性鏈球菌、李氏桿菌、產氣莢膜梭菌、嗜水氣單胞菌、肉毒梭狀芽孢桿菌、腐敗梭菌和其他致病性梭菌、鸚鵡熱衣原體、放線菌、鉤端螺旋體。
2.牛病病原微生物:牛惡性卡他熱病毒、牛白血病病毒、牛流行熱病毒、牛傳染性鼻氣管炎病毒、牛病毒腹瀉/粘膜病病毒、牛生殖器彎曲桿菌、日本血吸蟲。
3.綿羊和山羊病病原微生物:山羊關節炎/腦脊髓炎病毒、梅迪/維斯納病病毒、傳染性膿皰皮炎病毒。
4.豬病病原微生物:日本腦炎病毒、豬繁殖與呼吸綜合症病毒、豬細小病毒、豬圓環病毒、豬流行性腹瀉病毒、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豬丹毒桿菌、豬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豬胸膜肺炎放線桿菌、副豬嗜血桿菌、豬肺炎支原體、豬密螺旋體。
5.馬病病原微生物:馬傳染性貧血病毒、馬動脈炎病毒、馬病毒性流產病毒、馬鼻炎病毒、鼻疽假單胞菌、類鼻疽假單胞菌、假皮疽組織胞漿菌、潰瘍性淋巴管炎假結核棒狀桿菌。
6.禽病病原微生物:鴨瘟病毒、鴨病毒性肝炎病毒、小鵝瘟病毒、雞傳染性法氏囊病病毒、雞馬立克氏病病毒、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禽網狀內皮組織增殖病病毒、雞傳染性貧血病毒、雞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雞減蛋綜合征病毒、禽痘病毒、雞病毒性關節炎病毒、禽傳染性腦脊髓炎病毒、副雞嗜血桿菌、雞毒支原體、雞球蟲。
7.兔病病原微生物:兔粘液瘤病病毒、野兔熱土拉桿菌、兔支氣管敗血波氏桿菌、兔球蟲。
8.水生動物病病原微生物:流行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傳染性造血器官壞死病毒、馬蘇大麻哈魚病毒、病毒性出血性敗血症病毒、錦鯉皰疹病毒、斑點叉尾鮰病毒、病毒性腦病和視網膜病毒、傳染性胰臟壞死病毒、真鯛虹彩病毒、白鱘虹彩病毒、中腸腺壞死桿狀病毒、傳染性皮下和造血器官壞死病毒、核多角體桿狀病毒、蝦產卵死亡綜合症病毒、鱉鰓腺炎病毒、Taura綜合症病毒、對蝦白斑綜合症病毒、黃頭病病毒、草魚出血病毒、鯉春病毒血症病毒、鮑球形病毒、鮭魚傳染性貧血病毒。
9.蜜蜂病病原微生物:美洲幼蟲腐臭病幼蟲桿菌、歐洲幼蟲腐臭病蜂房蜜蜂球菌、白堊病蜂球囊菌、蜜蜂微孢子蟲、跗腺蟎、雅氏大蜂蟎。
10.其他動物病病原微生物:犬瘟熱病毒、犬細小病毒、犬腺病毒、犬冠狀病毒、犬副流感病毒、貓泛白細胞減少綜合症病毒、水貂阿留申病病毒、水貂病毒性腸炎病毒。
四、四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是指危險性小、低致病力、實驗室感染機會少的獸用生物製品、疫苗生產用的各種弱毒病原微生物以及不屬於第一、二、三類的各種低毒力的病原微生物。
以上內容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令第53
❷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哪類危害程度最高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第一類病原微生物、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第三類病原微生物、第四類病原微生物四種。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1、第一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2、第二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3、第三類病原微生物,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4、第四類病原微生物,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2)微生物危害程度二類病毒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生存的場所,醫學上稱為病原體的宿主。
病原體在宿主中進行生長繁殖、釋放毒性物質等引起機體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一過程稱為感染。不過人體或動物不像人工培養細菌的培養基,可以讓病菌不受限制地肆意生長繁殖,輕易地導致機體死亡。病原體入侵人體後,在發生感染的同時,能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免疫應答與之對抗,這稱之為免疫。
❸ 一二三四類病原微生物是什麼
分類如下: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簡介:
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顯微藻類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與人類關系密切。涵蓋了有益跟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食品、醫葯、工農業、環保、體育等諸多領域。
❹ 《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名錄》中總計有多少種病原微生物
第三類,人間傳染的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其中第一類危害程度最高。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致人、動物患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在中國尚未發現或者宣布滅絕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引起人、動物嚴重疾病,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的病原微生物是指可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在人類或動物,但不構成嚴重危害人類,動物和環境在正常情況下,有限的風險傳播,很少實驗室感染後引起嚴重疾病,配備有效的治療和預防措施。
第四類致病微生物是指一般不會引起人、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4)微生物危害程度二類病毒有多少種擴展閱讀: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但只有一部分微生物能侵入人體引起疾病,這些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或病原體。病原微生物與人之間存在著長期而復雜的斗爭。病原微生物通過不斷的繁殖、突變和進化增強其毒性或毒性,是人類疾病的罪魁禍首。
人體通過人體強大的免疫系統消除、排泄,擊敗病原微生物的入侵。病原體侵入人體後,人體就是病原體的居住地,醫學上稱之為病原體的宿主。病原體在宿主體內生長繁殖,釋放出有毒物質,並在體內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變化,這個過程稱為感染。
但人體或動物不像細菌的人工培養基,可以讓細菌無限制地生長繁殖,容易導致人體死亡。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同時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一系列對抗感染的免疫反應,稱為免疫。
❺ 病原微生物分為幾類
目前對病原微生物共分為四類,一類最強,四類最弱。
一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高群體危害,引起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如天花病毒、埃博拉病毒等。
二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具有高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特徵,如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布魯桿菌等。
三類: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具有中等個體危害和有限群體危害特徵,如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等。
四類: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具有低個體危害和低群體危害。
相關信息
病原微生物是指可以侵犯人體,引起感染甚至傳染病的微生物,或稱病原體。病原體中,以細菌和病毒的危害性最大。病原微生物指朊毒體、真菌、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病毒。
某些病原體反復接觸某些化學治療葯物後,其反應性不斷減弱,以致最後病原體可抵抗該葯而不被殺滅或抑制,這就是病原體對葯物的耐受性,稱為耐葯性或抗葯性。產生抗葯性的主要原因是葯物劑量不足或長期使用某種葯。許多細菌會發生抗葯性。
病原體產生了抗葯性,常使療效減小或完全失效。抗葯菌株具有遺傳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要嚴格掌握適應症,防止濫用葯物。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病原微生物
❻ 根據農業部規定動物病原微生物按危害程度可分為四類
是的。國家根據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對病原微生物實行分類管理,農業部頒布了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將動物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分別如下:
第一類。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如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牛海綿狀腦病病原。
第二類。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如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第三類。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如低致病性流感病毒、偽狂犬病病毒、結核分支桿菌。
第四類。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如下:
一、一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口蹄疫病毒、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豬水泡病病毒、非洲豬瘟病毒、非洲馬瘟病毒、牛瘟病毒、小反芻獸疫病毒、牛傳染性胸膜肺炎絲狀支原體、牛海綿狀腦病病原、癢病病原。
二、二類動物病原微生物。
豬瘟病毒、雞新城疫病毒、狂犬病病毒、綿羊痘/山羊痘病毒、藍舌病病毒、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炭疽芽孢桿菌、布氏桿菌。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動物病原微生物分類名錄
❼ 微生物危害等級分類
微生物危害等級分類,有很多登記分類標准。
一、根據《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24號)規定,按照病原微生物的傳染性、感染後對個體或者群體的危害程度,將病原微生物分為四類:
第一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非常嚴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國尚未發現或者已經宣布消滅的微生物。
第二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嚴重疾病,比較容易直接或者間接在人與人、動物與人、動物與動物間傳播的微生物。
第三類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夠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但一般情況下對人、動物或者環境不構成嚴重危害,傳播風險有限,實驗室感染後很少引起嚴重疾病,並且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類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況下不會引起人類或者動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類、第二類病原微生物統稱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根據《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4(2004-10-01實施),按照生物因子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將其分為4級:
第一、低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不會導致健康工作者和動物致病的細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因子。
第二、中等個體危害,有限群體危害。引起人或動物發病,但一般情況下對健康工作者、群體、家畜或環境不會引起嚴重危害的病原體。實驗室感染不導致嚴重疾病,具備有效治療和預防措施,並且傳播風險有限。
第三、 高個體危害,低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嚴重疾病,或造成嚴重經濟損失,但通常不能因偶然接觸而在個體間傳播,或能用抗生素抗寄生蟲葯治療的病原體。
第四、高個體危害,高群體危害。能引起人或動物非常嚴重的疾病,一般不能治癒,容易直接、間接或因偶然接觸在人與人,或動物與人,或人與動物,或動物與 動物之間傳播的病原體。
三、農業部《獸醫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規范》對微生物危害分級,通常分為以下4級:
生物危害1級:對個體和群體危害程度低,已知的不能對健康成年人和動物致病的微生物。
生物危害2級:對個體危害程度為中度,對群體危害較低,主要通過皮膚、粘膜、消化道傳播。對人和動物有致病性,但對實驗人員、動物和環境不會造成嚴重危害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3級:對個體危害程度高,對群體危害程度較高。能通過氣溶膠傳播的,引起嚴重或致死性疫病,導致嚴重經濟損失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外來的動物致病微生物。對人引發的疾病具有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
生物危害4級:對個體和群體的危害程度高,通常引起嚴重疫病的、暫無有效預防和治療措施的動物致病微生物。通過氣溶膠傳播的,有高度傳染性、致死性的動物致病微生物;或未知的危險的動物致病微生物。
❽ 一類或二類高致病性微生物有哪些
能夠引起人類,動物和植物的病害,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常見的有:沙門氏菌、葡萄球菌、鏈球菌、副溶血性弧菌、變形桿菌、志賀氏菌、禽流感病毒、黃麴黴菌及病毒、口蹄疫病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