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生命觀念

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生命觀念

發布時間:2022-12-30 21:33:47

1. 生物學科四大核心素養

生物學科素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
1、生命觀念: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抽象,是經過實證後的想法或觀點,是能夠理解或解釋相關事件和現象的品格和能力。
2、理性思維:尊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的思維習慣和思維能力。
3、科學探究:能發現現實世界中的生物學問題,針對特定的生物學現象,進行觀察、提問、實驗設計、方案實施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討論的能力。
4、社會責任:基於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
對生物學科素養的解讀:
一、學科素養是用來考查學生對生命過程進行深度思考的能力、服務於高考的選拔功能的
生物科學的素養是考生未來走向社會進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知識、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一個不具備生物學素養的公民,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現代人。對生命現象和規律的探究能力,以及運用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則是高考生物學科所定義的關鍵能力,是生物高考中高一層次的要求,也是社會發展對人才的基本要求,然而探究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揮離不開考生對生物學基本知識的理解和掌握。2017年試題的設計在圍繞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生物技術與實踐和現代生物科技等展開的同時,對生物學科的素養、關鍵能力、核心價值也進行了考查。試題不但從一般層面考查學生對生物學基本知識的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也嘗試考查學生對生命過程進行深度、全面思考的能力,這種設計理念不但有利於區分和選拔學生,也是2017年生物高考的一個亮點。面對紛繁復雜的生命過程是否能夠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衡量考生生物學科素養高低的一個指標。如理綜全國Ⅰ卷的第30(1)題其答案的設計即有所創新,關於「密閉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這一問題,若考生只回答「CO2的濃度的降低」是不夠的,回答出「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於呼吸作用釋放CO2的量,使密閉小室中CO2濃度降低,光合速率也隨之降低。」才是比較全面的。第30(2)題也是同樣的要求,對於「密閉在無O2小室中的植物在光下有氧呼吸增加的原因」這一問題,若考生只回答「光下植物光合作用釋放O2」是不夠的,回答出「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釋放的O2使密閉小室中O2增加,而O2與有機物分解產生的還原型輔酶Ⅰ發生作用形成水是有氧呼吸的一個環節,所以當O2增多時,有氧呼吸會增加」才是比較完善的。
二、學科素養體現著學科特色、重視對實驗能力的考查,導向教學
在實驗與探究能力方面,生物學科要求考生具有對一些生物學問題進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提出問題、做出假設、制定和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環節。生物學科也要求考生具備實驗設計、實驗結果預測和得出結論的能力。然而2017年的實驗試題對考生提出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要求,這不但有利於高考區分功能的發揮,對於改善中學教學不重視實驗,不重視實際操作,較多關注「背」實驗、「記」實驗的狀況也是非常有利的。
三、復習中要關注對核心素養進行外顯化評價
核心素養由於具有動態性、情景性、內隱性和終身性,因此對其評價具有一定的困難。教師有必要對核心素養的轉化進行可觀察的外顯化評價。可以通過態度問卷調查,進行形成性評價和表現性評價,也可以通過相應的測量工具、制定相關的測量標准,開展可以觀察的外顯化評價。例如,個人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是學生核心素養社會參與領域中的社會責任、公民道德素養的內容。對學生個人環境保護意識素養的評價,如果僅僅通過幾道試題,很難開展客觀公正的評價。對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素養的評價,教師可以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環保意識與態度,通過學生具體行動和生活行為評價他們的環保意識程度,以及加大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評價維度,對學生的核心素養進行客觀外顯化評價。
高中生物核心素養關注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及關鍵能力,重點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高中生物教師應加強對核心素養的學習與研究,樹立核心素養教育理念,注重學科邏輯和核心素養培養的融合,進一步加強探究式教學,創設貼近真實生活的教學情景,對核心素養進行外顯化評價,更好地培養學生生物核心素養,使學生在未來的生產與生活中收益。

2. 生物學核心素養--生命觀念(1)

生命觀念是生物學科核心素養之一,其內涵是人們對觀察到的生命的整體的認識和看法,是對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進行解釋後的抽象,比如結構與功能觀、進化與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與能量光等等。

課標要求「樹立生命觀念,能夠用這樣的觀念解釋生命現象和生命世界,樂於向他人說明和闡述這些觀念」,也就是說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在掌握生物學概念性的知識的基礎上,形成這些生命觀念,還要求學生能夠用生命觀念認識生命世界,解釋生命現象。

1.結構與功能觀

結構與功能觀包括兩層含義,一是,一定的結構必然對應一定的功能;二是,任何功能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實現。

比如,突觸的結構。由於,突觸小泡分布在突出前膜,神經遞質,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到突觸間隙,作用於,突觸後膜,這就決定了興奮在神經細胞間,只能由突觸前膜傳遞給突出後膜,傳遞的方向是單向的。

癌細胞細胞膜上的糖蛋白數量減少,細胞間的黏連性降低,這種結構上的變化,導致癌細胞具有易擴散的特點。

DNA是雙鏈的,鹼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這些結構決定了DNA穩定,可以儲存大量的遺傳信息,作為遺傳物質。

教學中滲透,結構與功能關,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生命體中的因果關系。比如學生在學習,有絲分裂一節的時候,就可以思考以下問題:1.在細胞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在間接以染色質的形態存在,分裂期形成棒狀的小體--染色體?2.在細胞分裂前期,核膜核仁為何消失?

引導學生把細胞的結構變化與其功能需求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學習有絲分裂的過程中,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深化了對該過程的理解。

3. 如何在高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實施生命教育

近幾年,媒體報道以及我們身邊總在發生一些輕視生命的悲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充分體現了「重視生命,珍惜生命」的思想,這就要求生物學教學擔當起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把生物科學知識的傳授與生命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使每一個學生都真正認識生命之珍貴、生命之衰亡、生命之和諧、母愛之偉大、生命之意義,從而尊重生命、關愛生命、珍視生命,讓生命之花和諧綻放。
一、生命教育的含義和特點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指的是對一切自然生命(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的關注;廣義的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關注生命,還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因此,所謂「生命教育」就是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既要重視科學教育,又要重視人文教育,讓師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動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義,提升生命質量,解放精神,培養生命意識,從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樂。
生命教育應具有的特點:①是建構智慧的教育,這個智慧就包括了德性智慧、理性智慧和情感智慧。生命教育首先要充滿「德智」,「德」是人性的基本價值觀,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有所體驗,有所感悟的。理性智慧,就是教師以一種開放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正確思考各種沖突、矛盾和障礙,在沖突中學會與他人共同生活。情感智慧是一種審美的智慧,我們教師要思考的生命教育並不是位移式地把書本知識搬到學生的頭腦中。②是指向生命成長的教育。葉瀾教授提出要讓課堂教學充滿生命的活力,課堂應該真正體現學生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的一種活動的狀態。生命教育應成為教學的一種情境,一種過程,讓學生頓悟、理解對生命的認識。生命教育需要教師虛心、耐心地蹲下身來傾聽學生的心聲和對學生說話。③是有效型的教育。生命教育一定是學生原有經驗的重組,要引起學生對生命經驗的一個新的理解。
二、生物課堂實踐中的生命教育
1.生命的起點,生命的不易
現實中青少年不體諒父母,不贍養年邁的父母、虐待父母乃至殺父弒母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的場景讓人心酸,更值得我們去思考: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原因固然很復雜,但我想與青少年缺乏對生命的認識,對生命理解不透有關系。結合生物教材的知識,我就讓學生了解人的胚胎發育和分娩等知識,讓學生體會生命的起點,生命的來之不易。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胚胎工程》這一章對胚胎發育的過程有簡介,我主要通過科教短片和電影來教育學生。例如,《人的生殖》,男性每次可以產生幾億個精子,它們在女性的陰道內爭先恐後地通過子宮游向輸卵管,在到達輸卵管時只剩下數千個了,最後能夠與卵細胞結合的只有一粒最健康、最強壯的精子。受精卵再到子宮內發育10個月。可見,每個人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最優秀的個體。生命是多麼來之不易的,它是多麼珍貴!任何生命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我們只有敬畏生命,才能珍愛生命,無論是植物、動物,還是人,生命都應該得到珍惜。
為了讓學生知道母親分娩的痛苦,認識到為他們的到來父母所付出的艱辛,我讓學生觀看了第六代導演張楊的電影《向日葵》,該片是以主人公張向陽的出生為開頭,用他兒子的出生作為結尾的。特別是結尾那些血淋淋的真實的分娩鏡頭真的讓每一個人感到一種震撼。我注意到許多的女生甚至閉上眼睛,不敢觀看。可每個人包括他們就是這樣來到這個世界的。生命的孕育和誕生是多麼艱辛和不易!
經歷過這樣一次次生命的洗禮,很多學生回家對待父母的態度有所改變,也有很的家長跟我反映,他們的孩子懂事了很多,好像一夜之間長大了,這些變化讓人很欣慰。
2.生命的成長,生命的價值
人是萬物之靈,人生來不僅僅是活著,還要使有限的人生有意義、有價值。新的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使學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和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尤其是青少年,他們正處在身體生長發育十分迅速的時期,生物教學結合相關內容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很有必要。
青春期不僅是一個人生長發育最為迅速的時期,也是學習知識、開啟智慧、增強能力和形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最容易發生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的時期。據有關資料顯示,每8個中小學生中就有1個心理是亞健康的。為此,幫助學生順利度過青春期,使之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成為中學教育的重要任務。生物學教學就可以結合學科特點講解有關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知識,使學生能認識了解自我,解開人的生理現象之謎,從而順利渡過青春期。
例如,在個體發育教學時,我是嘗試讓學生做了如下的比較與分析:①和小學比較,現在你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記憶力、理解力有什麼不同(舉例說明),為什麼?②你的月經初潮(或首次遺精)是在什麼時候,你當時的心理是怎樣的,怎麼處理?③在從小長大的過程中,心理上有哪些變化,遇到了哪些困惑,你是怎麼解決的,有沒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同學們通過自己分析比較、小組討論,全班總結這種參與自主自助式的學習,每個人基本都能夠正確認識和沉著應對青春期的各種變化和問題,從而樹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人生的意義。
青春期,這個時期的學生又處於一個學習任務繁重的時期。比如,結合《神經調節》的學習,自己制訂合理的作息計劃和學習計劃,做到合理安排時間,勞逸結合等等。一個人,只有勤於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才有可能追求高質量的人生。
3.生命的終結,生命的珍愛
生命的誕生是喜悅的,生命的衰亡也是必然的。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迴避死亡問題的討論,期望擁有吉利和平安。一些青少年時不時就放棄了生存而選擇死亡,這種逃避現實、輕視生命的做法,是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不負責任,也是不能正視「死亡」的表現。「死亡」,它不僅僅是一個生物學范疇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學、哲學、倫理學和人文學的問題。對此,我們可以在生物學教學中從生物的角度對學生進行生死教育,使學生更加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價值。
例如,秋天的落葉它要經歷一個葉柄基部形成離層——隨風吹落的過程,春天樹木依然生出新葉再現生機;單細胞的動物可以在生長到一定的時候一分為二變為兩個新的生命,原來的個體不復存在;人也會生老病死,死後,人的個體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為無機物重歸大自然。這是規律,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沒有生何來死,沒有死又怎會有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我們只有了解死亡,正確認識死亡,才可能積極地看待生命,意識到生命的意義,承載生存的責任,進而創造並統整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4.生命的外延,生命的和諧
生物教材中生態章節的開篇語這樣寫道:「在這個星球上除了我們人以外還有很多生命,同樣需要我們珍視。我們並不是地球唯一的居民,也不是最早的居民,還有很多的生命和我們一起生活著,他們的存在對我們,對我們的地球都非常的重要。同樣需要我們的呵護。」環境被嚴重污染,野生動物瀕臨滅絕,溫順的動物襲擊村莊等等,這些令我們震撼但又熟視無睹的畫面經常發生,為什麼會無視,因為對其他生命的藐視和不在乎。所以在生物課堂中也要滲透對其他自然生命的重視教育。
例如,我在有關生態的章節中會給學生找些素材,安排播放好萊塢電影《birds》的某些片段,那因侵犯鳥類的生存空間而導致鳥殺人的恐怖場面,讓學生過目不忘,對其他生命的重視和珍惜與日俱增。記得在看過片斷之後的那個晚自習,教室里飛進了一隻知了,被學生抓到後,其他學生馬上說:「放生吧。」這就是很好的效果。
三、生命教育在生物課堂實踐中的反思
1.創設富有沖突的情境
課堂情境應該是利於學生體驗、頓悟的情境,而且是富於沖突的情境。課堂教學的情境不僅僅是討論交流,把活動搞得很熱鬧,一個人沉思、靜靜地思考也是一種很好的頓悟,教室里放出溫柔的輕音樂,讓學生感受到一種審美的體驗也是很好的辦法。
2.引入錦上添花的案例
老師在課堂上讀一些故事,說一些真人真事,給學生以情感的震撼。教師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讓學生感悟到案例背後的東西更為重要。
3.息息相關的生命教育和生物教學
離開生命教育的生物教育,是一種殘缺的科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的生物學教學,理應擔當起進行生命教育的重任,將生物知識與生命教育結合起來,開展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讓每一個學生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珍視生命,讓生命之花和諧綻放。

4. 探討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

淺談在生物學科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9大素養:社會責任、國家認同、國際理解(社會參與方面);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審美情趣(文化素養方面);身心健康、學會學習、實踐創新(自主發展方面)。核心素養體系被置於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核心素養」指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 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突出強調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家國情懷,更加註重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創新實踐。學科核心素養是核心素養在特定學科(或學習領域)的具體化,是學生學習一門學科(或特定學習領域)之後所形成的,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具體到生物學科,在教育部專家討論稿中擬定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4個關鍵表現,或者理解為對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對自然的珍愛與敬畏、對科技的認知與實踐和對社會的責任與擔當4 個內容。 生命觀念,一般是指人們對生命的總的認識或看法,不僅包括人們對生與死的根本看法和態度,還包括了人們對生命價值的判定。學生的生命觀念知識主要來源於社會媒體,其次是自我學習和學校教育。生物學科的教學是學生獲得生命觀念的主要學校教育方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取向,以生動活潑的方式來引導他們積極討論生命,進而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找尋生活的真諦。通過教材引導學生珍惜生命和追尋生命的意義是生命觀念教育的主要方式。 哲學家和邏輯學家將理性看做基於邏輯的和推理的加工過程,即理性是邏輯指引下的思考。理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高級的認知加工方式,甚至比智力或其他認知能力更能影響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的結果,包括學業成就、決策的滿意度、心理健康,甚至違規或道德行為等。通過生物科學的學習,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展是生物學科的基本任務。在教材中設置一些有爭議的問題,讓學生在爭論中發展自己的「理性思維」;以邏輯為指引進行實驗設計和分析,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的「理性思維」;在課後習題中設置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練習中在培養自己的「理性思維」。 科學探究指的是學生們用以獲取知識、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領悟科學家們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在高中教材中,教師應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進行科學探究,讓學生像科學家那樣思考,像科學家那樣探究。這樣才有利於激發和提高學生的生物學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慾,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十分注重對科學史內容的介紹,如在講述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內容之前,講述了歐文頓、桑格、尼克森等科學家們 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探究歷程的艱辛,以及科學家們孜孜不倦的探究熱情並為此付出的的不懈努力。從而培養中學生的對於科學探究的興趣,為將來的學習創新奠定基礎。 社會責任具體是指個人或組織對他人和社會應該承擔的任務、職責和使命,是為了他人的幸福、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個人或組織應盡的責任。立德樹人成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和前提條件,教師應當在生物學科中,通過教育提高全民科學素養,使學生更多地關注社會實際,關心社會問題,形成正確的科學價值觀,培養學生對自然環境的責任,成為合格的現代公民。例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免疫系統」這章中有關傳染病的防治、抗生素及耐葯性的產生、艾滋病的知識、天花病毒和生物武器等方面的介紹、調查與討論,從而使學生形成關心社會、關心環境、關心人類等高尚的道德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5. 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1 生命教育的缺憾

由於吸毒、兇殺和青少年自殺案件頻繁發生,生命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對於生命教育的認識仍然有很大的偏差。

1.1 忽視其他生命的存在及其權益

生命教育關注的焦點只局限於人類的生命,生命好像成為人類的專利,把人的生命與其他生物的生命完全隔離開,甚至把其他生命「物化」,以滿足一時的好奇私慾,忽視了其他生物生命活動在保持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統穩定性中的作用。

1.2 把生命教育作為政治思想教育的組成部分

現實社會把生命教育與政治思想教育混為一談,過於偏重道德教育。「殺生成仁、捨生取義」,儒家主張的基本道德准則一代一代影響著人們,「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也在澆灌著幼小的心靈,歷史上多少仁人志士為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獻出自己的生命。看看評價道德的最高水準吧:捨生忘死、奮不顧生、視死如歸,而面臨危險時有效保護自己則被視為貪生怕死,被戲稱「范跑跑」的范美忠就是典例,可悲!「埋兒奉母、割股奉親」幾千年來被褒揚為孝道之舉,可笑!難道這不是對生命的蔑視自虐嗎?

1.3 生命是否平等仍未達成共識

對於生命的認識截然不同的兩種觀點,一種把人類以外的生命「物化」,與人類生命完全分開;二是生命完全平等。由此,人們產生了困惑:人和其他動物怎麼可能平等呢?人們一邊吃著動物性食品,一邊卻又倡導、高喊人與動物平等,滑稽!人類以外的生命應該擁有哪些權益,現行生命教育沒有給出合理的解釋和答案。

2 生命教育的滲透

2.1 認識生命的神奇

新個體的生命是如何誕生的?不同的生物繁殖新個體的方式往往不同。例如,被子植物的繁殖通常要經過開花、傳粉、雙受精的過程,然後發育成果實和種子,再通過種子來繁殖後代。在這個過程中,假如花朵的雌蕊受到傷害,或沒有傳份,就不會形成種子。而一粒飽滿的種子僅是被子植物繁殖後代的內在條件,種子要順利地萌發,還必須要有適宜的溫度、水分、空氣等外部條件。再如,對人類來說,男性每次產生幾億精子,而真正能進入輸卵管與卵子結合,並最終發育成胚胎的只有一個,胚胎又需要在母體子宮內發育長達10個月的時間,一個新生命才得以誕生。這些實例,讓學生認識到了生命孕育的神奇與艱辛,體會到了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多麼的不容易!珍惜生命、熱愛生命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2.2 感受生命的珍貴

教材中,能使學生感受到生命珍貴的素材非常豐富。例如「細胞的增殖、衰老和凋亡」可適時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讓學生明白生物都要經歷一個出生、生長、成熟、衰老甚至死亡的生命歷程。人也有生老病死,人死後也和其他生物一樣,最終會被分解成無機物重歸大自然。這是規律,是生命歷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一環。「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世界正是在這種生與死的不斷交替中顯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通過這些知識的學習,讓學生知道,生死並不神秘,正因為死亡的不可避免性,才彰顯出生命的珍貴,才促使我們對生命進行認真的思考,珍惜並積極創造自身生命的價值,以積極的態度努力成就自己的一生。再如,介紹細菌的微生物的生態作用過程中,讓學生知道,他們雖然個體微小,卻有著驚人的適應能力,能在人類都無法生存的惡劣環境中頑強地生存和繁衍,並在生態系統中扮演了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將動植物屍體中的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歸還給無機環境,供生產者重新利用。沒有這些微小生物體的分解作用,動植物的屍體就會堆積如山,生態系統就會崩潰,包括人類在內的其他生命也就無法生存。可見,任何生命個體,無論形體上是大是小,都是自然界的成員,都有其生存的權利和價值,任何生命都是珍貴的。

另外,我們也可以開展挫折教育。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遇到挫折打擊是不可避免的,失敗是成功之母。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們一樣有價值。」「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有了這樣的心態,我們就應該享受失敗,感謝失敗。心理健康教育與挫折教育是一脈相承的,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父母的期待、學習的壓力、同學間的關系,都可能對學生產生壓力,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不能及時化解,就可能出現情緒低落、抑鬱,導致自殺或他殺行為,我們要教育學生正確地認識困難和挫折,教育他們樂觀向上。如高中生物必修2中有一段遺傳系譜圖的分析與概率計算,學生經常出錯,有的產生心理恐懼,擔心在考試中遇到這樣的相關題型,我們在教學中要及時疏導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分析失敗的原因,找到適合的方法,使學生樹立信心,迎接成功。

2.3 體驗生命的和諧

長期的進化,造就了生命的和諧。這種和諧體現在生物與生物之間,也體現在生物與環境的關繫上。教學中要善於滲透生命的和諧美,培養學生欣賞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例如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系,既表現為種內關系,又表現為種間關系。種內個體的互助關系屢見不鮮,可通過螞蟻、蜜蜂、狼群等種內互助的典型實例,讓學生明白個體的價值及分工合作的意義,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的關系,培養與他人和諧相處的意識。學習種間關系時,舉例不同生物間互利共生的實例,如:地衣中的真菌與藻類、豆科植物與根瘤菌等等。通過生物間的這種和諧關系,讓學生認識到各種生命息息相關,人類應尊重生命的多樣性,珍愛並善待生命。在學習「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時,可以將各系統的功能聯系起來,像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分別吸收氧氣和營養物質,泌尿系統排出代謝廢物,循環系統承擔運輸職責,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則發揮調節作用。正是各系統的協調配合,才保證了人體各項生命活動的順利進行。讓學生由此體會到各系統在整個生命活動中的和諧美、統一美和有序美。

2.4 感悟生命的價值

恩格斯把生命定義為:「生命是蛋白體的存在方式,這個存在方式的基本因素在於和它周圍外部環境的不斷新陳代謝,而且這種新陳代謝一停止,生命就隨之停止,結果便是蛋白質的分解。」從生物學角度定義:「生命是由蛋白質和核酸等物質組成的多分子體系,它具有不斷自我更新、繁殖後代以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從生命的定義可以看出,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並沒有差異,都是物質的存在和運動變化,不能因為人有理性,就認為人的生命尊嚴高於其它生命。例如在講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時提到:首先,具有直接使用價值,如葯用價值(紅豆杉、金銀花、蟬蛻等)、工業原料(蘆葦用來造紙)、科學研究價值(基因庫的研究)、美學價值(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等)等等,其次是間接使用價值如生態功能,最後還有人類尚未明確的潛在使用價值。還有必修3穩態與環境的相關內容,都可以讓學生了解不同生物與人類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及其在自然界獨特的作用和價值,引導教育學生去尊重和珍惜。

另外,科學史也走進了我們的生物教材,也是我們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契機。科學史即把科學結論產生的過程和方法與生物學科的學習過程結合起來,能使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感覺到一種歷史的厚重感,這遠比只了解科學的結論及技術的成果重要得多,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受到科學思維方法的熏陶和引導。用科學家的故事反映科學發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發展。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功的榜樣能夠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動機模式中的核心成分),從而能促進學生進步;而科學家勇於追求真理,立志造福人類的人生追求是十分珍貴的榜樣素材,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明顯的激勵示範作用。如施萊登、施旺的細胞學說、瑞士生物學家米舍爾發現核酸,林奈和雙名法等。

生命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國古今生物學事業偉大成就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及報國之志。如1965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標志著我國在生物大分子物質合成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為解決世界糧食短缺問題做出了巨大貢獻等……。這一系列的事實說明中華民族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中國人民是具有聰明才智的、能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民,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5 暢想感恩 學會感恩

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歌詞里這樣寫道:「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這人間坎坷辛苦,我還有多少愛我還有多少淚,要蒼天知道我不認輸,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不論是人的自然生命、社會生命還是精神生命不應完全屬於個人,人的軀體作為生命系統的承擔者,本人沒有生命的處置權。從生命的生殖發育過程、衣食住行等方面知識讓學生知道父母養育你成人要付出多少艱辛,社會多少人為你服務,我們應該知道感恩,學會感恩。母親的懷胎十月呵護著你來到這個世界,父母、親朋好友、老師同學在關注你的成長,社會盡可能為你提供良好的成長環境和條件。多少人對人的生命孕育、誕生、成長付出心血和勞動,當你失去生命時又有多少人為之痛苦。烏鴉尚能反哺,羊尚能跪乳,人類更應該懂得感恩。善待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情趣,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健康生活既是自己人生努力的方向,也是回饋父母及其社會的一種社會責任。

生命的歷程是艱難的,所以要不斷學習和歷練,學會感受生命的珍貴;生命同時也是孤寂的,所以要發展愛和互助,學會感恩。生物學教學中在學生學習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應該從生命教育的角度讓學生了解生命知識,是生命教育的基礎,是品德教育以及其他任何教育所無法替代的,只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多加關注我們的學生,多留愛心來關注、呵護我們的學生,而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識課堂的層次,將生命教育落到實處,我想,我們的課堂定會生機盎然,生命常在!

6.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融入關愛生命教育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科學,但傳統的生物教學卻忽視了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過於重視傳授生物學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師的備課、上課都以學生是否掌握書本知識和能否通過學業考試為目標,很少考慮將生物學教學與學生的生命教育結合起來。新課程標准中明確要求:生物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有關的知識,還要促進其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展;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等等。也就是說,新的課程標准對生物學教學的生命教育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實際上,每一章節的內容中都蘊含著大量的生命教育的素材,只要我們從大教育的背景下去分析、領會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就可以在生物學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一 時代呼喚中學生物教學應當重視生命教育
從全球來看,當前人類缺乏生命意識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人類的生存環境被嚴重破壞。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了眼前的利益,往往不尊重和關愛植物、動物的生命。臭氧層破壞、生物多樣性失衡、生活垃圾、能源危機、核戰爭等一系列問題威脅著人的生命的存在。我國1999年的百年罕見的洪水災害和近兩年北方沙塵暴肆虐都是植被被嚴重破壞所造成的惡果。二是青少年中他殺與自殺現象嚴重。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青少年暴力,自殺、殺人現象十分嚴重,我國亦不例外。北京大學生張某因考試不及格,心理壓力過重,用鐵錘將其父親、奶奶打死。一位名叫小丹的14歲學生因成績不好,被老師認為是差生,感到辜負了父母的期望,活著沒有價值而自殺。某校高二學生周某因發現自己的寵物狗被送人,而吃40餘片安眠葯自殺……;這一起起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反映了一些學生對生命愈來愈冷漠,甚至冷酷的現實。
以上事實表明,增強人類的生命教育是一項非常重要,又十分緊迫的工作。 青少年是未來的希望,注重對他們的生命教育,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上述問題。生物學科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具有獨特的優勢。一方面,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發生和發展規律的科學。只有認識和掌握生命的規律,才能更好地尊重、關愛生命。另一方面,二十世紀,生命科學涌現了一系列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研究成果,其科學的理論與方法對其它學科的影響很大。生命科學的發展對人類自身的發展具有關鍵性作用。國家頒發的《生物課程標准》中明確提出,「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因此,我們要在生物教學中注重生命教育,培養學生尊重、熱愛生命。
二、中學生物教學中的生命教育內涵
生命教育就是使學生認識生命,引導他們欣賞生命,尊重生命,愛惜生命,建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1.幫助學生認識生命 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教師在向學生傳授有關生命的孕育、發展及其活動規律的同時,要讓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理解生命。首先,要使學生認識到生命在大自然中孕育與生存的艱難,而生命對於一個生物個體而言只有一次,從而體會到生命的珍貴;其次,讓學生正確看待生命現象,既認識到生命的偉大與崇高,又認識到生命的渺小與脆弱;再次,讓學生正確認識和把握生命的內涵,生命既具有共同性,又充滿獨特性和差異性,也讓學生認識到自然界中每個生命的存在價值,進而幫助學生認識自己,引導學生欣賞自我的獨特,發現自己的潛質,將生命蓄積發揮出來。
2. 引導學生欣賞生命 自然界中生物的種類繁多、形態各異、色彩斑斕。在傳授生物形態與結構等知識時,讓學生感受生物所具有的形態美、結構美:通過對生物結構與功能的統一和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等知識的學習,讓學生感受生物及生物與自然的和諧之美,最終使學生感受或體驗生命之美,從而欣賞生命。
3. 期望學生尊重生命 當學生認識了生命,領悟了生命的奧妙,感受到生命之美,就會欣賞和贊美生命,進而逐漸形成一種尊重生命的信念。通過生物與環境的學習,使學生理解和關注所有生命所依存的環境,尊重生命,保持其安全性和自然性。作為教師要言傳身教,尊重學生的人格與個性,學生就會覺得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從而尊重自己的生命,同時也會尊重和關懷他人的生命。
4. 鼓勵學生愛惜生命 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在於「愛惜生命」,真正地付諸行動就要在日常生活中從愛護生命做起,教育學生不攀折花木,不踐踏小草,不掏鳥窩,不欺負小動物,不食稀有的動植物,不浪費作為實驗材料的動植物,不浪費資源,不過度消費,使他們養成愛惜生命的習慣,在生活中真正體現人的生存意義和價值。
三、利用生物學科優勢,在課堂教學中滲透生命教育
在課堂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生物學科優勢,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最為奇妙、最富魅力的一種自然現象,認識人與其它生命必須和諧相處,認識人的生命是寶貴的,從而培養學生尊重、關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1、引導學生認識生命是偉大的,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生命是經過大自然無數年的演變才出現的,這個過程是艱難的,生命出現以後,以單細胞生命經過漫長的進化,出現了更為復雜的生命形式,最後擁有了高智慧,高級情感的人的出現——更體現了人類的偉大。我在教授《生物的多樣性》一節時,給學生介紹蝙蝠的「回聲定位系統」,「動物的語言」等生命現象,讓學生感悟生命的奇妙;從而培養學生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
2、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生命。本世紀以前人們還沉浸在改天換地掘取越來越多財富的激動心情中,但一夜醒來,忽然發現地球不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許多不可再生的資源是一去不返的。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永遠是養育人類的母體,也是人類發展的最後界限。我在教授《生物與環境》和《生物圈中的人》時,指導學生對周邊的生態環境進行調查,認識生物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愛護生物的情感。
3、引導學生認識人生命的短暫,要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每個生命對於生命個體來說都是唯一的,不可替代的,值得每一個人去熱愛。我教授《生物的生殖、發育與遺傳》一節時,讓學生體會生命來到世界上是一個極偶然的機會,每個生命總是包含出生、成長、死亡的過程;這一生命過程是短暫的和寶貴的。我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人生短暫,一個人怎樣發揮生命潛能,使自己生活得有意義,實現人生價值?通過熱烈討論,大家認識到,要關愛他人,珍惜時間,學業有成,為國家做一番事業,生命才有意義和價值。
四、課內外結合,培養學生尊重熱愛生命
生物教學必須更新觀念,改革教學模式,才能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更好地培養尊重、熱愛生命的能力。我在生物教學中作了以下嘗試。
1、實施開放式的課堂教學。一是教學內容的開放。我在生物教學中,既依託教材引導學生學好教材內容,又不被教材內容所局限,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將教材內容與學生周圍的生態環境實際緊密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使學生加深對生物與環境的認識。二是教學形式的開放。在教授《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一節時,我帶領學生走進黃中綠地,學生走入一望無際綠地,耳邊有清脆的鳥叫,眼前有爭相吐芳的花朵、枝繁葉茂的植物,他們感受到大自然的恬靜、可愛。通過實地觀察、欣賞,讓學生認識到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最大的一類生物,它對生物圈的存在和發展起著決定的作用,與人類生活關系十分密切,培養學生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
2、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我引導學生利用課余、節假日圍繞生物學的內容,根據周圍生態環境和自己的興趣進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學習活動。一是研究的項目可以自主選擇。學生自選的課題五花八門、豐富多彩。如《豆芽的生長條件》《蚯蚓的生活習性》等等。二是研究活動自主設計,研究過程自主安排;三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學生通過親身觀察、調查,寫出論文,將生物學知識與周邊生態環境緊密結合,較為深刻地理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了環境保護意識,培養了熱愛生命的情感。
3、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各種關愛生命的活動。一是抓住社會廣泛關注的事件,激發學生熱愛生命。報紙上刊登「清華大學某學生傷熊事件」、「某大學生把狗放在微波爐內觀察事件」一時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也成為人們議論的中心話題。我抓住這類傷害動物的事件,先組織學生讀有關報紙,然後就這類事件展開討論。許多學生說,一次我的手被開水燙了,疼得我受不了,熊吃了浸了硫酸的食物,怎麼受得了?太殘忍了!有的學生說,熊也是生命,我們應當善待它。通過讀報和討論,喚醒學生的生命良知,激起他們對生命的關懷和熱愛。二是組織學生參加有關節日活動,培養學生愛護環境、熱愛生命的習慣。「3.12」植樹節、「4.22」地球日、「6.5」世界環境日以及「愛鳥周」等是對學生進行生態教育的大好時機,我組織學生積極參加這類周日活動。
生命教育是現代教育不可遺漏的一環,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的未來公民的需要。因此,每一位生物教師都要不斷充實與生命教育相關的理論知識,具備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生死觀,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將生命教育融入於教學中。與學生分享自己對生命的情感和體會,使學生能充分地感受生命的活力與喜悅。

7. 高中生物學課程的生命觀念包括哪些內容

結構與功能觀:結構和功能相適應,是長期進化所形成的,是生物適應環境的體現。
物質與能量觀:物質合成與分解總是伴隨著能量的吸收與釋放,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密不可分。
進化與適應觀: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生物不斷進化,適應環境;生物適應環境具有普遍性和多樣性。
穩態與平衡觀:生命系統是一個穩態和平衡的系統,穩態和平衡是通過調節實現的。

8.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是什麼

生物學科核心素養包括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

生命觀念是指對觀察到的生命現象及相互關系或特性進行解釋後的抽象,是人們經過實證後的觀點,能夠理解或解釋生物學相關事件或現象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

由此看出,「生命觀念」不是具體的知識,不是具體的生物學事實,而是指認識主體在了解事實的基礎上形成概念後,進一步提煉和升華,內化在頭腦中的意識、觀念和思想方法,是如何看待生命世界的態度和價值取向。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課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主陣地,但是課堂並不是僅局限於教室,而應該帶領學生走出去,開發更多資源,利用更多手段,來豐富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能力,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生命觀念。

閱讀全文

與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培養生命觀念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