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顯微鏡下觀察標本都是染色的原理是什麼
染色是提高標本顯微觀察效果的關鍵措施::
由於活體的微生物個體的顏色在顯微鏡下差別很小,同時所觀察樣本中所含的微生物種類繁多,個體微小,形態千差萬別。每一種的組織結構、內含物質復雜多變,相互間交織貫穿在一起。如果不加染色顯然是很難在顯微鏡的視野中把它們相互區別出來。
正是因為這樣,由於標本內部的微生物種類、形態、組織結構、物質大分子的成分染色劑的化學反應(著色)各有不同。通過染色,它們之間就會形成各自不同的顏色梯度,從而產生不同的視覺對比度。這樣便有利於在顯微鏡下把它們的個體形態、著色差別、內含物、組織結構區分出來。所以大多數的標本都需要染色才能更好地在顯微鏡進行下觀察。
染色是製作永久標本的必須步驟和措施:
在製作永久保存標本時,必須對標本進行固定和染色,通過固定和染色才能把標本的外部形態和內部結構層次永久固定下來,使之得以長久保存不分解變質。
不是所有的觀察標本都需要染色:
染色的標本雖然能夠增加標本的色度和色差,但在固定、染色過程中由於化學作用的緣故,也會使一些內部物質的形態和分子結構發生變性而失真,從而影響觀察的真實性。再者,一些活體觀察是不需要或不能使用染色劑的。
② 進行簡單染色的目的及原理是什麼進行微生物製片時是否都需要進行染色
染色劑與蛋白質或者脂質dna螯合,為了看清楚細胞內的物質,,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染色,有的微生物本身自帶顏色,如青黴等黴菌
③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什麼要用染色法
觀察細菌形態時為何要用染色法?因為細菌細胞微小,透明,不易觀察,需染上顏色.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
常用的染色法有:
1.簡單染色法:簡單染色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一般用於觀察個體形態與細菌排列。
由於細菌在中性、鹼性或弱酸性環境中帶負電荷,所以通常採用一種鹼性染料如美藍、鹼性復紅、 結晶紫對細菌進行染色。美藍是美藍的鹽酸鹽,可解離為帶正電荷的美藍,很容易與細菌結合使菌體著色。染色後的細菌細胞與背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在顯微鏡下更易於識別。
簡單染色過程:塗片→固定→染色→水洗→乾燥→鏡檢
塗片→ 固定→ 乾燥→ 水洗、吸干→鏡檢→染色 1mim
2.革蘭氏染色法:
革蘭氏染色法是由丹麥醫生 Hans Christian Gram於 1884 年創立。它是細菌學中很重要的鑒 別染色法,因為通過此法染色,可將細菌鑒別為革蘭氏陽性菌(G + )和革蘭氏陰性菌(G - )兩大 類。
革蘭氏染色過程:塗片→固定→結晶紫初染(1min)→碘液媒染(1min)→乙醇脫色(95% 酒精,30s)→番紅復染(30 秒)→乾燥→鏡檢
陽性菌:紫色; 陰性菌:紅色
④ 細菌的簡單染色方法誰能介紹下
簡單染色法是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的一種方法。
操作步驟
1.塗片:用灼燒滅菌冷卻後的接種環挑取少量菌體與水滴充分混勻,塗成極薄的菌膜。
2.乾燥:可自然晾乾,或將塗片置於火焰高處微熱烘乾,但不能直接在火焰上烘烤。
3.固定:手執玻片一端,有菌膜的一面朝上,通過迅速通過火焰2-3次(用手指觸塗片反面,以不燙手為宜)。
4.染色:加適量(以蓋滿菌膜為度)結晶紫染色液(或石炭酸復紅液),染l~2min。
5.水洗:用自來沖洗至流下的水中無染色液的顏色時為止。
6.乾燥
7.鏡檢
⑤ 進行簡單染色的目的及原理是什麼
目的:破壞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再使用染色劑,將生物組織浸入染色劑內。
原理:使組織細胞的某一部分染上與其他部分不同的顏色或深度不同的顏色,產生不同的折射率,以便觀察。
最常用的是蘇木精和伊紅染色法;按照現代的染色理論的觀點,染料之所以能夠上染纖維,並在纖維織物上具有一定牢度,是因為染料分子與纖維分子之間存在著各種引力的緣故。
(5)微生物簡單染色的原理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伊紅為酸性染料,將細胞質和細胞間質,如細胞質中的RNA染成紅色。我們稱這種能被伊紅染紅的性質為嗜酸性。染色深淺可反映嗜鹼性和嗜酸性強弱;若對兩種染料缺乏親和力,則稱為嗜中性。
有些組織成分可以顯示與染料顏色不同的顏色,當用藍色鹼性染料甲苯胺進行染色時,組織中的糖胺多糖成分被染成紫紅色,此種顯色與染料顏色不同的現象成為異染性。
⑥ 在對細菌做革蘭氏染色之前通常先進行簡單染色,其目的是什麼
細菌的細胞小而透明,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下不易識別,必須對它們進行染色。利用單一染料對細菌進行染色,使經染色後的菌體與背景形成明顯的色差,從而能更清楚地觀察到其形態和結構,這就對簡單染色,簡單染色後再進行革蘭氏染色,可以更容易區分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菌。
革蘭氏染色法的基本步驟是:先用初染劑結晶紫進行初染,再用碘液媒染,然後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最後用復染劑(如番紅)復染。經此方法染色後,細胞保留初染劑藍紫色的細菌為革蘭氏陽性菌;如果細胞中初染劑被脫色劑洗脫而使細菌染上復染劑的顏色(紅色),該菌屬於革蘭氏陰性菌。
原理:
革蘭氏染色法所以能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是由這兩類細菌細胞壁的結構和組成不同決定的。實際上,當用結晶紫初染後,像簡單染色法一樣,所有細菌都被染成初染劑的藍紫色。碘作為媒染劑,它能與結晶紫結合成結晶紫一碘的復合物,從而增強了染料與細菌的結合力。當用脫色劑處理時,兩類細菌的脫色效果是不同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的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網狀結構組成,壁厚、類脂質含量低,用乙醇(或丙酮)脫色時細胞壁脫水、使肽聚糖層的網狀結構孔徑縮小,透性降低,從而使結晶紫-碘的復合物不易被洗脫而保留在細胞內,經脫色和復染後仍保留初染劑的藍紫色。革蘭氏陰性菌則不同,由於其細胞壁肽聚糖層較薄、類脂含量高,所以當脫色處理時,類脂質被乙醇(或丙酮)溶解,細胞壁透性增大,使結晶紫-碘的復合物比較容易被洗脫出來,用復染劑復染後,細胞被染上復染劑的紅色。
⑦ 單染色法的基本步驟有哪些有何注意事項
一、單染色法的基本步驟:
1.塗片取兩塊干凈的載玻片,各滴一小滴生理鹽水於載玻片中央,用無菌操作,分別挑取金黃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桿菌於二載玻片的水滴中,調勻並塗成薄膜。注意滴生理鹽水時不宜過多,塗片必須均勻。
2.乾燥於室溫中自然乾燥。
3.固定塗片面向上,於火焰上通過2—3次,使細胞質凝固,以固定細菌的形態,並使其不易脫落。但不能在火焰上烤,否則細菌形態將毀壞。
4.染色放標本於水平位置,滴加染色液於塗片薄膜上,染色時間長短隨不同染色液而定。呂氏鹼性美蘭染色液約染2-3分鍾,石炭酸復紅染色液約染1-2分鍾。
5.水洗染色時間到後,用自來水沖洗,直至沖下之水無色時為止。注意沖洗水流不宜過急,過大,水由玻片上端流下,避免直接沖在塗片處。沖洗後,將標本晾乾或用吹風機吹乾,待完全乾燥後才可置油鏡下觀察。
6.鏡檢按實驗程序進行顯微鏡觀察。
二、注意事項:
(1)載玻片要清潔無油污,否則菌液不易塗開。塗片時取培養物宜少,培養物塗層宜薄,塗層過厚則不易觀察細菌形態。
(2)乾燥和固定時,玻片不能直接在離火焰很近的位置上烘烤,否則會破壞細菌形態並使之變形,影響觀察結果。
(3)觀察時如需用到油鏡,油鏡檢查前玻片應完全乾燥,觀察後要將油鏡用擦鏡紙等徹底擦拭乾凈。
單染色法原理:
簡單染色法即只用一種染料對塗片進行染色,該法簡便易行,適用於菌體的一般形態觀察。通常情況下由於細菌菌體多帶負電荷,易和帶正電荷的鹼性染料結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鹼性染料進行簡單染色,如美藍、鹼性復紅、結晶紫、孔雀綠、番紅等。
所有的苯胺染料,均可用來做簡單染色法的染色劑。在進行染色之前的製片過程是影響染色結果好壞的關鍵性步驟。
⑧ 微生物染色原理
陽性菌厚,不容易脫色,陰性菌容易被乙醇脫色。所以一個可以被顯紫色一個土黃色。但操作不當,染色過度。容易出現假陽性。
革蘭氏染色的原理
1、G+細胞壁主要由肽聚糖形成的緻密網狀結構組成,壁厚,類脂含量低,交聯度高,用乙醇處理後,發生脫水作用,肽聚糖層孔徑縮小,透性降低,從而使結晶紫-碘復合物不易被洗脫而保留再細胞內,故細菌仍保留初染時的紫色。
2、G-肽聚糖層較薄,交聯度低,含較多類脂質,故用乙醇處理後,類脂質被溶解,細胞壁孔徑變大,通透性增加,使初染的結晶紫和碘的復合物易於滲出,細胞被脫色,經沙黃復染後呈紅色。
二、革蘭氏染色的步驟
1、製片
塗片——乾燥——固定
2、初染
滴加結晶紫染色1~2分鍾,水洗;
3、媒染
用碘液沖去殘水,並用碘液覆蓋1分鍾;
4、脫色
滴加95%酒精,脫色30秒,立即水洗;
5、復染
用番紅液復染1~2分鍾,水洗;
6、鏡檢
乾燥後,用油鏡觀察。先低倍鏡再高倍鏡。油鏡使用結束後,要及時用擦鏡紙擦乾凈鏡頭,避免香柏油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