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化問題。。。請高人指點!! C12FA 是什麼徹底氧化產生多少ATP
十二碳的脂肪酸,進行5次β氧化,生成5分子的FADH2,5分子的NADH、H+,6分子的乙醯輔酶A,則有5×(1.5+2.5)+6×10=80個ATP,但在脂肪酸活化過程耗去2分子的ATP,故凈生成78個ATP~~~~~~~
❷ 公衛助理醫師考試《生物化學》維生素知識點
2017年公衛助理醫師考試《生物化學》維生素知識點
2017年公衛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馬上就要開始了,為了方便考生更好的復習生物化學科目為僧俗的知識。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維生素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定義
維生素是機體必需的多種生物小分子營養物質。1894年荷蘭人Ejkman用白米養雞觀察到腳氣病現象,後來波蘭人Funk從米糠中發現含氮化合物對此病頗有療效,命名為vitamine,意為生命必須的胺。後來發現並非所有維生素都是胺,所以去掉詞尾的e,成為Vitamin。
維生素有以下特點:
1.是一些結構各異的生物小分子;
2.需要量很少;
3.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必需直接或間接從食物中攝取;
4.主要功能是參與活性物質(酶或激素)的合成,沒有供能和結構作用。水溶性維生素常作為輔酶前體,起載體作用,脂溶性維生素參與一些活性分子的構成,如VA構成視紫紅質,VD構成調節鈣磷代謝的激素。
二、分類
維生素的結構差異較大,一般按溶解性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大類。
脂溶性維生素 不溶於水,易溶於有機溶劑,在食物中與脂類共存,並隨脂類一起吸收。不易排泄,容易在體內積存(主要在肝臟)。包括維生素A(A1,A2)、D(D2,D3)、E(α,β,γ,δ)、K(K1,K2,K3)等。
水溶性維生素 易溶於水,易吸收,能隨尿排出,一般不在體內積存,容易缺乏。包括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
三、命名
維生素雖然是小分子,但結構較復雜,一般不用化學系統命名。早期按發現順序及來源用字母和數字命名,如維生素A、維生素AB2等。同時還根據其功能命名為“抗…維生素”,如抗乾眼病維生素(VA)、抗佝僂病維生素(VD)等。後來又根據其結構及功能命名,如視黃醇(VA1)、膽鈣化醇(VD3)等。
四、人體獲取維生素的途徑
1.主要由食物直接提供 維生素在動植物組織中廣泛存在,絕大多數維生素直接來源於食物。少量來自以下途徑:
2.由腸道菌合成 人體腸道菌能合成某些維生素,如VK、VB12、吡哆醛、泛酸、生物素和葉酸等,可補充機體不足。長期服用抗菌葯物,使腸道菌受到抑制,可引起VK等缺乏。
3.維生素原在體內轉變 能在體內直接轉變成維生素的物質稱為維生素原。植物食品不含維生素A,但含類胡蘿卜素,可在小腸壁和肝臟氧化轉變成維生素A。所以類胡蘿卜素被稱為維生素A原。
4.體內部分合成 儲存在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經紫外線照射,可轉變成VD3。因此礦工要補照紫外線。人體還可利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醯胺,所以長期以玉米為主食的人由於色氨酸不足,容易發生糙皮病等尼克醯胺缺乏症。
五、有關疾病
機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極少,一般日需要量以毫克或微克計。維生素缺乏會引起代謝障礙,出現維生素缺乏症。過多也會干擾正常代謝,引起維生素過多症。因水溶性維生素容易排出,所以維生素過多症只見於脂溶性維生素,如長期攝入過量維生素A、D會中毒。
一、維生素A
維生素A又稱抗乾眼醇,有A1、A2兩種,A1是視黃醇,A2是3-脫氫視黃醇,活性是前者的一半。肝臟是儲存維生素A的場所。
植物中的類胡蘿卜素是VA前體,一分子β胡蘿卜素在一個氧化酶催化下加兩分子水,斷裂生成兩分子VA1。這個過程在小腸粘膜內進行。類胡蘿卜素還包括α、γ胡蘿卜素、隱黃質、番茄紅素、葉黃素等,前三種加水生成一分子VA1,後兩種不生成VA1。
維生素A與暗視覺有關。維生素A在醇脫氫酶作用下轉化為視黃醛,11-順視黃醛與視蛋白上賴氨酸氨基結合構成視紫紅質,視紫紅質在光中分解成全反式視黃醛和視蛋白,在暗中再合成,形成一個視循環。維生素A缺乏可導致暗視覺障礙,即夜盲症。食用肝臟及綠色蔬菜可治療。全反式視黃醛主要在肝臟中轉變成11-順視黃醛,所以中醫認為“肝與目相通”。
維生素A的作用很多,但因缺乏維生素A的動物極易感染,所以研究很困難。已知缺乏維生素A時類固醇激素減少,因為其前體合成時有一步羥化反應需維生素A參加。另外缺乏維生素A時表皮黏膜細胞減少,角化細胞增加。有人認為是因為維生素A與細胞分裂分化有關,有人認為是因為維生素A與粘多糖、糖蛋白的合成有關,可作為單糖載體。維生素A還與轉鐵蛋白合成、免疫、抗氧化等有關。
維生素A過量攝取會引起中毒,可引發骨痛、肝脾腫大、惡心腹瀉及鱗狀皮炎等症狀。大量食用北極熊肝或比目魚肝可引起中毒。
二、維生素D
又稱鈣化醇,是類固醇衍生物,含環戊烷多氫菲結構。可直接攝取,也可由維生素D原經紫外線照射轉化。植物油和酵母中的麥角固醇轉化為D2(麥角鈣化醇),動物皮下的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D3(膽鈣化醇)。
維生素D與動物骨骼鈣化有關。鈣化需要足夠的鈣和磷,其比例應在1:1到2:1之間,還要有維生素D的存在。
維生素D3先在肝臟羥化形成25-羥維生素D3,然後在腎再羥化生成1,25-(OH)2-D3。第二次羥化受到嚴格調控,平時只產生無活性的24位羥化產物,只有當血鈣低時才有甲狀旁腺素分泌,使1-羥化酶有活性。1,25-(OH)2-D3是腎皮質分泌的一種激素,作用於腸粘膜細胞和骨細胞,與受體結合後啟動鈣結合蛋白的合成,從而促進小腸對鈣磷的吸收和骨內鈣磷的動員和沉積。
食物中維生素D含量少,同時又缺乏紫外線照射的人易發生骨折。肝膽疾病、腎病、或某些葯物也會抑制羥化。攝入過多也會引起中毒,發生遷移性鈣化,導致腎、心、胰、子宮及滑膜粘蛋白鈣化。高血鈣也會導致腎結石,而骨骼卻因鈣被抽走而疏鬆軟化。
三、維生素E
又稱生育酚,含有一個6-羥色環和一個16烷側鏈,共有8種其色環的取代基不同。α生育酚的活性最高。
存在於蔬菜、麥胚、植物油的非皂化部分,對動物的生育是必需的。缺乏時還會發生肌肉退化。生育酚極易氧化,是良好的脂溶性抗氧化劑。可清除自由基,保護不飽和脂肪酸和生物大分子,維持生物膜完好,延緩衰老。
維生素E很少缺乏,毒性也較低。早產兒缺乏會產生溶血性貧血,成人回導致紅細胞壽命短,但不致貧血。
四、維生素K
天然維生素K有K1、K2兩種,都由2-甲基-1,4-萘醌和萜類側鏈構成。人工合成的K3無側鏈。K1存在於綠葉蔬菜及動物肝臟中,K2由人體腸道細菌合成。
維生素K參與蛋白質谷氨酸殘基的γ-羧化。凝血因子Ⅱ、Ⅶ、Ⅸ、Ⅹ肽鏈中的谷氨酸殘基在翻譯後加工過程中,由蛋白羧化酶催化,成為γ-羧基谷氨酸(Gla)。這兩個羧基可絡合鈣離子,對鈣的輸送和調節有重要意義。有關凝血因子與鈣結合,並通過鈣與磷脂結合形成復合物,發揮凝血功能。這些凝血因子稱為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
缺乏維生素K時常有出血傾向。新生兒、長期服用抗生素或吸收障礙可引起缺乏。
一、硫胺素(VB1)
由一個取代的噻唑環和一個取代的嘧啶環組成,因噻唑環含硫,嘧啶環有氨基取代而得名。他就是Funk發現的vitamine。
硫胺素與ATP反應,生成其活性形式:硫胺素焦磷酸(TPP),即脫羧輔酶。其分子中氮和硫之間的碳原子性質活潑,易脫氫。生成的負碳離子有親核催化作用。羧化輔酶作為醯基載體,是α酮酸脫羧酶的輔基,也是轉酮醇酶的`輔基,在糖代謝中起重要作用。缺乏硫胺素會導致糖代謝障礙,使血液中丙酮酸和乳酸含量增多,影響神經組織供能,產生腳氣病。主要表現為肌肉虛弱、萎縮,小腿沉重、下肢水腫、心力衰竭等。可能是由於缺乏TPP而影響神經的能源與傳導。
硫胺素在糙米、油菜、豬肝、魚、瘦肉中含量豐富。但生魚中含有破壞B1的酶,咖啡、可可、茶等飲料也含有破壞B1的因子。
二、核黃素(VB2)
核黃素是異咯嗪與核醇的縮合物,是黃素蛋白的輔基。它有兩種活性形式,一種是黃素單核苷酸(FMN),一種是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這里把核黃素看作核苷,即把異咯嗪看作鹼基,把核醇看作核糖。
異咯嗪的N1、N10能可逆地結合一對氫原子,所以可作為氧化還原載體,構成多種黃素蛋白的輔基,在三羧酸循環、氧化磷酸化、α酮酸脫羧、β氧化、氨基酸脫氨、嘌呤氧化等過程中起傳遞氫和電子的作用。
主要從食物中攝取,如谷類、黃豆、豬肝、肉、蛋、奶等,也可由腸道細菌合成。冬季北方缺少陽光,植物合成V-B2也少,常出現口角炎。缺乏V-B2還可引起唇炎、舌炎、貧血等。
三、泛酸(VB3)
也叫遍多酸,廣泛存在,極少缺乏。由一分子β丙氨酸與一分子羧酸縮合而成。
泛酸可構成輔酶A,是醯基轉移酶的輔酶。也可構成醯基載體蛋白(CAP),是脂肪酸合成酶復合體的成分。
四、吡哆素(VB6)
包括吡哆醇、吡哆醛和吡哆胺3種,可互相轉化。吡哆素是吡啶衍生物,活性形式是磷酸吡哆醛和磷酸吡哆胺,是轉氨酶、氨基酸脫羧酶的輔酶。磷酸吡哆醛的醛基作為底物氨基酸的結合部位,醛基的鄰近羥基和對位氮原子還參與催化部位的構成。在轉氨反應中,磷酸吡哆醛結合氨基酸,釋放出相應的α酮酸,轉變為磷酸吡哆胺,再結合α酮酸釋放氨基酸,又變成磷酸吡哆醛。
缺乏V-B6可引起周邊神經病變及高鐵紅細胞貧血症。因為5-羥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的合成都需要V-B6(氨基酸脫羧反應),而血紅素前體的合成也需要V-B6。肉、蛋、蔬菜、谷類中含量較多。新生嬰兒易缺乏。
五、尼克醯胺(VPP)
尼克醯胺和尼克酸分別是吡啶醯胺和吡啶羧酸,都是抗糙皮病因子,又稱VPP。其活性形式有兩種,尼克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和尼克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在體內先合成去醯胺NAD,再接受谷氨醯胺提供的氨基成為NAD,再磷酸化則成為NADP。
NAD和NADP是脫氫輔酶,分別稱為輔酶Ⅰ和輔酶Ⅱ。二者利用吡啶環的N1和N4可逆攜帶一個電子和一個氫原子,參與氧化還原反應。輔酶Ⅰ在分解代謝中廣泛接受還原能力,最終傳給呼吸鏈放出能量。輔酶Ⅱ則只從葡萄糖及葡萄糖酸的磷酸酯獲得還原能力,用於還原性合成及羥化反應。需要尼克醯胺的酶多達百餘種。
人體能用色氨酸合成尼克酸,但合成率極低(60:1),而且需要B1、B2、B6,所以仍需攝取。抗結核葯異煙肼的結構與尼克醯胺類似,兩者有拮抗作用,長期服用異煙肼時應注意補充尼克醯胺。花生、豆類、肉類和酵母中含量較高。
尼克酸或煙酸肌醇有舒張血管的作用,可用於冠心病等,但可降低cAMP水平,使血糖及尿酸升高,有誘發糖尿病及痛風的風險。長期使用大量尼克酸可能損害肝臟。
六、生物素(biotin)
由雜環與戊酸側鏈構成,又稱維生素H,缺乏可引起皮炎。在生雞蛋清中有抗生物素蛋白(avidin),能與生物素緊密結合,使其失去活性。
生物素側鏈羧基可通過醯胺鍵與酶的賴氨酸殘基相連。生物素是羧基載體,其N1可在耗能的情況下被二氧化碳羧化,再提供給受體,使之羧化。如丙酮酸羧化為草醯乙酸、乙醯輔酶A羧化為丙二醯輔酶A等都由依賴生物素的羧化酶催化。
花生、蛋類、巧克力含量最高。
以上六種維生素都與能量代謝有關。下面兩種維生素與生血有關。
七、葉酸(folic acid,FA)
又稱維生素M,由蝶酸與谷氨酸構成。活性形式是四氫葉酸(FH4),即蝶呤環被部分還原。四氫葉酸是多種一碳單位的載體,分子中的N5,N10可單獨結合甲基、甲醯基、亞氨甲基,共同結合甲烯基和甲炔基。因此在嘌呤、嘧啶、膽鹼和某些氨基酸(Met、Gly、Ser)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缺乏葉酸則核酸合成障礙,快速分裂的細胞易受影響,可導致巨紅細胞貧血(巨大而極易破碎)。
葉酸容易缺乏,特別是孕婦。葉酸分布廣泛,肉類中含量豐富。苯巴比妥及口服避孕葯等葯物干擾葉酸吸收與代謝。
八、鈷胺素(VB12)
是一個抗惡性貧血的維生素,存在於肝臟。分子中含鈷和咕啉。咕啉類似卟啉,第六個配位可結合其他集團,產生各種鈷胺素,包括與氫結合的氫鈷胺素、與甲基結合的甲基鈷胺素、與5’-脫氧腺苷結合的輔酶B12等。
一些依賴輔酶B12的酶類催化1,2遷移分子重排反應,即相鄰碳原子上氫原子與某一基團的易位反應。例如在丙酸代謝中,催化甲基丙二醯輔酶A轉變為琥珀醯輔酶A的變位酶就以輔酶B12為輔助因子。
甲基鈷胺素可作為甲基載體,接受甲基四氫葉酸提供的甲基,用於合成甲硫氨酸。甲硫氨酸可作為通用甲基供體,參與多種分子的甲基化反應。因為甲基四氫葉酸只能通過這個反應放出甲基,所以缺乏鈷胺素時葉酸代謝障礙,積累甲基四氫葉酸。缺乏鈷胺素可導致巨紅細胞貧血。
胃粘膜能分泌一種粘蛋白,可與V-B12結合,促進吸收,稱為內因子。缺乏內因子時易被腸內細菌及寄生蟲奪去,造成缺乏。素食者也易缺乏。
九、抗壞血酸(V-C)
是烯醇式L-古洛糖酸內酯,有較強的酸性。容易氧化,是強力抗氧化劑,也可作為氧化還原載體。
抗壞血酸還參與氨基酸的羥化。膠原中脯氨酸和賴氨酸的羥化都需要抗壞血酸作為酶的輔因子。缺乏抗壞血酸會影響膠原合成及結締組織功能,使毛細血管脆性增高,發生壞血病。
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合成也需要V-C參加羥化。V-C可還原鐵,促進其吸收;保護A、E及某些B族維生素免遭氧化。
五、輔酶Q
又稱泛醌,廣泛存在於線粒體中,與細胞呼吸鏈有關。泛醌起傳遞氫的作用。
六、硫辛酸
是酵母和一些微生物的生長因子,可以傳遞氫。有氧化型和還原型。
例題:
(一)A型題
l,下列關於維生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維生素是一類高分子有機化合物
B.維生素是構成機體組織細胞的原料之一
C.酶的輔酶或輔基都是維生素
D.引起維生素缺乏的唯一原因是攝人量不足
E. 維生素在機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
2,脂溶性維生素
A. 是一類需要量很大的營養素 B,易被消化道吸收
C. 體內不能儲存,余者由尿排出
D,過少或過多都可能引起疾病
E. 都是構成輔酶的成分
3,維生素A除從食物中吸收外,還可在體內由
A. 腸道細菌合成 . B.肝細胞內氨基酸轉變生成
C. β-胡蘿卜素轉變而來 D.由脂肪酸轉變而來
E,由葉綠素轉變而來
參考答案
1.E 2. D 3. C
;❸ 幾個【生物化學】英文縮寫!急急急!
FAD: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HnRNAG :核內不均一RNA 為存在於真核生物細胞核中的不穩定、大小不均的一組高分子RNA(分子量約為105~2×107,沉降系數約為30—100S)之總稱。占細胞全部RNA之百分之幾,在核內主要存在於核仁的外側。認為hnRNA多屬信使RNA(messenger ribonucleic acid,mRNA)之先驅體,包括各種基因的轉錄產物及其成為mRNA前的各中間階段的分子,在5』末端多附有間隙結構,而3』的末端附有多聚腺苷酸聚合酶分子。這些hn-RNA在受到加工之後,移至細胞質,作為mRNA而發揮其功能。大部分的hnRNA在核內與各種特異的蛋白質形成復合體而存在著。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99730.htm?fr=ala0
His:代表組氨酸(Histidine)
NADP: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
TPP:三苯基膦
FMN:
英文全稱為:flavin mononucleotide,中文名:黃素單核苷酸
是黃素蛋白(flavoprotein)的輔基。
生物氧化時,氧化呼吸鏈由4中具有傳遞電子能力的復合體組成,線粒體內膜蛋白質用膽酸等去污劑處理及離子交換層析分離,磕純化出內膜的呼吸鏈成分,得到這4中仍具有傳的電子功能的蛋白質-酶復合體(complex),分別為復合體Ⅰ,復合體Ⅱ,復合體Ⅲ,復合體Ⅳ,各含有不同的組分。其中復合體Ⅰ又稱為NADH-泛醌還原酶,在三羧酸循環和脂酸β-氧化等過程的脫氫酶催化反應中,大部分代謝物脫下的2H是由氧化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接受,形成還原型煙醯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H+H+)。NADH+H+的電子經復合體Ⅰ繼續傳遞氧化。復合體Ⅰ由三部分組成,成「L「形,其一臂突出線粒體基質,由兩部分組成,其中之一就是黃素蛋白。而FMN即為黃素蛋白的輔基。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2117062.htm?fr=ala0
❹ 求生物化學里名詞的英文縮寫
DNFB 2,4-二硝基氟苯
DNS-Cl 丹磺醯氯
FAD 黃素腺嘌呤二核苷酸
IU 國際酶活力單位
Vit 維他命
TPP 硫胺素焦磷酸
FH4 四氫葉酸
AMP 腺苷一磷酸
ADP 腺苷二磷酸
ATP 腺苷三磷酸
HA 透明質酸
CS 硫酸軟骨素
KS 硫酸角質素
HS 硫酸類肝素
Hp 肝素
PG 蛋白聚糖
GPC 凝膠滲透層析
HPGPC 高效凝膠滲透層析
FA 不飽和脂肪酸
PG 前列腺素
LT 白三烯
MDA 丙二醛
TBA 硫代巴比妥酸
SOD 超氧化物歧化酶
GSHPX 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
PAF 血小板活化因子
PITC 苯異硫氰酸酯
PTC 苯氨基硫甲醯
PTH 苯異內醯硫脲
❺ 什麼是生化危機
生化危機(日本名稱:バイオハザード、Biohazard,歐美名稱:Resident Evil),由日本CAPCOM公司推出的電子游戲系列作品,創始人為三上真司。除了電玩游戲外,還衍生出了漫畫、小說、好萊塢電影等改編作品。截至2006年2月,系列的電玩作品總銷售量已經超過三千萬套。2007年為止,該系列共推出了六款正篇游戲作品,而第七和第八款作品正在開發中。
這款游戲是喪屍游戲的創始者,也可以說是開辟了收款的僵屍類游戲。 更詳細的你可以再網路生化危機貼吧上找到答案
http://tieba..com/f?kw=%C9%FA%BB%AF%CE%A3%BB%FA
❻ PUFA在生物化學中式什麼意思
魚油多烯脂酸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 FA)是從鮐魚 (Chub machrel)魚油中分離提取的有效成份 ,主要有二十碳五烯酸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實驗結果表明 PUFA可明顯地抑制由二磷酸腺苷 (ADP)誘導的家兔和大鼠血小板聚集作用
❼ fa生化中是什麼意思
是脂肪酸的意思。
脂肪酸,是指一端含有一個羧基的長的脂肪族碳氫鏈,是有機物,通式是C(n)H(2n+1)COOH。
低級的脂肪酸是無色液體,有刺激性氣味,高級的脂肪酸是蠟狀固體,無可明顯嗅到的氣味。
脂肪酸簡介
脂肪酸是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一類化合物,是中性脂肪、磷脂和糖脂的主要成分。
脂肪酸可分成兩類:
一類是分子內不帶碳碳雙鍵的飽和脂肪酸,如硬脂酸、軟脂酸等。
另一類是分子內帶有一個或幾個碳碳雙鍵的不飽和脂肪酸,最常見的有油酸,油酸的碳鏈中只有一個碳碳雙鍵,所以又叫單不飽和脂肪酸。
一般脂肪酸化合物的碳鏈都較短,其長度一般在18-36個碳原子,最少的就是12個碳原子,如月桂酸。
不管飽和的或不飽和的,生物體內脂肪酸的碳原子數大多是偶數,極少含有奇數碳原子,尤其是在高等動植物體內主要存在12碳以上的高級脂肪酸,一般在14-24個碳,以16和18碳脂肪酸最為常見。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脂肪酸
❽ 關於生化問題!!!急需!!!!
1.依賴TPP-丙酮酸脫氫酶(TPP-dependent pyruvate dehydrogenase),又稱丙酮酸:硫辛酸氧化還原酶(pyruvate:lipoate oxido-rectase),其輔基為TPP。它的功用是催化丙酮酸脫羧和催化硫辛酸還原。
2.二氫硫辛酸轉乙醯基酶(dihydrolipoyl transacetylase),又稱硫辛酸轉乙醯基酶(lipoateacetyl-transferase),其輔基為硫辛醯胺,其功用為將乙醯基轉移給CoA,產生還原型硫辛醯胺(即硫辛酸-酶復合物)。
3.二氫硫辛酸脫氫酶(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又稱硫辛醯胺脫氫酶(lipoamide dehydrogenase),或NADH:硫辛醯胺氧化還原酶(NADH:lipoamide oxidorectase)。其輔基為FAD,是一種黃素蛋白。能利用FAD和NAD+。其功用能使二氫硫辛醯胺氧化回
到硫辛醯胺。哺乳類的丙酮酸脫氫酶系還包括有激酶和磷酸酯酶。在丙酮酸脫氫酶系反應中,不同場合需要NAD+、FAD硫胺素焦磷酸(TPP)、氧化型硫
由丙酮酸到乙醯CoA的總反應可表示如下式:
上式反應的中間過程很復雜,硫胺素焦磷酸和硫辛酸在從丙酮酸到乙醯CoA的過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學習這段反應機理時,應參考本書酶化學章的輔酶一節。根據現有的科學證據可能包括下列4個步驟:
脫羧:這一步反應極為復雜,首先是丙酮酸與TPP加合成為不穩定的絡合物,後者經丙酮酸脫氫酶催化生成羥乙基硫胺素焦磷酸(CH3CHOH-TPP)。
式中R=嘧啶環,PPi=焦磷酸根。
②與硫辛酸結合形成乙醯基:這一步反應包括與TPP連接的羥乙基氧化成乙醯基並同時轉移給硫辛酸-酶復合物,即硫辛醯胺(lipoamide),產生乙醯硫辛酸-酶復合物,又稱乙醯硫辛醯胺(acetyllipoamide)。參加這一反應的酶為二氫硫辛酸轉乙醯基酶(dihydrolipoyl transacetylase 又稱lipoate acetyltransferase)。
③轉醯基:
④再生: 還原型硫辛酸脫氫,脫出的氫由FAD接受生成FADH2,FADH2被NAN+氧化成FAD。與此同時產生NADH+H+,參加這一反應的酶為二氫硫辛醯胺脫氫酶(dihydrolipoyl dehydrogenase又稱lipoamide dehydrogenase)。
最後FADH2被NAD+再氧化。
式中方括弧內的-SHS-和-S-S-表示脫氫酶分子中的-SHS-和-S-S-基團同輔基FAD共同參加電子傳遞。關於這一反應的作用機制,目前認為FAD的異咯嗪與硫辛酸脫氫酶分子中的二硫基團(由半胱氨酸形成的-S-S-基團)協同接受由二氫硫辛醯胺(即還原型硫辛醯胺)釋出的電子。在此過程中,最初由FAD的異咯嗪部分接受一個電子變為帶負離子的半醌(semiquinone)型,脫氫酶的-S-S-基團接受一個電子被還原。最後NAD+將兩個電子一齊接受而產生氧化型脫氫酶-FAD復合物。這些反應說明為什麼NAD+能接受由FADH2釋出的電子,可表示如圖9-15。
❾ 這個是什麼標志啊,在生化電影里經常看
具有污(傳)染性的生物化學製品的危險警告標志,
一般正規醫院都會在特定的位置標示的,比如放醫療垃圾的地方就會有這個標志
生化危機類的電影《驚變28天》的海報上就有這個標志
❿ 吃糖會發胖的生化原理
糖原是人體供能的基本單位,身體對糖分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以備突發釋放,而脂肪的消耗只有當糖原無法足量供應時,才會大量出動,因此,減少糖分的攝入才是減肥的首選。
糖分對於人們來說就如一種「另類毒品」,可以無限攝入,但是又具有上癮性,因此在市面上幾乎沒有什麼產品不含糖分,這樣更能促進大家的購買欲。
你可能對此感到疑惑,感覺自己不愛吃糖,但也發胖,這是為什麼?
明確一點,糖分一定是無處不在的,即使你品嘗不出甜味,但不意味著這個食品不含糖。
例如,西紅柿炒蛋要放糖,紅燒肉要放糖,布丁要烤糖,運動飲品有葡糖糖,奶茶有果糖,水果有單糖和雙糖,米飯由澱粉組成,澱粉屬於多糖,也是由糖組成的等等,糖分藏在了你生活的點點滴滴。因此,對於食物糖分的攝入,我們還是要多加小心。
糖分是最直接的、易轉化為脂肪的物質。
糖分除了引起肥胖外,它的侵害性也比較嚴重,那就是糖化現象。糖化現象具體表現為:糖類與肌膚的膠原蛋白反應,產生「膠原蛋黃AGEs」,肌膚變得暗黃鬆弛,並且引發痘痘的生長,就如五花肉變成紅燒肉。糖分攝入過多的人,人也會顯老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