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生物信息 > 八十年代是什麼時候學生物課

八十年代是什麼時候學生物課

發布時間:2022-12-31 06:33:34

A. 1989年高中有生物課嗎

有。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即1982年前後高中就開始開設生物課,當時分為生理、動物、植物三大部分。
生物課是當代的重大科學課題,然而卻又是至今依舊了解甚少的最基本的生物學問題,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

B. 生物化學發展歷史

生物化學發展史
化學在生命科學中的地位:
二十世紀的頭二十年是微生物稱雄的時代。他們的顯赫地位其後又被維生素取代了二十年之久。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是酶的興旺時期。八十年代以前的二十年中,基因熱。 上世紀的後二十年神經和人類基因組計劃發展很快。在這一段歷史時期內,一個又一個醫學學科走馬燈似地變換著主導地位,而研究和教學則是在不斷增多的相互獨立的學科里進行著。
六十年前,醫學院還只有解剖學系、細菌學系、生理學系、生物化學系和葯學系。而且系與系之間比較疏遠,沒有聯系。那個時候,遺傳學系和神經生物學系在醫學院里尚未問世。 路易.巴斯德,這個上世紀醫學科學的巨匠和微生物學家是化學出身的。今日的基因工程把生物化學、遺傳學、微生物學和生理學集為一體。這一新興的基因化學的價值是如此巨大,實在無愧為人們賦於它的「革命性進步」的稱號。
現代基礎醫學各學科的匯集與聯系之所以緊密,最主要是因為它們具有共同的語言,即化學語言。這些學科中最具有描述性的解剖學和最抽象的遺傳學,現在都滲透了許許多多的化學理論和技術。現在的解剖學是一幅包括了中等大小的分子、大分子的聚集體直至細胞器和組織的漸進圖。正是這些大大小小的分子組成了有功能的生物體。遺傳學的變化甚至更大。當遺傳現象是否由已知的物理學原理操縱的這一命題作為正經的問題提出來時,也只不過是六十年前的事情。而今天我們則以一目瞭然的化學表達法來了解和研究基因、遺傳現象和進化問題。染色體和基因可被分析了、合成了、重新安排了。新的物種也可隨心所欲地創造出來了。一旦對染色體的結構與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由此產生的對醫學和工業的影響將會遠遠超過我們從現在用的基因方法大量生產稀有的激素、疫苗、干擾素和酶的成功所能得到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生物學家固然知道是酶決定了細胞的形狀、功能和命運,但他們對酶的重要性和化學復雜性望而卻步,因而對生物化學也盡量繞道而行。這是指六十年前。
「最好通過化學來生活」,這是杜邦(Du Pont)公司在持續數年的廣告戰中一直沿用口號。這一口號的寓義無非是告訴公眾:塑料、除草劑和其它工業化學品對於我們個人與社會的美滿幸福所能起到的作用。醫學科學的匯集最早是由於路易.巴斯德的天才而嶄露頭角的。 巴斯德是一個化學家,他年青時闡明了具有相同化學結構的酒石酸由於其物理結構上的不同而分為兩種分子,即鏡象對映異構體。巴斯德創立的「疾病的菌源說」帶有他化學基礎和思想方法的烙印。他力圖把疾病問題簡化為基本的成分。他的實驗途徑是先將致病因子純化為單一的形式,然後用純化的因子再生疾病。因而可以說,由巴斯德創立的微生物學和免疫學是由化學中脫胎而來的。實際上,在1911版的大英網路全書上刊載的有關巴斯德生平的權威傳記將他稱為法國化學家,並譽為是公認的當時化學運動的最偉大的領導者。
在巴斯德的科學生涯中有一個嚴重的瑕疵:他闡明了是酵母細胞導致了酒精發酵,即蔗糖在厭氧條件下轉變為乙醇和二氧化碳。之後,他又試圖用酵母的抽提液來完成同樣的功能,但他未能如願。因此他下了這樣的一個結論:除活細胞之外,其它一切東西都不可能進行這一極為復雜的化學反應。正是由於巴斯德的自信心、說服力和影響力,使進一步研究無細胞系統的乙醇發酵的努力被大大地潑了冷水。從此生機論變得根深蒂固,使現代生物化學的出現被延遲了三十年之久。
直至本世紀初,慕尼黑的愛德華.布希納(Eavd Buchner)才於無意之間發現了破碎的酵母細胞的發酵現象。本來他是用糖來保護酵母抽提液不至發生重復免疫反應,不料卻發現了令人討厭的發泡現象。進一步的研究使他闡明了糖被酵母液裂解所分解的產物---乙醇和二氧化碳。 巴斯德的運氣不佳,他所用的巴黎酵母是蔗糖酶缺陷型,這是一個催化蔗糖糖代謝的起始反應的酶。布希納則吉星高照,他的慕尼黑酵母抽提液中尚有相當量的這種酶保存著活力。生物化學並不是象有人想像的那樣由有機化學衍生而來。盡管糖和氨基酸等底物與酶反應的產物都是通過有機化學的方法制備和鑒定的。確切地說,生物化學是從農學院和醫學院的生理系和營養系脫胎而出的。藉助於生物化學,人們可以如願明白許多細胞功能的化學基因,例如發酵、光合作用、肌肉收縮、消化和視覺等。
基因工程的起源
基因化學也就是大家常說的基因工程的起源是什麼呢?DNA、基因和染色體的分離、分析、合成和重排通常被認為是分子生物學的成就和領地。就算如此,那麼什麼是分子生物學?它的起源又是什麼呢?如果把討論的焦點集中在DNA的分子生物學,這里我可以列舉幾個不同的來源:第一個起源來自醫學。艾夫里(Oswald Avery)以自己畢生的精力探索肺炎球菌肺炎的控制問題,有史以來第一次證明了DNA是儲存遺傳信息的分子。 第二個起源來自生物遺傳學。微生物學家,其中有些是叛逃的物理學家,選擇噬菌體(細菌病毒)作為研究對象,闡明了主要生物大分子DAN、RNA和蛋白質的功能。第三個起源來自生物分子的細微結構化學。蛋白質的X光衍射圖譜提示了其三維空間結構。DNA的衍射圖譜使我們了解了它的螺旋結構和它的復制與功能。第四個起源來自生物化學,即核酸的酶學、分析和合成。核酸酶將DNA攔腰斬為基因並分解成組成構件。聚合酶則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連接酶把DNA鏈連成基因,又將基因連成染色體。正是由於這些酶的存在才使得基因工程切實可行。這些酶在細胞內是用來催化基因和染色體的復制、修復和重排反應。 因而歸根到底,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成就仍屬化學。大多數的分子生物學家操作著這種特殊形式的化學而沒有認識到它就是化學。
但是,盡管已有了非同小可的業績,分子生物學在回答一些細胞功能和發育等深刻的問題時仍然是張口結舌的。比如是什麼控制了基因的重排以產生抗體?是什麼決定了一個原始細胞發育成腦或骨?是什麼構成了細胞生長和衰老的基礎?一旦忽略了DNA藍圖的產物的化學,即忽略了代表細胞的機關和構架的酶與蛋白質的化學時,當今的分子生物學研究就開始蹣跚(pan shan)不前了。對腦的化學元素,無論是動物的還是人的,正常的還是有病的腦的化學元素的研究應給予足夠的重視。
總之,化學語言是連接物理學與生物學、天文學與地學、醫學與農學的紐帶。化學語言極為豐富多彩,它能產生出最美的圖畫。我們應該傳授和運用化學評議。這就是我們眼前的、未來的基因,也是本世紀生物、醫學繁榮昌盛的基石。
生命的化學觀
吳憲教授(1893-1959)是我國傑出的生物化學家和營養學家,在國際上負有盛名。他在臨床生物化學,特別是血液分析、氣體與電解質的平衡、蛋白質的生物化學,特別是蛋白質的變性理論、免疫化學、氨基酸的代謝和營養學諸領域的研究工作,都是當時的先驅。
物質結構繁簡的等級
物質的繁雜程度略分為五級。(1)原子的繁雜程度稱為第一級。(2)原子相結合而成為分子,最小的是氫,最大的是生物大分子。分子的繁雜程度稱為第二級。(3)相同分子或不同分子相結合而成為分子聚集體,其種類無限,其狀態不似分子。分子聚集體的繁雜程度稱為第三級。(4)不同分子聚集體相結合而成為有形態的物質單位,其形態常可用顯微鏡觀察。這就是生物學家所說的細胞。細胞種類之多,不可以數計。細胞的繁雜程度稱為第四級。(5)細胞聯合而成為多細胞物體,或為植物或為動物。其最繁雜者莫過於人體。多細胞物體的繁雜程度稱為第五級。
上述五級一方面從一級過渡到另一級之間的界限並不同樣清楚,另一方面,同屬於一級的物質,其結構的繁雜程度可以相差很大,因而其現象(性質)也就相差很多。所以說,物質繁雜程度的級別越高,其結構的穩定性越低,其現象(性質)也就越多、越繁雜。
結構與性質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是一個物質的兩個方面,知道它的結構,就可能了解它的性質。誠然,有時了解它的性質,並不一定知道它的結構。但是,在了解它的性質以前,必須先有結構的知識。對於人體的總結構,解剖學家、醫學家已知道得很清楚。我們能理解四肢的活動是由於肌肉的伸縮,血液的流動是由於心臟的抽壓,以及影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聚集的等,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器官的結構。
物質的結構和性質,是一個物質的兩個方面,知道它的結構,就可能了解它的性質。誠然,有時了解它的性質,並不一定知道它的結構。但是,在了解它的性質以前,必須先有結構的知識。對於人體的總結構,解剖學家、醫學家已知道得很清楚。我們能理解四肢的活動是由於肌肉的伸縮,血液的流動是由於心臟的抽壓,以及影像是怎樣在視網膜上聚集的等,都是因為知道了這些器官的結構。我們可以把腎比作濾器,把肺比作氣包,因為我們在顯微鏡下已看到它們的組織結構。但是,神經怎樣傳導我們還無法理解,因為我們對於細胞的內部結構實際上還一無所知。等到對於活細胞結構的細節完全知道以後,對生命過程的理解就會如同理解鍾表指針轉動一樣容易。
先有核酸,還是先有蛋白質?
在生物界,對於生命的起源曾有三種意見,即:
(1)最初的細胞是在沒有核酸和遺傳體系的條件下進行活動的,而核酸和遺傳體系則是以後獲得的;
(2)核酸為最先發生,它為蛋白質的進化提供信息;
(3)核酸和蛋白質兩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個活細胞的最初真正前體。
目前,大多數學者都傾向於第二種意見,即先有RNA,再有蛋白質。但仍有爭議。
生物化學中的物理化學
當今生化已從闡明生物化學的結構性質進入探討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和功能;生物分子間為何能在溫和的條件下以驚人的速度在生物體內進行一系列嚴格有序和特定方向的化學反應;反應前後能量如何變化;有哪些因素影響著這些生物分子間的反應;酶促反應的機理和生物分子的結構功能關系如何等,這就使得物理化學越來越顯示出它在生化中的重要地位。
物理化學主要從理論上探討物質結構與其性能間的關系,化學反應的可能性、反應速度和反應限度,反應機理以及反應過程中的能量變化關系等,是整個化學學科的理論基礎。目前的研究表明,生物分子間的相互作用也是遵循各種物理化學規律的,也即這一套基本化學定律也支配著各種類型的生物分子的性質、機能和相互作用。
(1)生物化學中的化學熱力學
(2)生物化學中的化學動力學
(3)生物化學中的電化學
總之,物理化學的各分支的理論可以闡明生化中許多問題,物理化學的研究方法在生化中具有十分重要應用。生物分子的反應服從於非生命界的化學定律,物理化學與生化間聯系密切,可以預見,物理化學中的各種理論、研究方法在生化中將日益受到廣泛應用,而生化的發展也必將進一步豐富物理化學的內容。
生物化學與司法鑒定
受傷與死亡現象中的生化 :
1.死亡時間的推測:在兇殺的刑事案件中,可根據屍體中一些生化物質的變化來推測屍體經過的死亡時間,如發育7小時內肝中DNA的含量隨死時間的延伸而下降;脾中DNA的含量則上升;腎、心肌和骨骼肌在7小時內不變。以肝和脾中DNA含量變化的比值與死亡時間作圖,可得一直線,用此直線來推測死亡時間其誤差在16分鍾之內。如果能在人體上也達到同樣的精確度,在當今生活節奏快速的社會里也能相當正確地判斷無誤了。
2.暴力死亡中的生化:
(1)經過搏鬥後機械性死亡的心肌中丁二酸脫氫酶和細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有及糖原的含量會明顯升高,要經過20小時之後才會明顯下降。
(2)機械性窒息(弔死和扼死)會引起死亡者的血液中成纖維蛋白水解酶的含量高於正常死亡的值,因此血液不凝固。急死者的血液也不凝固,所以判斷時要結合其它方法。
(3)溺死者的肺中過氧化物酶活性變化明顯。由於進入的水深入肺部呼吸系統,器官受水的刺激後分泌出一些物質,使在口鼻之間形成蕈(xun)狀泡沫,短時間內並不消失,此為何物尚無報道。
3.性犯罪引起的死亡:鑒定時可在受害者身體及其衣服等犯罪現場中找到精子,或是污漬中有酸性磷酸酯酶活力,即使進行絕育手術的罪犯也能發現這種酶活力。
個人識別和親子鑒定
1. 免疫法和多態蛋白鑒定法
2. DNA「指紋圖譜」用於個人識別和親子鑒定
3. 從個體的特徵上來進行個人識別
刑事偵察中的生化
1. 指紋:由於手指皮膚排泄物中除了含有無機離子外,還含有維生素B2和B6化合物和氨基酸、蛋白質類化合物。利用激光照射在維生素B2和B6上產生熒光的特性,用彩卷拍攝激光照相來攝取指紋。
2. 血跡現場顯示:國外用Luminol噴霧於現場,而後在黑暗中去尋找發光的斑點,此斑點常常是血跡,即使將現場進行一般性的打掃,也不能排除用此法可找出血跡。
生物化學與美學
門捷列夫周期律揭示了自然界化學元素之間的本質聯系。周期律在形式上和內容上極其對稱、協調,縱橫聯系,精緻巧妙,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給人以美的感覺。這種美感實際上就是科學美(主要指理論美,它是自然美在科學理論上的表現)的一種顯現。
從分子水平看人體,象蛋白質、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分子結構與其功能相互默契、對立統一,為完成生命活動過程的生理功能和代謝變化提供了物質前提。例如,血紅蛋白的四個亞基和四個亞鐵血紅素分子構成的的四聚體是血紅蛋白結合或放出氧分子的精巧結構,反映在理論上便是蛋白質結構與功能統一的學說;酶對底物催化作用的特異性及酶與底物分子之間的誘導契合,反映在理論上便是酶作用的誘導契合學說;DNA分子的兩條多核苷酸鏈相互盤繞而成的結構,反映在理論上便是DNA分子的雙螺旋的結構模型。
法國著名分子生物學家莫諾也贊賞這個模型的「雅緻」---簡單、對稱、和諧。這個模型,從美學角度看,也是一個美的模型。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領域內,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 這些理論(假說、模型)不僅從分子水平反映了生命運動的客觀規律,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而且理論本身還給人以動人心魄的美感力量,具有不應忽視的審美價值和美學意義。
當然,應當看到,科學不等於藝術。科學(包括生命科學在內)的任務是求真,也就是忠實地揭示自然界,包括生命世界客觀運動規律,客觀性、真實性是第一位的。一個違背客觀真實性的「理論」,無論其表現形式是多麼美,那也是毫無科學價值的。盡管如此,我們也應看到,一個科學工作者,如果能從美學角度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將會是有益的,將會有助於我們的科學思想、科學創造。
馬克思說過:「人還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們常稱贊愛因斯坦的科學方法「在本質上是美學的、直覺的」,「可以說,他是科學家,更是個科學的藝術家」(《紀念愛因斯坦文集》)。在生命科學領域內,譬如說,遺傳密碼理論的建立,DNA雙螺旋模型的誕生等,固然主要依靠充分的實驗事實的支持和嚴密的邏輯論證,但是應當注意,非邏輯的直覺方法和審美的直感對於這些開創性的嶄新理論的提出,也並非毫無意義。科學與藝術、生物化學與美學,盡管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然而它們之間並不是隔著一條絕對不可逾越的鴻溝。在創造性思維的過程中,它們常常可能成為攜手並進的伴侶。

C. 90年代物理化學生物幾年級開始學

90年代初中二年級開始學。

因為初中所要學習的科目實在太多,如果一進初中就全部開設的話,學生是接受不了的,只能是逐步進行,讓有些科目先學,先結業,然後再學習另外的科目,這樣學生就比較容易接受,學習起來也比較輕松,壓力也不是很大。所以這樣安排是非常合理的。

生物大分子:

組成、結構及構象構成蛋白質的20種氨基酸的生物物理化學性質,蛋白質的化學組成、層次結構與折疊類型,DNA,雙螺旋的發現、三級結構、A,B,Z型、四聯體結構、線狀與環狀、超螺旋。RNA,類型、性質,及與DNA的對比,結構測定,XRD及NMR;蛋白質二級及三級結構的預測。

D. 80年代 高考 考哪些科目

八十年代初,英語列入考試科目,以30%成績計入總分或者參考,另外在理科中增加了生物學科文6理7模式形成,直到1994年。文科考6門,課程總分是640分,分別是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00,政治100,歷史100,地理100分。
理科考7門,共710分。考試科目分別為語文120,數學120,英語100,政治100,物理100,化學100,生物70分。1983年,外語(英語、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高考填報時可以自由選擇,一般選擇為英語)正式列入高考科目,以原始分計入總分。

(4)八十年代是什麼時候學生物課擴展閱讀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

1999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文件提出,跨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目標與任務,對落實科教興國戰略做出了全面部署同年廣東率先試行「3+X」改革方案,生物、地理又重新開始出現在高考科目中。從這年起,高校大規模擴招開始。

E. 發育生物學的發展歷史

從發展的歷史來看,發育生物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它是在胚胎學的基礎上發 展起來的,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正式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敘述胚胎學、比較胚胎學及實驗胚胎學發展為化學胚胎學及分子胚胎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門新的學科,也是上述這些學科的綜合和進一步的發展。
八十年代起,由於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大量新的研究方法的應用,發育生物學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發展到配子的發生和形成;受精過程;細胞分化及形態形成,包括發育過程中不同細胞群如何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及空間關系有序地重新配置、特化、進而產生出各種細胞類型,最終器官表型特徵的出現和特殊功能的建立;基因在不同發育時期的表達、控制與調節,基因型和表型表達之間的因果關系;發育過程中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系、細胞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外界因素對胚胎發育的影響。其中細胞分化是發育生物學中的核心問題。
發育生物學從學術思想上可追溯到19世紀末期。W.魯創立的所謂發育機制學的學科,就提出要研究有機體建成的原因和因子以及這些因子的作用方式。而且這學科是要追究形態建成功能的產生、維持和衰退的原因。可見他已經注意到個體發育中相互關系的實質,而且他所理解的個體發育也不限於胚胎時期。由於當時的科學水平,W.魯所賦予這個學科的使命是無法實現的。W.魯之後的實驗胚胎學在條件許可之下,主要致力於胚胎各部分的發育潛能、器官原基的決定,在決定過程中鄰近組織的影響,或者說主要集中在胚胎的組織與細胞之間的相互影響和它們如何組排,從這方面分析和了解胚胎發育,但卻忽略了對發育機理的追索。
直到40年代,由於組織化學、生物化學的滲透,發展起化學胚胎學,希望由發育中的化學變化了解發育。這在實質上是從另一個側面敘述胚胎發育。這一個發展階段為以後的發育生物學創造了條件,使得胚胎學家較容易地接受來自分子生物學和分子遺傳學的影響。
盡管在實驗胚胎學的早期曾經探討過細胞核在發育中的作用,如T.H.博韋里曾經指出染色體在發育中的重要作用,並且不斷有涉及遺傳與發育的工作,但是由於證實了核的全能性以及關於鑲嵌型卵子的研究,細胞質在發育中的重要性更受到重視。占相當比重的關於器官發育的研究,始終未考慮細胞核的作用。直到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確定了遺傳物質的性質和構造,發現了遺傳密碼,揭露出蛋白質合成的機制,才使人們認真考慮基因在發育中的作用,以及細胞分化的機制──在產生出構成有機體的各種細胞類型的過程中,基因是怎樣地被控制的。在這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發育生物學。
由於認識到,外表相去甚遠的植物和動物在發育上有很多共同點,有些簡單的有機體(如藻類和粘菌)是研究細胞分化的非常有利的模式系統,發育的過程不僅僅出現在一個有機體的胚胎發生期間,而且出現在整個生命期間的各個階段,這就使發育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和范圍遠比實驗胚胎學擴大了。

F. 發育生物學的發展脈絡

這是比利時人LIJSEBETTENS M. V.和 MONTAGU M. V.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Biology》雜志上發表的一篇關於植物發育生物學研究歷史的綜述文章。該比較系統的回顧了近60年來植物發育生物學研究的脈絡,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應用於植物發育生物學以後,植物發育生物學從技術到理念的全新發展。有興趣的話可以點擊一下鏈接進行閱讀。

從發展的歷史來看,發育生物學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它是在胚胎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起源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才正式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從敘述胚胎學、比較胚胎學及實驗胚胎學發展為化學胚胎學及分子胚胎學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門新的學科,也是上述這些學科的綜合和進一步的發展。八十年代起,由於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學科的發展,大量新的研究方法的應用,發育生物學取得了巨大的進展。這門學科的研究內容發展到配子的發生和形成;受精過程;細胞分化及形態形成,包括發育過程中不同細胞群如何按照一定的時間順序及空間關系有序地重新配置、特化、進而產生出各種細胞類型,最終器官表型特徵的出現和特殊功能的建立;基因在不同發育時期的表達、控制與調節,基因型和表型表達之間的因果關系;發育過程中細胞核與細胞質的關系、細胞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外界因素對胚胎發育的影響。其中細胞分化是發育生物學中的核心問題。

它是生物學領域中最具挑戰性的學科之一。從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迄今,生物學領域的重大進展都與發育生物學有著密切的關系,或者就是發育生物學的進展。發育生物學成為了近年來世界上生命科學最活躍和最激動人心的研究領域。 發育生物學又是一門應用前景非常廣泛的學科,有關生殖細胞發生、受精等過程的研究是動、植物人工繁殖、遺傳育種、動物胚胎與生殖工程等生產應用技術發展的理論基礎。有關細胞分化機理、基因表達調控與形態模式形成及生物功能的關系研究,是解決人類面臨的許多醫學難題(如癌症的防治)以及器官與組織培養等新興的醫學產業工程發展的基礎,也是基因工程發展為成熟的實用技術的基礎。

G. 80年代中職學什麼文化課程

德育課。80年代中職學的文化課程主要有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思想品德(政治)、英語、音樂、美術、體育與健康、信息技術、歷史。

H. 水生生物學的學科發展

發表了大量論文,很多分類專著先後出版,為我國水生生物學的研究鋪平了道路。
《華東水生維管束植物》裴鑒等,1952
《湖泊調查基本知識》饒欽止等,1955;
《中國淡水輪蟲志》王家楫,1961
《中國海洋浮游硅藻類》金德詳等,1965;
《中國海洋浮游橈足類》鄭重等,1965
《中國動物志—淡水枝角類》蔣燮治、堵南山,1979;
《中國動物志—淡水橈足類》沈嘉瑞等,1979
《中國淡水藻類》胡鴻鈞等,1980
《西藏水生無脊椎動物》蔣燮治等,1983;
《海洋浮游生物學》鄭重等,1984
《中國淡水藻志-鞘藻目》饒欽止,1988;
《中國近海多毛環節動物》楊德漸、孫瑞平,1988
《中國淡水藻志-硅藻門中心綱》齊雨藻等,1995;
《中國淡水藻志-色球藻目》朱浩然等,1997
《中國淡水藻志——裸藻門》施之新等,1999;
《原生動物學》沈韞芬等,1999 在內陸水域方面,50年代中蘇合作對黑龍江進行綜合考察。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對長江中、下游的湖泊調查,青海湖調查,80年代初由各省、市水產研究機構和幾所水產高等院校協作,對長江、黃河、黑龍江、珠江四大水系的漁業資源進行綜合調查。
大連水產學院等單位開展了內陸鹽水及其生物資源的調查和利用的研究。這些工作為水產餌料生物的區系和分布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在海洋方面,上世紀50年代,中科院海洋所對黃、渤海進行綜合調查。1958年《全國海洋綜合調查》,1980年進行全國海岸及海洋資源綜合調查等 在單胞藻培養方面,青島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建立了比較完整的藻種室,可隨時為生產、科研單位進行藻類培養提供種源;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了固氮藍藻的培養和在農業、漁業中利用的研究;海南、廣東建起了多處螺旋藻培養基地,其產品已廣泛應用於水產品育苗生產中;曾被視為害藻的螺旋魚腥藻(Anabaenaspiroides)經陝西省水產研究所多年研究,證實其為鰱易利用的優質餌料,並在大面積培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在輪蟲培養方面,繼上世紀50年代引進日本工廠化培養技術後,在土池中大量增殖輪蟲獲得成功,並已在淡、海水苗種生產中,特別是河蟹土池生態育苗中得到應用。
枝角類作為「魚蟲」,早在我國民間養魚中採用。十幾年前何志輝等從晉南採集到鹽水枝角類—蒙古裸腹溞(Moinamongolica)馴化於海水中,並對其生物學和培養方法進行了深入的實驗研究,為大規模增殖作為海水苗種生產新的活餌料奠定了基礎。
隨著沿海鹵蟲資源的急劇下降,內陸鹽湖資源開發已引起人們的關注。上世紀末,由黑龍江、新疆、內蒙古等水產研究所,對西北地區鹽湖鹵蟲資源進行了為期4年的調查,發現有鹵蟲的鹽湖31處,水面1620km2,為鹵蟲資源利用開拓了新領域。 1.水體富營養化的防治
2.大型水利工程對生態和環境的影響
3.水域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研究
……
1.水底區
(1)沿岸帶(littoralzone)由水邊向下延伸到大型植物生長的下限。這一帶的深度按水的透明度而不同,一般為6~8m。
(2)亞沿岸帶(sublittoralzone)沿岸帶和深底帶的過渡區,一般沒有大型植物生長。有些湖泊這一帶為貝殼所堆積。
(3)深底帶(profoundalzone)深底帶包括亞沿岸帶以下的全部湖盆,通常堆積著富有機質的軟泥,這一帶沒有植物,動物的種類較少。 「水生生物學」初創時期(1960年以前):
上海海洋大學的水生生物學課程開設可以追溯到解放前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江蘇省立水產專科學校(1930年)。當時的養殖科是三個主幹專業(另外還有捕撈科和加工科)之一,該專業設置了生物學課程,其中包含了浮游動植物、底棲生物、無脊椎動物等內容,因為它們與水產養殖關系密切。新中國成立後,在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大調整之際,上海水產學院宣告成立,這也是新中國成立的第一所高等水產院校,因水產養殖分設淡水和海水養殖兩個專業,所以相對應地設置了《淡水生物學》和《海洋生物學》課程。當時的水生生物學方面師資有畢業於東吳大學生物學的陳子英教授(摩根的學生)、畢業於廈門大學生物系的肖樹旭教授、畢業於山東大學生物系的王嘉宇講師以及日籍楊亦智講師等,並聘請了當時山東大學李冠國教授(講授「浮游生物學」課程),他們進行水域調查研究,採集水生生物標本,結合生產實習,自編講義。上海水產學院成為我國時間最早、師資最優、教材最全的第一所開設水生生物課程的高等院校。隨著學科的發展,上海水產學院於1956年在國內率先設立了水生生物學專業,招收學制為四年的本科生。為新中國的建設培養了一批水生生物學方面的專門人才,如甲殼動物學家梁象秋教授、魚類學家蘇錦祥、伍漢霖、金鑫波、王幼槐等教授,也促進了水生生物學學科整體水平的提高,並於1960年在國內出版了第一本《水生生物學》教材。
六十年代後期:文革特殊階段。
水生生物學教學、課程建設積累期(1972-1988):
這一階段,水生生物學教研組人才聚集,各成員專業特長優勢明顯。其中,梁象秋教授畢業於上海水產學院水生生物學,楊和荃教授畢業於華東師范大學的植物學專業,在淡水浮游生物研究方面頗有建樹;方紀祖副教授畢業於廈門大學,主攻海洋生物;嚴生良老師在水生生物生態學方面有專長,當時的海洋生物學教師還有洪惠馨教授、虞冰如老師,淡水生物方面還有王菲老師等。當時,授課班級少(3-5個班/年),水生生物學課程分為淡水生物和海洋生物兩部分授課,課時很多(160學時,分上下兩學期授課),師資力量配備非常強,教師非常注重課程建設,特別是在水生生物學教材、教學參考資料方面加強建設。1972-1979年,上海水產學院搬至廈門期間,水生生物教研室組織編寫了《淡水習見藻類》、《淡水輪蟲圖冊》、《淡水枝角類圖冊》、《淡水軟體動物圖冊》、《水生維管束植物》等教學參考書;1982年,嚴生良、梁象秋、楊和荃等老師參編出版了《淡水生物學》(上冊);1986年,楊和荃教授參編出版了農業部廣播電視教材《淡水生物學》,並於1988年受聘為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淡水生物學「教師。1986-1989年期間,由楊和荃教授編導,由我校電教中心拍攝了「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淡水生態」等水生生物電視錄像教學系列片,(這些錄像鏈接在「水生生物學」市級精品課程網上,為許多學校參考使用,效果很好),還拍攝了水生生物實物彩色照片300多幅,製作了1700多幀幻燈片。當時的水生生物學授課方式主要為黑板板書和放映幻燈片。
水生生物學課程建設逐步發展期(1988-2000):
1988年,水生生物學4年制本科專業恢復在全國招生。從1984年始,梁象秋教授、楊和荃教授、方紀祖副教授就籌劃、整理、編寫了《水生生物學》講義,該講義集淡、海水生物,集水產餌料生物和經濟生物為一體,於1989年在水生生物學專業試用。1992年專業教學計劃調整,水生生物學專業的《淡水生物學》和《海洋生物學》兩門課程正式合並為《水生生物學》(90學時),同時增設了《水生生物生態學》課程(36學時)。《水生生物學》講義在試用6年後於1996年由農業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該教材是當時國內水生生物學方面最完整、最系統的教材,被國內近30多所相關高等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並於1999年在台灣出版發行。1996年,水生生物學被評為校級一類課程。
水生生物學課程建設崛起階段(2000年以後):
2001年,上海海洋大學承擔教育部「水產養殖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和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淡水養殖專業」和「海水養殖專業」合並為「水產養殖專業」,水生生物學課程成為水產養殖專業的專業基礎課。2000-2001年,學校立項開發了「水生生物學多媒體教學課件」,該課件已陸續被國內14所高校借鑒引用。2001-2002年,水生生物學課程被推薦為上海水產大學重點建設課程。2002年3月-7月,上海水產大學立項進行「水生生物學多媒體課件網路英文版製作」。2003-2004年,水生生物學課程被推薦列為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2003年,「水生生物學」被評為上海水產大學校級精品課程。2004年,《水生生物學》被評為上海市精品課程。2004年,梁象秋教授出版專著,《中國動物志》無脊椎動物(第三十六卷)甲殼動物亞門十足目 匙指蝦科。2007年,梁象秋教授參編的《中國動物志》甲殼動物亞門長臂蝦科由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2004年,上海水產大學投資200萬元建立了上海市水生生物科技館,使水生生物標本、生物學現象和知識科普化。該館面向上海市所有中、小學生開放,成為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之一。2005年,學校立項完成水生生物學實驗室規劃和建設工作。2006年,我校投資36萬元,建設了國內一流的「水生生物學」數碼互動顯微鏡教學實驗室。
水生生物學課程在半個多世界的歷史沿革中,授課時數從「淡水生物學」和「海洋生物學」兩門課程的160學時降至126學時(其中形態分類部分90學時,生態部分36學時),再根據不同專業下調至72學時或54學時。當前又根據新的人才培養需求,進一步調整為48學時(理論)+27學時(實驗)或30(理論)+18(實驗)。授課方式從一支粉筆、一塊黑板變革到幻燈、錄像、多媒體教學、生物顯微成像數碼互動系統多種方式相結合的立體化教學模式,無論是教學手段、教學方式的改革,教學內容的整合還是教學設備的配備均進行了革命性的創新。在教學時數縮減的前提下,教學內容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僅沒有削弱,教學效率反而大幅度提高,教學效果卓有成效。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的教學不僅立足於本學院、本學校,更著重於將我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成果服務於其它相關教育教學機構,著眼於使我們的教學成果能為國內水生生物學整體教學水平的提高貢獻一份力量。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的教材、我們的課程教學體系、我們的CAI課件、我們的標本。.....,每次建設的成果都為國內幾十所相關高校所共享。
幾代人歷經半個多世紀的不懈努力,使上海海洋大學的水生生物學有著深厚的文化和科技積淀,並努力向國家級精品課程邁進。

I. 八十年代高中有哪些課本

語文、數學、英語、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分科之前這些都要學習的。

閱讀全文

與八十年代是什麼時候學生物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word中化學式的數字怎麼打出來 瀏覽:738
乙酸乙酯化學式怎麼算 瀏覽:1403
沈陽初中的數學是什麼版本的 瀏覽:1349
華為手機家人共享如何查看地理位置 瀏覽:1041
一氧化碳還原氧化鋁化學方程式怎麼配平 瀏覽:883
數學c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 瀏覽:1407
中考初中地理如何補 瀏覽:1298
360瀏覽器歷史在哪裡下載迅雷下載 瀏覽:700
數學奧數卡怎麼辦 瀏覽:1386
如何回答地理是什麼 瀏覽:1022
win7如何刪除電腦文件瀏覽歷史 瀏覽:1054
大學物理實驗干什麼用的到 瀏覽:1483
二年級上冊數學框框怎麼填 瀏覽:1698
西安瑞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968
武大的分析化學怎麼樣 瀏覽:1246
ige電化學發光偏高怎麼辦 瀏覽:1336
學而思初中英語和語文怎麼樣 瀏覽:1649
下列哪個水飛薊素化學結構 瀏覽:1422
化學理學哪些專業好 瀏覽:1485
數學中的棱的意思是什麼 瀏覽:1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