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物專業如何開展心理輔導工作
心理健康是每個人所具備的品質。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生物教師要藉助學科優勢,採取切實可行的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我認為在生物教學中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1結合「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的調節」的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力和價值,對自我能力和價值的肯定。人們常常把自信比作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鑰匙,啟動聰明才智的馬達。結合「神經系統對生命活動的調節」的教學內容,讓學生認識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的特點,人人幾乎都是相同的。即使是愛迪生的大腦,無論從體積、重量,還是結構上都與其他同齡人沒有多大的區別。學生通過對大腦的了解,是他們認識到之所以成績不同,和後天心理素質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在學習過程中要「善於用腦,勤於用腦」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大腦的功能,使人的思維敏捷,記憶力增強,獲得的知識和技能更加靈活和牢固。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信心,而且也動員學生發奮讀書,刻苦學習。
2結合「生殖與發育」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性心理健康教育。
中學時期正是學生長身體,明辨是非的時期。現在媒體、網路很發達,對學生影響很大,各種思想觀念交織在一起。社會文化中黃毒泛濫,嚴重影響著青少年的健康成長。但是在以往的教育中,性教育一直是迴避的問題,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青少年從正規途徑獲得的性知識相對較少。所以引發了許多青少年的性困惑、性犯罪,以及婚前性行為、性歧視、同性戀等不健康的社會問題。「生殖與發育」的教學內容,是對學生進行性心理教育的絕好時期。介紹生殖器官的生理結構和功能,以及有關生理變化和身體生長發育的衛生知識。使他們對自己的生理現象有一個深入的了解。這樣,才不至於產生顧慮,陷入迷惑、恐懼、焦慮不安的不良情緒之中,從而使青少年健康的度過青春期,把精力集中於勤奮學習和陶冶高尚的情操上。
3結合「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的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適應性教育。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中的一員,是社會中的一分子。必須適應社會,適應環境,適應生活,才能在社會中立足。達爾文的「進化論」指出,適者生存,不適應者被淘汰。人類也是如此。在講述「生物與環境組成生態系統」這部分內容,有許多互相依存的自然現象可作為教育的素材。如「種內互助」中蜜蜂這個種群,各種蜜蜂分工明顯,生殖、育幼、覓食、保衛分得清清楚楚,幹得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如果青少年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到這一點,只圖索取與享受,在社會、家庭不能滿足的情況下,就可能形成冷漠、狹隘、自私的心理,甚至會去仇視社會,危害社會。因此,我們應教育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擁有健康的生活理念。認清自己在社會中的價值,主動地調整自己去服務社會、適應社會。
Ⅱ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發展最為迅速是的科學之一,因為生物科學與人類生存和健康、社會發展密切相關,這意味著21世紀人類將進入生物科學技術的新時代。而隨著社會競爭的日益激烈,人際關系的錯綜復雜,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面臨嚴峻的考驗,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所以,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預防和解決學生心理問題,促進學生個性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現代教育中是一項不可忽視的基礎性工作。
學科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師在教學中自覺運用心理學基本原理、方法及心理輔導技術,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處理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心理問題,有效地發揮學科教學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那麼,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師全面了解學生,掌握學生智力和非智力水平,根據學生實際接受程度及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內容,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建立融洽的師生互動關系,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緒、情感等心理素質。
一、創設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與課堂管理,營造民主、和諧的課堂心理氛圍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轉變其社會角色,變成與學生完全平等的朋友和知己,尊重、關心和接納學生的表現和行為。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認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互動過程。教師應該營造民主平等、積極合作的課堂心理氛圍。教師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良好教態,教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都給予同樣的關懷、愛護,這有助於形成學生生動、活潑、主動的學習態勢以及師生情感的互動。例如:在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在人格上給學生以平等地位。要經常使用「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研究好嗎?」「我相信你以後比老師想得更好」「這個問題你能解答,你能行,不妨試試」等平等和激勵性語言,而絕不用「你怎麼這么笨!」「這樣簡單都不會」等對學生的歧視性語言。
二、科學地處理教材,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
教材的處理與挖掘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的挖掘,靈活妥善的處理,善於把握教材內容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涉及點,教學方法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點,學生學習過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接觸點。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他們的學習方法。例如,在新課程標准中,課程的具體目標含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其中包括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了解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和生物科學技術發展狀況,培養愛祖國、愛家鄉的情感,增強振興祖國和改變祖國面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生物教師要達到情感態度的教學目標,一定要科學地處理好教材中心理教育的內容。
三、合理設計教學活動,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
教學設計要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主體心理需求,教學要適應和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教師指導下的研究性學習,有利於形成學生主動學習、好奇探究的意識和堅持不懈、精確細致等品質,有利於發展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這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氛圍,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給學生充分的操作自主權,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進而促使學生好學、樂學。例如,教師在引導和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時,需要創設情境,應該鼓勵學生自己觀察、思考、提問,並在提出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注意課內外活動相結合,重視探究性學習報告的撰寫和交流。
四、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和動機,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強化學生的成功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習興趣,進而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教師在生物教學中要根據本學科內容特點,改進教學的策略方法,使學生愉快地、興趣盎然地學習。成功和失敗不僅是反映學習成果的信息,而且還可能對後續學習的動機產生正性或負性影響。教師要善於運用課堂提問、演板練習等方式,對學生進行鼓勵性評價,因人而異地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提出不同要求,引導學生正確對待挫折、失敗,進而不斷激發全體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積極性。對於一些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的實驗,如「種子萌發環境條件」「探究影響鼠婦分布的環境因素」等交給學生自己來完成,對成功的學生給予鼓勵性評價,以強化其成功的體驗。
五、化解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心理困擾,適時對學習困難生給予個別幫助
教師要善於觀察、了解和理解學生的情緒、情感。對於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疲勞、緊張、懶散、分心、煩躁、厭倦等情緒,要善於因勢利導地進行調適、疏導,並隨機處理各種突發事件,使學生較長時間地保持平靜、愉悅的心態,從事有效的學習活動。教師要對學習困難生進行個別教育,幫助其改進作業方法,提高學習技能與自信心,以及對學習的積極態度。中學生正處於青春期,中學生物有關青春期教育的知識點,但教學中一閃而過甚至忽略不教或讓學生自己閱讀的現象卻不少,學生不能從正規的途徑獲取性知識和正確健康的性心理,不能正確抑制性沖動,就容易發生問題,阻礙學生的身心發展。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青春期發育特點的同時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戰勝性沖動。破除學生在性問題上的神秘感,改變了對性的無知與困惑,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健康的性心理。
六、重視教師人格的作用
中小學生的人格正在形成時期,社會環境,特別是教師的人格對其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教師應該不僅重視知識的傳授,還要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重視自己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作用。有意識地以自己的自信樂觀、誠善正直、積極進取、認真負責、鍥而不舍等人格特徵感染學生,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康發展。
生物教師學習和運用心理學理論,提高其理論素養和教學能力。讓更多的生物教師滲透心理教育,有利於在學校中營造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氛圍,老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育人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育心。從這個意義上講,每個老師都應該是心理輔導者。在生物教學中是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不可忽視的過程,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基礎知識的培養上,而且要深入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科學處理好教材,適時的進行滲透,才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行為素質、心理素質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Ⅲ 如何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什麼辦法
引言:學生的心理健康發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學生的心理出現問題,那麼年紀輕輕的就可能做出一些其他的舉動,對家庭對學校都是不好的。如何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呢,有什麼方法?
Ⅳ 心理學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有哪些
1 生物教學要注重情感教育
布魯姆認為:「認知可以改變情感,情感也能影響認知,學生成績差異的四分之一可由個人情感特徵加以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以其個性的全部內容投入其中的,教師總是帶著某種情感在教,學生也總是以某種情感來學,整個生物學習過程和情感密切聯系著的。親和力是教師在教學中的法寶,以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構建和諧的課堂氣氛。每一節課教師都要以飽滿的熱情投入課堂,以平等的身份參與課堂,以詼諧幽默的語言感染課堂,以豐富的知識充實課堂。個人的喜怒哀樂在進入課堂後,要隨課堂教學節奏,隨學生情緒而變化,俯下身來走到學生中間去,作學生學習的參與者、指導者、合作者,以幽默的語言和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將知識用明晰動聽的語言,像油浸入白紙一樣滋潤學生的心田,使能力像春雨潤物一樣潛移默化給學生。記得有一次課堂氣氛非常沉悶,聽課的學生極少,有睡覺,有湊在一起說話,有看小說,我非常著急。這個班大部分是成績差、紀律差的學生,生物成績對他們來說可有可無,不及格不算什麼。當時我並沒有發怒,靈機一動想起了一則笑話,於是大聲地說:「後面說話的同學,如果像前排看小說的同學一樣安靜,就不會影響到中間睡覺的同學了」。說完不久就見效了。後來學生告訴我,我沒有像其他老師一樣嚴厲處理他們,而是用尊重和幽默的方式讓他們服氣。當教師將情感融於教學中時,學生也自然改變了態度。
2 生物教學要注重興趣教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推動人們追求知識和從事某項活動的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因此,興趣教育要與生物教學緊密融合,協同施教。生物課的最大特點是與生活聯系緊密。因此,教師要精心設置教學問題情境,提出與學習有關的實際問題,激發學生想要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如在講光合作用時,教師問 「早晨鍛煉好,還是晚上鍛煉好?」「為什麼卧室里不應該養很多花?」在講蒸騰作用時,教師問 「為什麼大樹底下好乘涼?」。在講到昆蟲的完全變態發育時,提出李商隱的名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說法科學不科學,該如何改正?在講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時,辛棄疾的名句「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青蛙聲一片」有什麼生物學道理?講生物的生殖方式時,問「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原因是什麼?…… 生物課中這些知識與問題都和學生的生活學習已有的經驗非常貼近,學生對此比較有興趣。於是一節枯燥的知識性強的課就在學生急於解決現實生活問題中很快度過,學生找到了答案,也得到了知識,老師也完成了教學目標。興趣教育可隨時在生物課堂中體現出來,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生物知識的興趣。
3 生物教學要注重生活觀教育
生物教學與人們日常生活密切聯系,在講生物學知識的同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以達到培養學生正確的生活觀的目的。如教師講「人體的營養」時,聯系學生的實際進行教學,學生中有偏食的,有不吃早飯的,有愛吃油炸食品的,還有喜歡吃膨化食品的等等,這些不良的生活習慣,通過學習《合理膳食》,讓學生體會到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教育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從而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在學習 「人體內的物質運輸」時,使學生在了解血型、血量與輸血知識的同時,樹立健康成年人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生活的價值,生命的珍貴,從而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讓生命絢麗多彩。通過水蚤的實驗讓學生了解酒精和香煙煙霧中的有毒物質對生物的危害,教育學生遠離煙酒。而在學習「傳染病」時,更是結合現在流行的H1N1甲型流感給學生講解相關的傳染病知識,讓學生提高認識,消除盲目的恐慌心理;在講「人體免疫」時,讓學生了解康復的甲流患者的血漿也可以治療重症的甲流患者,這就是免疫在起作用,讓學生有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樹立對已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樣的學習貫穿於整個的生物教學之中,最終讓學生形成正確的生活觀。
4 生物教學要注重社會公德教育
人、自然、社會的和諧統一是生物教育改革倡導的新理念, 也是社會公德的核心價值觀。初中生物教學中蘊涵著豐富的公德教育資源,可充分利用生物教材,引導學生關注「生物―社會」問題, 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意識和行為習慣。如在學習「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時,通過教學與實際聯系,讓學生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就必須要熱愛自然,珍愛生靈,節約資源,抵制污染,植綠護綠,保護生態,保護大自然其實就是在保護人類自身。在講「人的生殖過程」時,讓學生從中體味到母親生養之不易,人的成長過程中, 離不開父母保護和哺育,需要社會的關心和愛護、學校的教育和期待, 使學生感受到生命歷程之艱辛, 推己及人,從而樹立「尊老愛幼, 平等待人」的良好品德。學生在學習中知道:人類基因解讀工程, 需要幾個國家成百上千的科學家經過幾年的時間通力協作才能完成, 從而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並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守信的精神。通過學習動植物的層次結構、蜜蜂的群體結構、自然法則, 拓展介紹猩猩群體的等級制度等, 體會到在任何生物群體中都存在規則與秩序, 每個個體都必須遵守自然的規則。人類作為一個極度發展的自然種群, 社會生活中的法律法規和各種秩序代替了自然的法則, 也是人人必須遵守的。學習生物進化理論, 明白人與人之間也存在競爭, 社會生活也存在優勝劣汰, 培養學生的自強意識。這樣的心理學教育在生物教學中隨處可見,時時滲透其中。
總之,教師將心理學知識應用在生物教學中,使課堂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充分利用課堂主陣地,結合學科特點,找准「切入點」,在課堂教學中科學地滲透心理學知識,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使學生身心健康得到全面發展。
Ⅳ 談如何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一、做好學生的心理減壓
我們在講授生物進化論的相關內容時,要讓學生認識到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道理:任何生物的生存都要在競爭中適應環境,才可能生存下來;還要使學生認識到在當今社會突飛猛進的發展形勢下,每位學生都要勇敢地面對現實,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奮發向上,勤奮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使自己在將來成為有用之才,防止被社會淘汰的悲劇發生。同時,教師還要從協作對於優勢種群形成的重要性方面,引導學生要以健康的心態來對待周圍的一切,並在遇到一些自己不能化解的痛苦、困惑時,要敞開胸懷,找父母、老師、同學或自己信任的朋友訴說,尋求別人的指導,進而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善於觀察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存在的心理壓力和困惑,進行有效的溝通,使學生放下包袱,健康成長。
二、讓性不再神秘
處在青春期的高中學生,由於身體發育的變化,性意識發展了,對性的問題也越來越關注了,這對他們的心理產生了很大的沖擊。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由於我國性教育嚴重滯後,性知識對於學生是個神秘的領地,由此引發了許多青少年的與性有關問題,比如性犯罪、未婚同居等。在高中生物學關於生殖和發育的教學中,我們可以對學生很好地滲透關於性的心理教育,通過介紹人體的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結構、性器官的功能,讓性在學生面前退去神秘的面紗;通過介紹人體生理變化及發育的過程,讓學生明白月經、遺精等發生的原因;結合受精卵的形成以及在母體的孕育成長,讓學生了解生命的誕生的過程。學生對這些生理現象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後,面對自身發育的生理變化,才能消除神秘感,才能夠從惶惑、不安的不良情緒中解脫出來。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心態去面對並感受生命的珍貴。
三、培養學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 生物學領域也有諸多這樣飽受磨難承認的科學家,高中生物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注意結合教學內容,引入相關的科研家事跡,一方面提高課程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對學生進行抗挫折教育。
如在講授胚胎時,教員可以講述我國生物學家童第周的成長經歷。童第周小時候家境貧寒,在二哥資助下進入寧波師范預科學習。第一學期他的成績很差,學校讓他退學或降級。童第周再三請求學校給他機會,學校答應給他半年的時間。之後,他發憤學習,取得優異成績,最終成為復旦大學生物系的高材生。後來,他遠渡重洋,在歐洲著名生物學者勃朗歇爾教授的指導下,研究胚胎學。當時外國人輕視中國人,認為中國人太笨,做不了科研。童第周抱著為中國人爭光的信念,與外國人展開了競爭,最後以優異的學術成果,贏得了國外知名教授和同學們的高度贊揚。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毅然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為了試驗,他借錢、典當衣物籌資,買回一架舊顯微鏡。在低矮的小土屋裡,他撰寫了一篇篇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震驚了國內外生物界的學者。
通過對這些生物科學著名人物學習,讓學生認識正確對待挫折,在挫折面前一定要樹立堅定的信心和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此外,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為了對學生進行抗挫能力訓練,要創設逆境,培養學生堅韌的性格。
四、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
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但是學生之間各方面能力的差異,從而在很多情況下不能正確對待遇到困難。部分同學由於社會經驗不足引起的化解能力差會加劇心理問題愈加嚴重。
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調節,這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根本出路。在講授動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時,我們可以從生命是一個統一體,共同調節巧妙地運用了神經、體液及免疫;同理,一個人出現心情不好、脾氣暴躁、郁悶等現象的時候,要找到相應的辦法來調整自己,通過自我的調節,獲得健康快樂的情緒。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獨特的學科優勢,這是高中學生健康成長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我們高中生物教師,要充分挖掘生物教學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Ⅵ 淺談如何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1、全面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中。
包括學科教學、各項教育活動、班主任工作等。一方面與原有思想品德課、思想政治課及青春期教育等相關教學內容有機結合進行;一方面可利用活動課、班團隊活動,舉辦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題講座。
2、開展心理咨詢和心理輔導。
建立學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溝通的渠道,優化家庭教育環境。
3、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和條件保障
搞好師資隊伍的建設,提高廣大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開展的重要條件。而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徑就是培訓。通過培訓,一方面取得證書,另一方面還要有從事專職心理咨詢(輔導)教師資格認證。否則,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達不到要求的,絕不能隨意安排做專職心理咨詢教師。
4、心理健康教育的組織領導: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行政部門德育處或基(普)教處負責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中城市有條件的中小學要逐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鎮及農村的中小學也要從實際出發,逐步創造條件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6)如何在生物學科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擴展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發展直接推動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上,主要存在教育學和心理學兩種發展取向。教育學取向的研究以教育學體系為框架,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原則、理論、課程、教育模式、途徑與方法等基本原理。
心理學取向的研究強調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和技術,依據個體的心理規律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僅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而且還要健全、提升和優化心理素質。
無論是教育學取向的研究,還是心理學取向的探究,都是在探索一條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有效提升心理素質的教育模式。這都必須落腳於准確地理解和把握學生、教師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情境中的心理現象及其規律。
Ⅶ 如何在生物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應用學科教學, 進行青春期心理教育
青春期對於每個人來說是必經階段,它是人生最美好、最重要、最關鍵的時期,進行適時、適量、適度的相關知識學習,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長遠意義。例如,在「人的生殖和發育」、「激素調節」的內容教學中,應用多媒體、圖片、資料等,可以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讓學生了解人體性器官的解剖生理結構和功能、人體生理變化及發育的過程,從而正確對待自身出現的身心變化,正確了解兩性身心差異,最終使學生由對青春期各種變化的好奇、害羞、困惑不安等心理轉變為敢於正確面對自身發育的各種變化,並能夠正確愛護自己、保護自己,這樣,學生才能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在提高課堂教率效率的同時,使學生身心健康獲得全面發展。
二、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教育以育人為本,因此教育學生關注生命本身,懂得生活和實現生命的價值,教育學生成為「一個人」,一個真正意義上完整的人,是教育最初的意義,也是最本質和最高的價值目標。例如,在初中生物第七單元「健康的生活」教學中通過討論、游戲、探究、圖片展示、收集資料等多種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使學生在活動中獲得基本知識的同時,正確認識生命,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培養學生珍惜、尊重、熱愛生命的態度,為他們日後養成珍惜健康、關愛生命的良好生活習慣打下基礎。讓學生感性地認識到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很寶貴,不容漠視和褻瀆。又如,在講述「人體內的物質運輸」這部分內容時,讓學生了解血型、血量和輸血知識的同時,懂得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養學生珍惜健康、珍愛生命的情感,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喚起學生對生命的熱愛。這樣,當學生感受到一種震撼和共鳴時,將更加珍愛生命。
三、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培養學生自信心
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讓學生感到自己與他人不同。教師尊重學生個體差異的理念激勵著學生學習的自信心,也反映出教師新課程教學的理念。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每一點微小的進步都能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情,這種愉悅的心情能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進而會促進學生主動去克服困難。因此,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靈活組織教學活動,因材施教,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展示的平台,使學生都能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體驗。這樣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而且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潛能,有利於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例如,生物教學中有很多實驗和探究活動,我們可以通過實驗和探究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興趣就有了動力,有了動力就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信心,因此,教師要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做,提倡學生自行設計、自己實驗的教學方法,讓他們在實驗成功的體驗中感受到「我行」、「我能行」、「我會成功」,從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
Ⅷ 怎樣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什麼辦法呢
應試教育下培養出了很多高分低能的人才,不少有識之士對此感到擔憂。但真實情況可能更加糟糕,因為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不少高學歷低素質,高文化低品德的人。比如各種“精日”“精美”分子,以及高智商犯罪等等。歸根結底還是教育的方式和內容出了問題,“要想讀書先學做人 ”,老一輩常常把這句話放在嘴邊,但是現在的學校雖然也如此宣傳,但是真正把它貫徹下去的少之又少。一切還是為了考試服務,熟悉的配方加上熟悉的味道,老師把心思都放在學生的成績上了自然就不會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質了。
實行心理健康教育先要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不然說再多話做再多事也是徒勞無功。這就要求老師要關注學生的成長,察覺對方的心理變化,嘗試跟學生成為朋友。積極地尋找孩子心理上存在的一些問題,然後才能針對性地去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