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果人完全放棄吃魚,以魚的繁殖能力泛濫成災到魚比水還多,整個魚群將面臨什麼危機
不可能的事,自然界魚也是有天敵的,就算是沒有天敵,魚的食物在一定的環境中也是不可能無限的。
所以當某種魚多到一定數量的時候就會因為食物不足而導致後代減少,或者成魚弱小的餓死。
以前沒有人的時候,河裡的魚哪有人吃,西藏一些地方不吃魚,魚也沒有成災。
自然會調整的!
❷ 浮游生物對生態圈有什麼作用
浮游生物對生態圈有什麼作用
浮游生物種多、量大,是海洋生物的主要成員,其研究對漁業生產和海洋科學基礎理論都有重要意義。它們是經濟魚類的餌料基礎,某些種(如橈足類的哲水蚤) 的數量分布可提示魚類(如鯡形魚類)索餌洄遊的路線,有助於尋找漁場、確定漁期。有的種類本身就是漁業資源,如海蜇、毛蝦和磷蝦,以及用橈足類和糠蝦等加工製作成的蝦醬,均可供食用。許多浮游植物(如骨條藻、褐指藻、扁藻、金藻和螺旋藻等)和浮游動物(如輪蟲、橈足類、鹵蟲等)可以人工大量培養,作為水產動物育苗的餌料。有些浮游生物對環境的污染物具有凈化和富集的能力。
一些狹溫、狹鹽性浮游生物,可作為不同海流的指示種。磷蝦類、管水母類等浮游動物在較深水層大量密集,會形成深海散射層,阻礙或干擾聲波在水中的傳播,使聲吶失效。發光浮游生物(如夜光蟲等)的大面積密集,可引起海水發光,俗稱「海火」,影響海軍作戰,浮游硅藻、鈣板金藻、放射蟲、有孔蟲和翼足類等遺骸的沉積物可作為地層劃分和海底石油資源勘探的輔助標志,有助於了解海洋地質史和古海洋環境等。
一些浮游植物,特別是甲藻和藍藻,當海域富營養化時會發生過度繁殖,使局部水域變色,形成赤潮,對魚、蝦、貝類及其他經濟海產動物危害很大。對浮游生物的研究,以下一些方面有待深入: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生理生化機制。②浮游生物生態系統的現場觀察實驗(包括提高生產力方法,浮游生物在氮、磷、碳循環中的作用及能量的流動)。③赤潮浮游生物分泌毒素的生理機制和生化組成,以及預測和防治赤潮的方法。④浮游生物對污染物質的吸收、富集、解毒、凈化的生理生化過程。⑤浮游生物的大量培養(工廠化)。⑥利用浮游生物作為捕撈經濟魚類及勘探海底石油資源的標志。⑦浮游藍藻的固氮作用。
❸ 魚蝦大量繁殖,會造成水污染嗎
這種說法有點片面性。如果,水中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那麼,就必然導致水質下降。但是,如果這個時候,魚蝦大量繁殖,就能夠改善水中的生態環境,眾多的魚蝦就會吃掉水中大量的浮游生物,這樣水質不僅不會變得更差,反而會更清澈
、透明、干凈。
❹ 海藻泛濫的危害
當一些浮游藻類過度繁殖時,會引起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藻類、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發生的原因、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會呈現不同的顏色。
一、赤潮對海洋生態平衡的破壞。當赤潮發生時這種平衡遭到干擾和破壞。在植物性赤潮發生初期,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水體會出現高葉綠素a、高溶解氧、高化學耗氧量。這種環境因素的改變,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長、發育、繁殖,導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壞了原有的生態平衡。
二、赤潮對海洋漁業和水產資源的破壞
赤潮破壞魚、蝦、貝類等資源的主要原因是:赤潮對水生生物最大的威脅是引起水中缺氧。
1、破壞漁場的鉺料基礎,造成漁業減產。
2、赤潮生物的異常發制繁殖,可引起魚、蝦、貝等經濟生物瓣機械堵塞,造成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後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氫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體內或代謝產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魚、蝦、貝類等生物。
三、赤潮對人類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當魚、貝類處於有毒赤潮區域內,攝食這些有毒生物,雖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體內積累,其含量大大超過食用時人體可接受的水平。這些魚蝦、貝類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體中毒,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❺ 浮游動物對魚類和水環境有什麼作用與影響,如何調節
(1)浮游植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方法
浮游植物種類很多,主要有藍藻、隱藻、甲藻、金藻、黃藻、硅藻、裸藻和綠藻等。浮游植物是濾食性魚的天然餌料。作為天然餌料,一般隱藻、甲藻、硅藻的營養價值比較高,其次是綠藻、裸藻、金藻、黃藻等,而藍藻較差,但藍藻中少數種類如螺旋魚腥藻和擬魚腥藻的蛋白質含量高,魚類也易於消化。
然而浮游植物中有些種類對魚類具有毒害作用,易引發魚病。如大多數藍藻水華及湖靛、小三毛金藻占優勢的水質具有毒性,較輕時影響魚類生長,嚴重時引起魚類中毒死亡;卵甲藻可引起魚類卵甲藻病(打粉病);綠藻優勢所形成的水在強烈陽光下,光合作用強,形成水體氧過飽和,可引起孵化魚卵、苗和下塘不久的幼苗患氣泡病大量死亡;絲狀綠藻優勢時不但魚類難以利用,使水質變瘦,還影響魚類苗種活動,降低成活率。
浮游植物對水環境的影響主要是正面的。它們是水體的原初生產者,不但為魚類直接和間接提供天然活餌料,而且還是水體溶氧的主要製造者(占溶氧來源的80%~90%)。但有些種類,如上所述藍藻和小三毛金藻占優勢時,使水質具有毒性,並制約其他藻類生長、繁殖,同時產氧力差;裸藻占優勢時,自身大量死亡後形成一層黃銹色膜,覆蓋水面遮光、隔氣造成缺氧等。
浮游植物在不同季節形成不同的優勢種群。一般春秋兩季適合隱藻、硅藻、金藻、黃藻生長,以隱藻和硅藻優勢(水華)為多,水呈茶褐色或綠褐色,魚類生長快;而夏季適合藍藻、綠藻和裸藻生長,它們往往各自形成優勢,水呈藍綠色或深綠色,魚類生長減慢。
浮游植物不但有季節性變化,而且還受光照、風力和水的運動影響而有水平、垂直和晝夜變化。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一般主要發生於水體上層,而以透明度一半的水區生產力最高。
調節浮游植物的主要方法是通過合理施肥、投餌(間接肥效),其次是加、沖、換水和輔助適當的葯物(生石灰、硫酸銅等)控制。值得注意的是,單獨使用化肥,易於培植綠藻;使用硫酸銅殺滅藍綠藻,應防止此後數天內泛塘;使用生石灰時,應注意水體pH的高低與變化。總之,通過人工調節,使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直觀程度。這種最好或較好的水質生物學指標應是浮游植物量為20~100毫克/升;隱藻等鞭毛藻類較多,藍藻較少;藻類種群處於增長期,細胞未老化;浮游生物以外的其他懸浮物不多。
(2)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調節辦法
浮游動物由原生動物、輪蟲類、枝角類和橈足類組成。浮游動物同浮游植物一樣都是魚類不可缺少的天然活餌料,其中鱅魚終生都濾食浮游動物。輪蟲類和原生動物是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魚類的魚苗天然開口活餌料。實驗表明,保障鰱魚苗良好生長的輪蟲最低生物量為3毫克/升,最適量為20~30毫克/升,鯉魚苗最適量為50~100毫克/升。枝角類和橈足類大型浮游動物還是青魚、草魚、鯉魚、鯽魚、鯿魚和團頭魴等多種攝食性魚類小規格魚種(2~5厘米)喜食的天然活餌料。然而,浮游動物中,有部分種類寄生在魚體和鰓上引起魚病,如車輪蟲病、斜管蟲病、鰓隱鞭蟲病、復口吸蟲病、中華魚蚤病、錨頭蚤病等。如果浮游動物形成絕對優勢,大量吃食浮游植物,會使水質變瘦,並大量消耗水中溶氧,造成魚類浮頭或嚴重浮頭,甚至泛塘。它們與魚類苗、種爭氧氣、爭餌料,使魚類苗、種生長慢、成活率低。如果枝角類和橈足類等大型浮游動物隨水流混入孵化器內,還會危害魚類卵、苗,降低孵化率。
由於浮游動物適溫多在18~28℃,往往春末夏初數量明顯增長,易於形成優勢,其次是秋季數量較多;而夏季高溫,不適合浮游動物生長、繁殖,生物量相對較少。
根據浮游動物對水產養殖動物和水環境的影響及其消長規律,進行人工利用與調節。如春季適時通過施用有機肥培殖原生動物和輪蟲,4~5天後形成輪蟲高峰,魚苗適時下塘培育;7~10天後枝角類和橈足類大量出現,夏花魚種適時下塘,進行魚種培育等。魚類孵化用水須排除大型浮游動物,可用60~65目乙綸膠絲布窗攔截過濾。
❻ 藻類植物大量繁殖時會造成什麼影響
會造成水體富營養化。這種現象在河流湖泊中出現稱為水華,在海洋中出現稱為赤潮。
富營養化會影響水體的水質,會造成水的透明度降低,使得陽光難以穿透水層,從而影響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能造成溶解氧的過飽和狀態。溶解氧的過飽和以及水中溶解氧少,都對水生動物有害,造成魚類大量死亡。同時,因為水體富營養化,水體表面生長著以藍藻、綠藻為優勢種的大量水藻,形成一層「綠色浮渣」,致使底層堆積的有機物質在厭氧條件分解產生的有害氣體和一些浮游生物產生的生物毒素也會傷害魚類。因富營養化水中含有硝酸鹽和亞硝酸鹽,人畜長期飲用這些物質含量超過一定標準的水,也會中毒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