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海洋到底有多深呢海洋的最深處又存在著什麼
在地球上的五大海洋中,太平洋不僅是最大的那個,而且還是最深那個,其平均深度可達3970米。第二深的海洋為印度洋,深度約為3741米。接下來是平均深度為3646米的大西洋,3270米的南冰洋。北冰洋則最淺,平均深度約為1205米。總的來說,全球海洋的平均深度達到了3688米。
深淵帶之下是地球海洋最深的區域——超深淵帶。在超過6000米的深度,水壓變得極高。雖然該區域的環境非常極端,但仍然有生命在此生存,例如,片腳類動物。
❷ 深海可能存在哪些未知巨型生物
現有的科學發現是從海面越往下動物體型總的來說就越小,而且從深海惡劣環境、生態系統的營養等角度分析,深海也不可能有什麼太大的動物,更別說未知巨型生物了。
最大的頭足類:南極中爪魷
在深淵層半米長的東西就是巨物了,到超深淵的海溝只有些小魚小蝦,8500米以下就沒有任何魚類了,萬米的海溝中5厘米的小鉤蝦就算得上小巨無霸。這些小動物結構和習性極具特色,很有研究價值,這與一些人想像的未知巨型動物還是有較大距離。
廣袤的大洋和萬米的海溝容易激起人們的無限遐想,受電影《巨齒鯊》和一些海怪小說的影響,很多人一口咬定深海中有大傢伙。然而想像是想像,科學是科學,事實證明那些最大的動物幾乎都在表層。科學家不但未在深海發現任何大型動物存在的痕跡,而且證實了深海惡劣環境根本不適合大型動物生存。深海藏匿有未知巨型生物的謠言可以休矣!
❸ 介紹海底動物的資料 海底動物的相關知識
1、海洋底棲動物是一個復雜而龐大的家族,包括大多數的無脊椎動物:原生動物、腔腸動物、蠕形動物、苔蘚動物、甲殼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須腕動物、被囊動物等。其中占壓倒優勢的種類為甲殼類和軟體動物,其次為棘皮動物。如我國南海甲殼類中的蝦類約有250種,蟹350種,軟體動物達1,800種。
2、海洋底棲生物(marine benthos)指棲於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積物中的生物。這類生物自潮間帶到水深萬米以上的大洋超深淵帶(深海溝底部)都有生存,是海洋生物中種類最多的一個生態類型,包括了大多數海洋動物門類、大型海藻和海洋種子植物。海洋底棲生物種類繁多,其中底棲植物種數很少,底棲動物種類繁多、構造多樣。「底棲生物」一詞源於希臘語vos,意指生活在水底(底內和底上)的生物,由德國生物學家E.H.哈克爾於1891年首先提出。
3、底棲動物按食性和方式可劃分為4種類型:
(1)濾食性動物,也稱懸浮食性動物。它們依靠各種過濾器官濾取水體中的懸浮有機碎屑或微小生物。如許多雙殼類通過出入水管系統形成水流,以體內粘液膜獲取食物;甲殼類用肢體活動吸入海水,以附肢剛毛網濾取食物顆粒;
(2)沉積食性動物。它們吞食沉積物,在消化道內攝取其中的有機物質,如芋參(Molpadia)、心形海膽 (Echinocardium)。多數種是無選擇地吞食海底沉積物,少數種則是有選擇地攝食。
(3)肉食性動物。它們捕食小型動物和動物幼體,如對蝦、龍蝦、海葵和鰈形魚類等。淺海、深海中都有其代表,它們都有較強壯的捕食器官。深海種還常借發光來誘捕食物。
(4)寄生性動物。它們吸取寄主體內的營養,多缺乏捕食器官。在海洋底棲動物中,以前3類食性和方式為主。
❹ 深海有什麼生物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帶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域,終年黑暗,陽光完全不能透入,鹽度高,壓力大,水溫低而恆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長,動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且大多屬碎屑性動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動物,並隨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斷減少.主要由棘皮動物海參、海膽、海百合、海星,甲殼動物蝦、蟹和深海魚類等組成.其生態特徵為:嘴特大,牙齒尖銳,眼睛或觸覺器官高度發達,身體柔軟而有滲透性,以便與外界壓力保持平衡,常有發光器官或發光組織,水深超過2000米時,色澤較暗淡(如灰白或黑色).
生活在水深超過1000米處的海洋生物.包括微生物、無脊椎動物和魚類等.
深海生物按其生活方式可分為浮游、游泳和底棲三大類.
浮游生物由細菌、原生動物、腔腸動物、甲殼動物、毛顎動物等的一些種類組成,種類和生物數量均較少.
游泳生物主要是魚類,其次為烏賊、章魚和蝦等.在1000多種大洋魚類中,生活在深水的約有150種.
深海底棲生物的生物量隨水深而降低.在水深2000~3000米處底棲生物種類多.隨水深的增加,其組成也發生變化,淺水種逐漸被深水種取代,通常200、3000和6000米處是轉折點.在萬米以上的深淵,仍有底棲生物,已發現的種類有:有孔蟲、海葵、多毛類、等足類、端足類、瓣鰓類和海參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