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生物課代表的工作總結怎麼寫
主要寫一下工作內容,取得的成績,以及不足,最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轉載: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總評價、總分析、總研究,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總結與計劃是相輔相成的,要以計劃為依據,制定計劃總是在個人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中心。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什麼性質的,怎樣產...該略的要略。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有多大。
2.成績和缺點,要以計劃為依據、集中,詳略適宜,條理不清;缺點有多少:總結,都應講清楚。、總研究。,成績不誇大。
3.要剪裁得體。
主體,以及不足,是怎樣取得的,更不能弄虛作假:分析問題,分析成績,須對以往工作的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缺點不縮小、總評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提綱挈領,總會有經驗和教訓。
今後的打算。
2.條理要清楚,表現在哪些方面,吸取前一時期工作的經驗和教訓,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詳略之分。總結與計劃是相輔相成的。,該詳的要詳、得出教訓的基礎,取得的成績,總體評價。為便於今後的工作。,明確方向,總結經驗教訓,明確努力方向,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有現象的。
3.經驗和教訓,怎樣產生的,寫作時要去蕪存精、正文
開頭。這部分內容主要是對工作的主客觀條件、總分析。
總結的基本格式
1,這樣就達不到總結的目的:分析成績缺憾。
結尾、經驗等。根據今後的工作任務和要求:概述情況。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研究、不足,有的比較簡單,人們就看不下去。
轉載、標題
2,找出缺點。
3、概括,提出改進措施等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並上升到理論的高度來認識;有重要的。這是總結的中心。材料有本質的,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檢查、有利和不利條件以及工作的環境和基礎等進行分析,表現在哪些方面。總結是寫給人看的,總括全文,制定計劃總是在個人總結經驗的基礎上進行的。做過一件事,是什麼性質的。這是分析,有的比較詳細。成績有哪些主要寫一下工作內容、落款
署名,最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有次要的
2. 【急!!】生物總結怎麼寫給個大概提綱
生物總結當中可包含文章的研究方法,研究結論等。可分條列出
3. 初一生物總結
初一上生物的期末總結資料(基因戰者整理)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認識生物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一、 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能排泄廢物
4、有應激性 5、由細胞構成(病毒除外) 6、生長發育 7、能繁殖 8、遺傳變異
二、 觀察法 P2
第二節 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一、 調查的一般方法
步驟:明確調查目的、確定調查對象、制定合理的調查方案、調查記錄、對調查結果進行整理、撰寫調查報告
二、 生物的分類
按照形態結構分:動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環境分:陸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節 生物圈
一、 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可飛翔的鳥類、昆蟲、細菌等
水圈的全部:距海平面150米內的水層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陸生生物的「立足點」
二、 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
第二節 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一、 非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光、水分、溫度等
二、 光對鼠婦生活影響的實驗(中考卷子的題目理解掌握)
三、 探究的過程:1、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2、作出假設 3、制定計劃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6、表達和交流
四、 對照實驗 P15
五、 生物因素對生物的影響:
根據同種或異種的關系,生物因素可分為兩種:1、種內關系:種內互助(螞蟻搬食)、種內斗爭(兩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
2、種間關系:寄生(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
第三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
一、 生物對環境的適應P19的例子
二、 生物對環境的影響:植物的蒸騰作用調節空氣濕度、植物的枯葉枯枝腐爛後可調節土壤肥力、動物糞便改良土壤、蚯蚓鬆土
第四節 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組成:
1、 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
2、 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
二、 食物鏈和食物網:
1、 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
2、 物質&能量沿著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3、 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吳病。
三、 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佔比例是相對穩定的。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
第五節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
一、 生態系統的類型p29
森林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海洋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
二、 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p30
注意DDT的例子 (平時練習卷子的題目)
第二單元 生物和細胞
第一章 觀察細胞的結構
第一節 練習使用顯微鏡
一、1. 顯微鏡的結構
鏡座:穩定鏡身;
鏡柱:支持鏡柱以上的部分;
鏡臂:握鏡的部位;
載物台:放置玻片標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兩旁各有一個壓片夾,用於固定所觀察的物體。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圓孔,叫光圈。每個光圈都可以對准通光孔。光線用來調節光線的強弱:
反光鏡:可以轉動,使光線經過通光孔反射上來。其兩面是不同的:
鏡筒:上端裝目鏡,下端有轉換器,在轉換器上裝有物鏡,後方有準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稱粗調):轉動時鏡筒升降的幅度大;細准焦螺旋(又稱細調)。
轉動方向和升降方向的關系:順時針轉動准焦螺旋,鏡筒下降;反之則上升
三、 顯微鏡的使用 P37-38 的圖要掌握
1、 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相反。
2、 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
3、 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製成玻片標本。
第二節 觀察植物細胞
一、 切片、塗片、裝片的區別 P42
二、 實驗過程P43-44
三、 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 細胞壁:支持、保護
2、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3、 細胞質:液態的,可以流動的
4、 細胞核:貯存&傳遞遺傳信息
5、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6、 液泡:細胞液
7、 線粒體:呼吸的場所
第三節 觀察動物細胞
一、 觀察口腔上皮細胞實驗P47
二、 動物細胞的結構
1、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
2、 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
3、 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
第二章 細胞的生活
第一節 細胞的生活需要物質和能量
一、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以白糖融解的實驗為例說明。
分子並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顆粒,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原子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單位,而細胞是構成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單位。
二、 細胞中的物質
有機物(一般含碳,可燒):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這些都是大分子
無機物(一般不含碳):水、無機物、氧等,這些都是小分子
三、 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對物質有選擇性,有用物質進入,廢物排出。
四、 細胞內的能量轉換器:
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是細胞內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並產生氧。
線粒體:進行呼吸作用,是細胞內的「動力工廠」「發動機」。
第二節 細胞核是遺傳信息庫
一、 遺傳信息存在於細胞核中
多莉羊的例子p55
二、 細胞核中的遺傳信息的載體——DNA
1、 DNA的結構像一個螺旋形的梯子
2、 基因是DNA上的一個具有特定遺傳信息的片斷
三、 DNA和蛋白質組成染色體
1、 不同的生物個體,染色體的形態、數量完全不同
2、 同種生物個體,染色體在形態、數量保持一定
3、 染色體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4、 染色體數量要保持恆定,否則會有嚴重的遺傳病
四、 細胞的控制中心是細胞核
第三節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一、 生物的由小長大是由於:細胞的生長和細胞的分裂
二、 細胞的分裂
1、染色體進行復制
2、細胞核分成等同的兩個細胞核
3、細胞質分成兩份
4、植物細胞:在原細胞中間形成新的細胞膜和細胞壁
動物細胞:細胞膜逐漸內陷,便形成兩個新細胞
期中考後內容(重點復習)
第三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裂、細胞分化概念
三、 經細胞分化形成的各種各樣的細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這些形態結構相似、功能相同的細胞聚集起來所形成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四、 幾種組織按一定的順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聯系,構成一個具有一定形狀,能夠完成多種功能的結構才能夠滿足植物體某一方面生命活動的需要,這樣的結構叫做器官。
五、 動物和人的基本組織可以分為四種: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神經組織。
六、 四種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並且以其中的一種組織為主,形成器官。
七、 動物或人體內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構成了系統。
八、 動物和人的基本結構層次:細胞→組織→器官→系統→動物體和人體
九、 P65題3
十、 八大系統的名稱
第二節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 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 養器官:根、莖、葉 2、生殖器官:花、果實、種子
二、 植物的組織
分生組織、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等
第三節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酵母菌、草履蟲、衣藻、眼蟲、變形蟲
二、草履蟲
結構:纖毛、表膜、收集管、收縮泡、胞肛、口溝、食物泡、細胞質、細胞核(大核、小核)
功能:筆記
三、 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系
1、 有益方面:筆記
2、 有害方面:筆記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第一節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一、 蕨類植物的地上部分不是莖,而是它的復葉;地下部分是地下莖和根。
二、 蕨類植物出現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而且還具有輸導組織、機械組織,所以植株比較高大。
三、孢子是一種生殖細胞,孢子囊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看到,只是在夏天生殖時可見到,當孢子萌發時可形成原葉體。
四、蕨類植物的經濟意義在於: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葯;③有些可供觀賞;④有些可作為優良的綠肥和飼料;⑤古代的蕨類植物的遺體經過漫長的年代,變成了煤。
五、 苔蘚植物的植物體有兩種類型:一種有莖、葉的分化,但莖很細小,葉又小又薄,如葫蘆蘚、牆蘚;另一種沒有莖、葉的分化,植物體只是扁平的葉狀體,如地錢。
六、苔蘚植物的根是假根,不能吸收水分和無機鹽,而苔蘚植物的莖和葉中沒有輸導組織,不能運輸水分。所以苔蘚植物不能脫離開水的環境。
七、 苔蘚植物密集生長,植株之間的縫隙能夠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蘚植物對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八、 苔蘚植物對二氧化硫等有毒氣體十分敏感,在污染嚴重的城市和工廠附近很難生存。人們利用這個特點,把苔蘚植物當作監測空氣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九、 藻類植物的主要特徵:結構簡單,是單細胞或多細胞個體,無根、莖、葉等器官的分化;細胞里有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大都生活在水中。
十、 藻類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可以作為魚的餌料,放出的氧氣除供魚類呼吸外,而且是大氣中氧氣的重要來源。
十一、 藻類的經濟意義:①海帶、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②從藻類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膠、瓊脂等可供工業、醫葯上使用
第四章 沒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病毒
一、 病毒的種類
以寄主不同分:動物病毒、植物病毒、細菌病毒(噬菌體)
二、 病毒的結構
蛋白質外殼和內部的遺傳物質
三、 病毒與人類的關系 看筆記
第二節 種子植物
一、 種子的結構
蠶豆種子:種皮、胚(胚芽、胚軸、胚根)、子葉(2片)
玉米種子:果皮和種皮、胚、子葉(1片)、胚乳
二、 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更適應陸地的生活,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能產生種子。
三、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要求記住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四、果皮的作用(看筆記)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 種子的萌發
一、 種子萌發需要的條件
環境條件:適宜的溫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氣
自身條件:子粒飽滿,胚完整,具有生命力,已度過休眠期。
二、 測定種子的發芽率和抽樣檢測
三、 種子萌發的過程
吸收水分——營養物質轉運——胚根發育成根——胚芽胚軸發育成莖、葉
第二節 植株的生長
一、 根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功能
二、 幼根的生長
1、 生長最快的部位是:伸長區
2、 根的生長一方面靠分生區增加細胞的數量,一方面要靠伸長區細胞體積的增大。
三、 芽的結構
1、 芽軸——發育成莖
2、 芽原基——發育長成側芽
3、 生長點——使芽軸不斷伸長,並產生出新的芽原基和葉原基
4、 葉原基——發育成幼葉]
四、 植株生長需要的營養物質
氮、磷、鉀
第三節 開花和結果
一、 花由花芽發育而來
二、 花的結構
花瓣、花托、花萼、雄蕊(花葯、花絲)、雌蕊(子房、花柱、柱頭)
三、 傳粉和受精
看筆記
四、 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子房——果實 受精卵——胚 受精極核——胚乳
胚珠——種子 珠被——種皮
五、 人工受粉
當傳粉不足的時候可以人工輔助受粉。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循環
第一節 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一、 水分在植物體內的作用
1、 水分是細胞的組成成分
2、 水分可以保持植物的固有姿態
3、 水分是植物體內物質吸收和運輸的溶劑
4、 水分參與植物的代謝活動
二、 水影響植物的分布
三、 植物在不同時期需水量不同 P109
第二節 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
一、 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成熟區,成熟區有大量的根毛。
二、 根的結構
從外到里:樹皮:韌皮部(有篩管)、形成層;木質部(有導管)
三、 水分的運輸途徑
導管:向上輸送水分和無機鹽
篩管:向下輸送葉片光合作用產生的有機物
第三節 綠色植物參與生物圈的水循環
一、 葉片的結構
上下表皮、葉肉(柵欄組織、海綿組織)、葉脈、氣孔
二、 氣孔的結構,保衛細胞吸水膨脹,氣孔張開;保衛細胞失水收縮,氣孔關閉。
白天氣孔張開,晚上氣孔閉合。
三、 蒸騰作用的意義:
1、 可降低植物的溫度,使植物不至於被灼傷
2、 是根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體內運輸的主要動力
3、 可促使溶解在水中的無機鹽在體內運輸
4、 可增加大氣濕度,降低環境溫度,提高降水量。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製造者
第一節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一、 天竺葵的實驗
1、 暗處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夜
2、 對照實驗:將一片葉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紙片遮蓋
3、 脫色: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進水中隔水加熱
4、 染色:用碘液染色
5、 結論:澱粉遇碘變藍,可見光部分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
二、 光合作用
1、 產生了澱粉等有機物
2、 並將光能轉化成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里
第二節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一、 綠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
1、 用來構建之物體
2、 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二、 呼吸作用
1、 在線粒體里進行
2、 有機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儲存的能量也被釋放,供生命活動需要。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光
無機物+水 ———— 有機物+氧氣
葉綠體 (儲存能量)
二、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氧氣,維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三、 栽培作物時要注意合理密植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類型
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 植被覆蓋率低
2、 森林資源和草原資源破壞嚴重
4. 高中生物總結!!越詳細越好!!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一、遺傳的基本規律
(1)基因的分離定律
①豌豆做材料的優點:
(1)豌豆能夠嚴格進行自花授粉,而且是閉花授粉,自然條件下能保持純種。
(2)品種之間具有易區分的性狀。
②人工雜交試驗過程:去雄(留下雌蕊)→套袋(防干擾)→人工傳粉
③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純合親本雜交,後代表現為一種表現型,F1代自交,F2代中出現性狀分離,分離比為3:1。
④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會隨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
①兩對等位基因控制的兩對相對性狀的遺傳現象:具有兩對相對性狀的純合子親本雜交後,產生的F1自交,後代出現四種表現型,比例為9:3:3:1。四種表現型中各有一種純合子,分別在子二代佔1/16,共佔4/16;雙顯性個體比例佔9/16;雙隱性個體比例佔1/16;單雜合子佔2/16×4=8/16;雙雜合子佔4/16;親本類型比例各佔9/16、1/16;重組類型比例各佔3/16、3/16
②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③運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原理培育新品種的方法:優良性狀分別在不同的品種中,先進行雜交,從中選擇出符合需要的,再進行連續自交即可獲得純合的優良品種。
記憶點:
1.基因分離定律:具有一對相對性狀的兩個生物純本雜交時,子一代只表現出顯性性狀;子二代出現了性狀分離現象,並且顯性性狀與隱性性狀的數量比接近於3:1。
2.基因分離定律的實質是:在雜合子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生物體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隨著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到兩個配子中,獨立地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3.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存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表現型=基因型+環境條件。
4.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幹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在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范圍內,有n對等位基因的個體產生的配子最多可能有2n種。
二、細胞增殖
(1)細胞周期:指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
(2)有絲分裂:
分裂間期的最大特點:完成DNA分子的復制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染色體的主要變化為:前期出現;中期清晰、排列;後期分裂;末期消失。特別注意後期由於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暫時加倍。
動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差異:a.前期紡錘體形成方式不同;b.末期細胞質分裂方式不同。
(3)減數分裂:
對象:有性生殖的生物
時期:原始生殖細胞形成成熟的生殖細胞
特點:染色體只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
結果: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染色體數比原始生殖細胞減少一半。
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中染色體的主要變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染色體復制,前期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非姐妹染色體單體之間常出現交叉互換),中期同源染色體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前期染色體散亂地分布於細胞中,中期染色體的著絲點排列在赤道板上,後期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染色體單體分離。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的圖形的鑒別:(以二倍體生物為例)
1.細胞中沒有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2.有同源染色體聯會、形成四分體、排列於赤道板或相互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
3.同源染色體沒有上述特殊行為……有絲分裂
記憶點:
1.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的生殖細胞的減少了一半。
2.減數分裂過程中聯會的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開,說明染色體具一定的獨立性;同源的兩個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則不同對的染色體(非同源染色體)間可進行自由組合。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
4.一個精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形成四個精細胞,精細胞再經過復雜的變化形成精子。
5.一個卵原細胞經過減數分裂,只形成一個卵細胞。
6.對於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每種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性別決定與伴性遺傳
(1)XY型的性別決定方式:雌性體內具有一對同型的性染色體(XX),雄性體內具有一對異型的性染色體(XY)。減數分裂形成精子時,產生了含有X染色體的精子和含有Y染色體的精子。雌性只產生了一種含X染色體的卵細胞。受精作用發生時,X精子和Y精子與卵細胞結合的機會均等,所以後代中出生雄性和雌性的機會均等,比例為1:1。
(2)伴X隱性遺傳的特點(如色盲、血友病、果蠅眼色、女婁菜葉形等遺傳)
①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
②屬於交叉遺傳(隔代遺傳)即外公→女兒→外孫
③女性患者,其父親和兒子都是患者;男性患病,其母、女至少為攜帶者
(3)X染色體上隱性遺傳(如抗VD佝僂病、鍾擺型眼球震顫)
①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
②具有世代連續現象。
③男性患者,其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
(4)Y染色體上遺傳(如外耳道多毛症)
致病基因為父傳子、子傳孫、具有世代連續性,也稱限雄遺傳。
(5)伴性遺傳與基因的分離定律之間的關系:伴性遺傳的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性染色體也是一對同源染色體,伴性遺傳從本質上說符合基因的分離定律。
記憶點:
1.生物體細胞中的染色體可以分為兩類:常染色體和性染色體。
生物的性別決定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XY型,另一種是ZW型。
2.伴性遺傳的特點:
(1)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特點: 男性患者多於女性患者;具有隔代遺傳現象(由於致病基因在X染色體上,一般是男性通過女兒傳給外孫);女性患者的父親和兒子一定是患者,反之,男性患者一定是其母親傳給致病基因。
(2)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特點:女性患者多於男性患者,大多具有世代連續性即代代都有患者,男性患者的母親和女兒一定是患者。
(3)伴Y染色體遺傳的特點: 患者全部為男性;致病基因父傳子,子傳孫(限雄遺傳)。
四、基因的本質
(1)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① 生物的遺傳物質:在整個生物界中絕大多數生物是以DNA作為遺傳物質的。有DNA的生物(細胞結構的生物和DNA病毒),DNA就是遺傳物質;只有少數病毒(如艾滋病毒、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等)沒有DNA,只有RNA,RNA才是遺傳物質。
②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設計思想:設法把DNA和蛋白質分開,單獨地、直接地去觀察DNA的作用。
(2)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
①DNA分子的結構
a.基本組成單位:脫氧核苷酸(由磷酸、脫氧核糖和鹼基組成)。
b.脫氧核苷酸長鏈:由脫氧核苷酸按一定的順序聚合而成
c.平面結構:
d.空間結構:規則的雙螺旋結構。
e.結構特點:多樣性、特異性和穩定性。
②DNA的復制
a.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
b .特點:邊解旋邊復制;半保留復制。
c.條件:模板(DNA分子的兩條鏈)、原料(四種游離的脫氧核苷酸)、酶(解旋酶,DNA聚合酶,DNA連接酶等),能量(ATP)
d.結果:通過復制產生了與模板DNA一樣的DNA分子。
e.意義:通過復制將遺傳信息傳遞給後代,保持了遺傳信息的連續性。
(3)基因的結構及表達
①基因的概念:基因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②基因控制蛋白質合成的過程:
轉錄: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形成信使RNA的過程。
翻譯:在核糖體中以信使RNA為模板,以轉運RNA為運載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順序的蛋白質分子
記憶點:
1.DNA是使R型細菌產生穩定的遺傳變化的物質,而噬菌體的各種性狀也是通過DNA傳遞給後代的,這兩個實驗證明了DNA 是遺傳物質。
2.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都是核酸。細胞內既含DNA又含RNA和只含DNA的生物遺傳物質是DNA,少數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由於絕大多數的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3.鹼基對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對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4.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
5.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准確地進行。在兩條互補鏈中 的比例互為倒數關系。在整個DNA分子中,嘌呤鹼基之和=嘧啶鹼基之和。整個DNA分子中, 與分子內每一條鏈上的該比例相同。
6.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於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7.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直線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載體。
8.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9.DNA分子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決定了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信使RNA中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又決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氨基酸的排列順序最終決定了蛋白質的結構和功能的特異性,從而使生物體表現出各種遺傳特性。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時:基因的鹼基數:mRNA上的鹼基數:氨基酸數=6:3:1。氨基酸的密碼子是信使RNA上三個相鄰的鹼基,不是轉運RNA上的鹼基。轉錄和翻譯過程中嚴格遵循鹼基互補配對原則。注意:配對時,在RNA上A對應的是U。
10.生物的一切遺傳性狀都是受基因控制的。一些基因是通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基因控制性狀的另一種情況,是通過控制蛋白質分子的結構來直接影響性狀。
五、生物的變異
(1 )基因突變
①基因突變的概念:由於DNA分子中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②基因突變的特點: a.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b.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 c.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d.大多數基因突變對生物體是有害的 e.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
③基因突變的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④基因突變的類型:自然突變、誘發突變
⑤人工誘變在育種中的應用:通過人工誘變可以提高變異的頻率,可以大幅度地改良生物的性狀。
(2) 染色體變異
①染色體結構的變異:缺失、增添、倒位、易位。如:貓叫綜合征。
②染色體數目的變異:包括細胞內的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和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減少。
③染色體組特點:a、一個染色體組中不含同源染色體 b、一個染色體組中所含的染色體形態、大小和功能各不相同 c、一個染色體組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狀的一整套基因
④二倍體或多倍體:由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是幾倍體;由未受精的生殖細胞(精子或卵細胞)發育成的個體均為單倍體(可能有1個或多個染色體組)。
⑤人工誘導多倍體的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和幼苗。原理:當秋水仙素作用於正在分裂的細胞時,能夠抑制細胞分裂前期紡錘體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⑥多倍體植株特徵:莖桿粗壯,葉片、果實和種子都比較大,糖類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的含量都有所增加。
⑦單倍體植株特徵:植株長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單倍體植株獲得方法:花葯離休培養。單倍體育種的意義:明顯縮短育種年限(只需二年)。
記憶點:
1.染色體組是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者控制一種生物生長發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信息,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染色體組。
2.可遺傳變異是遺傳物質發生了改變,包括基因突變、基因重組和染色體變異。基因突變最大的特點是產生新的基因。它是染色體的某個位點上的基因的改變。基因突變既普遍存在,又是隨機發生的,且突變率低,大多對生物體有害,突變不定向。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基因重組是生物體原有基因的重新組合,並沒產生新基因,只是通過雜交等使本不在同一個體中的基因重組合進入一個個體。通過有性生殖過程實現的基因重組,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於生物進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上述二種變異用顯微鏡是看不到的,而染色體變異就是染色體的結構和數目發生改變,顯微鏡可以明顯看到。這是與前二者的最重要差別。其變化涉及到染色體的改變。如結構改變,個別數目及整倍改變,其中整倍改變在實際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引伸出一系列概念和類型,如:染色體組、二倍體、多倍體、單倍體及多倍體育種等。
六、 人類遺傳病與優生
(1)優生的措施:禁止近親結婚、進行遺傳咨詢、提倡適齡生育、產前診斷。
(2)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近親結婚的夫婦從共同祖先那裡繼承同一種致病基因的機會大大增加,所生子女患隱性遺傳病的概率大大增加。
記憶點:
1. 多指、並指、軟骨發育不全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抗維生素D佝僂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白化病、苯丙酮尿症、先天性聾啞是單基因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紅綠色盲、血友病是單基因的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唇裂、無腦兒、原發性高血壓、青少年型糖尿病等屬於對基因遺傳病;另外染色體遺傳病中常染色體病有21三體綜合症、貓叫綜合症等;性染色體病有性腺發育不良等。
七、細胞質遺傳
①細胞質遺傳的特點:母系遺傳(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母細胞);後代沒有一定的分離比(原因:生殖細胞在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子細胞中去)。
②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在細胞質內存在著DNA分子,這些DNA分子主要位於線粒體和葉綠體中,可以控制一些性狀。
記憶點:
1.卵細胞中含有大量的細胞質,而精子中只含有極少量的細胞質,這就是說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這樣,受細胞質內遺傳物質控制的性狀實際上是由卵細胞傳給子代,因此子代總表現出母本的性狀。
2.細胞質遺傳的主要特點是:母系遺傳;後代不出現一定的分離比。細胞質遺傳特點形成的原因:受精卵中的細胞質幾乎全部來自卵細胞;減數分裂時,細胞質中的遺傳物質隨機地、不均等地分配到卵細胞中。細胞質遺傳的物質基礎是:葉綠體、線粒體等細胞質結構中的DNA。
3.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各自都有相對的獨立性。這是因為,盡管在細胞質中找不到染色體一樣的結構,但質基因和核基因一樣,可以自我復制,可以通過轉錄和翻譯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也就是說,都具有穩定性、連續性、變異性和獨立性。但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又相互影響,很多情況是核質互作的結果。
八、基因工程簡介
(1)基因工程的概念
標准概念:在生物體外,通過對DNA分子進行人工「剪切」和「拼接」,對生物的基因進行改造和重新組合,然後導入受體細胞內進行無性繁殖,使重組細胞在受體細胞內表達,產生出人類所需要的基因產物。
通俗概念:按照人們的意願,把一種生物的個別基因復制出來,加以修飾改造,然後放到另一種生物的細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遺傳性狀。
(2)基因操作的工具
A.基因的剪刀——限制性內切酶(簡稱限制酶)。
①分布:主要在微生物中。
②作用特點:特異性,即識別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點。
③結果:產生黏性未端(鹼基互補配對)。
B.基因的針線——DNA連接酶。
①連接的部位:磷酸二酯鍵,不是氫鍵。
②結果:兩個相同的黏性未端的連接。
C.基困的運輸工具——運載體
①作用:將外源基因送入受體細胞。
②具備的條件:a、能在宿主細胞內復制並穩定地保存。b、 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
c、有某些標記基因。
③種類:質粒、噬菌體和動植物病毒。
④質粒的特點:質粒是基因工程中最常用的運載體。
(3)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驟
A.提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概念:人們所需要的特定基因,如人的胰島素基因、抗蟲基因、抗病基因、干擾素基因等。
提取途徑:
B.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用同一種限制酶分別切割目的基因和質粒DNA(運載體),使其產生相同的黏性末端,將切割下的目的基因與切割後的質粒混合,並加入適量的DNA連接酶,使之形成重組DNA分子(重組質粒)
C.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常用的受體細胞: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動植物細胞
D.目的基因檢測與表達
檢測方法如:質粒中有抗菌素抗性基因的大腸桿菌細胞放入到相應的抗菌素中,如果正常生長,說明細胞中含有重組質粒。
表達:受體細胞表現出特定性狀,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如:抗蟲棉基因導入棉細胞後,棉鈴蟲食用棉的葉片時被殺死;胰島素基因導入大腸桿菌後能合成出胰島素等。
(4)基因工程的成果和發展前景 A.基因工程與醫葯衛生B.基因工程與農牧業、食品工業
C.基因工程與環境保護
記憶點:
1. 作為運載體必須具備的特點是:能夠在宿主細胞中復制並穩定地保存;具有多個限制酶切點,以便與外源基因連接;具有某些標記基因,便於進行篩選。質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運載體,它存在於許多細菌以及酵母菌等生物中,是能夠自主復制的很小的環狀DNA分子。
2.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驟包括:①提取目的基因 ②目的基因與運載體結合 ③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④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3.重組DNA分子進入受體細胞後,受體細胞必須表現出特定的性狀,才能說明目的基因完成了表達過程。
4.區別和理解常用的運載體和常用的受體細胞,目前常用的運載體有:質粒、噬菌體、動植物病毒等,目前常用的受體細胞有大腸桿菌、枯草桿菌、土壤農桿菌、酵母菌和動植物細胞等。
5.基因診斷是用放射性同位素、熒光分子等標記的DNA分子做探針,利用DNA分子雜交原理,鑒定被檢測標本的遺傳信息,達到檢測疾病的目的。
6.基因治療是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導入有基因缺陷的細胞中,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九 、生物的進化
(1)自然選擇學說內容是: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2)物種: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狀態下能夠相互交配和繁殖,並能產生出可育後代的一群個體。
種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點的同種生物的一群個體。
種群的基因庫:一個種群的全部個體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3)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本觀點: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4)突變和基因重組產生生物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定向改變並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隔離是新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生殖隔離的形成標志著新物種的形成)。
現代生物進化理論的基礎:自然選擇學說。
記憶點:
1.生物進化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種群基因頻率發生變化的過程。
2.以自然選擇學說為核心的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其基本觀點是:種群是生物進化的基本單位,生物進化的實質在於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突變和基因重組、自然選擇及隔離是物種形成過程的三個基本環節,通過它們的綜合作用,種群產生分化,最終導致新物種的形成。
3. 隔離就是指同一物種不同種群間的個體,在自然條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現象。包括地理隔離和生殖隔離。其作用就是阻斷種群間的基因交流,使種群的基因頻率在自然選擇中向不同方向發展,是物種形成的必要條件和重要環節。
4.物種形成與生物進化的區別:生物進化是指同種生物的發展變化,時間可長可短,性狀變化程度不一,任何基因頻率的改變,不論其變化大小如何,都屬進化的范圍,物種的形成必須是當基因頻率的改變在突破種的界限形成生殖隔離時,方可成立。
5.生物體的每一個細胞都有含有該物種的全套遺傳物質,都有發育成為完整個體所必需的全部基因。
6.在生物體內,細胞沒有表現出全能性,而是分化為不同的組織器官,這是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5. 七上生物總結怎麼寫
吧目錄改變一下哈哈
6. 生物總結
什麼是生物
生物(英語:Organism,又稱生命體、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個體。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進行新陳代謝及遺傳。所有生物一定會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並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有生命特徵的有機體叫做生物,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註: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 地球上的植物大約有30多萬種,動物約有150多萬種。現存的動物只有原來地球上的動物的十分之一。多種多樣的生物不僅維持了自然界的持續發展,而且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
生物的共性
可是對「生命」下一個科學的定義十分困難,至今還沒有一個為大多數科學家所接受的關於生命的定義。但是從錯綜復雜的生命現象中,我們仍然可以找到生物的一些共性,即生命的基本特徵:①除病毒外,均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構成;②生命表現出嚴謹的結構性和高度的有序性;③具有新陳代謝作用;④具有應激性和適應性;⑤具有生長、發育、生殖的特性;⑥具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徵。生物是指能獨立、自主生存的生命體。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
編輯本段基本特徵
【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結構基礎】 物質基礎:物質(主要為蛋白質與核酸)及元素(種類相同)組成上大體相同。 (1)化合物主要為蛋白質與核酸,其中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核酸是遺傳信息的攜帶者(朊病毒的遺傳物質是蛋白質),它們都是生命活動中重要的高分子物質。 (2)元素分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其中大量元素有C、H、O、N等,它們在生命活動中有很大作用;微量元素有Fe、Mn、Zn、Cu、B、Mo等,具有量小作用大的特點。 結構基礎:除了病毒外,都由細胞構成(病毒則需要依賴活細胞才能進行生命活動)。 【生物都有新陳代謝作用】 生物體內同外界不斷進行的物質和能量交換,在體內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轉化的過程,叫新陳代謝。新陳代謝是生命現象的最基本特徵。新陳代謝是生命體不斷進行自我更新的過程,如果新陳代謝停止了,生命也就結束了。 病毒也屬於生物,是因為它能進行新陳代謝和繁殖後代,但不能獨立完成(需要依賴活細胞)。 【生物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反應】 應激性是生物的基本特徵之一,體現在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而反射則是應激性的一種高級形式,兩者主要區別在於是否有神經系統參與。病毒無細胞結構,不能獨立生活(活細胞內寄生),沒有酶系統、供能系統,沒有合成新物質所需原料等。可以說,病毒無應激性可言。 【生物能生長、繁殖和發育】 病毒之所以屬於生物,是因為它具有生長、繁殖和發育的特徵(但不能獨立完成,需要依賴寄主細胞)。 【生物有遺傳和變異的特徵】 遺傳是物種穩定的基礎,變異是產生進化的原材料。 【生物能適應環境,改變環境】 適應環境的如:枯葉蝶偽裝成枯葉的樣子,躲避天敵;草履蟲的趨利避害;長期生活在地下的鼴鼠視力退化;食蟻獸的舌頭又細又長等。 改變環境的如人類對大自然的開發、利用;分解者將動、植物屍體分解後把一些物質返回到自然界中。 生物的特徵討論 一、不論雞蛋是否受精,它都不屬於生物。而是多細胞生物的一種細胞和衍生物,因為不具有獨立代謝和遺傳的能力,所以不是生物,但是它屬於生命科學研究的對象。馬王堆出土的蓮子,2000多年間仍進行著微弱的生命活動。這里的蓮子,不屬於生物,但具備成為生物的條件。一旦它進入合適的環境,照樣可以生根開花結果。 二、地球上沒有一個生物個體是單一的生命體。一個人,看上去是單一的,有獨立的行為和思維,但是,在他的體內外,同時存在很多其它的生物個體或群體:比如眼睛裡的沙眼衣原體,腸道中的大腸桿菌。有很多這樣的生物存在於每個人的體內,有些生物個體還可以改變人體的某些行為,甚至影響人的心理進程,雖然對遺傳的影響沒有證據,但是在很多動物的進化中,估計這些微小的生物一定或多或少地起過作用。人體是一個生物混合體,寄生在人體腸道的蛔蟲也是一個生物混合體,它的體內同時存在很多細菌病毒,在沙門氏桿菌的體內還有某些病毒的存在,在這些病毒的體內也可能存在某些噬菌體。所以,生物混合體是一個很復雜的生物群體。 三、人類的智力不是單一存在的,遺傳會影響智力的高低。但是,在其發展過程中,由於歷史條件不同,周圍環境的差異,每個人的能力未必都能得到比較充分的發揮,智力的發揮也受到外界的直接限制,一個人的智力再好,如果生活在幾千年前,一樣不能造出原子彈,所以人類的智力是一個人類歷史整體傳播的過程,沒有我們的過去就沒有我們的現在。
7. 高中生物的總結
內容多了點,總超字數,下面主要是第一冊。
新課標高考生物最後沖刺回歸教材必記
一、生命的物質基礎及結構基礎
1. 水在細胞中的存在形式有 結合水和 自由水,其中含量最多的形式的主要作用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細胞內許多生化反應必須有水的參與,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
2. 無機鹽的存在形式主要是離子狀態,除了構成化合物,還可以維持生物的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維持細胞的酸鹼平衡,如血液中Ca2+較少會使動物發生抽搐現象。
3. 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動植物共有的糖是_葡萄糖、核糖、脫氧核糖。
4. 脂質可分為_脂肪_、_類脂__和__固醇_,後者包括_膽固醇__、性激素_和__VD _,主要是對維持正常的_新陳代謝__和___生殖過程___等生命活動起_重要調節__作用。
5. 蛋白質的多樣性的成因有 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 數量成百上千 、排列順序變化多端 和 由氨基酸形成的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 ,因而功能具有多樣性,氨基酸經__脫水縮合__方式形成多肽,再加工成有特定空間的蛋白質。
6. 核酸分兩種,即_脫氧核糖核酸(DNA)_和_核糖核酸(RNA)_, 它們的基本組成單位分別是 脫氧核苷酸 和核糖核苷酸 。
7. 生命活動的體現者是 蛋白質___;而生命活動的控制者是核酸_,它是通過基因的表達 來實現的。
8. 細胞膜主要是由_磷脂分子_ 和__蛋白質 構成,基本結構支架是_磷脂雙分子層__,外表有一層_糖蛋白_ ,又叫_糖被,與細胞表面的識別有密切的關系;細胞膜的結構特點是_具有一定的流動性__,這種特點與細胞的物質交換有關,在物質交換的方式中,主要方式是主動運輸_,它決定細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選擇透過性。
9. 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是細胞質基質。這是因為它能提供等原料或條件新陳代謝正常進行所需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0. 葉綠體和線粒體都具有兩層膜,後者的內膜向內折疊形成嵴__,分布著與有氧呼吸有關的酶_;前者的基粒上分布著與光反應_有關的 酶和 色素。兩種細胞器的基質中都分布著各自的_ DNA 和___酶 等物質,都是與能量代謝密切相關的細胞器。
11. 具有單層膜的細胞器有內質網、高爾基體、液泡、溶酶體 ,不具有膜結構的細胞器有 核糖體、中心體_ 。在分泌功能旺盛的細胞中高爾基體、內質網、線粒體細胞器發達、數量多,除小泡外,與分泌活動有關的非細胞器結構是_細胞膜_。原核和真核細胞中都具有的細胞器是核糖體 ,只分布於動物和低等植物細胞中的細胞器是 中心體 。與植物細胞分裂末期細胞壁形成有關細胞器是高爾基體 ,與動物細胞分裂方向有關的細胞器是_中心體_ ;調節成熟植物細胞的內環境和滲透壓的細胞器是_液泡 _。與植物體的顏色表現有關的細胞器是_液泡和葉綠體 _。高等植物細胞與高等動物相比特有的結構是_細胞壁、液泡、葉綠體__。
12. 真核細胞核的亞顯微結構包括核膜、__核仁__和___染色質_,核膜上有_核孔 ,它是大分子的通道,核仁與細胞器形成有關。細胞核的主要功能是_遺傳物質儲存和復制__的場所、是__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DNA的載體有染色體、線粒體、葉綠體 。
13. 判斷原核和真核細胞的標准主要是有無核膜包圍的細胞核 。常見的原核生物有細菌、藍藻、放線菌、支原體 ,其中最小的是支原體 ,它不同於其它原核生物的是 無細胞壁 。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是 藍藻 ,能夠利用無機物合成有機物但不利用光能的是 硝化細菌 。
二、酶與ATP、代謝類型
1. 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變化的總稱,是生物體 進行一切生命活動 的基礎,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_生物__和__非生物_最本質的區別。
2. 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_生物催化作用__的__有機物__。酶大多數是_蛋白質__,少數是RNA_。
3. 酶具有_高效性__:一般地說,酶的催化效率是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 倍:酶具有__專一性___:每一種酶只能催化_一種或一類___化合物的化學反應:酶的催化作用需要__適宜的條件_:__溫度和PH 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會明顯降低。實際上,__過酸__、__過鹼__和_高溫___都能使酶的分子結構遭到破壞而失去活性。
4. ATP的中文名稱是三磷酸腺苷 ,它是生物體新陳代謝的_直接_能源。糖類是細胞的 能源物質 ,脂肪是生物體的_儲能物質__。
5. ATP普遍存在於__活細胞__中,分子簡式寫成_ A-P~P~P __,其中A代表__腺苷_ ,P代表__磷酸基團__, —代表_一般的共價鍵_,~代表__高能磷酸鍵_ _。ATP在活細胞中的含量_很少___,但是ATP在細胞內的_ 轉化__是十分迅速的。細胞內ATP的含量總是處於__動態平衡 _中,這對於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6. ADP+Pi+能量→←ATP,請問:(1)反應式中缺少的一個重要條件是 酶 。
(2)當反應向右進行時,對高等動物來說,能量來自 呼吸作用 ,場所是 線粒體 ;對植物來說,能量來自 呼吸作用 和 光合作用 。場所分別是 線粒體、 葉綠體 。
(3)當反應向左進行時,對高等動物來說,能量用於__營養物質的吸收__、_神經興奮的傳導___、__細胞分裂和__蛋白質合成__,對植物來說,能量用於__礦質離子的吸收__、__光合作用暗反應___、__蛋白質合成和__細胞分裂__的生命活動。
7. ADP和ATP轉化的意義可總結為:
(1)對於構成生物體內部__穩定的功能_環境有重要意義。
(2)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_直接能源__。
(3)ATP是生物體的細胞內流通的「__能量通貨___」。
8. 同化作用是指生物體把從外界環境中獲取得營養物質轉變成自身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_ _的過程,異化作用是指__生物體能夠把自身的一部分組成物質加以分解,釋放出其中能量,並且把分解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變化過程__。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的關系是_同時進行,同時存在___。
9. 自養型的特點是__能夠以光能或者無機物氧化分解所釋放的化學能為能源,以環境中的CO2為碳的來源,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___,自養的方式有兩種,即___光能自養_ _和___化能自養_ _。硝化細菌利用 體外環境中NH3氧化成硝酸鹽所釋放 的能量,以 環境中CO2 為碳的來源,合成有機物,並且貯藏能量。硝化細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是 糖類 ,直接能源是 ATP 。異養型的特點是 以環境中現成的有機物作為能量和碳的來源,將這些有機物轉變成自身的組成物質,並且儲存能量_。
10. 需氧型生物都需要生活在 氧充足 環境中,它們必須以從外界環境中攝取氧來氧化分解體內的有機物獲取能量,放出能量的底物是 有機物 ,厭氧型生物的特點是只有在厭氧條件下,才能將體內有機物氧化,從而獲得維持自身生命活動所需要的能量 。
三、細胞呼吸
1. 有氧呼吸:過程:( )中填寫場所,( )後寫出物質變化
第一階段(在__細胞質基質_):1分子葡萄糖分解成兩分子丙酮酸,產生少量[H] 和ATP,並釋放少量能量__
第二階段(在__線粒體基質____):__丙酮酸和水徹底分解成CO2和[H]、ATP,並釋放少量能量______________
第三階段(在__線粒體內膜___):__[H]與氧結合而形成水產生大量ATP,同時釋放大量能量______________
2. 無氧呼吸(有氧呼吸是由無氧呼吸進化而來):(1)場所:始終在 細胞質基質
(2)過程:第—階段同有氧呼吸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2C3H4O3(丙酮酸)→_2C2H5OH+2CO2+能量__ (或__2C2H6O3+能量___)
(3)高等植物被淹產生酒精(如水稻、蘋果、梨可以通過無氧呼吸產生酒精);高等植物某些器官(如_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___)產生乳酸,高等動物和人無氧呼吸的產物是__乳酸___。
3. 有氧呼吸的能量釋放:有氧呼吸----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共釋放出__2870KJ _的能量,其中有_1161 KJ 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合成__38 __個ATP)中;無氧呼吸----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__196.65KJ 能量,其中有__61.08KJ儲存在ATP(合成_2__個ATP)中。
4. 呼吸作用的意義: 為生物體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為體內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有:__線粒體,葉綠體,細胞質基質__,在動物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有 線粒體,細胞質基質。
5. 關於呼吸作用的計算規律是: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時,無氧呼吸(酒精發酵)與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__3:1 ②產生同樣數量的ATP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質的量之比為_1:20__。如果沒生物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氣量相等,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氣,只產生二氧化碳,則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氣量多,則兩種呼吸都進行,具體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比例可以根據二者的反應式去求。
6. 農作物施肥結合鬆土,可以提高肥效的原因是什麼? 提高O2量,促進呼吸作用,產生更多能 。
四、光合作用
1. 葉綠體的色素:(1)分布:__囊狀結構薄膜___。
(2)色素的種類:高等植物葉綠體含有以下幾種色素:A、葉綠素主要吸收 藍紫光,紅橙光,包括_葉綠素a (呈_藍綠_色)和_葉綠素b __(呈_黃綠__色);B、類胡蘿卜素主要吸收 藍紫 光,包括__胡蘿卜素_(呈__橙黃_色)和___葉黃素_(呈__黃__色)。
(3)色素的功能: 吸收、傳遞、轉化光能 。
2. 光合作用的過程:
(1)光反應階段:a、水的光解:_ H2O→[H]+O2(反應條件:光,葉綠體)_
b、ATP的形成: ADP+Pi+能量→ATP(反應條件:酶)_,走向: 類囊體→葉綠體基質 。
c、[H]的形成:_ NADP++2e+H+→NADPH(反應條件:酶)_,走向:類囊體→葉綠體基質。
(2)暗反應階段:a、CO2的固定:__ C5+CO2→2C3(反應條件:酶)__
b、C的還原__:2C3+[H]+ATP→(CH2O)+C5(反應條件:酶)
(3)光反應與暗反應的區別與聯系:
a、場所:光反應在葉綠體 囊狀結構薄膜 上,暗反應在 葉綠體基質 中。
b、條件:光反應需要 光照,H2O,色素,ADP,Pi,NADP+,暗反應需要 [H](或者寫NADPH),ATP,CO2 。
c、物質變化:光反應發生 H2O光解,ATP,NADPH生成 ,暗反應發生 二氧化碳的固定和還原 。
d、能量變化:光反應中光能→電能→活躍的化學能,在暗反應中__活躍的化學能→穩定的化學能_______。
c、聯系:光反應產物NADPH 是暗反應中CO2的還原劑, ATP、NADPH 為暗反應的進行提供了能量,暗反應產生的 ADP,Pi 為光反應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3. 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的措施主要有: 光照強弱的控制; CO2的供應 ; 必需礦質元素的供應 __。其中在礦質元素對光合作用的作用有:N是_是合成光合作用所需的酶___;P是_ ATP,NADP+的主要元素__,維持葉綠體膜的結構和功能上起重要作用;K是和運輸有機物有關_:Mg是_合成葉綠素的元素_____。
4. 光合作用的意義主要有:為自然界提供_有機物__和__ O2__:維持大氣中__ O2和CO2__含量的相對穩定:此外,對__生物進化具有重要作用。
5. 光合作用發現史:
(1)1771年,英國的普里斯特利指出:植物可以 更新空氣 。
(2)1864年,德國的薩克斯證明: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 澱粉 。
填寫驗證光合作用需要光的有關內容:①取大小、長勢相同的甲、乙兩植物,在__在黑暗中__處理24小時,使葉片中的__澱粉__耗盡:②向甲植物提供充足的光照,乙植物__黑暗處理_(作__對照組___),保持其它培養條件相同:③幾小時以後,分別將甲、乙植株上的葉片摘下。用__酒精__隔水加熱,脫去_葉綠素__:再用清水沖洗後,用__碘液 _檢驗是否有淀物產生。④實驗現象:甲葉片__變藍_,乙葉片不變藍。③實驗結論: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__光照___。
(3)1880年,美國科學家恩格爾曼證明: O2 是由葉綠體釋放出來的,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4)20世紀30年代,美國的魯賓和卡門用 同位素標記法證明:光合作用釋放的氧全部來自 水 。
6. 練習:
(1) 水分對光合作用的影響主要是因為光照強度影響水分的散失,而影響_氣孔_的開閉,進而影響 CO2 _的進入。
(2) 正常進行光合作用的植物,突然停止光照,葉綠體中_ C3 _含量明顯增加;如果是突然停止二氧化碳的供應,則葉綠體中_ C5 含量明顯增加,_ C3__明顯減少。
五、細胞的生命歷程
1. 只有 連續分裂 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
2. 細胞周期的表示方法
方法二中,一個細胞周期可以是__分裂間期___和__分裂期___之和。分裂間期細胞核中完成_ DNA的復制和蛋白質的合成__。
方法三中,①c、d、e段分別代表什麼時期?c__前期______、d___中期___、e___後期___②一個完整的細胞周期從a點還是從f點開始?___ f__,為什麼?__ 一個完整的細胞周期是從上一次細胞分裂完成開始__ 。
3. 染色體、染色單體、著絲點、DNA在一個細胞周期中的變化說明:
間期 前期 中期 後期 末期
著絲點數 2n 2n 2n 4n 2n
染色體 形態 染色質 染色質→染色體 染色體 染色體 染色體→染色質
行為 復制 螺旋化 螺旋化程度最大 平分 解螺旋
數目 2n 2n 2n 4n 2n
位置 散亂分布在核中 散亂分布在紡
錘體中央 著絲點排在赤道板上 向細胞
兩極移動 散亂分布在於細胞的核中
染色單體 0→4n 4n 4n 4n→0 0
核DNA 2n→4n 4n 4n 4n 2n
①一個染色體只含有一個著絲點,即使經過復制後,一個染色體含有__ 2 個染色單體,但仍然叫做一個染色體,因為它仍然含有一個___著絲點___。
②未復制的一個染色體上含有一個DNA分子,復制後的一個染色體上含有_2__個DNA分子。
③復制後的一個染色體,一旦著絲點分裂,即形成兩個染色體,各自含有一個DNA分子(除基因突變外,這二個DNA上的遺傳信息完全相同)
4. 繪圖(設間期含4條染色體)
5. 無絲分裂的主要特點是沒有 紡錘體和染色體 的出現,但同樣有DNA的復制。__蛙紅細胞的分裂__就是無絲分裂的典型代表。
6. 減數分裂
(1)概念:減數分裂是進行 有性生殖 的生物在產生 成熟生殖細胞 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 減半 的細胞分裂。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復制 一次 ,而細胞分裂 兩 次,減數分裂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的細胞的減少一半。
實質:染色體復制一次,細胞連續分裂兩次結果新細胞染色體數減半。
(2)過程:精原細胞是原始 的雄性生殖細胞,每個體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都與體細胞的相同。
在減數第一次分裂的間期,精原細胞的體積增大,染色體復制,成為初級精母細胞,復制後的每條染色體都由兩條姐妹染色單體構成,這兩條姐妹染色單體由同一個著絲點連接。
a.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
b.聯會是指同源染色體 兩兩配對的現象。聯會後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 四分體 。
c.配對的兩條同源染色體彼此分離,分別向細胞的兩極移動發生在 減數第一次分裂後期 。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 。每條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兩條姐妹染色體也隨之分開,成為兩條染色體發生在 減數第二次分裂時期 。
d.初級精母細胞在減數第一次分裂中形成的兩個次級精母細胞,經過減數第二次分裂,形成了四個精細胞,與初級精母細胞相比,每個精細胞都含有數目減半 的染色體。
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第一次分裂,形成大小不同的兩個細胞,大的叫做 次級卵母細胞 ,小的叫做極體 , 次級卵母細胞 進行第二次分裂,形成一個大的 卵細胞 和一個小的 極體 ,因此一個初級卵母細胞經減數分裂形成一個 卵細胞 和 三個 極體 。
(3)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的比較。
有絲分裂 減數分裂
分裂後形成的是 體 細胞。
染色體復制 1次,細胞分裂1 次,產生2 個子細胞。
分裂後子細胞染色體數目與母細胞染色體數目 相同 。
同源染色體 無 聯會、交叉互換、分離等行為,非同源
染色體 無 自由組合行為。 分裂後形成的是 生殖 細胞。
染色體復制1 次,細胞分裂2次,產生4 個子細胞。
分裂後子細胞染色體數目是母細胞染色體數目的一半 。
同源染色體 有聯會、交叉互換、分離等行為,非同源染色
體 有 自由組合行為。
7.生長、發育、分裂,分化的比較
8.細胞分化發生於生物體的整個生命過程中,也就是說細胞分化是一種 持久 _的變化,但在胚胎 期,細胞
分化達到最大程度。細胞分化具有穩定性,即__不可逆轉__。(脫分化只是使已經分化的、失去了分裂能力的
細胞重新獲得__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__,而不能使其變回到分化前的那種細胞。因此,脫分化不是細胞分化
具有可逆性的體現。高度分化的細胞還具有__全能_性,因為_細胞核內還有保持物種遺傳特性所需要的全套遺
傳物質__;實現的基本條件是必須要__離體__,且提供必要的 激素、營養物質等。)
9.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__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選擇性表達)__的結果
10.癌變細胞的特徵①無限增殖 、② 細胞形態結構 發生了改變、③細胞表面發生了變化:_細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質___減少,細胞之間的粘著性減少,導致癌細胞容易__在機體內分散和轉移__。
11.衰老的細胞和癌細胞在酶的活性上的區別是__衰老細胞內某些酶活性降低,而癌細胞內酶活性不變___。
注意:(1)生物個體發育的起點是__受精卵___(2)分化後的不同細胞之間的相同點:遺傳物質(信息)相同;分化後的不同細胞之間的不同點:成分、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3)癌細胞和瘤細胞的相同點:無限增殖:癌細胞和瘤細胞的不同點:癌細胞容易分散和轉移,瘤細胞則不容易分散和轉移。
8. 生物學生學期總結
生物教師教學工作總結
一學年結束了,對於這一年的工作,有喜有憂,為了總結經驗,並從經驗中取得進步,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教學思想方面:
本人思想進步,積極向上,擁護中國共產黨,以黨的方針政策作為指導思想。注意團結同事,不做不利於學校發展或有損學校利益的任何事情。本人教育思想端正、關心、愛護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個學生,教書育人,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認真執行課程標准和教學計劃,積極完成本職工作,從不無故遲到或早退。本學期,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並能適應新時期教學工作的需要,本人從各方面都嚴格要求自己,勤勤懇懇,積極向各位教師請教,學習他們的優點,克服自己的不足。
二、教學工作與學習方面:
在教學上我的一貫作風是:
1、認真備好課,一方面鑽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並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教才能更好。另一方面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他們的需要、他們的學習方法及他們的學習習慣,學習新知識可能會有哪些困難等等,在讀透教材與學生後,及時採取相應的預防措施。制定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及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產生愉悅的心境,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語言簡潔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復的毛病,課堂提問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引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2、要提高教學質量,還要做好課後輔導工作。
初中學生愛動、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學習上不能按時完成作業,有的學生抄襲作業,針對這種問題,我做好學生的思想教育,還要做好對學生學習的輔導和幫助工作,對調皮的學生我做到從友善開始,從贊美著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尊重,對他的處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還有在批評學生之前,先談談自己工作的不足。這樣,學生對我也就漫漫的喜歡和尊重,也開始喜歡學習生物。本學期的作業情況:本人在作業這一環節上也下了不少工夫。主要是以發給學生的試卷為主,共二十五份,認真批改的共16次。總之,抓住教學工作的主動性,作業布置得有針對性,有層次性。為做到這點,我經常到網上收集資料,對各種資料進行篩選,然後印發給學生。同時,關注國內及本地區敏感事件,認真鑽研這些事件中與初中生物學知識有聯系的知識,並引導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以題目的形式來加強學生的印象。這樣做,就有了很好的效果。
3、為提高自己教學質量,為上好課,我積極參加備課組的主備試講活動。本學期我本人試講了5次,每次都有很好的收獲,我們組的老師給我提出的寶貴意見讓我更上一層樓。聽其他老師試講共10次,也有很好的收獲。總之,博採眾長,彌補自己的不足,以提高教學水平。老師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對教師的素質要求更高,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將更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發揚優點,改正缺點,開拓前進,為美好的明天奉獻自己的力量。
三、取得的成績及反思:
通過努力的工作,教學上也取得一定的成績。上學期期末考試中我帶的6個班中有5個班排在前十名。本學期生物作為會考科目,目前成績還沒有出來,但我相信努力過了肯定會有收獲。另外上個學期寫過一篇論文《在生物教學中如何滲透生態環境的保護》獲三等獎。十一月份,與其他生物老師一起利用課外時間指導學生的實驗操作,並在海南省第十二屆中學生生物實驗操作能力競賽中獲獎。下學期跟王新華老師編寫整理了七年級上冊的整套習題,這個工作讓我們對課本及課標內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並豐富了我們的教學資源。
這一學年,我作為一個平凡的人,雖然沒有很顯著很耀眼的成果,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盡心盡力做完我該做的,做好我該做的,我無愧於我的學生,無愧於我的工作。
總之,嚴格遵守勞動紀律,一切以學生為主,一切為了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人師表,處處以身作則。
9. 生物的總結
第二章 生物個體的穩態
第一節 人體的穩態
一、穩態的生理意義
1、內環境:
(1)單細胞生物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轉換,而人體細胞必須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
(2)內環境的組成:
細胞內液
體液 血漿
細胞外液 組織液
(內環境) 淋巴
(3)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細胞可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不斷獲取生命活動需要的物質,同時不斷排出代謝產生的廢物。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各個器官系統的參與。
2、穩態
(1)概念: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調節下,機體會對內環境的各種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內環境的溫度,滲透壓、酸鹼度及各種化學成分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稱為穩態。
(2)意義:維持內環境在一定范圍內的穩態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3)調節機制——反饋調節
正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同的作用,使輸出信息進一步增強的調節。
負反饋:反饋信息與原輸入信息起相反的作用,使輸出信息減弱的調節。
二、體溫調節
1、體溫的概念:指人身體內部的平均溫度。
2、體溫的測量部位:直腸、口腔、腋窩
3、體溫相對恆定的原因: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等的共同調節下,人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
產熱器官:主要是肝臟和骨骼肌
散熱器官:皮膚(血管、汗腺)
4、體溫調節過程:
(1) 寒冷環境→冷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收縮、汗液分泌減少(減少散熱)、
骨骼肌緊張性增強、腎上腺分泌腎上腺激素增加(增加產熱)
→體溫維持相對恆定。
(2) 炎熱環境→溫覺感受器(皮膚中)→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
→皮膚血管舒張、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熱)
→體溫維持相對恆定。
5、體溫恆定的意義:是人體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需條件,主要通過對酶的活性的調節體現
三、水平衡的調節w.w.w.k.s.5.u.c.o.m
1、 人體內水分的動態平衡是靠水分的攝入和排出的動態平衡實現的
人體內水的主要來源是飲食、另有少部分來自物質代謝過程中產生的水。水分的排出主要通過泌尿系統,其次皮膚、肺和大腸也能排出部分水。人體的主要排泄器官是腎,其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是腎單位。
2、
3、 水分調節(細胞外液滲透壓調節):(負反饋)
過程:飲水過少、食物過咸等→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垂體→抗利尿激素→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強→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尿量減少
總結:水分調節主要是在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通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腦產生,由垂體釋放的,作用是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對水分的重吸收,從而使排尿量減少。
四、無機鹽平衡的調節
1、 人體內無機鹽的動態平衡是靠無機鹽的攝入和排出的動態平衡實現的
2、 人體需要的無機鹽主要來自飲食,通過尿液、汗液、糞便將無機鹽排出體外
3、 人體需要的無機鹽有多種,如Na+、K+、Ca2+、Zn2+、Fe3+、I- 等
4、 無機鹽調節:(負反饋)
過程:血鉀升高、血鈉降低→腎上腺皮質分泌醛固酮→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鈉、增加排鉀→血鉀降低、血鈉升高
總結:無機鹽調節主要是在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下,通過腎臟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它是由腎上腺皮質分泌的,主要功能是吸鈉排鉀。
五、血糖調節
1、血糖的含義:血漿中的葡萄糖(正常人空腹時濃度:3.9-6.1mmol/L)
2、血糖的來源和去路:
3、調節血糖的激素:
(1)胰島素:(降血糖)
分泌部位:胰島B細胞
作用機理:
①促進血糖進入組織細胞,並在組織細胞內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轉變成脂肪酸等非糖物質。
②抑制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抑制2個來源,促進3個去路)
(2)胰高血糖素:(升血糖)
分泌部位:胰島A細胞
作用機理:促進肝糖元分解和非糖物質轉化為葡萄糖(促進2個來源)
4、血糖平衡的調節:(負反饋)
血糖升高→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素→血糖降低
血糖降低→胰島A細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血糖升高
5、血糖不平衡:過低—低血糖病;過高—糖尿病
6、糖尿病
病因:胰島B細胞受損,導致胰島素分泌不足
症狀:多飲、多食、多尿和體重減少(三多一少)
防治:調節控制飲食、口服降低血糖的葯物、注射胰島素
檢測:斐林試劑、尿糖試紙
六、免疫對人體穩態的維持
1、 免疫系統的組成:
免疫器官:扁桃體、胸腺、脾、淋巴結、骨髓等
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
免疫細胞 巨噬細胞
樹突狀細胞
免疫分子:抗體、細胞因子、補體
2、 免疫類型:
非特異性免疫(先天性的,對各種病原體有防疫作用)
第一道防線:皮膚、黏膜及其分泌物等。
第二道防線:吞噬作用、抗菌蛋白和炎症反應。
特異性免疫(後天性的,對某種病原體有抵抗力)——第三道防線
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
3、 體液免疫:由B淋巴細胞產生抗體實現免疫效應的免疫方式。
抗原刺激
↓
B淋巴細胞增值、分化出 效應B細胞
記憶細胞→同一抗原再次刺激時增值分化為效應B細胞
↓
效應B細胞分泌抗體
↓
抗體清除抗原
4、細胞免疫:通過T淋巴細胞和細胞因子發揮免疫效應的免疫方式
靶細胞(被抗原入侵的細胞)或吞噬了抗原的巨噬細胞 刺激
↓
T淋巴細胞增值、分化出 效應T細胞
記憶細胞→同一靶細胞再次刺激時增值分化為效應T細胞
↓
效應T細胞使靶細胞裂解死亡、
(效應T細胞釋放某些細胞因子(如干擾素)增強免疫細胞的效應)
↓
被釋放至體液中的抗原被體液免疫中的抗體清除
5、體液免疫與細胞免疫的區別:
共同點:針對某種抗原,屬於特異性免疫
區別 體液免疫 細胞免疫
作用對象 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細胞(即靶細胞)
作用方式 效應B細胞產生的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結合 1、 效應T細胞與靶細胞密切接觸
2、 效應T細胞釋放細胞因子增強細胞免疫的效應
6、艾滋病:
(1)病的名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症(AIDS)
(2)病原體名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其遺傳物質是2條單鏈RNA
(3)發病機理:HIV病毒進入人體後,主要攻擊T淋巴細胞,使人的免疫系統癱瘓
(4)傳播途徑:血液傳播、性接觸傳播、母嬰傳播
第二節 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人體的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
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興奮,並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調控效應。
神經元的結構:由細胞體、樹突(短)、軸突(長)構成。後2者合稱為神經纖維
2、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傳入神經
組成 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匯集在一起構成
傳出神經
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 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 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 興奮是以電信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信號也叫神經沖動。
(3) 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形成局部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 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通過突觸實現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於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上個神經元的軸突→下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 人腦的高級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
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最高級中樞,是高級神經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由語言、聽覺、視覺、運動等高級中樞
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維持身體平衡
腦干: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
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內分泌活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級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
書寫性語言中樞→失寫症(能聽、說、讀,不能寫)
運動性語言中樞→運動性失語症(能聽、讀、寫,不能說)聽覺性語言中樞→聽覺性失語症(能說、寫、讀,不能聽)視覺性語言中樞→失讀症(能聽、說、寫,不能讀)
二、人體的激素調節
1、體液調節中,激素調節起主要作用。
2、人體主要激素及其作用
激素分泌部位 激素名稱 主要作用
下丘腦 抗利尿激素 調節水平衡、血壓
多種促激素釋放激素 調節內分泌等重要生理過程
垂體 生長激素 促進蛋白質合成,促進生長
多種促激素 控制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
甲狀腺 甲狀腺激素 促進代謝活動;促進生長發育(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胸腺 胸腺激素 促進T淋巴細胞的發育,增強T淋巴細胞的功能
腎上激腺 腎上腺激素 參與機體的應激反應和體溫調節等多項生命活動
胰島 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調節血糖動態平衡
卵巢 雌激素等 促進女性性器官的發育、卵細胞的發育和排卵,激發並維持第二性徵等
睾丸 雄激素 促進男性性器官的發育、精子的生成,激發並維持男性第二性徵
3、激素間的相互關系:
協同作用:如甲狀腺激素與生長激素
拮抗作用:如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
第三節 動物激素的調節
◆ 動物激素在生產中的應用
在生產中往往應用的並非動物激素本身,而是激素類似物
1、 催情激素提高魚類受孕率:運用催情激素誘發魚類的發情和產卵,提高魚類的受孕率。
2、 人工合成昆蟲激素防治害蟲:可在田間噴灑一定量的性引誘劑(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雌雄性昆蟲間的正常交配。
3、 閹割豬等動物提高產量:對某些肉用動物注射生長激素,加速其生長。對豬閹割,減少性激素含量,從而縮短生長周期,提高產量。
4、 人工合成昆蟲內激素提高產量:可人工噴灑保幼激素,延長其幼蟲期,提高蠶絲的產量和質量。
第四節 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
1、生長素的發現
(1)達爾文的試驗:
實驗過程:
①單側光照射,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向光性;
②切去胚芽鞘尖端,胚芽鞘不生長;
③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尖端,胚芽鞘直立生長;
④不透光的錫箔小帽套在胚芽鞘下端,胚芽鞘彎向光源生長
(2)溫特的試驗:
試驗過程: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向對側彎麴生長;
未接觸胚芽鞘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一側,胚芽鞘不生長
(3)郭葛的試驗:分離出該促進植物生長的物質,確定是吲哚乙酸,命名為生長素
3個試驗結論小結:生長素的合成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感光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
生長素的作用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以下部位
2、對植物向光性的解釋
單側影響了生長素的分布,使背光一側的生長素多於向光一側,從而使背光一側的細胞伸長快於向光一側,結果表現為莖彎向光源生長。
2、判斷胚芽鞘生長情況的方法
一看有無生長素,沒有不長
二看能否向下運輸,不能不長
三看是否均勻向下運輸
均勻:直立生長
不均勻:彎麴生長(彎向生長素少的一側)
3、生長素的產生部位:幼嫩的芽、葉、發育中的種子
生長素的運輸方向:橫向運輸:向光側→背光側
極性運輸:形態學上端→形態學下端
(運輸方式為主動運輸)
生長素的分布部位:各器官均有,集中在生長旺盛的部位 如芽、根頂端的分生組織、發育中的種子和果實。
4、生長素的生理作用: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調節作用具有兩重性,一般,低濃度促進植物生長,高濃度抑制植物生長(濃度的高低以各器官的最適生長素濃度為標准)。
同一植株不同器官對生長素濃度的反應不同,敏感性由高到低為:根、芽、莖(見右圖)
生長素對植物生長的促進和抑製作用與生長素的濃度、植物器官的種類、細胞的年齡有關。
頂端優勢是頂芽優先生長而側芽受到抑制的現象。原因是頂芽產生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近頂端的側芽部位生長素濃度較高,從而抑制了該部位側芽的生長。
5、生長素類似物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
促進扦插枝條生根[實驗];
防止落花落果;
促進果實發育(在未授粉的雌蕊柱頭上噴灑生長素類似物,促進子房發育為果實,形成無子番茄);
控制性別分化(促進花芽向雌花分化,從而提高產量)
6、其他植物激素
名稱 主要作用
赤黴素 促進細胞伸長、植株增高,促進果實生長
細胞分裂素 促進細胞分裂
脫落酸 促進葉和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乙烯 促進果實成熟
7、植物細胞的分化、器官的發生、發育、成熟和衰老,整個植株的生長等,是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調節的結果。
第三章 生物群落的演替
第一節 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種群
1、種群的概念:在一定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同種生物的所有個體。種群是生物群落的基本單位。
種群密度(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出生率和死亡率
數量特徵 年齡結構
性別比例
2、種群的特徵 遷入率和遷出率
空間特徵
遺傳特徵
3、調查種群密度的方法:
樣方法:以若干樣方(隨機取樣)平均密度估計總體平均密度的方法。
標志重捕法:
4、種群數量的增長規律
種群增長的「J」型曲線:Nt= N0λt
(1)條件:在食物(養料)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和沒有敵害等理想條件下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連續增長;增長率不變
種群增長的「S」型曲線:
(1)條件:有限的環境中,種群密度上升,種內個體間的競爭加劇,捕食者數量增加
(2)特點:種群內個體數量達到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值(K值)時,種群個體數量將不再增加;種群增長率變化,K/2時增速最快,K時為0
(3)應用:大熊貓棲息地遭到破壞後,由於食物減少和活動范圍縮小,其K值變小,因此,建立自然保護區,改善棲息環境,提高K值,是保護大熊貓的根本措施;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降低其K值。
5、研究種群數量變化的意義:對於有害動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資源的保護和利用,以及瀕危動物種群的拯救和恢復,都有重要意義。
6、[實驗:培養液中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動態變化]
計劃的制定和實驗方法:培養一個酵母菌種群→通過顯微鏡觀察,用「血球計數板」計數7天內10ml培養液中酵母菌的數量→計算平均值,畫出「酵母菌種群數量的增長曲線」
結果分析:空間、食物等環境條件不能無限滿足,酵母菌種群數量呈現「S」型曲線增長
第二節 生物群落的構成
1、生物群落的概念:在同一時間內、占據一定空間的相互之間有直接或間接聯系得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群落是由一定的動物、植物和微生物種群組成。
2、生物群落的結構
群落結構是由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進化過程中通過相互作用形成的,主要包括垂直結構和水平結構。
(1)垂直結構: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植物因群落中的生態因子—光的分布不均,由高到低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動物分層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層次的食物和微環境不同。
(2)水平結構:指群落中的各個種群在水平狀態下的格局或片狀分布。影響因素:地形、光照、濕度、人與動物影響等。
3、意義:提高了生物利用環境資源的能力。
第三節 生物群落的演替
1、 原生演替:
(1) 定義:在從未有過生物生長或雖有過生物生長但已被徹底消滅的原生裸地上發生的生物演替。
(2) 過程:地衣、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2、 次生演替
(1) 定義:當某個群落受到洪水、火災或人類活動等因素干擾,該群落中的植被受嚴重破壞所形成的裸地,稱為次生裸地。在次生裸地上開始的生物演替,稱為次生演替。
(2) 引起次生演替的外界因素:
自然因素:火災、洪水、病蟲害、嚴寒
人類活動(主要因素):過度砍伐、放牧、墾荒、開礦;完全被砍伐或火燒後的森林、棄耕後的農田
3、 植物的入侵(繁殖體包括種子、果實等的傳播)和定居是群落形成的首要條件,也是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基礎。
第四章 生態系統的穩態
第一節 生態系統和生物圈
1、生態系統的概念:
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群落)和非生物成分(無機環境)通過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彼此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
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3、生態系統類型:
可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有凍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
4、生態系統的結構
(1)成分:
非生物成分:無機鹽、陽光、溫度、水 等
生產者:主要是綠色植物(最基本、最關鍵的的成分)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生物成分 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細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動物。
它們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糞便等,最終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2)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同一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佔有不同的營養級。
植物(生產者)總是第一營養級;
植食性動物(即一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
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所處的營養級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貓頭鷹捕食鼠時,則處於第三營養級;當貓頭鷹捕食吃蟲的小鳥時,則處於第四營養級。
第二節 生態系統的穩態
一、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
1、過程
2、特點:
單向流動:生態系統內的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下一個營養級,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循環流動
逐級遞減: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田生態系統中,必須清除雜草、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
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碳循環
1、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類生物體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並通過生物鏈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碳的循環形式是CO2
2、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碳從生物群落進入無機環境的主要途徑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CO2
3、過程:
三、生態系統中的信息傳遞
1、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是進行物質循環、能量流動、信息傳遞
2、生態系統中信息傳遞的主要形式:
(1)物理信息:光、聲、熱、電、磁、溫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學信息: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為信息:動物求偶時的舞蹈、運動等
(4)營養信息:食物的數量、種類等。如食物鏈、食物網。
3、信息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如短日照處理能使菊花提前開花;
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如噴灑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害蟲交尾的環保型防蟲法。
四、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稱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
力的。基礎是負反饋。物種數目越多,營養結構越復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系統自身更新
和自我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系統崩潰。
4、 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6、製作生態瓶時應注意:
①生態瓶必須是透明的;
②生態瓶中投放的生物之間要構成營養關系,數量比例要合理;
③ 生態瓶中的水量應占其容積的4/5,留出一定的空間,儲備一定量的空氣;
④生態瓶要密封;
⑤生態瓶要放在光線良好,但避免陽光直射的地方;
⑥研究結束前不要再隨意移動生態瓶。
第五章 生態環境的保護
1、人口增長引發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類的活動超出了環境的承受能力,對人類自身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造成了破壞。
2、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主要包括: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短缺、臭氧層破壞、酸雨、土壤荒漠化、海洋污染、生物多樣性銳減、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環境污染 等
3、生物多樣性包括3個層次:遺傳多樣性(所有生物擁有的全部基因)、物種多樣性(指生物圈內所有的動物、植物、微生物)、生態系統多樣性。
4、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義: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的基礎,對生物進化和維持生物圈的穩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為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必須保護生物多樣性。
5、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措施:
(1)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森林公園是生物多樣性就地保護的場所。
(2)遷地保護:動物園、植物園、瀕危物種保護中心。
(3)加強宣傳和執法力度。
(4)建立精子庫、種子庫,利用生物技術對瀕危物種的基因進行保護等。
10. 學生生物總結怎麼寫初中
啊,學生的生物總結,我覺得首先可以寫一下通過生物課的學習自己掌握了哪些知識,或者原先有什麼不理解的地方,通過學習生物而掌握了,然後自己可以再寫一下對生物的一些認識自己後續的一些學習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