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生物反饋訓練經常和哪個訓練適配
啞鈴訓練。試驗組給予生物反饋聯合陰道啞鈴訓練。對兩組治療前和治療後3、6個月的盆底肌力狀況及性生活質量進行評估。生物反饋性鍛練應指生物反饋療法,它是一種心理調節療法,可以將人體內一些生理過程的信息通過現代生理科學儀器轉化為聲音、圖像等可被理解的信號。
⑵ 什麼是膈肌生物反饋訓練
膈肌,為向上膨隆呈穹隆形的扁薄闊肌,位於胸腹腔之間,成為胸腔的底和腹腔的頂。
膈為主要的呼吸肌,收縮時,膈穹窿下降,胸腔容積擴大,以助吸氣;鬆弛時膈穹窿上升恢復原位,胸腔容積減少,以助呼氣。
生物反饋訓練(biofeedbaek training)亦稱「內臟學習」,它是利用現代化電子儀器,把自身內臟活動的信息顯示出來,使運動員了解自己行動的結果,並通過反復練習,學會調節自己的生理機能,實現對內臟活動的控制。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蘭德斯用生物反饋法,訓練步槍射擊選手在兩次心跳之間扣動扳機,就能准確地擊中靶心。許多優秀射擊選手在訓練時看著面前屏幕上呈現的心跳脈沖,在兩次心跳之間射擊,使射擊准確性得到明顯的提高。此外生物反饋訓練所顯示出的生理信息變化,還可以增強運動員自我控制能力,調節情緒狀態,消除緊張並改善機體各器官系統機能的作用。
目前來說,膈肌生物反饋訓練可以配合治療胃食管反流病。長期膈肌生物反饋訓練能明顯增加 GERD 患者靜息膈腳的張力和胃食管交界處高壓帶的張力,減少患者對抑酸葯物的依賴性(AMS,2002,DDW,2005)。
⑶ 生物反饋和哪項心裡訓練聯合使用
生物反饋和任何心理訓練聯合使用。
1、生物反饋方法允許將與幾乎任何心理訓練實踐相結合。其原因在於,生物反饋裝置可用於實時監測和評估因各種刺激和心理訓練技術的影響而導致的自主神經系統的變化。
2、生物反饋療法生物反饋療法系根據氣功和瑜珈的自我心身訓練方法,研究出利用儀器顯示全身各部位的緊張狀態,有目的地將各有關部位放鬆,進而訓練控制自己的內臟活動。
3、森田療法此法是日本森田正馬教授在禪宗等中國文化、東方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創造發展的一種獨特的心理訓練方法,頗類禪修、靜坐氣功、瑜珈等。森田氏療法的特點是順應自然,其含義是:順應自然地接受自己的情緒,以應當做的事為目的去行動。生活中的許多人,性格內向,自我意識強烈,過度地追求盡善盡美。具有這種性格特徵的人,在外在因素的影響下,極易產生困惑不安、焦慮和敏感,久而久之,則出現千奇百怪的自覺症狀,造成很大的煩惱和痛苦。
⑷ 電子生物反饋和低頻的區別
治療效果各不相同,中頻治療儀為深度治療,低頻治療儀只是在表面阻止信息傳遞,治標不治本。們所發出的電波波形頻率是不一樣的。
⑸ 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訓練
肌肉耐力是指肌肉重復收縮時的耐疲勞能力。肌肉沒有耐力則容易疲勞,不能持續某一姿勢或活動。那麼,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訓練方法有哪些呢?下面jy135我為大家整理了增強肌力和肌肉耐力訓練,希望能為大家提供幫助!肌力是怎樣進行檢查的?
檢查肌力通常採用徒手肌力檢查法,該檢查法把肌力分成6級:
①V級:能抗重力及最大阻力,完成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
②Ⅳ級:能抗重力及中等度阻力,完成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
③Ⅲ級:不施加阻力,能抗肢體重力,完成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
④Ⅱ級:解除重力的影響,可以完成全關節活動范圍的運動。
⑤I級:可觸及肌肉的收縮,但不能引起關節的活動。
⑥O級:不能觸及肌肉的收縮。
怎樣進行肌力訓練
肌張力差是許多的腦癱患兒都會出現的常見症狀,將直接影響患兒的活動及其功能水平。臨床上,常見腦癱患兒肌張力異常表現在肌張力低下、肌張力亢進、肌張力不協調及肌強直等。因此,肌張力差的患兒的鍛煉顯得尤為重要。那麼,該如何鍛煉呢?
首先,凳坐位向站立位轉移。讓患兒低頭、抬臀、站起時雙腿膝關節伸直後,再坐下,每次練習30—50下,可根據孩子的體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其次,靠牆站時,治療師雙手扶助患兒雙膝關節,盡量使患兒雙腿伸直,向上用力蹬一下,堅持數秒,然後再向上用力蹬,直到伸直,然後再彎曲,再用力蹬直,每次20—30次,也可根據孩子的'體力和承受能力慢慢增加。
再者,患兒拉著走時,治療師在患兒前面,一隻手拉著患兒一側上肢,一隻手扶助對側的膝關節,語言刺激走一步蹬一下以後再邁步,邁出後,使膝關節盡力伸直後,再邁下一步。
還有,患兒扶髖行走,治療師在患兒後面,用一手扶住患兒左側膝關節語言及手法刺激患兒,左腿用力伸直後,邁右腿,然後用同樣的方法,扶住右腿邁出左腿。
最後,如果患兒能單獨行走時,治療師應語言刺激患兒盡量伸直腿,走一步,蹬直一步,速度要慢,讓患兒充分利用股四頭肌肌力使膝關節伸直。
肌張力差對於患兒而言必然導致多種不便,因此,在訓練師的幫助下進行適當的鍛煉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引起家長的注意,切不可忽視。
不同肌力等級選用不同的訓練方法:
(1)0~l級肌力:
①肌電生物反饋療法:這種方法是應用電子儀器,將人正常意識不到的生理變化(如肌電、心率、血壓、皮溫等)轉變為可以被感覺到的視覺或聽覺信號,患兒通過學會有意識地操縱這些信號,來調控自身非隨意性的生理活動的治療方法。
②傳遞沖動訓練:傳遞沖動訓練即主觀努力收縮癱瘓肌肉,使運動沖動沿神經向肌肉傳遞的訓練。
③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及肌力訓練:是從神經生理學角度,強調通過被動手法來保持肌肉的生理長度和肌張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刺激本體感受器誘發運動覺,並將這種感覺下意識地傳導到中樞。
(2)2~3級肌力:
①輔助訓練:治療師或家長協助患兒進行關節活動度訓練及肌力訓練。
②免荷訓練:用懸掛肢體或在水中浮力協助下運動等方式,使肢體在去重力條件下主動運動。
(3)4級肌力抗阻訓練:即對運動的肢體或部位予以一定阻力的訓練。
抗阻訓練有哪些方法
抗阻訓練有3種基本的方法,即等張訓練、等長訓練和等速訓練。
(1)等張訓練(動力性訓練):等張訓練在肌力增強訓練中應用較多。
①基本抗阻方法:a.舉啞鈴、沙袋等;b.通過滑輪及繩索提起重物;c.拉長彈簧、橡皮條等彈性物;d.專門的訓練器械,通過摩擦或磁電效應等原理提供可調節的阻力Ie.自身體重作為負荷,進行俯卧撐、下蹲起立、仰卧起坐等練習。
②漸進抗阻練習法:先測出待訓練肌群連續lO次等張收縮所能承受的最大負荷量,簡稱為lORM(10 repetition maxi—mum,lORM)。取10RM為制定運動強度的參考量,每天的訓練分3組進行,即第一組運動強度取最大負荷的50%,重復10次;第二組運動強度取最大負荷的75%,重復10次;第三組運動強度取最大負荷的100%,重復lO次。每組間可休息1分鍾。l周後復試10RM量,如肌力有所進步,可按照新的10RM量進行下一周的訓練。
(2)等長練習(靜止性練習):是指肌肉靜態收縮,不引起關節活動,是一種簡單而有效的肌力增強訓練方法。
①基本方法:使肌肉對抗阻力進行無關節運動僅維持其固定姿勢收縮的訓練,這種訓練不能使肌肉縮短,但可使其內部張力增加。
②“tens’’法則:訓練中每次等長收縮持續10秒,休息10秒,重復10次為一組訓練,每次訓練做10組訓練。
③多點等長訓練:在整個關節活動范圍內,每隔20~30分鍾做一組等長練習。
④短促最大練習:抗阻力等張收縮後維持最大等長收縮5~10秒,然後放鬆,重復5次,每次增加負荷0.5千克。
(3)等速練習:是一種保持恆定運動速度的肌力抗阻訓練方法。由專用儀器如等速運動儀預先設定和控制運動速度,使肌肉自始至終在適宜的速度下進行訓練。利用等速運動設備進行抗阻訓練是大肌群肌力訓練的最佳方式。等速訓練除了可以提高肌力、治療和預防肌肉萎縮及保持關節的穩定性外,還具有改善和擴大關節活動度的治療作用。只是等速運動設備價格昂貴,難以普及。
增強肌肉耐力的基本原則與方法是怎樣的
(1)原則:使肌肉對抗30%~40%最大阻力做收縮練習,逐漸延長訓練時間或重復次數。
(2)方法:常以等張訓練方式,也可以等長等速方式進行。
①等張耐力訓練:以10RM的60%為負荷做25次運動為1組,每次練習可重復3組,每日訓練1—2次。
②等長耐力訓練:以20%~30%最大等長收縮力為負荷,逐步延長持續時間至肌肉疲勞,每日1次。
此外還有等速耐力訓練的方法可用於增強肌肉的耐力。
肌力訓練時的注意事項有哪些
(1)選擇適當的方法:根據目的、疾患、時期以及肌力的級別不同,選擇被動運動、輔助主動運動、主動運動、抗阻力運動等不同的訓練方法。
(2)正確調節外力:治療師對患兒給予的輔助量和抵抗量的正確與否,直接影響到訓練效果。及時、正確地增減抵抗量與輔助量,是提高肌力、避免損傷的關鍵。
(3)科學地設計運動量:根據超量負荷原則,結合患兒的具體情況,設計足夠的運動量,一般不得少於1RM的60%,且應堅持6周以上的訓練(以第2天不感到疼痛和疲勞為宜)。
(4)充分固定運動肢體的近端:依靠體位、治療師、沙袋、固定帶充分固定主動肌的近端部位的肢體。
(5)正確地設計姿勢與肢位:採取有利於目的運動的姿勢與肢位,使患兒能充分調動潛能,全力完成設計動作。
(6)防止出現代償動作。
(7)對患兒或其親屬說明訓練的目的和方法,得到患兒或親屬的合作,訓練中要隨時鼓勵患兒,提高其對訓練的信心。
肌力訓練時的禁忌證有哪些
(1)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臟病、高血壓病等。
(2)感冒、系統性感染性疾病,接近運動區域的局部感染如癤、癰、蜂窩織炎等。
(3)局部骨關節、肌肉、肌腱、韌帶等損傷癒合未堅,非感染性炎症症狀較明顯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