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納米材料在生物醫葯中的應用的中,英文文獻各5篇,急急急
納米生物醫葯材料包括納米生物醫用材料、納米葯物及葯物的納米化技術。納米材料與技術在生物醫葯材料上有廣泛的應用前景。1994年10月在第二屆國際納米材料學術會議上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一位教授在邀請報告中樂觀地估計,納米材料在21世界很可能成為生物醫葯材料的核心材料,這是因為生物體的骨骼、牙齒等都發現有納米結構如納米磷灰石的存在;貝殼、甲蟲殼、珊瑚等天然材料具有特別優異的力學性能,它們是上被某種有機黏合劑連接的有序排列的納米碳酸鈣顆粒構成的。顆粒在1~100mm范圍內的材料被稱為納米材料,納米顆粒的粒徑比毛細血管通路還小1~2個數量級,因而可用磁性納米材料定向載體,通過磁性導航系統將葯物輸到病變部位釋放,增強療效,被稱為「生物導彈」;特殊的納米粒子還可進入細胞內部結構從而達到基因治療的目的。作為葯物的載體,納米材料在生物醫葯領域盡可一展身手,納為微粒在控制葯物釋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將給米微粒與其他材料相復合製成多種多樣的復合材料更可以產生許多新奇的優良特性。葯物的納米化有利於葯物被肌體的吸收或靶向控制釋放,大幅提高葯物的生物利用度。簡而言之,納米生物醫葯材料就是納米材料和納米技術與生物醫用材料和葯物的交叉。開展納米生物醫葯材料的研究無疑將會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做出巨大的貢獻。
Nano-materials, bio-medicine, including bio-medical nano-materials, nano-drug and drug-nanometer technology. Nano-materials and technology in biomedical materials o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October 1994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nano-material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ofessor at the invitation of a report optimistic that the 21 nano-materials in the world is likely to become a biomedical materials at the core material, which is e to biological Body of bone, teeth, have found that nano-structures, such as the existence of nano-apatite; shells, beetle shells, coral, and other natural materials, in particular with excellent mechanical properties, which are being connected to some kind of organic adhesive and orderly arranged Nano-particles consisting of calcium carbonate. 1 ~ 100mm particles in the range of material known as nano-materials, nano-size particles smaller than the capillary channel 1 to 2 orders of magnitude, which can be used magnetic nano-materials targeted vector through magnetic navigation system will be lost to the drug lesion Release to enhance the efficacy, referred to as "biological missile"; special nanoparticles can enter the cells of the internal structure so a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gene therapy. As a drug carrier, nano-materials in the biomedical field of a possible test their abilities, satisfied for the control of particles in drug deliver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meters and will have with other particles made of composite materials with a wide variety of composite materials can be more Many new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ne. Nano-based drugs will help the body's absorption of the drug was targeted or controlled release,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drug bioavailability. In short, biomedical nano-materials and nano-materials is nano-technology and bio-medical materials and medicines cross. Nano-materials to carry out biomedical research in human society would no doubt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㈡ 看似遙不可及的生物科技,對我們的生活已經產生了哪些美好的影響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觸手可及的科技成果,都曾經是歷史上被看做遙不可及的。
舉例而言,肥皂的配方早在公元前22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的泥板上就出現了,但直到20世紀,人們
依然受困於肥皂清潔力受溫度影響的特性:當污垢過多時,必須加上熱水才能徹底清潔干凈,熱水
可能破壞某些高級紡織品,但這一點辦法沒有。
生活在這4000年間的人們無法想像,基於生物科
技,現代精細化工會生產出添加生物酶的生物型洗衣液,利用酶的催化分解作用實現低溫清潔,並
減少清潔劑污水對環境的污染。如果我們能穿越回去問問古人,他們一定會說生物酶遙不可
及科技帶來的美好影響還不僅於此,我們現在輕易獲取的許多護膚品,都通過一些非常前沿的生物科
技,讓我們能更輕松實現美好生活。
四、釀酒一般包括兩步,第一步將大米、小麥的澱粉分解成糖類,這個叫作糖化;第二步將葡萄糖通過
糖酵解和脫羧產生乙醇,叫作酒化。
兩步用不同的微生物,第一步用到黑麴黴、米麴黴這些真菌;第二步用了釀酒酵母,兩步合到一起
做成酒麴,把糧食變成酒。
多種微生物組合、糧食原料本身品質的差異,給酒帶來獨特風味,但也帶來了問題:酒的品質無法
保證。
比如82年的拉菲賣3萬,而83年的就只要6千。品控問題放在酒上還好,喝不死人,放在青黴素、胰
島素上就夠嗆了。
所以產生單一化合物,勢必要控制發酵原料的質量,並且從多種微生物組合變成單一微生物,盡可
能減少變數。
㈢ 影響海洋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要素有哪些
原料來源瓶頸問題:海洋環境,資源的可持續性獲得,海洋葯物原料種類來源單一,獲得的物質種類范圍有限,因而導致生物活性篩選范圍受限。海洋葯物原料來源受限,嚴重製約了海洋葯物的研發進度,導致相關葯物研發戰線長、耗資高、進展緩慢。
產業結構:區別於其他葯物以企業為主的研發主體,我國乃至世界的海洋葯物研發的主體為高校與科研院所,造成海洋葯物的開發與企業產業化脫節嚴重,與市場需求結合不夠緊密,海洋葯物的篩選和研發與市場下游環節脫節嚴重,導致國內外已有的海洋葯物適應症與非海洋葯物重疊嚴重。
資本投入有限:海洋生物醫葯產業領域資本活躍度較低,近年來僅有海濟生物等寥寥數起融資,資金的主要來源是政府經費和企業的科技活動借貸款,資金來源渠道較為單一。
技術要求高,投入大:海洋來源的葯物資源種類豐富,但是分散度高,難以富集,物質結構復雜,原料收集與純化成本高昂;葯物研發在產業化之前步驟,需要具有一定批量的原料進行成葯性研究,因此成本高昂的海洋葯物原料及高技術要求,嚴重地制約了海洋葯物的發展
政策:近年來海洋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積極拓展海洋經濟發展空間」的戰略部署,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海洋生物醫葯產業;《「十四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則提出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加快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著力提升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在國家戰略的引領下,各地相繼出台十四五期間的海洋經濟發展規劃,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細化海洋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方向。
㈣ 對標廣深港澳 中山生物醫葯產業走向縱深
「最明顯的一個體會是,今年來參會的資本方明顯多了。」參加完在穗開幕的第十二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的康晟生物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吳帆感慨,「這是一個信號,說明在大灣區,生物醫葯產業越來越活躍了。」
這是中山的機會,也是中山的挑戰。
歷經多年的培育和發展,中山生物醫葯產業嶄露頭角。6月,位於中山火炬開發區的國家健康基地傳出不少捷報:先是廣東中昊葯業有限公司研發的1.1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球首創葯物——本維莫德乳膏(商品名:欣比克),經國家葯品監督管理局通過優先審評審批程序後上市,這是我國在這一領域領先國際的標志性成果。6月21日,康方生物醫葯有限公司(下稱「康方生物」)在香港舉辦的「2019中國融資大獎」上,憑借其在腫瘤免疫治療的創新性雙功能抗體產品開發平台和管線,榮獲「卓越生物醫葯企業大獎」。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支持中山推進生物醫療科技創新」。作為中山市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生物醫葯產業已積累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對標港澳廣深等城市,缺少「大院大所」的中山如何揚長避短、在大灣區生物醫葯產業鏈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產業布局
從「一個基地」到三足鼎立
回顧去年以來中山市與香港、澳門的互動情況來看,有一個細節耐人尋味。
2018年3月和6月,繼2018年年初中山市主要領導率中山代表團訪問香港、澳門的重點企業、高等院校、科創基地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和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崔世安先後回訪中山。
值得注意的是,林鄭月娥和崔世安都選擇了中山市國家健康基地作為重要的考察地點之一,與健康基地的企業進行了深入交流。
緊接著,2018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葯產業創新發展中山峰會在中山市舉辦,「廣東葯科大學—香港大學創新平台」落戶中山市國家健康基地。
種種跡象表明,在與香港、澳門的抱團合作上,中山健康醫葯產業跑在了前面。
中山生物醫葯的規模化發展軌跡,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94年,國家科技部、廣東省人民政府和中山市人民政府聯合創辦了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選址火炬開發區,是我國首個按國際認可的GLP、GCP、GMP和GSP標准建設的國家級綜合健康產業園區,總規劃面積13.5平方公里。經過多年發展,目前已經集聚了300多家企業,形成以生物醫葯、醫療器械、智慧健康、保健食品化妝品協同發展的產業集群格局,是全國首批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園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國家現代服務業數字醫療產業化基地、建設有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
依託高起點的平台,該產業獲得長足發展。一個比較能體現中山健康醫葯產業地位的標志性事件是,全國醫葯衛生領域最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學獎」已在中山連續舉辦了10屆。
高端峰會在中山舉辦的頻率越來越頻繁。今年4月,粵港澳大灣區中山生物醫葯產業高峰論壇在中山翠亨新區舉辦,這也釋放出另外一個信號:布局生物醫葯產業,成為中山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前沿陣地——翠亨新區的重要建設內容。這也可以從論壇的規格窺見一二:本次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科學院葯物創新研究院、香港科技大學等著名機構、科研院所、高校和葯學領域國家重點實驗室代表等近60位專家學者參加,為中山市乃至粵港澳大灣區生物醫葯產業發展開展戰略研究,謀劃未來發展布局。
隨著中國科學院葯物創新研究院中山研究院(華南分院)落戶翠亨新區,隨著中德(中山)生物醫葯產業園建設的推進,中山生物醫葯產業布局完成了東部組團鎮區的全覆蓋:火炬區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翠亨新區生物醫葯科技園和南朗鎮華南現代中醫葯城。其中,火炬區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生物醫葯、醫療器械創新研發和孵化加速、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健康醫葯產業融合發展等領域,支持其向民眾等鎮區拓展,提升產業發展空間;翠亨新區生物醫葯科技園重點發展生物制葯、醫療器械、制葯裝備等領域創新研發和產業化項目,依託高校科研院所建設高水平創新平台和研究機構;南朗鎮華南現代中醫葯城重點發展現代中葯、生物健康製品、醫療器械等領域。
發展趨勢
與廣深港澳抱團合作
從火炬開發區到翠亨新區,健康醫葯的「向東發展」,也是向珠江東岸城市協同創新的一個強烈信號。
中山與港澳健康產業界的合作由來已久。目前,包括聯邦制葯、雅柏制葯、新意康生物科技、歐亞包裝、啟泰飲片等一批港資企業的落戶,為中山經濟發展作出重要貢獻。此外,中山的本土醫葯連鎖葯店中智葯業集團參芪口服液和石岐外感顆粒,也在香港完成了中成葯標准注冊,目前有10餘個破壁飲片產品在香港完成食品出口注冊。
2017年,健康基地產業園區企業金城醫葯與義大利多發公司以及香港利偉國際三方簽約,將在中德(中山)生物醫葯產業園核心區域建設頭孢類葯物參比制劑研究及高品質頭孢制劑產業化基地。
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背景下,中山與香港合作創建國家級生物醫葯科技創新區的設想也引起了雙方的重視。於中山而言,香港的醫葯監管體制機制、自由港功能、連接國際的作用,對於其爭取在全球創新葯同步應用、細胞免疫治療等前沿醫療技術率先研究應用等政策上具有優勢。利用中山的產業基礎和香港的資源優勢,可以將創新區打造成為世界級生物醫葯研發集聚區、國際生物醫葯產業基地、國際一流的高端醫療科技服務集聚區、深化合作創新示範基地及健康領域高層次的國際交流合作平台。根據計劃,中山健康基地還將積極對接香港大學「生物醫葯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科技園等高端創新資源,依託中山孵化加速載體和產業園實現技術轉化。
與此同時,與廣州、深圳在生物醫葯領域的科研合作,也明顯加快。
在與廣州高校合作方面,與廣東葯科大學的互動最為典型。根據《廣東省教育廳、中山市人民政府共建廣東葯科大學中山校區協議》,廣東省教育廳、中山市政府批准了廣東葯科大學《省市共建總體規劃》。按照規劃,廣東省教育廳、中山市政府將重點支持廣東葯科大學、香港大學與中山共建新型研發機構(科技企業孵化器及技術轉移中心)、生物醫葯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分室。
在跟深圳對接方面,具有區位優勢的翠亨新區先行一步——將深圳醫療器械產業園整體引進過來。
這個項目由深圳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與中山國家健康基地聯合開展,相關負責人透露,項目投資總額14.6億元人民幣。這個佔地面積283畝的產業園,已被列入廣東省「珠江西岸先進裝備製造」重點項目,目前已經引入中科院上海葯物研究所華南分所,按計劃將在翠亨新區建設葯物臨床研究、葯品安全評價、葯品研發和大分子葯物等產學研平台。
種種跡象表明,中山生物醫葯產業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
■樣本
從國家健康基地走出國門的「創新葯」
今年3月,中山康方生物醫葯有限公司(以下稱「康方生物」)宣布,其旗下子公司康方葯業有限公司的抗PD-1/CTLA-4雙特異抗體新葯AK104在中國啟動Ib/II期臨床試驗。
「這是繼已完成在澳大利亞Ia期臨床試驗後,AK104項目取得的又一重大里程碑。」康方生物董事長、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博士夏瑜表示,「未來,康方生物還將啟動多個針對多種惡性腫瘤的AK104單葯以及AK104聯合用葯的臨床研究,讓全球的癌症患者獲得中國製造的好葯。」據悉,這是康方生物利用康方獨特的Tetrabody雙抗平台、自主研發的首款雙抗產品,也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試驗的PD-1/CTLA-4雙特異抗體。
作為中山一家落戶國家健康基地的生物制葯公司,康方生物最廣為業內所知的「戰績」是該公司研發的腫瘤免疫治療單克隆抗體葯物AK—107,該成果曾被國際巨頭默沙東相中買下全球獨家開發和銷售權。2015年11月,康方生物與總部位於紐約灣區新澤西的默沙東就一項腫瘤免疫療法的單克隆抗體葯物AK107的研究、開發和推廣達成合作。這個由康方生物在中國發現、用於腫瘤免疫治療的免疫檢查點阻斷抗體,默沙東將獲得其全球獨家開發和推廣權,康方生物則獲得一筆前期付款,以及總價為2億美元、涵蓋開發和推廣的階段式付款。這項突破,也為國內的制葯企業和初創企業走出「外包圍牆」提供了一條參考路徑。
中國創新型生物科技公司將完全自主研發的單克隆抗體新葯授權給全球排名前5強的制葯巨頭,康方生物這一舉動被業界視為「國產創新葯在海外市場的新突破」。康方生物副總裁、首席運營官張鵬說,康方生物的成長和發展,與國際化的技術對接及合作視野密不可分:「繼續通過與國內外製葯企業多形式的戰略合作,共同將自主研發的抗體新葯從葯物發現階段快速推向市場。」
「立足國際化的創新道路,是康方生物一直堅持的方向。」自獲得3億元B輪融資後,康方生物主要在兩大領域進行推進:新葯臨床和選址生產。在接下來的生產線設計、設備領域,舊金山灣區及紐約灣區生物制葯領域的先進經驗,將成為康方生物的借鑒對象。
■觀察
從產業集聚到創新引領:
突破有數量缺力量的產業發展短板
健康醫葯產業是中山的一大優勢產業。自1994年中山獲批建設全國首個國家級健康科技產業基地以來,依託高起點的平台,該產業獲得長足發展。一個比較能體現中山健康醫葯產業地位的標志性事件是,全國醫葯衛生領域最高級別獎項「吳階平醫學獎」已在中山連續舉辦了10屆。
但另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是,包括健康醫葯產業在內,中山市現有創新平台級別不高,多為企業主導建立,以技術應用開發為導向,原始創新能力較弱。盡管從載體建設、企業集聚效果來看,中山已擁有國家健康科技產業基地、華南現代中醫葯城等國家、省級產業園,還建立起涵蓋研發、中試、檢驗檢測、成果轉化等過程的產業創新與服務體系,聚集了諾華山德士、聯邦制葯、康方生物、明峰醫療等骨幹企業,形成了涵蓋生物制葯、化學葯、現代中葯、醫療器械等多領域的產業集群,但缺乏具有較強原始創新能力、對高端人才和行業領軍企業有強吸引力的重大創新平台。
根據統計數據,2017年,中山市健康醫葯產值約800億元,距離「千億」產業集群仍有一定距離。根據2018年8月中山市出台的《中山市健康醫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到2022年全市健康醫葯產業規模達1200億元,產值比2017年增加50%。
要實現這樣的跨越,以技術應用開發為導向的產業發展模式顯然顯得相對薄弱。尤其是自中山實施組團發展戰略以來,包括火炬開發區、翠亨新區、南朗鎮在內的東部組團,其重點發展產業都瞄準了健康醫葯。那麼,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如何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產業版圖,最核心的科創能力顯然要跟上。
從世界灣區產業發展軌跡來看,無論是在紐約大都市圈還是舊金山灣區,健康醫葯產業都是政府最為重視的產業之一。比如,新澤西州有全美實力較強的健康醫葯產業,是紐約灣區東部地區的代表,以發展較為成熟的制葯企業和醫療器械企業為主,超過100家世界500強企業在米德爾薩克斯郡設立工廠或各類型分支機構,其中新布倫斯維克被稱為「健康城市」。在龍頭企業的帶領下,該市健康醫葯產業發達,催生出大批產業配套型中小企業,圍繞健康、醫療發展起來的第三產業發達,同時擁有雄厚的科研創新實力——羅格斯大學正好位於美國1號公路「高科技走廊」的北端,這條走廊的南端則是普林斯頓大學,其串起的高校和科研機構在多個領域都具備領先水平。而地處舊金山灣區東北部奧克蘭市,其健康醫葯產業也形成一定規模,這些生物科技公司不少源於矽谷,創新核心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明顯。
而這些灣區城市發展能給中山帶來的啟示是,除了引進企業和搭建技術轉化平台,做實健康醫葯等產業基礎外,還有一個維度值得關註:引進相關專業領域在國內外排名靠前的高校、研究院所,在中山合作建設實驗室、技術創新平台,集聚學界、業界前沿人才開展協同創新,推動行業最新最先進的研究論文轉化成改進產品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
從目前中山生物醫葯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依託國家健康基地呈現不斷向東拓展的趨勢:向內,在翠亨新區布局中德(中山)生物醫葯產業園和深圳醫療器械產業園、南朗鎮發展華南現代中醫葯城等產業平台,抱團發展;向外,則積極與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地的生物醫葯研發機構、產業進行對接,尋求協同創新發展、承接成果轉化的新路徑。
中山生物醫葯產業的「東移」布局,通過加快創新要素集聚,目標是形成科學研究、創新研發中試轉化、總裝測試、臨床試驗、示範推廣為一體的生物醫葯全要素創新鏈。這將為深度融入珠江口的中山東部組團構建以生物醫葯為主導產業、以科技研發、成果轉化為核心的完整產業鏈提供更有力的支撐。
■展望
集聚「小而活」企業
可為中山錯位發展帶來機遇
盡管中山生物醫葯產業取得了長足發展,而且從目前中山市所布局的重點產業和出台的政策扶持來看,這是被寄予厚望的一個新增長點:《中山市健康醫葯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中山實現健康醫葯產業總產值規模達到1200億元。
有望成為中山下一個千億級的新興產業,生物醫葯產業目前在大灣區生物醫葯領域處於什麼位置?對標港澳廣深,中山又有哪些機會?在這場機遇中,最關鍵的發展要素是什麼?
毋庸置疑,中山生物醫葯產業迎來新的機遇。但無論是從規模、體量還是從創新能力方面看,跟珠江東岸的香港、廣州、深圳等城市相比,中山仍然顯得薄弱。
從產業特色上看,深圳和廣州在臨床診斷、創新葯、細胞治療領域具有明顯的優勢,而中山目前在蛋白和抗體葯研發、高端醫療設備等方面均有所涉及,但基礎遠不如廣州、深圳。
「一方面跟產業積累有關,一方面也跟高校等創新資源的支撐作用有關。」廣東中昊葯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胡四進說,中山可以在承接成果轉化、引入「小而活」的高成長性公司方面入手,把生物醫葯的產業集聚效果激發出來。
康方生物副總裁、首席運營官張鵬對此持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中山生物醫葯產業的機會,在於集聚更多的創新型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利用政策、區位、配套等優勢實現創新資源集聚,最為關鍵。
該觀點也得到了康晟生物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吳帆的認可。他認為,從體量、規模和創新能力方面,中山無法與香港、廣州、深圳等珠江東岸城市相比,但中山可以從引入高成長性企業入手集聚起健康醫葯產業的上下游產業,如此才能起「勢」。
張鵬認為,江蘇和上海生物醫葯發展模式可以給中山提供經驗,就是依託一線城市的創新資源,引入大量的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創新型企業非常多,規模不大,但科技含量高、成長迅速、潛力強。「如果這類企業在中山涌現,創新型的氛圍就基本培養起來了,會有越來越多的要素往這里集聚。」
康方生物本身就是一個典型的創新型企業,幾個有共同想法的人共同創業,利用自身的優勢和技術背景去進行國際化的運作,經過A輪B輪融資,獲得快速成長。該公司在短短幾年時間內躋身國內排名前列的創新型生物制葯公司,張鵬認為還有幾個方面是比較重要的因素,首先是「要有人」:幾個創業骨幹都有比較豐富的經驗,對國際前沿技術、研發趨勢、行業動態都很了解,研發、管理人才有了,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很容易做起來。第二個是「有項目」,大家以前在歐美都有參與一些國際大型葯企的研發和管理,對行情有個精準的把握,選擇的起點也比較高,就是堅持做創新型生物制葯公司。
從港澳廣深生物醫葯的發展經驗來看,高校資源是一個非常大的依託,說到底還是人才,人才不僅能帶來技術更新,最終還能帶來產業更新。對於政府來說,政策紅利不是只有資金扶持這種方式,給空間、給優惠、做好規劃、完善配套、選好項目等等,也很重要。發展生物醫葯產業需要明確的定位,在產業規劃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出台政策引進優質項目,扶持有潛力的創新型企業發展。如此,創新的氛圍濃厚起來以後,創新的土壤也會沉澱下來,為產業集聚提供養分。
㈤ 醫葯行業趨勢是什麼還有前景嗎還有未來嗎
行業發展現狀
1、中國生物醫葯行業規模平穩發展
根據工業和信息部發布的數據,2019年我國規模以上生物醫葯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479.2億元,同比上升10.3%。前瞻保守估計2020年我國規模以上生物醫葯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約為2727.1億元。
以上數據來源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生物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㈥ 2019年醫葯行業形勢如何
9月醫葯製造業穩健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醫葯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醫葯製造業2018年1-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8203.7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2305.9億元,同比增長11.5%,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79%、20.14%。
分季度來看,醫葯製造業2018年7-9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626.4億元,同比增長13.6%;實現利潤總額720.2億元,同比增長5.7%。同期醫葯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利潤增速分別為21.23%、9.46%,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
2018年1-9月中國醫葯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總額統計及增長情況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醫葯行業來看,國內老齡化、消費升級等帶動醫葯行業的需求市場不斷旺盛,且對高端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持續增加。醫葯行業已經進入新的景氣周期,這個新的景氣周期將以創新品種、優質品種、優質企業為主導。
目前政策導向清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仿製葯一致性評價、「兩票制」等醫葯政策調控下,產業結構趨向優化,行業集中度不斷提升,強者恆強。
未來醫葯行業將在存量市場的結構優化和創新驅動帶來的行業的增量發展中穩步前行,龍頭企業在醫葯行業整體保持穩健增長的基礎上,有望享受集中度提升帶來的紅利,保持高於醫葯製造業整體的業績增速。
醫葯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1)、市場需求穩定增長
從全球看,發達經濟體醫葯市場增速回升,新興醫葯市場需求旺盛,生物技術葯物和化學仿製葯在用葯結構中比重提高,為我國醫葯出口帶來新的機遇。從國內看,國民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健康中國建設穩步推進,醫保體系進一步健全,人口老齡化和全面兩孩政策實施,都將繼續推動醫葯市場較快增長。
2)、技術進步不斷加快
精準醫療、轉化醫學為新葯開發和疾病診療提供了全新方向,基於新靶點、新機制和突破性技術的創新葯不斷出現,腫瘤免疫治療、細胞治療等新技術轉化步伐加快。醫療器械向智能化、網路化、便攜化方向發展,新型材料廣泛應用,互聯網、健康大數據與醫葯產品、醫療服務緊密結合,產業升級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3)、產業政策更加有利
《中國製造2025》將生物醫葯和高性能醫療器械作為重點發展領域,國家繼續把生物醫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加快培育,「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科技計劃繼續實施,將為醫葯工業創新能力、質量品牌、智能製造和綠色發展水平提升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4)、行業監管持續強化
葯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全面實施,葯品注冊分類調整,注冊標准提高,審評審批速度加快,葯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仿製葯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推進,全過程質量監管加強,將促進技術創新、優勝劣汰和產品質量提升。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實施,環保標准提高和監督檢查加強,對醫葯工業綠色發展提出更高要求。
5)、醫改政策不斷完善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及分級診療制度加快推進,市場主導的葯品價格形成機制逐步建立,以「雙信封」制、直接掛網、價格談判、定點生產為主的葯品分類采購政策全面實施,醫保支付標准逐步建立,醫保控費及醫療機構綜合控費措施推行,對醫葯工業發展態勢和競爭格局將產生深遠影響。
總體上,「十三五」時期醫葯工業面臨較好的發展機遇。但也要看到,發達國家依靠技術變革與技術突破正在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已在仿製葯國際競爭中贏得先機;前期支撐我國醫葯工業高速增長的動力正在減弱,各種約束條件不斷強化,結構性矛盾進一步凸顯,亟需加快增長動能的新舊轉換,醫葯工業持續健康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