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人類如何開發和利用海洋
21世紀,海洋的世紀
當前,人類遇到了資源短缺、人口膨脹與環境惡化三大難題。一些重要陸上礦產資源瀕臨枯竭或嚴重不足;全球有近20%的城市缺水;1999年世界總人口已將突破60億,全球貧困人口已達13億,約有8億人缺糧。環境污染、生態惡化已相當嚴重,除南極洲大陸外,地球上沒有遭到污染的「凈土」很難尋覓。在資源、人口和環境問題的巨大壓力面前,有些人將目光轉向了「地球村」的「近鄰」月球和「遠戚」火星,想到了高新科技的奇跡。但更多的科學家現實地將目光投向了遼闊的海洋。海洋佔地球表面積的71%,美麗富饒,是巨大的資源寶庫。
(1)海水含80多種化學元素,其中60餘種可在海水中提取。
(2)海洋是天然蛋白質倉庫,擁有海洋生物20多萬種。人們常噸的海魚、蝦、海帶和紫菜等均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據估計,世界海洋為人類提供的食物要比陸人全部耕地所提供的食物多1000倍,目前,世界上所消費的蛋白質中12%來自海洋魚類。
(3)礦產的儲存庫:廣闊的海洋沉積盆地儲油1500多億噸,佔全球總儲量的70%以上,天然氣140億立方米。洋底還富集了大量錳結核、磷礦石和重金屬軟泥等礦藏。
(4)鹽類的故鄉:一立方千米海水中含3000萬噸鹽。
(5)能量的源泉:海洋的波浪、潮汐蘊藏著巨大的動力能,加上海水熱能和鹽度差能等能量,約70億千瓦以上。
(6)水資源的寶庫:海水本身就是人類一筆巨大財富,它集中了地球97%的水,利用海水淡化技術,將海水淡化,用於農業灌溉前景十分廣闊。此外,廣袤的海洋還為人類提供了遼闊的生存空間。人類填海造陸,修建海底隧道和海上倉庫等。隨著科技的進步,經濟實力的增強,人類活動空間將向海洋深處和遠處擴展,未來的海底城市將不再是什麼不切實際的幻想。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擁有漫長的海岸線,極其廣闊的領海,這是一片富饒的「藍色國土」,充滿著希望的「綠洲」。
21世紀將是海洋的世紀!
2l世紀將是「海洋世紀」,要趕上經濟發達國家,躋身於世界強國之林,必須改變腦子里只有960萬平方千米國土的傳統習慣概念。我國東臨太平洋,海岸線長達1.8萬千米,擁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南北縱。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且個溫度帶。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我國享有主權與管轄權的海域300萬平方千米,幾乎占我國陸上國土面積的30%。這是我國的「藍色國土」,同960萬平方千米的陸上國土一樣神聖柬可侵犯。我國人口眾多,人均陸地資源擁有量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環境的壓力很大。中國把海域開發作為跨紀的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走科技興海之路。據國家科和國家海洋局共同制定的《「九五」和2010年全國科技興海規劃綱要入近年來;中國的海洋產業已進入快速發展階段,1996年海洋產值達2200億元,年均增長率達22%,高於國民經濟增長速度。傳統的海洋漁業、鹽業和運輸業得到了很大發展,海洋石油工,業已初具規模,年產量突破1000萬噸,海洋旅遊,海水利用,海洋能開發,海洋化工也有一定基礎。海洋產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
我國海域是海洋生產力高值區,漁場面積159萬平方千米,佔世界漁場總面積的1/4,其中20米以內淺海面積約1334萬公頃,沿海灘塗213.4萬公頃,海洋生物2萬多種,這些都是發展海洋農牧業的寶貴資源。80年代以來,我國東部沿海省市以海水養殖和海產品加工為主的「藍色牧場」建設已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國海水養殖產量已居世界首位。我國淺海大陸架石油資源遠景儲量前景廣闊,約300億噸。在渤海、南海、東海和黃海發現了許多油氣田;海洋油氣資源的開發已經成為我國—l項新興產業。海水在永不停息的運動看,每一種運動形式都蘊藏著巨大的能量,這些海洋能可為我國沿海地區提供無窮無盡的動力資源。僅東南沿海地區蘊藏量約5000萬千瓦以上。另外,按照《國際海洋法》規定,國際洋底是人類的共同時產。當然其中也有我國應得的一份。聯合國已批准中國在太平洋中部獲得30萬平方千米的勘探開發區域。預計1998年,;中國將最終保留7.5萬平方千米的錘結核富礦億。我國豐富的各類海洋資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潛力。
我國從明朝永樂大帝朱棣以後,歷代帝王的目光始終未超出過陸地,閉關鎖國幾百年,使中國經濟和科技停滯不前。現在,我們已不再「冷眼向洋看世界」,而是將熱切的目光投向海洋,立足於960萬平方千米的陸地國土,著眼於300萬平方千米的「藍色國土」,向海洋進軍,實施科技興海戰略,走強國富民之路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抉擇。歷史將證明,海洋將給我們帶來新的希望
1、海中蘊藏豐富礦藏,可以開采,如今已有在海上開採石油的海上鑽井了;
2、可以利用海洋來進行人工島的建設,人為造陸;
3、漁業資源豐富
4、海中的植物有可能會成為我們以後的儲備糧食
5、淡化海水,緩解淡水資源的匱乏
6、海底通道,進行交通建設
⑵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是怎樣開發海洋利用海洋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迎來利用海洋、開發海洋的新時代.
海洋資源是包括海洋生物、海底礦產、海水、海洋能源、港口等多種類型的綜合性資源。海洋生物資源也是生物資源的組成部分。 剝蝕產濱海砂礦是現階段在重要性上僅次於石油、天然氣的海洋礦產資源,它們是大陸上的岩石風化、生的碎屑,經河流搬運至河口、海濱堆積而成的。濱海砂礦易於開采,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世界上約96%的金紅石、80%的獨居石、75%的錫石、30%的鈦鐵礦都產自濱海砂礦。另外,還有磷鈣土、金、鉑、金剛石等,那些普通的砂和礫石,也是不可缺少、而且是用量很大的建築材料資源。近幾十年來遠離海岸的洋底上的多金屬結核和天然氣水合物(也稱甲烷水合物)的發現,可能成為本世紀人類錳、鐵、銅、鋁、鎳、鈦、鉬等多種金屬和能源的主要來源。 海水中溶有多種有用的成分,最為人所熟悉的是一日三餐不可缺少的鹽,我國沿海海岸線很長,可供曬鹽的灘塗地約有84萬公頃,所產海鹽滿足了全國近半數人口和80%的工業用鹽的需求。海水還可直接使用,如作為工業用的冷卻水。日本有40%一50%的工業用水是海水。 海洋蘊藏著巨大的能源,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等。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估計,全球海洋中蘊藏的發電能力達到766億千瓦,技術上有可能利用的為64億千瓦,約為目前世界發電裝機總容量的1倍。我國海洋能源的理論蘊藏量約為6.3億千瓦。海洋能源的開發正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⑶ 人類是如何利用.開放海洋的
21世紀人類對海洋開發利用海洋開發利用
指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和對海洋及其空間的綜合利用。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對海洋研究的深入化,自本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海洋科學已發展到了開始對海洋的開發利用階段,人類現在正在利用海洋這一巨大資源寶庫。海洋資源主要包括食物資源和礦物資源,開發海洋食物資源的方向是尋找新的經濟利用對象和發展人工養殖事業。海洋已成為人類食物蛋白質的重要供應場所,海水可以淡化,從海水中可以提取氯、鈉、鎂等化學元素及稀有元素和放射性元素,從海底可以開采出大量石油、天然氣、煤、鐵、錳等多種金屬及砂礦,利用潮汐等動力資源發電、海底空間的利用(核廢料的堆積和儲存等)、預測天氣和控制氣候的變化,發展海上交通等。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在300多個近岸工廠中生產食鹽、鎂鹽、溴、重水及淡水,一些發達國家在海底開採金、鉑、金剛石、金紅石、錫石等,已有100多個國家在近海進行油氣勘探,4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150多個海上油氣田進行開采,海上石油產量已佔總產量的1/4以上。
目前,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也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當前,隨著陸地資源短缺、人口膨脹、環境惡化等問題的日益嚴峻,沿海國家紛紛把目光投向海洋,加快了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
一場以開發海洋為標志的」藍色革命」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
那麼,海洋究竟能給我們提供哪些重要資源?我們又該如何開發利用?海洋在未來人類發展中將起著什麼重要作用?記者帶著這一系列問題采訪了國家海洋環境監測中心辦公室研究員賈凱。
——巨大價值——
海水中溶解有近80種元素
海水中溶解有近80種元素,陸地上的天然元素在海水中不僅幾乎都存在,而且有17種元素是陸地上稀少的。有人計算過,如果將1立方千米海水中溶解的物質全部提取出來,除了9.94億噸淡水以外,可生產食鹽3052萬噸、鎂236.9萬噸、石膏244.2萬噸、鉀82.5萬噸、溴6.7萬噸,以及碘、鈾、金、銀等等。
而濱海砂礦是重要的海洋礦產資源,已開發利用的濱海砂礦主要有金剛石、金、鉑、錫等金屬,非金屬,稀有和稀土礦物數十種。
大洋多金屬結核是海洋礦產資源的潛在寶庫。世界大洋多金屬結核的總儲量高達3×1012噸,其中一些錳、鎳、銅和鑽等的含量是地殼中平均含量的300倍。
海水能源可解決水荒,提供電能
海水的總體積佔地球總水量的97%。海水既可直接利用,也可淡化後利用。有人曾預測,21世紀的戰爭可能主要是由陸地淡水資源短缺引起的,這並非危言聳聽。然而,海洋是一巨大的水體,只要進一步提高海水淡化技術,降低成本,水荒即有望解決。
海水不但可以通過其熱能和機械能等為我們提供電能,從海水中還可提取出像汽油、柴油那樣的燃料——鈾和重水。鈾在海水中的儲量十分可觀,達45億噸左右,相當於陸地總貯量的4500倍,按燃燒產生的熱量計算,至少可供全世界使用1萬年。
海底石油占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
蘊藏於海底的海洋油氣資源是世界海洋產業經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產值已約佔世界海洋開發產值的70%。
據科學勘察和推算,海底石油約佔世界可開採石油儲量的45%。目前,世界上公認,舉世聞名的波斯灣是世界上海底石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而我國的南海、東海、南黃海和渤海灣,都先後發現了油田。
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海洋生物資源有著特殊的重要地位,海洋中有30門類50萬余種生物。陸地上有的門類海洋中基本都有,而海洋中許多物種卻是陸地上所沒有的。
現已確認,中國近海有20278種海洋生物,其中12個門屬為海洋所特有。我國已記錄的3802種魚,海洋魚就佔3014種,其中具有經濟開發價值的約為150種。
位於近海水域自然生長的海藻,年產量已相當於目前世界年產小麥總量的15倍以上,如果把這些藻類加工成食品,就能為人們提供充足的蛋白質、多種維生素以及人體所需的礦物質。海洋中還有豐富的肉眼看不見的浮游生物,加工成食品,足可滿足300億人的需要。
海洋是人類未來的糧倉。
海洋生物可治療多種疾病
海洋生物不僅可以彌補人類食物資源的不足,還能製作多種高效、特效葯物,並提供大量、多種重要化工及其他工業原材料。
海洋中的鮑可平血壓,治頭暈目花症;海蜇可治婦人勞損、積血帶下、小兒風疾丹毒;海馬和海龍補腎壯陽、鎮靜安神、止咳平喘;龜血和龜油可治哮喘、氣管炎;海藻可治療喉嚨疼痛等;珍珠粉可止血、消炎、解毒、生肌等,人們常用它滋陰養顏;海蛇毒汁可治療半身不遂及坐骨神經痛等。
另外人們還從海洋生物中提取出了一些治療白血病、高血壓、天花、腸道潰瘍和某些癌症的有效葯物。
⑷ 海洋生物資源在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對海洋中可利用的生物資源的潛力,科學家們的見解不盡相同,一般認為有1~2億噸,接近目前海洋漁獲量的2倍左右。2500米的海洋深處曾發現結群性的經濟魚類,說明大陸坡及更深處仍有一定數量的生物資源可為人類利用。估計水深200~2000米范圍內,魚類和非魚類的可捕量約可達3000萬噸。由於許多大型深海魚類壽命較長,性成熟較晚,若過多捕撈同樣會導致對資源的破壞。
傳統性的漁業,主要是人類單方面的利用,未考慮對漁業資源進行系統地科學管理。海洋生物資源今後開發利用的正確途徑:①開發遠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魚類和大型無脊椎動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處的,同時改革傳統的捕撈方法。②開發海洋食物鏈級次較低的種類,如南極磷蝦資源。③大力發展大陸架水域的養殖和增殖業,實現海洋水產生產農牧化。
⑸ 人們是怎樣利用 海洋
目前人類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方式主要有:耕海牧漁,海洋油、氣開發,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圍海造陸
⑹ 人類利用海洋空間的方式有哪些
1:海洋漁業生產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2: 海洋油、氣開發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3:海洋空間利用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4: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海洋曾經是人類從事交通運輸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將海洋屏障變為海上坦途。最初,人們利用人力、風力或洋流作為動力,駕駛木船在近海活動。5:圍海造陸沿海地區人地矛盾激化,使人們將眼光投向大海。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目前,荷蘭有 1/5的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圍海造陸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是它需要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特別是做好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配套建設。6:海洋是未來的糧倉,人們會從海里獲取藻類,加工成食品,如海帶,馬尾藻什麼的。人們可以捕捉南極的磷蝦,磷蝦的產量是每年50-60億噸,人們在不破壞海洋的生態平衡下捕捉10億噸的磷蝦,就可以滿足一百億人一年的蛋白質需求。7:海洋可以發電,海浪和潮汐的能量過去都白白浪費了,現在我們用來發電,將帶給我們無窮無盡又價格低廉的電力。海洋是個聚寶盆,它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煤,鐵,銅,錫,錳,硫等,是人們所需的。
⑺ 人們是怎樣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
海洋資源類型
海洋中有豐富的資源。在當今全球糧食、資源、能源供應緊張與人口迅速增長的矛盾日益突出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洋中豐富的資源,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人類開發利用的海洋資源,主要有海洋化學資源、海洋生物資源、海底礦產資源和海洋能源四類。
海水可以直接作為工業冷卻水源,也是取之不盡的淡化水源。發展海水淡化技術,向海洋要淡水,是解決世界淡水不足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
海水中已發現的化學元素有80多種。目前,海洋化學資源開發達到工業規模的有食鹽、鎂、溴、淡水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豐富的海洋化學資源,將廣泛地造福於人類。
海洋中有20多萬種生物,其中動物18萬種,包括16000多種魚類。在遠古時代,人類就已開始捕撈和採集海產品。現在,人類的海洋捕撈活動已從近海擴展到世界各個海域。漁具、漁船、探魚技術的改進,大大提高了人類的海洋捕撈能力。海洋中由魚、蝦、貝、藻等組成的海洋生物資源,除了直接捕撈供食用和葯用外,通過養殖、增殖等途徑還可實現可持續利用。
在大陸架淺海海底,埋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以及煤、硫、磷等礦產資源。在近岸帶的濱海砂礦中,富集著砂、貝殼等建築材料和金屬礦產。在多數海盆中,廣泛分布著深海錳結核,它們是未來可利用的潛力最大的金屬礦產資源(圖3.14《深海錳結核》)。
海水運動中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它們屬於可再生能源,而且沒有污染。但是,這些能量密度很小,要開發利用它們,必須採用特殊的能量轉換裝置。現在,具有商業開發價值的是潮汐發電和波浪發電,但是工程投資較大,效益也不高。
海洋漁業生產
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圖3.15《大陸架剖面示意》)。這些浮游生物是魚類的餌料,它們在海洋中分布很不均勻,一般在溫帶海區比較多。
溫帶地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時,上泛的底部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這些營養鹽類來自海洋中腐爛的生物遺體。暖流和寒流交匯處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餌料比較豐富。這些地方通常是漁場所在地(圖3.16《世界主要漁業地區的分布》)。因此,盡管大陸架水域只佔海洋總面積的7.5%,漁獲量卻佔世界海洋總漁獲量的90%以上。
世界主要漁業國都分布在溫帶地區,這些溫帶國家魚產品消費量高,市場需求大。中國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漁獲量較多的國家。中國在充分利用近海漁場(圖3.17《舟山漁場的沈家門漁港》)和淺海灘塗大力發展海洋捕撈和海水增養殖業的同時,遠洋捕撈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高,因此海洋水產品在食品結構中比重較大。
海洋油、氣開發
海底油氣的開發,開始於20世紀初。它的發展經歷了從近海到遠海、從淺海到深海的過程。受技術條件的限制,最初只能開采從海岸直接向淺海延伸的油氣礦藏。80年代以來,在能源危機和技術進步的刺激下,近海石油勘探與開發飛速發展,海洋石油開發迅速向大陸架挺進,逐漸形成了嶄新的近海石油工業部門。
地質學家和地球物理學家通常利用地震波方法來尋找海底油氣礦藏,然後通過海上鑽井來估計礦藏類型與分布,分析是否具有商業開發價值。
海上鑽井平台(圖3.18《海上鑽井平台》)是實施海底油氣勘探和開採的工作基地,它標志著海底油氣開發技術的水平。工作人員和物資在平台和陸地間的運輸一般通過直升機完成。油氣田離煉油廠一般都較遠,油氣要經過裝油站通過船舶運到目的地,或直接由海底管道輸送至海岸。
海底石油和天然氣的勘探、開采是一項高投資、高技術難度、高風險的工程,國際合作和工程招標是可行方式之一。
海洋空間利用
世界人口迅速增長,使陸地空間顯得越來越擁擠,海洋空間的開發利用問題越來越令人關注。海洋可利用空間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個部分,隨著人類逐步向海洋挺進,海洋將成為人類活動的廣闊空間(圖3.19未來海洋空間利用示意)。
海洋環境不同於陸地,它的環境和生態條件有其復雜性和特殊性。人類活動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禦多變的海洋氣象狀況和海水的運動;深海活動要能適應黑暗、高壓、低溫、缺氧的環境;海水的腐蝕性強,海冰的破壞性大,對工程設備材料和結構有嚴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間資源開發對科學技術和資金投入的依賴性大、技術難度高、風險大。
海洋空間利用已從傳統的交通運輸,擴大到生產、通信、電力輸送、儲藏、文化娛樂等諸多領域。交通運輸方麵包括海港碼頭、海上船舶、航海運河、海底隧道、海上橋梁、海上機場、海底管道等。生產空間有海上電站、工業人工島、海上石油城、圍海造地、海洋牧場等。通信和電力輸送空間主要是海底電纜。儲藏空間方面,有海底貨場、海底倉庫、海上油庫、海洋廢物處理場等。文化娛樂設施空間包括海洋公園、海濱浴場和海上運動區等。
海洋運輸和港口建設
海洋曾經是人類從事交通運輸的天然屏障。長期以來,人類一直在努力將海洋屏障變為海上坦途。最初,人們利用人力、風力或洋流作為動力,駕駛木船在近海活動。隨著歐洲人到達美洲大陸,世界海洋航運由近海轉向遠洋。之後,世界大洋重要的航道陸續開辟。20世紀初,開辟了通往南極和北極的航道,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相繼開通。現在,人類已經能夠將船舶駛人世界任何海域(圖3.20世界主要海運路線)。
20世紀60年代,世界石油生產和運輸增長,大型油輪得到發展。集裝箱船的興起,帶來了海洋貨物運輸的革命。今天,穿梭在遼闊海洋上的是百萬噸級的大型集裝箱貨輪和巨型油輪。這些船舶不僅擁有無線電導航和全球定位技術等現代化儀器設備,還可以選擇最佳航線服務,以節省能源和航時,減少危險。
沿海港口是海洋運輸船舶停泊、中轉和裝卸貨物的場所,也是人們開發利用海洋空間的主要場所。港口一般有一個服務區域,即腹地,該區域的商品和貨物通過這個港口向外擴散。為了完成運輸任務,港口要有配套的設施,如碼頭、裝卸設備等,還要有高效率的運作服務。在港口發展過程中,受內外因素的影響,港口的規模、服務功能和范圍可能有所變化。例如,某些國家的政府為吸引船舶來本國港口中轉,對港口實行特殊政策,將港口辟為自由貿易區、自由港等,不需或很少繳納費用。
荷蘭的鹿特丹很早就是世界貿易的中心。之後,鹿特丹港又通過開鑿連通北海的運河,改善水運條件而持續發展。鹿特丹利用中轉散裝貨物的機能,發展了農、礦產品加工業和造船工業(圖3.21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中繼貿易也帶動了腹地近代工業的迅速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西歐各國經濟復興,鹿特丹成為歐洲聯盟的大門,港灣和航空設施得到完善,港口的中轉機能更加突出。現在,鹿特丹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腹地覆蓋了歐盟的半數國家。
圍海造陸
沿海地區人地矛盾激化,使人們將眼光投向大海。荷蘭人從13世紀就開始圍海造陸,目前,荷蘭有 1/5的國土是從海中圍起來的。圍海造陸是緩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徑,但是它需要經過充分的科學論證,特別是做好以水利工程為中心的配套建設。
在近岸淺海水域用砂石、泥土和廢料建造陸地,通過海堤、棧橋或者海底隧道與海岸連接,這種新建陸地稱為人工島。世界上一些沿海發達國家如日本、美國、法國、荷蘭等都已建造了人工島。其中以海上城市(圖3.22日本神戶人工島)的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興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費用巨大,需要以強大的國力作基礎。
澳門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不足以滿足發展居住、綠化、交通、工業、商業等的建設需要。澳門沿岸有許多淤積成的淺灘,有的在落潮時能露出水面,澳門人將它們視為良好的後備土地資源。 100多年來,澳門人利用填海造陸的辦法使土地面積擴大了1倍(表3.2澳門歷年土地面積的變化和圖3.23澳門歷年填海范圍)。
海洋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一)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於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
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1953-1970年,日本九州島水俁灣發生的汞污染事件,就是因為工廠在生產有機產品過程中,排出含汞廢物。這些有害物質流入海洋後,逐漸在魚和貝類體內富集。最後導致100多人嚴重中毒,並先後死亡。
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二)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
石油污染和監測防治
沿海工業生產和海運航線上的船舶,是石油污染的主要來源。因此,石油污染區域集中於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線。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為污染跡象明顯,污染物集中,危害嚴重,因而倍受公眾的關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點。
為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很多國家在試驗新的原油裝載方法。有些國家配備了除污船,用來清除港口水面垃圾和污油。
海洋權益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20世紀60年代以來,出現了世界性的開發海洋熱潮。海洋科學和技術迅猛發展,成為當代新技術革命的重要領域之一。為適應國際海洋開發、保護和管理的新形勢,國際社會經過20多年的努力,通過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並於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海洋法公約的誕生,使國際海洋法律制度發生了重大變革。例如,長期爭執不休的領海寬度問題得到了解決;國際海底及其資源確立為人類的共同繼承財產。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全球144個沿海國家除擁有12海里領海權外,其管轄海域面積可外延到200海里,作為該國的專屬經濟區,享有勘探、開發、利用、保護、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資源的主權。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為473萬平方千米,約相當於我國陸地面積的二分之一,因此,加強海洋綜合管理顯得日益重要。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誕生,為建立國際法律新秩序邁出了重要一步。但是,因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兼顧各個國家的利益和要求,還有許多不完善和不明確之處。因此,在實施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例如,在封閉和半封閉的海域,周邊國家主張的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就有可能存在著重疊,還有一些島嶼主權爭議和漁業資源分配等問題,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相鄰國家關系緊張,甚至引發國際沖突的新的因素。因此,相鄰國家間管轄海域劃界和海洋權益,要求有關國家本著友好協商的精神,予以公平合理的解決。
⑻ 中國從前和現在如何對待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資源管理與保護的歷史發展
海洋生物資源既是海洋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的重要食物來源。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生物資源,對於海洋生態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我國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和多樣的生態環境類型,為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我國政府在漁業資源管理和保護上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的制度與措施,比如漁船管理中的「捕撈許可證」、漁具漁法管理中的「最小網目尺寸」、漁業資源品種管理中的「最小可捕標准」、漁獲物管理中的「幼魚比例檢查」、禁漁休漁管理中的「海洋伏季休漁」、漁政監督管理中的「打擊電毒炸魚」等等,通過這些管理措施來維護漁業生產秩序和國家海洋漁業權益。
在漁業立法層面,報告將其自建國以來的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時期:一是促進生產性管理時期(1949年-1978年);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期(1979年-1996年);三是健全漁業立法階段(1997年-2013年);四是向強調資源的保護性利用管理模式轉變的調整期(2013年至今)。我國《漁業法》所確立的基本法律制度,包括漁業監督管理制度、漁業水域規劃制度、養殖權制度、漁業捕撈許可管理制度、漁業資源的增殖和保護制度、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漁船、漁港管理制度、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推進了漁業監督管理從無到有、不斷成熟的進程,同時也推動了我國漁業產業的快速發展,使得漁業產業在我國成為帶動結構變革的主要產業,不僅能夠帶動就業,對農民收入增長貢獻巨大,還為我國糧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貢
⑼ 人類對海洋的開發和利用 人類是怎樣開發利用海洋資源的
海底礦產資源開發海底礦產資源種類繁多,石油和天然氣的開發產值占首位,其次是煤礦,另外還有砂、礫石和重砂礦等. ① 石油和天然氣.海底有5000萬平方公里(約占海洋面積的14%)潛在的含油沉積盆地,其中石油的可采儲量估計為1350億噸.近期勘探表明,水深大於200米的大陸坡、大陸隆和小洋盆很可能是未來油氣生產的遠景區. 20世紀80年代初從事海上油氣勘探的國家已達 100多個.1983年鑽井水深已達1965米.到1984年5月,全世界共有活動式鑽井平台715座,其中自升式436座,半潛式 164座,坐底式29座,鑽井浮船和駁船86艘.世界海洋石油產量從1950年的 0.3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5.5%,增長到1983年的6.9億噸,佔世界石油總產量的26%.其中以英國、沙烏地阿拉伯、墨西哥、美國和委內瑞拉等國產量最多.海洋天然氣1983年的產量為2960億立方米,佔世界天然氣總產量的19%.其中美國、英國和挪威的產量占總產量的71.8%.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產值已佔海洋開發總產值的70%左右. 中國1959年開始在渤海勘探,以後逐漸擴大到南黃海、東海和南海北部大陸架,包括台灣方面在內,已發現了7個大型含油氣沉積盆地. ② 煤礦.目前開采海底煤礦的國家有日本、英國、加拿大、土耳其、智利、中國等.日本海底煤礦的開采量占其全國煤總產量的50%左右.智利海底煤礦的開采量達全國煤總產量的84%.英國的位於諾森伯蘭離岸14公裏海底的煤礦是世界最大的海底煤礦. ③ 重砂礦和砂礫.海濱砂礦的開采方法很多.目前世界80%的鋯石、90%的金紅石都是由澳大利亞海濱砂礦開採的.世界90%的錫石來自海濱砂礦,泰國是最大的產錫國.美國在阿拉斯加的好消息灣開採的鉑砂礦佔美國鉑總產量的90%以上.中國開採的海濱砂礦有鈦鐵礦、鋯石、獨居石和磷釔礦等.世界上正在開采海洋砂礫的國家有日本、英國、美國、丹麥、荷蘭、中國和瑞典等. ④ 錳結核和熱液礦床.這兩種礦目前尚未正式開采.海底錳結核的試驗性開采已經開始,1978年3月「塞德科 445」號采礦船在夏威夷東南1700公里、水深5000米處試采,日產錳結核300噸;1980年6月和1981年 3月「格洛瑪·勘探者」號船兩次進行試采,日產錳結核500噸.聯邦德國的普羅伊薩克公司1979年已從紅海2200米深的海底采出 15000立方米的礦泥.目前一些國家正在研究提煉軟泥中的金屬的技術. 海水化學資源開發 海水中存在著豐富的資源.人類直接從海水中大量提取或利用的物質目前只有食鹽、溴、鎂和淡水等.食鹽是提取量最大的海水化學物質,世界年產量已超過5000萬噸.中國的產量一直居首位,1983年的生產量為1194萬噸.海水提溴和提鎂發展都較快,世界溴產量的70%、鎂產量的34%都來源於海水.海水淡化的方法很多,發展很快.1975年世界日產95噸以上的海水淡化裝置有1036個,日產淡水量約 200萬噸;到1980年規模同等的淡水裝置已達2204個,日產淡水量達727萬噸. 海洋生物資源開發 包括捕撈和養殖兩個方面.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海產捕獲量直線上升,但70年代以後,雖然捕漁船隊和噸位數比過去成倍增加,產量卻徘徊在6000萬噸左右.1982年世界海洋漁獲量6820萬噸,其中日本居首位,蘇聯次之,中國居第三位.由於捕撈量的90%以上集中在大陸架水域,造成捕撈過度.近十多年來,水產資源遭到破壞,不少國家的捕撈區已向深海遠洋發展,並尋找新的海洋生物資源.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初步估計,南極磷蝦蘊藏量約10~50億噸.在不破壞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可捕撈5000~7000萬噸,幾乎相當於目前世界的總漁獲量,受到世界各國重視. 海水增養殖發展很快,日本1960年海水養殖產量為30萬噸,到1982年已達118萬噸;美國的海水牡蠣養殖產量居世界首位,1982年產 24590噸牡蠣(凈肉);中國海水養殖的產量1983年已達54.5萬噸,比1954年增加了5倍多,養殖品種有海帶、紫菜、貽貝、鮑魚、牡蠣、蛤、海參、對蝦、梭魚、尼羅羅非魚等.